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酒文化

      酒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酒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酒文化范文第1篇

      關鍵詞:酒;酒的起源;差異與對比;民族特征

              一、酒文化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兩個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交流,早在公元724年唐代高僧鑒真就應榮睿、普照等日本學僧的邀請到日本傳授佛教。鑒真到達日本后,為日本天皇、天后、皇太子及440多名僧人受戒。鑒真的東渡,不但給日本帶去了中國的佛教思想,還帶去了中國的建筑、雕塑、醫學、酒的釀造等技藝。所以中日兩國的酒文化有著許多的共通點,但由于兩國的社會環境與歷史境遇的不同,可以說日本的酒文化已經成為日本民族的特色之一。

              二、中國酒文化的發展史

              中國作為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酒也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原始社會里,就出現了最早的天然果酒,“猿猴造酒”的古代傳說也正是建立在這種天然果酒的基礎上,不過猿猴造酒的這種酒,與人類釀的酒是有本質區別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帶有酒味的野果。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的后期就具有了野果自然發酵釀酒的知識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自然發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釀制的酒,可以說是最原始的酒,隨著人類進入農業社會,谷物釀酒取代了天然果酒,這標志著酒已經開始作為一種人類創造的物質出現在社會生活中,人類已經有了自覺的飲酒需求。在上古時代酒主要用來祭神,由于人類社會的發展,酒在生活中的作用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成為了人類關系的劑以及社會禮儀的表現。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是很重要的美德,在《禮記》中就有“無酒不成席”的說法,由此可見酒是禮儀的表現形式之一。飲酒也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

              中國的名酒有很多,例如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的汾酒就是其中一種,早在唐代時期就很負盛名。傳說明末時期闖王李自成率兵路過杏花村,村民獻上汾酒以表敬意,李自成醉倒三日后口中仍然殘留余香便驚呼道“真是好酒啊!”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尋,牧童遙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汾酒。

              三、日本酒文化的發展史

              日本酒文化的起源就比中國要晚一些。在日本,關于酒的最早記錄,出現在《三國志•魏書》“東夷傳”中“倭人”部分——在日本此書叫做《魏志倭人傳》。那里面已經有了“人性嗜酒”的記載。繩文時代大量江南地區的農民為躲避戰亂,逃往海那邊的島嶼,于是帶來了水稻的耕種技術,日本利用稻米開始了他們的釀酒歷史。在鐮倉時代朝廷的釀酒機關是寺院,所以僧侶們都有很好的釀酒技術,由于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寺院有著緊密聯系,酒類從朝廷向民間開始作為商品流通。在日本的制酒方法上看最接近中國白酒釀制方法的是日本的“燒酌”,這種酒的制作方法主要是蒸餾,因而酒精含量較高,著名的就是沖繩生產的“滄盛”,總之,經過中華文化的熏陶和本地人的努力,日本人的釀酒技術在中世紀真正成熟起來.。如今飲酒已經成為日本人的一種生活習慣。

              四、中日酒文化的差異與對比

              中日文化由于社會環境和歷史境遇的不同,酒文化所反映出來的國民性以及禮儀表現的也有很大的差異,由于日本人含蓄內斂的性格,常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來考慮,當他們說干杯的時候不必一飲而盡,只需按照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所以日本人沒有勸酒的習慣。而中國人性格比較豪放,在飲酒時說道干杯,就必須把自己杯內的酒喝完。在招待客人時,認為要把客人喝到盡興才能表現出自己的誠意,所以常常會互相勸酒。

      酒文化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日;酒文化;酒德;酒禮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074(2011)05-0124-04

      作者簡介:朱玲莉(1974-),女,湖南邵陽人,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酒是農耕文化的產物。隨著釀酒業的發展普及,飲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日兩國都是尚酒好飲之國。由于生活習俗、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等不同,中日兩國酒文化呈現出風格迥異、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本文從中日兩國酒文化的淵源以及兩國酒文化的傳統民風民俗著手,對兩國酒文化的異同進行剖析。

      一中日酒文化的源流

      中國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酒”這個字。在《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等詩句,都表明我國酒之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在中國關于酒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有“上天造酒”、“猿猴造酒”、“儀狄造作酒”、“杜康造酒”等傳說。中國酒在經歷從原始酒過渡到傳統酒再發展成為現代酒這一漫長演變后,造酒的工藝技藝更加成熟精湛,口味愈加香醇甘美。

