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陳尚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傷逝
2009年10月31日是個普通的周六。早晨剛過6點,位于北京朝陽區的某小區里,只有零星的早起人出來遛狗,初冬的早晨空氣清冷。住在701樓一樓的女主人出門時發現一個中年女子躺在自己的小花園里一動不動,好像是墜樓的,花園的地面被她砸出了兩個坑!女主人趕緊報警,當急救車趕到時,那女子早已停止了呼吸。從樓上趕下來的一個女人撲在尸首上放聲大哭,邊哭邊喊:“神經病!瘋了!怎么這么想不開?”她確認死者正是歌手陳琳。據周圍的業主介紹,這女人是臺灣歌手高明駿的妻子,而陳琳所跳下的九樓公寓是曾經的歌手張強的房產。
據陳琳的朋友介紹,陳琳生前最愛美,三十多歲了仍然喜歡夸張艷麗的打扮。而現在的陳琳,戴著口罩,脖子上有傷痕,慘不忍睹。不到24小時之后,北京降下了今年第一場大雪,厚達5厘米的積雪在冰消雪融之際,似乎也把陳琳最后的痕跡一洗而光。只是那個曾經率真而才華橫溢的女歌手,依然停留在朋友和歌迷的唏噓與懷念中。
情傷
10月31日是陳琳心中一處柔軟而糾結的傷,因為這是她的前夫沈永革的生日。選擇在這一天赴死,也可見雖然已經離婚兩年,沈永革依然是陳琳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兒。是愛更多還是恨更多?答案已被陳琳帶走。
陳琳和沈永革,在很多資深娛記眼中,這兩個名字的聯合曾經意味著“固定班底”、“黃金組合”、“夫妻店”。那家名為“竹書文化”的唱片公司,留給記者最溫馨的記憶恐怕是當年《愛就愛了》專輯的發片會:王府井大飯店,巨大的帷幕,耀眼的派對,老板沈永革站在入場口,,對每一個到場記者一個日本式的深鞠躬:“多謝捧場照顧。”陳琳身兼簽約歌手和老板娘雙重身份,是焦點中的焦點,向大家介紹著自己這張唱片的豪華陣容:投資上千萬;中、日、港、臺四地音樂精英齊集一堂,包括金字招牌張亞東、郭亮、許常德、涂惠源等亞洲頂級音樂人,連錄音師都是來自日本的大腕。
這個叫沈永革的中年男人文質彬彬,似乎成了大陸流行音樂的希望。他在日本JVC唱片公司工作過,在中國推廣過酒井法子,簽約過黑豹樂隊和輪回樂隊,現在給陳琳做唱片,做派和手筆大氣而國際化,為人處事又謙虛低調,是個做事業的人。《愛就愛了》不負眾望,十足的國際氣勢和音樂魅力,一舉賣出了150萬張,不僅創造了陳琳唱片銷售的記錄,也讓多少同行望其項背,它成功地把陳琳扶上了一個新臺階。
這是陳琳和沈永革小兩口的黃金時代。陳琳參加電視臺娛樂活動時曾經公開宣稱,她想寫一本書,為她和沈永革的愛情立傳。只是這黃金時代結束得太快了。《愛就愛了》的風光無法復制,而沈永革很快被娛記偷拍到與旗下女藝人親呢共進晚餐的照片。陳琳的幸福世界崩塌了,兩人于2007年離婚。
在離婚后最脆弱的日子里,是音樂人張超峰一直陪在陳琳身邊,讓她知道了誰是最珍惜自己的人。但理智無法戰勝情感,陳琳依然走不出離婚的陰影。雖然她和張超峰今年7月已經登記結婚,但婚后矛盾重重,才3個月的時間,這段婚姻隨著陳琳的隕落而告終。
樂傷
事業的同時失衡,也被認為是陳琳決然赴死的重要原因。
2005年,陳琳推出了第7張專輯《13131》,卻沒有在樂壇引起多大的反響。從此以后,她的事業陷入低谷,婚變更加劇了音樂事業的淪落。雖然她還在努力,今年夏天剛剛和張超峰組建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并赴西南、東北地區采風,準備推出新專輯,但與其他經歷過1994年中國原創音樂輝煌的絕大多數歌手一樣,陳琳的音樂難以抵擋輩出的新人、數碼音樂的沖擊,從動輒賣出上百萬很快變成賣幾百張就要開慶功會了。
1993年橫空出道的陳琳,既是中國流行音樂起起落落的歷史見證者,也被一波波洶涌的浪潮影響了命運。這些十年前名字震耳欲聾的紅歌星,大部分住在北京朝陽區各個小區里,與上班族相比,他們的房子車子也算體面,但是和新天王、新精英們比起來,他們的生活狀態卻有明顯的差別。當年叱咤一方的歌手正在被時代遺忘,容顏日漸老去,舞臺日漸縮小。就以陳琳來說,接受了張超峰之后,也曾在成都的酒吧里開過小型演唱會,而她去世前最后一個活,是到安徽鳳陽走穴。一半的演出費打在卡里,他們就開拔了,來到一個陌生的中小城市,上臺前再收一半錢,唱一兩首老歌下臺,在酒店住一夜走人。在那一刻,誰在乎她是當年走國際路線的大腕,誰在乎她曾經把做好音樂當做畢生的夢想?
