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火把節來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火把節期間,有彝族傳統的體育賽事,更有古老的祭火神活動與選美比賽,傳統與時尚的碰撞,讓西昌這個依山傍湖、風景秀麗的城市更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火把節來歷的傳說點燃火把燒“天蟲”
彝族是一個非常崇拜火的民族。由于彝族大多生活在高山地區,刀耕火種、防寒御獸都離不開火。因此,在彝族人民的眼里,火象征著光明、正義、興盛,是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在涼山彝族地區,有著許多與火相關的禁忌,比如家家戶戶烤火的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得觸踏或跨越;從外面帶回家的生肉在進屋前必須要用火燎一下……此外,涼山彝族地區還保留著大量與火相關的民俗活動:以火熏田除蟲、祭祀火神,如果在野外跌倒或受了某種驚嚇, 就要在那里引燃一堆火,用以請火神驅妖除邪……而在所有活動中最為隆重的,則是一年一度、持續數天的火把節。
關于火把節的來歷,民間有各種生動、美麗的傳說,而那些傳說,就如同是彝族傳統文化里一串串光彩奪目的珍珠。這其中,以涼山州彝區的一個傳說最為典型: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兇神叫做斯熱阿比,他奉天王之命,經常到人間來橫征暴斂,敲詐勒索,因此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為了戰勝兇神,人們點燃千萬支火把,把通天梯燒毀,斷了斯熱阿比的退路,再經過九天九夜的戰斗,終于殺死了兇神。兇神被殺死的消息傳到天庭之后,天王大怒,立即撒下千千萬萬“天蟲”,意欲吃光莊稼,把人民餓死。此時,已經是彝歷的“虎月”(農歷六月),正是土豆、玉米快要收成的時候。鋪天蓋地的“天蟲”吃了三天三夜,眼看莊稼就要毀于一旦了……這時候,彝族人決定“舉火把,燒天蟲”。于是,彝族的男女老少,人人舉火把,用三天三夜的時間燒死了成千上萬的“天蟲”,保住了莊稼。可是,還有一部分未被燒死的天蟲鉆進了地下,會在第二年“虎月”又鉆出來吃莊稼,因此,到了第二年,彝族人民又舉起火把燒害蟲 ……這樣一年一年地傳下來,最終成了火把節。
在西昌等地,至今仍流傳著“不玩火把,莊稼就會被蟲吃掉,火把可將地下的蟲引出來燒掉”的說法,與傳說不謀而合。因此,火把節是一個祈禱豐收的節日。
但火把節并不僅僅只是一個祈禱豐收的節日,它還是一個男歡女愛的節日。對于彝族的青年男女,火把節是他們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
上百萬火把點亮城市夜空青年男女尋覓人生另一半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火把節的地方其實很多,涼山州府西昌尤為熱鬧與壯觀。據史書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四川狀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被貶謫云南,途經西昌,夜宿瀘山光福寺,當晚正值彝族火把節。在望海樓上,他看見四周火把齊明,與滿天星斗交相輝映,不禁詩興大發,留下千古傳誦的詩句: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
在為期數天的火把節活動中,祭火神無疑是最隆重、最原始的部分,也是彝族傳統習俗里的一個神圣過程,表現了彝家人對火的崇拜之情。畢摩首先入場,讀祭文,進行原始而神圣的祭祀活動,把人們的思緒帶回遙遠的時代,分享祖先對火的崇敬之情。畢摩相當于彝族中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他們身披法衣、手持神扇,圍著火堆搖扇,搖扇的動作十分講究:向內揮動時,意為召請神靈;向外揮動時,意為驅趕邪魔,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彝族人相信,點燃火把的那一刻,是神圣而美好的。在傳說中,燃起火把,就可以帶來幸福吉祥的生活。火把點燃后,彝家人會先圍著火把走3圈,再開始狂歡。
