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托物言志的詩句

      托物言志的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托物言志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托物言志的詩句

      托物言志的詩句范文第1篇

      古典詩歌是文學作品中最簡練、內涵最豐富的藝術形式。古詩的表達技巧很多,從修辭角度來看,常見的有比喻、夸張、擬人、對偶、對比、雙關、反問等;從表達方式來看,有敘述、議論、描寫、抒情等;從表現手法來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虛實結合、想象、襯托、用典、象征等。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古詩中常見藝術手法

      1.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夸張、擬人、對偶、對比、反問、設問、通感、借代、雙關等。

      對修辭手法的鑒賞,就是要明確辨識和判斷修辭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它們對于塑造形象、表現情感和體現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將抽象化為具體,能將無形化為有形。例如寫“愁”:李后主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江水寫愁,則使人想到愁意之漫長。

      ②夸張 夸張就是為了突出和強調某種事物或事物的某種特征,借助于想象,對它進行夸大或縮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如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詩中的“三萬里”“五千仞”“上摩天”“淚盡”都是夸張,正是這些夸張描寫,把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茍且偷安、不去收復失地的求和派的憤懣,以及對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③擬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如劉頒《新晴》詩中將“南風”人格化,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2.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描寫、抒情??疾榈闹攸c是描寫和抒情。其中,描寫主要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工筆(使用大量生動、貼切的比喻,絢麗的文字,斑斕的色彩,進行濃筆涂沫)和白描(以質樸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寫法),細節描寫等。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對照、襯托、渲染、烘托、用典、鋪墊、象征、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托物言志、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等。

      ①托物言志 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詩以梅自喻,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現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②渲染 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③烘托 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這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

      ④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人沒有說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⑤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在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如柳永《雨霖鈴》上片多是實寫;下片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舍。

      ⑥借景抒情 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對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托物言志的詩句范文第2篇

      1.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課文。學會生字“焚”,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2.能力目標:運用四步學詩法學習古詩,能憑借語言文字、背景點睛,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

      3.情感態度:學習詩人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

      二、教學過程

      (一)詩詞有韻(讀出韻律美、節奏美)

      1.教師板書、學生書空題目“石灰吟”,重點強調“吟”的讀音和寫法。學生齊讀詩題。

      2.提問:你認識石灰嗎?它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吟,又怎么理解?

      (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認識石灰:白白的墻壁就是用石灰刷就的。出示圖片豐富了解。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生帶著理解再讀詩題)

      過渡:這潔白的石灰之前可是經歷過無比艱難的生活,讓我們到詩中去了一看究竟。

      3.出示自讀要求:讀通、讀準、嘗試讀出節奏。結合上下文或查工具書解決疑難,不能解決的問號標注。

      4.檢查自讀情況:

      一讀,隨文識字:指名板演“錘”“焚”,學生糾正,教師板演,學生介紹識字方法。引導學生結合詩句想象生詞含義,學生描紅。

      二讀,找出韻腳,讀出節奏,指名朗讀,

      三讀,個性朗讀,達到熟練,齊讀。

      這一環節強調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給學生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尊重個性差異的同時“授之以漁”,提供給學生一種學法,一種思路,“面向全體學生”,人人“有法可依”。不少于四次的聽讀和閱讀,踐行了“以讀為本”的理念。

      過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首詩向我們講述的是什么呢?

      (二)詩意綻放(讀懂詩意,讀出詩情)

      1.小組交流說讀懂的句子,探究疑惑之處。教師巡視點撥。

      過渡:圣賢教導我們“默讀便于思考”而“不動筆墨不讀書”,請同學們邊默讀邊批注。

      2.出示默讀要求:讀到“千錘萬擊”,你仿佛看到了( ),聽到了( ),“烈火焚燒”“粉骨碎身”讓你想到( )的畫面。你感受到石灰( )。

      3.集體交流,指導朗讀

      (1)(出示圖片)“當、當、當”山谷傳來震耳欲聾的敲擊聲,讓人驚心動魄,石灰石忍受著、忍受著這“千錘萬擊”的痛苦,它咬緊牙關不逃避、不屈服,再來讀這句――“千錘萬擊出深山,”(語氣鏗鏘有力)

      (2)播放視頻:石灰在烈火中煎熬、堅持,蛻變成潔白的顏色,這潔白的石灰石在水中沸騰,發出咕咕的響聲,人若接觸輕則燙傷,重則傷命。石灰粉身碎骨,化作潔白的石灰。接著讀“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讀出高昂、堅定的語氣。

      4.此時此刻,你最想對石灰說( )!

