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移動通信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引言
從2009年以來,通信行業逐步經歷了3G到4G網絡建設,形成了包括信息運營服務,終端建設服務等業務的產業增長鏈。通信行業的迅猛發展也提高了對通信人才的需求。在此情況下,高職院校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的學生無疑迎來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同時,也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更好的使學生從《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這門課程中受益,逐步適應社會發展的各項需求,就必須以高職院校為改革的主體,以當前學校所擁有的一系列的崗位為出發點,對傳統的移動通信課程進行改革,以求使學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揚科學首創精神,同時也希望通過移動通信課程的學習實現學與做的一體化,著眼于解決現實問題。
1傳統的《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課程的弊端
傳統的《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這門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學過程中多采用按章節模塊化的教學。但是,這門課程沒有必要合適的實踐環節,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后基本不具備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雖然對這門課程已經有了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是在正式參加工作時仍舊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來專門進行培訓,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學習的效果,使得傳統的課程學習不能夠很好的滿足高職院校所制定的相關目標,不能培養出專業技能型的學生。
2傳統《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的改革思路
針對傳統的移動通信教學的弊端,著眼于當前各大企業對移動通信人才的需求,我們能夠看到,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他們大多會傾向選擇一些操作性的崗位,而企業對這些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他們希望學生在參與到工作時就能夠實現與企業的完全對接,能夠直接上手參加工作。因此,就這一情況,高職院校在改革過程中,應該主要還是讓學生對一些基礎性的理論進行了解,這些僅僅是屬于比較基礎性的,不必進行過于深的探討和研究。學生只需要對相關的理論進行認知即可,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對相關部分需要重點把握的,可以適當的進行深入說明。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大力加強介紹當今新興的前沿技術成果,讓學生能夠對移動通信這一行業進行了解,以便于加快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以此來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傮w而言,對傳統的移動通信課程進行改革,就必須在基礎知識理論學習的中,不斷的提高實踐教學的環節,這樣有助于將課本學習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融入企業的能力。
3課程項目化教學建設方案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移動通信技術等相關專業的發展現狀,需要對《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這門課程教學制定相關建設方案。這些課程建設方案,有助于將這門課程進行清晰的定位,把握這門課程的發展目標,從而更好的進行教學。
3.1項目化教學定位
