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厭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G 442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10-0865-02
【關鍵詞】 回避學習;精神衛生;干預性研究;青少年;兒童
1 概述
筆者從事發育和行為兒科診療工作多年,近年來發現害怕上學和拒絕上學的兒童少年病例明 顯增多。具體而言,導致這類兒童出現病癥的原因復雜而繁多,但當前的應試教育壓力下引 發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國內學界通常認為,學校或幼兒園恐怖癥可導致兒童拒絕 上學。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遠非如此簡單,例如青春期后的青少年拒絕 上學可能與該年齡段的叛逆心理、第二反抗期表現、人際適應困難或強迫等因素有關 ,而非單一恐怖所致。
兒童青少年害怕學習和厭學而出現的直接表現即拒絕上學。有關兒童拒絕上學問題,目前在 稱謂和界定上仍存在爭議。早在1932年,美國的Broadwin提出,不上學的兒童主要由逃學( truancy,也稱怠學)行為引發,并將這類問題歸于神經癥的一種類型。1941年Johnson提出 ,由兒童分離焦慮引發的拒絕上學實際上是恐懼心理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學校恐怖癥(scho ol phobia),特指那些對學校特定環境產生異常恐懼并強烈拒絕上學的兒童,認為其 屬于兒童情緒障礙的一種類型。20世紀50年代,有一些教育界學者提出拒絕上學(school r efusal)的概念,定義那些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不上學行為,其基本背景仍是兒童與母親的 分離焦慮和對學校的恐懼。因此,這類拒絕上學與逃學有了本質的區別,后者指伴有品性問 題 和特征的不上學行為,而拒絕上學并無明顯行為[1]。20世紀80年代 以來,拒絕上學之稱謂在日本應用得尤為廣泛,以致日本學者稱“拒絕上學癥”(又稱不登 校)是日本本土文化的獨特現象。在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于我國教育部)每年出版的青少 年白皮書中,“不登校”被視作最嚴重和最受關注的青少年行為問題之一,而且近年來發病 率遞增趨勢十分顯著[2]。但在美國精神科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 版)》(DSM-Ⅳ,1994)上并未將其列為獨立的疾病單元。
拒絕上學癥可定義為:兒童青少年由于情緒障礙,特別是焦慮、恐懼和抑郁導致上學發生困 難,并出現回避上學的一種心理疾病[2]。筆者認為,拒絕上學癥較學校恐怖癥在 發病年齡和本質上有很大區別,前者多發生于幼兒和小學階段兒童,主要由適應困難和恐懼 情緒所導致;后者則多發生于青春期(小學高年級至高中甚至大學)以后的學生。拒絕上學 行為包含了厭學、獨立意識、違拗和對立情緒等因素,與學校恐怖癥可以是連續體抑或獨立 發生,即學校恐怖癥持續至青春期也可轉化為拒絕上學癥。拒絕上學癥發病年齡有3個高峰 ,且與發生原因密切相關:3~7歲為第1高峰,大都與入托、入學時與父母分離而產生的焦 慮有關;9~12歲為第2高峰,主要與學習壓力過大、人際關系沖突、更換學校或班級等因素 有關;13歲以后更傾向違拗性抵觸上學,主要原因包括學習困難、在校遭受欺負羞辱、學績 挫敗、家庭問題、心身癥、友誼危機、師生沖突、厭學、情緒障礙等。本癥尚缺乏權威的流 行病學資料,日本2002年度的調查小學為1/280,中學為1/37。有資料推測,學校恐怖癥在 兒童群體中發生率約為1%。學校恐怖癥或拒絕上學癥可發生于各種智力水平的兒童,低年 齡組中女性多見,高年齡組似乎男性多見,發病率與兒童的家庭經濟和社會地位無關[3]。我國目前尚無此癥的流行病學資料。
