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環境污染的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污染;應用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是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新環保法的實施和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加之政府和公眾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監測任務的數量和難度都不斷增加。目前我國的環境監測系統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省環境監測中心(一級站)、省轄市環境監測中心站(二級站)和縣(區)級環境監測站(三級站)組成。基層站承擔著轄區內的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應急監測、執法監測、減排監測、重大環境專項調查與監測及其他環境管理服務的各項臨時性監測任務等,其作用不言而喻。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有必要對基層環境監測站的工作現狀進行思考和探討。隨著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了《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3〕15號),降低了污染環境犯罪的入罪門檻,進一步細化了對污染環境犯罪實施刑罰懲處的有關規定,為從嚴打擊環境污染犯罪提供了法理依據。經過兩年多的工作實踐,極大地震懾了環境污染犯罪分子。但在執行過程中,由于環境監測數據證據資料的不完整、不規范等原因,造成基層環保部門在處理環境污染犯罪案件時撤訴和敗訴的事件屢屢發生。筆者作為一名基層環保工作者,也曾參與和了解到一些環境污染犯罪案件的情況,在基層每年約二十起的 “十五小(土)”企業環境污染犯罪案件只能立案一二起,造成基層環保部門在環境污染犯罪執法成效上不顯著。現結合基層實際,對環境監測數據在環境污染犯罪案件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我國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問題成為了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環境保護問題變得尤為重要,而進行環境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進行環境監測。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的依據,加強環境監測與環境保護工作之間的聯系,對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好環境監測工作,環境監測數據作為懲處環境污染犯罪的重要證據,在辦理環境污染案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基層環境監測部門涉及人員素質、監測設備配置、管理能力、實驗室環境條件,以及與公安部門協作不力等因素,造成了所提供的環境監測數據存在不完整、不規范和不準確等情況,導致有一些環境污染犯罪案件撤案或敗訴,給環保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結合基層工作實際,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環保、公安部門業務對接不夠。環保部門和公安部門對案件的偵辦要求不同,沒有及時進行業務融合與關系協調,對現場樣品的采集、運輸、保存、分析及處置沒有詳細的規定,是否需要提供環境監測關鍵過程的影像資料,造成所提交的監測證據資料不完整。
(二)監測分析原始記錄表格不統一。環保部門省、市、縣所用監測分析原始記錄、報告等表格不統一,造成填寫不規范,形式不符合要求,監測數據認定困難,難以作為有效證據使用。
(三)監測分析質量管理措施不夠。基層環境監測站自身技術力量薄弱,配置資金匱乏,再加上管理能力不足,出現監測數據質控措施不夠,造成數據缺乏準確性和權威性。
二、意見與建議
(一)建立健全環保、公安聯合辦理環境污染違法案件工作機制。公安、環保部門進行辦案機制的融合,聯合出臺辦案流程、所提供資料清單及有關技術要求,對樣品的采集、運輸、分析和處置是否提供錄像資料,分析數據報告的結論作出明確的規定等。
(二)統一規范監測分析原始記錄表格。環保系統所使用的監測分析原始記錄表格要進行統一,及時進行更新,并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訓,避免認定中出現形式上的錯誤。
(三)加強環境污染事件監測的質量管理力度。基層環境監測機構要抽調本單位的業務技術骨干,成立環境污染事件監測審核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對環境污染犯罪案件中h境監測數據進行全面的審核,從采樣、運輸、保存、分析到質控和報告,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審核,最終做出全面、準確的結論。
三、結語
總而言之,存在于環境中的重污染所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可以在水體、生物中累積,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其對于環境污染的不可逆轉性也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生活質量。對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于環境污染的監測工作,對研究理論和監測技術等進行創新,逐步形成一套可靠的監測體系,及時了解環境中的污染元素含量,為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參考。在基層環境監測工作中引入綜合效益評審的理念和手段,提高基層環境監測中心(站)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唐萍.環境監測技術應用探究[J].環球人文地理,2016(18).