一整天我都一個人在宿舍里賴床不起,做出慵懶的樣子,試圖掩蓋無望的莫名期待。樓梯間的腳步聲近了又遠,始終不曾停駐。我的耳朵敏感得痛起來。
第二天,公寓管理員遞給我一張快遞包裹單,“昨天來的,你生日嗎?”
如我所愿是好久不曾聯系的阿夏,一盤精致的CD,來自她的樂隊。
戴上耳機,我聽到她獨有的充滿力度的歌聲,似乎可以療傷,又不失溫暖的氣息。
我知道,她是想給我安慰。可是,她的失戀并不能帶給我任何解脫,而且恰恰相反。
按照生日賀卡上的新號碼,我撥通電話給她,她的聲音伴著嘈雜的背景音樂傳過來。她問,好聽嗎?我輕聲應著。一時無話,我們只好任由她那端的音樂聲肆無忌憚的喧鬧著。
我說,我一直很好。
我說,你的事我聽說了。
我說,你不要因為我而放棄什么,那本身就與你無關。
我的聲音很大,但她那邊還一直“喂”個不停,我知道,我的勸解也改變不了什么,她本就是個堅強的人,堅強到似乎不需要任何感情的依傍。可是,我想告訴她,無論世界怎么變,無論有多少人離我們而去,我們都是會始終為彼此守候的那個人。
我們曾是最要好的朋友,在一個宿舍里四年,好到天天擠一張床。她是火爆脾氣,而我軟綿得連愛情都樂于順水推舟。再后來,我們考上了不同大學的研究生,她如愿以償地學習音樂,組了個樂隊,唱自己喜歡的歌。而我,還賴在本地按部就班地讀書考試,除了上課偶爾遲到,幾乎不做其他壞事。
二,愛上他,愛上同一個他
是的,我們“曾”是最要好的朋友。半年前,我失戀。半年后,她重蹈覆轍。她的戀愛導致我的愛情的結束,對我的愧意又給她的愛情附加了沉重的砝碼。
我們曾經同時愛上的那個男人,叫路磊。
路磊,其實并不帥氣,高高的個子,瘦瘦的肩膀,落落寡歡的單眼皮,習慣在熱鬧中緘默不語。恰好,喜歡單調甚至喜歡乏味的我,愛上了單調乏味的路磊。
我們的愛情是安靜的。上課、下課、晚自習,然后他送我回宿舍。沒有愛情的甜蜜,也沒有愛情的苦痛。
我常常給阿夏講述我的路磊,他從小失去父親,在女性寵愛的環境里長大,于是養成了柔弱的個性,孱弱的肩膀似乎擔不起我們的未來,但是當我看到他微垂的眼瞼,總是忍不住去疼惜他。
他是個柔弱的男子。
讓自負的女人都忍不住去疼惜,也包括向來風風火火的阿夏。
那天,我開玩笑地給阿夏說,看來是有人嫉妒我們之間的友情了,不然怎么會有人那么無聊,編排出你和路磊相戀的流言來離間我們倆呢?
