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流行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是以因特網為媒介產生的一種語言變體(顧源, 2009),泛指在網絡傳播中使用的語言,是為滿足網絡交際需求而應用的詞匯、數字、字母、圖形等。其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基于新生事物、社會現象等創造出的新詞、新圖形等;二是日常詞語經過語義變異而來。網絡流行語已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新形式和新意義,正受到廣泛關注。本文主要通過結合具體實例對其語義展開分析,以期深入認知網絡語言。
二、網絡流行語語義分析
(一) 基于新生事物、社會現象等創造出的網絡流行語的語義分析
網絡為人們提供了廣闊而開放的言論平臺,各式語言層出不窮。對于各種新生事物及社會現象,網絡的即時播報和人際互動,促使了各類流行語的形成、發展和擴散。或自嘲、或批判、或針砭時弊,這些流行語也增添了一份輕松、隨意的味道。
1 新詞
(1) 高富帥/白富美
“高富帥”指身材高挑、富有多金、外形帥氣的男性,是女性中意的白馬王子。
“白富美”指皮膚白皙、家境良好、相貌出眾的女性,是男性的理想追求目標。對應“高富帥”。
這兩個詞最早都風靡于貼吧,后經網絡傳播為大眾所熟知,現在甚為流行。語義淺顯直白、一目了然。現多用這兩個詞贊美心儀的對象。
(2) 絲
“絲”指年輕男性,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來渺茫、感情空虛,自卑自賤卻也自以為是。生活沒有目標,缺乏熱情。愛網游、愛幻想,卻缺乏行動力。與“矮窮搓”語義相近,卻與“高富帥”形成鮮明對比。
“絲”自2012年11月3日出現在《人民日報》十特刊后,引發了網絡和社會熱議。“語義清晰簡潔,可以是二代農民工、城市小手工業者、青年產業工人,也可以是不滿現狀的企業小雇員、無產者、困厄的學生等,無奈和自嘲意味十足。
2 新圖形
網絡不僅能夠創造語義豐富的新詞,也能夠通過組合數字、標點符號、鍵盤符號等無聲符號成為新圖形而傳遞情緒、表達思想。這些新圖形依靠“形”來表“義”,語義直觀,極具趣味性。這種達意的方法成為了一種新形式的網絡流行語。
(3) =^_^= 微笑
(4) {{{(>_
以上例子中,字母、標點符號和鍵盤符號組合使用,圖形生動形象、表意明白直觀。新圖形是這類網絡流行語的符號意義已經遠遠不同于其本身意義。此類網絡流行語表意生動形象、快捷方便。
(二) 日常詞語經過語義變異而來的網絡流行語語義分析
網絡交際中,一些日常詞語的語義會發生變化。這類變異揭示了網絡流行語被接受的表義基礎和語義實質。這一部分討論的語義變異是指某個詞語的意義從常規意義轉化為非常規意義。這里將語義變異分為兩類:舊詞出新義和音變出新義。
1 舊詞出新義
(5) 浮云:
原義:飄浮的云彩。
網絡新義:最早出于孔子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現在語義有所擴展:比喻看得到卻得不到的東西;亦可表示無實際意義的事物;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6) 火星文:
原義:火星人使用的文字。
網絡新義:由符號、繁體字、日文、韓文、冷僻字或漢字拆分后的部分等非正規化文字符號組合而成。乍看之下像是亂碼或錯字,用法不規范,字面上根本無法理解語義。
(7) :
原義:光明。
網絡新義:表情符號,表達郁悶、悲傷、無奈、哭笑不得等無法言說的情緒。
“浮云”的網絡新義是通過增加原詞的引申意義實現的,并沒有脫離原義;“火星文”的網絡新義是通過增加原詞的比喻意義實現的,語義變異后的網絡新義與原義之間具有相似性;而“”的網絡新義與原義相去甚遠,基本沒有關聯。
三. 總結
網絡流行語語義是一種動態的、個性的、豐富的語義系統,較為形象、輕松、簡潔、活潑,既體現人們的創造性又展示語言的變異性。即使有些詞語的語義變異有別于一般的語義變遷規則,但由于其表意生動等特點,網絡流行語正不斷走出網絡,走進日常生活。不管是數字、字母、標點符號、鍵盤符號,抑或是日常熟悉的詞語,經過網絡加工后其意義與形象都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因此,網絡流行語語義分析值得深入與持續關注。
參考文獻
[1] 絲:一個字頭的誕生. 鳳凰網. 第534期. 2012.
