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江東去浪淘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題記
當東坡居士在波濤洶涌的赤壁下仰天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仿佛看到了風雨之前激動人心的壯美;當易安居士在落紅之下淺唱低吟:“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雨打窗欞濕綾霄”我仿佛看到了風雨過后的曠遠幽靜,而當青蓮居士在月明星稀之日,把灑臨風,高呼“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仿佛看到了詩人經歷風雨時的無奈和悠遠。
伴著陶淵明的朵朵,踏著龔自珍的片片落紅,我回眸俯視他們曲折的人生,一眼便落進了這歷史的長河中,與他們一起經歷了“大江東去的人生如夢,煙波江上的游子鄉愁,夕陽西下的人生的晚境。歷史的車輪亙古不變地轉著,伴著他們,我經歷了風雨,選擇了堅強,領悟了美妙的真諦。
“明月幾時有”
“謫居黃域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莫過于是蘇軾了。”時間流逝,飽含了風雨的艱辛,當年的風華正茂早已不再,有的只是“親射虎,看孫郎”的壯志矣。飽經風雨的他,在花好月圓之日來臨時,終不再感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亦不感嘆“大江東去浪淘盡”,有的只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武豪邁,去驗證他那“成敗任東西,此恨無窮,天下豪杰誰與同”的雄心壯心。與蘇軾共經風雨,讓我懂得了英雄的氣概非凡和對祖國的忠貞。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無言獨登西樓,恨字鎖眉間”。這首詞莫過于是對易安居士的寫照了。當滿院的花瓣灑落一地的時候,他終于也只能“欲語淚先流”了。當年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情已不再,只隨著那一江春水向東流去,流入了歷史的源泉。追本溯源,卻是那亂離之世,家國之恨,才使這位柔腸百轉的女詞人對著那滾滾的湘江,一彎殘月,把淺唱低吟換作了仰天長嘯,此恨此痛,又如何能“怎一個愁字了得”呢?伴著李清照,共經風雨,使我品嘗了人世間的冷暖甘苦,愛恨情愁。
試看歷史長河,成大事者,沒有經歷挫折的少矣;昔日高祖,不過一介小吏,卻開創了漢的四百年的基業;太史令身受宮刑,但其志不催,一曲無韻離騷,足以讓后人嘆絕千古;東坡被貶黃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上皆遭不辛,但哪個不是名垂千古?
古人尚且如此,那我們能不其差嗎?達爾文從小被視為異類,但進化論誰又能推翻?誰又能說差?愛迪生小時候被視為笨蛋,但不也成為了大發明家嗎?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理想的淪喪!人生要經歷過無數的事,如果為了一件小事的失敗而放棄,那只能說明爾是一介匹夫。還是愛迪生,研制了電燈,經理了上百次的失敗他放棄了嗎?如果他放棄了一次,那么電燈可能要晚幾百年出現了,那一次失敗算什么呢?相反的,只要相信光明永遠在我們面前,只要不懈追求,天地也在你腳下。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2、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4、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5、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6、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7、桂林山水甲天下。
8、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故壘西邊,人道是,班上女中豪杰。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血。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男尸。
遙想男士當政,初露鋒芒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大笑間,豪氣灰飛煙滅。
故人神游,多情應再起,再次當政。
《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的藝術魅力,主要源于這首詞所透發的真情美。此詞是作者因“烏臺詩案”獲罪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年七月(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寫的,當時,蘇軾的思想狀況是矛盾的:一方面,由于政治壓力,精神痛苦,不得不借游山玩水、談禪參佛排遣內心郁積,借以掩飾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他的理想幻想常常閃現,經世壯志仍未消失,并因此形成曠達不羈、雄放慷慨的性格特點。應該說,這是蘇軾當時的真實感受與心境,這首詞正是這種處境與心境的藝術寫照。吟誦這首詞,我們仿佛看到他屹立赤壁(實為赤壁磯)戰場,感情的波濤如滾滾東去的江水不可遏止。由眼前之景想到茫茫歷史長河中的英雄人物,并對他們進行熱情的歌詠,加之對自己壯志未酬、華發早生的主觀矛盾的揭示,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懷古的情懷。這里,既有江流如斯,英雄千古、物是人非的感嘆,又有英雄雖逝,江山依舊、勛績昭彰、彪炳后人的贊譽之情;既有對如畫江山的熱愛之情,又有對光耀史冊的英雄的崇敬之心。詞人用飽蘸濃情之筆,描繪出赤壁的壯麗及在此造就歷代風流人物的形象后,感情的波瀾再也無法抑制。他想到了周瑜年少建功,比之自己暮年無為,壯志難酬,感慨萬端,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至此,詞人報國壯志無法實現、功名毫無成就,志不能伸、愿不能償,把內心郁積的苦與痛推向了炙熱點,十分真切而自然地向我們掏出了自己一顆充滿矛盾與痛苦的心,使人們感受到肺腑般的情真美。或激奮、或惆悵、或自疚、或感嘆,我們的心與蘇軾的心一起跳動。作者以寫三國赤壁之戰,而酣抒自己的情、自己的志、自己的愛、自己的慕、自己的憂、自己的喜。確乎自然真實,具有無可置疑的真實性。這種情的真實性在于,詞人不僅頌贊了周郎,更要緊的是,于贊頌之中,于反襯之中,閃現出自己的事業心與愛國情懷。與其說這首詞是以“銅鈸鐵板”般的氣勢、雄放不羈的風格使我們傾倒的話,倒不如說是一種真情美的藝術感染力令讀者崇尚不已,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更符合藝術美的規律。
