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南泥灣開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一番發言,顯示了一個高年級學生在掌握了圍繞課文中心思想領悟語言文字的閱讀方法后,表現出的“發現交流”的能力。
“發現交流”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顯然這是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的。
怎樣使學生具有“發現交流”的能力呢?
一、重視學法指導,使學生掌握“發現交流”的本領
指導小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應從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實際出發。因為他們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一般形象思維和初步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這就是說,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具體的形象的知識,所以對小學生的學法指導,不是進行抽象的講解,而是應結合具體內容的學習逐步進行滲透。
為了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首先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對此,我不是要求學生去背解釋,而是要求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和段落,聯系上下文,知道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即使學生通過查字典了解了詞、句的本義后,我也總是再要求學生聯系課文來理解這些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然后,啟發學生通過想象體會詞句所描寫
的意境,通過與同類同語的比較,體會這些課文運用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
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掌握了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學習《井》一文時,課文中“啊,這些星星,離得多遠!多遠!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學生通過閱讀發現了“多遠!多遠!”后面用感嘆號,而“多深?多深?”后面用問號,議論道:前一句是感嘆號,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問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嘆星星離我們很遠,后一句在猜測這井水到底有多深。問題是“發現”的前提,他首先發現了標點符號運用的不同,通過思索,運用已掌握的有關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能力,繼而發現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義,進而達到對句意的頗有深度的理解。這樣學習,就有了“交流”的內容。因此,我常要求學生在學習新課時,想一想與學過的課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課在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容上有哪些特別的地方,并對此提出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提問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二、創造機會,鍛煉學生“發現交流”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它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生初步感知了一種學習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經掌握了這種學習方法,就會在實踐中運用這種方法,當然更談不上熟練地運用。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發現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學的全過程――從課文的導入、審題,到初步感知課文,到分析理解課文,到小結歸納,都創造機會,讓學生來進行發現交流。至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則是在學生想講而講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結而結不了的時候才加以點撥,加以啟發引導。