2 相關原因
2.1 母子分離焦慮[1,4] 歐美學者較傾向認為,兒童拒絕上學與 害怕和母親(父親罕見)分離有關。母親初次送孩子上幼兒園或學校時,往往在個人過度保 護潛意識作用下, 表現出焦慮不安和不放心,這種情緒可潛移默化感染和投射到兒童身上,演化為兒童自身的 焦慮與恐懼,并最終固化下來。分離時,兒童對母親的態度多處于兩難狀態:既不想離開母 親 ,又怕不去學校而受到母親責備,長期的矛盾心態就易發展為焦慮與恐懼,最終表現出諸如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類的軀體化癥狀。嬰兒期依戀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兒童也容易 出現分離焦慮和學校恐怖癥。缺乏同胞和手足情、缺乏同胞競爭、過早(2歲前)入托、 周托或寄宿、寄養、母子過早分離(3歲前)等是導致分離焦慮的高危因素。另外,據筆者 觀察,學校恐怖癥兒童的母親或父親也多表現為焦慮型或強迫型人格,對兒童的拒絕上學或 表現過分憂慮和過分關注,或表現強制要求或情感排斥。少數患兒來自養育者虐待( 體罰、辱罵、情感忽略)、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父母感情不和、爭吵暴力、父母離異 的家庭[5]。
2.2 兒童自身素質 學校恐怖癥多發生于膽小拘謹、敏感、易感素質、行為 退縮的兒童,常表現過分拘謹、喜好他人表揚、任性、不善交友、固執等。這樣的兒童很可 能來自于 父母期望過高或父母對兒童評價過多的家庭,長期受此影響的兒童會變得對自身和環境評價 過分敏感,過分在乎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心理動力學稱“自戀”),因而會無意識夸大對 學校 威脅的感受與評價。當兒童遭受學業失敗或人際危機時,為維護“自我”免受威脅與傷害, 從而采取拒絕上學。有些學校恐怖癥兒童起初學習成績優秀,但為維護個人學績排名而超負 荷投入學習,一旦遭受學績挫敗,會引起強烈的焦慮與恐懼, 怕再度遭受失敗而拒絕上學[6]。另外,青春期兒童的“自我意識”(self consci ousness)發展迅速,也可產生不符實際的“自我形象”,認為自己長得丑、長得矮、不善 學習、運動能力不佳等,導致不愿去上學。方言重、肢體殘疾、長相不佳、肥胖或瘦弱、身 材矮小、長青春痘的青春期兒童也可發生拒絕上學癥。
2.3 環境因素[2,6] 學校環境是誘發兒童出現學校恐怖癥或拒絕 上學癥的主要場所,在學校遭受的生活事件或應激事件是最主要的誘因,如轉學(班級)、學 習困難、考試不及格、遭同學嘲笑或欺侮、校園暴力、與教師發生沖突、遭受體罰、與教師 不“合拍”、失去友誼、教師期望過高、校規嚴厲、管教嚴厲、校內群體癔癥發作等。在經 濟發達地區,有些農民工子弟由外地轉入城市學校亦容易出現學校適應困難和拒絕上學現象 。
3 表現特征
最突出癥狀是兒童拒絕上學,按其程度等級可分為:(1)威脅或哀求父母不上學;(2)早 上反復出現回避上學的行為;(3)早上反復“耍賴”,要求父母陪同上學;(4)偶爾不 上學或缺課;(5)反復交替出現不上學、缺課;(6)在某一學期某一階段完全不上學;( 7)完全長期休學在家[4]。
為達到不上學目的,起初在早上起床時借頭痛、腹痛、食欲不佳、渾身無力等訴說得到父母 同情,從而實現暫不上學,在家期間無任何異常癥狀,可安心讀書、看電視等。但令其上學 時就會哭泣、吵鬧、焦慮不安,并伴隨頭痛、腹痛、惡心、嘔吐、發熱、尿頻、遺尿等癥 狀 。若被強逼送到學校,表現為畏縮、低頭、不與他人打招呼、不敢直視別人;上課時提心吊 膽 、戰戰兢兢,不敢正視教師,怕提問;若被提問,則面紅耳赤、手心出汗、心慌意亂、只站 立不作答,或口齒不利、結巴重復。在校期間患兒恐懼心理異常嚴重,會不停給母親或家人 打電話,哀求哭訴,并強烈要求接自己回家,一放學就覺得如釋重負,再也不肯去學校。病 程 中后期兒童還會出現家庭暴力,如通過毀物、攻擊父母、自傷等達到不去學校的目的;接著 出現情 緒消極倦怠,從起初獲允留在家里情緒馬上平靜好轉,到后來變得情緒低落消沉、倦睡,后 期可伴隨出現某些精神癥狀,如幻聽幻覺、心境不良和抑郁。青春期少年多呆在家里百無 聊賴地看電視、白天睡覺、不愿人際交往、玩游戲機或上網,常表現為精神狀態低迷、缺乏 快 樂感、晝夜顛覆、不愿與父母交流、無力和無助感明顯,但一般無離家出走或攻擊行 為。
