首頁 > 文章中心 >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栽培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范文第1篇

      1.形態特征

      具肉質根,莖叢生,高60cm~120cm,無毛,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小葉通常三深裂。花莖10cm~20cm,花朵碩大,有芳香,花生枝頂或生于葉腋,花期4月~5月,單朵花期5天~7天,其中單瓣花開放時間短些,重瓣花開放時間長些,群體花期約25天,果期8月~9月,依地區及品種不同而稍有差異。

      2.生態習性

      芍藥性耐寒,在我國北方可露地栽培過冬。夏季喜涼爽氣候,栽植于陽光充足的地方。如栽植于陰處,雖亦開花,但生長不良。土壤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為好,鹽堿地和低洼地不宜栽培。喜肥,以含豐富有機質的肥最佳。

      3.栽培技術

      分株多用在藥用芍藥的繁殖上,即將母株挖出后,去掉附土并將下部根系全部剪掉,僅留根頸部分(俗稱疙瘩頭),用利刃順其勢切開,分成幾個子根頸塊,每一塊的根頸需帶3個~5個芽,切口處可用硫黃粉涂抹以消毒殺菌,然后栽植。此法能促進根頸部多萌生新根,而且新根生長均勻,可以提高根皮產量和質量。

      芍藥根粗大、肉質,儲藏有豐富的養分。表皮上有許多不定芽,因此也可以用來扦插繁殖。常在秋季結合分株時將剪除的根做扦插材料,但需選擇粗壯(直徑2cm以上)、較新的根,剪截成15cm~20cm長的小段,平埋在平整的沙床內或豎直放在25cm深的溝內,覆土壓實。為防寒防旱,可在封土上覆蓋地膜或加塑料拱棚,保持土壤濕潤。第二年春天逐漸去除覆蓋物,以利幼芽出土,秋季便可移栽。國外芍藥栽培者也用此法繁殖。

      芍藥除莖頂形成頂花蕾外,還經常在上部幾個葉腋中形成側花營。為使頂花蕾生長發育良好、開花碩大,應當剝掉這些側花蕾,以使養分集中供應。剝除側花蕾宜在晴天進行,不宜陰雨天剝除,以免傷口感染病菌。但有些品種的側花蕾很容易開花,同時也不太影響頂蕾的生長,適當保留還可以延長觀賞期,如‘大富貴’、‘藍天飄香’、‘胭脂點玉’、‘五花龍玉’等。

      芍藥地上莖開花后于初冬前枯死,應從地表剪掉,集中燒毀以防病菌傳播。在寒冷地區,應對株叢培土防寒保墑。

      4.日常管理

      春季嫩芽出土前需扒去培土,根據墑情適當澆水,并中耕除草以促進生長;芍藥喜肥性強,在現蕾期、孕芽期需及時追施磷、鉀肥或澆灌肥水,霜降后再施1次含氮、磷、鉀的有機肥做冬肥。芍藥是肉質根,不耐澇,但過于干燥也會生長不良,在7、8月氣溫高、空氣干燥時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過澇:花謝后及時剪除殘花,以防止結種消耗養分,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后齊地剪掉地上枯枝。

      5.病蟲害防治

      芍藥的主要病害是芍藥葉斑病,也叫黑斑病,其癥狀是首先在葉片上出現黑褐色的小斑點,進而擴大成輪紋狀,導致葉片枯死。防治方法應在展葉后及時噴1遍25%多菌靈600倍~800倍液,以后每15天噴1次,連噴5次。

      栽培管理范文第2篇

      栽植地的選擇

      雪松喜光,應種植于光照充足處,在遮蔭處多生長不良。雪松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粘重的黃土和瘠薄的土壤中均能生長,但以在深厚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中生長最好。雪松喜中性或微酸性土,但也有一定的耐鹽堿能力,在pH值8.8、含鹽量0.25%的輕度鹽堿土中能正常生長。雪松怕積水,不宜種植在地勢低洼處,地下水位應低于1.6m;在草坪中種植應適當抬高地勢,否則植株受水漬而生長不良甚至死亡。雪松雖然有一定的耐寒力,但最好還是栽植在背風向陽處。