夜幕降臨后,火把節才迎來。當晚,西昌市區各主要干道匯集了上百萬支熊熊燃燒的火把,30個大型篝火形成了壯觀的十里火龍。與此同時,在高空燃燒的五彩焰火之下,篝火達體舞、打火把巡游等狂歡活動也隨之登場。綻放的焰火、跳躍的火把、歡呼的人相輝映。此時,歌聲是最好的祝福,舞步是最美的動作。人們盡情歡唱,通宵達旦,把對火的熱愛一起迸發出來。
無論是在本地的風土介紹還是在游客的游記里,火把節還有另一個名字“東方情人節”。的確,從古至今,在火把節狂歡中最活躍的都是年輕的姑娘和小伙子。在火把節這一天,他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一起扎個特大的火把,圍著火把盡情地歌唱和跳舞,不時發出羞澀的笑聲。對許多年輕人來說,火把節還有一層特殊的含義,那就是在舞蹈中用獨特的“暗語”,去尋覓人生的另一半。在狂歡的人群中,不時還可見青年男女結伴離去。
最熱鬧的火把節第二天一邊是摔跤,一邊是選美
彝族傳統體育活動是火把節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俗話說,火把節是玩的節日,在這個全民狂歡節日里,老人們舉杯暢飲,談古論今;年輕人圍著火把翩翩起舞,縱情歌唱,進行各種傳統體育競技;小孩則做著各種游戲。
火把節的第二天是最熱鬧的一天。一大早,男女老少會帶上食品,穿著節日的盛裝,聚集到各活動舉辦地。在這天將要舉行摔跤、賽馬、斗牛、斗雞、達體舞等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
在關于火把節起源的眾多傳說中,有一種便與摔跤相關。由此也可看出,彝族摔跤的歷史之久遠,火把節期間,從八、九歲的小孩到年過半百的老人都活躍在摔跤場上。比賽時,摔跤場上人山人海,可謂一處摔跤,幾方相聚。有時甚至出現幾十對選手同時在場上比賽的場景,周圍觀眾歡呼雀躍,使整個場面熱鬧非凡。
斗牛,涼山彝語又稱為“牛頂”,它與西班牙的“斗牛”完全不同,是牛與牛之間的較量。此時,方圓數百里內強壯的公黃牛都會在這里一決勝負。比賽前,牛主人會把牛角削得尖尖的,入場后,它們會用利角奮力碰頂對方,直至一方體力不支,奪路而逃為止。獲勝的牛主人可以得到獎品,牛也會披紅掛彩,接受觀眾的注目禮。
彝族自古就有賽馬的習俗,在彝文古籍《西南彝志》中,就記敘了彝族古代賽馬運動的盛況:“騎士騎上駿馬,跑在廣場上,像云里奔月,像天上流星……”彝族的賽馬內容別具一格,有的比賽是賽馬力和比速度;還有的比賽是比騎術和賽姿勢。火把節的賽馬比賽,參加的賽馬有上千匹,競爭相當激烈,這也反映出彝族祖先作為一個游牧民族養馬、賽馬的歷史由來已久。
達體舞是一種在涼山彝族地區流行的舞蹈,它是彝族古老文化的具現,是彝族傳統舞蹈的升華。達體舞動作幅度不大,但舞姿優美,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還有很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簡單易學,深受青年人的喜愛,現在已經成為了火把節的壓軸戲。
在火把節的第二天,除了各種體育活動,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選美。
在西昌涼山彝族火把節最后一天,彝族傳統選美“金花”選拔大賽在火把廣場激情上演。按照彝族傳統,參加選美活動的都是年滿16歲的女孩兒。每個姑娘都很看重這個機會,盼望自己是最漂亮的“金花”。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來自涼山州各地的姑娘早就做好了準備。她們會穿上漂亮的服裝,打扮得流光溢彩。能夠通過村、縣層層選拔后,入圍西昌競爭“金花”的,自然都是美女了。每個選手的周圍,都有一大群鄉親拉拉隊員。當彝族美女一個個在舞臺亮相時,歡呼聲、掌聲不絕于耳、熱鬧空前。
西昌,是神話傳說中的月亮女兒的故鄉,相傳彝族姑娘茲莫領扎因為能在羊毛披氈上織出一個逼真的世界,而被月亮仙女接到月宮,并從此成為月亮的女兒。如今,在西昌,也有一項“月亮女兒”評選比賽,最后獲得冠軍的佳麗將被冠以“月亮女兒”的稱號。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西昌女人參與這項賽事,她們通過朝氣蓬勃的打扮、個性獨特的才藝表演傳達著西昌女人的美麗與智慧。
火把節期間,西昌還會舉行彝族式射箭比賽、花車游行、環邛海自行車賽、環邛海亞高原輪滑賽、彝族手工藝展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火把節深厚的文化底蘊不遜色于國外知名節日