《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作為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要求這一專業的學生進行必修。這門課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主要起中間承接的作用,在這門課程之前,主要修學習的是通信原理、微波與天線技術、電路余電子技術等課程,后期主要學習無線網絡優化、光纖通信技術等。通過對這一課程進行學習,致力于構成全面的知識結構,學習基本的理論,把握好關鍵性的技術,提升自身素養,著眼于增強學生各項能力,包括對通信設備進行開發,工程設計以及系統進行維護等。這門課程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創新型的人才。
3.2項目化教學培養目標
在高職院校中,開設這門課程,主要是面向于相關崗位群,例如無線通信設備調試、工程安裝、移動通信售后服務等。通過對移動通信技術課程的學習,以及相應的實踐,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掌握扎實充分的理論知識,具備通信技術技能,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走向一線的操作性技術崗位,對通信設備進行專業性的維護,運營技術崗位,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方法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的各項能力。項目化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師生之間的共同努力,要求教師能夠把握好目標,指引學生,讓學生在大目標的前提下來學習,以使學生不偏離于目標。
3.3課程設計的思路
這門課程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主要是從移動通信這一總體性的視角出發,注重培養學生適應就業的能力,掌握專業崗位所需要的基礎性的知識,基本上沿著基礎理論、基本技能以及專業技能這三個部分進行逐步式的提高。教師要能夠與相關企業建立起聯系,通過不斷對企業的各方面需求進行了解,使得學生能夠對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把握所學知識的定位和目標,基本上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能夠以自己所學的知識為理論支撐,同時不斷涉獵相關的知識,盡可能的拓寬自己的視野。
3.4就業方向的教學設計
《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這門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實踐能力。以學生就業為實際的導向,通過學校和企業相結合,采用系統化和模塊化的方式來架構內容體系。這門課程在設計過程中,其思路主要是按照對社會性的需求進行分析,對崗位進行分析,設計教學情境以及評價體系這些階段來逐步實現的,而這一過程通常是合理并且良性發展的。
3.5教學項目設計
針對高職院校課程教學,可以從所給出的教學大綱出發,在設置板塊的過程中,采取由淺入深的方式來設置相應的模塊,而這一模塊應該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組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把握二者的比例,盡可能的設計為1:1。
3.6項目小組教學
采用項目小組教學,需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這些小組模仿企業的運作模式,以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最終更好適應企業工作環境為目的,這對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各項的社會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性的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小組教學過程,離不開相關實驗操作。而對于實驗則與傳統的方式有很多的不同。傳統的實驗方式大多數都是先由教師進行講解,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實驗。而這樣的教學模式,實質上是學生在被動的接受著教師的引導,其所獲得的實際效果有待提高。而項目小組教學則不再是采用傳統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完成各個項目,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3.7多樣化的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可以盡可能的多樣化??己藘热莅苏n堂上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生在課堂中的一些表現,作業完成情況以及最終考核成績。其中,考核應該注重于過程性評估和結果性評估,既要對學生平時的表現進行評價,同時也要通過書面考核形成評估。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才會更好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促進教師改變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教學。