本癥有不同階段的表現特征[6]:(1)不想上學階段。有可能訴說頭痛、腹痛、發 熱, 顯得無精打采、疲勞、食欲下降、上學遲到早退、缺課增多、周末只呆在家里等。(2)拒 絕上學階段。早晨起床延遲,每周不去上學時間超過一半,開始明顯討厭上學,與 家人吵架或違拗行為增多,甚至出現攻擊暴力行為。(3)在家休息階段。此期兒童自得其 樂地呆在家里,干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多外出,身體疲勞減輕,晝夜顛倒,即白天睡覺,晚 上熬夜。(4)試上學階段。在家就顯得開心,提到上學仍顯焦慮,也能夠外出,開始關注 同學或學校的事情,開始嘗試去學校,但容易疲勞,缺課或遲到仍多見。(5)上學穩定 階段。容易疲勞,因小事激動或焦慮,仍時有缺課和遲到表現。
4 矯治和干預
4.1 藥物治療 根據年齡和病情程度,可考慮使用適量抗焦慮藥物。氟西汀 (fluoxetin e,又名百憂解)為五羥色胺再攝入受體抑制劑,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推介的唯一 可用于兒童青少年抗抑郁、抗焦慮的藥物,劑量為10~40 mg/d。也可服用阿普唑侖(alpra zolam),劑量0.25~0.5 mg/d。
4.2 心理治療 精神動力學療法頗費時間,療效不大確定。近些年認知行為 療法較受認可 ,主要有系統脫敏法、陽性強化法、暴露療法、心理劇等。例如可用放松訓練,逐級暴露或 想象脫敏等方法幫助兒童返校。預演暴露和認知重組方法可提高患兒的社交技巧,減少社交 焦慮,改變歪曲認知,達到返校。另外,若屬學校應激事件引發,治療者和父母可與校方溝 通協調,盡可能避免和減少學校方面的誘因。
4.3 一般干預對策[5] 青春期患兒的矯治較困難,一般心理咨詢 輔導收效不顯著,主要還是靠家長引導與調整。基本對策包括:(1)不宜過分催促上學, 或每 天都問“今天上學去好嗎”等,更不宜打罵、斥責、體罰和強逼送學校。(2)詳細了解兒 童在校情況。(3)常與教師保持聯系,告知兒童在家情況,并聆聽教師的建議。(4)平時 多聽孩子敘述,各方面的話題均可。(5)讓孩子做些家務活,爭取每天按時起床、吃飯和 入睡 。(6)布置一些簡單的家庭作業,即使孩子不做也不要責備。(7)上班的父母要常打電話 回來問 候,側面了解兒童在家干什么,但不作過多干涉。(8)帶領患兒逛街或征求同意下領到學 校附近觀察,并聽孩子 講在學校的事情。當提出可以回學校時,家長不妨陪去幾趟。(9)父母避免說有關學校、 教師和同學消極意義的話,并且要注意自己保持快樂、安詳的情緒,否則家長的不良情緒或 表情易引起兒童的焦慮與不安。(10)盡可能減輕或消除家庭、學校環境致病原因,避 免換校、換班級。(11)盡可能讓患兒感受做事成功的體驗和喜悅,任何有積極意義的事 情均可;經常約患兒要好的同學來家一起玩耍和講學校的事情。(12)特別注意以下情況, 可能預示合并心境障礙或抑郁,應予積極的抗焦慮或抗抑郁治療:①患兒說“一覺 睡下 再不起來就好了”、“活著真沒意思”、“想死”、“我死了會怎么樣”等;②情緒起 伏特別劇烈,易怒,父母無法安撫;③食欲和睡眠規律發生較大改變,消瘦、生長發育 停滯;④拒絕上學時間超過4個月,并且仍無精打采。總之,拒絕上學癥可能是個相對 漫長的過程,父母或教師要有耐心和思想準備。
5 參考文獻
[1] JOHNSON AM,et al.School phobia.Am J Orthopsychiat,1993,11:702-715.