[2]陳芳.淺析環境監測[J].自然科學:文摘版, 2016(2):00154-00154。
[3]胡爽.淺談環境監測分析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5):92-92.
【關鍵詞】化學教學 環境保護 環境污染 課堂 化學實驗。
環境保護和治理環境污染是現如今國內比較重要的工作給學生講解化學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護環境,如何改善環境問題是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要有效利用實驗課和課余活動時間,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素質教育的基礎和實用原則,在化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1.教師要有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行為習慣。
由于大部分化學教育從事者在學校很少接觸關于環境保護意識與相關信息,很難將環境保護意識滲透到實際教學工作中,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習環境保護意識,多看關于環境保護的相關材料擴展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并以清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讓學生積極肩負起環境保護的責任。
為了更好的展開環境保護工作,教師要搜集關于環境保護的相關資料和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并結合材料,幫助學生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和養成環境的良好習慣。
要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已被污染的化學物品如何控制被污染的化學物品流入日常生活中,回收廢棄,如何處理被污染的液體物品等。在課堂上展開環境保護工作。教師通過在課堂上演示有害物品的正確處理,從而逐漸影響學生養成正確的操作習慣并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
2.在課堂上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化學教學是一個系統體系,各年級的教學內容是這個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要系統的解決各年級的環境保護教育問題。例如:將高中各年級看成一個整體,結合環境保護教育的特點和各年級的教學特點,找出二者的最佳結合點。中學化學教學中存在很多關于環境保護的潛在因素,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顯然,有效利用教材內容,將環境保護教育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中學教材中,有許多與環境保護信息相關的內容,如淡化水資源,軟化硬水等。只有將日常教學和環境保護相結合,才能讓學生養成環境保護意識并要逐漸加強。
3.結合化學實驗教學展開環境保護教育
一、指導思想
以“打造碧水藍天,建設美麗”為主題,圍繞各項環境保護工作,開展多途徑、多形式的輿論引導,唱響主旋律,集聚正能量,營造全民治污、防污的濃厚氛圍。不斷增強學校師生的低碳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切實做好校園環境污染防治工作。
二、重點工作
(一)開展校園環保宣傳活動。各學校通過宣傳欄、電子屏幕等形式,深入開展環境污染防治攻堅宣傳活動,及時宣傳環境污染防治的目的、意義、好的做法和典型事跡等。各學校要利用班會、隊會,國旗下演講,校園廣播、黑板報、手抄報等宣傳途徑和載體,廣泛開展環境污染防治宣傳工作(環保標語見附件),不斷增強廣大師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二)開展網絡宣傳活動。教育信息網、教育微信要加大對環保知識的宣傳力度,普及和推廣環保科普知識,及時重污染天氣預警及應急響應措施。各學校要利用校園網、校園電視臺等進行環保宣傳引導。要加強網絡環保輿情處理,及時回復網民投訴,化解問題,暢通溝通渠道,營造全員宣傳環保、參與環保、共同推進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三)開展環保紀念日宣傳活動。各學校要結合“世界環境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環保主題教育日,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充分發揮學校共青團、少先隊和社團組織的作用,組織引導師生積極開展環保志愿者公益服務,以實際行動弘揚綠色文化,響應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活動。
(四)開展環保教育活動。要著眼強化科學發展意識,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政策、法規、理念等納入黨員、干部和教職員工年度培訓(含公務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網絡培訓),課時不少于2小時;要以環境科普知識、環保形勢任務及環保法律法規為主要內容,對未成年人開展環境保護教育。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切實加強領導,明確專兼職人員具體負責,明確指導思想和工作內容、標準,做到有目標、計劃、有措施。
[關鍵詞]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國際貿易 FDI
一、文獻回顧
