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甄嬛傳臺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NO.1本土惡搞式翻譯的狂歡
在《甄嬛傳》尚未敲定美國播出平臺時,國內網友已按捺不住,早早掀起一輪翻譯熱潮。比如劇中經典臺詞“就是矯情”,就有網友譯成“Bitch is hypocritical”,不過影評人周黎明向記者表示,“好的臺詞應簡潔有力,留有潛臺詞。That bitch或What abjtch遠勝啰嗦而低級的中英對應。而為《甄嬛傳》惡搞英文版配翻譯的新東方老師TomFu則很擔心其輸入效果,“我認識的美國人都說不好看,他們只喜歡《我愛我家》”。
不過多數網友并不較真,反而玩起惡搞大潮:其中流傳最廣的翻譯是網友“天才小熊貓”一個字一個字翻譯的《甄嫘傳》演員表。甄嬛的英文名是“Real Ring”(真的環),葉答應是“Leaf agree”(葉同意),安常在成了“Safety always here”(總是很安全),曾貴人叫“Cao so expensive”(曹好貴),氣勢逼人的華妃干脆翻成“Hua fly”(華飛)。
其他網友再接再厲,挑戰難度頗大的經典臺詞。如“這真真是極好的”,被翻譯成了“This is really really good enough”,華妃那句“賞你一丈紅”,則被解讀為“Give you a3.3333 meters red(一丈等于3.3333米)”。
NO.2華人慶祝“電視劇外交”
據制片人曹平介紹,《甄嬛傳》在國內一年來的重播次數不少于120次,有的電視臺在假期甚至全天滾動重播,此外該劇76集完整版已在東南亞、港臺等國家和地區播出。而之前在春節期間引爆網絡狂歡的進軍美國的消息也已落實,曹平表示他們已和美國一家制作公司簽好協議,對方已在著手將76集電視劇改編成6集電視電影,預告片9月初放出,最快11月完成剪輯工作。
根據合同,《甄嬛傳》英文版確定會在英文電視臺播放。而并非像其他中國電視劇一樣在美國當地的華人中文臺播出。為了避免外國人看不懂,曹平透露他們特意交給了一家有華裔員工的公司剪輯,6集也會被剪成當地標準的一小時片長,并經過美國公司同步向全球其他英文國家發行。針對有消息稱劇名暫譯為《Empresses in thePalace》(宮中的皇后們),曹平表示一切聽從對方的。
在外銷價格上,《甄嫘傳》也屢創近幾年國產劇新高。在有些古裝劇才幾百美元一集的行情下,曹平表示他們銷售到亞洲的價格“絕不止5000美元一集”。這次《甄嬛傳》大規模進入英文地區的事情極大刺激了華人社區,也被當地觀眾稱為“電視劇外交”。
除了英文地區,據曹平介紹《甄嬛傳》已經賣到了十幾個國家,并搶先在韓國CH-INGTV播出,同時段已經超過國家臺KBS的收視。據悉,《甄嬛傳》在韓國被譯為《雍正皇帝的女人們》,而眾多妃嬪都被翻譯成“麻麻”(音譯),國內網友笑話這翻譯也太簡配了。記者采訪一位唐姓留學生透露,《甄嬛傳》在韓國的評級是“15歲以上才可以看”。韓國女星李泰蘭曾在受訪中表示,自己在追看《甄嬛傳》,并稱韓國觀眾十分喜歡這一類型的電視劇。
曹平透露,《甄嬛傳》已經賣出了日文版權,一切由當地發行公司翻譯配音。據悉,此前有日本網友稱日本名更改為《宮廷的爭霸女》,劇中經典臺詞翻譯后也變得“矯情”。比如,“就是矯情”這句話譯成日文就變成“像披著貓外皮一樣做作”(直譯),不少網友表示“翻譯太沒內涵”。
NO.3視頻逆襲
