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夜上受降城聞笛

      夜上受降城聞笛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夜上受降城聞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夜上受降城聞笛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唐;氣衰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2-0157-01

      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說過:詩到錢、劉蒴露中唐面目。“此后。”詩到中唐,氣骨頓衰成為評論唐詩的一個定格。這回話從宏觀上把握了詩歌在唐朝甚至在整個詩歌發展史上的變化轉變。、

      在這句話中,“氣骨”不同于魏晉時期建安文學型成的風骨,它指的是詩歌中反映出來的一種精神狀態。重點強調的是詩歌中的反映出來的一種精神狀態,重點強調的事”氣“是詩歌中含納的文人的精神面貌。”頓“是頓時之意,在整個詩歌發展史上,這個”頓“確實是短暫的而仔細說來卻應該歸結于一個朝代的一次轉折――”安史之亂“。”衰“是衰落,漸趨萎靡的意思。而”氣“之”衰“。即”氣“之消逝。

      盛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鼎盛時期,發展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發生于此時的”安史之亂“卻長達八年之久,最終請少數民族幫助才得以平定。它用歷史的漫長消磨了一個盛世的光環,消磨去了它的物質。氣勢和精神,從而結束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極鼎盛時期,封建王朝從此衰落下去。唐朝政治形式也隨著安史之亂后節度使自治的確立而發生變化,唐內部已分化,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而一個朝代的文人的精神面貌,是以國家的強盛與否定為前提的,正是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后的這種政治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人的心態,從而反映到詩歌創作中,便表現為”氣骨頓衰。

      ”詩到中唐,氣骨頓衰“主要表現在詩歌的色調,意象的選擇及其情感的流露上。下面我從山水詩等角度進行舉例分析。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問題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以上兩首詩,前者是盛唐時期以山水田園詩著稱的孟浩然的作品,它用“春”字交代了寫作的時間,通過感覺和猜想,描寫了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但心情并不衰傷。一個“不覺”,便足以體現出詩人閑適恬靜的愉悅心境。后者是中唐時期的柳泉宗元的作品。《江雪》中“絕”和“滅”兩個用字反映出環境極度的清冷寂寥,“寒”和“雪”則體現出濃郁的嚴寒的肅殺之氣。 整首詩以暗淡的冷色調與話語尖利的峭硬結合,表現出詩人憂憤、寂寞、孤直、激切的心性情懷,孤獨,肅殺中閃現出一種深沉凝重而又孤傲高潔的生命情調。

      兩首詩相比,雖都寫景,但后者詩中之氣明顯衰落。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胡送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后樹梨花開。”

      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以上兩首詩,前者是生活在盛唐時期的浪漫主義邊塞詩人岑參的作品。盛唐時期,岑參出使西北,雖在邊塞但并沒有戰爭,莫邊塞詩多寫邊塞景物及想象。“梨花開”等就體現出戍邊將士不畏嚴寒的樂觀精神,也使邊塞風光更顯神奇壯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整首詩體現出一種大氣磅礴、昂揚奮發的格調。另外,盛唐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和高適的《別董大》

      夜上受降城聞笛范文第2篇

      一、“方軌儒門”的典雅之美

      1.“吳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則勤而不怨矣。’……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也,其周之東乎?’……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其周公之樂乎?’……為之歌《魏》,曰:‘美哉,hh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低,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公子季札欣賞周、王、豳、魏、頌等國之樂.極為贊嘆。他認為諸國之樂皆為“方軌儒門”之樂,具有典雅之美。劉勰《文心雕龍》云:“典雅者,熔式經誥”,方軌儒門也。今天,誦讀上面這段引文,依舊會被那詩韻的氣氛所籠罩,一種典雅的美溶注全身。

      2.“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詩經?小雅?鹿鳴》第三章)

