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北愛插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中學生;抑郁障礙;影響因素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valence and Maior Factors of Depressive i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in Huaibei City. Fan Chunling, Tang Denghua, Zhao Deming, et al. Huaibei People's Hospital, Huaibei 235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major factors of depressive disorder i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by sampling. Methods Depressive symptom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DS self-rating scale in 2171 junior school students, chosen from four different middle schools in Huaibei City by clustor sampling. In 104 students diagnosed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90 people volunteer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wo group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gender, age, living environment, faming income, and so on, with self-writing, sociological scale, meanwhile self-rated with answer-questionnaire, parent's rearing beharior and rating scale. Results A total of 2158 copies of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104 stud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he disease in junior students was 4.8%. The emergency and severity of depressive disorder may be related to parent's rearing behavior, stress living affairs and family relations. Conclusion Depressive disorder is a common psychosis in adolescent group, which should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by public health and instrctive workers and treated early.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students; Depressive disorder; Influence factors
抑郁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其病因及發病機制較為復雜,過去對神經生物學的因素研究較多,近年來心理社會因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化,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抑郁障礙的社會、心理的影響因素也在發生變化,發病年齡越來越趨向年輕化。青少年作為一個在生理、心理都經歷著巨大變化的群體,患抑郁障礙的影響因素更多[1]。本研究針對這一年齡階段抑郁障礙發病有關的社會、心理因素做初步探討。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5年5月以淮北市區4所中學為抽樣學校,從每所學校抽取一個年級,共抽取2171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173人,女生998人。初一117人,初二232人,高一1822人。
