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漢互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信、達、雅"為一般英漢互譯之標準,而音譯則要求更高,用翻譯界的一句話來說即"翻譯是一門藝術"。音譯,其為求其深邃的意境,濃厚的感染力,強烈的藝術效果。又有更好的難度,不僅要求譯者準確理解原文,更對譯者有著更高的要求。
一、引言
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象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感受。"而音譯作為英漢互譯中最特殊的一種樣式,對語言藝術有特別嚴格的要求。如果說一般的英漢互譯,要達到藝術性水平,必須解決如何用本國語言傳達原文風格的問題,那么音譯,除此之外,還必須解決如何運用和原著同樣最精煉的語言、最富于音樂性的語言,來駕馭嚴格約束語言,使打翻譯達到美的享受,有其以下兩個特點:
1.音譯要再現原作的藝術美
音譯是運用特殊的語言和藝術手法創造的藝術品,具有形象性、藝術性,表達了某種情節內容、思想感情,體現了作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并且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音譯,光傳意(即做到意義上的忠實)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韻味、意境的風格,要把原詩創造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
例如:
AWidowBird
Awidowbirdstatemorningforherlove
Uponawintrybough;
Thefrozenwindcreptonabove,
Thefreezingstreamblow.
Therewasnoleafupontheforestbare,
Noflowerupontheground,
Andlittlemotionintheair
Exceptthemill-wheel''''ssound.
譯文為:
孤鳥
孤鳥棲寒枝,悲鳴為其曹;
河水初結冰,冷風何蕭蕭;
荒林無宿葉,瘠土無卉苗,
萬籟盡寥寂,惟聞喧桔槔。
原詩的詩眼在"widow"(孤寡之意)一詞,譯者緊扣詩眼,將state譯成"悲鳴",將wintrybough譯成"寒枝",將freezingstreamblow譯為"冷風何蕭蕭",將mill-wheel''''ssound譯為"喧桔槔"。可以說,這種譯法在詞義上講是"失實"之處,但它卻將原作創造的那種藝術境界給傳達出來了,而且譯文所渲染出的那種荒寒的意境、悲涼的心情,私以為,較原作有過之而無不及,讓人讀罷,不禁從心底泛起一股悲愴之情,對那只孤苦伶仃的鳥兒頓生同情之心、憐惜之意。一首好詩,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寓言",讀后沁人心脾,耐人尋味。譯者在翻譯時,應該充分發揮想象力和直覺的作用,對原作心領神會,而移情于自身,把原作的藝術美音譯美表現出來。
2.音譯是一種創造性的美
音譯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既是原作藝術美的欣賞和接受者,同時又是它的表現者。從欣賞到表現,有一個重要環節,即譯者的審美再創造,或者叫心靈的再創造,情感形式的再創造。這種再創造的關鍵是要抓住蘊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不妨甩開原文形式,選用最佳的詞句結構、表現手法,把原文(不僅僅是內容,而且還包括情感、意境、韻味和風格)重新表達出來。例如英國詩人菲茨杰拉德(EdwardFitzGerald)譯波斯詩人俄瑪(OmarKhayyam)的"魯拜集"(Rubaiyat)是傳誦詩壇的名作。他不拘泥于原詩的詞句,而是吸取靈感再創作,既有英國詩的音韻之美,又傳達了原詩的意境,堪稱一絕。當然這種例子很多,俯拾皆是,順手拈來。
徐志摩的《哀曼殊斐兒》,其音譯之美曼殊斐兒,乃是愛爾蘭女作家,年輕早故的她在志摩筆下有著令人眩暈震顫的美;而曼殊斐兒這四個字將其冰清玉潔的美好氣質襯托得貼切無比,令人神往。這仙女般的名字,是KatherineMansfield的音譯-現時譯作凱瑟琳o曼斯菲爾德,但這樣就完全失去了應有的詩意,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個英文名字罷了。
柏楊的《翡冷翠》其音譯,引以意大利的佛羅倫薩(Firenze、Firenge或英文名Florence)令人讀后瞬間心里仿似從仙境掉到了人間。
還是徐志摩的獨創,將Cambridge譯作康橋。雖然主觀,但比起同樣半是音譯半是意譯的劍橋,卻多了些象征的意韻。歌詠康橋的詩篇也和這獨特的名稱一起經久不朽。
把Violin譯作梵婀鈴,來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換作小提琴,大約就少了一種婉約清麗的和諧。