教學《南泥灣開荒》一文,學生從審題,閱讀交流文章的內容安排,到課文內容如何反映戰士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都由學生自己發現交流:課題一出現,學生即運用已掌握的審題的一般思路開始了審題交流。“題目中的關鍵詞‘開荒’。我查了字典,‘開荒’的意思是把荒地開辟成可種植的土地”“‘南泥灣’起限制作用,限制了開荒的地點。告訴我們課文寫的是在南泥灣這個地方開荒的事情。”“從課題看,這是篇寫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的。”
至此,學生的交流進入到對課文內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順勢引導:默讀課文,是按這一順序寫的嗎?少頃,交流繼續,“我認為是按這一順序寫:課文第一、二小節寫開荒的起因,最后一小節寫開荒的結果,其他是寫開荒經過。”我點撥:經過有兩層意思,開荒準備和開荒經過,因此課文也可分4段,這樣分更能突出文章重點。段落劃分好,朗讀課文后,學生進入初步領悟中心思想的過程,交流道:“這篇課文是贊美三五九旅戰士的。”“贊美他們不怕苦、不怕困難的精神。”我再點撥:請從選材角度看,課文是怎樣表現戰士們不怕苦、不怕困難的艱苦奮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還贊揚了戰士們什么精神?學生有所啟發后邊閱讀,邊從選材角度(一天勞動過程,典型材料――挖荊棘狼牙刺……)緊扣課文內容,闡述了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對什么是樂觀主義精神?課文為什么3次使用“在開荒熱潮中”?這些學生確有困難的問題,我才加以重點啟發講讀。先讓學生找到課文對“艱苦奮斗”和戰士“憧憬美好未來”的描寫,從而幫助他們悟出“革命樂觀主義”的含義。
上初中時候,學校在一個窄窄的山灣里,下面是一座廟,破舊的小門樓屋梁上寫的是“清嘉慶年重修”的字樣,整天吹著涼習習的風,一塊大石頭被廟上的瞎子坐得光滑干凈。旁邊的小石板房就是瞎子的住房。與大殿連接的圍墻早垮了,孤零零地呆在一旁,被幾棵大古樹圍著,陰森森的,很些虎踞龍盤的氣勢。冬天夜晚,風吹過古樹如排山倒海,萬馬奔騰,讓人心驚肉跳;有時又如餓鬼哭號,毛骨悚然。只有瞎子,晚上爬上過古樹砍樹枝當柴燒。瞎子說大殿壓在龍頭上,圍墻建在龍脖子上,過幾十年龍脖子就要扭一扭,圍墻就垮了。我剛到廟灣上初中時是姓丁的父子兩個瞎子。老瞎子沉穩不茍言笑,小瞎子幽默,喜歡逗學生玩,在那個饑餓的年代經常讓學生在他的灶上做飯,后來,聽學生走路就能準確的叫出我們的名字。小瞎子給我講,我父親是在他灶上做過飯的,后來將他的鍋打了就偷偷的跑了,再也沒到學校了,說得我很不好意思。
學校就在娘娘廟圍成的山灣里,叫廟灣。兩個院子,一個是小學的,另一個是中學,中間被戲樓和操場分開。每天中學上操結束后小學再上,很是熱鬧。學校的房子很破,窗子沒有玻璃,調皮的同學可以不從門走直接從窗洞翻進教室。晚上躲在床上可以數星星,墻外挖泥留下的坑成了死水塘,青蛙在里面呱呱的叫。院子中間用磚圍了一個圓形的小花壇,種了許多指甲花和菜。花壇外面是四棵蘋果樹。有月亮的夜晚我們常常繞著花壇,在婆娑的樹影下踩影子。陳校長是我們的校長,就住在花壇的北面,常站在房檐坎上,笑瞇瞇的看我們追逐。
陳教師挺胖的,常背著手挺著肚子在院子里轉來轉去。吃飯的時候用五指舉著白色的粗瓷碗,上面堆著很高的面條,希溜希溜吃得很香。有同學就在院外山墻上的黑板上畫了一幅漫畫,并寫著“大肚子XX”。以后大家私下里都這么叫他。大家玩鬧時,看他回來就說“大肚子回來了”,一哄而散。
陳教師教我們班的政治。上課聲音很大,很風趣,把深刻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每個框題結束都要抄上幾道問答題,然后記幾分鐘,再講新課。過一段時間就會把同學叫到蘋果樹下一道題一道題的檢查,效果很好。有一次,不到十分鐘的時間我竟然背過了五道題,陳校長很驚訝,到每個班都講這件事,讓我覺得很榮耀,更喜歡他的政治課了。今天我所遵循的做人基本道德,都應該是受陳校長政治課的影響。可是成績不是特別理想,老是八十分左右,這讓我多少有些失望。上初二時,陳校長調走了,我們幫他收拾行李,在一堆廢紙里看到了我的幾次試卷,竟一道題都沒改,分數是他憑印象寫的。
有一次陳校長講課,舉了一個例子,很生動。他眉飛色舞,講到緊要處,說:“這事只差一蚊子……”他頓了頓,覺得不合適,說:“只差一蚊子腿。”我們大家從緊張的氣氛中緩過來,會心一笑。多少年來,我常用“一蚊子腿”的事告誡老師,我們說話要保持老師基本的文化人本色。
陳校長也在真正口誤的時候。那是講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我們聽得很入神,陳校長一激動,將“南泥灣開荒”說成了“南泥荒開灣”,后面一連說了幾次。下課后,陳校長走出教室沒幾步,大家都互相學著他的腔調說“南泥荒開灣”。陳校長大為惱火,一改往日的和善,走回教室對我們一陣好訓:“人都有失誤的時候,你們吃了多少飯,過了多少橋,就不得了了,我還知道南泥灣開荒,你們知道什么!才幾天尾巴就翹上天了。”我們啞口無言,一下子沒了精神。這事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對人,不就應該這樣么?
(男)各位來賓、各位同學;
(合)大家晚上好!
(男)踏著春天的鼓點,我們走進蓬勃的五月;和著夏天的節拍,我們放飛激昂的心情。
(女)在這一刻,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春的氣息,這是我們祖國的春天。
(男)在這一刻,我們分明感受到了夏的火熱,這是我們在座每個人的激情。
(女)朋友們,在這令人難忘的夜晚,我們將伴隨著紅歌的旋律去回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男)紅歌是中國革命歷史真實的寫照,它永遠是激勵我們繼續奮斗的號角!
(女)紅歌是一種呼喚,紅歌在呼喚紅色精神。這種精神經過歷史的沉淀早已根植人心。
(男)今晚,讓我們敞開心扉,釋放激情,唱響紅色經典!今晚,讓我們縱情放歌,歌唱祖國,抒發時代豪情!