1.2 方法 調查前先對調查人員進行培訓,統一調查方法和指導語,由調查員進行現場調查。按SDS自評抑郁量表[2]評定要求,學生獨立答卷,并當場收回,并對檢出有抑郁癥狀者逐一進行精神科檢查。抑郁障礙的確診以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3]為標準,確診患有抑郁障礙的104人中自愿入研究組90人,在排除抑郁障礙的學生中抽取90人作為對照組,兩組分別進行集體心理測查。
1.3 心理測查工具 ①用自編社會學量表對年齡、性別、居住環境,家庭收入等進行調查。②用應對方式問卷[2]對青少年生活中發生應急事件時所采取的應對方式進行自評。③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BMBU)[2]用岳冬梅等修訂的中文版,共66個條目,父親為6項因子,依次為FF1情感溫暖、理解,FF2懲罰、嚴厲,FF3過分干涉,FF4偏愛被試,FF5拒絕否認,FF6過度保護;母親為5項因子,依次為MFI情感溫暖、理解,MF2過分干涉、保護,MF3拒絕、否認,MF4懲罰、嚴厲,MF5偏愛被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系統進行t檢驗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58名中學生中檢出抑郁癥狀156人,檢出率為7.2%。進行以ICD-10為標準的精神檢查,最后確診抑郁障礙104人,抑郁障礙患病率為4.8%。
2.1 一般資料分析 研究組90人中,男46人,女44人,年齡13~18歲,平均15.5歲。大部分來自礦區和來自周邊農村,半數為住校生,少數家庭經濟狀況好些的在學校附近租房,家住市內的不足三分之一。獨生子女46人。35人家庭關系和睦,39人父母離異、家庭不和睦,很多同學對自己家的收入不清楚。
2.2 青少年父母養育方式 見表1。如表1示:FF5(父親拒絕、否認),MF2(母親過分干涉、保護)兩因子P值分別為0.029和0.001,差異具有顯著性。
2.3 青少年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 見表2。如表2示:EF1-EF6因子的P值均大于0.05,差異無顯著性,但EF4(喪失)因子的值大于對照組0.69,EF6(其他)因子的值大于對照組0.49。EF1(人際關系)因子低于對照組0.2。
2.4 3個年級抑郁障礙患病率比較 見表3。如表3示:3個年級中初一年級患病率最低(4.27%);初二年級患病率最高(5.17%);高一年級患病率為(4.81%),低于初二年級(0.36%),而高于初一年級(0.54%)。
3 討 論
青少年是一個生理和心理都處于高度發展且不完善的群體,其心理較為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抑郁情緒導致抑郁障礙。父母養育方式對青少年的抑郁障礙有著重要的影響[4]。本文結果提示,大部分的父、母親很少關心理解和保護青少年,父親更多表現拒絕或否認,母親則過分干涉或保護,這與閆珉等人對抑郁癥的成年人的研究[5]是一致的。這樣的養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產生無助感,進而發展出無望感,產生負性歸因。一旦遇到負性事件,會認為是自己的失誤造成,是不可原諒的,自怨自責,悲觀失望;父母給予足夠的理解、關心,則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較高的自尊,認為失敗只是暫時的、偶然的,不過分的自責。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往往是權威和力量的象征,是遇到困難求助的對象。父母過分干涉使得孩子無從求助,趨向于回避,這與王高華、唐記華等人對抑郁障礙青少年父母養育方式、應對方式歸因風格及相關性研究[6]是一致的。家庭關系即父母是否和睦對青少年抑郁障礙也有重大影響。應急事件常是導致青少年抑郁障礙的重要因素。學習是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和最大的心理壓力。本文結果提示,在生活事件的量表評定中,強度最大的前3位,依次是學習負擔、考試失敗或不理想、升學壓力,這與唐登華、潘成英等人70例青少年抑郁障礙心理社會學影響因素探討的研究[1]是一致的。