阿夏的沉默,讓我知道,這并不是流言。
之后,我和阿夏的疏遠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從那之后,我再也沒有見到過路磊,或許是因為我刻意躲避他會出現的地方,或許是阿夏刻意錯開我們之間的時差。總之,在一個不算大的校園里,我竟然再也沒有見到他。
畢業后,路磊去了阿夏所在的城市,找了一份微薄的工作供養著自己,無力承諾阿夏什么。
即便是這樣,阿夏仍然愛著他。樂隊駐唱得來的錢統統買了滋補品,希望能滋補路磊單薄的身體和淡薄的愛情。
然而,在阿夏還沒放棄路磊之前,路磊就先放棄了自己。阿夏和路磊的分手,是因為另一個女子的介入,那個女子沒有足夠的青春卻有足夠的金錢。是的,愛情有時候比金錢還骯臟。
朋友給我講阿夏和路磊的結局時,一副同仇敵愾的樣子:無論背叛愛情還是友情,總不會有好下場。
我沉默。滿心覺得不值,為自己,為阿夏,也為因為路磊而斷送掉的我們的友情。
我無數次撥打著阿夏的手機號,可是聽筒里傳來的總是冷漠的回答:您所撥叫的用戶已停機。
難道我們之間的友情從此就停機了嗎?
我不甘。
三,原來,原諒是一種清澈的感覺
停機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今年我生日。
我們很有默契地,對于路磊絕口不提。其實,在得知他們分手之前,我已經獨自成長并成熟了,似乎也可以理解像路磊這樣的男人了。
如水一般的男人,遇方則方,遇圓則圓。每個人都慶幸自己最適合他,卻不知他根本不屬于任何人。
因為阿夏那邊太嘈雜,她只好掛了電話,發了條短信給我:“等我寒假回去,咱找個時間再聊吧,或者也聊聊他。”
我笑了,她終于肯提他了,這是不是說明我們又可以回到以前那種坦然無痕的心境了,又可以繼續做心無芥蒂的朋友了?
我期待。
“突然想讓你知道,不管是誰走遠,至少,你還有你的音樂,我還有我的文字。我們還有彼此。”我一邊認真地回著短信,一邊想著她收到后,一臉假裝灑脫的微笑。
原來,原諒是一種比天清澈,比云輕盈,比星星還了無心事的感覺,單純而輕松,伴隨著失而復得的愉悅。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首我喜歡的詩
沉默的石頭
李先鋒
我不是呼嘯的風
我不是纏綿的雨
我是一把被大豆小麥磨瘦的鐮刀
一截橫尸荒野銹跡斑斑的銹軌
我不是鼓噪的蟬
也不是纏樹的藤
我是一封貼著鄉愁郵票的信
一生都奔波在郵寄的路上
我不是熱烈的太陽
也不是寒冷的月亮
我是天邊一片孤獨的云
銀河里一顆黯淡的星
我不是鐵石心腸的山
也不是見異思遷的水
我只是一塊沉默的石頭
等你來把它燒成石灰(錄自2004年4月號《詩刊》下半月刊)
我覺得這是一首寫給絕大多數男人的詩,任何男人看了都會有感觸,并會引起自己的聯想――聯想自己,也聯想與之同路的、相處的、各色各樣的男人。當年,我在農村基層工作蹲點,就遇到過許許多多這樣的基層干部:大隊黨支部書記、大隊長、生產隊長、會計……他們一生一世都在農村,他們的汗水、血淚、生生死死都與農村相連,他們是風,只是一生沒怎么“呼嘯”;他們是雨,只是一輩子好像還顧不上“纏綿”,一切按上頭的“紅頭文件”辦,一切聽任“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的折騰。輪到頭――的確是一塊被各類“運動”磨瘦的鐮刀,有的則被“槍打出頭鳥”擊中,成了一截截橫尸荒野銹跡斑斑的、無人理采的鐵軌。可憐他們么?不可憐,因為這是男人!
當年,我在生活的大海里飄泊流浪時,我遇到好多為集體、為家庭、為個人志向、為朋友抱不平而四處奔波和上訪的人,他們是蟬,想鼓噪,卻叫不響;他們是藤,想纏樹,似乎永遠都沒有那個能量!他們的確是一封封貼著人生憂愁郵票的信,似乎這輩子都要寄托在這艱難的奔波路上。可憐他們么?不可憐!因為這是男人!
大概也有五十多年了吧,我在文學的宏偉宮殿和羊腸小道上,遇到了一流、二流、三流……的作家群、詩人的沖鋒隊,有的的確俯視文,不可一世;有的架子挺大,也不過爾爾。但大多數,照我看,“不是熱烈的太陽”,“也不是寒冷的月亮”,幾乎都愿做“天邊一片孤獨的云”,一躍而成銀河里亮晶晶的星!只是幸運的不多,黯淡的云霧往往遮蒙了他們的一生!可憐他們么?沒什么可憐的!因為他們是男人!能進入作家、詩人這個圈圈,就算搭上這條船的五等艙,也該有點小滿足了吧!
