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養蠶的過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實踐活動是學生形成實踐能力的載體。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數學教學中,我認為應重視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勇于探索創新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數學問題,并創造性地加以解決。通過實踐活動,教師可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直觀材料,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獲得抽象概括概念、規律與方法,深刻地理解與牢固地記憶。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自己發現規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體驗中領悟數學、學會想象、學會創造,產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操作最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通過實踐操作,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能夠生動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而且可以明了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自己進行發現、總結,注意力集中,興趣盎然,表現活躍積極。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了個體的學習動力和實踐能力。例如完成下面練習:一輛汽車把貨物從城市運往山區,往返共用了20小時,去時所用時間是回來的1.5倍,去時每小時比回來時慢12公里,這輛汽車往返共行駛了?搖?搖 ?搖?搖公里。我先引導學生思考,幫助理清思路,去時時間為“1.5”,那么回來的時間為“1”。所以回來時間為20÷(1.5+1)=8小時,則去時時間為1.5×8=12小時。根據反比關系,往返時間比為1.5∶1=3∶2,則往返速度為2:3,按比例分配,知道去的速度為12÷(3-2)×2=24(千米),所以往返路程為24×12×2=576(千米),答案為576千米。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評價,讓學生合作實踐,將猜想引入數學教學中,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培養創新意識,促進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已有的知識得到鞏固、深化和發展,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沉浸于猜想的成功之中。
二、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改革對教學手段的運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充分讓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工具走進教學,給課堂帶來無限生機。多媒體的運用能夠把被感知的對象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通過音響、色彩、動畫等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積極活躍,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多媒體集聲音、文字、圖像和視頻于一體,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數學知識大都比較抽象,往往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計算機則能將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學習主動性得到發揮,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得到發展。