不同年級的發病情況也各有不同,2所初中是市重點學校,初二年級略高于高一和初一2個年級,可能因為調查是在學年的第二學期進行,初二年級的學生臨近中考,學校、家長及學生自身都較緊迫,高一和初一2個年級進入新的學校已進入第二學期,學業上松口氣,人際交往和環境已漸漸熟悉、適應。初二年級高于高一年級僅0.36%,而高一年級高于初一年級0.54%。本次調查高一年級的2個學校均是省重點中學,大部分學生是來自市區以外的礦區和鄉鎮,住校學生占大多數。他們背負著家庭的希望和親人囑托,在原來的學校都是優秀生,老師寵兒,家長的驕傲,同學學習的榜樣,突然面對這么多實力相當對手,競爭特別激烈,面對現實,頓感失落、無力應對,心理的落差也難以承受,低沉情緒和自卑心理產生了,導致抑郁。同時也發現喪失、戀愛不順、父母關系緊張對抑郁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總之青少年抑郁障礙的發病有著復雜而眾多的因素,在青少年抑郁障礙的預防和治療中應予更多的重視。
4 參考文獻
[1]唐登華,潘成英,漆紅.70例青少年抑郁障礙心理社會學影響因素探討.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7):468-470
[2]汪向東.心理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94-196,106-108,161-167
[3]范肖東.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97-100
[4]Perris C, Jacobson L, Lindstrom H,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ew inventory for assessing memonrizer of parentai rearing behavior. Acta. Psychiatr. Scand, 1980,61:265-274
[5]閆珉.抑郁癥與正常人父母教養方式的對照研究.臨床精神病學雜志,2002,12(2):95-96
電視連續劇《北京愛情故事》(以下簡稱北愛)是2011年由新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東陽狂歡者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出品,陳思成執導和編劇,張歆藝、楊冪、陳思成、佟麗婭、李晨、張譯、莫小棋等眾多明星聯袂主演的都市、言情、時裝大戲,一經播出收視率極高,首播當天收視率就直沖榜首,網絡點擊率已經超過10億。隨著《北愛》的熱播一夜爆紅還有劇中出現的一批優秀歌曲作品,如汪峰的《北京北京》、《再見青春》、《地心》、侃侃的《滴答》、楊冪的《愛情愛情》等。而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汪峰的歌曲,下面談談他為電視劇《北愛》創作的三首歌曲《北京北京》、《再見青春》、《地心》,這三首歌曲不斷在劇中出現,確實融入了全劇的故事、主題與精神。《北京愛情故事》無不從當代社會各個層面反應人們的生活狀態,而這三首歌曲從氣質上恰如其分的表現出這部電視劇的思想內涵,進而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因為越是現實的東西,越能引發大家的思考及共鳴。
二、簡介三首歌曲
《北京北京》作為《北愛》的片頭曲,這首歌的氣質最貼近故事的主題,深沉、大氣,充滿滄桑感,這首歌和北京這座城市是緊密相連的,綜合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就像一個老北京在回憶自己的生活。這首歌一經打榜就拿到冠軍,說明它樸實的曲風確實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再見青春》悲傷的曲調、懾人的歌詞,作為此劇插曲,每當歌曲響起的時候,常常會想起劇中角色一次次的失意,一次次的反省,幾個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只身闖蕩北京,沒有背景,沒有關系,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從校園踏入社會的那一剎那,他們背負著不同的使命。《再見青春》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引起我們的思考,讓我們能有更多的共鳴,不知何時,我們又在開始懷念那段青澀的歲月。