火把節歷來被稱為“東方狂歡節”,這其實并不是巧合。西昌與世界上最大狂歡節舉辦地巴西的里約熱內盧雖相隔萬里,兩地的風情文化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對于狂歡卻擁有相同的理解: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在夜晚展示最精華的部分,唯一不同的是,西昌火把節依靠彝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里約熱內盧則靠肆無忌憚的花車與艷舞。
追根溯源,彝族火把節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而巴西的狂歡節還只是個不到200歲的“小弟”。如果說巴西的狂歡節是人們豐富娛樂生活的手段,那么火把節的狂歡還多了一份對歷史和神明的祭奠。
雖然都名為狂歡,但火把節與狂歡節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大相徑庭。巴西人征服世界靠的是比基尼泳裝、熱辣的桑巴舞表演、造型夸張的花車、奇特的易裝表演……與巴西不同,火把節顯得更為自然,甚至只有一個道具火把。盡管道具簡陋,但卻擁有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祈禱豐收與繁衍后代,這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最基本的要素。彝族人民用火把節把這兩項任務一同表達了出來,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火把節的無窮魅力。
事實上,有著“中國民俗第一節”之稱的彝族火把節,文化底蘊并不輸于世界上任何一個狂歡節:西班牙的奔牛節,雖有近500年的歷史,但它真正成名卻是1926年海明威發表《太陽照常升起》之后,而它的來歷更是讓人哭笑不得:僅僅是為了將牛趕進城里;德國慕尼黑啤酒節有近200年的歷史,它的起源則是皇室的婚禮提供的免費飯菜和飲料。
【關鍵詞】音樂;課堂;簡約;豐滿
課改背景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形式生動活潑,教學內容豐富多彩,這樣的音樂課堂讓學生樂不可支。然而,在看似熱鬧的音樂課堂背后卻沒有多少音樂性。筆者認為,一堂優質的音樂課,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要簡約,在此基礎上,通過旋律與線條、情境與情感、影音與技術的融合來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從而豐滿學生的音樂內涵。
一、簡約而不簡單
(一)教學目標要簡約音樂課程總目標分三個維度展開,一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二是過程與方法,三是知識與技能,這三個維度又分解為十四個目標。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學生可操作的學習目標,以此作為課時教學目標去開展教學活動。課例:人音版第六冊演唱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目標:1.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豐富情感體驗。2.從音樂、舞蹈和服飾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的音樂形式與特征,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達情感。2.通過學唱歌曲,能大膽自信地表現,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表現與創造能力。以上教學目標的表述顯得籠統和寬泛。筆者認為,教學目標的設計層次要清晰,表述要明確,效果可評價。因此,《我是草原小牧民》中三個教學目標可以這樣提煉。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用歌聲、表情和動作表達小牧民放牧時的愉快心情。2.知識與技能:能用歡快跳躍的聲音演唱歌曲,能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3.過程與方法:能模仿小牧民放牧時的形象,探索用不同音樂形式表現自豪之情。如此設置的教學目標,清晰明了,簡約而不簡單。
