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非主流男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不知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非主流”。所謂“非主流”,顧名思義,就是少數人所崇拜的,有自己的一套風格。這些熱衷于“非主流”的人們大多都在90后,他們穿著另類,個性張揚,并且喜歡奇怪的圖片。這些崇拜“非主流”的男男女女,他們稱自己為“非主流潮人”。
如今,打開各種網頁,幾乎都有“非主流”的圖片和文字。“非主流”的圖片大多都是自拍。女生全是瞪大眼睛,嘟著嘴巴,擺出這樣癡呆的表情,裝可愛。而男生全是拍攝自己的側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背面……總而言之,就是不拍自己的正面。他們認為,這樣可以給人一種空虛,寂寞的美。所有拍攝出來的圖片,他們都要用電腦處理一番。例如,在照片中的人物的臉上畫兩個腮紅。給頭發或指甲加上一些顏色。再把光線調得暗一些,看起來更詭異些。這些
“非主流潮人”還有屬于自己的文字,他們稱之為“非主流繁體字”或“火星文”。這些所謂的“非主流繁體字”其實就是在繁體字上加一些偏旁,使好好的文字變得錯綜復雜,匪夷所思。例如,“非主流”這個詞語,在他們的手中,就變成了“悱炷?”。
“非主流”的風格就是頹廢,癡呆。他們的打扮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男生穿著女生的蕾絲蛋糕裙。女生則穿著男式襯衫。全身穿得破破爛爛,并且還喜歡把頭發染成藍色、銀色……或者做夸張的造型。他們的品位都是不同于常人的。
“非主流”現在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主流”。所有的人全部都開始崇拜“非主流”。這還叫“非主流”嗎?“非主流”是張揚自己的個性,而非盲目跟風。以及那些“非主流潮人”所謂的“火星文”簡直就是在玷污漢語,腐蝕中國文化。頹廢?詭異?癡呆?這就叫“非主流”?難道這些“非主流潮人”都那么沒有品位嗎?如今,滿世界都是“非主流”了,誰還是“非主流”?現在的“非主流潮人”已經沒有任何個性了,他們是在盲目跟風。心理學家說:“這些“非主流潮人”的思想其實很簡單,起初他們只想引人注目,奪人眼球。后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非主流“的行列中,現在他們只是在追逐潮流。他們之所以會熱衷于“非主流”,其實是寄托了對自己極度的迷戀。”
我有一個朋友。她極度迷戀“非主流”,雖說沒有我之前說的那些人那么大膽,但她也絕對是“非主流”的熱衷者。她的QQ空間極其花哨,個性簽名和網名也都是“火星文”。你經常能夠聽到她說的許多網絡用語。她喜歡把“喜歡”說成“稀飯”。把“是”說成“素”。把“我”,說成“瓦”。圣誕節前夕,她送給別人一些賀卡。我一看,上面全都是“火星文”和網絡用語。我研究了半天,也看不懂,便去問她:“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哎呀!就是‘朋友,祝你圣誕節快樂!’啊!”她解釋道。我看著這些奇怪的文字,苦笑著。
“你說,‘非主流’是什么?”我的好朋友問我。
一、非主流的起源與發展
非主流發展到現在,已很難說清到底從哪一流派演變過來,目前也沒有誰給其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有人認為非主流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也有人認為是起源于TOKYO HOT,即翻譯過來是東京熱;甚至有人說起源于中國。但非主流發展到現在,中日韓三國的年輕人已成為非主流大軍的主力。
二、非主流元素的精華與糟粕
非主流是極少數人的主流,但往往越是稀少的東西,越讓人感到珍貴和喜愛。稍早一些,非主流被視為很小資和小眾的圈子代表詞,他們的生活與創造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或是超前的,抑或是滯后的,都有其自身獨立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理念。但發展到現在,大多時候,非主流的主體都難以被大眾社會所接納,因為我們看到的非主流是這樣的:幾個稚嫩臉龐的小青年套件紅條紋黑外套就叫囂著是朋克,搞一身黑帶銀鏈就裝深沉呻嚀著是歌特,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朋克、哥特、嘻哈是什么的時候,卻已瞪眼嘟嘴內八字、眼圈耳洞鼻釘非主流了。非主流表現為文化上的次文化,宗教上的異端,人群中的異類等,它慢慢和叛逆、張揚、狂野、詭異……相聯系,只有少數人秀出自我的時尚的另類流行風。事實上,很多90后確實不清楚非主流到底是什么,只是跟風一樣雜耍著自己的青春。
