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囊螢映雪的典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牽船作屋:拉住一小船作居室。形容生活貧窮,沒有固定的住所。
2、貧病交迫:貧窮和疾病一起壓在身上。
3、更無長物:長物:多余的東西。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4、繩樞甕牖:繩樞:用繩子系門,來代替轉軸。形容住房條件十分簡陋。多指貧窮人家。
5、欺貧重富:欺:欺負。欺負貧窮的人,尊重富有的人。
6、憐貧恤老:同情和體恤貧窮年老的人。
7、衣弊履穿:弊:壞;履:鞋。衣服穿破了,鞋子磨漏了。形容人很貧窮。
8、升斗小民:家里沒有多存糧食。比喻貧窮的老百姓。
9、赤貧如洗:赤貧:窮得一無所有。形容極其貧窮。
10、貧而無諂:雖貧窮而不去巴結奉承人。
11、安富恤貧:恤:救濟。使富有的人安定,貧窮的人得到救濟。
12、集螢映雪:集螢:晉代車胤少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映雪讀書。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13、衣敝履空:衣服破爛,鞋子穿孔。形容貧窮。
14、樂退安貧:指樂于遜退,安于貧窮。
15、室徒四壁:猶言室內空無一物。比喻貧窮。
16、掛席為門:指隱士居處。亦形容貧窮或居處簡陋。
17、陋室空堂:簡陋的住房,空空的堂屋。形容貧窮衰敗凄涼的景象。
18、貧而樂道: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
19、四海困窮:天下的人民困苦貧窮。
20、雪牖螢窗:雪牖:指晉朝孫康映雪讀書的典故;螢窗:指晉朝車胤囊螢讀書的典故。比喻貧窮苦讀。
21、窮街陋巷:貧窮破舊的街巷。
22、身無長處: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23、身無分文:形容非常貧窮。
24、別無長物:長物:多余的東西。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25、不名一文:名:占有。一個錢也沒有。形容極其貧窮。
26、一簞一瓢: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
27、土瘠民貧:土地貧瘠,人民貧窮。
28、君子固窮:君子:有教養、有德行的人;固窮:安守貧窮。指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
29、妒富愧貧:對別人的富有嫉妒,對自己的貧窮羞愧。
30、不名一錢:名:占有。一個錢也沒有。形容極其貧窮。
31、繩床瓦灶:繩床:即交椅,也叫胡床;瓦灶:土坯爐灶。指簡陋的生活用具。形容非常貧窮。
32、安貧樂道:道:主張,思想。安于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
33、安貧守道:安于貧窮,恪守信仰。
34、地瘠民貧:土地瘠薄,人民貧窮。
35、無置錐地:沒有立錐子的地方。比喻連極小的地方也沒有。后常形容貧窮。
36、力能勝貧:力:力氣,引申為勤勞。勤勞肯出力氣可免于貧窮。
37、貧病交侵:貧窮和疾病一起壓在身上。同“貧病交迫”。
38、居無定所:指沒有固定住所。形容人很忙或者十分貧窮。
39、稱薪而爨,數粒乃炊:稱:衡量;薪:柴;爨:燒火煮飯。稱了柴草數著米粒煮飯。比喻只注意小事,斤斤計較,形容吝嗇或貧窮。
40、憐貧惜賤:憐:憐憫;惜:愛惜;賤:地位低下。憐憫貧窮的人,愛護地位低下的人。
41、反裘負薪:反穿皮襖背柴。形容貧窮勞苦。也比喻為人愚昧,不知本末。同“反裘負芻”。
42、貧不學儉,富不學奢:貧窮的人不學節儉也會節儉,富有的人不學奢侈也會奢侈。形容環境、習慣對人的思想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43、顛連窮困:顛連:困苦。形容非常貧窮困苦。
44、無立錐地:沒有立錐子的地方。比喻連極小的地方也沒有。后常形容貧窮。
45、上雨旁風:形容家里貧窮,房屋破舊。
46、繩樞之士:樞:門上的轉軸;繩樞:用繩子系樞軸,形容貧窮。指貧家子弟。
47、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諂:巴結,討好。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有卻不驕傲自大。
48、缺衣少食:衣食不足。指貧窮。亦作“缺食無衣”。
師:上課之前,我想請同學們來看一句詩:
(出示PPT:“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生:要想看到更遠的風景,必須再向上登一層樓。
師:很好。那這句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師:我們再看一句,這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PPT:“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生: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因為自己就在廬山里。
生: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自己身在廬山。
師:這句詩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生:觀察要全面,要客觀,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
師: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叫做什么?