(二)教學內容要簡約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的四個課程內容中包含了“音樂與相關文化”這一教學領域。課堂教學內容不僅要滲透音樂與社會生活,還要滲透音樂的姊妹藝術以及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這些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的加入使“欣賞課”演變成了“綜合課”“活動課”,從而失去了音樂性。課例:人音版第十二冊欣賞曲管弦樂《火把節》教學過程:1.師生在《愛我中華》的音樂聲中律動。2.通過課件讓學生了解彝族的風土人情,包括彝族的服飾、節日和音樂文化等。3.通過播放彝族慶祝火把節的視頻,聆聽歌曲《快樂火把節》,了解彝族火把節的來歷(此時離下課還有15分鐘)。4.分析欣賞曲《火把節》的曲式結構和音樂特點。5.哼唱主題旋律和學跳彝族舞蹈動作。6.分組用不同的方式表現《火把節》。細細研讀這堂課后發現,在看似熱鬧的音樂課堂背后卻沒有多少音樂性。“關注學科綜合”的音樂欣賞課不等于各個學科的簡單相加,而應在音樂這條主線上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構建起以審美體驗為核心的音樂欣賞活動。
二、簡約之上凸顯豐滿
我們的音樂課堂不僅要凸顯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簡約,還可以通過旋律與線條、情境與情感、影音與技術的融合凸顯簡約之上的豐滿。
(一)旋律與線條的融合
音樂與美術猶如一對孿生姐妹。音樂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美術又宛若一支妙曼的樂曲,她們相互交融、彼此滲透,共同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充實著人們的生活。在音樂課的教學中,可以適時運用美術的技法來提升學生的音樂體驗。課例:人音版第八冊演唱曲《柳樹姑娘》教學片段:在處理歌曲情緒環節,當學生唱到旋律舒展的樂句時,教師在黑板上用連貫的長線條勾畫出細嫩的枝條,當唱到合唱部分短促跳躍的樂句時,教師用短線條勾勒出嫩綠的柳芽兒。在教唱第二段時,教師請學生在黑板上繼續用線條來表達音樂感受。歌曲唱完,一棵美麗的柳樹奇妙地展現在大家面前。情感可以通過有聲的音樂來歌唱,也可以通過有形的美術來描繪。教師在教學中,發揮線條與旋律的通感作用,巧妙地將有形的線條與有聲的旋律進行有效整合,達到了審美體驗的效果。
(二)情境與情感的融合
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而創設的一種學習意境,這種意境能把學生帶入與教材內容相應的場景中,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進行音樂學習活動,從而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課例:人音版第九冊演唱曲《白樺林好地方》教學片段:上課伊始,課件出示青翠繁茂的白樺林,在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下,學生仿佛走進了眼前這一片白樺林。接著教師引導:“當微風吹起,樹葉唱起了一首輕柔的歌。”教師引導學生用“lu”哼唱歌曲的第一句旋律。接著教師繼續創設情境:“聆聽著樹葉輕柔的歌,大麋鹿向我們跑來了!”教師引導學生用“beng”模仿大麋鹿奔跑的聲音。教師繼續通過創設情境,學習了泉水、馬的聲音,并進行了三種聲音的樂器合奏。此教學片段設計巧妙,一方面,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聲音的高位訓練,使發聲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另一方面,在具體情境中學唱歌曲的難點旋律,為學生演唱歌曲時的情感表達起到扎實的鋪墊作用。
正月十五鬧元宵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每年這個時候,吃元宵,賞燈會,看煙火,已經是必備節目了。那么你知道元宵節的起源由來嗎?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元宵節的起源由來簡介2021”,歡迎閱讀與借鑒!