三、非主流元素的合理利用
任何非主流現象,追隨的人多了,那也即將成為主流。因此,在非主流還沒有成為主流以前,我們應該合理的運用非主流元素,正確引導年輕的一代走向成熟。仔細看非主流的行為,我們其實很驚訝:能夠真正成為非主流一員的,一般都具有不隨波逐流、勇于挑戰、獨立思維和繼續創造的精神,所以并非所有非主流人員都是所謂的“腦殘”。
我們怎樣合理的利用非主流元素呢?在校園里,很多學生多少都會模仿非主流行為,比如:寬松彩色的上衣,緊繃的鉛筆褲,稍顯個性的頭發,再加上板鞋,這是一個學生型打扮的非主流;或者三五成群去拍大頭貼,擺個“V”字手勢,裝個自認為可愛漂亮的pose;或者把QQ空間裝扮得花里胡哨,上傳一張另類的非主流圖片;再或者同學間的說話寫字,用偶代替我,稀飯代替喜歡,或者干脆冒出火星文……猛一看,這還真跟美學沾上關系了。
首先,色彩。在蘇少版美術第13冊《多變的顏色》一課中,要求學生了解色彩的基本常識,運用色彩進行創意設計,美化生活。非主流的打扮是最扎眼的地方,顏色鮮艷跳躍,搭配褲子鞋帽時喜歡用對比色、生色或者是混搭。在講這一課的時候,老師不妨在講色彩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一種理念:視覺舒服的,就是對的。然后肯定非主流中正確的裝扮,拋棄不合常理的搭配。而把五官和頭發運用夸張的顏色或造型進行扭曲和自殘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應該嚴厲制止。
其次,圖片。圖片設計是屬于設計*應用單元,貫穿于所有美術課程。從13冊的《物品上的花廊》的紋樣知識的解讀,到第18冊《換一種創作工具》中的電腦編輯,都告訴我們除了凸顯技法的嫻熟,任何再簡單的圖片設計都是有其思想內容的,它可以是健康的藝術格調、優美的藝術形式、科學的工藝過程、合理的實用功能的統一,而不是另類奇怪的圖片,如癡呆、頹廢、血腥、恐怖、暴力等。
短頭發錫紙燙是漂亮的。男生燙發造型設計有嘻哈錫紙燙,造型設計燙,紋理燙。男孩子錫紙燙能夠讓長相提高。我覺得都是因人有所不同的的,但是的確廋臉。
hiphop錫紙燙如今這類錫紙燙,絕對是如今也就是說是明年最紅的頭型了,以前的非主流女生造型設計將越來越那么時尚潮流,也變成了,酷男孩子的代表,不但看起來五官精致,燙的那時候還可以打造膨松感,挑選將兩側的秀發剃掉,讓全部人的身高看上去更強,也十分的狂野,和有男生氣魄,絕對是潮男必需,穿喜歡你長大衣,氣場強到爆,走在街上都是十分吸引住人的。
造型設計燙,我覺得就是說將你的秀發,不能燙成太卷,可是有種輕度的傾斜度,這模樣洗好頭也不容易貼頭發,有種大自然的彎折感,看起來全部人膨松,有氣體感,也防止了每日都必須吹造型設計的不便,非常的,顯高,也很合適臉部多肉的男孩子看上去廋臉,都是十分的友善的,有一種大自然酷帥感。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地方理工科院校大學生信仰差異分析
信仰是人的一種高級需要,體現的是人的價值觀念,在人的精神領域處于最高層次,統領著人的一切意識活動。在新的歷史時期,經濟全球化發展,各種文化相互碰撞,人們的價值觀念更加多元化,必然地沖擊著大學生們的信仰生活與信仰心態。地方理工科院校大學生,是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后備軍,他們的信仰狀況,將反映地方人才的整體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直接關系到區域經濟的發展及地方和諧社會的建構,是一個值得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一、當前地方理工科院校大學生信仰狀況
當前對大學生信仰的研究不是很充分,對不同類型大學生的信仰作具體分析的更是缺乏。為了深入了解地方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信仰狀況,把握他們的思想脈搏和行為意向,筆者于2008年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湖北工業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武漢科技學院抽取各專業、年級的男女大學生380名進行了信仰心態測量。大學生信仰調查問卷包含3個一級因素(超自然信仰、社會信仰、個人信仰)和8個二級因子(、神靈信仰、民族主義、政治信仰、國家主義、生命崇拜、家庭崇拜、金錢崇拜),一共40個項目,以7點制評分,即“7”表示有高信仰傾向。見表1。
表1中數據顯示,不同性別大學生信仰存在差異,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產生信仰。除民族主義信仰外,男生的其他7類信仰的均分值皆高于女生;經P檢驗,男女大學生在超自然信仰和社會信仰上差異不顯著,但在個人信仰上差異非常明顯,主要是男生在家庭崇拜和金錢崇拜上表現突出。