[2] 清水凡生,著.小兒心身醫學指南. 東京:北大路書房,1999:220-227.
[3] 大石史博,著.發育臨床心理學.東京:中西屋出版公司,2005:89-97.
[4] KING NJ,HEYNE D,TONGE BJ,et al. School refusal:Categorical diagnoses,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planning.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01,8(3):35 2-360.
[5] 鄒小兵,靜進,主編.發育和行為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0-282.
一、留守兒童厭學心理成因分析
留守兒童一般理解為14歲以下缺失父母陪伴、呵護和家庭教育的兒童。他們渴望關愛,又缺少有效約束,表現在學習心態上多存在不想學,不愿學的心理。為什么留守兒童會厭學呢?
(一)社會家庭環境影響
留守兒童是因為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提升需要的大形勢下的產生,是家長為生活所迫或者進一步改善提升而做出取舍造成的。因此,孩子們認為家長是為了掙錢離開自己的,在孩子幼小心靈中便種下的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的錯誤觀念。現在大學生就業難,而教育投資較大使得一些家長不重視,不對他們學習提出較高要求。于是,讀書無用觀點盛行社會風氣使得孩子們不能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二)沒有目標放任自我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獨立性差而依賴性強。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支持、引導和呵護,而家長卻缺位使得他們一些好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素養難以形成。而憐愛他們的祖輩、因遠離子女而造成的歉疚感的父母對孩子比較遷就。這樣,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就沒有動力,也不會給自己提升較高遠的奮斗目標。在自卑心理、對比落差和好表現個性引起關注的驅動下,就可能以我為中心,我行我素,從而不想學、不想學,一味的追求玩樂。
另外,學校層面的教育疏導不到位也會導致留守兒童放松對自己學習、行為和道德品質的要求:學生自然會出現不服管教,不想學習,討厭學習的心理和行為。
二、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心理矯正策略
留守兒童厭學與其缺少關愛,缺少正確價值導向,沒有高遠人生奮斗目標關系密切:也與課堂教學不能吸引學生,學校生活枯燥激發不起學生求知欲望有關。
(一)家校通力合作讓關愛滿懷我在對具有厭學心理留守兒童調查分析中發現,一些具有
厭學心理的學生靦腆內向、心理脆弱敏感而自閉。這些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面前應該是比較乖巧的一類,本應有上進心的。這些學生的厭學主要是缺少鼓勵和引導,我們只要很好的發揮學校正確引導的力量,與家長交流孩子的現狀,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和孩子溝通的方法,改變學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對學習漠不關心、漫不經心的狀態。我輔導糾正了一個四年級的有厭學心理李姓的女生,她三年級的成績還不算差,四年級上學期的考試已經落到班級中下游。班主任老師是個暴脾氣,多次和這個女生交流都沒有效果,然后交給我進行心理輔導。我輔導前先聯系她的家長,與家長交流女孩的家庭生活。得知三年級暑假時,女孩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待過一段時間,看到父母的辛苦,見過工地為漲工資爭斗事件,結果心疼父母女孩嚇的不輕。我想,這個女孩學習上不給力可能是擔心父母,心理壓力過重導致的。于是,我就和她談心,孩子說了不想讀書,想大些出去打工,不想讓父母那么辛苦。我就讓家長和孩子通話,讓家長勸告孩子,如果她不認真讀書,沒有知識文化,就對不起父親的辛苦:父母也看不到希望,打工也沒有心思。在此基礎上,我跟孩子談要父母開心,現在自己能做的就是讓他們安心,應該用成績來讓父母開心。我請家長每個周末都打電話回來關心孩子,與孩子談知識改變命運的話題。經過五六次輔導,大約一個半月之后,這個女孩明顯開朗很多,學習也有起色。
(二)重視情感教學點燃進取信念我們學校鑒于留守兒童成績普遍不好的現狀,加強研究和有效措施的實行。一方面,將班上留守兒童心理和學習輔導任務分配給科任老師,讓老師們多付出一些愛給這些孩子:另一方面,重視心理輔導課堂實效性,突出學生的情感、興趣和信念的激發教育。我在留守兒童厭學類型研究之后,認為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意識,讓他們獲得進取的信心最重要。我在課堂教學中,多播放一些勵志的視頻和歌曲,多在網上找一些偏遠地區孩子上學的不易的資料,在教學中多用以前成功糾正厭學心理學生作為例子,讓孩子們獲得情感的激發。我輔導過一個厭學心理的六年級男生,這個孩子長的高大壯實,看上去都成小大人了。我與他交流,才知道他父母外出打工之后感情出了問題,先后組成新家庭,對這個孩子關心較少,這個孩子不僅厭學,還明顯有戾氣。孩子來輔導的時候是冷鼻子冷臉的,一副氣急敗牡難子。我拉把椅子,讓他坐,給他倒杯水。結果孩子拘謹起來,也有禮貌地說聲謝謝。我這樣的平等的尊重的對他,一下子拉近了我們師生的關系:抵觸情緒明顯削弱。我引導他先把自己對家庭、學校甚至社會的不滿說出來,然后與他一起分析自己面對的問題,如何改變現狀。如此,在多次輔導中,我一方面引導學生排解內心的苦悶與怨氣,另一方面引導他做一個對生活、對未來負責的人。一段時間后,該生精神面貌、厭學心理等得到較大改觀。