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朗月行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3、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4、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5、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
6、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蘇軾.《水調歌頭》)
新街小學二(3)班 何瑞琦
今天是中秋節,也叫團圓節,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我們吃過早飯后,爸爸媽媽就帶我去河邊散步,到了河邊,我們拾石頭,石頭很多,也很漂亮,我們拾了一些小石頭,再把它丟進河里,河水蕩起一圈一圈的波紋,好看極了。玩著玩著,天不知不覺就黑了,月亮升起來了,真亮。我坐在大石頭上,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突然想起了一首描寫月亮的古詩:《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一、奇思妙想型
《古朗月行》一詩中兒童把月亮想象成“白玉盤”“瑤臺鏡”,想象月中的仙人長什么樣,月中的桂樹為什么長得圓圓的,白兔搗成的仙藥是給誰吃的,蟾蜍把圓月啃食得殘缺不全,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
二、勤勞淳樸型
《四時田園雜興》中的“童孫”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加上兒童擅長模仿的天性,于是就在茂盛成蔭的桑樹底下學種瓜。一個“學”字,透出兒童的天真活潑,極富生活情趣。辛棄疾《清貧樂 村居》里的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里鋤草,二兒子在家里編織雞籠,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
三、熱情樂助型
對不認識的人完全可以不管的,可兒童的好奇和樂助心促使他想知道眼前的人何處來,何處去,干什么。《回鄉偶書》就描述了這樣一群孩子。一個“笑”把兒童的好奇的內心、不禮貌的狡黠給很好地遮掩了起來。賈島《尋隱者不遇》里面的童子很認真、禮貌地告訴尋者師父采藥去了。到哪里采藥呢?就在這座山上。具體哪個地方就不得而知了。童子不僅很好地回答了來訪者的提問,而且很有禪意,言簡意賅,令人回味無窮。再如杜牧《清明》中的牧童對當地情況很熟悉,急他人之所急,迅速為“斷魂人”指明了方向,讓人眼前一亮,心情為之好轉。
四、淘氣可愛型
白居易的《池上》中,一個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白蓮,他自以為行動機密,不會被人發覺,誰知道小船駛來時,沖得水面的浮萍兩邊散開,水面波動,出現了一道長長的痕跡,自然完全暴露了他的行蹤!一個“偷”(瞞著別人、悄悄地)字,將兒童的天真、頑皮、活潑、可愛表現得一覽無余。這里的不解是作者眼中的不解,在孩子心里,他以為自己是懂得藏蹤跡的,并且自得其樂。
五、機智聰慧型
《所見》中的放牛娃的歌聲還在樹林里回蕩,可是他忽然停下了腳步,緊閉了嘴,兩眼緊盯著樹上。原來,他看到樹上一只正在鳴叫的知了,想去捉,怕歌聲把它嚇跑了。全詩緊緊抓住牧童在一瞬間的神態變化,仔細地刻畫了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孩子在放牛途中發生的有趣的事,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小兒垂釣》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專心釣魚的農村孩子的形象。”蓬頭”小孩子坐在那兒學大人釣魚,可愛的樣子一下子就躍然紙上。詩人用了“側、映”來寫小孩子的心機,小心翼翼地選了塊少有人到,已長青苔的地方,側身坐著,還用草擋住身體,怕魚兒看見自己給嚇跑了,可偏巧有過路人不認識路,遠遠地又是招手又是嚷嚷地問路。詩人用了“怕”“不應人”來寫小孩子又急又惱的樣子,寥寥數語,將小家伙皺眉鼓嘴、連連擺手、不讓人說話、煞有介事的神態描寫得栩栩如生。
六、快樂自由型
春光明媚,麗日和風,兒童沐浴著春光,呼吸著新鮮空氣,一放學回來就奔跑著放飛風箏――《村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風俗畫,使讀者的心情也隨之輕快,仿佛也感受到了浩蕩的春風,恬靜而自然。《村晚》中描述的孩子騎馬不規矩,而是故意隨意橫坐在牛背上。牛吃著草,自己吹著笛,吹笛也不正二八經地吹,則是“無腔信口”地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表現了牧童的無拘無束,淳樸無邪。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古詩詩中有畫,形象鮮明;畫中有情,情景交融,構成一個完整而廣遠的意境。而情境教學恰能發揮其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長。在古詩教學的一開始,使用音樂渲染、繪畫再現和語言描繪等新異有趣的方法,再現詩的意境,能引起學生對詩中景象、人物、事物的關注,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語言描述是在教學伊始,教師用生動而充滿激情的語言形象地再現當時的自然、社會環境,簡介詩人的主要經歷。這樣,既能讓學生對當時的環境有初步的了解,清除理解上的部分障礙,又能讓學生初步觸摸到詩人感情的脈搏。
二、帶入情境,深刻理解詩句意思
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高年級的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古詩語言的特點。講清通假字,注意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的現象。根據省略、倒裝、被動等不同的特殊句式,教給學生不同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
三、依境索意,領會詩的意境