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運用電腦媒體創設出優美的情境,營造出求知的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創造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因為它具有突破時空、擴大容量的特點,強化了教材的直觀性,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多媒體與其他常規媒體有機配合,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以下這道題:著名的數學家斯蒂芬巴納赫于1945年8月31日去世,他在世時的某年的年齡恰好是該年份的算術平方根(該年的年份是他該年年齡的平方數),則他出生的年份是?搖?搖 ?搖?搖,他去世時的年齡是?搖?搖 ?搖?搖。我先把解題的思路用多媒體演示,首先找出小于1945,大于1845的完全平方數,有1936=44■,1849=43■,顯然只有1936符合實際,所以斯蒂芬巴納赫在1936年為44歲,那么他出生的年份為1936-44=1892年,他去世的年齡為1945-1892=53歲。這樣,學生很直觀地了解分析過程,得出答案1892年;53歲。只要找準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最佳結合點,科學地、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就一定能顯示它的獨到優越性,使之更好地成為輔助教學的幫手。
三、轉變教師角色,開展探究性學習。
一、學生養蠶成活率不高的成因
“養蠶”是一項簡單易行的實踐活動,學生對于這項活動更是興趣濃厚,“蠶”對于一些硬件設施(如場地、溫度等)都要求不高,技術含量與難度也比較低,學生容易掌握,要求整個活動時間也是比較適宜,歷經一個多月。可是,很多的學生反映,他們飼養的蠶成活率、結繭率不高,極大地影響了孩子們的飼養的情緒與養蠶的熱情,而且嚴重影響了培養學生“珍愛生命”這一科學素養的達成。
經過抽樣調查,學生在養蠶的過程中導致養蠶成活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桑葉喂食不當
1.桑葉喂、換不及時。原因一:學生白天上課,一天喂食一次或者兩次,導致蠶較長時間處于饑餓狀態。原因二:學生喂桑葉掌握不好量,一次性喂得太多,幾天不換,蠶除了枯的桑葉,得不到水分,蠶長期吃枯桑葉會生病。據資料得知,蠶每天換新鮮桑葉最好4―5次。這兩個原因嚴重影響了蠶的成長。
2.桑葉不整潔。桑葉上有灰塵和昆蟲遺留在上面的排泄物,而學生采下來的桑葉直接喂食。蠶是個極愛干凈的動物,吃了不干凈的桑葉會中毒、生病,它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很高,空氣要新鮮,蠶室中不能抽煙,不能點蚊香,不能噴灑驅蚊劑、滅蟑劑,甚至連香水之類都有損于寶寶的健康。而居住于不同社區不同背景的學生家庭,其環境很難滿足上述要求。
3.桑葉保存不當。桑葉采下來大部分學生沒有進行清洗、拭擦干凈,剩余的沒有放在保鮮袋里置于冰箱里保存。冰箱里的桑葉拿出來立馬就喂食蠶,沒有放置桑葉到室溫再喂食。
(二)飼養環境惡劣
蠶最好置于光線較暗的地方,不要直射陽光。蠶的發育溫度是7~40℃。小蠶期適宜溫度為26℃~27℃, 相對濕度為85%~90%,大蠶期適宜溫度為23℃~25℃, 相對濕度為65%~70%。而居住于不同社區不同背景的學生家庭,其環境很難滿足上述要求。
(三)重視程度不夠
學生和家長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進行細心的照料,常常忘了喂桑葉,導致一部分蠶是活活餓死的,還有一部分學生明明知道養蠶的注意事項,為了偷懶,沒有做到。由此可以說明:學生對待養蠶的責任心不強,對待生命兩字的理解不到位。學生家長對于孩子的科學探究實踐活動缺乏支持與鼓勵。
二、指導實驗班養蠶
“養蠶”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也不復雜,可要養好蠶就不那么簡單了。蠶兒雖小,但在養育過程中所牽涉的科學知識卻相當豐富,該解決的問題也不少。尤其是讓孩子們來養蠶,每人所養的蠶數量不多,而且都在各自的家中進行,缺乏經驗與長期的技術指導。所以,前幾年學生養蠶的上蔟率都不高,極大地影響了孩子們的情緒,遏制了他們觀察與實踐的積極性。如何解決這個現實問題呢?自己帶領一個實驗班親自進行養蠶實踐。學生的養蠶時間是五月初到六月初,于是我在2015年4月29日給學生觀察蟻蠶,5月15號觀察蟻蠶,5月19號發放蟻蠶。
