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以感動為話題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話題”就是作文“題目”
例如七年級下冊教科書(人教版)以“成長的煩惱”為話題作文,八年級上冊教科書(人教版)以“愛”為話題作文。學生多直接擬定題目《成長的煩惱》《愛》或《XX的愛》,這樣千人一面的作文題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學生的思維,使本來有廣泛選材自由的話題作文變成了狹窄的命題作文,于是出現了”新鞋走老路”,千人一面的局面。
二、“改頭換面”迎合“話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學生掌握了一套快速應對話題作文的技巧,他們牢記一個典型事例,可以套進任何一個話題作文中,以不變應萬變。例如有的學生牢記這樣一個題材:“我”考試沒取得好成績,很悲觀失望,天空也為我陰沉、哭泣,后來聽到爸爸或媽媽的一番鼓勵,于是重新對學習、對生活充滿信心。那么,在以“愛”為話題的作文中,他寫了這件事,歌頌媽媽對“我”的愛;在以“成長的煩惱”為話題的作文中,他寫了這件事感謝媽媽幫我解除了“成長中的煩惱”;在以“改變”為話題的作文中,他同樣寫這件事,感激媽媽讓自己從此“改變”;在以“美”為話題的作文中,他仍然會寫到這件事,只不過在文章結尾來段寫景抒情“啊,這時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媽媽半夜冒著大雨送我上醫院”“老師給我補課,累得滿頭大汗”這樣的事例,更是許多學生用來開啟“話題作文”的萬能鑰匙。
針對作文教學中出現的這些現象,我深感引導學生寫好話題作文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學會選材。沒有真心打動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們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寫?他們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話題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選材的過程,就是引導他們尋“米”的過程。我認為啟發學生面對“話題”展開豐富的聯想,讓“話題”插上翅膀飛翔在每個學生心靈的廣闊天地中,去觸及那些令他們感動的人、物、事、情、景……這樣學生才會抓住真正優質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導學生寫以“愛”為話題的作文時,我首先啟發學生展開“追憶聯想’一回憶:你曾經感受到哪些人對你的愛?學生紛紛回答:有爺爺奶奶父母等長輩的,有同學、朋友的,有老師的等等。接著我又啟發學生展開“對比聯想’一哪些人需要愛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們關愛呢?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有的同學說,單親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有的同學說,街上的乞丐很可憐,他們最需要社會關愛;有的同學說大自然中的小鳥需要關愛……然后,我讓學生靜靜地思考,從眾多與“愛”相關的材料中選出令自己最受感動的人或事來寫作。
從學生交上來的習作看,他們的選材突破了以往單一的“媽媽的愛、老師的愛”這一框框,能抓住許多生活中的細節來表現“愛”這一主題,題材明顯廣泛多了。
話題作文如何拓展思路呢?話題作文提供了空間是廣闊的、自由的,這就反而使人不知從何處下筆,感到茫然無措,興棋難定了,這就要從話題的特點出發去選擇思路,找到恰當的切入點,下面以“初三”話題為例,探求幾種全新的思路。
1、一詞經緯思路。全文以一個“忙”字立骨,通過“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三組畫面寫初三生活的忙忙碌碌。
2、剪輯式思路。全文分四大塊,第一塊:摘自琴的談話;第二塊:摘自芳的牢騷;第三塊:摘自雪的作文;第四塊:摘自泓的日記,四個板塊經過剪輯,巧妙地拼合在一起。
3、劇本式思路。全文將鏡頭對準一天午休,用劇本式思路通過四科老師“切割”學生午休時間的故事來表達主題。
4、幅射式思路,全文以若干“初三就是……”的句子展開,一小段鎖定一個“點”,鋪展出初三生活的喜怒哀樂。
5、作息表思路。全文就是一張自己設置的“初三作息時間表”,以此來透視初三生活的一個窗口。
6、仿擬式思路。仿擬出若干首詩詞,從各個方面來表現初三學生的刻苦努力與不懈追求。
這樣,只要思路一拓寬,我們就能文思泉涌,佳篇迭出。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學多以話題作文的形式出現。許多教師認為“話題作文”就應該讓學生揮灑個性,只要不跑題就行,教師不必作過多指導,指導過多反而會束縛學生作文能力的自由發展。但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多數學生面對話題,不知如何選材,拿起筆來只是胡亂應付,寫完后讀一讀,連他們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說緊扣話題了。
針對作文教學中出現的這些現象,我深感引導學生寫好話題作文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學會選材。沒有真心打動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們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寫?他們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話題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選材的過程,就是引導他們尋“米”的過程。我認為啟發學生面對“話題”展開豐富的聯想,讓“話題”插上翅膀飛翔在每個學生心靈的廣闊天地中,去觸及那些令他們感動的人、物、事、情、景……這樣學生才會抓住真正優質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導學生寫以“愛”為話題的作文時,我首先啟發學生展開“追憶聯想’一回憶:你曾經感受到哪些人對你的愛?學生紛紛回答:有爺爺奶奶父母等長輩的,有同學、朋友的,有老師的等等。接著我又啟發學生展開“對比聯想”一哪些人需要愛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們關愛呢?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有的同學說,單親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有的同學說,街上的乞丐很可憐,他們最需要社會關愛:有的同學說大自然中的小鳥需要關愛……然后,我讓學生靜靜地思考,從眾多與“愛”相關的材料中選出令自己最受感動的人或事來寫作。