      5.齊讀:讓我們帶著欽佩,帶著贊美,再次來感受石灰的堅強、石灰潔身自好的追求吧。

      在這一環節、學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分享收獲,解決疑難。在默讀中想象,想象中朗讀,朗讀中體味,并隨時批注,較好地達到了“能動學習”而非“被動學習”的目的。尤其能很好地“辨別詞語的感彩,體會其表達效果”“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三)意境感悟(明了意境,合三為一)

      1.見到此情此景,作者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

      2.走近詩人。學生交流于謙相關資料。教師解讀背景。

      3.再讀體會,思考:于謙僅僅是寫石灰嗎?“言為心聲”,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樣的志向呢?

      4.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討論。

      5.集體交流。教師點撥:“詩言志”詩人借石頭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志向。

      6.播放音樂,指名配樂朗讀。小組賽讀,最后誦讀。

      7.師生總結:石灰由于它的堅強不屈、潔身自好在人間留下了清白,而于謙正像他筆下的石灰一樣任憑怎樣的千錘萬擊,烈火焚燒,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懼,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梢姟妒乙鳌氛怯谥t自己人生追求、高尚人格的寫照。這種借事物來表達志向的寫法被稱為――托物言志。

      此處帶領學生重溫作者,解讀寫作背景,為學生、文本與作者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詩詞意境的感悟便水到渠成。最后,引導學生領悟詩作的表達方法,遵循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強調的“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四)詩作欣賞

      像這樣托物言志的詩有很多:

      詠 煤 炭

      于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這首詩的意思是:開鑿出來的煤炭,藏蓄著巨大的熱力?!懊禾咳紵窕鹁?,使人感到無限溫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變得很明亮。人要以國家社稷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為國家做貢獻。只要能為人類造福,一切犧牲在所不辭。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愿意盡最后一滴血、一份熱,為人類造福。此詩借物詠志,詩中句句贊頌煤炭,實際是句句抒寫自己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抱負。

      竹 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這首詩借物喻人,作者通過詠頌立根破巖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五)作業

      1.做一期以“于謙”為主題的手抄報。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詩,背誦其中的兩首。

      板書設計:

      石 灰 吟

      顏色 志向

      托物言志的詩句范文第3篇

      閱讀詩歌要從下面幾點入手:

      關注詩題。俗話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蓖ㄟ^詩題往往能明確詩歌的類別,進而把握其表現手法和內容特點。如,寫景詩的借景抒情,詠物詩的托物言志,詠史詩的借古諷今,送別詩的離愁別緒,羈旅詩的漂泊愁苦,邊塞詩的或壯志豪情或厭戰思鄉等。

      把握意象。意象即詩中的景和物,由于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感情,因而這些事物便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如,柳代表送別,草代表離情,月代表懷人和思鄉,雁代表思鄉和漂泊,菊代表高潔、隱逸、飄零,竹代表正直、謙虛,落葉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緒、飄零等。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蔽覀兪紫雀惺艿降氖且粋€個意象:“空山”“明月”“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蓮葉”“漁舟”……這些自然物象被詩人攝入大腦,融入自己的主觀之情,就構成了生動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寫出了詩人自愿隱入山林過隱居生活的愜意心情。

      進入意境。意境即詩中客觀之景或物與詩人主觀之情的融合,簡言之便是情景交融。古詩中情與景的關系,或先景后情,觸景生情;或先情后景,緣情布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概言之便是用特定的景抒發特定的情,或者說根據特定的情選用特定的景。因此,我們在閱讀中,就必須借助聯想、想象,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讓詩中描繪的聲、光、色、態,像電影畫面一樣在頭腦中顯現出來,并體味其中詩人的主觀感情,進而走入詩人所營造的或優美、或寂寥、或悲壯、或雄渾闊大的意境,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如,讀著岑參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詩句,眼前便會出現這樣的畫面:詩人佇立雪中,深情地目送著友人越行越遠;在“山回”處,路一轉,背影便消失在茫茫的風雪中,望“君”不見,只見雪地上延伸著一串漸行漸遠的馬蹄印跡。詩人望著這串蹄印出神,久久不動。然而這雪地上的蹄印,也由清晰變為模糊,隨即被“北風”一掃而平了;可詩人心中的“蹄印”卻一直非常清晰,且一直延伸著。這樣的意境幽遠而又耐人尋味。