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說得太好了。其實,這樣的詩句很多,表面上是說一件事、一處景,背后卻隱藏著深刻的道理,我們通常把它們叫做哲理詩。(出示:哲理詩)
【評析】小學六年級是學生思維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思維由直觀走向抽象,由表象走向思辨。在這個年級向學生傳授一些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句,將對他一生的人格塑造、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打上鮮亮的底色。
二、 抓關鍵,明題意
師:今天我們將跟大家再學一首哲理詩。
(出示課題,齊讀)
師:題目中有一個生字,這個字怎么念?
生:聿(yù)。
師:怎么來記住它呢?
生:“紀律”的“律”字,去掉左半邊。
生:也可以將“津津有味”的“津”字,去掉左半邊。
師:子聿是一個人的名字,他跟這首詩的作者是什么關系?
生:他是作者陸游的小兒子。
師:你覺得課題中哪一個字是理解的關鍵?
生:“示”字。
師:“示”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啟示、教育。
師:那這個課題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夜晚,陸游用讀書獲得的感悟、感受教育兒子子聿。
師: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紛紛說:陸游為什么要教育兒子?陸游是怎樣教育兒子子聿的?陸游教育兒子的內容是什么?)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這首詩。
【評析】一首詩的題目,往往揭示了整首詩的主要內容,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可以這么說,古詩的題目是讀者打量這首詩的“一束光”,是走進作者內心的“一扇門”。從題目入手,對于學生整體把握全詩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 讀詩句,感節韻
(出示“活動1”的要求:自由大聲讀詩句,要求:讀正確,讀流利。然后分小組交流。分組交流后各組在全班展示。)
哲學智慧
教育專家姜樹華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古詩讀起來都特別順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輕聲讀讀,找找原因。
生:因為古詩都押韻,而且一般都是偶句押韻。
師:這首詩哪兩個字押韻呢?
生:“成”和“行”。
師:找得很準,“成”韻腳是eng,“行”的韻腳是ing,eng和ing是相鄰的韻母,這在古詩當中是允許的,叫做“斜押”。
師:韻腳知道了,接下來,我們能不能把詩的節奏和韻律讀出來呢?同桌練習練習。
(師范讀,生試讀,再齊讀)
師:詩的節奏和韻律讀出來了,聽起來就會有抑揚錯落的音樂美!濃濃的詩味也就有了!
【評析】讀正確,讀流利,僅僅是朗讀古詩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讀出古詩節奏和韻律。抑揚頓挫的古詩誦讀,如涓涓細流浸潤著學生的心田,也潛移默化地熏染著學生的人文素養,為讀出意境或情趣作鋪墊。
四、 明詩意,說典故
(出示“活動2”的要求:1. 借助提示,說說你對詩句的理解,并根據詩意,談談你聯想到哪些成語典故。2. 小組交流,并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師:哪一組匯報,說說一、二兩行?
生:古人讀書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毫無保留。年少時付出的努力,年老了才有收獲。(師板書:做學問)
生:我聯想到古人勤奮的一些成語典故――懸梁刺股。(生分別說:囊螢映雪/鑿壁借光/聞雞起舞……)
師:能簡單講一講這些成語的典故嗎?
(生分別講述“懸梁刺股”等成語故事,略)
眾生讀:“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師指導朗讀一、二兩行)
師:哪一組匯報,說說三、四兩行?
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想理解獲得真知,要真正透徹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實踐。
生:這里的“紙上”,說的就是“紙上談兵”。
師:誰來講一講“紙上談兵”的故事?(生講故事,略)
師:趙括為什么會失敗呀?