大仲馬的《三劍客》,里面多次提到法王行宮"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還有巴黎的著名大道"香榭麗舍"(lesChampsElysees)。只覺得實在是妙不可言,一定是極為美好的場所。楓丹白露其法語本意是"楓樹茂密有清泉的所在";而香榭麗舍本意是"歡樂所在的田廬";此情此景,如詩如畫-不僅字音幾近,字意也非常美妙得十分相似。
"香奈爾(Chanel)"也是一個相當出色的音譯;我想很多女孩兒一見這個名字就會喜歡上它-如夢似幻的性感、溫柔和芬芳,作為女性化妝品和時裝的品牌實在合適不過了。
中式的美麗音譯,還有很多體現在電影名字上。比如把非常平淡直白的的《滑鐵盧橋》譯成《魂斷藍橋》;氣氛悠然而出,讓人感覺一定是個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譯作《廊橋遺夢》、一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婚外情,恰恰是這樣如此平凡的題材,卻被高明的藝術家渲染得纏綿悱惻,哀惋動人,男主人公羅伯特金凱的人格魅力,使得整個作品甚至亙古以來無數男歡女愛悲歡離合的故事,升華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意外的收獲》譯作《鴛夢重溫》...如古典的四字駢文,優雅微妙。美國有個以前的印第安人居住地Yosemite,現在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因經常有灰熊出沒,就用了印第安人語的"大灰熊"作地名,誰知中式的音譯卻把它變得如此巧妙。
二、結束語
漢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含有物象的基因,具有某種空間性和可視性,有一種模糊的圖畫美,正如著名詩人聞一多所說:"惟有中國的象形文字,可直接表現繪畫的美。西方的文學變成聲音,透過想象才能感到繪畫的美。可是中國文學,你不必念出來,只要一看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兩句詩,立刻就可飽覽繪畫的美。"老舍先生說的"我們的語言文字之美是我們特有的,無可替代的"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并可以通過語言文字之美譯后使讀者看到思想之美,意境之美,感情之美,做到音、形、義兼美,"既有意思,又有響聲,還有光彩。"在英漢互譯時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平平淡淡地譯出來,韻味盡失,豐姿全無,即使文字流暢,忠實通順,但不傳神,也不能算好的、合格的譯文。
參考文獻
[1]《詩詞翻譯的藝術》,《中國翻譯》編輯部,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6.
[2]楊自儉,劉學云.《翻譯新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關鍵詞】隱喻視角 英漢成語 互譯
1980年,Lakoff 和Johnson在其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提出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修辭現象,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由此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語言觀及隱喻觀。隱喻理論并不主張提倡孤立地理解語言,而是將語言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思維既適用于對一種語言系統的宏觀認識,也適用于語言成分的微觀研究。英漢成語互譯時中可運用隱喻思維,從文化、修辭及情感三方面影響因素加以具體分析。
一、英漢成語互譯的影響因素
1.文化背景知R。一個成語的形成過程中離不開文化的影響,如果脫離這一文化,人們就很難甚至無法理解其意義。比如:
(1)這個美女朝秦暮楚,在愛情上拿不定主意。
中國讀者一看到“朝秦暮楚”就知道其含義,可即刻理解作者所提及“女人”的特點。因為言語雙方都承載共同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知識。即戰國時期除秦楚兩國之外的其他小國為了不開罪這兩大國,在秦楚兩大國經常開戰時, 哪個國家打仗占上風就跟著哪個國家打這一行為。脫離這個文化背景的英語本族語者理解“朝秦暮楚”卻很困難,因為他們不太了解中國戰國時期的歷史,更不懂秦楚所指,不知將兩國并列時所意為何。因此,翻譯例(1)時,會有這樣的譯文:
The beauty is fickle, in a state of drift should love which personal.