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于事半功倍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讓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十分擔心,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貧困山區、半山區,這種情況已經影響了班級、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課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著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雖然在留守兒童中所占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為積極因素,是需要探討的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2、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說謊騙人,小偷小摸,抽煙、喝酒、打架、罵人……成為了“問題兒童”。如雙箐口小學二年級學生保傅林在父親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長期在放任自流的環境里,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里不聽代養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干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等現象發生;芳華中學學生謝小兵,由于家庭困難,父親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親長期不在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并且敲詐低年級同學的錢財。
3、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周歲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我們對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雙箐口小學二年級學生趙曉蓉父母雙雙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講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愿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一個角落;芳華中學有一個有一個叫李遠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從不與同學、老師講話,極端的封閉。
4、監護管理不夠強。對169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留守兒童托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拖付親朋好友照管的占10;有5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甚至部分監護人,因為忙于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問卷調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藥;20的給父母打電話。隔代的祖輩對孩子過于溺愛,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調研中,有一個叫黎紹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時間,便以各種理由向外婆要錢,然后到縣城去玩耍,直到錢用完后,才會回家。同時,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特別是老人防范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
5、監護人自身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后,教學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就連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地輔導學生,更不用說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監護人的素質偏低,也造成了學校與監護人溝通上的困難。老師們更擔心,隨著打工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留守兒童會進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響的將不再是少數人的素質,而將是未來農村建設者這個大群體的素質。
二、產生的主要原因
1、農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中小學時期,是人生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錯過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把錢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質上滿足,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也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學習輔導的任務,使家庭道德教育處于真空狀態。
2、學校教育力不從心。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兒童沒有寄宿學校,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兒童難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兒童特殊群體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有的學校人數比例小,沒引起重視;有的學校雖人數比例較大,但仍在探索實踐階段。