4結語
當前,高職院校在《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這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嚴重制約著高職院校的發展。新形勢下,只有把握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將其很好的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加快項目化課程建設,才有可能緊跟時代的腳步,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閆雪.高職《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探索[J].信息通信,2013,(07).
[2]劉志鵬.移動通信數據挖掘關鍵應用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
[3]王金鵬.移動通信系統中無線資源管理及其性能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
【關鍵詞】 室內分布系統 無源監控管理系統 應用
移動通信室內分布系統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移動通信網絡運行質量。有源監控和無源監控是主要的監控管理方式。目前,有源監控系統實現了全面監控,但無源部分依然需要一套完整的、有效的設計方案。有源監控就是具有有源傳感器,需要定期供電,存在一定的麻煩。而無源端口則無需充電,且效果更加理想,文章主要探討這一方案的實施。
一、無源監控管理系統的需求及管理難點分析
1、無源監控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隨著4G網的普及,無源監控系統的市場需求增加。該系統主要是由室內天線、耦合器、功分器及饋線構成,對室內網絡質量有直接影響。無室內分布系統應用范圍廣泛,包括新建的高鐵、地鐵、賓館以及大型商場所內均有應用。由于一些系統處于隱秘狀態,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對其監管是必要的。這使得無源監控管理系統的需求量增加。移動通信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服務客戶的理念,應對這一龐大的工程,如何設計低成本、高質量的元件成為行業發展重點研究的話題。并將設計目的轉變為全面監控,減少4G網運行的安全隱患。無源監控系統的優勢在于可以對無源雙回路進行評估,確保網絡運行平衡。未來,這一需求將進一步增加,但是如何控制器成本,并保證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都將成為運營商研究的課題。
2、無源器件檢測難點。技術上的缺口是實現這一檢測方式最大的問題。首先,檢測方面,要將無源器件應用于室內天線系統,需提前對其進行檢測,但是一由于該系統元器件龐雜,對檢驗技術和檢驗設備都有較高的要求。目前,尚不能實現在線檢測,檢測效率不高,不利于其在室內分布系統中的推廣。其次,管理上,無源器件的分布廣泛,很多位于隱秘處,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難題。位于一些特殊場所的監控系統也很難實施檢測,存在安全隱患、資源不足等多個問題。
二、無源監控管理系統的應用檢查
無源監控管理系統的檢測范圍包括室內天線、耦合器、功分器和饋線,對所有器件均需采用全面管理的方針。檢測過程采用抽樣檢測,但是要盡量增加樣本數量和檢驗次數,確保購進系統的安全性,保證應用效果。工程安裝過程是導入無源監控管理系統的主要方式,安裝過程要參考安裝位置結構以及主要目的,對施工工程進行監督,保證安裝質量。無源監控系統可用于大型商場的樓宇、辦公室和商業區等地,根據不同地區的特征,設計應具有針對性。實施第三方監理,檢驗工程安裝是否合格,并且對關鍵技術和性能進行檢測。最后,在運營階段,也是保證無線通信網絡正常運行的關鍵步驟,是發揮無源監控系統作用的機會。運行階段主要是保證各個器件的運營正常,包括對功分器端口駐波和電平分配,對耦合器的耦合度以及破損檢查、對天(饋)線的端口、角度和駐波比檢查。保證各項指標在規定范圍內是無源監控管理系統在移動通信中應用的基礎。無源監控系統肩負著通信安全的重任,檢測方式要正規,并且要及時維護。
三、無源監控管理系統的應用