      起苗和運輸

      起苗前一周對植株澆一次透水,澆水的目的有兩個:

      是為了使植株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利于栽植后成活;二是利于挖掘時土壤成球。起苗前首先要將最下部的側枝用草繩子攏起,以防止在起苗過程中將側枝折斷而影響觀賞效果。起挖土球的直徑為雪松基部干徑的6倍~8倍,土球直徑過小會過多損傷根系,造成栽植后成活率不高、苗子長勢不強、生長速度慢。當然土球直徑也不是越大越好,過大會增加人工成本、起吊不便,運輸過程中還容易散坨。土球的高度一般為直徑的80%左右。土球挖好后要立即用濕潤的草繩呈“橘子式”綁扎,土球綁扎好后將植株輕輕推傾斜,然后再用草繩將整個植株的側枝收攏起來。吊裝時要輕吊輕放,不要碰碎土球,不要擦傷樹干表皮:裝車時要土球在前樹梢在后(即車尾處),并在土球兩側放置固定物防止顛簸而使土球松散。苗子裝好車后要立即蓋上苫布,防止在運輸過程中因風吹而使植株過多失水。

      栽植

      以春季的3月中旬至4月中旬為最佳種植時間,雨季的6月~8月也可以種植。種植穴應在栽種前半個月挖好,坑穴的尺寸要比土球大50cm左右,深度要大于土球高度25cm左右,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栽種時操作方便,起挖時要注意將表土和底土分開放置,并進行晾曬。種植前要在穴底施入經腐熟發酵的圈肥,圈肥要和土壤充分拌勻。

      坑穴處理好后即可進行栽種。將帶土球的樹輕輕吊起放入種植穴內,

      般來說土球要低于種植穴3cm~5cm,放正后可填土并分層踩實,所回填的土壤最好是拌有肥料的表土。種植后立即圍坑打堰澆一次透水,三天后澆二水,五天后澆三水,此后要及時松土保墑。此外,還應及時搭設三角式支架,防止植株被大風吹傾斜,支架可保留一年。如條件允許,搭設風障則效果更好,對恢復樹勢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栽后管理

      澆水雪松在種植后兩年內要特別注意澆水,一般根據氣候情況來確定澆水次數和澆水量,總的原則是使土壤濕潤而不積水,如5月、6月、9月每個月要澆一到兩次透水;7月、8月降水比較豐沛,不是過于干旱可不澆水,大雨后如有積水還應及時排水,防止水大爛根。在草坪中種植的雪松更應該防止積水,因為相比而言,草坪需水量較大,長期噴灌會對雪松生長造成影響,極易發生病害,這就是雪松在草坪中種植為什么需要抬高地勢的原因。另外,在干旱少雨的夏季除按要求澆好水外,還可于上午的8點前和下午的6點后對植株進行噴霧,這樣做不僅可提高小氣候環境的濕度,還可以使植株通過枝葉吸收水分,減輕根系的負擔。從第三年起,可于每年的3月初澆解凍水、11月中下旬澆封凍水即可,不用另外澆水。

      施肥雪松除在定植時需要施用基肥外,以后每年初春和秋末結合澆解凍水和封凍水時各施用一次經腐熟發酵的農家肥,以動物糞為佳。如果植株長勢較弱,也可以施用一些氮、磷、鉀復合肥,但用量不能過大,次數也不可過多。另外,也可以采取葉面施噴液肥的方法來恢復樹勢,方法是用0.5%尿素溶液,于上午8點前對植株進行噴霧,每10天~次,連續噴2次~3次可有效增強樹勢。

      修剪株形好的雪松主干明顯,大側枝輪生平行外伸且分布均勻,小側枝微微下垂,整個株形從下向上逐漸縮小,呈塔形,頂端優勢明顯。但對一些樹形不夠理想的植株也應及時進行修剪。有些雪松的頂梢柔軟而下垂,可用細竹棍捆綁使其直立,充分發揮頂端優勢;在頂梢出現競爭枝時,要選擇長勢較好的一枝留下做主干延長枝,將長勢相對較弱的枝剪除。一般情況下,雪松樹冠下部的大枝、小枝均應保留,使之自然地貼近地面才顯得整齊美觀,但對過密的枝條適當進行疏除也是可行的,修剪要使枝條在各個方向分布均勻,分層排列,樹冠緊湊而不擁擠。另外在修剪同一層主枝時,要注意樹勢的平衡,對長勢過強的枝條也可以進行短截,以達到樹勢平衡的目的。

