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風乎舞雩詠而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孔子為什么對曾皙“情有獨鐘”,并且對他的話大加贊賞,況且原文還在曾皙的話前先言道:“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用來表現曾皙說話時的器宇不凡呢?這個問題,歷來有所爭議。如,東漢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在他的名著《論衡·明雩篇》中就說出了和他人不同的看法:“暮者,晚也,春謂四月也。春服既成,涉沂水也,象龍之從水中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說論之家,以為浴者,浴沂水中也,風干身。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風干身也?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審矣。”
總覽王充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王充認為曾皙所描述的情形,其實是當時的一種祭祀儀式——“雩祭”。在戰亂頻仍、禮樂崩壞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夠對古禮進行不同凡響的描繪,以表達個人的社會理想,這對于一項懷有遠大政治抱負和美好生活向往的孔子看來,當然是難能可貴的,甚至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由此對曾皙開懷贊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由王充的看法,特別是由王充所得出的結論,不難看出,他之所以認為曾皙所描述的情形,其實是當時的一種祭祀儀式,是因為在他看來,“暮春”的時候,天還較為寒冷,曾皙及他的伙伴們根本不可能下到沂水里洗澡。這種看法,即使在今人看來,自然也順理成章,無可挑剔。但我們若從地理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很容易就會有這樣的疑問:在王充和孔子生活的時代,氣候特征有沒有差異呢?
從地理常識出發可知,由于受太陽輻射的影響、宇宙和地球物理因子的影響、下墊面地理條件的影響以及大氣環流和大氣化學組成等自然因素變化的影響,地球氣候當然是在漸變的,而且有時候還可能產生突變。根據周淑貞主編的《氣象學與氣候學》(高等教育出版,1997年3月)中的研究結果可知:我國5000年來的氣候可以劃分為四個溫暖時期和四個寒冷時期,見下表:
從上表不難看出,孔子及曾皙所生活的時代正處于我國的第二個溫暖階段。所以曾皙所說的陰歷三月,即“莫春”,也就是公歷四月下旬至五月初的立夏前端,此時的天氣已經非常炎熱,人們當然可以下到河里洗洗澡,到高地上去吹吹風。
來到美林里,我們駐足觀賞。這地兒野花奇多,雖說野,卻并不遜于室內花。這些花的名字我卻一個都不知道——太慚愧了,作為一名旅游愛好者,本該知道的不知道。花兒精神抖擻地綻放,沒有絲毫的萎靡。它們與我們對視著,對視著。它們那含情脈脈的眼神足以說明它們是太陽底下最自信的!
這兒的樹也不例外。樹枝繁葉茂,高大挺拔,足足有許丈高。不一會兒,這些大樹旁長了一些小樹苗,那是我們的心血結晶。我們在樹蔭下納涼,十足的風吹過,像是與樹打招呼。樹這么受歡迎呀!樹是放哨的士兵,長年累月止住風沙雨雪這些不速之客,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我們還見到了動物朋友們。鳥兒練著嗓音,揖禮一聽,你就會覺得新的歌唱家誕生了。蝴蝶互相嬉戲,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好像兩蝶都在“撒嬌”“發嗲”。蜜蜂最勤勞,采集花粉釀蜜,為誰辛苦為誰甜?最愛的莫過于一只亂跑的小狗。見到我們“汪汪”地輕吼著,蹭著我們褲子的褲筒,畢竟搖尾乞憐是它的本性。
這時,幾個住在附近村子的人,大大小小,男女老少皆有。在一股清泉里洗澡,野的還是野,就連溫文爾雅的也變野了。他們洗好后,半穿上衣服就等著風兒吹,吹好后又唱著歌兒哼著小曲兒乘興而歸。這使我想起我國著名的圣經《論語》里的一段話:
詩歌中也有敘事,但敘得不實,不細,不能像散文、小說那樣把事物的來龍去脈敘述得一清二楚,纖毫畢現。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只是粗線條的概述:“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至于劉蘭芝是如何“學織素”“學裁衣”“裁什么衣”,均語焉不詳。詩歌中也有描寫,但描寫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把景物當作自己寄附感情的載體。景為表象,情為內核;景為外殼,情櫓屑幔瘓拔賓卒,情為渠帥。