《地心》作為該劇的片尾曲,也算是對《北愛》的一次總結吧,苦悶、悲傷、感嘆、狂猛的感情從歌曲中迸發出來,歌詞充滿了汪峰式的憂郁,而汪峰認為,孤獨于他,就像每天看見太陽一樣,是一種常態,以至于他的歌曲中常向我們表達的觀點是:只有明白了孤獨,之后才能發現真正的那些光明燦爛的東西。而這三首歌曲,就是影片中心價值的集中體現:無論是在愛情觀,還是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都在向我們透露一個信息:即應該學會珍惜。
三、歌曲《北京北京》、《再見青春》、《地心》對《北愛》精神內涵的挖掘
1.歌詞運用文學修辭手法對作品精神內涵的挖掘
汪峰的音樂創作屬于流行搖滾的范疇,他音樂的亮點在于從他寫的歌曲中可以明顯看出他接受過“嚴肅音樂”的專業學習;從歌詞創作方面可以感受到亦富有濃郁的文學修辭手法。為此劇創作的三首歌曲《北京北京》、《再見青春》、《地心》采用了“直敘”、“排比”“比喻”等寫作手法。歌曲《北京北京》、《再見青春》、《地心》這些歌曲運用的這些“直敘”、“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表現了生活在北京這個特定環境中的人們的身心情況:“他們的期盼、希望、困惑、失落等,”有利于抒發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烘托環境特征,進而達到深化影片主題思想的作用。
2.曲式結構運用對作品精神內涵的挖掘作用
汪峰在電視劇連續劇《北愛》中創作的歌曲其主要結構形式為單二部曲式,這也是當今流行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北京北京》、《再見青春》、《地心》三首歌曲都運用了4/4拍這種規整的節拍以達到歌曲情感抒發的延續性,同時都運用了和聲小調的創作手法,通常一般的小調歌曲情感色彩都比較哀傷,情緒比較暗淡,旋律線常用句子重復、段落重復、詞曲同步重復等表現手法以達到情緒的堆砌,渲染歌曲情緒情感。進而概括影片含義、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同時延伸影片畫面空間,將影片不能直接表達的意義用歌曲加以表現出來,對影片進行貶斥或歌頌,與畫面蒙太奇聯系起來,使影視作品更加連貫完整。
3.和聲調性對作品精神內涵的挖掘作用
汪峰創作的這三首歌曲,從調性上看,第一首是c小調,第二首、第三首都是a小調,這與汪峰在歌曲中想表達的情感是相符的,是為了推動歌曲的情感抒發。如:歌曲《再見青春》中的和聲進行I-VI-VII-I,還有歌曲《北京北京》中運用的和聲進行I-V7-IV7-III7-I等。從和聲上看,這都運用了爵士和聲連接的模式,因為歌曲中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用的比較多,但是還是屬于I一IV一V一I的功能進行,他打破了傳統的I一IV一K4/6一V7一I的功能進行,用I-VI-VII-I和I-V7-IV7-III7-I這種和聲連接形式,好似一切都結束了卻又心有不甘,從而映射出影片人物面對愛情背叛、事業失去、青春逝去這些遭遇時他們表現出來無可奈何的傷痛與后悔,同時懷戀和向往從前或未來的美好幸福生活。這些都是為了歌曲與影片能夠更好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增強影片的敘事功能與觀賞性。
4.演唱及配器對作品精神內涵的挖掘作用
聽著汪峰的歌曲,總是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令人共鳴的歌詞,精致的編曲配器,汪峰用他那嘶吼的嗓音,讓搖滾直達心底。配器方面用傳統的樂器(樂隊常用樂器),復古的失真搖滾吉他,大量使用的民謠吉他,簡單不做作的伴奏編配,都是他慣用的表現手法,從歌詞到配器旋律,再到演唱,做到高水準的結合,以達到歌曲的完美契合,進而表現出人們生活在北京這種大都市的那份掙扎與追求、悲傷與感嘆的復雜心境。
四、影視歌曲對影視作品精神內涵意義的挖掘作用
1.抒發人物內心情感
在表現人物內心情感的時候,常常用歌曲來表現劇中人物的情緒、情感、心理活動等,使人物更加鮮明生動。如古裝戲《新白發魔女傳》片尾曲中,當男主人公誤以為自己的師傅被女主人公殺害,他們自此由戀人變為仇人,而此時響起的片尾曲《流戀》吳奇隆演唱,“我們說好一起到白頭,固執著,遙遠的相守,眼睜睜看著愛變成仇,你是我最纏綿的傷口,原來愛到癡狂會戀成仇。”充分展現了男主人公的那份相愛又不能愛的苦痛之情。
2.凸顯時代特征