國內現在還有一支很火爆的視頻《黑暗娘娘崛起》(the dark niang niang rises),由著名的網絡惡搞團隊淮秀幫推出,其“幫主”湖咯咯告訴記者,《甄嬛傳》比一般的電視劇更難抓到位,但仍是他們最愛用的片段來源,而華妃、甄嫘的表情也是他們惡搞的最愛,“那種互罵的表情十分有勁,非常適合惡搞。”《黑暗娘娘崛起》最后一段謝耳朵的吐槽被稱為“神來之筆”,而這正是淮秀幫成員TomFu所為,據他介紹這段就是想表達“普通美國人其實完全看不懂《甄嬛傳》,或許只有高智商謝耳朵才可以”。
《甄嬛傳》看似一個杜拉拉升職的清宮版本,只是相較與白領在職場的患得患失,甄嬛所經歷的確實是如履薄冰的生死之戰。在九五之尊的后宮里,三千佳麗均以職稱劃分等級,除卻皇后,妃子從官人、常在、答應、貴人到嬪妃等不同的級別,并存在嚴格的上下級關系。甄嬛,正是沿著這樣一條晉級之路一步步走到后宮的頂峰。
我們在眾多宮斗劇中看到了俊男美女的感情糾葛,但卻看不到人性的輝煌。《甄嬛傳》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女人在后宮奮斗的血淚史,重復的希望與幻滅,卻始終都有一股打不死的女屌絲精神。甄嬛是在后宮的大背景下奮斗,但是,若將甄嬛的境遇與當下社會職場中激烈、殘酷的競爭相比較,又是何其相似呢。
很多觀眾將甄嬛比作女屌絲的代表人物,其實這種比喻一點也不恰當。得益于《甄嬛傳》嚴謹還原清朝宮廷禮儀,沒有惡搞的現代網絡流行語,沒有當代情感價值觀的清朝穿越,只有一個真實的清朝后宮再現加之劇中模仿《紅樓夢》那般拿腔拿調的古漢語式臺詞對話。我們很難將溫文爾雅,出口成章的官家大小姐與女屌絲吻合。但是,正是這樣一位大家閨秀,卻為我們上演了一幕幕女屌絲逆襲的精彩戲碼。
1、錯付的近義詞:錯誤:錯過;耽誤。
引證:郭沫若《集外·嘆逝》:“他只恨錯誤了的青春,永遠歸了過去!”
2、錯付的反義詞:收獲:指取得成熟的農作物,比喻心得、成績、戰果。
關鍵詞:《后宮·甄嬛傳》 女談 五策略分析法
1.引言
2011年末到今,一部名為《后宮·甄嬛傳》的電視劇在中國上映,該劇以其華麗的場景、服飾,精煉的臺詞,得到了各大電視臺和觀眾的青睞。該劇是一部由鄭曉龍導演執導,孫儷,陳建斌等主演的后宮爭斗清裝劇。主要講述了少女甄嬛懷揣對純真愛情的渴望步入皇宮,在不斷被卷入一系列的后宮爭寵事件幾番起落之后,不斷成長,由懵懂的少女逐漸蛻變為頗具心計的貴妃,并最終主宰后宮的故事。
該劇中,女性是絕對的主角,這些女性的后宮生活成為了焦點,妃嬪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掙得自己的地位,但表面上仍維持著友誼。女性言語通常在維護友誼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角色,且網絡上流行的“甄嬛體”更是突顯了該劇的語言特色,但本劇卻缺少相關語言學方面的評論與研究。
2.五策略分析法
詹妮弗·柯茨通過收集,研究,分析大量女性之間的交談對話真實錄音,發現了女性用來建構和維持友誼的有效手段,以研究女性朋友交談的語言學視角,提出了“五策略分析法”(即講故事,限制手段,提問,重復及話語合作權)。指出交談中使用策略交談的目的在于實現女性間的友誼,平等互惠的關系,并維持道德觀念。[1]
通過“五策略分析法”,我們不僅可以對該電視作品的人物的形象心理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也可以對專制皇權政治下女性之間的友誼這個深層主題有一個認識。
3.《甄嬛傳》中女性話語分析
3.1講故事
在柯茨的理論中,講述故事即為女性朋友通過交流彼此,或者他人的故事、經歷使女性獲得自我意識,滿足接觸彼此生活的需要。故事包括自己的或他人的經歷。[1]請看:
甄嬛:這幾日天冷,你身子可好些了?