詩歌也可以議論,但過多的“直抒胸臆”,臧否褒貶并不可取。詩歌貴在“言有盡而意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讓讀者能參與詩句內涵的再創造,再拓展,再延伸。
詩言志,歌詠情,讀詩須讀出詩人隱貯于字里行間深處的“志”和“情”,“意”和“感”,“旨”和“核”,方可謂之“真讀詩”“真品詩”。從詩中去欣賞情節或識見,都只是賞詩的末技。
如何才能深刻而精準地品悟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呢?教師不妨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從標題中尋找含有詩人情感體驗的字眼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詩,一看標題,就知杜甫此詩的感情基調是“喜”。
類似的如劉禹錫的《傷愚溪》一詩,標題中直接標示出了一個“傷”,可推知此詩的感情基調是“哀傷”“悲傷”,是為柳宗元的坎坷命運而感到凄傷、悲惋。
二、從詩句中尋找含有感彩的詞語
如李清照的詞《聲聲慢》中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末尾:“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中都直接出現了“愁”字,因此可以推斷這兩首詞的感情基調均為“愁”,只不過一個是寫兒女情愁,一個是寫亡國哀愁。
三、從熟悉的詩人、時代推知詩歌的情感
如我們所熟知的杜甫,其詩的主要感情大都是“沉郁頓挫,憂國憂民”。因此,我們讀杜甫的詩,就可以以此為基調去揣知杜甫不同詩篇中不同的“悲傷”。
當然,杜甫的詩作中也有少量的詩寫得清新,清麗,清爽,輕松。如“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就一掃沉郁頓挫,體現了詩人的輕松、愉快、欣喜、寧靜之情。但這類“閑適愉悅”之詩在杜甫詩中顯然是少之又少的。
宋代詩人、詞人,大都懷有愛國主義激情,充滿建功立業的渴望,以及懷才不遇,功業難成的嗟嘆、怨憤。陸游如此,辛棄疾如此,蘇軾、楊萬里亦是如此。
四、從意象入手推知詩人感情
如果詩歌中出現了“蘭”“菊”等意象,其情感大都含有高雅脫俗之意。如屈原的《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表現了屈原卓爾不群、高尚清潔的人品和情操。
“沙鷗”的意象一般表現人的飄零或感傷,如杜甫詩“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天之遼闊,地之曠遠,更顯鷗鳥的孤單、孤獨、孤寂、孤苦。
五、從意境特點推知詩人情感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通過一組昏暗、衰敗、僻遠、荒涼、冷寂的意象營造出落魄、坎坷、悲哀、凄涼的意境,表現了詞人漂泊天涯,孤苦疲憊的哀傷。
而王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則用清新、明麗的意境,表現了詩人隱居生活的恬淡、愜意、自由、欣喜。
因象成境,借境注情,情由境爆,境以情溢,只要我們牢牢把握同一個意境中不同意象的“共性”,從不同的意象中找“情感公分母”及“情愫公約數”,異中求同,情意自明。
六、從用典推知詩人情感
蘇軾詩“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中的“舞雩風”出自《論語》“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由此可知作者是要通過該詩表達自己雖處境艱難,但仍不失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自由自在,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
而辛棄疾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句通過引用廉頗“一飯三遺屎”的典故,說明自己懷才不遇,虛度年華,功業難成的絕望和悲哀。
七、從題干中把握詩作負載的感情
如陶淵明《雜詩》的:“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綬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孰若當世時,冰炭滿懷抱。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
其題干云:“與《飲酒?結廬在人境》相比,本詩描寫隱居生活之樂的角度有何不同?”