      病蟲害防治

      蟲害雪松的主要蟲害有地老虎、蠐螬、紅蠟蚧和松毒蛾。如有發生,可施用呋喃丹殺滅地老虎,用50%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進行澆灌來防治蠐螬,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紅蠟介,用25%滅幼脲3號膠懸劑1000倍液噴殺松毒蛾。

      病害雪松的常見病害有疫病和灰霉病兩大類。

      疫病中,根腐病是雪松的主要病害,新生根很容易感染此病。受害根最初為淺褐色,后期為灰褐色,最終呈水漬狀壞死,受害植株長勢衰退,不萌發新梢,嚴重者會使植株枯死。猝倒或立枯病主要危害小規格植株嫩葉或根基部,表現為內皮層呈水漬狀,組織壞死軟化,病苗倒伏而死。大規格苗基部已經木質化,根莖染病后不易倒伏而呈立枯型,表現為枝葉干枯褪綠,表皮皺縮。疫病可用25%瑞毒霉可濕性顆粒1000倍液澆灌,或用70%敵克松500倍液和90%乙磷鋁可濕性顆粒1000倍液按1:2的比例混合后灌根,6月至8月每20天澆灌一次。

      栽培管理范文第3篇

      1 西紅柿對溫度的要求

      西紅柿在不同生長時期對溫度的要求不同,種子發芽最適宜溫度25-30℃,最低發芽溫度為11℃,最高為35℃。幼苗期白天適宜20-25℃,夜間15-20℃,結果期白天25-30℃,夜間13-17℃,低于15℃高于35℃不利于開花座果。

      2 西紅柿對光照的要求

      西紅柿在不同生長期對光照的要求不同,發芽期不需要光照,幼苗期要求光照充足幼苗才能發育良好,光照不足會影響花芽分化,影響花授粉。結果期光照充足座果多,膨果快,光照不足坐果少影響產量,光照太強持久則會對果實造成日灼病。

      3 西紅柿對水分的要求

      西紅柿根力發達,吸水能力強,葉片蒸發水分強烈,屬耐旱作物,即耐旱又需要大量水分,幼苗期生長快,土壤不宜太濕,要控制澆水,開花結果期需經常澆水。一般保證10天左右澆一次,但不要大水漫灌造成漚根死棵,開花座果期如澆水不及時或過于控制澆水,會造成大面積臍腐病發生,土壤過干也會造成生理性卷葉。

      4 西紅柿對土壤的要求

      西紅柿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土層厚排水良好,土壤透氣性強的壤土,沙壤土經過改良的堿土地都可以栽植西紅柿。

      5 西紅柿對營養成分的要求

      西紅柿對氮(N)磷(P)鉀(K)三種主要元素的要求比例是2:1:2氮對莖葉生長和果實發育有重要作用,開花座果至膨大期,植株對氮的吸收量逐漸增加至結果盛期對氮的吸收量達到高峰。因此,必須對植株及時補充氮肥才能根深葉茂。西紅柿對磷的要求不多,幼苗期增施磷肥對花芽分化及花的發育有促進作用。西紅柿屬喜鉀作物,對鉀的要求量最高,尤其在果實膨大期可促進果實發育膨大和上色。

      6 西紅柿常見幾種主要病害防治技術

      6.1 西紅柿早疫病

      西紅柿早疫病也叫斑點病,病斑圓形或近圓形,黑褐色,主要危害西紅柿葉片,有時危害莖果,高溫高濕易發病,病菌為真菌類半知菌。要及時通風排濕減少早疫病發生,防治早疫病可用75%百菌清或50%異菌脲各按600倍噴霧防或治效果良好,熏棚可用百菌清煙霧劑熏棚。