譯文直接取“朝秦暮楚”的隱喻意義――善變的,使英語本族語者一看就能理解其含義。
反之,在下例中:
(2) It takes two to tango!
如果根據字面意思理解,漢語譯者可能會譯為:探戈舞是要兩個人一起跳的!
然而這一習語暗指西方國家社交場合的交誼舞文化中探戈的特點。也就是探戈必須一對舞者步調一致,配合默契,才能展示出其高貴優雅的特點。因此,這一習語的隱喻意義可對應于漢語譯文“孤掌難鳴”。
2.英漢成語中的修辭。有時,成語的構成本身就是一種修辭手法。比如漢語中有成語“揮汗如雨”。其運用的即是類比推理及夸張的表現手法。其義為一個人的汗多,人們把它和雨水聯起起來,該詞應用夸張的方法。英文中也有類似情形。比如:
(3) I will paint even when I have one foot in my grave.
如果按照“have one foot in my grave”的字面意思,可譯為“一只腳在墳墓里”。這樣讀者可能根本無法理解例(3)的含義。如果將其放到語境下,就能理解這句話的夸張手法。“一只腳在墳墓里”可以形象地表現老者因年齡較大,身體、心理等各方面機能都有所衰退的特點。此時,英漢語共享有關年老者的文化及喪葬形式,并理解其所用的修辭手法。漢語里有兩個成語可與之對應,即“風燭殘年”,或“行將就木”。因此,例(3)可譯為:即便我已是風燭殘年,我依然要堅持作畫。
3.英漢成語所蘊含的情感。有時英語成語表達的是一種情感,譯者可從情感的角度出發理解詞句含義。比如:
(4) Luckily I did not buy it. It's not my pigeon.
該句中“It's not my pigeon”可直譯為“它不是我的鴿子”。如果放到(4)的語境中,讀者可理解為“反正我沒買過它家的,倒就倒了吧。”其中所含的讀者之情感此時應接什么情感合適呢?這句話的意思應為“與我無關”,結合中國成語可理解為“置身事外”。即我不會對這件事產生感情,也不必負責。
二、隱喻視角下的英漢成語互譯
在英漢互譯過程中,譯者應盡可能隱身于原作者后,深刻理解原作者在寫作時所及文化、修辭及相關情感三方面因素,并將這三種因素內化為自身的隱喻思維框架,傳達于譯文讀者。
譯者應深刻理解中英文化的差異, 解讀成語所蘊含的文化,并結合文化語義找出與之最接近的譯文成語。如果成語含有修辭用法,可以將其放在原文語境中,并以修辭為連接點,找到與其所述語境最相近的譯文成語。成語也可傳遞一種情感,在從表層無法理解詞句含義時,可以盡量深入體會原語文本語境傳達的情感,從情感的角度揣摩成語要表達的含義,進而以情感為連接,找到原語成語表達的語義,并選擇相對適當的譯文成語。
三、結語
在英漢成語互譯過程中, 隱喻思維不僅可引導譯者結合多方面的因素來認知成語后傳達的內容,理解語詞含義。還可指導譯者將這一思維傳遞給讀者,引導讀者從文化、修辭手法、情感表達三個方面來理解成語,進而盡可能準確理解英漢成語的深層含義。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關鍵詞: 英漢互譯介詞選擇
一、研究意義
英漢中的介詞同屬虛詞。漢語中的介詞分為表示時間、空間、對象等的介詞;而英語中的介詞分為簡單介詞、合成介詞等。英漢介詞的運用雖異中存同,但英漢中內涵、語義一致的介詞較少。
介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具有其鮮明的特色。從詞類來看,介詞是虛詞,意義“虛”而不實;從數量上來比較,介詞屬于“寡”不敵眾;但從重要性上來講,介詞在句中卻屬于“一發”,牽一發而動全句。英語是介詞的語言,而表示空間和時間的介詞又屬于介詞中最基本的詞匯。因此,比較并分析英漢中表示時間的介詞和空間的介詞的運用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介詞的省略與否
英漢互譯時常見的一個問題是介詞什么時候該省略,什么時候該翻譯出來。英語使用介詞較頻繁,而漢語使用介詞的頻率較低。因此,英語里許多介詞譯為漢語后,或轉移成漢語動詞,或省略不譯。表示時間、空間的介詞譯成漢語時如出現在句首,大都可以省略。
My family came to America in 1987.1987年我們全家來到美國。(省略表示時間的介詞in)
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the storehouse. 倉庫重地,不準吸煙。(省略表示地點的介詞in)
But a passenger at the back of the bus saw him.但坐在公共汽車尾部的一位女乘客發現了他。(表示地點的介詞at譯為動詞)
用作時間狀語的漢語介詞短語譯為英語后,應轉譯為由連詞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如:
自從參加了體育鍛煉,我身體好多了。I’ve been feeling much better since I started taking exercise.