      品析語言和技巧。品味語言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煉字――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應聯系全詩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方面進行仔細揣摩,以品味其妙;二是語言風格――直白與含蓄,質樸與綺麗,沉郁與豪放等。賞析技巧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一是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懷古傷今等;二是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對偶、互文、通感、用典等;三是表現手法――比興、象征、襯托、對比、畫龍點睛、卒章顯志、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

      托物言志的詩句范文第4篇

      近幾年來古代詩歌鑒賞在考試中由客觀性試題向主觀性試題的轉變,考生中出現了輕讀詩、重做題的傾向,擺不正讀詩與做題的關系。其實,一首詩就是一個整體,只有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去做題,才準確可靠。下面我就怎樣鑒賞古代詩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抓背景,譯全詩

      這一點在考試中往往被考生忽略,覺得無關緊要。其實在詩歌鑒賞題附有出處和作者介紹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先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這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有關背景,以便更準確地把握全詩所表達的思想。另外,原詩后的注解也十分重要,它可以幫助考生掃除語言障礙,清除難點,有利于更準確地理解全詩內容,并在此基礎上譯出詩歌大意,做到對全詩有個初步了解。這是詩歌鑒賞必須邁出的關鍵的一步。

      二、理解詞義

      詩的鑒賞還得從透徹地了解詞句入手。面對一首新詩,首先碰到的困難是詞義的理解。詞義弄不懂,當然談不上欣賞。教學中,應發動學生,調集以前所學的古漢語知識、修辭手法以及特殊意象的內涵,去感知詩歌內容,破解閱讀中有難度的地方。只有克服了語言障礙,才能“登堂入室”,進而領略詩的意境;如若對語義不甚了了,那就好比入寶山而空回。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力圖降低難度,化深奧為淺顯,給學生創設一個臺階。

      1.借助詞語的已知義

      杜甫的《月夜》詩,頷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未解”二字可能成為閱讀障礙。引導學生回憶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由此推斷“未解”是“天真無知”之意。教《孔雀東南飛》時,出現了“可憐”一詞,讓學生回憶初中所學詩句“可憐九月初三夜”“可憐身上衣正單”,通過比較判定。

      2.利用修辭推測

      修辭方法總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主題,強化情感表達,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比喻、比擬、夸張、對比、襯托等,這里主要說說借代。

      3、品析詩歌的表現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描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曉看紅濕,花重錦官城”。(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三、感受詩歌形象,體會思想情感

      詩歌具有形象性,形象是詩歌中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要素。詩歌形象是指詩人借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蟲、魚等物。對詩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

      “詩言志”,“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無論是詠物還是懷古,都會寄寓著詩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古詩詞中所抒寫的思想感情非常寬廣,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幾方面:愛國、思鄉、懷親、戀友等。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

      四、品味詩歌語言

      詩歌富有鮮明的節奏,講究押韻與平仄,富有音樂美朗讀具有表情達意、喚起想像的功能,有增強語感、加深理解、鞏固記憶的作用。通過朗讀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靜止的詩行動起來,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畫面,很容易把人帶入一個詩化的境界,所以我們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要結合一定的篇目進行朗誦訓練,使學生通過朗誦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理解作品大意,把握作品主題,以達到對作品的真正掌握。例如教學《春望》我們要通過朗誦去把作者在國家分裂、山河破碎時內心的那一種憂國憂民、傷心感懷之情表現出來,而在朗誦《望岳》時我們就要把作者那一種對泰山的贊美與自己的雄心壯志表現出來。詩是訴諸人的感情的,只有多讀,思想感情才能跟詩人接近,才能“入境”。

      托物言志的詩句范文第5篇

      關鍵詞:詩歌;步驟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0-0134-02

      詩歌鑒賞作為各地高考的必考題,雖然分數不大,但卻在一定程度上難倒了大批量考生。更多的現象是,咋一眼看上去,似乎很容易理解,可認真研讀完后,特別是看到題目后,往往有無從著筆,大有“只能意會,無法言傳”之遺恨。本文就這一現象提出以下三三式答題策略,以饗廣大考生。

      一、嚴格答題三步驟

      A、萬能型步驟

      第一、意象 關鍵詞(動形)――畫面特征

      第二、表現手法(結合詩句分析)

      第三、思想感情(意境、哲理)

      例1:(2010福建省檢試卷)

      西江晚泊

      茫茫靄靄失西東,柳浦桑村處處同。

      戍鼓一聲帆影盡,水禽飛起夕陽中。

      題目:本詩寫景富有動感,充滿畫意,請做簡要分析.