這個“題干”就直接點出了此詩的思想感情為“描寫隱居生活之樂”。
八、從名家評論中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如晏殊的《喜遷鶯》:“燭飄花,香掩燼,中夜酒初醒。畫樓殘點兩三聲,窗外月朧明。曉簾重,驚鵲去,好夢不知何處。南國春色已歸來,庭樹有寒梅。”
題干:有詩家評論,本詞“通篇始終不說破離情,而離情自然從畫面中流出”,手法極其高妙,請簡要分析。
此題干,直接把詩歌飽含的“離情”交代給了讀者和考生。
九、從詩歌中的“期望”推知詩人感情
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末尾,表達出來的期望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知此詩的核心情感是珍愛生命,珍視親情、友情。
明代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受權閹劉瑾迫害,被貶為龍場驛丞(今貴州修文縣鏡。)他歷盡艱辛來到這里,扎了座小茅庵居住,既透風又漏雨。后來發現一個山洞,便搬進山洞,取名“陽明小洞天”,成了穴居之士。此地山高林密,常年霧瘴蠻煙,多虺蛇虎狼,且糧食匱乏。他不得不親自耕田種地,采薪做飯。他與周圍的“夷人”相處融洽,夷人見山洞太陰冷潮濕,就齊心協力幫他建了一幢木屋,還建了一座小軒。王陽明把木屋取名“龍崗書院”,小軒名“何陋軒”。并寫詩《龍崗新構》記其事。先后又建了“寅賓堂”、“君子亭”、“玩易窩”等,他都寫了《記》。他選擇了部分夷人弟子來讀書,給他們傳授儒家經典和詩文,名聲外傳,弟子越來越多。他除了講課外,不時與學生或游山探洞,或月下撫琴,或飲酒吟嘯,或沿溪賞月,教學生活既嚴肅充實,又生動有趣。有時學生攜帶美酒佳肴來敬奉老師,大家設席夜坐,舉杯暢飲,其樂融融。或受鄰翁招飲,共話桑麻,別是一番情趣。
他的《諸生來》詩云:“分席夜堂坐,絳蠟清樽浮。鳴琴復散帙,壺矢交觥籌。夜弄溪上月,曉陟林間丘。村翁或招飲,洞客偕探幽。講習有其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為謀。”雖在山野之間,亦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情趣。教學之余,他深思熟慮,終于悟出了“格物致知”的“圣人之道”,開始形成自己的哲學體系。為了激勵諸生勤苦向學,他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提出必須遵循的四條準則:“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龍崗書院名聲遠傳,按察司副使兼提學副使的毛科曾請他去省城講學。他自知威望不夠,婉言辭謝。接任提學副使的席書,慕名來訪,與他討論程、朱理學與陸九淵“心學”的異同,辯論幾日,席書豁然大悟,對陽明先生由衷敬佩。為了讓全省生員接受陽明先生的熏陶,席書回去后特修書敦請陽明先生到省城文明書院講學。王陽明見敦請書情辭懇切,欣然應聘,主講文明書院。自此王氏心性之學在貴州廣為傳播,成就了一大批知名學者、文人。
王陽明離開貴州后,人們以他的名號建書院,修祠堂,刻碑記。陽明書院后改名貴山書院,成為貴州最大的書院,清末改設貴州大學堂。在扶風山建陽明祠,正殿五間,塑王陽明冕服石刻立像,殿外有廊,嵌陽明先生手跡勒石以及袁枚、何紹基、鄭珍、莫友芝等名家的詩文刻石,殿內還有日本友人刻的巨型詩碑。祠旁有扶風寺、尹道真祠,配以假山、回廊、桂樹、銀杏、古柏、修竹,清幽宜人。修文城郊的龍崗山上,陽明洞中有摩崖多幅,巖上是君子亭,亭后是何陋軒,軒壁嵌碑刻十余通。沿山巖建有吊腳樓式的賓陽堂。王文成公祠建在龍崗書院故址上,有正殿、配殿和元氣亭,構成四合院落。各建筑物間有幽徑相通,綠樹夾道,景色絕麗,游人至此,無不生敬仰之情。陽明先生的學識與德操,深受貴州各族民眾的崇敬。在貴州教育史上,他是傳播儒家思想、促進黔中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人物。
育苑春泥