安陵容:好多了,多謝姐姐費心。讓姐姐見笑了。原本只是風寒而已,卻不知拖了這么久還不好。
淳貴人:菀姐姐,你瞧我今日又長胖了,這剛做的衣服,袖口就緊了。
甄嬛:是啊,早膳是兩碗米粥,三個糖包,午膳是肥雞肥鴨,不到晚上又用了點心,晚上要不是我攔著,恐怕整碗的火腿燉肘子就全都到她肚子里去了,饒是這樣還嚷著餓,又吃了宵夜,不是怕吃不起,而是怕你的肚子吃的越發圓滾了。
皇后(笑):胖一點又有什么關系,皇上喜歡就可以了,反而你安姐姐還羨慕著你可以吃這么多,你呀(向安貴人),看你這么清瘦,總是不好,你需要吃藥,可是也要細心調理才是啊。
安陵容:多謝娘娘關懷,我原是沒有淳妹妹這么好的福氣,能吃是福,有人掛記也是福。[4]
各宮妃嬪齊聚皇后的景仁宮,所聊之事都是家長里短,甄嬛用一個淳貴人日常用膳的小故事引起大家的談論,說笑間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皇后,安陵容,甄嬛等都對此事表達了不同的觀點,幾位女子被包含在一個共享秘密的集體中,交流了感情,促進了友誼的發展。
3.2限制手段
限制手段通過語法和詞語兩種手段實現。[1]語法手段包括停頓,重復,等待等;而詞語手段包括“也許”,“可能”,“有點”,“一些”“我覺得”等模糊限制語。這些限制手段不僅可以表達說話人的疑慮,還能夠表達對朋友的尊重,從而建立親密平等的關系。如下例:
甄嬛:怎么說陵容都曾與我們交好,縱使她言行舉止不一,難道真要我去與他爭寵,論長短,何況皇上終究喜歡陵容更多一些。
沈眉莊:她若幫你,你又何須爭寵?她若不幫你,你可是準備這樣失寵至終?何況皇上,不過是今兒喜歡你多一些,明兒喜歡他一些,從無定性,我們這些女人要爭的,不就是比別人多一點點的喜歡嗎?你若真對皇上死心,就不會浪費時間在這兒傷心了。
甄嬛:姐姐,我很傻是不是,竟然期待在這宮中,有一絲純粹的感情和溫情,比起其他的事情最不該期待的。[4]
沈眉莊勸解好姐妹甄嬛不要長期沉浸在喪子之痛中,要重新振作起來,獲得皇上的寵愛,才能在這后宮中得以生存下去。 “一些”,“若”,“不過”,“一點點”等模糊限制語的使用,表達了對甄嬛此時處境的尊重,委婉的表達了對甄嬛的勸誡之意,并不是突兀的直言甄嬛萎靡的精神狀態,因此二人的關系更近了。
3.3提問
提問的基本功能是獲取他人的信息,將對方引入交談,使交談繼續進行,也幫助了聽話者確認自己是否與別人保持了同步。[1]提問表達了團結和聯系,由于其他的觀點引入,避免了公開產生分歧,從而拉近彼此關系。例:
沈眉莊:你和我不一樣,我與皇上的情分本來就淺,他將我禁足,不聞不問,我便可以知道,他的不可依靠,即便像現在他對我可有可無,我也不十分在意,而你卻不同啊。
甄嬛:因為我對皇上的心意比你更多嗎?