應用于移動通信室內分布系統中的無源監控系統主要是由物聯網傳感器、接收信息平臺和云平臺組成。將物聯網傳感器與無源網絡的各個節點相連,可以采集節點的正向功率和反向功率數據。采集后傳輸至接收信息平臺,并由信息接收平成數據的處理和打包工作,打包后傳輸至云平臺,享受云服務功能。云服務功能包括對節點數據的分析,獲得節點駐波、插損和電平指數,判斷其運行狀態。無源監控管理系統應用于移動無線網絡的核心技術是無源RFID系統,無源RFID可以實現對器件的全面檢測,保證器件的運行安全,促進移動運營商的發展。通過無源RFID獲得節點參數,并實施檢測和監管措施,保護運行效率。另外,還可對插損進行優化,出現問題后立即缶,提示處理。目前,無線監控管理系統已經在我國移動通信室內分布系統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實現了對室內通信系統的有效檢測,保證了布線合理,確保了運行安全和運行效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系統的核心技術也已經申請國家專利發明。其主要功能將進一步拓展,其中包括功率檢測功能、傳感器技術小型化及軟件算法等。
四、總結
無源監控管理系統在移動通信室內系統中有重要作用,采用無源監控的優勢在于統一網管,實現了對問題的全面檢測,保證了無線移動通信網絡的穩定運行。在物資和成本消耗上,無源系統無需持續供電,明顯降低了成本。在4G雙回路的平衡性檢查上,傳統的方式并無有效手段,但采用無源監控系統后,下載速度加快,尤其是與MIOTSS室內系統結合使用后,效果理想,因此應在室內通信系統中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直流遠供 本地交流供電 分布式基站
1 引言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基站設備的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傳統的集中式向分布式方向發展。分布式基站是指基站的數字基帶處理部分和射頻部分作為各自獨立的模塊分開放置并通過光纖相連的一種基站模式。其中,基帶單元BBU和射頻單元RRU設備體積小、安裝靈活、適應環境能力強,可以減少機房和空調等配套設施,降低了基站安裝成本。分布式基站的低成本、環境適應性強、工程建設方便等方面優勢,使得其在各大運營商的移動通信網絡建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從工程經濟性、便利性、可靠性等方面考慮,分布式基站設備的供電方式和傳統基帶/射頻一體化基站有很大不同。當射頻單元安裝位置距離基帶設備較遠時,必須選擇基帶和射頻設備分散獨立本地供電。而選擇本地交流供電,由于設備比較分散,需要多處引接交流電源,配置多套獨立不間斷直流電源或UPS設備,其工程費用和電源設備費用較高。此外,如設備安裝在野外或者無本地交流電源的地方,單獨為分布式基站或小型覆蓋基站建設交流供電困難,特別是距離較遠時高壓引入費用高昂、工程周期長,影響基站建設進度。
針對上述情況,本文分析了分布式基站和小型基站的網絡特性,在現有通信網站點分布的基礎上,采用高壓直流遠供方式,對電源獨立遠供系統在分布式基站的應用進行了技術和經濟分析,并在工程建設方面和施工安全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2 基站供電方式
2.1 傳統供電方式
針對現在的分布式基站,傳統的供電方式主要為集中供電和分散供電兩種,詳細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2.2 直流遠供
直流遠供電源系統分為信號耦合遠供系統和電源獨立遠供系統。信號耦合遠供系統是通過通信電纜(一般是數據電纜)傳送電能,適合有數據電纜接入的通信系統,如PHS、WLAN等小功率接入設備;電源獨立遠供系統是通過單獨設置的電力電纜來傳送電能,可傳送中等功率設備,適合有光纜接入的通信站點,包括分布式基站、小型基站和接入點等。
直流電源獨立遠供系統是指將位于通信機房內的-48V直流設備經過局端設備進行升壓(120V~400V),再通過拉遠電纜輸送到遠端,由遠端設備降壓至-48V給后遠端通信設備供電。直流電源獨立遠供系統示意圖如圖1所示:
根據基站RRU的分布位置和數量,可以構成一對一的簡單結構(即一個局端設備對一個遠端設備)或者一對多的結構(即一個局端設備對多個遠端設備)兩種情形。多個遠端設備根據位置的不同,和局端設備連接形成星型和鏈式結構。星型結構與樓宇覆蓋、小區覆蓋、偏遠村莊覆蓋等團狀情形相適應;鏈式結構與高鐵、高速覆蓋等線型覆蓋相適應。此外,還有由兩種結構組合而成的混合結構。
對于偏遠地區的分布式基站或者小型基站,如無本地交流電源或交流接入距離太遠時,可由附近的基站提供不間斷直流電源通過直流遠供方式供電。分布式基站的遠端設備由基站內直流電源拉遠供電,拉遠方式可選用星型布置或鏈式布置,拉遠距離應考慮遠供成本與基站的覆蓋范圍相適應。如果距離較遠時,應提高線路的供電電壓或者減小拉遠電纜的電阻。