      鹿鳴呦呦,喚伴食野芩。滿座嘉賓,彈瑟奏琴,和聲久鳴,酒酣耳熱座生春,一杯美酒,借此娛樂諸貴賓。這是貴族宴會賓客之絕唱。這段文筆中,“眼琴綠陰”,“坐中佳士”,優雅嫻情,實有典雅之美。唐末司空圖在《詩品?二十四則》中對典雅風格的形象和意境表述為:“玉壺,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眼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真有道理。

      二、“孤云一鶴”的飄逸之美

      1.“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風揚。”(韓愈《聽穎師彈琴歌》)

      韓愈極善刻畫穎師琴音。古琴那輕柔、飄浮、如絲如縷的音樂,遠揚而持久,把音樂這個不易捉摸的聽覺形象,通過巧妙描繪,訴諸于“浮云柳絮”這等優美的視覺形象,仿佛高空“孤云一鶴”,給人以飄逸之美。陶明F曰:“何謂飄逸?秋天閑靜,孤云一鶴者是也。”

      2.“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漿,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蘇軾《前赤壁賦》).

      詩客扣舷而歌,胸懷渺渺,遙盼“美人”,思緒飄逸,正與其行止所符:任小船于“萬頃茫然”的水上浮游,似憑空馭風,有“羽化”、“登仙”的“飄飄乎”之感。這種泛舟暢歌中落落欲往,嬌嬌不群,御風羽化,泛彼無垠的境界,給讀者以飄逸之美優勝的感覺。司空圖《詩品?二十四則》中對飄逸風格的闡述是:“落落欲往,嬌嬌不群,猴山之鶴、華頂之云。高人畫中,令色s,御風蓬葉,泛彼無垠。如不可執,如將有聞,識者已領,期之愈分。”所言正是。

      三、春花秋月的纏綿之美

      1.“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這首絕句,似一組電影鏡頭,給人以直觀感;征人遠居邊地,夜登受降城忽聞笛音,頓時觸動他的邊庭離情,于是踮腳望鄉,悲哀地歌唱,音調哀怨纏綿。這給讀者情感上以“纏綿不已,不能解脫”的纏綿美感。

      2.“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心。”(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春夜洛城,玉笛幽怨,令李白情思興起,宛若見親人路邊惜別,流兩行清淚,折楊柳一枝,依依惜別深情寄于楊柳之中,那曲調飽含離愁別緒,激起纏綿的故園之情。

      四、“笳拍鐃歌”的悲壯之美

      1.“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于是項王及悲歌概慷,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極力描寫項羽最后失敗的“英雄末路”,悲歌一曲,音韻悲壯、凄美,頗富人情味。細節典型,筆調沉重,讀時宛若悲壯凄愴古琴之韻猶在耳畔,具有催人一掬同情之淚的藝術力量。

      2.“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古城蒼蒼峰火寒,大荒沉沉飛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葉驚槭槭。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言遲重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川為凈其波,鳥亦罷其鳴,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幽意變調忽飄酒,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李頎《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

      李頎為當時著名胡笳手董庭蘭精湛琴藝折服,揮筆寫詩,好一派胡笳的悲壯之音:大漠沉沉,白雪似鵝毛紛紛飄落,烽火寒煙籠罩四荒八野,蔡文姬歸漢啟程,行走前彈奏一曲悲切的《胡笳十八拍》,商弦羽音,更添寒意。漢朝使節對樂愁腸寸斷,十二年春夏秋冬,如今辭別一朝,胡人也不禁潸然淚下。這雖為蔡文姬彈奏《胡笳十八拍》時的境況,但時隔數百年,李頎聽董庭蘭彈奏此曲,驚動深山妖精前來竊聽。董指下多情,如泣如訴的妙音流出,四散鳥雀為之集合山巔,陰沉的浮云為之放顏開晴,哀且悲壯,恰如雛雁失群,胡兒戀母,痛裂肝腸,江河為之息波,鳥雀為之罷鳴,琴音嘶啞,一曲難盡。變調彈奏,深沉的樂曲忽如飛蝶狂蜂飄散萬般,長風吹林,石泉過澗,野鹿呦呦鳴聲回響堂前。這就在前面“悲”的基礎上,抹濃了“壯”的色彩。陶明F曰:“何謂悲壯?笳拍鐃歌,猛起者也。”確也近理。