      日本人與酒也有著不解之緣。在我國古書《東夷傳》中就有“倭人好酒”的記載。古代日本把酒稱為繁榮之水,日文漢字叫“榮水”。日語中的“酒”字是由“榮水”演變來的。在日本最原始的酒為口嚼酒,即利用人口中的唾液糖化酵素,將造酒原料用口反復咀嚼,使其糖化發酵,釀造出酒。在日本九州南部可以找到口嚼酒的記錄。因為用口嚼的方式造酒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造酒法,它不能大規模生產,因此漸漸地被霉菌釀酒技術替代。奈良時代以后,日本模仿唐朝律令制度設置了造酒司等機構,進行大規模的釀酒生產。到12世紀末的鐮倉時代,隨著朝廷勢力的衰弱,宮廷酒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民間釀酒業逐漸興起。但是鐮倉幕府控制民間飲酒,因此釀酒業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到室町時代,室町幕府為了獲取稅收,下令造酒,寺院造酒成為了這一時期的特色。盡管佛教禁止飲酒,寺院理應與酒無緣,但在日本事實上寺院的主要生活來源是釀酒。因此這一時期的酒也被稱為“僧坊酒”。日本釀酒業在經過室町時代的發展之后,到江戶時代釀酒的規模和技術已達空前繁盛。

      中國酒種類繁多,其中白酒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一種酒。日本酒的種類不及中國,其中以享譽日本“國酒”之稱的清酒為主。酒是農耕文化的產物,酒的原料是和那個民族的主食一致的。在中國的白酒的原料主要是大米;日本人的主食也是大米,所以日本的清酒大多是以大米為主要原料釀造的。中日兩國酒都以谷類為原料,利用霉生產的曲進行糖化。[1]中日酒文化有著共同的淵源。中國是水稻的發源地。水稻傳入日本的途徑雖然眾說紛紜,但是一般認為日本的稻作農耕源于中國。[2](P9)公元前3世紀至2世紀,日本社會隨著稻作文明由大陸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后,谷物釀酒技術也隨之傳入日本。在中國成書于3世紀的《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中記載了當時日本“其會同坐起,父子男女無別,人性嗜酒”[3](P379)的風俗。5世紀從新羅、百濟、中國來的渡來人帶來先進生產技術以外,也帶來了先進的釀酒技術。在日本的《古事記》(712年)中記載著朝鮮半島來的渡來人名仁番或是須須許理的釀酒人將美酒獻給天皇,天皇吟歌大悅的故事:“又秦造之祖,漢直之祖,及知釀酒人,名仁番,亦名須須許理等,(自百濟)參渡來也。故是須須許理釀大御酒以獻,于是天皇宇羅宜是所獻大御酒而御歌曰……”[4](P182)

      酒原本主要用來祭神,但隨著釀酒技術的發展,飲酒逐漸大眾化,被廣大人民所喜愛。在中國杜康由于曹操在《短歌行》中“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詩歌而得名。唐代以后,杜康被奉為釀酒之鼻祖,杜康也因此成為了酒的代名詞。現在日本釀酒廠的最高技術指導被稱為“杜氏”。古代日本在口嚼酒時代,日本宮中造酒司的技術總監的頭銜為“刀自”(音位toji),意為年邁女子。后來在與中國釀酒師進行交流時,得知杜康是酒之鼻祖后便將自己的姓氏“刀自”也改為與自己姓氏發音一樣的“杜氏”,以此來表明對中國釀酒技術的憧憬和向往。由此可見中日酒文化的淵源之深。

      二中日酒名命名

      中國酒類眾多,其中作為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的白酒按照香型分為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等[5]。白酒酒色潔白晶瑩、無色透明、香氣宜人、口味甘潤清洌。白酒的命名也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三種形式:其一,以產地命名,如以“國酒”之稱馳名中外的貴州茅臺酒、四川瀘州老窖、山西汾酒、江蘇的洋河大曲、江蘇的雙溝大曲、習水大曲等;其次,以釀造原材料命名,如五糧液由高粱、大米、糯米、小麥和玉米五種谷物為原料釀成,在古代文學中,酒被稱為“玉液瓊漿”,因此將它命名為“五糧液”;其三,在中國唐代“酒”稱為“春”,許多名酒多冠以“春”字,“春”字的內涵增加了詩意,“春”字開始代替“酒”字用于酒名上,這是唐代詩歌繁榮在酒名上的反應。因此有許多酒以“春”命名,《武林舊事》記載的南宋時冠以“春”字的名酒有皇都春、十洲春、海岳春、秦淮春和谷溪春等十余種。[6](P27)現在劍南春、景陽春和竹露春等酒還保留著這一傳統。