我利用該方法在去年初次嘗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也為科學老師指導學生養蠶,提高“上蔟率”獲得了第一手的經驗與依據。
三、提高養蠶成活率的策略
科學課上,組織了四(1)班學生的主題探究研討活動,在活動中我們總結了提高養蠶成活率的策略,分享如下:
策略1:分小組集體養蠶。分散養蠶的缺陷是科學教師無法監控,一些學生會出現思想上的松懈,于是在四(1)班養蠶時進行了小組集體領養,并且把養蠶活動進行小組考核,計入到期末的操作能力考核的平時成績中。
策略2:簽責任書與發告家長書。為了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要求每組每個人簽下領養蠶的責任書,責任書中明確領養的只數,到時歸還蠶繭。并且發放告家長書讓家長明確養蠶活動的意義與對學生成長的價值,取得家長的配合。
策略3:養蠶前先學習養蠶方法。在學生不明確如何養蠶時,會出現很多錯誤養蠶的方法,比如說在“眠”期的蠶以為死了,扔掉了;喂食有水的桑葉;把蠶長期放在光線強烈的地方等等。每組發放養蠶方法小卡片,提醒學生每一階段的蠶該怎樣飼養,注意什么事項。
策略4:成立養蠶領導小組。在班級成立以科學老師為首養蠶領導小組,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與班級學生和老師聯系,立即答疑,立即處理,保證在養蠶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可以在第一時間解決。領導小組的成員定期對于養蠶小組的蠶進行觀察與記錄,并且對每個小組的養蠶過程進行整體的了解,便于調控。
策略5:頒發養蠶經驗記載本,進行資源共享。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一人一個蘋果;你有一條經驗,我有一條經驗,我們交換,就有兩條經驗。對于養蠶的經驗,每個人總結的都記錄在養蠶經驗記載本上,那么全班將會有很多很多的養蠶經驗,便于分享。
在飼養桑蠶過程中,蠶病的發生與幼蟲的體質、病原體、環境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有效地控制幼蟲病害的發生,在飼養桑蠶幼蟲期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才能確保優質、高產。其防治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徹底消毒,杜絕傳染病源
(1)打掃衛生:在養蠶前要對使用場所及蠶具等進行全面清掃和清洗,要徹底清除室內外的病蠶尸體及蠶沙以本文由收集整理及養蠶用具上面的殘余繭絲和雜草垃圾。地面要用清水洗刷,以便提高藥物的消毒效果。
(2)消滅病源:消滅病源是飼養桑蠶預防幼蟲發病綜合防治的重要措施,其病源是生產上危害十分嚴重的主要病害來源。因此,要對養蠶用具及周圍環境做到徹底消毒,消滅病源,確保養蠶安全。
(3)蠶室消毒:養蠶室打掃干凈、地面用清水沖洗之后,用漂白粉液進行地面、墻壁、棚頂噴霧消毒,最后封閉門窗,用消毒散熏煙消毒。
(4)蠶具消毒:蠶具洗刷干凈之后,要用漂白粉液進行消毒,藥劑要配準確,噴霧藥液要均勻。消毒完畢,把蠶具擺放在室外,在陽光下曝曬。
(5)淘汰弱蠶:在飼養過程中,要嚴格提青和分批,淘汰遲眠蠶和小蠶或分別飼養,保證群體幼蟲生長發育整齊,盡量減少蠶座混育,防止感染蠶病,這也是預防蠶病發生的一個重要措施。
(6)蠶期消毒:在收蟻前和餉食前,要對眠時和老熟時的幼蟲分別用蠶體蠶座消毒劑消毒,以保護幼蟲體不受病毒的侵襲。飼養過程中要適量采用生石灰進行蠶體和蠶座消毒。
二、加強衛生防疫,保持蠶室清潔
(1)蠶室要清潔:要保持養蠶室清潔衛生,及時清掃給桑后落地的殘葉、蠶沙,清掃時要盡量減少灰塵飛揚。
(2)儲桑要防毒:儲桑場所要保持清潔衛生,要經常做好儲桑室消毒工作,同時要防止把病毒帶入儲桑室。
(3)給桑要洗手:為防止手攜帶病菌接觸幼蟲、桑葉,工作人員在給桑前要洗手,保證幼蟲食葉安全。
(4)清理蠶沙:要及時清除蠶沙,清除的蠶沙要遠離養蠶室集中堆放。除沙后用0.3%有效氯漂白粉和1%石灰漿進行地面消毒。
(5)蠶病處理:淘汰的弱小蠶、病蠶和蠶尸不要隨便丟棄,每天要集中統一消毒,然后深埋地下作為肥料。
(6)添食防病:飼養期間,除用石灰和蠶座凈對蠶室、
蠶具、蠶體、蠶座消毒外,同時要添食氯霉素,防治細菌性蠶病。必須在2齡期添食1次氯霉素,在5齡期要添食2次。
三、消滅桑園蟲害,保證幼蟲食葉安全