      五、“絲哀竹濫”的凄婉之美

      1.“昔季流子向風而鼓琴,聽之者泣下沾襟。弟子曰:‘善哉鼓琴!亦已妙矣!’”(阮籍《樂論》)

      聽之者“泣下沾襟”,是季流子向風鼓琴聲悲音哀、絲凄弦慘之故。今日吟讀,透過字里行間,也能享受到那種凄婉風格的美感。

      2.“傳書言:‘瓠芭鼓瑟,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或言:‘師曠鼓《清角》,一奏之,有玄鶴二八自南方來,集于廊門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吁于天。平公大悅,坐者皆喜。’《尚書》曰:‘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此雖奇怪,然尚可信。何則?鳥獸好悲聲,耳與人耳同也。禽獸見人欲食,亦欲食之;聞人之樂,何為不樂?然而淵魚出聽,六馬仰秣,玄鶴延頸,百獸率舞,蓋且其實。”(王充《感虛篇》)

      其所以淵魚出聽、六馬仰秣、玄鶴延頸而鳴、百獸率舞,是因為琴瑟彈撥之曲和擊石拊石之節奏悲涼低沉,凄切哀婉,六馬、玄鶴、百獸為其感傷而心動,故不但聽之,且鳴之舞之。這種以鳥獸動情于音樂的描寫,實不多見,今人讀之,多覺文筆的凄婉風格美甚。

      六、清越宛轉的回環之美

      1.“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轉之后,又高一層,接近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情景;初看傲來峰峭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得傲來峰山頂,才見了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三四疊后,陡然一步,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后,愈唱愈低,愈唱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

      這是對王小玉說書中宛轉歌喉的描寫。那清越的妙音的上行和下行,“回環轉折”、“盤旋穿插”的回環之美,似乎一個蓋世的花腔女高音在耳邊繚繞、引人入勝。

      2.“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數日鶯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傷心。”(錢起《長安落第》)

      這首悲歌并不停留在愁者落第、悲淚滿襟的聲樂現象描寫上,而著重于“一回春至一傷心”的點睛之筆上,年年傷心,時光與悲愁共回環,濃化了讀者情思,強化了聽覺想象力,使悲歌的傷感情調更趨深沉。

      夜上受降城聞笛范文第3篇

      唐代的詩人對月情有獨鐘,在他們的詩中常常可以看到月亮的影子。無論是一輪圓月,還是一勾彎月,都會經常撥動他們的心弦,給詩人帶來無盡的遐想,引發他們無限的感慨。此時,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從一些描寫月亮的詩中,我們不難讀到古代詩人一分難釋的生命情懷。

      月亮極易觸動人們思念的心情。思鄉懷人也許是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情結,古代詩人們在詩詞中常有反映。廣為傳誦的有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秋月光明而又清冷,孤身遠行的人看見它,容易觸動旅思秋懷,從而想起家鄉的一切,想起家鄉的親人。這首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寫出了真摯深切的思鄉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是張九齡《望月懷遠》詩中的四句,前一句寫“望月”,后一句寫“懷遠”,詩中描寫分處兩地的情人,在銀色的月光下,因為相思度過的一個不眠之夜。通過情景交融的意境,抒發了情深意遠的情懷。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潔白的月光落在中庭的地上,此時鴉雀靜了,桂花也沾滿了露水,秋思隨著明月的清輝,究竟酒落誰家呢?詩中充滿了感秋之意、懷人之情,蘊含著思深情長的意味。