電源獨立遠供系統的特點包括:一是基站遠端負荷小,覆蓋區域不大,優先選用戶外基站設備,無需建設機房;二是采用光纜傳輸,拉遠電纜和光纜一起敷設,可以大大降低施工成本;三是基站無交流電源引入或者電源引入不方便,需要多重協調的場合,采用拉遠供電可以方便施工和維護。由于增加了局端和遠端設備,以及拉遠電纜的影響,遠端設備的供電質量比局端低。為了防止拉遠供電在遠端多次轉換,降低遠供效率,遠端設備應優先采用直流方式工作。
2.3 直流遠供遠端電壓和距離分析
根據通信電源的技術要求,供電線路壓降一般不大于輸出端電壓的15%,遠端每個射頻單元的負荷按250W計算,根據基站的配置,分布式基站或小型基站的負荷按250W、500W和1000W三種配置核算,拉遠電纜選擇銅芯阻燃鎧裝電纜。局端設備的輸出電壓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140V、280V和400V。
在不同的局端設備輸出電壓和遠端功率需求下,以拉遠電纜線路壓降15%為門限條件下的最遠傳送距離如表2所示。
3 應用場景
3.1 樓宇及小區覆蓋
(1)場景特點
樓宇及小區覆蓋站點密,與周邊宏站距離較近,遠端基站一般采用光纖拉遠基站設備,遠端基站和主站的距離為0.1km~2km。樓宇覆蓋一般是單體建筑物,也有覆蓋多個建筑物的情況,拉遠基站設備分布在建筑物的各處,基站設備功率小,均安裝在室內場所。小區覆蓋站型特點是站點數量多且分散在多個建筑物,基站設備功率小,可以選擇室外安裝。
(2)適用方案
樓宇覆蓋和小區覆蓋基站采用分布式基站,將BBU安裝在附近的電信局房或基站機房,BBU安裝的基站機房作為近端站,RRU安裝在樓宇井道或天線現場。采用直流電源獨立遠供系統,利用近端站直流電源系統為遠端基站提供直流電源,RRU選擇戶外安裝型號,可以大大降低對機房和本地交流電源引入需求。遠供電纜和光纜一同敷設,施工和維護較方便。
以典型樓宇覆蓋和小區覆蓋基站為例。該場景中設置一個近端站BBU,三個遠端基站覆蓋樓宇,每個遠端功率約為250W,分別與近端站距離為100m、200m和300m,遠供方式選擇鏈路型結構,選用140V電壓規格;同時設置三個遠端基站覆蓋小區,每個遠端基站功率約為500W,與近端站距離分別為300m、500m和700m,遠供方式選擇星型結構,選用140V電壓規格。
相應的遠供電源系統如圖2所示:
遠供系統電源設備詳細配置如表3所示。
3.2 偏遠村莊覆蓋
(1)場景特點
偏遠村莊覆蓋主要解決移動通訊覆蓋,覆蓋區域大,站點數量較少,基站站距一般為3km~6km。由于覆蓋距離遠,因此基站設備功率較大。
(2)適用方案
偏遠村莊覆蓋選擇分布式基站,將BBU近端站安裝在附近交通和市電比較好的站點,遠端基站安裝在基站現場,遠端基站RRU設備由近端站的直流電源系統遠供。RRU室外安裝時,不需要遠端基站的機房和本地交流電源引入。遠供電纜和光纜一同敷設。
以偏遠村莊覆蓋基站為例。該場景設置三個遠端基站,每個遠端基站負荷約為1000W,均距近端站5000m,遠供方式選擇星型結構,根據壓降測算,選用400V電壓規格。
相應的遠供電源系統如圖3所示。
遠供系統電源設備詳細配置如表4所示。
3.3 高鐵、高速覆蓋
(1)場景特點
高鐵和高速覆蓋主要解決沿線的覆蓋,站點數量一般,沿鐵路和公路沿線分布,站距一般為1.5km~3km,覆蓋范圍有限,基站功耗較低。典型高鐵基站分布示意圖如圖4所示。
(2)適用方案
以高鐵和高速覆蓋基站為例。假定該場景中設置八個遠端基站,每個遠端基站功率約為500W,遠端基站呈線形分布,兩個遠端基站相距2500m,遠供方式選擇雙向鏈路型結構,近端站位于鏈路的中心,選用400V電壓規格。
相應的遠供電源系統如圖5所示。
遠供系統電源設備詳細配置如表5所示。
4 投資分析
電源獨立遠供系統和本地交流供電兩種供電方式的工程內容有很大的差異,具體如表6所示。
下面以前述的高鐵、高速覆蓋基站直流電源獨立遠供系統和本地交流供電系統設計的投資作對比,結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在設備費用方面,遠端基站較多時,直流遠供比本地交流引入的設備費用少;遠端基站較少時,直流遠供比本地交流引入的設備費用多。在工程建設方面,直流遠供和本地交流供電的拉遠電纜材料及施工費用與電纜的長度相關,同樣的距離,本地交流引入包括交流電源引入電纜及敷設、新建管線等成本,新建管線成本比較大;而直流拉遠主要為拉遠電纜及敷設。電纜沿光纜的管線敷設,這是直流電源獨立遠供的一大特點。在本地交流引入距離較合適的情況下,建議采用本地交流供電;如距離較長或者無本地交流引入時,則采用直流電源獨立遠供方式。
5 結論
電源獨立遠供系統適合中等負荷的遠端光纖拉遠基站,其負荷范圍為從幾百瓦的單個RRU到一至二千瓦的多個RRU基站。140V的遠供系統安全度遠高于280V和400V的遠供系統,因此在人員密集的城區基站,供電距離小于1km時,應優先選用140V遠供系統;供電距離在1km~3km時,選用280V遠供系統,此時需要保證遠供系統的安全距離。偏遠村莊覆蓋基站和高鐵、高速覆蓋基站一般人員較難到達,采用架空或埋地敷設時選用400V遠供系統。具體情況如表8所示。
由以上可知,電源獨立遠供系統在移動通信基站中應用優勢明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
參考文獻:
[1] YD/T 5040-2005. 通信電源設備安裝工程設規范[S]. 2006.