[2] 顧源. 社會學視野下的網絡流行語分析[J]. 理論界. 2009.
[3] 沈娉. 網絡詞語語義別解類型初探[J]. 修辭學習. 2004.
[4] 宋雨涵, 何明烈. 網絡詞語語義變遷初探[J].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2009.
先期出場的馮鞏在其小品中使用網絡語言的數量之多,被網友稱為2009年度流行語的“大拼盤”。比如“你別沖我喊爹(跌),我最近剛買了股票”,“老爺子唱的不是歌,是寂寞”,“我是雷鋒的傳人,我叫雷人”,“不要崇拜哥,哥只是傳說”,“我媽媽喊我回家偷菜”。然而,這種嘗試似乎并不成功,引來爭議一片。不少人認為,小品對這些流行語的運用牽強和不恰當,使不熟悉網絡的中老年人不知所云,而年輕人又覺得小品中出現的網絡語言生拉硬拽,聽起來別扭,根本起不到令人爆笑的喜劇效果。
接下來出場的大牌笑星姜昆在其相聲中更是“嫁接”和“篡改”了大量網絡語言。如“一山不容二虎,兩只老虎相容只有一種可能,一公一母”,“動物的種類一天天減少,人類的種類在一天天增加”,“我的才能就像懷孕,時間越久越覺得肚子里有東西”,“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在旁邊的幾棵樹上多試幾次”,“你經典,我時尚;你是互聯網,我是防火墻”,如此等等。從觀眾的現場感受來說,眾多網絡語言的加入非但沒有增加笑料,反而給人“江郎才盡”的印象。
于是很多評論認為,這是作者在構思、語言運用和藝術表達上偷懶。
這些意見或許都有一定道理,但我卻有另外的思路。
相對于話語主流,網絡語言一直處于邊緣。之所以能在2010年春晚強勁涌入,說明它的影響已到了不能忽視的地步,而這,應當是可喜可賀的。
縱觀2009年網絡詞匯,印象中很溫馨的有“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極普通的一句話不僅迅速躥紅各大網站,并且引來跟帖無數。賈君鵬和媽媽成為一個符號,喚起了游子們對父母的思念和感恩。留言中無數刻骨銘心的親情故事令許多人看到帖子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票回家。而賈君鵬和他的媽媽隨后也成為許多平面媒體跟蹤報道的大新聞,網絡語言以它的平實貼切感動了社會。
2009年的網絡還就正在發生的時事創造出大量幽默語言,比如“被增長”,“被就業”,“被全勤”,“被申請”,“被辭職”,“被主動”等。而“躲貓貓”、“樓垮垮”、“打醬油”等席卷網絡的流行語,其特定的背景和語境往往先由網民追問,繼而主流媒體跟進,最終得到相關政府及法律部門的關注。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流行語直接推動了中國民主化進程。
當然,也有一些網絡流行語并無太多涵意,比如“杯具”(悲劇)和“洗具”(喜劇)。但細究起來,如“白骨精”們(白領,骨干,精英)晨起后所干的第一件事,便是一手拿“洗具”(喜劇)一手拿“杯具”(悲劇)洗臉刷牙。這也可看成對城市生活的重壓下某種無奈的調侃。
十幾年前加入網絡的還是極少數精英,隨著首批網民漸次進入中年,當年的孩子們隨其年齡和知識的成長以一年上千萬計的數量進人網絡,網絡正成為越來越強勁的力量。2009年網民選出的年度漢字為“被”,這個選擇意味深長。待外力推動而行動為“被”,與“主動”相對為“被”。在對“被”的選擇中,體現的正是網民們的主動意識。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其詞匯量的豐富堪稱世界之最。我此刻自由聯想了一些成語,臥薪嘗膽,打草驚蛇、口蜜腹劍、亡羊補牢、刻舟求劍、杞人憂天、指鹿為馬、黔驢技窮、破釜沉舟、瞞天過海、水落石出、將計就計……成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大浪淘沙的文化遺產,而網絡只在短短的十幾年就創造出如此豐富有趣的語言。可以想象,照此下去再過一千年,一些最精辟幽默的網絡語言會與先人留給我們的成語一樣留給后人。那時的人類了解今天,一定會借助網絡流行語的幫助。
我是贊賞姜昆們在春晚的表現的。比起年輕的網蟲,他們略顯“老邁”,不夠時尚,但他們的選擇代表著某種主流文化的判斷。而主流的關注以及對這種關注的爭論放大了網絡語言的影響,也使網絡流行語第一次堂而皇之地從草根進入正統。
關鍵詞:換字 網絡語言 特點 影響
一、網絡流行語的定義
“網絡語言”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概念,于根元先生在《中國網絡語言詞典》中,對“網絡語言”提出如下定義:“網絡語言是互聯網的產物。在網絡日益普及的虛擬空間里,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也應與現實生活中的表達習慣有所不同,于是又的人創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憤怒和不懂的網絡語言。大部分網絡語言是網民為提高輸入速度,對一些漢語和英語詞匯進行改造,對文字、圖片、符號等隨意鏈接和鑲嵌。從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來看,網絡語言中的漢字、數字、英文字母混雜的在一起使用,會出現一些怪字、錯字、別字,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網絡中,它卻是深受網民喜愛的正宗Z言。”