(女)今天親臨我們紅歌會現場的領導有:上饒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邱煒煌教授,副校長羅時平教授、黃愛民教授、毛成教授,副調研員、機關黨委書記祝信勤副教授等。
(男)讓我們對各位領導和各位老師親臨指導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女)上饒市委黨校第八期中青班“紅歌”演唱會
(合)現在開始!
(女)五星紅旗,正在迎風飄揚,東方雄獅,正在引頸高吭。我們親愛的祖國,經歷了多少血雨風霜,才迎來今天的繁榮富強。千言萬語,道不盡我們對黨的深情;萬語千言,謝不完黨對我們的深恩。
(男)我們團結一心撥響心海的琴弦,我們剪下一縷陽光獻給祖國母親
(女)1、首先請欣賞由第八期中青班全體學員帶來的大合唱《歌唱祖國》
2、請欣賞第二首大合唱《團結就是力量》
(男)3、在的艱苦歲月里,延安南泥灣人披荊斬棘,開荒種地,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創建了陜北的好江南,請欣賞葉愛花同學演唱的歌曲《南泥灣》
(男)4、千山萬水,戰火硝煙,英雄的軍人用熱血澆鑄著共和國的輝煌,請欣賞邵高、江細蘭兩同學聯袂獻上的歌曲《血染的風采》
(女)5、高強度的訓練和拉練,是我們最可愛的人的共同記憶,日落西山,風展紅旗,聽,“一、二、三、四”的口令聲響起來了。掌聲有請第三學習小組帶來的小合唱《打靶歸來》
(男)6、凡是危急的關頭,總會出現他們的身影,凡在人民需要的時候,總會出現他們的笑容。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他是誰,可我們知道他們是為了誰。請欣賞李晨明、呂曉萍二同學為我們演唱歌曲《為了誰》
(女)7、有一名字至今在傳唱,他忠于人民忠于黨;有一種精神至今在弘揚,他愛憎分明不忘本。有請第四學習小組為我們帶來的小合唱《學習雷鋒好榜樣》
(男)8、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我們在愛心中孕育生長,再把愛的風帆撒播到四方,帶給你無限溫暖。請欣賞葉鳳媛同學演唱的《愛的奉獻》
(男)9、葡萄園幾度春風秋雨,小苗兒已長得又壯又高,當枝頭結滿了果實的時候,傳來克里木立功的喜報,請欣賞劉晨同學演唱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女)10、幾十年拼搏,幾十年努力,在黨的領導下,億萬中國人民意氣風發,一起迎著壯麗的朝陽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請欣賞由第一學習小組帶來的小合唱《走進新時代》
(男)11、相逢是首詩,相逢是首歌,我們今天的相逢是首最美麗的詩與歌!請欣賞程黎霞同學演唱的《相逢是首歌》
(女)12、今夜必將無眠,因為你美妙的歌聲還在耳邊縈繞;今夜必將無眠,因為你婀娜的舞姿還在眼前翩躚。請欣賞劉麗群同學演唱的《今夜無眠》
(男)13、一首歌曲的動聽旋律,可以無限回放,而我們共同吟唱的這一首歌,同樣有著無限回放的旋律空間。讓我們繼續吟唱,在每一
個季節。請欣賞李華、劉晨二位同學帶來的《同一首歌》
(女)14、來不及感慨,來不及回味,我們把藍圖再一次描繪,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那時的春,那時的秋,那時的碩果一定會令人心醉!請欣賞由第二學習小組帶來的小合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男)總有一種激情讓我們感動。
(女)總有一種生活讓我們向往。
(男)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奮進。
(女)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昂揚。
(男)難忘今宵、今宵難忘,今夜我們歡聚一堂,縱情歌唱、放飛夢想。
(女)難忘今宵、今宵難忘,今夜我們歡聚一堂,沐浴春光、收割希望。
(男)讓我們共同祝愿,祝愿市委黨校傳承紅色精神,多育紅色人才;祝愿紅色上饒在科學發展的大道上邁步前行,紅紅火火!祝愿我們祖國的明天永如紅日東升、更加燦爛輝煌!
(女)上饒市委黨校第八期中青班紅歌會到此結束!
