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索比拉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突然,一條白光閃爍,我被帶進賽爾號的世界。我看到了我最喜愛的精靈索比拉特。他是滿個體。
我和我的索比拉特去赫爾卡星,不幸,遇到了海盜,他們用了50多只100的精靈把我索比拉特給抓走了。索比拉特把我一推,我被推到了遠處。就這樣,我逃走了。
魔焰用自己257的速度向前沖,把我們拋在一邊,我叫他等等,他說:“不行,索比拉特是我們的弟弟,我在也不能忍受了,你如果還是他的主人就支持我。”我不知不知辦,就答應他了。
多國奧斯卡送選外語片選定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已啟動運作,各國報送最佳外語片的截止日期為10月1日。印度方面,此前頗受推崇的電影《午餐盒》意外落選,而鮮為人知的古吉拉特語電影《公路故事》(The Good Road)爆冷入選。《公路故事》由印度國家電影發展公司(National Fil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投資制作,影片圍繞三組人展開故事,他們中有大人有小孩,都沿著印度一條向西的公路旅行,期間相互之間產生命運交匯。這部公路電影于今年七月在倫敦電影節上首映,也曾作為古吉拉特語電影,獲得國家電影獎(National Film Award)。第86屆奧斯卡獎的提名將于2014年1月16日公布,因與俄羅斯索契冬奧會閉幕日沖突,頒獎禮延遲至2014年3月2日在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
《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2013.9.27
發行近280年 《勞埃德船舶日報》宣布印刷版停刊
出版發行近280年、世界上最古老印刷報紙之一的《勞埃德船舶日報》(Lloyd’s List)日前宣布將于今年12月停止發行印刷紙質版,全面轉入數字報紙行業。《勞埃德船舶日報》創建于1734年,多年來,這份報紙一直被認為是全球航運業新聞領域中的權威信源。該報副主編理查德·米德(Richard Meade)在一份聲明中說:“鑒于越來越多的讀者已經開始轉向數字報紙,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停發紙質版媒介。此外,數字報紙除了編輯速度更快之外,還可以為每一位讀者量身定制有深度、有價值的信息。”隨著數字時代的全面到來,傳統的紙質媒介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相當一部分傳統報紙已開始嘗試推出電子版,并推行付費墻等收費模式。
《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2013.9.25
金牌制片人布魯克海默與迪士尼分道揚鑣
好萊塢再傳“分手”消息,曾打造過《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的金牌制作人杰瑞·布魯克海默與老東家迪士尼不再續約,合作明年正式結束,就此,這段從上世紀90年代延續至今、在好萊塢堪稱最成功的一段合作關系宣告完結。迪士尼方面的解釋是公司今后將會把發展重點放在迪士尼、皮克斯、漫威和盧卡斯影業上面,而布魯克海默則正在尋求制作一些“更成熟、更大眾”的作品。在合約到期前的時間里,迪士尼和布魯克海默還將完成之前定下的工作項目:其中包括《加勒比海盜5》和《國家寶藏3》,而原定于2015年7月10日上映的《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將被挪后至2016年。
《綜藝》Variety 2013.9.27
四部英語電影入圍羅馬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關鍵詞:人物發展軌跡;形象定位;外形層面;內心層面;行為層面
1 劇本創作中的人物發展軌跡
《為奴十二載》的主人公索羅門?諾瑟普遵循了劇本創作中“平靜生活――打破――進入情境――發展――情節1――情節2――――結局”的人物發展軌跡:
索羅門?諾瑟普是一名木匠兼小提琴手,他受過一定教育并且已婚,在美國紐約州的薩拉托加過著平靜的生活。在一次想要尋找“打工”機會的過程中被兩個白人誘拐綁架,而這一切打破了他原有的生活,開始進入“奴隸生涯”的情境。故事的發展是他被迫改名為“普拉特”并被賣給種植園主福特。情節點一是索羅門與種植園的管家迪比茨相處并不融洽,在一次被處以殘忍私刑之后,福特不得已將所羅門賣給兇殘的埃德蒙?艾普斯,這開始了他奴隸生涯中的又一次轉折。情節點二是索羅門妄想用錢請一位白人幫他寄一封信到紐約,不料背地卻被告發,他只能悄悄將唯一的希望燒掉。故事的是索羅門經過不懈努力尋求到了來自加拿大木匠巴斯的幫助。結局是重獲自由,回到紐約的家。
整部影片的劇情和世界化的人性闡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觸動,美國的黑奴制度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問題,更是世界人類發展史中難以抹去的一筆。導演史蒂夫?麥奎因能夠客觀全面地消化原著,并利用電影手法從細節處著手帶領我們一步步走進索羅門?諾瑟普的內心世界。從剛剛被綁架為奴隸時的自報家門辯白自身身份,到漸漸變得安靜含辱偷生,在這過程中的伺機逃跑作罷,絕望著一直到后來,那個曾經血氣方剛的索羅門幾乎連自己都快要相信自己是從喬治亞州逃跑出來的奴隸。
2 人物形象定位之外形層面
從人物形象定位的第一個層面肖像、外貌、神態來看,索羅門黝黑的皮膚,蜷縮的卷發,緊皺的眉頭,向外凸出的眼球和泛白的眼珠以及厚實的嘴唇,永遠刮不干凈的胡茬和破爛不堪的衣服,這幾乎將黑人奴隸的全部特質融入血液。從他含情脈脈地凝視妻子可以看出索羅門深愛他的妻子兒女,愛自己的家庭;但從他與兩個白人騙子交談時流露出的篤定神情又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善良而單純的人。另外,在這一層面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極大的反差和對比,在未被綁架贖賣之前,索羅門是西裝筆挺、杖棍在手的翩翩紳士,而不幸進入奴隸群體后就只剩下破舊骯臟的薄衣衫和整日的蓬頭垢面。初進牢房時,索羅門的神情是帶有反抗性的,堅毅而倔強,但經過一次次的虐待毒打,甚至目睹了黑奴被殺的過程之后,索羅門的神態更大程度地變為順從柔軟、膽怯和恐懼。直至最后時刻,巴斯答應他的請求并被救出,索羅門才充滿希冀地淚流滿面。
索羅門神情態度的變化并不是一朝夕間就完成的,主人公是在經歷了與原有生活極為不符甚至慘絕人寰的壓迫之后一點點轉變的。其中一個轉折點就是幾天來跟他“共苦”的克萊門斯被主人救贖逃生,這給了索羅門不小的打擊。之后的重點轉折是在福特老爺的種植園中,索羅門得到了福特老爺小小的“尊重和重用”,他天真地以為福特會了解他的苦衷給予他重生的機會,卻不曾想自己竟被福特狠心賣給下一任奴隸主,這件事情對索羅門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創傷,他幾乎不敢更不能去信任任何人,所謂的“奴性”不得已地慢慢被激發出來。
3 人物形象定位之內心層面
神態外貌的變動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這要歸結于它們的根――內心層面。從人物形象定位的第二個層面――性格、心理、情緒來看,作為一個受過教育并擁有良好修養的人,索羅門的性格是堅毅剛強、自信而高傲的。例如,在影片中,索羅門聽聞兩個白人對自己的夸贊后驕傲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哪怕是在被販賣后索羅門向福特老爺講述自己的工程觀點時都是自信而胸有成竹的。而就是這樣一個性情的人,在眼看著女奴伊萊莎與子女分離、自己慘遭轉賣、被令親自鞭打帕茨后心理狀態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一次意圖妄自寄信的大膽行為被埃德溫識破,埃德溫夾緊他的脖子質問,索羅門的心情緊張不安到了極點,燒信時汩汩的淚水也將所羅門所有的美好向往和積極心緒摧毀。但從索羅門“臥薪嘗膽”的忍辱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他性格中堅毅隱忍、剛強篤定、充滿智慧的一面,即使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索羅門還是在不斷地尋求自救的途徑。他在與自己所處的整個歷史背景相抗衡,更是在與自身幾乎被摧垮的心理情緒相抗衡,在逆境荊棘中的無聲奔走,用淋淋鮮血開辟自由之路。