      6.2 西紅柿晚疫病

      西紅柿晚疫病屬真菌類卵菌,以發病快發病重破壞性強而成為西紅柿最主要的防治對象,一般晚疫病先從葉緣開始侵入,繼而發展成黑褐色大斑,并侵染莖和果實,致莖桿變黑褐色繞莖一周,果實發病不變軟,初呈油浸狀暗綠色后變黑褐色。病菌借風雨和澆水傳播,溫度低濕氣大通風差發病重。晚疫病可用霜洗600倍噴霧防治,病害嚴重時,可用烯酰嗎啉加準能噴霧防治,煙霧劑可用霜疫滅煙劑熏棚。

      6.3 西紅柿綿疫病

      西紅柿綿疫病屬真菌類卵病,俗稱“掉蛋”。初發病葉片發生褪綠病斑,繼而水浸狀腐爛,果實發病多發生在肩臺部位,出現淡褐色病斑后逐漸病斑現輸紋狀,濕度大長出綿狀物白霉。綿疫病高溫高濕或地溫高濕發病重。防治綿疫病可與防治晚疫病用同一類藥,可用甲霜霜霉加琥銅(甲霜銅)噴霧防治,也可用大良加烯酰嗎啉噴霧防治。

      6.4 西紅柿灰霉病

      西紅柿灰霉病屬真菌類半知菌,病菌先浸染花及花柱,然后傳染葉片及果實,葉片病菌先從葉尖開始發病呈三角形往里浸入發展,病斑黑褐色,長黑毛,果實發病先從果柄處腐爛產生黑毛。灰霉病是繼晚疫病后第二大病害,陰雨天、溫度低棚內濕度大露水多發病重,要及時通風排濕,防治灰病害可用腐霉利600倍或美無痕600倍噴霧防治,煙霧劑可用灰霉斯煙劑熏棚。

      6.5 西紅柿葉霉病

      西紅柿葉霉病屬真菌類半知菌,主要危害葉片,發病葉片正面出現不規則黃斑,葉背生黃褐斑絨狀霉層,防治葉霉病最好最安全無副作用的有榜中榜(10%多抗霉素)按規定劑量噴傾城或葉秀防治效果也非常好,平常預防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可杜絕和減輕葉霉病地發生。

      6.6 西紅柿細菌性斑點病

      斑點病包括芝麻斑病和斑疹病、緣枯病,主要危害葉片,細菌性斑點病葉片常出現較小的圓形或多角形褐色病斑,較密集和透明。防治細菌性病害可用柔通(綠乳銅)600倍噴霧也可用大良600倍噴霧,可兼治細菌性軟腐病。

      6.7 西紅柿病毒病

      西紅柿病毒病有6種類型花葉型、蕨葉型、卷葉型、黃頂型、巨芽型、條斑型,主要防治對象是花葉型和條斑型病毒為主。西紅柿病毒病原主要有煙草花葉病毒(TMV)黃瓜花葉病毒(CMV)苜蓿花葉病毒(AMV)三種毒源。病毒病除種子帶毒處,一般有蚜蟲、飛虱、薊馬等害蟲為病毒傳播媒介。防治病毒病要徹底清除田園附近雜草,消滅棚內外昆蟲,種子消毒可用10%磷酸三鈉浸種45分鐘后用清水沖干凈撈出,晾干后生芽。病毒病發生后,可用抗毒豐(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加小葉敵500倍混加碩金808(0.1%蕓苔素內酯)防治效果非常好。

      6.8 西紅柿枯萎病

      西紅柿枯萎病包括立枯、青枯病。枯萎病統一的癥狀是葉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復,發病嚴重的很難在早晨恢復并死棵,剖開病莖,可見維管束變褐,水份營養受阻而不能正常輸送。防治枯萎病早期預防可噴“潰汰”一桶1包,10天噴一次預防枯萎病效果好,發現病株可用甲基立枯磷600倍加潰汰加妙回田30斤水各加一包灌根預防,也可用洛氨銅單獨灌根。