從學生交上來的習作看,他們的選材突破了以往單一的“媽媽的愛“老師的愛”這一框框,能抓住許多生活中的細節來表現“愛”這一主題,題材明顯廣泛多了。
一.審題
所謂話題作文往往是擬定一個命題圍繞這個中心敘述事件或者展開議論、抒發感情、表達看法。話題本身往往存在命題過大或過小之嫌,這就需要適當加以限制或擴展。例如話題作文“生活”這個命題很大很寬泛,通過擬題可加以限制和縮小,例如a.生活需要喝彩,b.生活需要七彩陽光,c.生活二三事,d.生活如下棋等。這些命題從不同層面把寬泛的命題細化、具體化,從而讓我們從迷茫寬廣的思路中解脫從而把心思集中定格在一個點上。又如話題作文“家”這個命題乍一看范圍過小,可是當你看到了這幾個文題后,你的思維是不是會豁然開朗了呢?a.《家家有本難念的經》,b.《祖國是我家》,c.《家和萬事興》,d.《有愛就有家》。這四個題目通過擬題把“家”的概念從狹義層面推及到廣義的社會層面上,也讓我們面對被擴展開的題目思索下一步的行文。
二.擬題與行文
在實際教學中,我總結了一些教學經驗和學生成功的范文運用于教學之中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效,現敬呈出來全當拋磚引玉。
1.添加前后綴擬題法
這是一種比較普通常見的擬題技巧,也很適用于半命題作文,可以起到限制、縮小或拓展話題的作用,使行文的對象和內容更具體。例如以“幸福”為話題的作文,添加前綴可添加為:a.幸福的味道,b.幸福的顏色。添加后綴可添加為身邊的幸福等。在實踐作文中,學生們通過這樣的添加打開思路寫出了優秀的作文,比如楊俊紅同學的《身邊的幸福》列舉出我們身邊種種溫馨幸福的畫面:母親懷抱中的孩子,寒風中相偎的賣菜父子、夕陽下牽手的銀發夫妻。用生動的鏡頭式畫面向我們講訴著身邊一個個感動人們的幸福故事。劉帆同學的《幸福的顏色》用小標連綴敘述了幼年時、童年時、少年時幸福給“我”的不同感受和“我”對幸福色彩的理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2.運用修辭格擬題
在實際寫作中運用修辭格擬題也可以很好地打開思路。現把寫作實例加以展示。
①運用比喻擬人擬題
例如:a.家,愛的港灣。b.往事如歌。c.機會是條魚。d.幸福有約。e.機會來敲門。成功的作文有馮歡同學的《往事如歌》運用日記體寫出了三個階段的“往事”,分別表現了:一首歡快的歌;一首凝重的歌;一首昂揚的歌。敘事生動、行文簡潔明快而又緊扣話題。
②運用對偶、反問、設問的擬題
例如:a.寬容與縱容。b.我寬容我快樂。c.馨香·心香。d.幸福是什么。e.成長有誰聽。其中較成功的作文有文翀同學的《幸福是什么》通過題目設問、創設問題作為行文線索導入情境,并且用“幸福是什么”反復提問引發思考。通過小鳥、學生、建設者、游子的回答,使文章迭宕起伏、氣勢如虹。何婷同學的《成長有誰聽》,運用三個廣角鏡頭回答這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展示出“小草聆聽”“校園記錄”“自我奮進”的三幅畫面,不僅照應了題目而且使行文有序、思路清晰。
③化用歌詞,俗語、名言等擬題
例如以“成長”為話題的同題作文比拼中,劉帆同學《隱形的翅膀》化用了歌詞擬題,行文用三個排比段分別寫出父母的關愛、老師的關懷、友誼的激勵三個內容,并把這些成長中的無形的幫助比喻為幫助我成長的“隱形的翅膀”。可見擬題對作者行文思路的打開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文帥同學《365個日出》運用日記體記錄了成長不同階段的五篇日記,串起了一幅成長的珍珠項鏈。
3.運用等式、方程式擬題
還以“成長”話題為例好的擬題有《成長=耐心+寬容》或者《成長=X+Y》。
1、結構分析法:即從分析標題的的語言結構關系入手進而明確寫作的范圍和重點。
①主謂結構的標題,核心詞一般為謂語。如“我驕傲”,“驕傲”應是寫作重點。
②偏正結構的標題,核心詞一般是修飾語。如:“充滿活力的歲月”,其核心詞應是“充滿活力”。
③動賓結構的標題,動詞是核心成分,賓語是動詞支配,限制的對象。如“善待自己”,“善待”應是題眼,是寫作的重點。
④并列結構的標題,因其是并列關系,因此,不能只寫一個概念,而忽視與之并列的另外的概念,要寫出這并列的幾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如“瞬間與永恒”。
2、添加法:通過添加一些附加成分,讓原來的文題結構更完整,內容更具體,題意更顯露。運用這種方法,能使一些藏頭藏尾,題意不明顯,有一定迷惑性的文題意思更明朗化,從而降低審題的難度,確定好寫作對象、范圍、要點和重點。如“欣賞”我們可作這樣的擴充:“欣賞”――“學會欣賞”――“學會欣賞自己”等等,通過這種擴充,題意就會格外清楚,寫作對象,寫作范圍,寫作重點都會一目了然。當然,添加應以文題中既定的要素為依據,否則,就會與原題大相徑庭,如將“欣賞”擴充為“不要欣賞”等等。
3、引申法:對于那些有象征意義、雙關意義、比喻意義的題目,我們審題就不能僅停留在字面意義上,而應通過聯想與想象對文題作引申的審視。如作文題“陽光”,我們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審視。陽光具有明麗、純潔等特點,由此引申開去,可談談中學生關注的“陽光少年”這個話題。陽光給人溫暖,由此我們可展開去談談親情、友情、友誼等的作用。作這樣的引申,寫出的文章題旨自當深刻得多。
4、比較法:就是用比較的方法確定寫作重點、范圍、選材等的方法。若是詞語型標題,可找出與該詞近義的一些詞與之比較,明確其差別,從而確定該題目的寫作重點、范圍。如:“感恩”,審題時,可將“感恩”與“感謝”、“感激”、“感動”比較,從而發現,其共同點都有“感”的意思,不同點在于“感恩”還有謀求報答的意思,因此,“感恩”的寫作重點應在寫如何報答,寫報答的行動,而不應是寫“感謝”、“感激”、“感動”“感恩”的原因;若是短語型標題,依其結構層次加以分解,然后逐層加以比較,進而明確該題目的寫作重點、范圍、選材。如“一次不平常的經歷”,經分解可形成這樣一組短語:
經歷
不平常的經歷
一次不平常的經歷
對這組短語逐層比較,逐字推敲,我們就可以非常準確地把握這個題目的“題眼”。