既然汪先生已經去了冀中,又怎么能把日軍氣成那樣呢?原因是他和他的戰友們就在日軍的眼皮子底下與留在北平的外籍教授們進行聯系,解決了冀中根據地高性能炸藥研制中的多個重要問題,而日軍硬是拿他們沒辦法。
據冀中兵工重要負責人張方回憶,在冀中的專家們因為缺少實驗條件,經常用英文寫信給在北平的洋教授們求助。這些信件從冀中敵占區的“關系”處以平信寄出。日軍對所有信件都會進行檢查,然而,次次都會放行。因為這些信件的內容,無非是回鄉的學生與教授交流關于肥田粉的學術論文而已。
但日軍沒想到的是,其實這些信件探討的,卻是怎樣制造對付日軍火車的炸藥――英文不好的日本人看不懂,實際上這是國際友人和中國專家在共同幫助八路軍完成制造烈性炸藥的技術攻關。
汪先生等到達冀中之前,八路軍發展的民兵多用黑火藥裝地雷和手榴彈,但這是用于襲擾和自衛的,正規部隊不能靠這個。日軍記載,第一次攻打井陘煤礦的時候,八路軍的手榴彈曾扔得日軍陣地到處都是,卻基本不響,這是因為下雨導致黑火藥受潮。
汪先生他們來了以后,很快就找到了新的炸藥來源。此時,日軍卻在河北實行著他們占領期間唯一的“德政”――為了能夠征得更多的糧食,向當地農民強行配售肥田粉。河北的農民對這種“德政”響應并不積極,因為反正多收了糧食也是鬼子的,而且肥田粉的價格不菲,老百姓也很難負擔。
然而,日軍的肥田粉卻不愁銷路――都被八路軍買去了。八路軍要肥田粉干嗎?送到南泥灣開荒?當然不是。這是因為北平來的專家們到了根據地,發現日制肥田粉的主要成分內含有大量硫酸鉀,將其提煉出來,再通過化學反應,是可以變成炸藥原料的。順便說一句,今天肥田粉的成分已經大大改變,是提煉不出炸藥來的,但日軍當時沒有這個配方。
當然,日制肥田粉里面有大量雜質,這個提純和反應的過程并不簡單,所以到了根據地的專家要與在北平的朋友交流,通過他們的實驗獲得更好的炸藥制造方法。北平的外籍教授們一方面與汪先生等有師生之誼,另一方面大多同情中國的抗戰,因此心照不宣地幫助學生們解決這些“學術問題”。這就是“肥田粉”論文的由來了。雙方只談化學反應,不涉及一字于炸藥與抗日,局外之人實在是不容易看明白。
那么用英文奇怪嗎?一點兒也不奇怪,汪德熙先生英文很好,張方和胡大佛等八路軍兵工專家,在冀中的兵工廠里也經常用英文交流,還曾經為此差點被當成特務呢。
因為《草原之夜》,可克達拉得以聲名遠揚,她幾乎成了一種象征,一種美好愛情和美好生活的象征,所有熱愛這首歌的人們都有一個自己心目當中的“可克達拉”。
“我們是這里一團火,融化了冰雪,趕走了荒漠,我們是這里的一滴雨,播種下綠洲,澆開了花朵,我們的汗水和心血,溶進這悠悠伊犁河……”
沒幾個人會不知道《草原之夜》這首歌曲,不僅因為那令人難忘的抒情優美的旋律,歌中那個在草原的夜色里獨自撫琴遙寄對遠方的姑娘思戀之情的年輕人,還有他對美好愛情的執著和向往,更是深深地打動了所有聽過這首歌的人們。歌聲所表達的是一種美好的情愫,然而,人們在聽這首歌時,一定會為這對年輕人因為時空的阻隔無以互訴衷情而嘆惋。因為,畢竟今天的人們,是很難想象連一封情書都傳遞不出的窘迫情形的。
歌中提到的“可克達拉”,是新疆伊犁兵團農四師64團所在地的地名,維吾爾語“綠色的原野”之意。據這首歌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田歌介紹,1959年,為拍攝反映新疆生建設兵團成就的國慶十周年獻禮片《綠色的原野》,田歌隨八一電影制片廠導演張加毅率領的攝制組來到可克達拉。
當時的可克達拉還只是一片爛草灘。在拍攝的幾個月里,攝制組的同志們親身感受和目睹了軍墾戰士們與天斗、與地斗、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斗,以飽滿樂觀的激情在荒原上建設美好家園的感人情景。一個黃昏,攝制組的同志們在草灘上討論片子的創作,導演張加毅說,這部片子應該有一首抒情的曲子,然后獨自去了一邊,不一會兒便大叫著回了來,激動地將一個寫有八句歌詞的信封給了田歌,田歌讀后一樣非常激動,眼前立刻浮現出一幅油畫般美麗的圖畫和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拿著信封,田歌跑到一邊的草叢里,激情之下,只用了20多分鐘便譜好了曲子。《草原之夜》這首名曲也就由此誕生了。