      7 西紅柿幾種主要病害防治特效處方

      7.1 早疫病:異菌脲600倍加藍欣600倍加害立平1000倍噴霧。

      7.2 晚疫病:50%烯酰嗎啉純品加準能600倍加害立平1000倍噴霧。

      7.3 綿疫病;丙森霜脲氰600倍加捷寶600倍加害立平1000倍噴霧。

      7.4 灰霉病:速科靈600倍加愛慕600倍加害立平1000倍噴霧。

      7.5 葉霉病;榜中榜600倍加傾城3000倍加害立平1000倍噴霧。

      7.6 病毒病:抗毒豐300倍加小葉敵500倍加碩金808一小包噴霧。

      栽培管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栗蘑;栽培;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6.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7-0121-01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of Chestnut Mushroom

      XU Xiao-na

      (Funing Forestry Bureau in Hebei Province,Funing Hebei 066300)

      Abstract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of chestnut mushroom were summarized,including selection of land,furrowing,block pattern row pattern of cultivated bag,setting up shed shelter,growth management,ma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timely harvest and etc.,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chestnut mushroom;cultivation;management techniques

      1 選地

      露地栽培地勢高、向陽、排灌方便的地塊,適宜砂質土壤,有粗砂粒更好。為防止雜菌侵染,最好選新開的生地,地塊土質過肥、過細、過黏都不適宜栗蘑栽培。

      2 做畦

      在選好的場地內,挖成東西走向的小畦,長2.5~3.0 m,寬45 cm或55 cm。深25~30 cm,畦間距60~80 cm,畦的行間距80~100 cm,可作人行道,亦有排水功能。在畦四周筑成寬15 cm、高10 cm的土埂,以便擋水。深層土堆放一邊作覆土用。畦做好后曝曬2~3 d,病蟲害少的場地也可邊挖邊埋菌塊。栽培前1 d,將畦灌1次大水,灌水多少視土壤墑情而定,土壤干旱和保墑能力差的土壤,應灌滿畦為止,反之少灌一些。水滲后在畦內撒少許石灰(以地見白即可)。在石灰粉上再撒1層敵百蟲粉防治地下害蟲。

      3 碼放菌袋

      完成上述工序后,回填土2 cm深左右,然后排放菌袋。栽植菌棒前,用4%的來蘇水將栽植工具、菌棒外包裝袋和操作工人雙手消毒,然后用小刀劃開菌棒外的包裝袋并剝掉,按接種孔向上依次把菌棒排放在畦內,因菌棒長短不一,要以上表面平整為準。菌棒栽植完畢,用新土把菌棒之間的縫隙填實,并在菌棒表面覆1層1 cm厚的土層[1]。

      4 搭遮蔭棚

      栗蘑有靠幫生長的習性,在菌棒排放完畢,要用塑料薄膜或0.5 m寬的編織袋把畦幫包起來,注意薄膜不要壓到菌棒的下面,并在床面上撒1層小石子,防止栗蘑出土后粘泥土。按畦床東西向插北高南低的架,搭上塑料和草簾,以調溫、保濕,防風沙和陽光直射[2]。

      5 生長期管理

      根據栽培季節和出菇時間的不同,對溫、濕、光、氣“四大要素”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大致可分為2個階段。

      5.1 出菇前管理

      指菌塊覆土后至原基出土之前這段時間。按規程排放好菌塊后,早春一般10 d內不能放大水。根據土質保水性能不同,可每日或幾日適當噴水,保持地表不干燥,拱棚內空氣相對濕度60%~70%即可,10 d以后可適當增加上水量,每天上水1~2次,使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70%~80%。在將要出菇現蕾前7~10 d時,要進一步增加水量,使地表保持相當濕潤,柵內空氣相對濕度達到85%~90%。其次,早春栽培氣溫低,可采用增溫管理方法,增加局部地溫,可促進早出菇。適當少量通風[3]。

      5.2 出菇期管理

      4月底以前脫袋栽培,一般都要到5月中下旬才能出菇,頭潮菇朵個大品質好。在6―7月脫袋栽培的,一般15~20 d即可出菇,但是第1潮菇產量較低。有的第7天就可出菇,是袋內原基直接生長形成的,朵型較小。按前述管理,一般經過25~85 d就可出菇,出菇的早晚主要取決于溫度的高低,另外與覆土的厚薄、畦的深度有關。溫度高、覆土薄、畦淺出菇早,相反出菇則晚些。

      5.3 原基形成后管理

      原基形成后要增加畦內濕度,加強通風,增強光照和適當調控溫度,創造栗蘑生長發育所需的最佳條件,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