[2] YD 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與接地工程設計規范[S]. 2006.
[3] YD/T 1051-2000. 通信局(站)電源系統總技術要求[S]. 2000.
回顧無線電技術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方面,技術的進步提高了頻譜使用效率。例如,在公眾移動通信領域,從FDMA到CDMA,再到OFDMA,頻譜使用效率越來越高。隨著近幾十年來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通信網絡發生了很大變化,通信網與計算機網、互聯網的融合成為必然?;趯拵б苿油ㄐ偶夹g,今天我們構建了一個功能強大、無縫覆蓋的異構網絡,在這個網絡里面實現頻譜資源共享,極大地提高了頻譜資源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也加劇了不同業務、不同部門間的用頻矛盾。公眾移動通信技術在近幾十年里取得了高速發展,國際移動通信系統(IMT)頻譜資源不斷拓展,對無線電業務共存格局產生了影響,特別是對廣播業務、定位業務、衛星業務使用頻率形成了沖擊。在國內,廣電、鐵路、科研、國防等行業、領域在無線電頻率使用需求方面存在矛盾。在頻譜資源緊缺的情況下,這給我國的無線電頻譜資源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
如何應對寬帶移動通信迅速發展給頻譜資源管理帶來的挑戰?應從三個方面考慮:
首先,開發利用更高頻段。我國移動通信最早使用短波技術,近五十年來從短波發展到超短波。隨著無線電技術應用的發展,各行各業對于無線電頻譜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所使用的頻率帶寬、信道帶寬逐漸增加。如今,微電子技術的進步,讓高頻段頻率用來支持通信成為可能。眾所周知,我國的GSM網絡使用900MHz頻段和1800MHz頻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絡規劃使用2.1GHz頻段和2.3GHz頻段;對于第四代移動通信(4G)頻率,新規劃了2.5GHz~2.69GHz頻段。與此同時,WiFi和WLAN等技術作為寬帶無線接入的重要方式,是IMT的有益補充。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在規劃IMT頻率的同時,也規劃了部分頻率支持WiFi和WLAN技術。在我國,下一步將規劃5GHz頻段上的頻率用于寬帶無線接入。
>> 基于RFID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 基于RFID技術的檔案信息管理自動化系統 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數據技術探討 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 基于RFID技術的高校研究型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 基于RFID射頻技術IC卡的高校后勤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與應用 基于RFID技術醫院綜合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 基于RFID技術的智能倉儲管理系統設計 供應室RFID信息管理系統綜述 淺談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安全管理 基于智能客戶端技術的消防信息管理系統開發 RFID在綜合化城市停車場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RFID中間件數據處理及其在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 基于動態網頁技術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前期設計 論VPN技術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條形碼技術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UML技術在醫院檢驗信息管理系統設計中的應用 自動備份技術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研究 無線網絡技術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及應用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Sunny Dzik.RFID and Smart Packaging in healthcare.[Retrieved March 25,2006,from.http:///smarthealthcareusa/3.asp].
[3]Walter H.Dzik.Emily Cooley Lecture 2002:Transfusion Safety in the Hospital.Transfusion,43(9):1190-1199,September 2003.
[4]RFID—Standards in Libraries[EB/OL].http://dbc.dk/Brngememinar2004/Standards in Libraries.pal.
[5]郎為民.射頻識別(RFID)技術原理與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58-91.
[6]羅春衫,彭龑,易衫.RFID技術發展與應用綜述[J].通訊技術,2009,12(42):112-113.
[7]彭玉芳.RFID技術及在國內外的應用[M].中國無線電,2010,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