一部影視作品必然有著相應的環境及時代特征,不論是古裝戲還是現代劇。而我們在欣賞影視作品的同時,也會情不自禁的被劇中的音樂引領,仿佛身臨其境一般。在影片《三國演義》的片尾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中,我們從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以體會想象到在那個金戈鐵馬、煮酒論英雄的年代將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呢?影片中的各種環境在歌曲中都能得到烘托與升華。還有經典劇《上海灘》是以民國的上海為背景,描述會內的人物情仇和愛情故事。同名主題曲《上海灘》歌詞“浪奔 浪流,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淘盡了 世間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深刻反應了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大上海,于人生意義的感慨,對劇中人物復雜性格的概括和升華。直到今日,這首經典老歌依舊還是為人們廣泛傳唱。
3.深化主題思想
在一部影視作品中,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候音樂和劇中人物進行烘托、渲染,從而達到深化影片主題思想的作用。例如在電視劇《北愛》里面,每當主角們困惑,迷茫或沉思的時候,總會響起主題曲《北京北京》,“我在這里祈禱,我在這里迷惘,我在這里活著、也在這失去,北京,北京。充分表現出人們的無奈、失望等等,這一曲對觀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是影片主題的靈魂之筆。
結語:
影視歌曲并不獨立在影視作品之外,當它和影視作品同時出現時,它又被賦予了新的價值。所以,作為影視作品的制作方,除了重視影視劇本、包裝、宣傳、演員表演之外,還應該注重音樂的制作;作為影視作品的欣賞方,我們要注重欣賞影視作品的完整性,不應該跳過片頭、片尾等去觀看影視作品,從而降低影視作品的綜合審美感。
通過歌曲在影視作品的作用讓我更加認識到了歌曲在其中的重要地位,歌曲不僅豐富了影視音樂,而且強化了影片的敘事功能,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相信未來的影視插曲將會呈現更精彩的效果和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杰.《傳統文化元素與流行歌曲創作的融合與創新》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J].2009年第一期
[2]張千一.《我的歌曲創作》《人民音樂》[J],2008年第8期
[3]王勇杰、章豐言.《解讀電視劇《成吉思汗》的音樂文化》 《電影評介》[J].2008年第13期
《北京青年》是由北京鑫寶源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的電視劇,趙寶剛和王迎共同執導,李晨、馬蘇、杜淳、王麗坤、姚笛等主演。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北京青年觀后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北京青年觀后心得1連著一個禮拜地不眠不休,總算把36集的北京青年給看完了。說實話,心里覺得挺堵的,就好像打翻了五味瓶,幾種感情夾雜在一起翻云覆雨,有羨慕,有向往,有崇敬,但到最后更多的卻是苦澀和無奈。
說說何東吧,他是我這部劇里最佩服的人,一上來便以一個高調的姿態出現在大家面前(領證當天把相戀三年的女友甩了,把經過多年努力考上的公務員工作給辭了離家出走)。我真不知道那是以勇氣會讓他想到去重走青春,更是以怎樣的一種毅然決然去踏上這條路。
首先必須承認,何東這種做法是極度挑戰人類道德底線的行為。無故辭去工作,是為不忠;擅自離家出走逼得其母下跪;是為不孝;拋棄糟糠之女友,是為不義。然而如此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卻一路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轟轟烈烈地走完了自己的青春之路,這在如今這種條條框框的世界里發生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這讓我特別嫉妒,發自內心地嫉妒。嫉妒是因為我不能像他那樣下定決心去走自己的路,不能像他那樣不顧自己的父母家庭,不顧自己的親朋好友,不顧方方面面的.限制,勇于追尋自己的夢想!比起他來,我簡直一文不值,一無所有!一個連夢想都沒有的人,活著還不如去死。