      5.3.1 增加濕度。出菇時菌塊的含水量為65%~70%,畦內空氣濕度要升到85%~95%,每天向畦內上3~4次水,上水的次數和水量視天氣和菇棚情況而定,一般晴天多上水,陰雨天少上水甚至不上水。大風天氣多上水,無風天氣少上水。保濕好的菇棚少上水,保濕差的菇棚勤上水。溫度低時少上水,溫度高時多上水,保持菇棚濕度。原基剛形成至分化前,不能直接向原基上澆水,更不能用水淹沒,可用噴霧器噴或向原基周圍灑水增加濕度,一般需要3~5 d時間。栗蘑分化以后,每天可澆1次水,讓水從畦的一端剛流到另一端即可,注意不要積水,更不要淹沒栗蘑,澆水時不要激起泥沙。對保濕能力差的棚或空氣特別干燥時(如遇干熱風),可在畦內掛上濕麻袋或濕草把等增加濕度,以抵御干熱風的襲擊。采菇前1~2 d,不要直接向菇體上淋水,只能向周圍灑水,以保證其適宜的含水量,提高商品的價值。(下轉第123頁)

      (上接第121頁)

      菌袋含水量低于40%或空氣濕度長期小于50%時,原基不能長出地面,形成角質化的黃色硬塊。原基上的水珠如多次被水沖掉,則原基不再分化或從四周再形成新原基發育成畸形菇。

      5.3.2 通風透氣。原基形成以后對氧氣需求量增加,要加大通風,減少畦內二氧化碳含量。通風和保濕是相互矛盾的,為了解決該矛盾,需結合水分管理進行通風,通風一般選在無風的早、晚溫度較低時進行,在上水的間隙將北側薄膜掀起,通風0.5~1.0 h,通風時要用水淋濕栗蘑,對剛形成的原基要避開通風口,在其他部位進行通風。除定時通風外,在棚的兩端要留有永久性的通風口,在干旱季節,通風口要用濕草把遮上,使畦內既透氣又保濕。通風不良影響粟蘑分化,輕者形成空心菇,即蘑菇中央的分枝不分化,不能形成菌蓋,只是四周分化形成菌蓋。重者由于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抑制分化,嚴重造成潰爛死亡。

      5.3.3 適當光照。原基形成不需要光,但原基形成以后需要較強的散射光,因此在畦的南面加蓋草簾,使陽光不能直射畦內,散射光從陰面塑料膜射入。光照強,栗蘑菌蓋顏色深、香味濃。

      5.3.4 適宜控溫。栗蘑從出現原基至采菇的時間隨溫度高低而異,如氣溫16~24 ℃,一般在18~25 d采菇;如氣溫18~26 ℃,一般在15~20 d采菇;如氣溫22~30 ℃,一般在12~16 d采菇。在栗蘑菇體發育期,畦內溫度超過25 ℃時,就要通過加厚遮蔭物、上水和通風等措施降溫。畦內溫度處于30 ℃以上時很難形成原基。

      6 主要病蟲害防治

      6.1 主要病害

      生理性病害:主要有栗蘑腐爛病、小老菇、鹿角菇和空心菇。真菌性病害主要包括木霉、青霉、毛霉或根霉、紅色脈孢霉等真菌感染。為害最嚴重的細菌性病害是栗蘑細菌性腐爛病。

      6.2 主要蟲害

      跳蟲又名煙灰蟲,通常群集危害菌絲體和子實體,使其生長受阻。栽培環境潮濕、衛生條件極差的離地條件下易發生。血線蟲主要危害幼小菇蕾,使菇體生長停止、黃萎或腐爛。菇蛆危害成熟菇體,鉆入菇體內側取食。蛞蝓和鼠婦主要危害栗蘑子實體,將菇體蠶食成缺刻狀,影響商品質量。

      6.3 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選擇新鮮、潔凈、無蟲、無霉、無變質的培養料,用前露天曝曬3~4 d,利用紫外線殺菌消毒。生產中嚴格無菌操作,調節好溫度、濕度,加強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和濕潤。培養場地應選在衛生、水電、通風條件比較好的地方,避開低洼、畜禽舍廁和垃圾場。