沈眉莊:你若對皇上真無心意,便會如今日的我,根本不會為他的事,他的話而傷心,其實你也知道,皇上對你并非了無心意啊。[4]
倔強性格的甄嬛陷入喪子之痛,無法面對皇上,逐漸失寵,甄嬛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對皇上的深情,用一個問句引出了自己的困惑,希望沈眉莊給出答案。在這個略帶爭論性的話題中,避免了“堅持己見”的分歧,與宮中難得的姐妹沈眉莊共享了心事,維持了友誼。
3.4重復
在柯茨看來,重復是指重復對方的說話內容或主題,[1]標志著女性朋友之間團結一致,表現了會話者的積極參與。重復包括詞、短語、句子的重復。
甄嬛:浣碧,你聽,這笛聲多好。
浣碧:雖然很輕,但是吹得很好呢。原來宮中也有人和小主一樣,喜歡聽長相思。
“因配音而出彩”,既指季冠霖所配音的角色,也指季冠霖的職業生涯。不久前,熱心的網友將季冠霖配音的多部熱播劇精彩段落成短片,人們才驚訝地發現,《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宮鎖心玉》等熱播劇中都有她的聲音。時而輕柔,時而高亢,時而清亮,時而低啞,嗓音的拿捏令人驚嘆。
配音需要真功夫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過去用來形容雅樂,現在也可以拿來形容一個女子的聲音。在微博的強大推銷功能面前,大家終于知道,在甄嬛、小喬、東方不敗的背后,原來隱藏著同一個人——那就是為眾多影視劇主角配音的季冠霖。從林志玲、劉亦菲、林心如到范冰冰、孫儷、陳喬恩,當今一線大牌演員,無不被她“代言”過。
出彩,更多時用于臺前的角兒。配音這種幕后工作,注定是要為他人作嫁衣。配得好了,是角色的光彩;配得不好,砸自己的飯碗。過去若干年,很多我們熟悉的好聲音就停留在聲音層面,而配音者我們不曾關注。
如今,有了微博,有了網絡短片,這樣的“幕后奇才”終于有了出彩的機會。談到意外走紅,季冠霖笑著說:“就是多了好多記者的采訪。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也邀請我錄節目了。”
出身京劇世家的季冠霖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播音主持專業。上大學時誤打誤撞進入播音行業,畢業后到北京做起配音工作。可能不少人都覺得,只要嗓音好、普通話標準就能當配音演員,實際卻并非如此簡單。
配音是一個技術活兒,不光要將聲音調整到和演員很像,還能超越表演的本身,修補角色上的缺憾,還原人物的“魂”。雖然觀眾看不見,但配音演員付出的感情心力卻一點兒都不比演員本人少。
季冠霖舉例說:“像甄嬛的角色,看上去處變不驚,內心活動卻非常復雜。常常一邊撕心裂肺的哭,一邊又必須保持頭腦清醒以隨時轉換情緒,同時眼睛還要兼顧臺詞和演員嘴型。”《甄嬛傳》有幾場重頭戲都是哭戲,比如甄嬛流產、果郡王死、皇帝駕崩,配音時是不能流眼淚的,否則就會聲音失控,但是還要發出哭腔來。季冠霖說:“孫儷演得好,臺詞功力到位,配音時我也很有感覺,十幾天配音極費心力,但非常痛快。”
北京影視制作人段東濤說,有時候配音演員甚至比明星更難找,“好的配音演員不僅要聲音有很強的可塑性,而且還要能夠表現出感情。有時候甚至一個演員演得不是很好,但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聲音也能力挽狂瀾,讓人們喜歡上這個角色。”
從學業到事業,優秀的嗓音條件,一次又一次地改變著季冠霖的命運,讓她的人生充滿了各種可能,賦予豐富多彩的內容。通過不斷學習,季冠霖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愛好,也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出彩背后的付出
在常人的想象中,配音演員置身光鮮亮麗的影視圈,能搶先看到熱門影視劇,能為明星配音,新鮮又有趣。而配音演員的真實工作卻并不像外人所想的那樣精彩、有趣,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單調枯燥的。