田歌告知,他們當時感受最深的是那里條件的艱苦和軍墾戰士們的樂觀。那時侯的可克達拉因為靠近沙漠的邊緣,可以說是風沙肆虐,刮起風來不僅睜不開眼,就是在幾步之內也難看得見對方的臉,野兔子多得人圍成圈就能逮到許多,荒野上幾乎看不到什么綠色,連一條象樣的路都沒有,軍墾戰士們開荒種糧,引水栽樹,架橋修路,每天勞作長達十四五個小時,但勞動的熱情還是那樣高漲。
另有一點在歌聲中體現較為充分的是可克達拉的遙遠和閉塞。那時的可克達拉不要說電燈電話,甚至連個郵局都沒有,寄一封信到內地少說也得20多天,這對于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志愿來到這里支援邊疆建設的軍墾戰士們來說,離開了美麗的家鄉,離開了思念的親人,幾乎甚至連最基本的通訊方式都斷了,但他們堅信用自己的雙手一定會使萬古荒原改變模樣,心中的姑娘也一定會來到身邊與自己共建塞外戈壁上的新家園。田歌說,《草原之夜》這首歌所要表達的正是軍墾戰士們這樣一種改天換地的豪情。
40多年過去,也許連歌曲的作者和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也沒有想到的是,這些早已成了昨天的記憶和往事,至少戀人間傳情再也無需等到千里雪消融的時節了,因為可克達拉已經改變了模樣!
曾經在一個初冬的日子里來到可克達拉。因為《草原之夜》,可克達拉得以聲名遠揚,她幾乎成了一種象征,一種美好愛情和美好生活的象征,所有熱愛這首歌的人們都有一個自己心目當中的“可克達拉”。那一天,我們的車行駛在團場寬闊的柏油路面上,在網格狀密布的白楊樹林間和田野的邊上穿行,看著整潔的校園里各民族的孩子們在嬉戲玩耍,一座座裝修氣派的新居在冬日的陽光下是那樣惹人注目,聽著團場領導的介紹和職工們爽朗的笑聲,站在牧歌悠遠、遼闊無際的可克達拉草原,內心里甚至有些遺憾,那個激發了音樂家創作激情的可克達拉怎么就一點昔日的影子都沒有了?
田歌曾笑談,今天的年輕人談戀愛,再也不會像當初那么困難了,現在農場里家家都有電話,時尚的年輕人們還學會了用手機、傳真、上網發電子郵件,如果想,分分秒秒都可以和外界保持聯系。
其實,變化的又何止一個可克達拉?僅談交通通訊方面的變化,我們曾看到過一組對比數字,新疆和平解放之初,全疆只有317輛破舊不堪的汽車,和總長3361公里的等外簡易公路,運輸工具多是馬驢馱隊,僅有電信局16個,郵政所13個,長途電話交換機只有5部,全疆半數以上的縣城沒有郵電機構。
經過50年的建設,到1999年底,全疆公路通車里程已達到3萬多公里,其中高級和次高級路面已占到全國第五位,高速公路橫貫新疆經濟最發達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包括光纜、微波、衛星傳輸等在內的現代化傳輸網絡遍及全疆,郵路總長達13萬多公里,長途光纜總長接近3萬公里,全區幾乎所有的城市、鄉村都通了公路,96%的鄉鎮和52%的村通了電話,鐵路從無到有,蘭新鐵路、北疆鐵路、南疆鐵路使古絲綢之路成為鋼鐵通道,15萬公里的空中航線將新疆與祖國內地、世界各地聯系得更加緊密,新疆不再遙遠,已經不是一個神話。
正是感懷于這些變化,已經離休回到南京居住的田歌仍念念不忘新疆,這些年他的足跡遍及天山南北,一首首激情的歌兒也從不同的地方飛出來又傳播出去。也許是因為《草原之夜》是作曲家的成名曲,田歌每年都要去一次可克達拉。看到過去的沼澤地、爛草灘,在軍墾戰士的手中變成了優美的牧場,綠色的田野,幸福的家園,作曲家的心在一次次地受到激蕩,并因此幻化成了《情滿伊犁河》、《小河輕輕唱》、《軍墾戰士的心愿》、《我們來自南泥灣》等歌曲,田歌說,你可知道,美麗的可克達拉草原是軍墾戰士們用血汗一片片改造和開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