      在日本酒的命名也與中國酒命名有相似之處。如以產地命名的酒有天野酒、江川酒、麻地酒等;以釀酒方法命名的有“菊酒”,博多(日本九州)的“練貫”等,但是與中國酒不同的是,日本酒以“松”,“竹”、“梅”、“桂”、“菊”等植物命名的清酒很多,如“松竹梅”、“櫻正宗”、“菊正宗”、“寒梅”、“菊水”等;還有的酒以動物名來命名,如“白鷹”、“千歲鶴•吉翔”、“澤之鶴”、“白鶴”等,除此以外還有“雨晴”、“山吹色之酒”等以大自然命名的。從日本酒的命名也反映出日本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自然觀。日本明治時期的著名學者芳賀矢一在《日本人》中的“國民性十論”中將“愛草木喜自然”列為日本十大國民性之一。文章在論及自然對日本日常生活尤其是飲食生活的影響時,“植物以及自然界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怎樣的樂趣呢?從飲食角度來看,我們只要一看日式點心的目錄就能一目了然。除了松風、紅梅燒、磯松、桃山等點心外,還有椿餅、鶯餅等植物以外的以自然界事物命名,如洲浜、時雨、越之雪……不僅是點心的名字,就連點心的形狀也做成花草的圖案……其中酒也大多以自然來命名,如櫻正宗、菊正宗、劍菱、山川等白酒。”[7](P16)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酒的種類也五花八門。在日本酒的種類及數量不及中國,這也是日本相對人口較少,民族單一所使然。日本酒多以自然界來命名這一點也反映了日本民族對自然的摯愛,與自然共生的自然觀。

      總之,從中日酒的命名來看,雖然兩國各有自己的特色,顯示出民族的差異性,但又展現了很多共同的特征:這就是兩者都深深地打上了農耕文化的烙印,都體現出兩者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地域、作物、自然的依戀與情懷。

      三中日酒文化之酒德酒禮

      酒是人生的伴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常以酒敬友、以酒宴客、以酒餞行、以酒慶功、以酒作詩、以酒繪畫、以酒助興等。酒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類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密不可分,構成色彩斑斕的酒文化,折射出該民族的文化特點。[8]

      中日兩國都是尚酒好飲的國家。俗語說“敬酒望盡興,無酒不成禮”。因此,中國古代的禮自然也就滲透到酒文化中,通過飲酒能反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貴賤、尊卑、長幼等倫理道德禮儀。中國的飲酒禮儀體現了對飲酒人的尊重。主人、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并且有敬酒的順序。中國的飲酒文化深受中國儒家傳統倫理文化的影響,在飲酒過程中把對飲酒人的尊重擺在最重要的位置。現在中國雖然沒有古代那么多繁文縟節,但是人們依然自覺或是不自覺地遵守長幼,主客秩序等飲酒禮節。

      日本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因此日本人喝酒也十分注重酒德酒禮。在室町時代和江戶時代日本曾經流行過“酒道”,其目的的是通過飲酒來培養人們的禮儀和教養,以酒來修身養性,培養人們風流儒雅的性格。當然“酒道”沒有像日本傳統文化中的“茶道”和“花道”那樣能夠流傳至今,但是飲酒的一些禮儀卻保持下來。

      中日兩國在酒德酒禮上有著明顯的差別:第一,中國人敬酒時喜歡勸酒,而日本人敬酒不勸酒。中國人愛勸酒的習俗體現中華民族熱情好客的特點。中國人宴請賓客,講究賓至如歸,總擔心對客人招待不周,故會主動為客人倒酒,即使客人有點拒絕,也會認為客人不好意思才拒絕。在敬酒上,“酒滿敬,茶滿欺。”酒要滿才敬酒。敬酒方式有三,一是給在座的每人敬一杯;二是重點敬酒,給長者、主人或重要人物敬酒;三是同輩之間互相敬酒。[9](P66)特別是在“干杯”上要注意。在中國喝干酒杯的習俗,自古就有。古人稱“干杯”為“”,它是飲酒時的一種禮數,所謂“先干為敬”。不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就是失禮,按照規矩要接受罰酒。這體現了真正的喝酒人對酒十分珍惜的態度。因為酒是由糧食釀造而成。現代意義上的干杯是一杯全部喝光。現在酒宴上還出現了一些勸酒詞,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喝酒人只要有適當的理由,人人都可以勸酒讓對方多喝酒,以示友好和誠意。而在日本,在正式宴會或就會上飲酒較為隨意,不強求對方喝酒。在宴會上,一個人基本上不能為自己酌酒,倒酒的行為通常是客人之間相互完成。因此,每個人在宴會上都十分留意是否有給鄰桌倒酒的機會。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主人會來敬酒,接受酒時,應右手持酒杯,左手托底,一般第一杯必接,第二杯可以婉言謝絕。接受后喝下一些,然后通過給對方斟酒的方式來回敬對方,表達自己的謝意。即便是干杯也是按照喝酒人自己的意愿,隨意飲用。