4 人物形象定位之行為層面
從人物形象定位分析的第三個層面――語言、動作、行為,我們更容易直觀地剖析主人公索羅門。從影片開頭索羅門調試琴弦、拉小提琴的行為動作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有著高雅情調的人。在牢房中他一腳踢走地上的飯碗并站起來大聲解釋自己的身份,可以看出他的愛憎分明和對自我的重視。他的多處語言如“為了捍衛自由,我的背上滿是傷痕,你別亂譴責我”,“你得知道,我不是奴隸,我來您這兒之前是個自由人”等表明索羅門是一個崇尚自由、擁有極強自尊心的人。他嚴詞拒絕帕茨的自殺要求,可以看出索羅門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品質。他將桑葚汁當作墨水,削尖竹簽寫字體現了他的機智靈活、有想法和主見。但在經歷了難以承受的種種之后,他卻欣然捧起了黑奴主分發的食物,這樣回答埃德溫夫人的疑問:只懂“零零星星一兩個詞,但書面文字我根本看不懂”。他用力地摔爛自己曾經如獲至寶的小提琴,用粗糙的手一遍遍撫摸刻在上面的妻兒的名字,也許這里是最讓觀眾感動的地方,也許這就是支持索羅門不斷改變自己、放低自己、忍辱負重等待偷生機會的全部力量。
在影片的00:47:05~00:51:22長達四分多鐘的時段,索羅門被吊在一棵樹上,清晨到黃昏,來往的奴隸沒有一人敢將其救下,唯有女奴帕茨偷偷喂他一口水后匆匆離開。就像影片前半部分克萊門斯所說的“生來就是黑奴,黑奴可沒膽量反抗”。索羅門?諾瑟普的人物形象承載了一個黑奴的十二年乃至一生,這也是舊殖民地時代千千萬萬個黑人奴隸的縮影。也許最可怕的不是被販賣至異處它地,可怕的是失去自由、失去對非自由的反抗、失去追尋自由的念頭。
5 結語
堅毅、剛強、求生、要自由,就是索羅門。導演史蒂夫?麥奎因曾經講過一句話:“我一直在尋找一個進入奴隸制的角度,后來我找到了這本書《為奴十二載》,一個自由的人,因為綁架而被賣為黑奴。選擇自由之身的角度是因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他。”一個宏大繁雜的史詩性題材如何拍攝,導演選擇從最微不足道、切實可行的電影人物入手,永遠站在最普通的觀眾角度,實為明智。其實我們都沒發現,索羅門也許不僅僅是電影的主人公,也是一個帶著我們講完整個歷史故事的人。
參考文獻:
[1] 陳祖繼,于寧.影視編劇教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 路易斯?賈內梯(美).認識電影[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2011,誰的青春比我狂?海莉?斯坦菲爾德如是說。2011年2月27日,在第8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14歲的美國女孩兒海莉?斯坦菲爾德因獲得最佳女配角獎提名而備受矚目。
海莉出生在美國洛杉磯,父親是室內設計師,母親是健身教練。海莉曾在加州上學,但12歲那年開始在家自學。她具有過人的表演天賦,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8歲就在一些青少年教育電視節目中擔任配角,同時還擔任美國著名零售商店K-mart的代言人。海莉的才華和美麗最終引起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得主科恩兄弟的關注,受邀參演他們的新片《大地驚雷》,飾演“Mattie Ross”一角。海莉的精彩表演贏得廣泛好評,并使她成功亮相奧斯卡。
2011,誰的青春比我比亞莉克希亞?索洛尼如是說。2011年4月,歐洲議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會議,會場設有專供翻譯員工作的小屋,歐洲議會曾有規定,走進這間小屋的人不得小于14歲,然而,年僅10歲的英國女孩兒亞莉克希亞?索洛尼改寫了歷史。在長達兩個小時的高級環境會議中,她戴著專業的頭戴式耳機,一邊傾聽耳機里代表的發言,一邊準確無誤地進行同聲傳譯,將西班牙語和法語譯成英語。來自英格蘭的代表羅伯特?斯特迪說:“我們都愛這位天才又迷人的小姑娘!在這樣高規格的會議上,10歲的她能如此出色地完成工作,真是太神奇了!”