二、網絡流行語換字特點和類型
換字的網絡流行語給我們的日常用語注入了鮮活的血液,它除了簡潔以外,還直觀、通俗、風趣、幽默。拿換字后和原型相比較。我們以近年來的流行語為例從語音進行分類、通過語義、出處、語言特點及對主流語言的影響上來分析換字網絡流行語。
1、音變
指通過語音變化所產生的新詞,它是在某個原有詞的基礎上,通過語音方面的某些改變,形成新的語音形式。近期很流行的“有木有”是陜西、山東、河南方言的“有沒有”意為:是不是這樣子。還有“醬紫”、“釀紫”這兩個詞,它們是“這樣子”、“那樣子”的港臺讀法,用兩個字代替三個字的音,可以說是一種“合音詞”,表達方法獨樹一幟,很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還有用“哞”表示 “沒有”,還在其中加入聲音,十分生動。再有就是用 “標” 代表 “不要”,也是十分常見的。
2、諧音
A.別字
由于網上交流不像以前的書信交流,它具有很強的的即時性,加之人們對速度的追求決定了網民們必須在瞬時間將自己的思維轉變成文字,因而他們往往沒有耐性來保證打字的準確性,加上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輸入軟件的智能話程度有限,我們通常不是一個字一個字來敲,而是一個詞或者一個短語,這樣很多同音詞、近音詞就會被替代。例如將:“什么啊”打成“神馬”就有了“神馬都是浮云”表示一切都是浮云。“微博”成了“圍脖”“版主”成了“斑竹”, “請進”成了 “青筋”,“睡覺”成了“水餃”。因為這些詞很新奇,廣大年輕的網民們當然樂而用之,以標榜他們的新潮和個性。當然,也有一些是網民出于搞笑或其他目的而特意為之,例如“大蝦“指”資深網蟲” “斑豬”指“版主”。這些別字造詞讓現代漢語詞匯的表現力更強,更富有趣味性。
B.音譯
在現代漢語中,音譯借詞的情況很普遍,如粉絲(fans)、并由此派生出來的“散粉”表示沒有人參加的演唱會。“殘念”與日文寫法相同,日語遺憾的意思。極客,也稱奇客,(Geek)指有較高超電腦能力的人羅莉(loli),的意思。出自《LOLITA》中的洛麗塔,本意指12歲以下的小女孩,泛指天真可愛到白目的小女生。.網絡語言中的“音譯借詞”正屬此類。但往往還有一些詞,并不十分規矩,而是選一些有意思的,搞笑的字詞來翻譯這些外來詞,凸現其另類特色。如納尼(なに)、 阿里嘎多(ぁりがとぅ)、愛老虎油(I love you)等。
3.符號 主要有字母縮寫,表情符號,數字符號三類。
(1)字母的縮寫
a. 漢語拼音的縮寫 例如:
3Q :THANK YOU;PF:佩服;LG:老公;LP:老婆;==:等等。
拼音縮寫的方法十分簡捷便于輸入,用這種方法,可將任何詞語根據它的拼音縮略成字母。一個網民的不經意輸入,所有的網民就開始跟風效仿。新的網絡語言就這樣流行起來了。但由于現代漢語的音節數量少,同音節的詞大量存在,而網上的字母又很難標示音調,因此大多數人不經常上網更新自己詞匯儲備的人,很難把握其中的意義。
(2)英語字母的縮寫
由于近年來,西方文化和日韓文化在國內大受年輕一代的推崇,外語在網絡上逐漸流行,尤其是英語字母的縮寫很受年輕人的青睞。加之網民的年輕化,他們學過過或多或少的英語,在網上用英語主要目的是賣弄,以此張揚自己的個性。例如:
OIC :Oh, I see
MSULaiKeCraZ:Miss you like crazy
CUL8R :see you later
IOWAN2BWU :I only want to be with you
(3)表情符號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網絡流行語中的“符號語”是一些不同尋常的符號,它不是我們約定俗成的文字。屬于非文字符號系統。幾個標點符號的隨意組合,就表達了一個特定的事物和意義,與繁瑣的方塊字相比,它們都十分的形象化,且極具喜感,讓人一看就覺得很生動,很直觀,并不需要標注語說明。
(4)表意數字
表意數字就是利用一系列數字的漢語諧音來表達特定的意義。
例如:
7456 氣死我了
9494 就是就是
8147 不要生氣
1573 一網情深
56 無聊
562059487 我若愛你我就是
74539 其實不想走
三、網絡語言的特點
網絡語言是不斷創新的結果。在這個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獨特、標新立異是這個時代的追求。網絡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缺少傳統的約束使得這個空間更加的自由,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了人們的語言創造力。巧妙的構思是網絡語言較傳統語言而言最大的特點。網絡語言是人們追求方便快捷的產物,它除了用字節儉,還突破了原有書寫形式的局限、打破現有語言中的某些詞語形音義的約定俗成,創造出新的符號。其豐富性事傳統的語言形式所不能及的,并且通過這些簡化的符號傳達出豐富的感情。形象性也是網絡語言的一大鮮明特征,網民們創造了形象且風趣的表情和動作符號,還有一些詞語的換字,使原本抽象的詞語更加形象化。網絡語言能夠大范圍的傳播得益于它的詼諧。整日流連于網絡的多是一些有閑情的人,年輕化的網民更使網絡語言充滿活力。富于創新精神的他們創造出很多生動有趣的語言,營造出輕松幽默網絡交流的氛圍。讓人們從生活工作的巨大壓力中釋放出來。同時,網絡語言也有它的弊端。缺乏規約的交流語言環境也為一些粗俗的語言留得了一席之地。這不得不引起我的注意。