生:因為他沒有將讀到的兵法與實際結合起來。
生:因為書本中的知識是機械的,需要靈活運用,他沒有實戰經驗。
眾生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師指導朗讀三、四兩行。齊讀全詩。)
【評析】在理解詩句的過程中,聯系詩中暗藏的經典成語典故,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不僅走向深刻立體,而且也感受著作者語言文字的溫軟、熨帖,詩中用“典”的哲學智慧,這也是本課教學的研究重點――詩中用“典”。
五、 品詩句,悟“真知”
師:一首好詩需要反復品讀,接下來我們看“活動3”的要求。
(出示“活動3”的要求:再讀詩句,思考哪些地方你最欣賞,為什么?重點關注兩組反義詞。小組活動后全班交流。)
生:“少”“老”是一對反義詞。
生:他們用在同一句中,這樣更能體現古人做學問很勤奮,而且持之以恒。(板書:持之以恒)
師:你知道哪些人是青少年時代花費了工夫,到后來取得成就的嗎?
生:“大器晚成”的有齊白石。
(生紛紛答:劉邦/司馬光……)
生:“行”與“知”是反義詞。
生:“知”是指書本知識。“行”是指實踐經驗。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將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
師:這叫做什么?(板書:知行合一)
師:同學們,窗外是凜冽的北風,一位壯志未酬的老將軍,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愛的兒子!他俯下身來,耐心地教導兒子如何做學問――
(生齊背詩)
【評析】始終有兩組相對的字詞,“老”和“少”,體現古人做學問的不易和持之以恒;“知”和“行”,則告訴我們,獲得真知必須“知行合一”。通過兩組反義詞的品析,揭示做學問的兩個核心要素:持之以恒、知行合一,這也是這首古詩的作者寄予后人的人生智慧。
六、 用典故,寫片段
師:這節課,我們回顧了不少成語典故,體會了詩人詩中用典的精妙,古人很智慧,古詩當中用“典”的比比皆是。我們來看一看。(出示PPT)
師:這些加點的詞語都是典故,只是我們平時沒有用心發現。典故不僅是中國悠久歷史的厚重積淀,還蘊藏著中國古人特有的哲學智慧。下面我們也來學習古人運用典故。請看――(出示PPT)
【評析】詩中用“典”的詩句很多,讓學生把學到的典故完成片段練習,將典故進行古今“遷移”,學以致用,就是將語言文字的學習由“輸入”走向“輸出”,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七、 課總結,獲感悟
師: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生:一個人光埋頭讀書不行,還必須用于實踐,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生:學習了詩中用“典”。
八、 拓延展,了期盼
師:同學們,陸游對他的兒子給予了殷切期望,一連寫了八首他《冬夜讀書示子聿》。課后大家可以把陸游的其他七首與今天所學的這首對比著讀一讀,你肯定會有不少新的發現。(出示:《冬夜讀書示子聿》(八首))
【評析】由一首到八首,一下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把學習延伸至課外。讓學生知曉:課堂所得終究是有限的,要想學好祖國語言文字,必須還要有課外豐厚的積累。
一、讀中感悟,激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學中,我讓學生找關鍵詞句反復讀,在讀中感悟少年范仲淹生活的儉樸,學習的刻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累了,就用冷水洗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充饑。”“范仲淹十分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廢寢忘食地苦讀詩書,鉆研學問。”這些關鍵詞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至關重要,在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注意加點字的語氣要稍重,讀出句子蘊含的情感。然后,我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設想一下范仲淹是怎樣廢寢忘食鉆研學習,充分感受到范仲淹苦讀的精神。有的學生這樣答道:“夏天,他忍受著蚊叮蟲咬,汗流浹背,在昏黃的油燈下奮筆疾書;冬天,他忍受寒風刺骨,用破棉襖裹著身子十分投入地讀書……”熟讀精思,學生的情感儲蓄也在讀的過程中得到激發,引發思想的共鳴。有感而發,使他們感受到自身學習條件之優越,要珍惜寶貴的學習時光,努力掌握知識。
二、創設情景,渲染情感
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豐富,內容直觀和易于接受的特點,只要運用運用恰當,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我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把文字、聲音和圖片緊密結合,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把學生帶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比如學習故事“謝絕佳肴”,我先用一段悠揚輕緩的背景音樂烘托情感,然后用PPT出示問題:1. 好朋友來看望范仲淹,發現他的飲食如此之差,心里想些什么?2. 朋友送銀子給范仲淹改善生活,而范仲淹心時里會想些什么,最終委婉謝絕了呢?3. 看到范仲淹不肯接受銀兩,朋友便送來美味佳肴,他會想些什么呢?