      第二,中國人飲酒講究中國式的大家庭的熱鬧氛圍。為了達到談笑風生的氣氛,各地出現了五花八門的酒令。酒令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最早的酒令完全是為了維護酒宴禮法的條規,其目的在于維持飲者的君子風度。隨著時代的發展,行酒令原有的禮節漸漸淡化,酒令成為了宴會間游戲助興的活動。它隨著飲者的身份、文化、水平和趣味而分為游戲令、賭賽令和文字令三種。[10](P136)傳統的酒令內容豐富、詼諧幽默、異彩紛呈,是中國酒文化的生動反映。而在日本,助興的方式拍手載歌載舞,如卡拉OK等。有的由陪酒女彈三味線,唱歌或跳日本古典舞,也有擂當地日本大鼓或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技藝的習俗。[11]日本人愛喝酒,他們有喝酒換地方的習慣,而這一點在中國卻很少見。日本人在一個地方喝完酒后,他們會一個晚上換二、三個地方,有的甚至更多。日本人平常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平時少有時間和外人溝通。下班后,約上幾位同事或朋友去酒館喝酒聊天。通過喝酒聊天,既可以發泄情緒,一天的疲勞和心中的壓抑也就隨之煙消云散了,通過喝酒還可以互通信息,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他們在酒館里可以盡情的喝酒,不受任何拘束,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日本人對那種喝得酩酊大醉后放肆失態的感情流露則持容忍態度,而在中國酒后胡言亂語被認為是失禮的行為。在日本有一個專門供人喝酒的地方,名曰“居酒屋”。它起源于寬政年間(1789-1800)的小酒坊,并伴隨著日本的釀酒業興起而發展。在古代只是專門供人喝酒,后來漸漸發展為類似于飯館的場所,但主要還是以喝酒為主,菜品不多,酒的種類繁多。傳統的“居酒屋”一般晚上營業,在店門前掛有紅燈籠。

      第三,中日兩國的重大傳統儀式都離不開酒。諸如農事節慶、婚喪嫁娶、慶功祭奠等民俗活動。尤其在結婚儀式上夫妻雙方都喝酒,但是在禮節上中日兩國則有所差異。在中國,傳統的婚禮夫妻雙方都喝“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進行到最的一個傳統儀式。在古代“交杯酒”被稱“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即夫婦兩人各持一瓢,面面相對共飲,意為夫妻雙方永結同心。“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12](P125)到唐代出現了“交杯酒”的名稱。到宋代,盛行用彩絲將兩只酒杯相連,并結成同心結似的彩結,新郎新娘各飲一盞。而后又發展為交臂酒,即為表示夫妻相親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持一杯酒,手臂相交各飲一口。在日本結婚儀式多種多樣,雖然婚禮分為“和式”和“洋式”兩種類型,但是絕大多數儀式都在神社舉辦。在結婚儀式上,夫妻雙方喝交杯酒,表示相互支持,白頭偕老。交杯酒一般是“三三九度”,即用三個酒杯,每杯三次合計九次。“三三九度”來源于中國的數字信仰。在陰陽說中奇數是陽,偶數是陰。奇數中“三”和“九”在《易經》中是有緣的數字。三杯分別代表著天、地、人。三乘三乃為喜上添喜之意,所得數為陽數中最大數九,喻意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情。[13](P316)在日本,新郎新娘喝“三三九度”交杯酒時所使用的酒壺上一般畫有的圖案。在中國人們將比喻為兄弟和睦,而在日本則代表著多子多福。在傳統的日本婚禮上,夫妻雙方喝交杯酒時,還唱“高砂”之歌,意為夫妻二人合家幸福,白頭皆老,享受天倫之樂。

      綜上所述可知,中日酒文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同之點:第一,中日兩國酒文化都是農耕文化和稻作文化的產物。日本酒文化來源于中國,隨著酒文化的傳播,它和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又顯示出不同于中國酒文化的特征。第二,酒是人們交往的橋梁和紐帶。在中國,酒往往成為一種交際工具,“無酒不成席”,“無酒不酬賓”。鄰里把酒講和睦、夫妻把酒偕白頭、老人把酒慶福壽,以酒會友,以酒結誼,以酒敘情。在日本,酒被稱贊“酒有十德”,即“百藥之首、延年益壽、旅途做伴、御寒代衣、饋贈佳品、解憂消愁、結交貴人、解除疲勞、萬人同樂、獨居之友。”[11]現代日本人用喝酒來緩解壓力,消除疲勞,喝酒常以醉為樂。第三,中日兩國都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因此兩國酒文化中都十分注重酒德和酒禮。