四、網絡語言對規范語言的影響
網絡語言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應用。同時它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語言文字規范工作的推進,網絡語言是在特定環境下使用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現代漢語發展的一個分支,是對其的豐富和發展。但是,它畢竟不同于正式的語言,新詞不斷的涌現,十有八九都只是曇花一現,很不穩定,難以長久的存在下去,網絡流行語正像一股氣息從網絡飄向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有人說挑戰了現代漢語的純正規范。也曾有人調查顯示:網絡語言已走進極少數學生的作文,引起了少數學者的擔憂。
五、如何對待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雖然已經有一少部分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它們始終游離在邊緣,在一些正式的場合,我們看不到它,聽不到它。對成年人來說,我們有分辨使用的能力,因此它最多的出現在我們的閑暇的聊天談侃中,豐富了我們的日常休閑的語言生活。給我們帶來了轉瞬即逝的快樂。緩解了我們的生活工作壓力。對那些未成年人來說,我們的老師要讓他們知其一,也知其二。我們相信這些孩子,他們有分辨使用的能力。至于在作文中運用網絡語就是他們真的不知道正規的表達方式嗎?我對此表示懷疑。很難說是故意為之,給老師耳目一新的感覺或者彰顯自己的前衛、個性。這些都不是沒有可能的。鑒于此,我們又何必杞人憂天。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網絡流行語;生發路徑;傳統媒體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網絡流行語在近幾年得到了全面的傳播和發展它已經成為信息化的重要平臺、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和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流行語最初通過網絡平臺被創造,然后被廣大網友迅速的進行初次傳播,最后受眾將網絡流行語應用于各個領域,實現再傳播。網絡流行語是一種特殊的網絡符號,它即來自于現實社會,它的傳播也影響著現實社會。
二、關鍵概念的界定
1、新媒體環境
新媒體環境是指依靠新技術支持而出現的相對于傳統媒體而形成的新的大眾傳播環境,是在新技術支持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很多知識類網站都將新媒體形象的定義為“第五媒體”,它是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傳統意義上的媒體。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它主要的優勢體現于迎合了受眾碎片化閱讀的需要,滿足了即時信息的傳播,內容豐富而且選擇性也更強。特別是三網時代的來臨加速了新媒體的發展。由此網絡數字電視、手機短信、觸摸媒體等共同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媒體環境。新媒體環境帶來了很多新媒體現象,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其中網絡熱詞的產生也是新媒體環境下的一大特色。網絡是新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傳播是一種多媒體、綜合性的傳播,網絡傳播首先是一種現代的傳播方式,它是一個信息交流與傳遞的過程,在信息的傳受者之間具有及時的交互性和反饋性。網絡傳播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點。在中國,網民數量正在不斷上升。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正在以其自身的巨大優勢魅力,在全世界范圍內高速發展并被人們廣泛應用,我們正處于一個高速、快捷發展的互聯網新時代中。