至于我,特別愛這首詩的最后一段,那幾句話――狠狠地打在我的心口上,“我不是鐵石心腸的山/也不是見異思遷的水/我只是一塊沉默的石頭……”而且,年代越久越沉默。我真想把自己燒成石灰,哪怕把一小塊黑暗刷白,可誰來幫我砸碎焚燒呢?阿門!
總之,李先鋒的詩――的確先鋒!我好佩服、敬重!它是那么實在,那么哲學,那么言之有物又促人思考。他1960年生于山東,已出版詩集《星星河》、散文集《小鎮軼事》,我正設法找來學習。對這首《沉默的石頭》,諸位感覺如何?盼告。
下面是我摘錄的、大家這次寄給我的好詩句,請欣賞:
醉
昔日離別今朝歸/老屋如舊人難回/對影半杯隨夢去/難奈人生一場醉。(成都周曉燕)
笑看紅塵
天茫茫/地茫茫/人生更渺茫/你心動/他心動/到底誰為誰動/情也空/怨也空/誰為誰忠?/愛河波浪涌/幾人貞潔有始終?/風流成鬼/老來無功/看紅塵風云/笑人生一場夢!(江蘇如東縣劉美蘭)
雨夜寄相思
天悠悠,地悠悠/天遙地遠無盡頭/魂悠悠,夢悠悠/魂縈夢牽幾時休。(山東棲霞桑曉東)
心跳的聲音
秋天的葉子說/痛苦是緩緩離去的背影/春天的花朵說/快樂是一頁沒有日期的思念/不是虛言假語/不是山盟海誓/心跳的聲音/百年后仍有回音。(湖北監利王劍龍)
夢
幽幽寒霧蕩仙波/幻幻神游入蓬閣/風引相思云雨間/猶是俗塵天地隔。(四川渠縣李歡)
代溝
門開著/沒有進出的身影/燈亮著/沒有心靈的交融/時間的縫隙中/只有瘦弱的風/溝通,渴望/渴望,溝通/心門,輕輕開啟/從此不再承受沉重。(昆明唐英)
學會等待
等待連接著春風和秋雨/等待連接著夢幻和真實/等待連接著別離和相聚/等待連接著痛苦和幸福/等待是轉換命運的契機/等待是通向新世界的路。(黑龍江肖聰)
此致
敬禮!
一曲作別
大多數人對陳露的最后印象依然定格在1998年長野冬奧會上。一曲《化蝶》,輕盈的身體在空中自由地旋轉跳躍,紫色的衣裙隨風招搖,她化作了一只蝴蝶在體育館內翩翩起舞,而賽后的陳露匍匐在冰面上滿面淚流、不能自已。時年22歲的她,明白最后一次比賽意味著什么,種種復雜離情別緒在如今看來淡定了許多:“當時的感覺很復雜,既委屈又開心。委屈在于自己為了訓練比賽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雖然當時的名次還沒有出來,但感覺自己最后的表現終于有了圓滿的交代。開心在于一切終于結束了,要知道當時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比賽的壓力、還有當時由于換教練而引起的輿論壓力等等。”不過陳露還是懷有一顆寬容的心,“其實旁人不理解也很正常,畢竟有些是局外人,他們猜測我也是可以理解的。我終究還是克服了。”
陳露在自己運動巔峰時期選擇離開,曾經使許多人為之扼腕。對于這樣的決定,她沒有后悔:“說實話,我非常留戀冰場,但是當時自己肩上的擔子太重,實在壓得我喘不過氣來。選擇退役,我沒有后悔,我覺得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只要做出了決定就要朝最好的方向努力。”其實,陳露始終無法割舍與冰場的情感,2001年全國九運會,陳露再度馳騁冰場并為吉林隊摘取了一枚金牌,她說:“當時中國女子單人滑一直沒有起色,我回來參賽主要是希望帶動一下女子單人滑,給小選手們起到一個促進作用,通過這樣的方式給她們一些激勵和幫助。”
一份事業
1998年退役后,陳露去了美國,和一些世界花樣滑冰明星進行巡回演出。從那時起的三年時間,陳露的腳步遍及美國各地以及歐洲大陸,她也在巡回演出的過程中豐富了自己的閱歷,加深了自己對于花樣滑冰深層次的理解。
2001年參加完九運會,陳露再次回到美國,多年的積累和見識使她具備了向著更高理想攀登的能力,她放棄了巡回演出,在美國開辦了自己的滑冰學校,投身子教練和球場管理工作:“在美國,冰上項目非常普及,基本上開車15分鐘就會見到一個冰場,而且那里的群眾基礎非常好,這些都促使我有了更多的思考。當然,我更希望把自己在國外學到的東西帶回中國來。那些工作其實都是為以后的轉型所做的鋪墊。”