      中日兩國酒文化也存在不同之處:第一,酒名和飲酒風俗上不同。中國酒命名方式多種多樣,而日本酒名多于大自然有關。另外,在飲酒習慣上,如中國人愛勸酒,日本人則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飲酒;中國人好客熱情,有酒令來助興,而日本卻沒有等。第二,酒的酒精度有所不同。中國的白酒一般度數較高,在28°~65°之間。日本清酒的度數一般為15°~16°。日本的燒酒酒精度比清酒較高,一般為25°~45°不等。日本人喝酒有喜歡兌水和加冰塊的習慣,這在中國較為少見。中國人喜歡飲用酒香濃郁的烈酒,而日本人則喜歡口味清淡的淡酒。這也體現了兩國飲食文化的差異。了解中日兩國的酒文化的異同,尊重對方的飲酒禮儀,有助于人們成功地進行跨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日]秋山裕一.日本的釀造研究現狀[J].釀酒,29(6),2002(11).

      [2] 吳廷.日本史[M].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3] 陳壽.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M]//三國志:卷三十.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4] [日]倉野憲司.古事記[M].巖波書店,1963.

      [5] 李春玲.中、日煙酒文化之比較[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3(1).

      [6] 郭泮溪.中國飲酒習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7] 芳賀矢一.日本人[M].新潮社,1971.

      [8] 賈蕙萱.中日飲食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9] 天龍.民間酒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10] 何滿子.醉鄉日月――中國酒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

      [11] 徐少華.中日酒文化比較研究[J].東方美食:學術版,2003(4).

      [12] 天龍.民間酒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13] 宮田登,馬興國.日中文化交流史業書:民俗[M].大修館書店,1998.

      Comparative Study of Wine Culture in China and Japan

      ZHU Ling-l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酒文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酒文化;中西方文化;文化交際;比較

      中西方酒文化差別一、酒起源不同

      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樣,有著它自身的光輝篇章。在我國,由谷物糧食釀造的酒一直處于優勢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額很小,因此,釀酒的起源問題主要是探討谷物釀酒的起源。

      我國酒的歷史,可以上到上古時期。其中《史記?殷本紀》關于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以及《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等,都表明我國酒之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一)中國酒文化起源說

      1.儀狄造酒

      《戰國策》中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欽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這一段記載,較之其他古籍中關于杜康造酒的記載業,就算詳細的了。根據這段記載,情況大體是這樣的:夏禹的女人,令儀狄去監造釀酒,儀狄經過一番努力,做出來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獻給夏禹品嘗。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這里并無時代先后之分,似乎是講他們作的是不同的酒。“醪”,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工而成的“醪糟兒”。性溫軟,其味甜,多產于江浙一帶。現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兒。醪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于酒。“秫”,高梁的別稱。

      杜康造酒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郁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杜康原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管理糧食。他將糧食,放置在桑園的樹洞里,但沒想到兩年后,樹洞里的糧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地發酵了。周圍的山羊、野豬和兔子都因為發酵的酒味醉醺醺的,舉止怪異。杜康由此才發現了這種甘味而醇美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作法,并無什么奇異的辦法。魏武帝曹操《短歌行》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認為酒就是杜康所創的說法似乎更多了。

      (二)西方酒文化起源

      酒神說釀酒始祖,在西方,受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影響,酒被認為是酒神賜予人們的禮物,也是人們豐收的象征。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臘、羅馬神話相互影響、相互交融。酒被認為是酒神賜予人們的禮物,也是人們豐收的象征。

      古希臘的酒神

      古希臘神話里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與狂歡之神,也是古希臘的藝術之神。據最流行的傳說,他是宙斯(Zeus)和西姆萊公主(Semele)所生的兒子。早在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就有了“大酒神節”(Great Dionysia)。每年3月為表示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舉行這項活動。人們在筵席上為祭祝酒神狄奧尼索斯所唱的即興歌,稱為“酒神贊歌”(Dithyramb)。與比較莊重的“太陽神贊歌”相比,它以即興抒情合唱詩為特點,并有蘆笛伴奏,朗然起舞的酒神贊歌受到普遍的歡迎。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酒神贊歌開始負盛譽,并發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組成的合唱隊、在科林斯的狄奧尼索斯大賽會上表演競賽的綜合藝術形式。偉大的酒神贊歌時代也是偉大的希臘抒情合唱詩盛行的時代,井導致了古希臘戲劇、音樂藝術的發展。古希臘的悲劇、喜劇和羊人劇都源于“大酒神節”。

      2.羅馬的酒神

      羅馬帝國時期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他是葡萄與葡萄酒之神,也是狂歡與放蕩之神。在羅馬宗教中,有為酒神巴克斯舉行的酒神節(Bacchanalia)。這個節日從意大利南部傳人羅馬后,起初秘密舉行,且只有女子參加,后來男子也被允許參加,舉行的次數多達一個月5次。節日期間,信徒們除了狂飲外,還跳起狂歡的酒神節之舞。這種成了狂歡酒宴的節日使羅馬元老院于公元前186年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節。但多年來這一節日在意大利南部卻沒有被取締。