我安排學生根據情景的想象去思考問題。在舒緩的背景音樂聲里,學生們興致勃發,深入思考,積極探討,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最終完成了情景對話。在此基礎上,我繼續提問:“1. 為什么范仲淹謝絕好朋友的美味佳肴呢?2. 如果是你,能做到嗎?”學生找到文中的話回答:“我不是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經習慣了粗茶淡飯,擔心現在吃了雞鴨魚肉,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與此同時,我展示了金錢和誘人的美食圖片,讓學生結合個人生活實際談體會,最后引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學會抵制各種誘惑,向生活陋習說‘不’”的道理。用多媒體創設情景,使教學情景由以往單一變為立體,渲染了情感,拉近了時空距離,有利于學生迅速進入到情景中。再進行情感教育便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對比閱讀,加深感悟
中國古代名人讀書的故事有很多,今天仍有著十分積極的教育意義。通過課堂的有效拓展,使學生充分的領略到古人讀書的風采,也從古人刻苦求學的歷程中感受到追求知識的無止境。我在教學“拓展與交流”的環節中,展示幾個古代名人讀書的故事典故,如“韋編三絕”“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再配以動畫片,加深學生印象。然后展示學生平日里學習偷懶的圖片,通過對比閱讀,組織學生談體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范仲淹讀書決心之堅決,要端正學習態度,珍惜學習的好時光。當今社會,在獨生子女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的過分寵愛,容易學生意志力不堅,學習不夠用功,不愿吃苦,成績不良。通過本課的學習使這部分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方向,敢于進取,不斷向上。
四、隨堂練筆,升華情感
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程和教材,并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對進一步在中學生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而傳統文化進課堂正契合了《綱要》的這一要求。
一、有利于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忘記過去等于背叛歷史。中華傳統文化經過時間的沉淀,已成為膾炙人口、代代相傳的不朽之作,需要傳承和發揚。青少年學生恰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的最好人選,傳統文化進課堂,不僅弘揚了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的脈絡得以彰顯,讓傳統文化的面貌真實再現,而且會讓青少年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基本國情,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高舉民族精神的偉大旗幟,銳意進取,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青少年學生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一定會不自覺地按照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將之付諸行動,從而得到傳統文化的浸染。如閱讀《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古典名篇,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會得到情感的啟迪,懂得如何為人處世;觀看《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等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在觀看的過程中,會領會勤奮的內涵,更為自己的理想實現助力。
二、有利于教師提升傳統文化素養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之人,作為知識的傳遞者、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者,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要擁有“一桶水”,而且最好是源源不斷的長流水,這樣才配做學生的老師。而傳統文化進課堂,首先為教師提升傳統文化素養,豐富傳統文化知識提供了先決條件。教師需要向學生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勢必先要涉獵,搜集更多的資料,查閱更多的文獻,以豐厚自己的學識,掌握正確的知識,甚至要把某個字、某個詞意、某個人物或者典故的來龍去脈搞得一清二楚,才會走上課堂,與學生一起探討傳統文化。而教師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就會在無形中了解了傳統文化的某些內容,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還可能學到諸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論,在教育教學中自覺貫徹這樣的教育理念,不因學習成績的好壞對待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懂得分層教學的原理,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讓優生得到卓越進步,讓潛能生得到更進一步提高。如此,傳統文化進課堂不單單提升了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還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可謂是一舉多得的事。