      答:(1)前兩句霧靄、柳浦、桑村等意象構成一幅江岸桑村的朦朧之景。(2)后兩句動靜結合,由靜入動,極富動感,寫出了“鼓聲遠傳、歸船落帆、水禽翻飛”的美妙景致。(3)表達出作者對晚泊水鄉的驚喜之情。

      例2:(2010福建省高考試題)

      訪隱者――[宋]郭祥正

      一徑沿崖踏蒼壁,半塢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門,殘花滿地無人跡。

      [注]①塢:山坳。②山翁:此處指隱者。

      題目:結合第三、四句,賞析“隱者”的形象。

      答:(1)“山翁、殘花”的意象結合題目明示的“隱者”自然得出:“獨居、隱逸、無人問津的生活畫面”。(2)表現手法上顯然是典型的烘托或襯托。運用蕭條、冷落的畫面烘托出隱者的孤高、脫俗形象。(3)表現了隱者避世脫俗,隨性自然的情懷。

      可對照標準答案:通過描寫隱者獨飲自己釀造的酒,門外落花滿地,無人造訪、無人灑掃的隱居生活,表現了隱者避世脫俗,隨性自然的情懷。

      B、練字型步驟:

      第一、解釋該詞的本義以及在詩句中的含義。

      第二、結合表現手法描摹該詞所在詩句(結合詩句分析)

      第三、思想感情(意境)

      例:分析“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敲”字的妙處?

      答:(1)敲字是敲擊、叩擊的意思,在詩句中意為用手輕輕的叩門。(2)運用了以聲襯靜的表現手法,傳神地描摹出深夜月光下僧人輕輕敲擊廟門的情景。(3)傳達出了一片恬靜、祥和的意境(氛圍)。

      二、掌握三大類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鞍材艽菝颊垩聶噘F,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

      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

      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2、描寫類表現手法:

      ①襯托,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反襯有以動襯靜,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

      ②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

      ③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時,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④對比。

      ⑤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一般不用)

      ⑥欣賞角度: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等。

      ⑦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

      3、修辭類表現手法

      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

      比喻、擬人、夸張、用典

      雙關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此外還有對比、借代、互文、通感、雙關、設問、反問、反語等。

      4、幾個重點表現手法概念闡釋

      (一)虛實。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

      客觀為實,主觀為虛;

      具體為實,抽象為虛;

      眼前為實,想象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

      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后想象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余味。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 ,

      “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

      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

      雕欄玉砌應猶在(虛),只是朱顏改(虛)”,

      虛實相濟,寄托了自己故國的哀思。

      又如姜夔的《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象為虛。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常見的有:

      ①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

      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p>

      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

      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二)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

      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驚人、動人和感人”音樂效果,即音樂的美妙驚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

      (三)用典 。關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語)存在著不少爭議,其實它是一個回避不了的問題。例如我們提到盧溝橋,不是想起,就是想起盧溝曉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和琴。這樣省去了很多解釋,包含了很多信息,實際上是一種信息壓縮。

      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

      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

      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三、做到三看:看標題,看作者,看注解。

      特別關注:有無作者的生平背景注釋直接關系到詩歌主旨的把握。

      例:(福州三中2010年高考模擬試題)

      夜半聞橫管

      程俱

      秋風夜攪浮云起,幽夢歸來度寒水。

      一聲橫玉靜穿云,響振疏林葉空委。

      曲終時引斷腸聲,中有千秋萬古情。

      金谷草生無限思,樓邊斜月為誰明。

      【注】程俱,在南宋小朝廷為官,正直敢言,頗著氣節。金谷,即金谷園。位于中原洛陽。此詩對笛聲的描寫出色,詩人夜半聞笛感慨萬千。

      題目:詩人夜半聞笛感慨萬千,請簡述詩歌寄托的思想感情?

      分析:(1)看標題。關鍵詞“夜半”,夜深人靜,只有詩人無法入眠,說明其內心的孤寂,聞笛聲,以聲襯靜,足見悲涼、凄清。(2)看作者。南宋小朝廷為官,正直敢言,頗著氣節,可見其受小人排擠,不被重用的孤獨。(3)看注解。金谷,即金谷園。位于中原洛陽。中原與南宋偏安一隅比較,自然得出家國之思。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观看|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亚洲 国产 图片|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亚洲一区日韩高清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 mm1313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JIZZJIZZ妇女|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亚洲AV电影天堂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冲 |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另类专区另类专区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网站| 美腿丝袜亚洲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色|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电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