不同年級大學生信仰存在差異,主要表現為低年級與高年級之間差異顯著,大二是一個關鍵口。P檢驗發現,在、神靈崇拜、政治信仰和生命崇拜上,大一與大三、大四學生差異非常顯著,且隨著年級增長,均分值增加,但在大四有點回落;在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信仰中,大二是一個轉折,與大一和大四學生差異顯著,且均值出現波谷現象;在家庭崇拜上,隨著年級增長均值逐步提高,大四達到最高值,且大四與其他學生的差異越來越顯著。
不同專業的大學生信仰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藝術學生與理工科和文科生的信仰差異非常顯著。在、神靈崇拜、政治信仰和生命崇拜、家庭崇拜、金錢崇拜上,藝術生得分最高,理工生最低;而在民族、國家主義信仰上,藝術生的得分最低,文科生得分最高。說明藝術生比較重視生活現實,理工生更注重于科學事實,文科生顯示出了其深厚的人文精神。
二、不同類別大學生信仰特點及其差異分析
在當今信息多元化的社會里,大學已不可能是一個圍城,大學生的信仰認知不僅來自學校的主流信仰教育,還要受到社會、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影響,而且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也在不斷地彰顯出來。從調查數據的對比中可見,地方理工科大學生的信仰總體上是積極、健康、向上的,體現出了其精神層面上的高需要、高要求,也展現出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同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向和一些個性化的特點,值得關注和深思。
1、主流信仰仍處于首要地位,非主流信仰不可忽略
在信仰認知中,大學生的社會信仰明顯居于優勢地位,處于良好狀態。表明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培養的棟梁之才,始終沒有忘記肩負的歷史重任,在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利益上始終是把后者放在首位,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態度明確、立場堅定。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已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國家的發展、政治的清明就沒有民族的興旺,已成為每一個大學生的共識和堅定的信念。可以說這也是我國教育體制中一直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結出的碩果。
但從調查的數據來看,大學生的非主流信仰也不容忽略,尤其是男生、高年級學生、藝術生、城市籍學生有信教和求助神靈的強烈愿望。特別是,目前在一部分大學生中還很有市場。一方面是因為宗教的形式越來越世俗化和現代化,以其深邃的哲理和豐富的內涵吸引著獵奇的大學生們;另一方面是中國市場經濟的多元化、兩極化發展,使得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而宗教以其彌彌之音和循循善誘的規勸對人的心靈有比較好的安撫作用。而這些與主導的信仰相沖突,大多是主流信仰教育中所不提倡的,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引導,會對我國一元主導信仰形成強大的沖擊。
2、科學精神顯著提高,信仰表現也越來越務實
大學階段是自我認同比較矛盾的時期,隨著大學生心智的發展、社會閱歷的豐富,其所思考的問題、所面臨的現實壓力越來越多,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越來越大,在現實的學習、就業、生存、發展等一系列的題面前,雖然有一部分學生寄冀于超自然的力量,但大多數學生在接受十幾年的科學發展觀的教育中,已具有較為堅定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理性分析是非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不相信求神拜佛能逢兇化吉,不認為命運由上帝主宰。反映出了大學生成長、成熟與社會化的一個歷程。