經典的H-O理論認為,國際貿易、外商直接投資(FDI)是有益的,能夠改善相關國家的福利,促進經濟增長,但很少考慮環境方面的因素。二戰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隨著國際貿易與FDI在全球范圍內擴散,關于國際貿易、FDI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問題日漸引起國內外學者們的關注,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假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提出及實證,就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1991年,Grossman-Krueger在其研究中率先引入國際貿易“開放度”指針進行EKC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國際貿易并沒有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大氣質量指針中僅發現開放度較大的國家的城市二氧化硫的濃度較低,而其它指針與國際貿易并不存在顯著的聯系。 1996年,Rock在其研究中對收入和GDP中制造業所占比例相同的兩個國家相比較,發現“開放度”指針與環境污染水平呈負相關關系。Rock的觀點認為,世界銀行倡導的建立在貿易經濟一體化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戰略環境代價太大,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將呈現持續退化趨勢,直到跨過EKC曲線的頂點為止。 Suri-Chapman(1998)則分析了經濟增長,國際貿易和經濟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的EKC的頂點的影響,其研究表明:在東亞和拉丁美洲正處于快速的工業化國家中,最主要的能源消費是不斷增長的出口制成品的生產領域。國際貿易使環境資源具有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趨于資源密集型。因此,對于正處于工業化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EKC曲線的轉折點被提高了。 Agras-Chapman(1999)則進一步在國際貿易中引入價格因素研究能源利用的演變,通過分析發現貿易變量的解釋力不明顯,短期和長期的價格彈性是有效的解釋變量。 Lindmark(2002)發現石油價格變化、技術效應與產業結構變化能夠解釋瑞典1870-1997年之間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倒U型的階段性變化趨勢。 Cole(2004)通過引入貿易開放度、產業結構等因素發現,環境質量改善階段的出現得益于高收入水平下對環境管制政策的需求和對環保技術的投入,貿易開放程度,制造性產出所占比重降低和污染型產品進口的結構性變化。發展中國家能夠跨過環境轉折點的關鍵在于對生產型產品的收入需求彈性能否降低。
國內最早涉足這一研究的是張曉。1997年,他對1985-1995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大氣質量數據做了分析,發現廢氣和二氧化硫的變動趨勢與實際人均GDP(1978年為基期)呈倒“U”型關系,大氣質量轉折點位于實際人均GDP1200-1500元這一區間,這說明從1997年開始中國的大氣污染水平正開始進入轉折期,大氣污染水平正逐漸趨緩并走向改善。 2001年,凌亢、王浣塵等學者對以南京市為例的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進行考察后,發現南京市廢氣、二氧化硫和廢物的排放在1988-1998年近十年間呈現上升勢頭,并不是倒U型,也不存在拐點。 吳玉萍(2001)等學者則選取北京市的經濟與環境數據,通過建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計量模型發現:氮氧化物、總懸浮顆粒物、工業廢水排放總量與工業廢水中的化學耗氧量(COD)、工業固廢產生量和歷年貯存量及歷年占地面積等環境指標符合倒“U”型關系。 2005年,楊海生、賈佳等則用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探討了全球化是否會影響我國EKC的形狀和關聯度,并測量了開放度對EKC的影響,結論表明國際貿易的增加并沒有對我國EKC產生顯著的影響。此外,國際貿易為環境保護提供經濟基礎技術和引進環境友好技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FDI與污染物排放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FDI對環境有負效應,增加了我國越過EKC曲線的難度。
基于目前國內外EKC研究現狀,本文擬利用1985~2005年期間浙江經濟發展、資源環境資料實證分析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并加入影響環境污染的控制變量,考察開放條件下貿易開放與外商直接投資這兩個控制變量,對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影響。
二、資料來源及實證方法
根據資料的代表性以及可獲得性,本文時序資料包括浙江省1985—2005年期間的原始數列,我們將污染排放物指針分為3類:氣體污染排放物、液體污染排放物以及固體廢棄物。選取的污染排放物變量包括取對數化后的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以及廢水排放總量等3類指針(見表1),資料來源于相應各期的《浙江統計年鑒》。收入變化用人均收入指針來度量,資料由歷年《浙江統計年鑒》整理、計算而得,為消除了通貨膨脹影響的實際人均GDP,單位為按1985年為基期價格計算的萬元/人。
一、中國環境經濟學的理論研究
中國的環境經濟學理論研究成果大致可概括為如下“五論”:環境資源論、環境價值論、環境生態論、持續發展論、環境產權論。