索洛尼出生在劍橋市,父母都是劍橋大學的教師,會講法語和西班牙語。兩歲時,索洛尼得了神經膠質瘤(惡性腦腫瘤的一種),危及生命,經過18個月的痛苦化療,雖保住了性命,但視神經受損而完全失明。在父母的愛護和幫助下,她4歲時接受盲文教育,6歲時學習最難的漢語,9歲時以全A成績順利通過GCSE(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的法語和西班牙語考試。如今,索洛尼是公認的語言奇才,精通英、法、西班牙和中文。
2011,誰的青春比我狂?王江如是說。2011年8月5日,王江順利通過金融投資考試(FINRA),并于8月8日成為注冊股票經紀人,年僅17歲零77天,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股票經紀人。王江,英文名JohnWang Clow,是一位中美混血兒,父親是美國人,曾為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博士,母親是中國人,畢業于哈佛大學數學專業,也是一位博士。王江的童年時光在中國武漢市和美國圣保羅市輪流度過。受父母的影響,王江對寫作、聲樂、鋼琴、圍棋都充滿了濃厚興趣,他曾兩次參加楚才作文競賽,并都獲得好名次。數學更是他的最愛,從武漢的初中畢業后,他被美國圣曝羅中學錄取,憑借在中國積累的數學基礎,直接跳讀該校高四的數學課程,當時令他的美國同學目瞪口呆。
2011,誰的青春比我狂?侯逸凡如是說。2011年11月,在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對抗賽中,17歲的中國女孩兒侯逸凡成功衛冕,成為歷史上兩奪世界冠軍的最年輕棋手。
侯逸凡出生于中國江蘇省興化市,小時就有男孩氣。5歲時,大孩子教她學跳棋,她一學會就將那些小老師全部打敗。父母注意到了她的天賦,盡一切努力幫她學棋。父母甚至雙雙辭職全程陪伴她的學棋之旅,曾經有一段時間,一家三口擠在4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過著艱辛的“北漂”生活。9歲時,侯逸凡進入國家隊,每天訓練5小時,12歲時,成為世界最年輕女子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侯逸凡下棋思路清晰,棋風充滿霸氣,被譽為“天才少女”。
2011,誰的青春比我狂?喬丹?羅梅羅如是說。2011年12月24日,年僅15歲的美國男孩兒喬丹?羅梅羅成功登頂南極洲最高峰溫森峰,成為了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最年輕征服者。這一成就是許多職業登山家到三十多歲才可能達到的目標。
喬丹?羅梅羅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和繼母都酷愛登山運動。9歲那年,喬丹被學校走廊上描繪世界七大高峰的壁畫深深吸引,就萌生出征服這些山峰的夢想。于是,在父親的幫助下,他開始進行艱苦的登山訓練,并自己出面向鄰居和同學募集登山經費。從10歲起,在父親、母親和繼母的支持下,他先后登頂了非洲乞力馬扎羅山、歐洲厄爾布魯士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北美洲麥金利峰、大洋洲查亞峰、亞洲珠穆朗瑪峰等六座高峰。2011年圣誕前夕,他終于實現了登頂七大洲最高峰的夢想。這個有點靦腆的少年有一段經典語錄“我想為自己做些值得銘記的事情,登山只是生命經歷和體驗,不過碰巧現在我只有15歲罷了。”
2011,誰的青春比我狂?賈斯汀?比伯如是說。2011年歲末,在世界權威財經媒體《福布斯》雜志所公布的2011年度世界最具影響力100名人排行榜中,年僅17歲的加拿大流行小天王賈斯汀?比伯綜合排名第三,收入高達5300萬美元。
哈爾濱猶僑深受俄羅斯民族的影響,十分偏愛音樂與戲劇藝術,經常可見猶僑在中東鐵路俱樂部、商務俱樂部、秋林俱樂部等場所舉辦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及獨唱、合唱音樂會。20世紀20年代始,一大批技藝精湛、德藝雙馨的猶太音樂家受邀來此表演,使哈爾濱猶僑的音樂戲劇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不僅培養了一大批猶太音樂家,同時也學習傳播了中國的民間音樂,音樂文化的相互交流也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對西方音樂藝術的興趣愛好。正是由于猶僑對音樂藝術的偏愛,因而對音樂教育與人才的培養亦十分重視。1925年11月18日,在俄國市政當局的倡議下,由俄國猶太人U.M.戈爾德什京與妻子V.I.迪龍在哈爾濱市道里區炮隊街(今通江街)上開辦了一所音樂學校。