5、求異法:就是采用逆向思維的審題法。如話題“選擇”,有學生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確定“學會放棄”的主旨。運用這種方法往往能使我們不落入俗套,寫出立意新穎的文章來。應該明確的是,任何一種觀點,都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反映生活實際,絕不能為“異”而“異”。
6、大題小做法:是指寫作范圍大,包含內容多的題目,有意識地縮小范圍,從小角度切入以反映比較深刻的主題的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話題作文。因為話題往往比較寬泛,若從大處著眼,學生往往無所適從,我們不如引導學生從小角度切入,把自己積累的豐富的生活材料與題目結合起來,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既內容充實,又有真情實感,還能真正做到以小見大,何樂而不為呢?
一、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滲透。現在的學生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方面都比較欠缺,而初中語文課本介紹了許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我在課堂上利用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讓學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優秀品質的感染熏陶下,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教授《岳陽樓記》一文,通過對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分析,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名學生要象范仲淹那樣從小胸懷天下,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二、充分利用課外閱讀實施德育滲透。作家趙麗宏說:“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對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義,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我在教學實踐中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引導學生去讀,并且加強閱讀指導,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受到教育發,收到良好效果。
三、巧妙利用名言警句進行德育滲透。初中語文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課文中出現了名言警句,這些名言警句不僅文情并茂、短小精悍,而且思想內容深刻豐富。我在教學中根據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例如講解《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時,引導學生理解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學習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講解魯迅小說《故鄉》中關于“路”的名言時告誡學生人生之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在未來的人生生活道路上,應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講解《生命的意義》“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時,讓學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和人生的真正意義,要珍愛生命,學習小說主人公保爾為全人類利益而活著的獻身精神; 講解《孟子》里的“舍生取義”,《過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蜀相》里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時,告訴學生這些名句震撼著千千萬萬仁人志士的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舍身為國,為正義事業奮斗終生。在教學中我還要求學生將名言警句歸類整理和背誦,鼓勵學生寫讀后感,收到良好效果。
四、充分利用作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除強調寫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增強道德意識,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俗話說“作文先做人”,一個道德意識淡薄、認識水平低下的人,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內容豐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選擇作文題目時,我選擇一些既具有人文氣息又現實性較強的話題,既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興趣寫,讓作文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又能在寫作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例如以“感恩”為話題的作文,主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學生書寫自己的成長之路,感恩父母老師于一路上的關懷;感恩社會給自己的成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類似的如以“善良”“責任”“寬容”“自信”為話題的作文都能使學生在寫作中不知不覺中受到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