2、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是一種新型的語言現象。“網絡上流行的語言現象,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它有兩大特征:一是年輕化,而是有文化”這是百度百科對于網絡流行語的定義。總結近幾年來的流行語,絕大部分背后都有一個網絡上近期熱傳的新聞事件或者故事。比如“躲貓貓”、“很黃很暴力”、“我爸是李剛”等等。這些網絡流行語被網民創造出來,再通過各種媒介進行迅速傳播。網絡流行語傳播如此之快,除新媒體環境和網民們的積極推動外,也因為自身的優勢特色被更多的人接受認可,常用于表達自己的心情狀態、對某事件的關注態度和評論或是用于調侃。例如“房奴”、“蟻族”、“絲”、“浮云”等。大部分網絡流行語幽默、簡短、容易記憶、個性鮮明,使得它本身具備了娛樂化、大眾化、滲透性、商業化的特征。這樣的語言風格促使信息傳播效率提高,網絡流行語“入侵”大眾生活的步伐也加快。網絡流行語日益發展快速,并且更新周期快,是一種新型的語言文化。
三、網絡流行語生發路徑
網絡流行語是在網絡環境下形成的網絡現象,它的傳播路徑可以分為縱向和橫向傳播。兩個不同方向的傳播路徑有不同的傳播模式。縱向路徑主要是網絡流行語從產生到發展成熟的過程,即時間維度的演變。橫向路徑則是對網絡流行語從網絡線上及線下傳播的研究。
網絡流行語在網絡中產生后迅速躥紅,雖然它們都來源于不同的原生事件,但是它們在網絡中的傳播路徑模式卻是大同小異,我們且來分析其在時間維度上的演變。
(一)網絡流行語的原生點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其自身的起源點,網絡流行語的產生也不例外。不同的網絡流行語都出自不同的事件并具有特定的意義。所以,也并不是任何事件產生的語言都能被迅速傳播和接收,形成網絡流行語。它們的產生都有觸發的原生點:
第一,以人為中心的傳播環境原生點。人是指廣大網民,網絡流行語是無數網民熱情智慧的結晶。其中人分為普通網民和名人明星,他們在流行語傳播中產生的效應是不一樣的。網民通過新媒體獲得的話語權利以及在網民推動下產生的網絡語言。網民各自相互形成了錯綜復雜的交際網,成為了網絡流行語傳播環境的原生點。眾多的普通網民話語權無法在傳統大眾媒體上得到充分的發揮,相反,網絡給他們創造了一個較為寬松自由的話語平臺,使得他們的話語權得到了充分體現。而名人明星在網絡流行語的傳播發展中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明星效應是不可小覷的。
第二,以事為中心的輿論原生點。網絡流行語生發的輿論原生事件主要分為兩類,其一是政府公信力受質疑的熱點事件,二是因為社會現實生活的狀況問題而產生的網民“阿Q式”自嘲精神。每一天,我們生活的國家和社會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但在新媒體時代并不是每一個問題都能成為熱點,并受到網民關注。在網絡環境中,大部分涉及到政府機關公信力的新聞事件,必定會引起網友們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相對自由的網絡環境給網民提供了一個自主發表個人觀點和態度的話語平臺。一旦某個受質疑的新聞事件引起了關注,產生相應的概括性語言后,該語言便會在這個網絡集群中發揮強大的效應,迅速流行成為網絡流行語。
(二)網絡流行語的多級傳播路徑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概念隱喻 網絡流行語 概念映射
概念隱喻是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概念隱喻最初在萊克奧夫和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提出的,其中,隱喻不再是被當做傳統的修辭手法來對待,而是被看做是一種認知方式,是通過認知域之間的映射的過程來完成的。而語言就是反映這一認知方式的體現之一。因此,本文希望可以以網絡流行語作為切入點,分析網絡流行語中的概念隱喻,并研究概念隱喻這一認知方式對網絡流行語的發展會產生的影響。
一.關于概念隱喻
在認知語言學中,概念隱喻是極其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在過去傳統的研究領域中,隱喻一直以來都是被當做一種修辭手段作為研究對象的,但是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不再是簡單純粹的修辭手段,它更是人類建構世界和認知的一種方式。
1.概念隱喻理論
概念隱喻理論最早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的。萊克奧夫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其本身是概念性的。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隱喻無處不在,隱喻的思維方式貫穿到了方方面面。他們強調隱喻思維的習得是取決于人們的體驗,它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身體、大腦、心智和經驗結合的產物。