      中西方酒文化差別二、酒種的不同及其成因

      中國的酒文化淵遠流長,造酒原料主要是豆類、稻類、黑黍和稷等,決定著中國酒的種類。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莫過于白酒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中國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莫過于白酒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中國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因為在中國的諸多酒種中,她歷史悠久、工藝成熟、至今為止仍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蒸餾酒。中華文明產生在黃河流域,這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很早成為農業大國,早在一萬多年前中國就與西亞、中美洲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三個農業中心。中國五谷類糧食產量大、品種多,糧食在滿足了人們食用的功能,還有剩余,這為糧食釀酒奠定了基礎。

      而被稱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三面環海,境內遍布群山和島嶼,土壤相對貧瘠,屬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不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谷類作物產量低,僅能滿足食用,很難有富余的用來釀酒。而更喜歡沙礫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對地中海式氣候的適應性而在希臘廣泛種植,葡萄酒滿足了西方人對酒類的需求。因此西方的酒種主要是指以葡萄為原料釀造的香檳、白蘭地等酒。

      中西方酒文化差別三、飲酒禮儀的不同

      從飲酒禮儀上來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大差異。仔細琢磨,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中國人飲酒重視的是人,要看和誰喝,要的是飲酒的氣氛;西方人飲酒重視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國的飲酒禮儀體現了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而敬酒一定是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起,敬酒時酒杯要滿,表示的也是對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敬酒要主動敬酒,而且講究的是先干為敬。“罰酒”是中國人“勸酒”的另一種獨特方式。而行酒令、劃拳等飲酒禮儀,也是為了讓飲酒人喝的更盡興而應運而生的。

      而西方人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出對酒的尊重。品鑒葡萄酒要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調動各種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飲順序上,講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紅葡萄酒、先品較淡的酒再品濃郁的酒、先飲年輕的酒在飲較長年份的酒,按照味覺規律的變化,逐漸深入地享受酒中風味的變化。

      綜上所述,由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和不同的思維模式,造就了兩者之間極大的文化差異,也直接形成了中西方在酒文化上的不同。在中西方文化不斷交流,各方面都趨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酒文化也在不斷地相互融合滲透,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異,能夠更恰當地使酒這一媒介更好地為我們服務。需要承認的是,雖然中西方酒文化有著巨大差異,但也都具有各自的內涵與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如璀璨的明星,光彩熠熠,源遠流長。而分析和比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異更有助于我們了解酒文化背后所隱藏的風格迥異、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民族意義,有助于人們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文化交流,更好地為英漢國家的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最終更有利于整個世界人民的和諧和發展。

      參考文獻:

      酒文化范文第4篇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產品的認知過程是有規律的。一種產品從剛開始進入市場時是產品認知階段,逐步過渡到品牌認知,然后是消費者對此產品中某個具體品牌的喜好,進入這個階段之后,消費者對產品的接受已從理性轉為感性。當人們感性地接受一種產品的時候,就會更加注重產品和品牌給自己精神上帶來的愉悅,而逐漸淡忘產品最初的利益。在我國,白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其生命周期,應該說早已進入了成熟的感性消費階段。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官宦甚至是市井平民都在喝酒時寄托了豐富的情感和想象,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和影響了我國在各個朝代、不同時期的白酒飲用文化。

      解放以后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人們的生活維持在一個基本的水平線上,喝酒變成了消乏解愁,或是喜慶祝福的一種表達方式,人們的情感只凝結在某一兩個點上,大家要么獨斟細飲,要么歡樂暢懷,把千年造就的白酒飲用文化變得如此簡單,好象中國人的情感就是如此單純一樣。當市場經濟的大潮把國外的洋酒引進中國時,我們很尊敬地恪守著洋酒飲用的文化,生怕自己的鹵莽造成社會對自己的輕視。   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劇,中國的白酒企業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喝酒應當并且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簡單的開懷暢飲或是借酒消愁,如何繼承并發展我們的白酒文化?新一代的消費者需要白酒企業進行教育和引導,于是一些先行者開始大膽的借用古代的酒文化試探性的前行,更多的則是對傳統的文化進行挑戰,提出新的思維和觀念,于是我國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帶有不同文化色彩的白酒產品。 落后的營銷模式造就今天的酒文化特點

      今天酒文化的特點是什么?對此我們很難持有一致的觀點。一些企業是從市井文化中演繹自己的品牌故事,另一些用帝王將相高貴的形象去包裝自己的品牌,還有的則是借助文人墨客提升自己產品的文化內涵,更有人利用產酒的工具去說明自己產品的古老歷史。總而言之,我們現在的酒文化真是百花齊放,這些文化的創造大多都不去傳達產品本身,而是在情感的溝通上去創造消費者的感性認知。當然,其中大多數的產品是在產品和消費者的直接需求上去做文章,比如;更多的是喜慶、福氣、運氣等方面的創造。