三、介詞的選擇
用哪個介詞、不用哪個介詞是英漢互譯時常見的另一個問題。選擇介詞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介詞的對應
漢語中表示時間的介詞,似乎可以簡單地對應為英語中的某個介詞。如“從”表示“動作開始的時間”和“動作行為的起點”,和英語介詞from 對應;但“從某地離開”譯為英文是leave,不是leave from;faint from hunger(餓昏了)中的from的意思是“因為”。由此可見,英漢中表示時間的介詞在用法上有相同之處,但異大于同。
英語中常見的一種介詞是與處所名詞組成介詞短語的介詞。這種介詞譯成中文,往往要用“在……+方位詞”表示。如:in=在……里;on=在……上;before=在……前;under,beneath,below =在……下,等等。因此,漢語里沒有適當的介詞來對譯這類介詞。
2.介詞的選擇
漢語對時間的表述主要采用詞匯形式,基本上沒有什么標記,或只有一些不很明顯的“點段指示”。因此,時間點、段的區分通常需要語境來顯示。而英文中的時間一般會有明顯的介詞來表示,如年、月、日、時刻用at,in,on等表示,而每個詞又有各自的用法,不能交替使用。
空間介詞的運用差異主要源于漢語介詞的相對單一性和英語介詞的普遍復雜性。英語中表示空間的介詞往往譯為“在……+方位詞”。按照這種思路,介詞on譯為“在……上”,而on the wall就是“在墻上”。然而,漢語句子中的“墻上”一詞譯為英文后卻用了不同的介詞。
“墻上有個洞。”譯為:There was a hole in the wall.(洞在墻內)
“墻上有幾張照片。”譯為: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n the wall. (指掛在墻上,直接接觸)
“一架梯子靠在墻上。”譯為:A ladder is leaning against the wall.(指倚靠在墻上)
類似現象還有很多,如“在東方”一詞,在譯為英文后要根據句意在in,on和to 之間選擇,而不是處處都用on。
顯而易見,在英漢互譯時采用簡單的甚至是武斷的方法是萬萬不可取的。
3.介詞的位置
語言學家王還認為,任何人學外語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母語習慣套在外語上,有時套對了,有時就套錯了。那些母語和外語不同的地方就一定會套錯。英漢中表示時間的介詞和空間的介詞在句中的位置就屬于這一情況。這兩種介詞在英漢句子中主要用作狀語,但所處位置卻不同。
人們熟悉的有,漢語句子中表示空間的介詞一般放在時間介詞的后面;漢語中介詞引導的時間和地點按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漢語中時間介詞作補語,用“數量詞+時間名詞”放在句末;漢語句子中表示空間、時間的介詞作狀語時,一般放在主語之后或之前,而英文一般放在句末或句首。
需特別注意的是,英語強調時間時可以把時間放在句首,但不能像漢語中一樣插在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
如: After breakfast we went to town. 我們早飯后進了城。
表示時間、空間的介詞在英漢中作定語時位置也不同。漢語中介詞短語放在所修飾的名詞前;英語則相反。
如:I think a weekend in the countryside will do us good. 我認為到鄉間去度一個周末會對我們有好處。
四、原因
1.認知差異