《念奴嬌·赤壁懷古》之所以具有超乎尋常的美的魅力,還在于它具有真實自然、富于典型特征的景觀美。藝術美是以具體形象的真實為基礎的,蘇軾在這首詞中,用自然化的眼光、真實而富有變化的筆觸、絢麗協調的色彩,繪制了一幅雄壯闊大的江山圖,把赤壁景觀美多側面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使人讀后,如同身臨其境,產生藝術的意象和意境的美的感受。蘇軾敏銳地抓住赤壁景觀中“山”和“浪”這些最能體現美的本質特征的自然景物,“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形”,建造了赤壁江山自然風貌的美的景觀。詞人一著筆就描繪了赤壁主要的勝景佳處:一是長江;二是浪濤;三是亂石;四是江岸;五是浪花。這些景物在作者的筆下,被描繪得窮形盡相。其主張“隨物賦形”就是美。作者在《與可飛白贊》中明白地說:“美哉多乎,其盡萬物之態也。”基于這種思想,他認為,形式決定于客觀存在的事物;藝術不僅要寫出事物的常形與變形,即不僅僅要寫出事物的形象,還要寫出事物的神情、氣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開首寫長江,不僅寫出了長江滾滾東去的態勢,而且“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九個字,寫出長江氣吞萬象的氣勢,給人以突兀崢嶸、震驚耳目的感覺。“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點出威武雄壯的歷史戰場的方位,時間、地點、人物三個不同性質的方位名詞,組成一幅歷史風云畫卷,將“赤壁之戰”的圖景呈現于讀者面前,并賦予赤壁景物以深邃的令人敬慕的內涵。“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個字,先寫“山石”,寫得陡峭崢嶸,險峻奇特;次寫“江濤”,寫得性格粗獷,氣勢澎湃;三寫“浪花”,用“千堆雪”狀寫了水石相撞所出現的奇麗景象。可謂字字珠璣,窮形盡相。詞人又將各自為佳的景物,巧妙地運用動詞,將它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麗多姿的赤壁江山圖。作者用一個“淘”字,一個“道”字,將黃州赤壁置于歷史風云之下;用一個“穿”字將赤壁與天相連;用一個“拍”字、一個“卷”字將長江與赤壁、驚濤與璣石融為一體,把江、山、水、石有機地、頗有韻致地交織在一起,既有常形美,又有變形美;既有靜態美,又有動態美,巧奪天工地建造了一座歷史悠久、風韻獨特自然的千古勝跡的美的景觀,具有“天成”“自得”“超然”的藝術美。《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所具有的景觀美,是其一大特色,也是其具有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的藝術魅力,還與它具有浩烈雄放的氣質美分不開。大詩人陸游曾在《跋東坡貼》中,用四句話概述了東坡先生的一生:“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這是很有見地的。坡很崇尚英偉豪杰之氣、烈丈夫之風。他不愿為世俗營營的思慮所縛,凡有不能自已,不得不吐的議論,寧愿一吐為快,就是觸怒于人,甚至犯大難亦不顧。在《思黨記》中,他曾說:“嗟夫,余天下之無思慮者也。遇事則發,不暇思也。未發而思則未至,已發而思則無及,以此終身,不知所思,言發于心而沖余口,吐之則逆人,茹之則逆余,以為寧逆人也,故卒吐之。”這段話講得直爽、痛快、鏗鏘、有力。可以說這是他自身具有氣質美的寫照。
東坡這種美的氣質,凝于筆端,奔瀉于紙,很自然地形成了他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這首詞所具備的“英偉豪杰”之氣、“烈丈夫之風”的氣質美,我認為可以從“力”“勢”“韻”“概”四個方面領略到。《念奴嬌·赤壁懷古》具有橫掃千軍之力。詞的起興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上口便使人感到有一種沖刷力,“淘盡”二字充分顯示出這種力度。接下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作者用“穿空”一詞和“卷起千堆雪”這一短語,顯示出詞所具有的強大的內蘊力;在詞的下片,描寫赤壁鏊兵的雄壯歷史畫卷時,用“羽扇綸巾,談笑間”與“檣櫓灰飛煙滅”進行反襯和對比。于反襯和對比中又顯示出一種“橫掃千軍之力”。這首詞具有突兀峭拔之勢,這種“勢”不獨表現在筆勢縱放上,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詞的美的建造方面。蘇軾曾說:“大凡為文,當氣象崢嶸……”說的就是這么一個意思。詞的上片主要寫景“浪”“亂”“石”“驚濤”其勢突兀峭拔、宏大橫逸,實令人為之叫絕。應該說這是此詞所具有的氣質美的內涵。
因此,蘇軾(大江東去)詞,之所以具有不尋常的藝術魅力,不唯是“豪放”,而是真情美、景觀美、氣質美和音韻美融為一體的結晶。
[ 學法指導]
蘇軾的詞,不論內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主要從兩個方面去感受。其一,感受其豪放大氣的特點;其二,仔細揣摩詞中的兩種映襯手法:一種是實景和虛景相互映襯,另一種是周瑜的“雄姿英發”和作者的“早生華發”相互映襯。
上闋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詠的人物。“亂”“穿”“驚”“拍”“卷”等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場的險要形勢,寫出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這些景物描寫,聲勢浩大,雄偉壯觀,是以往的詞作中從未出現的。宋朝初期及前朝的詞作,在景物描寫上多呈現纖細清麗的特點,比如“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破陣子·春景》)等。用詞來表現壯麗景色,是本詞讓人感到豪放大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