同時,當代大學生在信仰問題上越來越理性、具體和務實。他們尊重生命的價值,關心自身的健康,重視家庭幸福,追求精神生活,不再純粹地看待金錢的作用,較少地從虛無世界里尋求寄托;能較好地把物質的需要與精神的追求結合在一起,從身邊、生活中獲得精神的安慰。但也會呈現出人性的弱點,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機會主義的思想有時表現得很突出。這說明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以人為本的教育正廣泛而深入地影響到大學生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且有極端發展的趨勢,值得關注。
3、男性、大二學生、藝術生信仰狀況應引起重視
在性別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產生信仰。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賦予的性別角色有關,也與當今社會發展中所寄予的社會責任相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以男子為中心的特點,傳宗接代、光宗耀祖、振興中華,是炎黃子孫應當擔負起的責任,從小就在這種意識教育中長大,已形成了其男性人格中的一部分。同時,市場經濟的今天,競爭和壓力越來越大,挫折和困惑越來越多,衡量人的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也越來越現實,地方理工科大學生大多數來自鄉鎮、農村,肩負著父老鄉親寄予的厚望,以致在信仰上有比較高的追求。
在民族、國家主義信仰和金錢崇拜上,大二學生是個波谷,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又逐漸回升的現象。一般來講,大學一年級初次“睜眼看世界”,對一切充滿激情,對自己學業的成功充滿了喜悅,理想色彩非常濃厚;而到了大二,對大學生活熟悉了,與社會的接觸也多了,生活平淡又現實,個人與社會的矛盾日趨增多,社會信仰也就出現了迷失的狀態;隨著年齡的進一步增長,知識增多,社會了解面擴大,思維越來越理性,高年級學生又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和解決理想與現實中的不和諧,達到精神上的一種較平衡狀態。
藝術生在民族、國家主義信仰上均值最低,而在、神靈崇拜、政治信仰和生命崇拜、家庭崇拜、金錢崇拜上均值最高,雖然體現了藝術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喜歡抽象地看待問題、追求精神寄托的特點,也反映出當今藝術越來越生活化,從事藝術的人不再是生活的邊緣人,藝術的價值給藝術家們以豐厚獎賞,也讓藝術人的生活還世入俗了,但這種高追求低境界、偏物質、重個人的傾向在藝術生身上展現,應引起學校信仰教育的重視。
(注:本文為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編號:2008Z043。)
【參考文獻】
[1] 李幼穗:信仰現狀的心理學研究[J].心理科學,2002(6).
[2] 宋興川:不同年級和專業精神信仰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1).
“90人”有自己的天地,也有著自己的特征!
總有講不完的超級冷笑話;
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而且超級八卦;
對一些事物沖滿了不滿,可以說是憤青了;
女生看起來更像男生;而男生又多了幾分陰柔,即便是他們不愿承認這一點(連我自己也是);
不愿承認別人長得比自己帥或漂亮;
在鏡子面前總是待上很久,可還是挑出樂大堆令自己不滿意的部位,但最后還是蹦出一句令自己聽了都很肉麻的話:Oh!Iloveme!
喜歡網絡非主流,將自己的照片發到網上,要么裝深沉,要么裝可愛,要么裝憂郁……
總有一句口頭禪(如我就喜歡有事沒事地感嘆“藍天啊!白云啊!可惜著一切都沒有)……
在音樂中自我陶醉,有時候污染了別人的耳膜;
喜歡過去的日子,對于過去總有聊不完的話題;
總認為別人不了解自己,即使是自己的父母;
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即使表面贊同,而內心卻有了千萬個不滿;
對一切都不屑一顧,也帶著不羈看完這文章;
最后傻傻一笑;
道一聲:“切!”
不管你以什么態度來看待“90后”的人,我也想說這么幾句話:
我們也許浪費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為是,又是多么的狼狽不堪的青春歲月,曾經的某一瞬間,我們都自認為長大了。但有一天,我們終于發現,長大的含義除了欲望之外,還要有勇氣,責任,堅強以及某種必須的犧牲。在生活面前,我們還都是孩子,其實我們從未長大!
這些話也是送給那些自認為長大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