英漢介詞互譯時出現的種種問題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中西方人認知方式的差異是一個重要因素。認知語言學認為,語法結構具有“非任意性”,即語法結構跟人的經驗結構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聯系。他們認為,語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觀世界,而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介于其間。因此,不同語言和不同民族由于社會、文化、地理諸因素的影響,語義結構約定俗成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漢族人的認知方法傾向于感性和具體;而西方人認知方法比較理性和抽象,要求嚴謹、周密、精確、明晰的邏輯推理方法和精確性思維。漢語表達空間位置是模糊的、大概的,是基于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如“A在B的上下/里外/旁邊”等;而英語則按“點、面、體”的三維空間關系來確定事物的位置。Quirk(1985:674)說明如下:
英語的三種維度
由此表可知,英語對不同維度關系運用不同的介詞,而漢語對不同緯度關系往往使用同一方位詞。如,漢語無論是接觸還是不接觸,平面還是立體,都用“在……上”,而英語要用at,on,in,above,over,up等介詞來分別描寫點、線、面、域和體的不同維度關系。
對時間關系的表述也有很大不同。中國文化強調天人和一的哲學思維,即過去、現在和將來是一個統一體。而西方人的二分法的哲學思維觀認為時間上的過去和將來是不同的。因此,在漢語中可以用“后”表示過去或是將來,如:“兩天后他去了美國”;“兩天后給你回信”。而譯為英文后分別要用later和in。
2.語法的差異
英漢表示空間的介詞的運用和漢語語法的隱性與英語語法的顯性有關。儲澤祥(1997:365)提出,“比較英語及藏緬語諸語言,現代漢語方所最突出的特點是與介詞的結合問題。漢語方所的表達,不一定完全依賴介詞,……但印歐語里的英語、漢藏語系里的許多語言,脫離了介詞或(結構)助詞,根本就談不上什么方所”。如漢語可以說:“(在)桌子上有杯水。”省略了“在”;而英文必須把“在”譯出來(on the table)。其原因正如余祥越等(2006)指出的:“英語是形態標記相對發達的語言,對不同的語義范疇用不同的形式標記來表明,介詞因此必須強制性顯現;對于形態標記相對匱乏的語言,相似或相異的語義范疇可以用相同的形態標記表明,‘處所’前介詞的隱性因此成為可能。”
此外,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的特點對介詞的運用也有影響。漢語更注重詞序與時間順序的一致性,即句法成分的排列順序映照他們所表達的實際狀態或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而英語傾向于將最主要的內容放在最前面,作為重心來強調,其他關于范圍、條件、原因等是次要范疇,放在后面。如句子“兩天后給你回信。”譯為“I will write back to you in two days.”。
五、結語
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現出來(呂叔湘,1999)。語言也不例外。英語是介詞的語言。表示時間和空間的介詞是英語語言的根本。影響語言的因素很多,其中英語表達重形合、漢語表達重意合的特點,以及英漢兩種語言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極大地影響了兩類介詞在英漢句中的準確運用。英漢互譯時出現的問題還有很多,必須“知己知彼”,才能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自由、快樂地翱翔。
參考文獻:
[1]呂叔湘.語法研究入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82.
