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論語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曾經有人說過:“得論語半篇,則得江山。”從而可以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生活,它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不管是《論語》中的那個理念,仁、德、學、治國之道。都對我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在現代社會中,父子關系,母子關系已經開始漸漸被改變。許多人把父母的養育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卻把養育父母當做了一種累贅。難道我們忘記了父母那無私、無價、無限的愛了嗎?
孝乃是《論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一喜為父母還在世而喜,一懼,因父母年高而懼。可是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去把一喜一懼給誤解了,這是孔子的錯呢?還是我們現代人自己的錯呢?也有許多人覺的自己已經盡到了孝道了,他們都說“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孝道乃是心為先,行為次。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感到自豪,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現代歌唱出了許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給與他們多少。在乎的僅僅是你對他們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們只要能看見你們,那么他們就會覺的他們是最幸福的老人。
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要做到一點:“事父母,能竭其力。”我們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應該做到竭盡全力,盡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為先,行為次。當往往我們把這竭盡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對于父母,我們竭盡全力了嗎?
最后我希望大家記住孔子的兩局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和“事父母,能竭其力。”只要父母還在,那么就是我們這些做兒女最大的幸福,把握現在,不只是只有“天下父母心”。讓我們做到“天下兒女心”至少我們可以在有生之年,不會為此而感到后悔。
論語讀后感二
百善孝為先,這是儒家的思想觀點,那么儒家為何要把“孝”字捧到這么高的位置,人又如何盡孝道呢?翻看儒家最經典的典籍《論語》,我們便能從中找到答案。
先看看《論語》里是怎樣對孝定義的。
魯國的孟武伯向孔子怎樣盡孝道。孔子答了一句:“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說要象父母擔心孩子的病一樣。為人父母的都應有這樣的體會,孩子有了病或者多少拉了點肚子、受了點傷、著了點涼,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是不是擔心、掂念、疼惜,恨不得這病疾轉到自己的身上,讓孩子免受其苦,快快樂樂?
孔子這個回答是十分智慧的,他不去做一大通應該如何如何的說教,只拋下這句半拉子話讓孟武伯自己去理解、體會。父母在你小時是怎樣疼惜你的,你現在也去怎樣疼惜父母,這就是孝。孝順父母的心情,也要象“父母唯其疾之憂一樣”,是從內心到行動,都切切實實的展現出來。做父母的,又有哪個對孩子病疾的疼愛、惦念不是發自于心、油然而生,而需要別人來規定如何做才算盡禮呢?
孔子認為孝要發自內心,不能走形式。在子游向孔子問孝時,他就回答道:“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這里嚴厲地說,不要以為給父母供吃供喝,養著父母這就叫孝了。養狗、養馬,也是這樣養。不從心底里敬愛父母,養父母和養犬馬有什么區別!
孔子還認為盡孝要始終如一,他提出了一個詞“色難”。“色”就是臉色、神色。一個人盡一次孝并不難,難得是始終孝字當先、不厭其煩。朱熹對“色難”一詞有精辟的見解:“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爾,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無論伺奉父母的活多臟、多累,無論父母有多嘮叨,在父母面前,始終不改色,和悅如一,這才是真正的孝。正如孔子所說的:“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又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后一句是說,父母的年齡生日不可不記得,父母每過生日,既為生辰而喜,又為增歲而懼。
孝還表現在自個好好做人,不辱沒先人。這是孔子對盡孝的另一個要求。他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那么孔子為何要彰揚孝道呢?