3、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由于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村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方處于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狀態。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
三、學校對留守兒童教育現行的一些具體做法
1、學校領導已引起重視,并建立相應的機制。
在調研的幾所學校,都有留守兒童的統計和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具體措施。部分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雙箐口中學從思想教育、“五老”進校園、模擬家庭、師生、生生結對子、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同時,建立學校教育服務制度。發動老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定點、定人的幫扶;與監護人簽定《監護人責任書》;班主任與留守兒童簽定《自我承諾書》,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與村社取得聯系,各村設有留守兒童村社聯絡員;建立《留守兒童突發事件處理預案》等。
2、學校積極開展一系列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活動。
(1)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饑渴。
(2)、開展模擬家庭活動,老師充當留守兒童的臨時父母,將留守兒童接到自己家中,輔導學習,并給以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如三岔河小學的太瓊仙、飛叢仙老師,一發現留守兒童思想不穩定或者學習下降,就將留守兒童接到自己家中,與學生交心談心,輔導其學習,親自為學生做飯。
(3)建立幫扶機制,發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通過“兩免一補”、貧困生、特困生救助等辦法對貧困留守兒童進行重點救助。如龍海鄉共有小學生3215人,20__年為1085貧困學生減免各種費用20__0多元,占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每年的免費教科書也優先向留守兒童發放;
(4)開展“結對子”活動。班主任組織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助;同時,學校發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一個或幾個教師負責一個村的留守兒童,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家訪和生活上的一些關心和照顧,做到定點、定人聯系;
(5)“五老”進校園活動。發動老干部、老黨員等做義務校外輔導員,講革命傳統史,鼓勵學生發揮艱苦奮斗、自強自立的優良作風,對留守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3、積極建立家校聯系,舉辦“四老”家長學校。
學校在學生入學時,詳細記錄了留守兒童家庭基本情況及父母的聯系方式。當留守兒童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與父母取得聯系。同時,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臨時監護人的情況,學校對對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四老”人員進行培訓,改變“四老”家教觀念陳舊,對孫輩重養輕教、嬌慣溺愛的情況,引導這些老人更新觀>!
4、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進行跟蹤管理。
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系電話等方面的知情;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代管人進行溝通)。根據每一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針對性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指導,并進行跟蹤管理。
5、積極開展各類校內外活動。
班主任和老師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四、下一步的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意見建議
1、請上級有關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給基層以項目財力支持,擴大寄宿制學校的覆蓋面,讓留守兒童集中到學校吃住。對__農村教育投入,幫助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村小、中學新辦或鞏固原有的寄宿學校,并按照實際留宿的留守兒童數量,發放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讓留守兒童吃住集中到學校,一是可以解決家中無人照顧的問題,二是方便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三是有利于同學間的交流,發展積極向上、開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兒童上學往返途中的安全隱患。
2、學校應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農村中小學應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為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系創造條件。
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引導留守兒童家長