      化學防治:禁止使用高度農藥,建議使用低毒農藥或生物制劑,注意施藥濃度、方法和時間,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要交替使用,以延緩病菌和害蟲的抗藥性,提高防效。每潮菇最多使用2次藥,施藥后距離采菇期間間隔10 d以上。防治木霉、青霉等真菌感染,可選用50%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人工去除污染組織后,噴灑染病部位。防治栗蘑腐爛病,可選用100~200 U的農用鏈霉素噴灑患處。防治栗蘑害蟲,可選用20%速滅殺丁乳油2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噴灑于栽培畦的表面及周邊環境,可起到預防和殺滅害蟲的作用。

      7 適時采摘

      當菌柄和傘蓋背面剛出現多孔現象,傘蓋周邊發黃或發黑時,應及時采收。采收后,畦內2~3 d不要澆水,讓菌絲恢復生長。3 d后上1次重水,繼續按出菇前的方法管理,隔15~30 d出下一潮菇[4]。

      8 參考文獻

      [1] 董連銀.栗蘑病蟲害防治技術[J].河北農業科技,2007(9):18.

      [2] 高術國,蘇翠軍,楊俊英,等.栗蘑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1998,1(4):37-38.

      栽培管理范文第5篇

      內黃縣二安鄉沙河莊村農民李銀保是遠近聞名的金針菇“栽培大王”,自1990年栽培大棚金針菇至今,他的金針菇基地已經發展為產、加、銷一條龍的小企業了。一談起金針菇,他的話匣子可就打開了。別人向他“取經”,他也從不吝惜、保守。根據多年的栽培經驗他總結了如下幾點,僅供栽培戶參考。

      1.室內發菌:接種后的金針菇菌袋,宜放置于20℃恒溫的培養室內發菌培育。約25~30天,菌絲可長滿袋。培養室一定要干燥、清潔,空氣新鮮。

      2.搔菌催蕾:菌絲滿袋后,室內發菌培養階段已告結束,這時就要將菌袋及時搬到栽培室進行栽培管理。先將棉花塞和套環去掉,把塑料袋拉直成原來的圓筒狀,然后進行搔菌處理,就是將培養料表面的接種塊和表層老化的菌絲扒掉,并整理平整,輕輕地在表面搔菌,使新菌絲露出來接觸新鮮空氣,更快促進菇蕾整齊發生。搔菌后,袋口要用報紙或紗布覆蓋,然后少量噴水,或者將布在清水中浸濕,稍稍擰干,拉平覆蓋,總之,保持濕潤即可。催蕾時,室溫應控制在12℃~13℃,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95%為宜。在這樣的環境下經過5~6天后,可在培養基的表面看到琥珀色的水珠或一層白色棉狀物,這就是菇蕾出現的前兆。搔菌后至現蕾一般需8~10天。

      3.現蕾出菇后的管理:現蕾之后,要增強室內通風,降低室溫。金針菇出菇期間的最佳溫度為10℃~13℃,子實體生長的最佳溫度為6℃~8℃。在這一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應掌握在90%左右。噴水時不可直接噴于菇面上,可均勻噴于報紙、紗布上,或在地面四周空間噴霧。切忌高溫、高濕,報紙或紗布等覆蓋物應經常翻動,增加通風量,促進子實體生長。一般以棉籽殼為培養基的袋式栽培金針菇可收3~4批菇。整個栽培周期約需3個月。從搔菌催蕾至第一批菇發生約需1個星期左右,從菇蕾期到采收約2個星期左右。第一批采收結束至第二批菇蕾出現約需8~10天,第二批現蕾至采收約10~12天。第二批至第三批間隔8天左右,出菇至采收也為8天左右。以木屑、甘蔗等為培養基的栽培周期為2個月左右,可采收2~3批,其產量主要集中于第一批,可占總產量的65%左右。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青青草原亚洲视频|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亚洲黄色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视频| 亚洲成a人片毛片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影视|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费| 亚洲精品色播一区二区|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嫩草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国产亚洲A∨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亚洲高清在线mv|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国产亚洲真人做受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91在线|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 | 亚洲综合丁香婷婷六月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苍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