陳夢瑤
有人說,人若不食,則胃饑;人若不讀書,則心饑。胃饑尚不敢怠慢,況乎心饑?本不喜歡捧書的我,近來耳畔總會響起圣人的教誨:"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于是,清風吹月落,書聲伴日升。尚且稚嫩的我捧起了國粹《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巧言令色,鮮矣仁。"
……
讀著讀著,似乎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左右著我,似月光朗照,把我的靈魂浸染得潔白一片;又似一輪朝陽從生命中冉冉升起。手執《論語》,靜心品讀,朗聲誦讀,躁動的世界似乎安靜了下來。此時的我表里俱澄澈,肝膽皆冰雪,晶瑩剔透的靈魂張開思想的翅膀理性地在翱翔。我從書中領悟到了應該如何獲得智慧和力量,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挫折,面對人生。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說:"人類如果想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發展下去,必須汲取中國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論語》博大精深,帶著高山仰止般的情懷,初逢《論語》的我,逐漸走進《論語》,品讀先賢智慧,傾聽先哲心聲。
"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曾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古人說"知恥近乎勇".敢于正確面對自己的弱點甚至錯誤,敢于作自我批評并堅決改正,這更是勇敢。有句話說的好:凡事怪別人,路越走越窄;凡事怪自己,路越走越寬。一個人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凡事從自身找原因,及時改正錯誤彌補不足,這樣,即使太陽已經落山,月亮卻會冉冉升起。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德,以德報德。"孔子還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把握尺度。慎言慎行,修身做人,禮行天下。
讀《論語》尋找內心的安寧和智慧,做一個胸懷坦蕩蕩的智者。
沏一壺香茗,邀一彎明月,迎一縷清風,弄一樹花影,初逢《論語》的我終于結緣《論語》!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里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于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后工業文明的社會里,于丹的論語讀后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有一本典籍,叫做《論語》,簡單明了的語言,卻蘊含著萬物之成理,人間之正道。
有一位哲人,叫做孔子,一直為理想奔波,生前寂寞,死后卻被各個時代的熱議、推崇。
有一種力量,叫做仁者無敵,在“禮崩樂壞的年代,無用武之地;穿越千年傳遞到今天,至今仍使我們的心靈感覺到很暖很暖……
兩千五百多年前,正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諸侯割據,戰亂不斷,社會現實的腐朽需要一位曠世奇才來力挽狂瀾。于是,在這樣的年代里,孔子誕生了。他十分不滿春秋末期“君非君,臣非臣”的禮崩樂壞的現實,主張恢復周禮,實行仁政,它堅信唯有推廣仁義、泛愛世人才可以結束這時代的悲劇,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大同社會。然而,這樣的思想在當時絲毫沒有被重視,在私欲與暴力橫行的時候,邪惡早已把統治者的雙眼遮蔽,儒家仁學思想不得不因這個時代而落寞沉寂。
但是,孔子的偉大并不僅僅在于生前對治國理想的追求,當他留傳于各個時代,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之后,事實證明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從春秋時期的報國無門,到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再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光陰與孔子開了一個玩笑之后,從此,儒家正統的仁政思想登上了歷史舞臺,“仁、義、禮、知、信”正式成為時代的主流。如果說孔子是當之無愧的圣人,那么他的偉大在于用思想影響了中國的歷史,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千年已逝,直到現在我們依然在他的言論和思想中受益。
我想,如果我們在抱怨生活困苦、郁郁寡歡的時候,可以想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如果我們在缺乏自信、不敢向前的時候,可以想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如果我們在浪費光陰、荒于勞作的時候,可以想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如果我們在許人諾言而背信棄義的時候,可以想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那么,我們的行為一定會因受到《論語》的洗禮而煥發光彩。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中富含著的道理,永遠是簡單樸素的,就像是太陽東升西落,就像是作物春種秋收,亙古不變。于丹曾說過,,《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標。
是啊,在社會大家庭中,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位置,找到了,便會和諧與共。然而,“文明社會”中卻“沖突”不斷,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爭名逐利,爾虞我詐;大到國與國之間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我想,如果我們接受《論語》的洗禮之后,其中蘊藏著的力量定會使人人互助共處,社會和諧共存。
《論語》給我們帶來的心靈的溫度,不燙手,亦不冰冷。這些道理不像是那些石頭一樣的典籍,需要我們拿著放大鏡翻著《辭海》去讀,然后非常吃力的參悟一輩子。就像是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的,真正的圣賢不會端起架子,板著面孔說話,他們把活潑的人生經驗穿過滄桑、越過千年,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的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郁于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