意境是詩的靈魂,是“意”與“境”的和諧統一。在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的意境,才能理解詩人面對的生活環境,進而體會由此生發出來的意趣、情志和理解感情。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表達和想象能力都比中年級有了較大的提高。因此,教師應通過音樂渲染、依法作畫、投影錄像、語言描述等方法,個學生開拓一個廣遠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在這個空間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放飛思想,盡情遨游,用語言具體形象地描繪詩人意欲展示的場景,繼而因景析情,深刻領會詩中的思想感情。通過這種方法,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在學生的筆尖流淌。如教授《宿建德江》一詩,教師用多媒體畫面再現了茫茫夜色中詩人獨坐船頭,面對曠野、冷月的情景。古琴曲《秋水》抒發著詩人的愁思。此時教師用語言提示學生,假如你是詩人,眼前的原野、江水……各是什么樣子。聲畫結合,構成一個鮮明而完整的意象;語言的提示對學生的認知有著一定的指向性,刺激著他們的想象力和智力活動,使學生眼前的情境活起來了。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依境索意,學生就會體會到詩人的憂愁。
四、朗讀成誦、體會語感,更深地領會詩的意境
關鍵詞:滲透;整合;和諧發展
《綱要》中提到:“通過各領域內容互相滲透而達到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全面和諧發展的總目標”。近年來,我在幼兒園大班進行“語言領域的古詩欣賞與藝術教育相整合”的教學探索活動,效果良好。
古詩,中華語言之精髓。
古代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麗結晶,對5-6歲幼兒進行古詩文欣賞教學活動,可以增加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加強幼兒對語言的鑒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孩子們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一種淡淡的無意識之中把古詩文融入幼兒心中,讓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經意之間給幼兒以影響與啟迪。但由于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幼兒生活的年代相差很遠,幼兒不易理解古詩中所描繪的意境、表達的情感。所以通常情況下幼兒學習古詩比較枯燥和乏味。我在大班下期將古詩欣賞作為語言教學的一部分,把語言與藝術結合起來,讓幼兒在唱、舞、畫中愉快欣賞古詩,讓語言教學成為幼兒娛樂活動。
大班階段,幼兒的語言發展及理解能力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思維方式已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邁進。這為我們的古詩欣賞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那么我們怎樣才能讓幼兒輕松愉快地欣賞古詩呢?語言與藝術結合起來,對語言及藝術進行整合。這就要講究語言的藝術魅力。大家都知道,藝術是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幼兒通過繪畫、唱歌、舞蹈等方式表達情感,表現自我。怎樣將枯燥的古詩與藝術教育整合起來呢?
一、說古詩
以古詩《詠鵝》為例。教師展示古詩,為幼兒解說:大白鵝啊大白鵝、你彎曲著脖子仰天歌唱,潔白的身軀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的水波。多好玩啊!教師將古詩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說出來,幼兒一聽便明白了古詩的意境,再吟誦古詩就朗朗上口了。在欣賞古詩的過程中,可讓一部分幼兒朗誦古詩,另一些幼兒解說古詩意境,把詩詞與意境結合起來,在誦讀古詩時,幼兒更能體會古詩的韻律美。
二、畫古詩
畫古詩也就是把古詩所表現的內容形象地畫出來,即為古詩配上畫。詩配畫不僅是詩形象的解說圖,更是詩的意境的再創造,不僅讓幼兒體會詩歌的意境,還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藝術氛圍。如在春意盎然的季節,我請幼兒欣賞古詩《詠柳》。先請孩子們觀察春天里有哪些變化,孩子們看到柳樹發芽,春風吹拂,柳條飄飄;燕子飛翔;花兒盛開……再把孩子們看到的東西大膽畫出來,一幅栩栩如生的《詠柳》圖便呈現在孩子們面前。這時候再來讓幼兒欣賞古詩,看著畫面吟誦古詩,便能輕松地體會到古詩的意境美了。又如請小朋友為古詩《古朗月行》配畫插圖,小朋友們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得出為這首古詩畫插圖,要畫一個圓圓的月亮,還有一個小朋友抬頭望著那個又圓又亮的月亮。由此可見,孩子們知道詩中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孩提時代對月亮的認識。而在為古詩《池上》做準備時,我給孩子們講了一個充滿童趣的故事:一個炎熱的夏天,小孩撐著小船,來到池塘里,看見許多美麗的荷花,還有好多好吃的蓮子,于是他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借助故事情節,引導孩子們畫出美麗的荷花,結實的蓮子,火紅的太陽,劃著小船的孩童……一幅天真并且充滿童趣的池上小圖便活靈活現地展現的孩子們眼前。帶著如此美麗的意境去欣賞古詩,難道孩子們還會厭倦嗎?孩子們對古詩心領神會后,為古詩《畫》配圖便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三、唱古詩
唱古詩顧名思義也就是唱著歌兒學古詩。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是一種美妙的語言,它同樣能表達人的所思所想。如何將語言與音樂巧妙地結合起來?音樂與語言雖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實質是相通的,幼兒在習得語言經驗的過程中適當滲透音樂元素,能讓孩子產生由衷的快樂,從而提高對語言的興趣,體會運用語言的快樂。在古詩欣賞活動中,將古詩詞填入孩子們優美的旋律中,進行吟唱,會大大提升孩子們欣賞古詩的興趣。我在古詩《靜夜思》欣賞教學時,先為孩子們簡單講解詩意并吟誦兩遍后,將詩句填入一首優美并符合此古詩意境的旋律中,孩子們突然精神煥發,跟著唱起來。隨后,引導幼兒將古詩《相思》、《春曉》、《憫農》等詩句填入旋律中,譜出了一曲意境悠揚的歌曲《唐詩大聯唱》。孩子們興趣濃厚,有成就感,唱起歌兒來聲情并茂,情感也就來得更真摯。
四、運用肢體語言激發幼兒欣賞古詩的興趣,理解古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