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映射。隱喻中一般有兩個認知域,原域和目的域。由于原域和目的域這兩個認知域之間具有相似性,可以使得人們在認知上產生相似的聯想,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映射的方式從原域的認知經驗來認知目的域。在這個過程中,原域的部分特點被映射到了目的域上,而我們通過這些相似的特點就可以部分性地認識目的域。通常而言,我們會用原域中較為熟悉和具體的概念去類比和結構目的域中較為抽象的概念。例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婚姻是墳墓”,在這句話中我們其實就是在用墳墓這一具象的實物去類比婚姻這一抽象的概念,從而讓我們可以部分性地對婚姻產生一定的認識。而這一認知方式就是概念隱喻。
2.概念隱喻理論的主要應用
其實,正如萊克奧夫所說“我們的思維、經驗、日常所為等大多都是隱喻性的”。概念隱喻的思維方式出現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為明顯的就是體現在我們的語言中。我們的語言本身就是隱喻的。比如: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一盞茶的功夫”,這就是典型的隱喻。時間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在中國人的認知體驗中,由于生活習性的關系,中國人更熟悉煮茶的時間的概念,因此用這一概念來形容和塑造對時間觀念的認知正是符合了中國人的認知體驗的結果。而概念隱喻的應用并不僅限于此,在文學意象,甚至在網絡用語中都有概念隱喻的存在。隱喻不只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更是人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它存在于人的概念系統中。而人的概念系統往往是從日常經驗和生活中慢慢構成的,是抽象的,但是它會影響人的行為和語言,而語言則正是概念隱喻的最好容器。本文將會對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研究網絡流行語中的概念隱喻,并分析概念隱喻這一認知方式對其的影響。
二.網絡流行語中概念隱喻的體現
隨著科技的網絡發展,網絡逐漸成為了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平臺。在其交際過程中,一種屬于網絡的流行語逐漸出現,而在這網絡流行語形成的背后其實則是人們認知中概念隱喻的體現。
1.網絡用詞變化背后的概念隱喻
在網絡上,流行語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網絡用詞往往是經歷了一些用詞變化的過程才最終成為風靡網絡的流行語,而在這用詞變化的背后其實存在著概念隱喻的體現。以下,本文將以網絡流行語“樓主”為例說明這一現象:
在互聯網中,尤其是對于在貼吧與微博中,“樓主”一詞經常出現,其意思是最初的發帖人,但其實這一個詞最初的名字只是最簡單的“發帖人”。從最初的“發帖人”到最后的“樓主”,其實從這一用詞的變化中我們就能發現其背后的隱喻屬性。
從“樓主”這個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其實是將貼子回復的排列狀看成了一棟樓。在網絡的貼子中,發帖人的內容是在貼子的最上方,回貼人的信息會以回貼時間為順序依次往下排列,這樣的排列使得貼子看上去如同樓房一樣形成一層接著一層的模樣。于是,在人們的腦海中就形成了這樣一幅圖示:樓房是原域,在這一原域中有著幾項基本特點,一是樓層,二是樓房一般都有主人,三是每一層樓中居住著的居民;而對應的人們把這些特點映射到了貼子這一較為抽象的目的域中,在貼子這一目的域中也有幾項基本要素:一是原貼與回帖所構成的貼子,二是原帖的發帖人,三是每一條回復的回帖人。在原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過程中,其要素之間的關系也同樣相應映射。于是就有了貼子是樓房、回帖人是樓主、回帖人在蓋樓等這樣的概念。逐漸地,我們就用“樓主”這樣的稱呼來指“發帖人”,用“蓋樓”這樣的詞語來指“回帖”,這些詞逐漸地也就成為了網絡上較為風靡的網絡流行語。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個網絡用詞,但其背后也體現了人們在語言表達方式背后概念隱喻的這一認知方式。
2.新興詞意義衍生背后的隱喻映射
在網絡流行語中,還有一些流行語本是來源于一些新事物,但卻逐步形成了生活中的隱喻。以網絡上“嫁人要嫁灰太狼”為例,這就是典型的隱喻。