如今的陳露定居深圳,身為深圳冰紛萬象滑冰場滑冰總監,她也順利地完成了轉型。過去馳騁賽場的冰上蝴蝶,而今多了幾分對于事業的責任和執著:“花樣滑冰具有非凡的美感,大家都愿意去看,也愿意去感受,有的人到滑冰場排很長的隊,就是為了在冰面上感受一下。而且與其它運動項目相比,滑冰也不枯燥,有很多的技術動作需要學習,所以這個過程會很有意思。”
談及中國的花樣滑冰,陳露有著自己獨到的見地,她說,花樣滑冰也涉及到“民族個性”,比如音樂的選配,中國人用本民族的東西易于被承認,表現力也最成熟,對于運動員來說更容易理解,相對也更容易表現到位。“技術動作好最重要,但技術水平成熟階段后,怎樣選擇適合的音樂,充分的將內涵表達出來,這種境界是最難的。”如何培養與教育小選手,陳露來了個現身說法;“小時候我練花樣滑冰時,教練總批評我在表現力方面欠缺,結果導致自己在訓練中總放不開,情緒經常受到影響,總感覺投入不進去。而最后證明表現力恰恰是我所擅長的,后來我逐漸明白并不是我真得做得不好,而是我們的教練大都抱有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嚴師出高徒’的訓練理念與模式。”她說,通過在國外的經歷,我意識到情緒與自信對于一名運動員成長的重要性,所以我在教課時就會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鼓勵他們去放開發揮。我經常告訴他們:“只能做得過,不能做不到”。
12月,陳露將作為都靈冬奧會三星電子中國區的火炬手,前往意大利參加從羅馬到都靈的圣火傳遞的“榮譽”旅程,她將在歷史名城威尼斯履行這一光榮使命。陳露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作為運動員出身,我參加三屆奧運會,這次以火炬手的身份參加都靈冬奧會,同樣代表的是中國,對自己來說意義和責任都很重大。”
一段情緣
今年7月8日,陳露在深圳幸福地邁入了婚姻的殿堂,新郎是金發碧眼的俄羅斯人丹尼斯。選擇跨國婚姻,陳露可能當初連自己都沒有想到。也許是緣分使然,教機緣戲劇般一再巧合,讓有情人終成了眷屬。
談及這位前1992年冬奧會雙人滑銀牌得主,同為花樣滑冰選手的丈夫,陳露滿臉幸福地說:“我與丹尼斯第一次相遇是1988年在圣彼得堡舉行的莫斯科新聞杯中,我獲得了冰娃娃獎。不過那年我只有12歲,又不會講英語,所以彼此并沒有特別注意對方。那時候我還小,而且留短發,一些俄羅斯的運動員還給我起了個綽號‘中國男孩’。我們真正的相識是在1992年,從那以后大家一直保持著聯系。”退役后的陳露到了美國參加花樣滑冰明星巡回表演,丹尼斯也在其中,隨著不斷加深了解,倆人終于在2000年攜手成為情侶,經歷五年的愛情長跑后迎來了一生的約定。
“其實相處以后發覺并沒有太多不一樣的地方,現在發達的交通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加之我經常在國外比賽訓練,周圍的外國人比較多,英語交流又不存在問題,所以并沒有感覺跨國婚姻有太大差異。”多年的海外生活造就了陳露頗為成熟的愛情觀。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這一天,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就打破了這里的寧靜。來人一副衙門里當差的打扮:“你是沈周嗎?太守有令,征召你進城服勞役,為太守作畫,現在就跟我們走。”
原來有個叫曹鳳的人來蘇州做太守不久,就征召民間畫工為府衙裝飾墻壁,結果衙門里有嫉恨沈周的官吏靈機一動,就故意把他的名字也寫在其中,讓堂堂大畫家去做小工的活計,也算羞辱他一回。
得知此事,朋友們都勸沈周找有勢力的人去太守那兒打個招呼,免了這份又辛苦又羞辱的差事。沒想到沈周不僅服役不誤,還做得十分認真。后來曹鳳到京覲見,屠太守首先問他:“沈先生好嗎?”他搞不清說誰,搗漿糊說:“無恙”。待到內閣大學士李東陽問他:“沈先生有信嗎?”曹鳳更慌了,只好說“有而未至”,一出內閣就跑到侍郎蘇州人吳寬那兒,總算搞清楚沈先生是誰。再向手下的人打聽沈周的情況,這才知道沈周原來就是被他征來畫畫的民工。回到蘇州曹鳳馬上乘船來到沈周門上引咎再拜。