(1)捕殺害蟲:捕殺桑園害蟲是保證安全生產的一個重要措施,因此,要及時捕殺桑園害蟲,防止害蟲食桑葉傳染桑蠶幼蟲病。
(2)藥物處理:桑園害蟲發生較多、污染桑葉較重時,可用0.2-0.3%有效氯漂白粉液噴灑葉面消毒。
(3)消滅鼠害
危害柞蠶幼蟲和繭的優勢鼠種有大倉鼠、黑線姬鼠、褐家鼠和花鼠。
用滅鼠1號、2號,防鼠效果可達90%。使用方法是在蠶場養蠶前,結合蠶場清理,按堆距5米,在新土上投放3~5克滅鼠劑糧食顆粒毒餌。藥殺花鼠,則最好采用高粱毒餌,放置于石塊上。
此外,用鼠籠、鼠夾誘殺害鼠,也是蠶民常用的滅鼠方法。
四、加強技術管理,提高繭質
(1)良葉飽食:在飼養過程中,要根據幼蟲不同齡期,選采優良桑葉喂食,確保幼蟲達到良葉飽食,增強體質,獲得優良繭質。
(2)防高溫:小蠶期高溫環境對生長發育不利,因此,養蠶室內要做到3稀,即蠶架稀、蠶匾稀和蠶頭稀。不要關閉蠶室門窗,保持室內通風良好。遇到高溫時,要向地面、墻壁噴清潔水降溫。
(3)飼養適溫:1-2齡蠶飼養適宜溫度為26-27qc,干濕差0.5℃;3齡蠶飼養溫度為24-25℃,干濕差2℃;4-5齡蠶飼養適宜溫度為22-23℃,干濕差4—5℃。大蠶期室內溫度不能低于24℃。低于24%時,要關閉門窗增溫,同時要注意通風。
(4)防饑餓:夏季養蠶正處于高溫季節,桑葉干萎快,容易失去水分,幼蟲不喜食,會導致幼蟲饑餓。為保持桑葉水分,在1-2齡期匾內要鋪防干紙,上蓋塑料薄膜,3齡幼蟲只蓋不墊,幼蟲進人眠期后揭去上面的薄膜,以保證幼蟲正常食葉,不饑餓。
提起余洪科,當地村民無人不曉,這個1985年出生的農村小伙,打工五年后返鄉養蠶創業,通過利用打工期間學到的先進生產管理經驗,把家庭作坊變為家庭農場,成為當地有名的蠶桑大戶,連續幾年養蠶收入位列全縣首位。
余洪科的創業之路有何經驗和啟示?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他又面臨著怎樣的困惑和難題?
租蠶房代替建蠶房 集中資源擴大規模
寧南縣是傳統養蠶大縣,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蠶,但由于條件限制,從前很少有人家大規模養蠶,經濟收益有限,不少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余洪科也是其中一人。
2008年底,余洪科回家探親,在外學到不少生產管理經驗的他,發現了商機。
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部分桑園和蠶房廢棄閑置,余洪科低價租賃這些閑置的養蠶資源,搞起大規模養殖。“現在租賃的蠶房總計有800多平方米,一年租金幾千元。如果修建同樣大小的蠶房,需要投入三十萬元。”余洪科說,當年他就養蠶80多張,是當地普通養蠶家庭的2-3倍,因而一躍成為當地養蠶首富。
嘗到甜頭后,余洪科繼續通過租賃、承包模式集中生產資源、擴大規模,同時,他購買和租賃切桑機、機動噴霧器、電動噴粉器等,把純手工勞作變為半自動化生產。2012年,他養蠶120張,年收入突破20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養蠶“牛人”。
流水線生產 計件付酬提高效率
每到養蠶忙季,當地村民都會雇傭幫工,幫助他們一起完成采桑葉、喂蠶、收繭等工作,按照勞作天數,付給報酬。
余洪科家中養蠶規模大,且桑地、蠶房分散,自然雇傭的工人多,管理也就有些難了。如何解決?在大型服裝廠打過工的余洪科“拿”來了廠里的管理模式――流水線生產、計件付報酬。“我把工人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片區,小組中又采用流水線生產方式,每人負責不同的勞動環節。”余洪科說,這樣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節約了大量時間,另一方面明確了責任保證了生產質量,同時由于按件付酬,工人積極性也提升不少。“別家都是給100元一天,但在我家如果干得好,一天能拿到250元左右。”余洪科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以前一個勞動力只能養1張蠶,通過改革后,可以養蠶1。6張左右。
如今,村里不少人開始學起余洪科的生產模式,走上養蠶致富路。2012年,全村養蠶收入10萬元以上的蠶農達到6戶。
管理成本高期 待標準化規模廠房
在余洪科家中,掛著他從2009年到2012年獲得的全縣“蠶桑大戶”的獎狀,而2013年,這個桂冠可能不再屬于他。“按照我這種生產模式,這樣的規模可能就是極限了。”余洪科說,由于蠶房分散且生產條件參差不齊,同時家中雇傭的工人不固定、技術水平高低不一,管理上需要很大精力,“養蠶是門技術活,生產過程中,對溫度、濕度、光度等都有很高要求,如果規模再擴大,可能就管不過來了。”