回顧自己曾經的生活,我好像也有過夢想。年幼的時候,家里對我的期望是做一個有出息的人,于是我的夢想是做一個有出息的人。上了學之后,知道了科學家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于是便夢想著當個人人敬仰的科學家。更大的時候,成為一個醫生,治好奶奶的肩周炎是我的夢想。而當自己真正長大懂事了,卻發現自己的目標漸漸地變得虛無縹緲,夢想早已失去了勾勒的輪廓。這個時候的我,卻更像個被弄壞了最心愛的玩具的孩子,心像消失了一般地痛、
每個人小時候都是一個幻想家,手執彩色蠟筆,給整個天空添上七色水彩。而現在,那支蠟筆逐漸變成我們通過考試的黑色水筆,永遠單調的黑色,機器般地在紙上重復著沙沙聲。是的,我們的夢想被現實替代了,因為我們知道,無論多么偉大的夢想,都要通過無數次的考試,無數次的脫穎而出,無數次地分班,無數次地被調劑,無數次地面對現實。到最后,渾渾噩噩地度過了我們黑白色的青春,這不是我想要的,卻是我不得不要的。
沒有夢想的青春,總是過得很快的,后青春期的我,甚至不記得有過怎樣的一段回憶。我沒有打過一次架,沒有談過一段完整的戀愛,沒有風風光光地考過全校第一,也沒有轟轟烈烈地得過倒數第一。然后順其自然地考上了普普通通的大學,去念著一個我不喜歡的專業。“平凡”是我這段青春的結束語,“遺憾”是宣布這段青春死亡的悼詞。
但是我卻有幸在這個時候重新認識自己,繼而幡然醒悟,便如道家所言,我已明白我所不明白之處,離道不遠矣。是的!我仍年輕,依然有大把時間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命運!生命只有一次,但青春卻可以重來,縱使青春易逝,只要從現在開始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無論什么時候追求夢想都為時不晚!我的青春,從現在開始!
年輕的感覺,真好!
北京青年觀后心得2熱播勁頭未過。也許看過電視劇的每一個人即使不會沖動的丟下一切,然后重走自己認為可以追逐到讓夢想會實現的路,卻不能否認多多少少有股心動,希望自己那么的一刻能夠有勇氣拋開一切,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一個個的四方格將我們圈著,似乎很多的時間里所做的一切并不是為自己,活著的意義似乎也只剩下了賺錢,物質高于一切充斥著我們的思想。
必須得認承,有那么的一剎那,我想到了放棄一切踏上旅途,可是我只是那一瞬間有了沖動而已,太過于理智的人生讓我們失去了冒險的樂趣。也許從小早當家,深深地知道生活的不容易和貧困的可怕。于是,在夢想與現實遭遇矛盾的時候,總是會想很多,想這么多年來苦苦熬過的日子;想父母親勞累的每一個日日夜夜和他們已經見過半甲,已逐漸老邁和孱弱;想工作生活中所見的各種疾病對窮人所帶來的窘迫和無可奈何……知道即使沒人強迫自己給自己的肩上扛上過多的責任,卻無法拋棄一份讓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從此已經無法輕松上路了。
總會看些關于旅游的書籍,羨慕作者邊走邊寫的瀟灑,羨慕他們見過大海浩瀚,雪山無限的純潔,溪流的溫柔……曾經夢想著有一天我也能夠輕松地背起背包,只一心一意地一路向東、一路向南、一路向西、一路向北不停地走,我可以去麗江邂逅艷遇,可以去江南水鄉聆聽美麗的水霧,可以踏著滿地的.黃葉沐浴著艷陽慢慢地走進森林的深處,可以看藍天白云綠水紅葉,然后邊走邊寫邊畫,累了可以停下來歇歇,然后再出發。假如有一天,我老的再也寫不動了,就找一個墻角下可以曬太陽的小村莊住下來。只是,對于現在的我來說,這一切都只是在夢中會實現,在夢想的時分只能獨自咀嚼這一份悠閑,這一份為夢想隨心所欲的瀟灑。
劇中有句話說得甚是明白:有錢了才能出去旅游。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是窮游的呢?恐怕沒有多少吧。
青春不會重來,即使我們用心去走一走,即使我們想抓住不放手。
而,現在,也許我可以做到的是,過好每一天,依舊懷有夢想,有夢想才會有動力,即使夢想很遙遠,,即使是很久以后才能實現,即使最后并沒有實現,但是懷著夢想生活著,一樣會很美好。
北京青年觀后心得3初識寶剛作品是看《編輯部的故事》,至今記憶猶新。他以思想緊扣時代脈搏、反映當代人生活的作品著稱,其青春劇在社會上產生重大的影響,《北京青年》作為青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整體陣容強大,九位青年實力偶像演員的傾情演繹,采取不斷行走實地拍攝的新方法,在人們看膩了的宮斗劇、諜戰劇、婆媳丈母娘劇中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聽,首輪熱播期收視率持續保持第一,不愧是寶剛導演的扛鼎之作。
針對社會上一些人的看不懂,北京青年是“背景青年”的批評,寶剛導演明確的說,你說能力達不到“重走”,證明你活的不如這幾個青年,可是你還不思進取或者改變,電視劇就是寫給演給這些人看的。渾渾噩噩的生活,物質社會中的犬儒狀態,很多人麻木了,冷漠了,沒有激情,喪失了精神追求,北京青年就要刺激一下大眾,挑戰這種不省不察醉生夢死的精神狀態。