      之所以說今天白酒的營銷模式落后,原因在于我國很多的酒業企業都是從作坊式的經營模式發展而來,也有一些較大規模的是在政府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國營企業。在今天的市場條件下,這些企業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他們的很多市場觀點和營銷方式都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需要。特別是由于白酒行業很少有外商介入競爭,使得國內的白酒企業在相對封閉的行業環境中互相競爭,長此以往,他們的市場觀念和行為越來越滯后于其他酒業。

      白酒生產企業營銷方法的滯后給了經銷商們絕好的機會。這些經銷商利用白酒生產企業的生產資源,生產自有品牌的產品,加之他們控制的現成渠道優勢,逐步造就了今天市場上大多的知名白酒都是經銷商所為的局面。然而,經銷商更看中的是利潤的快速積累,對于市場的長期營造缺乏更深的理解和有遠見的方法,所以在品牌的文化塑造上難有作為。他們大多只是短期對消費者的即時追蹤,即:消費者今天的想法就是我產品的文化創造點。他們很少關心明天的消費者是誰,未來的市場是哪里,更不會關注產品的文化所能產生的品牌長遠塑造。 突破現狀的努力和嘗試

      千年造就的白酒文化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飲酒的方式、地點、對象,二是喝酒的過程,三是喝酒的人。現時酒的文化的創造借鑒了以上所述的許多元素,其中一類是和喝酒的人有關系,比如:“酒鬼”“酒仙”等;還有的是在說明他的酒曾經是什么人喝的,比如:“御酒”“貢酒”等。另一類是試圖從產品的品質上說明酒的歷史或者傳統,使消費者感受它是有著古老歷史文化的產品,比如:“水井坊”“古井”等。還有一類產品是利用近代的很多故事和一些濃重的鄉土情節創造新型的酒文化,比如:“老兵”“野戰”等等。

      這些創造都是從品牌上提示我們,讓我們感受到其文化的存在。現代的消費者,當你給他一個概念時,他會去自我詮釋你的產品演繹的品牌結果。比如我們談到的用喝酒的人去創造的“酒鬼”和“酒仙”等品牌名稱就是利用我國古代的酒品的等級來創造的。古代的酒人五花八門,品酒的人根據其酒行、飲行和風藻來進行評論,將酒人分為上、中、下三等,等內又可以分級,所謂三等九品,上等為“雅”“清”,即嗜酒為雅事,飲而神志清明;中等為“俗”“濁”,即耽于酒而沉俗流,氣味平泛庸濁;下等為“惡”“污”,即酗酒無行,傷風敗德,沉溺惡穢。其中上等又分為“酒圣”“酒仙”和“酒賢”;中等分為“酒癡”“酒狂”和“酒客”;下等分為“酒徒”“酒瘋”和“酒鬼”。“酒鬼”作為當時九等中的下下品是和酒賊相提并論的。然而我們的企業正是用歷代被唾棄的下下品當成自己的品牌名稱,也可謂是大膽的嘗試了,原因也許就是今天的消費者會從新認識和接受一種新的酒品文化吧。

      在品牌的文化塑造上,很多企業都在做著自己的努力和嘗試,但出發點往往是如何使消費者快速認知并迅速接受,于是獵奇之風盛起。越是下里巴人就越會產生高度的注意,引發聯想和賣點,因此使得白酒和市井文化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你用鄉土的語言,我就用金庸小說里的概念;你用市井平民,我就用帝王將相;你用三百年的井水,我就用一千年的老窖。商業的運作方式使千年文化的積淀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有著更多市場色彩的白酒文化。 白酒文化的未來

      從現在的白酒市場上看,我們幾乎只能從名稱上看到企業在塑造白酒文化的努力,但是,白酒的文化未來不應該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上而已。年輕人在談論起洋酒時會津津樂道于洋酒的酒道和酒禮:喝白蘭地、威士忌的場合、方式、酒具和對象;品伏特加、龍舌蘭的時機、品味;甚至是對干紅、干白如何以觀其色、嗅其味、品其香的方式演繹情調。這樣的現象不能不歸于外來洋酒文化的傳播,然而今天白酒文化的匱乏,更加劇了對洋酒文化的盲目效仿和學習。這一切共同造就出我國的酒類消費市場極感性的狀態:用啤酒杯喝干紅兌雪碧、酒吧中威士忌的大口豪飲,不分場合,不分條件的對酒當歌等等。