一個名滿天下、人人景仰的大師,一下子被當作普通的畫匠來對待,沈周卻“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展現了一個大師的寶貴品質。關于沈周的人品,坊間有很多傳說:沈周曾經以重金買回一本古書,對其十分欣賞、喜愛。一天來了一位客人,說那古書本來是他家的舊藏,而且說出那本書某卷某頁的特征,于是沈周就將書還給那位客人,也始終不說那古書是從何人手上買來的,花了多少錢,也沒有責怪那個賣書的人。
從沈周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大師與畫匠的區別,絕不僅僅在繪畫的技藝上,更在于做人的心胸和氣度。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明宣德二年(1427年),沈周出生在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吳縣)湘城的一個書香世家,祖上本是長洲城里的望族,但在元代末年曾一度衰落。沈周的曾祖父沈良琛與元四大家中的王蒙交情甚篤,王蒙曾夜訪其家并贈以畫幅。沈周祖上三代都以書畫聞名,家藏古代書畫名跡甚多。沈周的祖父沈澄善詩文能繪畫,精于鑒賞。明初永樂年間曾以人才被征,本欲授他為官,但他稱病不從。沈澄告誡后輩:勿以仕宦累身。兒孫們遵守這一戒訓,始終不應科舉,在家耕讀,結交文士,以研究學問、唱酬詩歌為樂。
沈周的父親沈恒吉,工詩文,擅丹青,所作詩畫,只用以自娛,絕不換取錢帛,故而極為名貴。沈周從小生活在有濃郁教育風氣的環境里,除受祖、父輩的熏陶之外,又拜詩畫名家陳寬、趙同魯為師。加之勤奮好學,又得二名師指教,學識長進極快。沈周擅長山水、花鳥、人物、書法,尤精山水、花鳥。早年受恩師影響,后來則博采眾長,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中黃公望、王蒙、吳鎮,又參以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勁健的筆墨,融匯貫通,形成了蒼勁深厚、氣勢雄健、粗筆水墨的新風格,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并創立了著名的“吳門畫派”。
吳門畫派,其代表人物為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有人將四人稱為“明四家”,亦稱“吳門四杰”,成為取代院體、浙派之后又一輪畫壇盟主。這批文人名士以詩文、書畫自娛自樂。尤其在繪畫上,他們承前啟后,在中國畫壇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后世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沈周的作品,構圖平穩,“平中求奇”,筆墨樸質雄渾,“寓巧于拙”、“熟中求生”,設色“妍而不甜”,反對濃重華麗。這些都反映出他的美學思想。筆乃心聲,正由于他心地淡泊坦蕩,筆端流露得則平易近人,這種親切、平易近人的筆致,是沈周畢生所求。
作為吳門畫派之首的沈周,其畫風行一時,追摹者不在少數,造假的人也很多。據祝枝山記述,沈周的畫“片楮朝出,午已見副本,有不日到處有之,凡十余本者”。相傳有個家境貧寒之人,母親重病,出于無奈,只好摹仿了一幅沈周的畫。為賣得高價,請求沈周在畫上題幾個字。沈周看了畫,又聽那寒士訴說了母親治病缺錢的窘境,十分同情。于是便在畫上稍事修改,然后題上款,再蓋上章,讓那位無名畫家遂了孝子的心愿。這種事在如今是不可想象的,名畫家和贗品作者是兩股道上跑的車,不可能在一張畫紙上合作,因為那是自毀其名、自損其利的事情。沈周的作派的確是豁達大度熱心腸的大師風范。
沈周的畫名極大,求畫者眾多。每天清早,他家門外河汊里就擠滿了求畫人所乘的船只。他為人慷慨,“有求輒應”,即便是“販夫牧豎”持紙來索畫,也慨然答應,“不見難色”。有一次沈周游杭州西湖,被人發現了,都來要畫,忙得他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