重走青春,實現理想,找回激情,讓生命之光充滿力量,我想這是北京青年要展示給觀眾看的。
經歷過大山大水之后,你會有一個高山的胸懷,才知道什么是你最想要的。第一集里反復出現的王越節目就像是一個青年生活指南,讓黑暗中摸索出路的何東朝這個光亮努力著。
大哥何東面對的生活是令人窒息的,他的家庭環境和成長道路有一點像青撞更里的鄧家齊,或許他比家齊更不幸,父母之間沒有愛情的婚姻讓他害怕。母親的過度溺愛和全方位操控他的生活,使他心里不斷產生逆反,在長期的郁悶下被王越節目喚醒,突然做出“斷奶”的決定,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找一份讓自己心動的愛情,這個想法并不過分,但是卻嚴重傷害到權箏,所以他的改變自始至終伴隨著負罪感,并在不顧一切的堅決和善良惻隱之間產生糾結,直到重新認識愛自己的人也是最值得他愛的,心結才徹底打開.何東在行走的過程中遇到葉坦、王越,但她們并不是他所想要的。經歷了大山大水,才知道他生命中的唯一還是權箏,這只有他自己做出比較選擇之后才知道。他命中注定是先“結婚”再和“離婚”的戀人談一場真正的戀愛。
何東不是個討喜的角色,有點自作自受的沒事找抽型的嫌疑,這個人物最受爭議的地方時他離家出走的必要性,這是全劇是否真實存在的關鍵。為了讓何東重走青春的理由合理充足,劇里做了不少的鋪墊,我想最能理解他的是媽媽在餐館的那一跪,是任何有尊嚴的男人最受不了的吧。但是個人覺得,只圍繞著媽媽的強勢、父母的口角等家務層面是不夠的,如果能對他工作環境比如再作點鋪墊工作如何令人厭倦、人際關系難以協調或遭受不公待遇等等(不需要太多情節,點到即可),他的毅然辭職會更順理成章一些。
二哥何西是個乖乖仔,單純可愛的大男孩,在劇中最討巧的人物。在優裕的家庭中長大,性情溫良隨和,沒有什么叛逆性,也沒什么主見,凡事依賴幾個兄哥,他重走青春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男子漢氣質和能力,從而獲得丁香的賞識和愛情。十分偶然地,他在異地收獲了另一份被愛的情意,精神病人任知了的錯愛,讓他第一次體會到被愛的幸福與快樂,同時喚起他愛的'責任。他同時愛著兩個女性,因為丁香的信任,在何西身上最能體現人類愛情的美好理想的光輝,愛的奉獻,愛的執著,愛的忠誠和愛的高尚。與丁香的互相尊重和共同堅持發展為不渝之愛,是他重走青春的最大收獲。何西無疑屬于我們當代最推崇的二分之一童話,如果說這個人物有什么是錯誤的話,也是美麗的錯誤吧。
三哥何南是事業心強的海歸設計師,一根拐棍幾乎成為他生活的全部。他的重走青春理由很簡單,為創業而走四方。何南也是劇中遭受挫折最多的青年,從何南的遭遇看到經濟大潮中商人種種見利忘義的金錢角逐,從何南身上我們看到青年可貴的拼搏精神。一文不名的吊絲海歸,和白富美的同學葉坦最終走到一起,是美麗而自然的。唯有同樣單純善良的兩個人才能不計名利金錢幫助四叔重振企業,同時開創他們的事業,北青的最勵志要看何南。他對愛情的遲鈍到了讓人吃驚的地步,不敢接受葉坦愛情的原因是與學識地位不符的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來自何方劇中沒有交代,因為不靠譜的父親?還是本身性格的弱點?也許是劇本欠缺也許是演員表現不夠充分,造成這個人物的相對單薄。
北京青年最二和最出彩的角色要屬老四。四哥何北是京城胡同的小混混,有“富二代”的背景,卻沒有“富二代”的RMB,用演員杜淳的話來講,北北不是高富帥,是個極品吊絲。中庸一點說,何北算是二分之一高富帥二分之一吊絲的混搭,白天做小店員,晚上混夜店,喝酒能侃會玩,有點像青撞更中的蔣公子,比蔣公子要潮要渾要牛,因為學歷低,話到他嘴里就變味,那一口地道京片子和表情的調侃俏皮,有點像“男版小燕子”。性格外向的北北,有點男性荷爾蒙過剩的,有點自以為閱歷豐富的得瑟,因為人夠帥、夠爺們兒,贏得酒吧妹唐嬌的芳心。何北和唐嬌是北青中最“接地氣”最靠譜的一對戀人,也是重走青春的最佳人選,因為一無所有,他倆可以無牽無掛的輕身上路。何北的改變也是最驚人的,從最二青年到酒吧經理到幫助老爸重振企業的有為青年,經歷了一番化蛹成蝶的蛻變。
北京青年的音樂是影視歌曲的成功典范,融合流行音樂的時尚元素,很好詮釋作品精神內涵,極大烘托情節和人物,升華生活真實為藝術真實。
北京青年的主題曲插曲,為音樂才子汪峰所作,他的搖滾富有激情,大氣豪邁,唱出當代人心底隱藏的最深刻的人性。認識他是那首唱紅春晚的《春天里》,曾無數次被這首歌感動落淚,留在春天里,唱出青年的苦難和渴望,憂傷和快樂。北青中的汪峰作品延續他的風格并達到輝煌的極致,很好詮釋了寶剛作品直面人生撼動心靈的精神底蘊。片頭曲《活著》是一首節奏感極強的rap,敘述生活的折磨與無奈、青春的躁動與受傷、精神的修正與熱愛。四個男主角的誦唱充滿陽剛之氣,低沉與亮色,悲傷與歡愉,唱出現代青年的無悔青春。