U.M.戈爾德什京1910年畢業于德國柏林皇家學院音樂系,師從著名小提琴家馬托教授。1913年他在彼得堡音樂歌劇院任首席小提琴獨奏。1915年至1923年,他在高加索組建了“巴庫音樂學校”并擔任校長一職。1917年他初識天才鋼琴家V.I.迪龍,即邀請她一起合作演出并擔任“巴庫音樂學校”的鋼琴教師。迪龍生于俄國薩拉托夫市,幼年曾在烏克蘭波爾塔瓦的“萊索夫斯基音樂學校”受過系統的鋼琴培訓,12歲以優異成績畢業,被家人送往德國萊比錫公立音樂學院繼續學習,師從著名鋼琴家泰克馬勒教授。1911年畢業后輾轉到彼得格勒(圣彼得堡舊稱)繼續跟隨布盧門菲爾德教授學習演奏技巧。1923年,U.M.戈爾德什京與V.I.迪龍在莫斯科演出時遇到了大提琴家S.M.施皮爾曼,三人商量組建一支“莫斯科三人演出小組”,開始在俄國國內及國外眾多城市間展開巡演活動,深受觀眾歡迎。
其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U.M.戈爾德什京一直考慮在上海建立一所音樂學校,但機緣巧合,他與妻子迪龍在哈爾濱定居下來并且一住就是十二年。他們夫妻倆開辦的音樂學校一開始叫“哈爾濱市立音樂學校”,1928年8月18日才改為以俄國著名音樂家、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院長格拉祖諾夫的名字命名的音樂學校,即“A.K.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由U.M.戈爾德什京親自任校長,V.I.迪龍任鋼琴部主任兼學校藝術顧問,S.M.施皮爾曼任大提琴部主任。同時,學校還聘請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擔任教師,包括:B.M.拉扎雷夫、I.M.霍維茨、B.希費爾布拉特,以及著名歌唱家A.Y.索洛維耶娃-馬澤列維奇、M.V.奧斯波娃-扎卡爾耶夫斯卡婭。
為了方便學生中午下課后可以來學音樂,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安排每天下午3時開始授課,學校完全采用俄國和歐洲音樂課程設置方法,設有大提琴、小提琴、鋼琴、聲樂、管樂、樂隊合奏、合唱、理論作曲及其他有關理論課程,教師大部分是俄國猶太人。從學校建立伊始,U.M.戈爾德什京就牢牢秉持辦學的基本方針:即與俄國國立音樂學院的一線教師緊密合作,共同培養中俄兩國青年音樂家,相互提升音樂水平并學習中國民間音樂,擴大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相互影響,盡己所能地擴大中國人對西方音樂藝術的興趣愛好。學校成立伊始,資金并不充裕,為了解決經費來源問題,U.M.戈爾德什京與夫人迪龍組織教師、學生參加各種募捐演出活動、室內音樂會等,一方面解決了資金不足問題,一方面以練促學提高了學生們的現場演奏技巧。
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人才濟濟、師資力量雄厚,該校鋼琴部授課教師有V.I.迪龍、L.B.阿普捷卡列娃、I.M.霍維茨、I.M.伊康尼科娃、R.G.卡爾波娃、Z.A.普利貝特科娃、T.A.齊納列娃、N.V.魯迪科娃。小提琴部授課教師包括:U.M.戈爾德什京、N.A.希費爾布拉特。大提琴教師有S.M.施皮爾曼、I.M.烏爾斯坦因、S.I.斯圖賓、K.I.夏皮羅、N.D.科察列夫。管樂器授課教師有I.A.阿爾比茨基(巴松)、P.F.索博列夫(黑管)、L.F.奧維欽尼科夫(雙簧管)、D.I.塔伊洛夫(小號)、S.P.施耐德爾(圓號)。聲樂(獨唱)部授課教師有F.P.卡恩、A.S.波利卡爾波娃、M.V.奧西波娃-扎卡爾捷夫斯卡婭、V.G.舒什林、A.N.索洛維耶娃-馬祖列夫斯卡婭。聲樂(合唱)部授課教師為I.P.拉伊斯基,音樂史教師為S.S.阿克薩科夫,藝術史教師有M.A.蘇加諾夫、V.M.安娜斯塔謝耶夫、I.P.瓦爾福洛梅耶夫、A.Y.澤林斯基。此外還有打擊樂器部教師L.J.切爾諾莫爾丁,銅管樂器部教師D.I.伊洛夫和S.P.施耐德,意大利語教師S.P.彼得瑞茲,而音樂和聲理論則由校長U.M.戈爾德什京親自傳授。
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共培養近500名音樂人才,絕大部分為猶太青年。畢業生中后來成為蘇聯和其他國家著名的音樂家和音樂理論家的人數不少。其中成績最出色的的有喬治?克雷切夫、阿里克謝?貝比科夫、安納托利?波帕、西格斯蒙德?莫拉夫斯基、亞歷山大?迪賽加爾,此五人皆為U.M.戈爾德什京教授之高足,以及塔蒂亞娜?切娜麗娃、伊麗娜?費德洛夫斯卡婭、安納托利?維德爾尼科夫、斯維特拉娜?布爾蘇克、文西?托瑪切夫斯卡婭,五人均系V.I.迪龍教授的弟子。這些優秀的音樂人才不久就顯露出他們的卓越藝術才華,有些人甚至蜚聲國際。特別是校長U.M.戈爾德什京的女兒埃莉奧諾拉?戈爾德什京,后來成長為國際著名鋼琴演奏家,在她離開哈爾濱之前,年僅9歲的埃莉奧諾拉與父母共同演出了一場音樂會,哈爾濱當地主流報紙皆詳細報道,評論家們稱贊埃莉奧諾拉的演奏精彩絕倫,并預言其日后必成可塑之才。