關鍵詞: 形合 意合 英漢互譯
一、定義
形合與意合是語言學涉及句法的兩個基本概念。其相應的英語表達系源于希臘語的hypotaxis和parataxis。
《英漢語言學詞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對hypotaxis的釋義是:形合法(復句中同等句或從屬句之間需要一種方式表達它們之間的句法關系)。對parataxis的釋義是:意合法(分句中間不用連詞)。
這兩條釋義扼要簡明,但尚存難盡人意處。前者的“一種方式”,稍嫌含混;而后者又失之過簡。在眾多外版辭書中以下兩條釋義深入淺出,似更趨嚴密科學,又佐以例句。
Hypotaxis(形合):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for example,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Parataxis(意合):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Example:The rain fell;the river flooded;the house washed away.(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
簡言之,所謂形合與意合,主要指句與句(含聯合關系或偏正關系)之間的種種邏輯是“隱含”于上下文之中,還是以使用連接詞加以“明示”的句法問題。
二、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
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語系,在句法上各具特色,其間差異不一。盡管形合句和意合句并存于英語和漢語之中,但是經過觀察、類比及分析,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
英語造句常用各種形式手段連接詞、語、分句或從句,注重顯性接應,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結構完整,注重以形顯異。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攝神,因而嚴密規范,采用的是焦點句法。英語句中的連接手段和形式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用得十分頻繁。以薩克雷的名作《名利場》為例,我們可發現文中為了連接主句和定語從句、主語從句、賓語從句或表語從句使用了大量關系代詞、關系副詞、連接代詞和連接副詞,如who,that,what,where等,而為了連接詞、詞組、分句或狀語從句則使用了大量的并列連詞和從屬連詞,如however,and,but,until等。作為連接詞、語或從句重要手段的介詞在文中也是隨處可見,此外還使用了大量其他的連接手段,如詞綴變化、形態變化,以及替補詞“it”和“there”等。
與英語造句手段不同,漢語造句注重隱形連貫,注重邏輯事理順序,注重功能、意義,注重以神統形,注重意念連貫,不求結構齊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統法,因而流瀉鋪排,采用的是散點句法,很少用甚至不用形式連接手段。此外漢語沒有詞的形態變化,沒有“it”和“there”這類替補詞,代詞也很少用,詞語之間的關系常在不言之中,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常隱含在字里行間。這些特征充分說明漢語注重意合。漢語中常用的意合手段有語序、反復、排比、對偶、對照、緊縮句,以及廣為運用的四字格。
同樣以薩克雷的名作《名利場》為例,形合句與意合句分別在英文版及其中譯本中占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換言之,漢語具有較強的依賴其上下文展示復句內涵邏輯的表意功能,而相應的英語表達則需借助于不同的連接詞以“明示”其內涵邏輯。這種情況同樣適用于偏正式及聯合式復句。
三、意合是漢語的優勢之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語言學家們曾持有一種普遍的觀點,即“中國語”是人類的“嬰兒語”。但是,此后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拋棄了這種荒謬的觀點。美國語言學家蓋利?吉寧斯說,西方語言學家們經過長期多次交流看法之后發現:漢語是智慧的語言。魯道夫?弗萊奇博士提出:中國語(指漢語)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語言。幾千年來,中國人不停地簡化自己的語言,才得出現在的樣子。
漢語廣泛運用“意合”的手段表情達意是否可以視為“智慧”及“最成熟”的標志之一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我們不能脫離語境光憑主觀臆念去評估形合與意合的高低優劣,但是我們應該冷靜地看到,意合畢竟是對形合的一種緊縮和簡化,是在形合基礎上的一種發展、提高和進步,使之對偶工整,節奏鏗鏘,既朗朗上口,又便于記憶。
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一句為例,無論是書面語,還是口頭語,人們一般不會舍此言簡意賅的意合句而取其拖沓累贅的形合句。此外漢語中的四字格也是廣為運用的語言形式。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指出:“2+2的四音節是現代漢語里的一種重要的節奏傾向。四音節的優勢特別表現在現代漢語里存在著大量四音節熟語即‘四字格’這一事實上。”而四字格往往歷經錘煉,言簡意賅,常常是意合法的佳作。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的現象已引起了國內外譯界的注意。美國著名的翻譯家奈達在他1983年發表的《譯意》(Translating Meaning)一書中提出:“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國內有的學者最近提出:我們不能把漢語的優勢理解成為四個字的漢語。漢語的主要優勢是意合和神合,而其他語言則是形合。這是一種值得注意的新鮮觀點。筆者在對照閱讀翻譯家楊必所譯的薩克雷的名作《名利場》時,不時感到漢語意合的優勢得到了充分自如的發揮,譯文極為暢潔。
四、漢語的形合與英語的意合