關鍵詞 蠶桑產業;規模化;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安徽霍山
中圖分類號 S88-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9-0324-02
蠶桑產業是霍山縣農業產業化六大優勢產業之一。全縣現有桑園逾3 333.33 hm2,1家蠶種場,2家繅絲企業,是全省蠶桑重點縣之一。目前,霍山縣戶均桑園2 200 hm2,戶均養蠶不足2盒,養蠶戶年均養蠶收入逾5 800元;年養蠶10盒以上的大戶436戶,占蠶農戶數比3%;養蠶大戶桑園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25.1%,2 hm2及以上規模桑園占62.5%。隨著霍山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蠶桑產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往日的比較優勢被削弱,產業發展遇到新難題。霍山縣積極創新體制機制,通過培育專業大戶,推廣適度規模化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蠶農收益,穩定了蠶桑生產,并初見成效。
1 霍山推廣蠶桑規模化生產的主要做法
1.1 調查研究,明確思路,推廣規模化生產
通過調查比較,大戶規模化養蠶較小戶零散養蠶有四大優勢:一是生產效率高。小戶零散養蠶盒種用工量15 d,而大戶規模化養蠶盒種用工量10 d,降低33%。二是戶均養蠶收入高。戶均1 333.33~2 000.00 m2桑園的蠶農年養蠶收入不到1萬元,而1.33 hm2桑園規模化生產,年養蠶收入可達11.2萬元。三是單位面積效益高。小戶零散養蠶只能養30盒/hm2,收益5.1萬元/hm2,而大戶規模化養蠶能養49.5盒/hm2,收益達8.4萬元/hm2,增加了65%。四是蠶繭質量優。小戶零散養蠶管理粗放,蠶繭質量較低,而大戶規模化養蠶精心管理,蠶繭質量好,價格也高出1~2元/kg。因此,霍山縣在2008年就明確提出了實施“1631”工程的發展思路(即打造1條省道“318”線百里蠶桑高效產業帶,培育6個重點產繭鄉鎮、30個主產村、1 000個養蠶大戶),把推廣蠶桑規模化生產作為重點工作來抓。
1.2 引導示范,培育大戶,推動規模化發展
一是合理流轉土地。鼓勵引導懂技術、善經營的蠶農承包棄管、棄養桑園,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向大戶傾斜,安排專門技術人員上門服務,指導大戶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提高其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二是實行反租倒包。龍頭企業整體租賃農戶集中連片的土地,對土地進行改造治理,再以較低的租賃費反租給養蠶大戶。不僅實現了土地的優化配置,也促進了勞動力的合理轉移。三是開展“3個培養”。即:在千家萬戶中培養優質繭戶,在優質繭戶中培養養蠶大戶,在養蠶大戶中培養示范戶。現已培育年養蠶10盒蠶種以上的大戶430余戶,他們已成為通過規模化栽桑養蠶發家致富的示范戶。如錢家店龍華桑園某反租倒包戶承包桑園2.6 hm2,2012年養蠶128張,產繭5 760 kg,單價達到38.8元/kg,售繭收入逾22萬元。
1.3 增加投入,夯實基地,加快規模化發展
多方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將國家扶貧開發、退耕還林和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等涉農項目資金用于蠶桑基地建設,加快規模化發展。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確保項目資金專款專用、落實到位,爭取龍頭企業和蠶農將更多資金投入到基地建設。全面落實新辟、低改桑園分別按3 000元/hm2、1 500元/hm2、使用優良蠶品種的給予15元/張補助政策;對大戶和優質繭戶免費發放病蟲害防治藥品和蠶用物資;對新建省力化養蠶大棚、使用方格簇營繭、規模化養蠶的養蠶大戶給予補貼,年均投入資金逾400萬元。各類補貼足額及時到位,有效規避了蠶農養蠶的風險,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
1.4 多措并舉,解決用工,保障規模化發展