三、有利于學校增強文化底蘊
學校的發展進步有的靠校長之權,有的靠制度之規,有的靠文化之魂,而學校要有長足的進步發展,必須走內涵發展之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靠教師和學生的高度自覺,靠師生發自內心的認同,這樣,師生就會徜徉在豐富的校園生活中,享受教育的樂趣,詩意地成長。傳統文化進課堂恰好讓學校文化的內涵更有底蘊,讓學校文化的發展有了明確航向,學校可以搭乘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東風,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主題、形成層次,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對學生,特別是學生的道德進行良好的教育,彌補學生的道德缺失。如進行書法教育,學校可以開發書法校本課程,動員全校師生欣賞、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美感與意境,體驗書寫帶來的寧靜與美好,了解我國書法文化的精深;還可在學校的墻壁、柵欄等場所懸掛名家書法、師生優秀書法作品,供大家賞析,時時處處對學生進行書法教育;還可定期進行不同形式的書法比賽,活躍校園生活,激發師生在書法方面進步。這樣,學校的書法文化就會蔚然成風,師生會沐浴在書法文化的陽光下,愜意地生活、學習。學校的管理更加簡潔,更加人性,不用更加剛性的制度約束、規范師生。
與此同時,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校園因活動而靈動和熱烈,師生關系因活動而融洽和親切。師生更加喜愛校園生活,教師職業幸福感會倍增,倦怠感會消解;學生厭學之情也會陡然減輕,家長也會喜上眉梢。學校豐厚的文化底蘊會輻射更多,會惠及家庭,進而影響社會。
四、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來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哈日哈韓”一族,大有崇洋之嫌,一些年輕人熱衷于過洋節,以穿外國服飾、使用外國產品為榮,對本國的東西不屑一顧。社會上浮躁之風、淺薄之情隨處可見,捏捏族、飆車族等被一些青少年當作時尚,怒路族等時有涌現。這種不良風氣勢必會影響到不諳世事的青少年,使他們變得焦躁、憤怒,甚至沮喪。
傳統文化進課堂,一方面,可以從學校角度教育青少年學生,另一方面,作為學生的家長,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一定會關注孩子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有自己先涉獵傳統文化,才能夠指導孩子,與孩子在學習上有共同語言。這樣,越來越多的家長參與到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上,社會中的培訓機構也會不甘落后,成立一些國學班,招收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參與到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之中。如此一來,學習傳統文化的人在得到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后,內心會更加的平和,做人做事會更加的從容,生活質量會得到提高,幸福指數會得到提升。從眾心理會驅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重視、學習傳統文化的行列之中,人們的心靈會得到傳統文化的涵養,人際關系會得到進一步融洽。社會中的不良風氣會得到扭轉,社會將會更加和諧進步。■
一、古詩教學要引導學生預習
古詩高度凝煉的語言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帶給學生的信息是大量的。但由于年代久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很大距離。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主動從網絡資源中了解古詩的時代背景和創作背景,不但能引導學生走近詩人的內心,與詩人感同身受,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當前,很多與課文相關的內容都能通過網絡搜集到,學生自己也基本能讀懂,所以引導學生課前自學古詩,課堂上進行交流和討論,課后根據課堂的交流進行延伸學習,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而且使得一首二三十字的古詩也變得異常豐滿。