什么是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古代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國古代的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滿月象征著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據《史記?樂書》中記載,早在西漢初期,宮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禮儀活動。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元宵節花燈,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
元宵節的起源和來歷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有一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是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后的,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國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
【關鍵詞】對外漢語 文化 傳播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交際工具。每一種語言都是經過漫長歲月逐漸提煉出來的社會工具,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延續和傳承的直接載體,同時也是民族獨立的重要標識之一。漢語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演變,越來越成熟完善,現已成為了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獨具特色的一種語言。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承載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漢語積淀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不可割裂的,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現在全世界刮起了“漢語熱”,許多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就是因為他們對浩瀚宏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漢語學習絕不能脫離中國文化,但是,語言學習怎樣與文化學習相融合、相協調,怎樣才能使優秀的中華文化廣為傳播并發揚光大,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漢語的推廣
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全球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為推廣漢語文化,我國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簡稱“漢辦”,并且組織成立了多所旨在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國學的教育文化交流機構――孔子學院。自2004年11月在韓國成立了全球首家孔子學院以來,至今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學院遍布全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和歐洲最多,孔子學院成為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的一個良好平臺。另外每年還有大量的留學生從世界各地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由于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學習者的漢語水平也越來越高,因此對于對外漢語教育來說,傳播中華文化的任務更重,也更艱巨了。
文化的概念
中華文化起源于遠古時代,經過幾千年的綿延發展,蘊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化”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賁卦彖傳”,其文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漢劉向《說苑?指武》中出現了“文化”一詞:“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這是古人對它的理解。漢代以后,“文化”一詞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范圍亦逐漸擴大,大致都遵循“以文教化”的意思。如今,文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別是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容,有多種多樣表現形態。而對文化的分類,更因標準不同、角度各異可以分出不同的類別。如從結構的角度,可以分為物態文化、關系文化、心態文化等。物態文化又稱物質文化,即“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的物態文化層,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園林文化、器物文化、交通文化、工藝技術文化等等。關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層面。制度文化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的制度文化層,包括社會的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政治制度及與之相關的機構設施、參與形式等;行為文化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尤其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構成的行為文化層,是一種以禮俗、民俗、風俗形態出現的見之于動作行為的模式。心態文化也稱精神文化或社會意識,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孕育而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的心態文化層,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即我們通常理解的狹義的文化。
文化傳播的任務與方向
文化涉及的范圍如此廣泛、內容如此豐富,對于承擔文化傳播工作的人來說,任務十分艱巨,一方面必須在思想上充分重視,另一方面還需要認真下工夫努力學習,使自己具備相應的文化素養。
努力提高文化素養,夯實文化傳播的基礎。首先,應認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努力提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和判斷力。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傳統文化是指歷史上由人類創造的外在于人的客觀存在的東西,諸如建筑、器物、典章制度、文學藝術、文物古跡和風物特產等顯形的硬文化。而文化傳統則是指歷史上形成并為后人所承襲下來的思想意識中的東西,諸如精神、心態、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隱形的軟文化。文化傳統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應該區別對待,去蕪存精;而傳統文化則是一個民族的瑰寶,必須保護、珍視并責無旁貸地傳承下去。很多中國人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了國人的心靈,浸潤了國人的靈魂。作為中國人,我們為擁有如此富有燦爛的傳統文化而自豪!這些對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來說,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以漢字為例,這種世界上少有的表意體系的方塊文字,就與文化密切相關。關于漢字的構造,《周禮?地官?保氏》中就有“六書”之說,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則對漢字的構造方法和音義系統進行了全面的闡釋,把“六書”定義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實際上“轉注”和“假借”并非造字法,而是用字法。漢字中有大量的象形、指事、會意字,都是直接與意義相聯系,象形字、指事字都是獨體字,比較簡單,容易理解;如“日”“月”“水”“火”“馬”“牛”“羊”(象形)“上”“下”“本”“刃”(指事)等;會意字是合體字,有的很容易理解,有的則難一點。如“休”由“人”和“木”組成,一個人靠著樹,表示休息;“采”由“爪”和“木”組成,一只手在樹上摘東西,表示采摘。形聲字是利用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聲旁組合而成的字,是發展到較高階段的表意文字,這種造字法突破了純表意造字的局限,可以大量地造字。如表示心理活動的字難以用象形、指事和會意的方法創造,但用形聲的方法就可以造出“忠、忍、怒、想、憨、惑、恭、慕、驚、慌、懊、惱”等許多字來。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內容。所有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都認為漢字難寫、難記、難認,的確,漢字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文字之一,但這些難寫難記的漢字中也蘊藏著許多文化的內容,仔細研究更有許多有趣的東西,學習過程中,若能做適度地拓展和挖掘,將文字學習與文化學習相融合,一定會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興趣。
不僅僅是漢字,語言學習中有許多內容都與傳統文化相聯系。傳授者著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和判斷力,將相關知識和內容融會貫通,不僅能傳播文化,還會讓學習充滿樂趣。
其次,有意識地學習本地的地域文化。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是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千百年來,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奮斗,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國歷史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其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如果對本區域的文化不甚了解或了解不多,何談傳播!如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漢族、彝族、藏族、蒙古族、傈僳族、回族、納西族、苗族等14種民族,各民族千百年共生同存,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元、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幾千年前,彝族先民就創造了輝煌的太陽歷,歷經千年風雨,涼山成為全國彝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內容最為豐富的地區。神秘奇妙的畢摩文化、狂熱奔放的火把節文化、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以及熱情豪爽的飲食文化和瀘沽湖摩梭母系民族文化、木里藏鄉文化,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而又交相輝映。“彝族火把節”和“彝族漆器藝術”已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山還有“南方絲綢之路”的“靈關古道”和古戰場遺址,有時期和小葉丹“彝海結盟”舊址,更有展示現代航天科技水平、實現“嫦娥奔月”夢想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這些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傳播價值。
元宵節祝福語<一>
1、喜慶元宵佳節,我祝你:日圓,月圓,圓圓如意。官源、財源,源源不斷。人緣、福緣,緣緣于手。情愿、心愿,愿愿成真!元宵節快樂!