針對養蠶大戶用工緊張的情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指導農戶分批飼養,避開用工高峰。分批催青、分批發放蠶種,大大提高了蠶室蠶具的利用率,減輕了短期內用工緊缺的困難。二是大力推廣省力化,減輕用工強度。推廣桑樹伐條機、切桑機等省力化機械,以及小蠶共育、蠶臺育和自動上簇等省力化飼養技術,解決用工成本高的問題。省力化養蠶盒種用工比傳統用工平均減少5個用工,節約用工成本400元。三是鼓勵多元化發展,把臨時雇工變成長年雇工。積極探索“桑枝食用菌”、“桑園栽培花卉苗木”、“桑禽”、“桑畜”等套種套養多產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有效地緩解了養蠶期間用工難的問題。
2 存在的問題
雖然霍山縣在推廣規模化蠶桑生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有:一是規模化生產剛剛起步,生產方式落后。二是產業投入較少,融資機制不活,制約規模化發展。三是產業鏈較短,綜合利用率偏低,農戶收益沒有得到最大化。四是臨時用工數量較大,時間短,用工難的困擾仍然存在。
3 對策
規模化生產是推動蠶桑產業發展和進步的可行之路、必由之路,是促進蠶桑產業增效和蠶農增收行之有效的途徑。現針對發展蠶桑規模化生產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3.1 科學規劃,創造規模化發展的自然環境
當前,各地都在招商引資發展工業,對蠶桑生產的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而蠶桑生產對環境要求比較嚴格,所以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和標準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科學制定蠶桑產業發展規劃,合理規劃區域布局,劃分禁養區、可養區和宜養區,明確不同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1]。在宜養區域大力發展標準化養蠶區,推進規模化生產。
3.2 創新理念,積極探索規模化發展新模式
按照“合理布局、適度規模”原則,積極引導并逐漸向宜養區轉移,實行種養結合,把規模化生產同套養花卉苗木、食用菌、畜禽養殖、沼氣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有機結合起來,剩桑殘葉養豬、喂雞,蠶沙、糞便生產沼氣,殘渣肥田,逐步形成“養蠶—養豬(雞)—沼氣—肥田—養蠶”為一體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實現物質能量循環使用,增加蠶農的收入[2]。
3.3 打造品牌,激發規模化發展的內在動力
完善蠶桑技術服務體系,推廣新技術,促進標準化基地建設。在保證和提高蠶繭質量的同時,通過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品牌認證,使其成為名牌產品的生產基地、出口基地和原料供應基地。鼓勵和支持生產加工企業創品牌、樹品牌[3]。爭取打造出像江臺星云牌干繭、富安牌桑蠶絲等榮獲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名特優產品。使廣大蠶農收入能夠穩中有增,常年有事干、四季有錢賺,保持栽桑養蠶的積極性。
3.4 加大扶持,優化規模化發展的政策環境
建立涉農項目投入傾斜機制。集中打捆現代農業、扶貧開發、農村沼氣、水土保持、土地整理、退耕還林等項目,支持蠶桑規模化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搭建農業投融資平臺,把大戶規模化養蠶納入信貸擔保范圍,為種養大戶提供融資擔保[4]。積極推進涉農保險,把規模化養蠶大戶納入保險范圍。建立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相結合的銀保互動保障機制,積極探索建立以蠶桑專業合作社(或大戶)為主體、政府支持、保險公司參與的風險防范機制,建立養蠶風險防范基金,提高蠶桑產業抗風險能力。
4 參考文獻
[1] 陳從明,王保.淺談金寨縣蠶桑產業發展的優勢、現狀與對策[J].中國蠶業,2013(2):46-48.
[2] 陳康偉,楊約生,陳田飛.淳安縣蠶桑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蠶業,2008(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