關鍵詞:綜合干預 學習困難 兒童 療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092-02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兒童學習困難已逐漸被社會所關注,學習困難兒童是指有學習機會的學齡兒童在認知過程中,由于環境、心理、技能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導致學習成績落后于同齡兒童的現象明顯[1]。引起學習困難的原因廣泛,治療學習困難兒童也應因人而異,根據不同影響因素采用適當的干預措施,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矯正等多種方法結合,可有效的改善兒童的學習能力,提高成績,現將我院觀察治療的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1.1 臨床資料。所有兒童均為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接受治療的200例診斷為學習困難的兒童,根據入院先后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根據統計資料,200例兒童年齡6~11歲之間,平均年齡在7.3歲,院前學習情況大多表現為學習成績低下、多動、情緒和行為問題、特定發育障礙等。
1.2 治療方法。觀察組100例兒童采用西藥與綜合干預等多種治療方法,根據兒童的情況西藥可選用:①中樞神經興奮劑:哌醋甲酯;②選擇性中樞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可樂定緩釋片;③大劑量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補充。綜合干預包括:①心理治療:主要是家庭治療,明確家庭構成、特點,對患兒進行相應診斷與評價,結合兒童的具體情況給家庭和患兒布置家庭作業;②行為矯正:治療以不良行為(包括多動、厭學、情緒不穩定、焦慮和抑郁、品行問題等)作為靶癥狀,通過強化刺激增加適應和減少問題行為。根據靶癥狀采用的方法有: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獎勵法、示范法和松弛療法等。③認知療法:該治療著重病兒的不良認知和思維方式,治療目的就是在于矯正這些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極的信念或思想。④感覺統合治療:感覺統合治療是為學習困難兒童腦神經功能失調提供治療。⑤生物反饋治療:生物反饋治療是使小兒在電子儀器幫助下,了解自身的機體狀態,學會在一定程度上隨意地控制和矯正不正常的生理變化。例如,用腦電圖反饋訓練治療小兒多動癥。
1.3 進行評定及對學習成績進行比較。治療有效率的判斷標準采用Conners[2]多動指數標準及相關臨床癥狀、社會功能適應能力、學習成績等改善情況進行評價,①顯效:多動、厭學、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焦慮和抑郁等臨床癥狀消失,社會功能適應能力恢復,學習成績顯著提高,Conners多動指數1.5;③無效:多動、厭學、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焦慮和抑郁等臨床癥狀、學習成績和Conners多動指數均無明顯改善。
1.4 結果。觀察組治療6個月的有效率為91%;對照組治療6個月的有效率為78%,兩組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5 結論。采用綜合干預治療學習困難兒童療效佳,可有效的改善兒童的學習成績,使兒童學習困難癥狀得到有效的緩解。
2 討論
導致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學習困難兒童在總的智商(IQ)和語言IQ低于正常兒童,多數兒童院前就診家長表示其患兒存在不良行為表現突出的問題,如焦慮,抑郁,多動,行為問題,或者經常有退縮、過度依賴,甚至存在性格孤僻,嚴重者可有攻擊[3]。由美國心理學家、南加州大學的Jean Ayres博士提出的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 integration,SI)認為,感覺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組合,也會導致兒童學習困難[4]。因此,由于兒童學習困難形成原因比較復雜,干預方法也千差萬別,學習困難兒童治療應當采取綜合干預治療的措施。藥物治療一般為中樞神經興奮藥,能改善精神活動,集中部分患兒注意力,減少沖動、多動和行為。但藥物治療效果往往并不顯著,未入學的兒童不予藥物治療,而許多患兒在服藥后還可出現失眠、眩暈、頭暈、頭痛、惡心、厭食、心悸、緊張激動、不易入睡等不良反應,停藥可能會導致癥狀反彈,因此在采取藥物治療時,如果同時采取非藥物的綜合治療則可使藥物治療的效果更為理想,因此認為,學習困難兒童的治療采取綜合干預措施療效更佳。治療前應首先對學習困難兒童進行影響因素評估,包括智力、注意力、心理行為測定采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情緒障礙癥狀評定應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估,并行血鉛及微量元素測定和腦電圖檢查等,明確具體患兒的影響因素后,制定綜合干預的治療措施,是有效緩解患兒學習困難的最佳方式,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個月后兩組比較,差異亦有顯著意義,采用綜合干預治療學習困難兒童療效佳,可有效的改善兒童的學習成績,使兒童學習困難癥狀得到有效的緩解。
參考文獻
[1] 杜亞松.多動癥與學習困難.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9
[2] 陳聰水,李曉宏,張玉香,許積德.綜合干預治療學習困難兒童的療效評價.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09,12,5(6),598-599
--精英兒童學苑2014年元旦匯演致辭
徐愛芬
2013年12月27日
尊敬的各位家長、親愛的小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歡迎各位家長出席桃源居精英兒童學苑2014年元旦匯演。首先,我代表精英兒童學苑全體老師向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家庭美滿!特別要祝賀在座的各位可愛的小朋友們在新的年里茁壯成長,男孩子更帥,女孩子更美!