如果我要說,這一條溝里盡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桃樹,那是我錯了;如果你要說,沒有桃花開的山溝溝里絕無好景色,那是你錯了。游罷桃山溝,方才知道我們都錯了。桃山溝依舊,且做逍遙游。
其實,在生活中,“境由心造”,自然界里生機盎然,萬木競秀,不因你的喜怒哀樂就改變了模樣,美好的景致就在你的眼前,就看你用什么心態去觀賞它了。俗語云:情人眼里出西施,說的就是如此。你用一雙贊美的眼光去觀賞,你用一個寬容的心態去悅納,那么,我敢說你的面前一定不乏令人心動的美景。
桃山溝,一個極富詩意的地名,一股磁力無形地把人們吸引到她的跟前。極具誘惑力的名字,極具浪漫的意境,深深地牽引著我,使我最終以徒步的姿態,翻開桃山溝那頗具魅力,引人入勝的詩行。
車停在菜園的白馬峪,“徒步之家”的一行人便開始探訪桃山溝之旅。菜園鄉土地、丘陵、河川相間,背靠塔山,青龍澗河穿過此處,地勢南高北低,地勢特征是兩川夾一原。聽說,溝的上面是張村,此地對我來說既是陌生的,又仿佛來過似的。
我想,景不在遠近,而在于能否悅目賞心;景不在等級高,而在于你的心情是否好。不知不覺間,穿過了綠油油的麥田,一片桃花在眼前笑臉相迎,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在那希望的田野上,一群隊伍在向前行進,心花在每人的心中怒放。
桃山溝,一首含蓄、朦朧的詩篇,在我們面前緩緩展現,于是,我們便走進了詩篇。
不遠處,有一農家山莊,莊后有一方不大的池塘,標牌上赫然寫著“姜太公釣魚池”。池塘邊立有一小廟,里面供奉著姜子牙,門口有一副對聯,聯曰“助周滅紂封神位禮儀華夏,直鉤垂釣仁者智除暴安良”,頗耐人尋味。
昔日,姜太公出山助周前,曾垂釣于渭水旁,以“無鉤之釣”非為釣魚,而專釣賢能之主而聞名。垂釣者,非為釣魚之樂也,而在于釣的是一份閑適,一份愜意,一種野趣耳。頓生一想,他日吾也做一釣翁,專門來此垂釣,自娛自樂,如何?在閑適中盡情放飛心靈,盡情品味那份空靈與恬淡,豈不快哉!
穿行于溝中,溝內春意濃濃,移步換景,美妙盡在其中。一片諾大的、郁郁蔥蔥的楊樹林撲面而來,筆直、高削、挺拔,直刺蒼天。暗中尋思,這或許是溝內特定的地形條件使然,為了獲取更多的陽光,楊樹只能拼命往上“竄”著長,終于成了“鉆天楊”了。
一條水渠蜿蜒曲折,相伴我們而行。渠水歡快地流淌,就像我們此刻的心情,只是水稍嫌渾濁了些,多少讓人有點惋惜。
桃山溝,猶如質樸、本色而未加雕琢的璞石,等候我們用喜悅的心情和欣賞的眼光去“雕琢”,也猶如一首抒情的山水詩篇,清新、自然的詩句在我們面前緩緩展現,雖無華麗、俏美的梳妝打扮,然而其獨有的樸實內涵和清新氣質卻著實讓人留戀。
溝邊的崖壁上土石相間,成為一個個斷層面,猶如墻壁一般,土層中疊壓著許多鵝卵石,形成一道特有的奇觀:崖壁上下均是土層,中間卻鑲嵌著石頭。這里以前或許有較大的河流穿過,那些石頭分明就是河灘上才有的,應該是河水流淌、沖擊過留下的痕跡吧。目睹此景,不禁讓人生發出“滄海桑田”的感慨來了。
溝中,野花綻放,青草搖曳,似乎在低吟著遠古的詩篇,興許遠古時,這里又是另一種面貌也未可知。往事如煙,人生如夢,唯有這自然界的土崖依舊,溪水依舊,思之再三,頓覺有恍如隔世之感。
在土和石構成的崖壁上,我們不時能看到一個個黑乎乎的山洞,里面只能容下一人,黑黝黝的,看不清楚里面的東西。有的地方,崖壁上還開了一個較大的豁口,宛若小天井似的,由不得讓人興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打造地貌的造化之功竟是如此神奇!
在小渠旁,背靠野山坡,驢友們席地而坐,開始小憩。舉目望去,但見藍天、白云之下,土崖突兀,巍巍聳立,小溪流淌,奔騰歡歌,驢友們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來了。“我美了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醉了,帶上我們的誓言遠走高飛,你是我的山哪我是你的水。。。。。。”歌聲飄飄,直抵云霄。
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禁心旌神搖起來,手腳也胡亂舞之,將心中的愉悅之情盡情揮灑。忽然想到當年孔老夫子所格外鐘情的那種方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