2、元宵節來臨,送你一盞美麗的彩燈,祝愿你的生活五彩繽紛;送你一碗甜甜的湯圓,祝愿你的愛情甜蜜美滿;送你一聲真摯的祝福,祝愿你的日子開心快樂。
3、帶上誠摯的祝福,愿你開心大本營,開心總動員,開心大風車,開心每一年,開心每一月,開心每一天,開心每一刻,開心,開心,元宵節開心。
4、海天一色慶元宵,想念時刻靜悄悄,祝福緩緩起浪濤,給你問候蕩,且把關懷掛樹梢,但求幸福為你俏,元宵到,衷心祝愿你節日快樂,前途看好。
5、把一顆顆幸福圓滿都送到你嘴里,要好好吃啊!
6、你不是餃子卻有陷兒。你不是餛沌卻也有湯。你不是糖果卻也很甜。我已經迫不及待了!來吧我的湯圓!來吧我親愛的元宵節!
7、春天已經悄悄來到我們身邊,元宵佳節,春風熏陶著沉醉的夜晚,我用心疊一只紙鶴,裝上我滿滿的祝愿,飛翔在天邊,飄落你身前,祝你元宵節愉快。
8、我在這里,你在那頭。我望著窗外,伴隨著無盡的思念仿佛看見你忙碌的身影,月兒圓盼團圓,好想對你說:親愛的,我下班了,麻溜煮湯圓!
9、平平淡淡如一杯清水,普普通通是一介白丁。但善良是我的品格,熱情是我的天性,真誠是我的原則,祝福是我的習慣。正月十五將臨,祝你及家人開心健康!鴻福無疆!
10、明月當空高高照,元宵祝福在微笑,十五湯圓別樣甜,快樂常伴你身邊,溫馨短信給你發,此后你將大發達,正逢佳節,祝愿你心想事成,順心如意。
11、過年好,元宵到,幸幸福福一年繞;過年好,元宵到,開開心心四季妙;過年好,元宵到,順順利利全家好;過年好,元宵到,團團圓圓過元宵。
12、元宵到,祝福短信到,愿你一年都不會刪掉;祝福電話到,愿你四季都不會掛掉;祝福的歡語到,愿你一生都不會忘掉;祝福心意到,愿你一世都不會抹掉。
13、元宵節到了,祝你今后的日子像黑芝麻元宵般健康,像桂花元宵般香甜,像五仁元宵般豐富,像豆沙元宵般細膩延綿。吃下這碗元宵你將永遠幸福!
14、元宵到,送你一個彩燈,紅色代表開心,綠色代表幸福,黃色代表夢想,藍色代表思念,橙色代表寄托,紫色代表希望,青色代表吉祥,愿繪出你四季的安康!
15、帶著誠摯的祝福,祝福你元宵佳節好事如正月十五的月兒一樣圓,好運如湯圓一樣圓又圓,好日子如彩燈一樣五彩繽紛,祝你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手抄報文字資料<二>
節日簡介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的元宵節,元宵節早在20xx多年前在西漢就存在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1]。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
元宵節美食——元宵
大節日。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
節日歷史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節日傳說
點彩燈來歷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