為了保證配音效果,所以錄音棚都是相對封閉、狹小的,沒有空調,冬冷夏熱。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對于配音演員更是一種奢望,配音工作一般都是從中午12點開工到晚上的12點才結束。劇組之所以這樣安排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早晚的交通高峰期,另一方面就是劇組只需管一頓晚飯,而且經常是簡單的盒飯。
配音這活兒絕對是摻不了水的“真功夫”。要想配好音,需要長期的訓練積累,不管語感也好,節奏把握也罷,還有表演技巧,只有到了一定程度,才知道聲音到底該怎么處理。
黃渤曾經說過,在表演上或許可以偷奸耍滑,可以耍些小聰明,就算沒上過太多電影理論課,戲拍多了也能增強了解,但語言功夫不練是絕對不行的。
對季冠霖來說,長期配音,時間一長很容易被大家聽膩。因此就需要不停地去學習和嘗試改變聲線。比如在給林志玲配《赤壁》中的小喬一角時,她就盡量往林志玲的聲線靠,給孫儷配音時,就往孫儷的聲線上靠。網友評價“完全聽不出來是同一條聲線。”
“觀眾沒有聽出演員是配音,把自己隱藏起來,那才是讓我感到幸福的事。”這位“80后”配音演員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越是好的配音演員,越會把自己隱藏起來。對一名優秀的配音演員來說,他們需要為角色添彩,卻不能讓觀眾感到突兀和不適。”
在一些影視劇拍攝中,有些演員不背臺詞,甚至僅僅動嘴“1、2、3、4”地數數,這就給后期配音演員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甚至對不上口型。“當我配得特別好時,觀眾會覺得是同期演員的原聲;一旦讓觀眾聽出是配音的,那就說明配得很差。在配音行業里,每個人都必須要有強大的內心,因為工作進行時是沒有表揚的,只有‘重錄’和‘通過’。”季冠霖說。
當記者問季冠霖如何能演繹不同的聲音,而且還最大限度貼近演員本人的音色,她解釋到,能夠變換高低、粗細不同的音色是一個配音演員的基本功。配音演員在配音時,能夠聽到演員本人的同期聲,然后調整自己的音色。
季冠霖的聲音可塑性非常強,不光能調整到和演員聲音很像,還能超越表演的本身,修補角色上的缺憾。正是因為她的這個特點,林心如、安以軒等演員都點名請她為自己配音。
終成配音“一姐”
有人羨慕季冠霖的成功,感嘆她生在了好時代,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在幕后獲得“出彩”的機會。
這出彩,自然有天賦的恩賜,苦練也是不可或缺的。季冠霖說,“入行前在家對著電視練,再把電視聲音關掉練,如果沒有2000-4000集的訓練量,應該說你是不會配音的。雖然這個行業的大門是對每一個人敞開的,但沒人會給你一天的時間去錄1000遍來錄好,情緒對不對、嘴型能不能對上,這個行業是有控制地去表達情緒,這就是說的悟性。”
談起自己配音工作,季冠霖稱更像是一個裁縫。她覺得,好的配音導演會根據配音演員年齡、性格安排角色,但最終的決定權在影視劇導演和制片人手里。如果導演選對了聲音,效果一定很好,如果被安排在不適合自己的角色上或者演員表演本就有問題的情況下,配音演員只能盡力克服困難。
季冠霖說:“在錄音室里,我們要按照導演的要求為聲音賦予表情。比如,在畫面里某個演員的表演方式很淡定,面部表情不太豐富,但導演需要角色的感覺是夸張的,這時候,我們就要讓聲音夸張起來。”除了要配合演員的表演和導演的要求,有時候制片人、副導演和配音導演對角色理解不同,就會要求配音演員一遍一遍地嘗試不同的表達方式。遇到這種情況,季冠霖說:“這個時候,只要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我們就得重新配一遍,直到所有人都滿意為止。”
談起這位大學師姐,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楊瀅滿是敬意:“師姐的出彩我們一點都不意外。上大學時我就很崇拜她,那時她是朗誦藝術團的團長,身材纖瘦,長發飄飄。學生時代她的專業就很牛,下至三歲小孩,上至八十歲老太,張嘴就來、轉換自如,這就是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