在今天下午的匯演開始之前,我簡要地向各位家長總結一下本學期幼兒園的各項工作。
首先我們來看小班小朋友們入園的表現。小班小朋友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呵護中走進幼兒園,這是他們人生成長的重大一步,是他們開始社會化轉變的關鍵一步。他們在幼兒園認識了新的朋友,開始離開父母與老師和其他小朋友集體學習和生活。在大人的眼中,似乎很普通,但在孩子的心中,這可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啊。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小班小朋友的表現真得很棒。經過兩周的適應,從開學第三周開始,就基本上沒有小朋友在幼兒園哭了。小班的小朋友表現這么讓我感驕傲,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家長對我們的信賴,把孩子交給我們,家長的信賴必然帶給孩子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同時,我們采取小班化教學管理,老師對每個孩子的心理特點也更容易掌握。在此,讓我們為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小班的小朋友給予熱烈的掌聲鼓勵!
其次,在教學課程的設計與安排上,我們根據國家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緊密圍繞語言(中文與英語)、科學(數學與科學)、社會、藝術與健康五大領域展開教學工作,并且重點突破語言與閱讀能力的訓練。小班的小朋友,我們采取多種方法促進他們認字,盡快地積累一定的識字量,并學會朗讀,培養了閱讀的興趣,為以后進入中班、大班,學會自主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學前班的小朋友在閱讀能力的發展上則進入了一個快車道,通過這學期的學習與訓練,他們基本上拼音過關,識字量增長顯著,并且逐漸地向自主閱讀過度,為他們以后升入小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我們通過動手操作,到戶外進行實地調查,設計并讓孩子參與科學實驗等方式,培養孩子的數學與科學能力。特別要提到的是我們選用的數學教材,注重孩子綜合數學能力的訓練,而不是簡單的計算,相信學前班的小朋友經過一年的學習,升入小學,學習數學會很順暢。
第三,由于采取小班制教學,孩子們的學習效率明顯較高。我們通過三個月的教學,就已經完成常規教材的學習。我們又通過補充教材的拓展學習,明顯地提高了孩子的知識量。學前班補充有綜合讀本9本,數學拓展教材1本;小班補充的綜合讀本6本。這些補充教材的學習全部是在課內完成的,沒有占有孩子們的課外時間。孩子們用自身的表現,向我們證明,兒童的學習能力和潛力是非常強的,讓我們為他們的進步再次鼓掌吧!
第四,我們認為,幼兒園與家長之間不是商業買賣。教育不像是到商場買東西,可多可少,可有可無。教育是家長、學校和全社會都應該共同關注和努力的公共事業。作為幼兒園來說,我們認為老師與家長應該密切溝通,家園互動,共同促進兒童的健康全面發展。為此,我們本學期安排了五場教育專題講座,兩場家長讀書會,一場親子戶外體育游戲,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家園之間的溝通與互動。
特別要提出的是,在今年寶安區讀書月啟動儀式上,我園學前班的小朋友受邀演出了精彩的童話劇《小烏龜找朋友》,獲得寶安區讀書月組委會的一致贊揚。
在此,我們對家長們對幼兒園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你們!
對于新的學期的工作,我們將一如繼往地堅持小班制教學、五大領域全面發展、精英教育和深度學習的理念,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首先,2014年我們將按照自然四季的變化來組織教學主題活動:
春天的主題是“讓我們茁壯成長”,春季會開展自然課,比如帶領孩子觀察植物變化,計劃到桃源農莊體驗種菜,培養孩子親近自然,熱愛自然。
夏季的主題是“讓我們盛情綻放”,策劃一些戶外體育活動,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
秋季的主題是“讓我們感受世界的變化”,比如與孩子一起制作標本,感受自然環境的等。
冬天的主題是“讓我們珍藏心中的溫暖”,比如圍繞中國傳統的節日,讓孩子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等。
其次,我們還計劃在學前班或大班中開設中英文雙語特色班,半天純英語教學,半天常規課程教學,以促進有需求的小朋友集中突破英語瓶頸,提高英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