      酒文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漢代;酒文化

      中圖分類號:K2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4-0075

      我國的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尊、高腳杯、小壺等陶器都是用來釀酒和飲酒的。西周時設有“酒正”、“酒人”掌管有關釀酒和酒令,釀造“五齊三酒”以供天子祭祀。到了漢代釀酒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飲酒之風”盛行形成漢代獨特的酒文化。

      漢代飲酒風氣盛行。飲酒大量被認為是豪爽的行為,蓋寬饒赴宴遲到主人責備他來晚了。蓋寬饒曰:“無多酌我。我乃酒狂。”光武帝時的馬武為人嗜酒,闊達敢言經常醉倒在皇帝面前。釀酒業有巨大的利益,因此國家對其實行官營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初榷酒酤。當時酒是必需品,實行官營后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因而后來的統治者改變了官營的政策。王莽時罷酒酤詔曰:“夫鹽,食肴之將;酒嘉會之好;鐵田農之本。名山大澤,饒衍之藏,此非編戶齊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這就放松了國家對酒類等專營,有利于釀酒業的發展。

      當時的酒的種類眾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椒花酒等。河北滿城的劉勝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題字的陶缸,說明了酒的種類很多。漢景帝時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這里的醴就是一種米酒。

      當時的貴族和官僚將飲酒成為“嘉會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極殿大宴群臣,“雜會萬人以上”場面極為壯觀。太極殿前有銅鑄的龍形鑄酒器,可容四十斛酒。當時朝廷對飲酒禮儀非常重視,高祖竟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婚喪嫁娶,送禮待客,節日聚會是暢飲的大好時機。孝宣帝五鳳二年秋八月詔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今郡國兩千石或擅為繁苛,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招。由是廢鄉黨,令民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勿行苛政。”充分說明了酒在當時的重要性。

      在漢代酒還用作實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詔曰:“間者諸呂用事擅權,欲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酒,T五日。”T五日的意思是聚飲酒五日,按照漢代律法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這是國家對百姓的一種賞賜。孝文帝元年三月詔曰:“年十八以上賜米、酒、肉;九十以上賜帛絮”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賜天下人爵各一級,孝者二級,女子百戶牛酒。百戶牛酒是對女性戶主家庭的賞賜,標準是每百戶賜一頭牛,十石酒,每戶合百錢左右。

      酒還用來犒賞軍士,劉邦當年進入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秦民大喜,爭持羊酒食獻享軍士”。武帝初置四郡保邊塞,兩千石治之,咸以兵馬為務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通焉。臧宮率兵屯駐駱越。越人“其渠帥乃奉牛酒以勞軍營。”爰央為司馬“乃悉以其裝買二石醇醪會士卒飲。”

      漢代還有鄉飲的儀式,鄉飲是古代的一種宴飲風俗,起源于上古時代氏族集體活動,周代鄉人因時而聚會,是在舉行射禮前的宴飲儀式。儀式嚴格區分長幼尊卑,升降拜答都有規定。這種聚會有舉薦賢士以獻王室的意義所以一般選擇吉日舉行。成帝永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鄉飲酒禮”。每年三月學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時也要舉行盛大的酒會。“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縣、道行鄉飲酒于學校皆祀圣師周公、孔子。”當時的鄉飲儀式非常受重視,伏湛為光武時的大司徒“以為禮樂政化之首顛沛猶不可違。是歲奉行鄉飲酒禮,遂施行之。”

      按照漢代的禮俗當別人進酒時,不讓倒滿或者一飲而盡,通常認為是對進酒人的不尊重。灌夫與田`有矛盾,灌夫給他倒酒時被田`拒絕了,灌夫因此罵座。

      當時男女宴飲時可以雜坐,劉邦回故鄉當地的男女一起在宴會上“日樂飲極歡”。西漢時供人宴飲的酒店叫做“壚”雇傭干活的店員叫“保傭”當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就在臨邛開了一家酒店。“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車騎,買酒店,乃令文君當壚。”

      按照當時宴飲的禮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規模宴飲還分堂上堂下以區分貴賤,呂公當年宴飲“進不滿千錢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禮儀制度的嚴格。

      酒在漢代用做醫療用途,酒有“百藥之長”的稱號。當時有酒、茉莉花酒等藥酒。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養生方》和《雜療方》中記載了利用藥物配合治療的藥酒的方劑。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記載。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奇米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观看视频|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京东传媒 |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嫩模在线观看| 91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性69影院在线观看| www.亚洲成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 色老板亚洲视频免在线观|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欧洲日韩| 99亚偷拍自图区亚洲| 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 亚洲AV无码一区二三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亚洲韩国在线一卡二卡| 亚洲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精华液|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福利在线无卡一|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 亚洲无码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在线观看| 亚洲影院天堂中文av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