意合雖是漢語優勢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需將英語的形合句“一刀切”地譯成漢語意合句。與意合句相比,漢語形合句顯得措辭嚴謹,語氣莊重。而在漢譯英中也不乏“意合”手段,充分認識這一點不僅有助于拓寬漢譯英的思路,而且是全面正確認識英語句法特點的需要。
意合法在漢語里屬于“常態”,在英語里則屬于“變態”。這類“變態”常見于一些簡練的諺語、表達復合句內容的簡單句,以及表達狀語從句意義的定語從句中。例如的游擊戰16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我們就可以譯成:“The enemy advances,we retreat;the enemy camps,we harass;the enemy tires,we attack;the enemy retreats,we pursue.”英語諺語有些是以片語句形式出現的意合句。漢語也存在著與之“神”似或“形”似的表達。
值得一提的是,意合句的強調意味不如形合句,英漢皆然。為達到強調的修辭目的,宜形合而舍意合。
五、結語
英語注重形合,注重結構、形式,常常借助各種連接手段,因而比較嚴謹;漢語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義,常常不用或少用連接手段,因而比較簡潔。英譯漢時,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結構、形式,才能確定句子的功能、意義;漢譯英時,則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義,才能確定句子的結構、形式,這樣才能使譯文通順、流暢。
參考文獻:
關鍵詞:英漢互譯;翻轉課堂;模式;設計
近些年,我國的英語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和發展,90后的大學生逐漸成為教學對象的主體,為了進一步適應這些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狀態,自主學習的模式逐漸在教學中得以推廣,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自主學習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和作用都受到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對于大學英語英漢互譯課堂來說,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一直以來都是教師研究和改進教學過程的主要目標,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恰恰能在教學效率提升和學生翻譯能力提升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下文將進行重點的研究和分析。
一、翻轉課堂概述
(一)翻轉課堂的定義
翻轉課堂還可被稱作“顛倒課堂”或“反轉課堂”,以其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翻轉”得名。進行翻轉教學的實質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以教師為課堂授課的主體,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安排學習。
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與英漢互譯課堂的特征相適應。相較于傳統的大學英語英漢互譯課堂來說,翻轉課堂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為學生提供探索空間方面有了明顯的提升。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為學生預留了充分的時間進行課堂內討論,讓學生能夠根據所要學習的話題進行資料搜集和表達準備。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可以在課堂上與教師或其他同學相互溝通來解決,并實現對知識點的理解、消化。因此,在英漢互譯課堂上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和教學效果改善有明顯的作用,對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也有很大的促進。
(二)英漢互譯翻轉課堂對教學過程的新要求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會對傳統的教學過程提出很多新的要求,具體如下。
首先,教學結構隨之改變。教學結構轉變為學生借助網絡或視頻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在教室中集中完成作業并解決知識盲點。
其次,教師角色隨之轉變。教師要在學生學習遇到苦難的時候提供必要的幫助,開發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分析學生的差異性,調整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也就是說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由講授者變成了引導者。
再次,學生角色隨之轉變。翻轉課堂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來實現教學的目的,讓學生不斷借助工具鞏固所學的知識,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最后,課堂時間重新分配。由教師主導的課堂中,教師的講授時間明顯減少,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明顯增多,學習效果會顯著提高。
二、翻譯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的設計
通過對國外既有的研究進行分析得到,在國外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時共有5種典型的模式,分別為如下:
第一種,林地公園高中模式,即教師安排視頻進行課外學習的輔助模式;
第二種,可汗學院模式,即教師安排視屏并開發課堂練習系統進行混合學習的模式;
第三種,河畔聯合學區模式,即通過數字化的互動教材進行課外學習輔助的模式;
第四種,哈佛大學模式,即課程內外學生相互協作學習的模式;
第五種,斯坦福大學模式,即通過微型視頻和過關檢測的方式來輔助課外學習的模式。
不同的教學模式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學習有不同的影響,同時會受到所要學習的知識類別的限制,必須要結合具體所要學習的課程進行設計才能夠找到最適合教學的翻轉課堂模式。
在此,筆者結合多年的研究和應用經驗,通過對英漢互譯課程的特征和對當前大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分析,提出一種筆者認為最適合英漢互譯課程使用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由7個部分共同組成分別為:
1. 微課視頻的設計;
2. 微課視頻課程的制作;
3. 微課視頻在多媒體網站的上傳;
4. 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視頻;
5. 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檢查;
6. 學生課堂學習討論;
7. 課后整理英漢互譯表達資料。
在這樣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盡管總體思路和翻轉樣式上與一般的翻轉課堂類似,卻可以突出英漢互譯課程的特點,在微課視頻制作和學習材料選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課程特色,通過視頻和輔助教學材料的精細設計,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在課上進行交流和展示,在課后進行評估和總結。每一處都須要在一般的翻轉課堂模式下進行添加或改進,形成一種具有鮮明的英漢互譯課程特征的教學模式。下文將對設計細節進行具體分析。
三、英漢互譯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的具體分析
在進行英漢互譯課堂教學材料設計時,須要深刻地注意到教學材料的重要性,對輔助學習材料和微課視頻進行反復斟酌,結合教學實踐和學科特點進行巧妙設計。具體來說,設計教學時時要保證如下三個方面的基本屬性。
(一)設計的形象性
形象性是在進行翻轉課堂設計時要滿足的一個特征,這不僅包括輔助文字材料的生動有趣,還包括了微課視頻的制作質量。尤其是在新時期,當代大學生往往對個人體驗比較注重,課程材料在文字表述上情感特征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材料的好感。為了引起學生學習的更大快樂和興趣,設計者考慮應用一些能抓住眼球的視頻或圖片。這里的形象性事物主要包括了學生常接觸的卡通人物或動漫圖片、與學生生活相契合的影視作品以及一些教師自行設計的材料,通過這些材料體現文字表述的形象性,讓學生體會到語言表達與多語思維對生活的影響力,改變傳統翻譯過程的機械式思維,應用全面的思維角度豐富翻譯效果。
(二)設計的立體性
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學生之間相互切磋的交際過程,需要讓學生在互動交際的過程中提升英漢互譯能力。當今的大學生往往在群體意識方面有著較強的概念,對于個人才華的展示和個人認可的獲得比較有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盡可能的地吸引學生廣泛參與英漢互譯的教學活動。豐富多彩的設計微課內容,為學生建立一個立體的英漢互譯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英漢互譯課程中不同話題的運用環境。教師采用的互動形式可以包括視頻、圖像或聲音等,通過這些將學生充分結合起來,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
(三)材料制作的支架式方法
支架式的方法來自于支架理論。支架理論對疑問采用拆分處理然后解決的一種方法。解決過程中可以尋求幫助,待解決完問題,便可以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在英漢互譯過程中,有些學生遇到困難,不知道如何表達和解決,這時就可以應用支架理論,把問題拆分處理,拆解成不同的小問題,先一個個解決這些小問題,在過程中可以相互幫助,相互討論,然后將這些一個個的答案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問題或者問題的答案。英漢互譯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應與學生的英漢互譯緊密相連。但是,如果課堂中只是一味地注重實踐、討論并解決問題,那么學生可能會陷入一種乏味的狀態,興趣降低。支架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提高英漢互譯能力的途徑,結合良好的教學輔助材料,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可以給學生的英漢互譯學習提供很大的幫助。
四、結語
總之,發展大學英語英漢互譯課程的翻轉課堂是一項全面而綜合性高的工作,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和課程特征進行精細的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翻轉課堂更好的發揮效能,促進學生在多語言之間的綜合思維轉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升英漢互譯翻譯課的教學改革成效。
參考文獻:
[1]崔艷輝,王軼.翻轉課堂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
[2]李京南,伍忠杰.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的實踐與反思[J].中國外語,2015,(06).
[3]容梅,彭雪紅. 翻轉課堂的歷史、現狀及實踐策略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