1.環境資源論。環境資源論,就是指環境是總資源,是人類對環境本質的進一步認識和揭示得出來的。環境之所以是資源,一是因為作為人類生存環境來說,陽光、水、空氣、土壤等環境要素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而且這些環境要素的質量是人類生存的必需資源。二是作為物質資料再生產的條件來說,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獲得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物質資源。三是環境的一切要素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將會越來越多地以資源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可以說,環境中的一切,包括環境本身,幾乎無一不是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資源。
2.環境價值論。環境價值論的含義是,環境是一個有價值的客觀事物。環境價值論是環境資源論的必然結果,是環境經濟學的核心。但對環境價值論的解釋及其價值量的理論卻不盡相同。關于環境價值論的理論依據。第一種是西方經濟學中的“效用價值論”,它認為價值是產生于商品的效用,只要是有用的物品就有價值。環境對人類有用,因此,它具有價值。第二種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認為未經人類勞動過濾的環境資源沒有價值。但從環境資源的功能來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環境沒有這些功能,要創造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這些功能就必須投入人類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原始的環境資源也是有價值意義的。從環境資源本身來看,隨著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深化,原始森林等資源沒有絕對價值(即指直接通過人類勞動創造的價值),但卻具有相對價值(即指間接通過人的勞動創造的價值)。第三種觀點是在“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結合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自然資源價值觀和自然資源價值論。這種觀點認為:自然資源是一種財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價值決定于它對人類的有用性,決定于它的稀缺性和開發利用條件;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無論是自然狀態的土地(自然資源),還是已被開墾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貨幣額。因此,環境也就具有價值。
3.環境生態論。環境生態論的含義是,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環境的運動,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的運動;保護環境,也就是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而要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環境質量,就要按生態平衡規律辦事。“環境生態論”認為,生態系統不僅包括生物界的有機復合體,而且也包括整個環境的復合體。生態系統就是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在特定空間的組合。這個特定空間就是地球上的生物圈。環境生態論是環境經濟學研究環境經濟系統發展變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離開了“生態”二字,離開了生態循環和平衡,就不會有環境系統的運動,也不會有環境經濟系統的運動。環境生態論基本內容是:(1)環境經濟系統的發展變化運動,本質上就是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變化運動。(2)環境經濟系統是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耦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因而在系統的平衡、效益、目標、規律等基本方面都表現出雙重性。
4.持續發展論。持續發展論是建立在環境生態論基礎上的,其含義是在致力于追求發展的過程中,保持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持久平衡,使發展不損害生態環境,不犧牲未來的利益,使經濟社會得到持續協調發展。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也就是三種再生產的綜合平衡與相互間協調發展。所謂三種再生產,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由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人類自身再生產組成,它們相互間不是封閉的、孤立地進行的,而是相互間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要使社會再生產不斷循環并周而復始地進行,就必須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與環境的協調。
5.環境產權論。環境產權論是沈滿洪首次提出來的,他認為,環境問題從經濟學上看是個外部性問題。它引導人們在研究經濟問題時不僅要注意經濟活動本身的運行和效率問題,而且要注意由生產者消費活動引起的不由市場機制體現的對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產權理論對傳統的外部性理論有了實質性的發展,它認為一切經濟交往活動的前提是制度安排,它要求制度安排必須以效益最大化為標準。產權理論用于環境損害的行為分析及其環境保護的制度選擇研究,稱為環境產權論。環境產權理論在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研究前景十分廣闊。
二、環境經濟政策和手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