為了使得學生在預習中學會自學,教師要著重引導。三年級的學生既學過兩年古詩,又開始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所以自學古詩可以從他們開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室進行演示,指導學生現場嘗試,讓他們充分感受網絡知識的豐富,網絡學習的方便和奇妙。課前教師為學生設計好一份學案,讓學生自行學習,包括詩人簡介、創作背景、詩句意思等。教師演示在百度里輸入關鍵詞,跳出的相關信息可能有幾十、幾百條甚至更多,這就需要進行甄別,也是教師必須教給學生的一個本領。首先,輸入的關鍵字要精準,不宜多。然后依次打開前幾條,逐條了解內容,挑選比較通俗易懂的、和本首古詩關聯密切的內容,先讀讀再摘選下來。如果教師能經常這樣指導、要求學生,他們一定會被網上豐富的內容吸引,對古詩學習充滿興趣,也會產生滿滿的自豪感。
二、古詩教學要誘導學生吟誦
相對于一般的課文,一首古詩短短的二三十個字,教師往往要花整整一節課的時間進行分析,而且較多的是停留在字、詞、句意思的理解和記憶上,學生自然提不起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也不會太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著力誘導學生吟誦。古詩的語言講究合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是吟誦訓練的好教材。
當然,吟誦也應該是有層次的。首先是要讀正確,因為古詩的言語習慣和現在不一樣,還經常會出現一些生僻字,當學生接觸到一首新的古詩時,只要求讀正確即可。咬字準確吐字清晰,這是吟誦古詩的基礎,也是學習古詩的基礎。其次是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音韻。世間萬物都是有節奏的,在古代,詩歌、舞蹈、音樂是混合的,它們共同的命脈就是節奏。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朗讀節奏和平仄的指導,讓學生了解平聲和仄聲的特點以及朗讀方法。平聲是現代漢語中的一二聲,三四聲則是仄聲。平聲有綿延之感、強調之意,朗讀時音長而響亮;仄聲短促有力,含有頓挫之意。讀出了平仄,詩的節奏感也就充分體現了,這樣多遍朗讀,還能幫助學生理解其意思。第三層次是吟唱。相比較,上兩個層次是在學習古詩之初,這個層次則是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根據古詩的韻律和節奏,不急不慢地高聲吟唱,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更能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的內容,了解詩人此刻的情感,從而真正明白詩歌的內涵。吟唱是有難度的,是需要一定功底的,但是我們欣喜地看到有很多青年教師專門在學習吟唱古詩,這是他們對古詩熱愛的表現,也能為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教學古詩奠定基礎。
三、古詩教學要指導學生品詞
文章有文眼,古詩有詩眼。每首古詩都有一個鮮明的中心,都有詩人特別提煉的幾個字,能充分又形象地表達詩人的情感。這些字眼教師平時教學中肯定都會關注到,但是往往只是理解一下意思并要求學生記住就結束了。這種過于簡單的教學方式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字眼是詩人反復錘煉所得,凝聚了詩人豐富的情感,若不是細細咀嚼品味,是很難理解和領悟的。眾所周知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一個“綠”字,詩人先后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幾個字,但是都不滿意,都認為不妥,不能很好很精準地表達他眼中的、心中的春風和江南形象。直到找到這“綠”字他才滿意,春風無跡可尋,但春風一到江南倏地綠了,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描繪出了江南春風的氣韻。同時引出下句“明月何時照我還”,情和景和諧地融于一體,人與物交融。“春風又綠江南岸”成為文學史上的名句,王安石千錘百煉煉字煉意也成為文學史上的佳話。如此厚重的一個綠字,教師真該領著學生好好咀嚼、品味,領悟其內涵。
如筆者在教學白居易的《池上》時也引導學生品詞,讓他們說說最有感覺的字或詞。學生首先說的是一個“偷”字,有的說這個“偷”字把小娃寫得很逼真,特別是聯系第三行的“不解藏蹤跡”,使得小娃的形象更加天真更顯可愛。有的說“偷”字讓他感受到這個小娃非常得意,因為他自己也有偷偷做事的經歷,成功時是特別開心的。有的說“偷”字似乎讓他看到小娃采蓮時的樣子,小心翼翼的,可能又四處張望的,小船又在搖啊晃的,緊張、害怕、得意勁兒都有,好一個頑皮的孩子。接著有學生說到“藏”字,小娃既不想讓人發現卻又不懂得隱藏自己的蹤跡,讓他的天真可愛“原形畢露”。“開”字徹底暴露了小娃的秘密,這是一種善意的嘲笑,更增添了小娃幼稚可愛的天性。“撐”字展示了小娃的動作,年幼的他學著大人的樣子,拿著竹竿有模有樣,但撐的時候肯定力氣花了不少,小船東搖西擺的,很好玩。詩人用了一連串的動詞表現了一連串的動作,讓小娃天真可愛的形象呼之欲出,讀來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小娃采蓮圖就在眼前,也讓人的思緒又回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這就是品詞的功效,這樣的品詞讓學生離詩人又近了一步。
四、古詩教學要倡導學生拓展
由于古詩語言的高度凝煉,學生理解其內涵的難度較大,如果只見文字不見言外之意,只有眼前文字而不見文字背后的文山意海,那么理解就索然無味,古詩的情趣無從談起。鑒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有限,但又要讓他們通過跳一跳來摘到桃子,可以采用拓展的方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詩句的內容合理、恰當地延伸,詩句的意思就能以更豐滿的形象展示在學生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