“灰太狼”一詞本就是出自一部國產動畫片的形象,在那部動畫片中,灰太狼是一頭雖沒有什么特殊抓羊才能卻十分憨厚也疼愛妻子的狼。之后網絡上便出現了這句流行語:嫁人要嫁灰太狼。而這句話正是隱喻的。我們知道在概念隱喻的理論中隱喻是兩個認知域即原域與目的域之間的概念映射。在這句話中,灰太狼是原域,在這一原域的范圍中有著具備抓羊技能、憨厚、疼愛狼妻等要素,而其目的域正是較為抽象的好男人形象。在人們的認知概念中認為好男人的形象應該要具備基本生存技能以及良好品德等要素,而這則與灰太狼這一原域相似,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一映射的過程,通過原域中較為具體的卡通形象灰太狼來認識目的域中抽象的好男人形象。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網絡流行語的用語和詞匯中處處與人的認知經驗有密切關系,在其大量用詞中存在并體現著概念隱喻。
三.概念隱喻對網絡用語發展的影響
概念隱喻其實是人認知和體驗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它是較為抽象的、概念的,但卻滲透到了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而語言則是這一思維方式的容器,我們可以通過語言的體現來發現這一思維方式。通過之前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網絡語言的構詞和新詞的意義演變中處處體現著概念隱喻的思維方式,由此可見,概念隱喻對網絡流行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并具有持續性的影響。
1.構詞
在構詞上,由于受到概念隱喻思維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網絡流行語會來自于普通用語的派生詞。
正如我們所知,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基于以往的認知經驗。所以在網絡這樣一個虛擬的結構中,人們往往會依靠其過往的經驗去解釋和認識在網絡中遇到的較為抽象的事物。比如在網絡中有“菜鳥”這樣一種說法,專指沒有經驗的新人。其實這個詞也與人的認知相關,在人的認知中認為職場新人就如同剛剛出生不會起飛的小鳥一般稚嫩,只能淪為俎上魚肉的一盤菜,由此而得出菜鳥一詞。再比如上一章節中所提到的“樓主”,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網絡用語的發展與人的認知體驗密切相關。
由此可見,人類概念隱喻的思維方式會將網絡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從而使得越來越多的網絡流行語會來自于普通用語的派生詞。
2.詞義
在詞義上,受到概念隱喻思維方式的影響,網絡流行語的詞義會發生擴展。其實我們可以發現網絡上有許多流行語其實是我們已知詞匯的一詞多義。比如在網絡中有主題這一概念,在網絡中主題指的就是頁面顏色和格式,但是由于主題就如同頁面的皮膚一般,于是就產生了主題與皮膚兩個概念的相似性,逐漸地主題這樣的名稱逐漸被“皮膚”所代替。如今當我們再談及“皮膚”一詞,就不再只是想到人體的皮膚了,它也有了網絡頁面中主題顏色的含義。
由此可見,概念隱喻的認知方式影響著網絡流行語的形成和發展,它使得流行語的構詞貼近生活,也使得原本已知的詞的詞義得到了擴展。
四.結束語
概念隱喻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人們基于其認知經驗的一種建構世界的認知手段。隱喻的思維方式體現在了生活的許多方面,其中語言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通過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分析發現,在網絡流行語的用語轉變和新生詞中都有概念隱喻的體現。同時概念隱喻的認知方式對網絡流行語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無論是在網絡用語的構詞上,或是在詞義方面都受到了概念隱喻的影響。當然,本文也是存在一定不足的,比如在網絡流行語概念隱喻體現的分析上可能沒有分析得盡善盡美,但是本文以網絡流行語作為切入點一詞分析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隱喻,希望對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Johnson, M.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U.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彭建武.(2009).國外概念隱喻理論及其應用[J].國外理論動態.8,99-101
3.喬妍.(2013).淺析網絡用語中的隱喻[J].神州.25,61
4.束定芳.(2011).隱喻與轉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蘇立昌.(2007).認知語言學與意義理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