片尾曲《存在》“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著如同死去”一句句緊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拷問我們的靈魂“生命淪為何物”樂章飽滿,富有激情,哲理深刻,酣暢淋漓唱出青年們如何沖出牢籠選擇生活道路的艱難掙扎和唯改變才能前行的精神主旨。
北京青年觀后心得4《北京青年》最近在東方衛黃金時段熱播,我有一搭沒有一搭地嘗試著看了幾集,總算在昨天晚上迎來了大結局。北京青年收視效果究竟怎么樣,我不敢妄下結論;不過對于我來說的確不敢恭維。
現在的電影和電視劇就像人一樣浮躁,喜歡跟風。前一段時間,《北京愛情故事》確實火得不行,讓“瘋子”一詞里巷相聞。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北京青年》應該是在努力地模仿《北京愛情故事》。取了這樣一個名稱,使我在看它的時候不由自主地與《北愛》下意識地作著比較。而這一比,就使口味大掉,打不起精神。
首先我得承認演員的表演技能確實不錯,對白自然真實生動。但讓人遺憾的是劇情對主題的表現力度不夠,面太大,導致劇情空泛。我們雖然可以看出《北京青年》想通過何東、何南、何西、何北堂兄弟四人的愛情故事,來展現當代北京青年的對愛情和事業的追求。但由于面太大,劇情不能吸引人。通篇讓人感覺到是在胡鬧。
而《北京愛情故事》則不然,故事情節曲折生動,猶如一條紅線貫穿著電視劇的始終,充滿了懸念。電視劇設置了各種考驗故事主人翁的事件,使人物在金錢的考驗面前如何變化。例如石小猛面對金錢和事業的誘惑,最終痛苦放棄沈冰;石小猛與程峰之間的愛情糾葛。還有吳荻、秦皇與伍媚之間的復雜而微妙的愛情糾葛,都十分生動感人!
電視劇藝術是一門特殊的藝術,現在的觀眾欣賞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對電視劇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電視劇劇情非常重要,它是吸引觀眾的源動力,平淡無奇是注定要被觀眾冷落的!
然而,文藝界就是有這種傳統,尤其是如今的電視劇尤為嚴重,一旦看到什么題材的作品火了,要么是接著無休止地拍什么續集;要么就是刻意地去模仿人家;最讓人生煩的是不同的導演不同的演員去拍攝同一劇情的電視劇。已經被拍兩遍的電視劇數不勝數,而且都是上百集的大型電視劇,例如《紅樓夢》、《西游記》。而《神雕俠侶》、《射雕英雄傳》被拍了多少遍,恐怕已經沒有人能記得清楚了!孰不知,什么續集,什么重拍,什么相同題材,卻怎么也難以超越原作。事情不明擺著嗎?人家原作之所以能火,就是因為從題材到劇情,再到演技,都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不然怎么讓能觀眾喜歡吶,你認為觀眾是白癡啊!我認為重復地拍這些大部頭的電視劇,動輒斥資幾個億,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北京青年觀后心得5又是一部洋溢著青春朝氣的電視劇,不知道要說些什么,精神和心靈已經隨他們上了路,時而跟他們一樣頹廢,時而跟他們一樣張狂,也許只有這樣才能證明青春還在自己的血液里流淌。
草草一句青春重走一回,斬釘截鐵的背起行囊出發,這足以說明你正值青春,因為你生活的背包還未將你壓垮。我們一直在追逐青春,怕它溜走的太快;同時我們也在浪費青春,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追逐青春到底是為了什么。難道是為了實現那看的見摸不著的夢想?還是為了抓住在青春期可以再放肆一把的理由?不,不是,我知道一定不是,我們是為了給自己一顆開闊到可以衡量自己生命價值的心?或是為了給自己一雙清晰到可以看清自己夢想之路的眼睛?看吧我疑惑了,心態不夠豁達;看吧我不能確定了,眼睛還是在朦朧。捫心自問:這是為什么呢?答案是:我不夠熱愛。沒錯這就是我的癥結,也許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我們只所以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是因為不夠熱愛!不夠熱愛自己的工作,所以墨守成規;不夠熱愛我們的愛人,所以做不到不離不棄、生死相依;不夠熱愛我們的夢想,所以在默然中淡忘它;更不夠熱愛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看不淡人與人之間的糾葛,理不清事與事之間的因果,困住了原本能飛的那雙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