從1925年學校創辦之初,到1936年學校關閉,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共舉辦過七屆畢業學生演奏會,此外教師們為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經常在商務俱樂部、鐵路俱樂部舉辦教師經典作品系列音樂會,所有藝術家都輪番上臺獻藝。僅1929年一年教學計劃中就安排了4場學生音樂會,其中1場是歌劇作品節目,導演由I.P.沃爾夫洛梅耶夫擔任,其余3場分別為:紀念俄國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35周年音樂會、紀念俄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逝世20周年音樂會,以及巴赫、舒伯特作品專場音樂會。1931年1月,學校舉辦了紀念莫扎特誕辰175周年室內音樂會。2月舉辦了第二場室內音樂會,演奏德國作曲家舒曼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四重奏作品。3月舉辦三場室內音樂會,分別演奏了尼克拉耶夫的小提琴奏鳴曲、阿倫斯基的雙鋼琴組曲、圣-桑的雙鋼琴組曲、福爾埃的小提琴奏鳴曲、舒曼的雙鋼琴組曲,以及現代派作曲家馬克斯?列格爾里、哈爾德?什特拉烏斯和多納尼的音樂作品。
1936年,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舉辦了第七屆也是最后一屆畢業演奏會,在那之后不久學校就關閉了。學校教師有的返回蘇聯,有的回歸巴勒斯坦,還有的則繼續輾轉于中國其他城市從事音樂教育,例如聲樂教授V.G.舒什林和音樂史教師S.S.阿克薩科夫。
V.G.舒什林1924年僑居哈爾濱,是哈爾濱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的音樂教師,又是哈爾濱歌劇院的演員和歌唱家,在哈爾濱期間曾參加歌劇《浮士德》、《拉克美》、《霍夫曼的故事》、《塞爾維亞的理發師》、《葉甫蓋尼?奧涅金》等劇目的演出。1929年輾轉到上海,應國立音專校長蕭友梅博士之邀請,任該校聲樂教授前后達26年之久(1956年返回蘇聯)。舒什林桃李滿天下,得意門生眾多,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然、男低音歌唱家斯義桂、女高音歌唱家郎毓秀、周小燕、高芝蘭、茅愛立等人,他們有的享譽歐洲,有的知名新大陸,故時人認為,“中國的聲樂藝術之所以能夠列入國際藝壇之林,舒什林教授是不無功勞的”。
S.S.阿克薩科夫系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及音樂理論家,畢業于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俄國著名音樂家A.T.格列恰尼諾夫。1918年僑居哈爾濱,1925年起任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的音樂史教師。1928年移居上海任《上海柴拉報》音樂編輯,不久應聘任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鋼琴及理論作曲教授,其授業弟子有:呂翼、向偶、楊偉烈、黃廷貴、林亭玉等。阿克薩科夫經常參加各種演出活動,1930年曾被評為上海最受歡迎的演員(鋼琴)之一。
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在經受過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及同年8月哈爾濱特大洪水襲擊,又經過1935年蘇聯政府單方面將中東鐵路賣給日偽政權等幾次重大政治、軍事事件的沖擊后,于1936年停辦。校長U.M.戈爾德什京及其夫人迪龍教授后來遷往巴勒斯坦,1938年4月10日,夫妻二人在特拉維夫開辦了一所音樂中學,并在“亞沙-海菲茨”大廳舉辦了一場成功地音樂會,不久之后這對年輕的夫婦離開了巴勒斯坦,移民美國。有關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在哈爾濱所創造的輝煌成績的史料,近年來不斷地被學者們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