      月亮又會牽動人們別離的愁緒。“長安一邊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李白的《子夜吳歌》中的一首。全詩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廣闊的畫面: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四處傳來此起彼伏的搗衣聲,聲音隨著蕭瑟的秋風散開,傳出的都是思念玉關人的深情。詩中表現了期望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如果說這首詩寫的是思婦念遠,那么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寫的就是征人思鄉。“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唐朝雖然強大無比,但邊關還會經常受到外敵的襲擾,以致戰事不斷。詩中描寫戍邊將士身處沙漠前線,在一個清冷的月夜,聽到一聲蘆管吹響,頓時引發了濃厚的思鄉情緒。“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見于杜甫的《月夜億舍弟》,此詩寫于安史之亂期間,詩人遭逢亂世,親人離散,抬頭望月,忽然想起遠方的兄弟,因音信不通,生死不明,于是心中夾雜著陣陣焦慮不安。詩人之所以強調今夜的露白月明,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懷想、對親人的思念。

      夜上受降城聞笛范文第4篇

      古詩文中詠月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給后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古人偏愛月亮,往往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的確,天空中那一輪明月,或是一彎新月,往往最易喚起人們的詩興和情感,引發詩人們豐富的聯想與想像。

      用月色渲染氣氛,表達貶謫、戍邊的悲涼、懷才不遇的感慨;借月亮抒發對家鄉親友的思念,明月寄相思;借月亮抒寫亡國之痛、愛國之情;用月亮來表達男女主人公的離情別恨等等。

      翻開唐詩宋詞,吟詠月亮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古代文人為何鐘情于這一物象?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用月色渲染氣氛,表達貶謫、戍邊的悲涼、懷才不遇的感慨

      古代為官清政廉潔、敢于直諫,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脫不掉被貶官流放的命運。因而古詩中這類題材的作品數量就很可觀。而月亮這一審美物象,便成為一種美好的象征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抒發他們人生無常的感慨。如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這首詞寫于他被貶黃州之時,是一首詠物詞,詠一只孤獨寂寞的鴻雁。詞的開頭,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氣氛,為下文孤鴻的出現設置了特定的場景。作者借對這只離群失伴、形單影只孤鴻的描寫,表現了自己在遭受政治迫害后孤獨的處境和悲傷的心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這首邊塞詩悲亢幽怨,上寫烽火臺前大漠如雪,下寫受降城外月色如霜,營造了一個荒涼、嚴寒、凄冷的環境,將邊關將士的孤苦生活展現出來,為下文征人思鄉巧妙設定了情境。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這句悲壯雄渾的詩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之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了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

      二、借月亮抒發對家鄉親友的思念,明月寄相思

      古時候,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漂泊在外的游子們往往在月圓時想起自己的父老鄉親,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親友。他們仰望天空那一輪明月,把這種思念之情傾注于筆端,希望通過月亮來問候他們的親人,捎去他們深深的祝福和情意。這方面,李白是詠月的高手,他的那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便是明證。蘇軾的《水調歌頭》更是抒寫思鄉懷人的千古絕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一方面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一方面也抒發了對自然、人生的感悟。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大膽的想像,勾勒出一幅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自許的曠遠境界,把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在月的陰睛圓缺中滲入了濃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詞的結尾把對親人的思念擴展到人類普遍的情感體驗,表達出對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用委婉的問句表達相思之情,“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范仲淹的《蘇幕遮》:“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在明月朗照的夜晚使人格外思鄉,故不敢等高倚欄望明月。李益的《從軍北征》:“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以明月寄相思,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這就使人加倍感到環境的荒涼、氣氛的悲愴。

      另外,像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都是借月亮來表達鄉思鄉愁的。

      三、借月亮抒寫亡國之痛、愛國之情

      此類作品,最具典型意義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詞人用如鉤的殘月渲染了一種凄慘、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國破家亡的悲傷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見了愁人“無言獨上西樓”,也照見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這一切在冰涼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視這嚴酷的現實人生。王沂孫的《眉嫵•新月》開篇寫到“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瞑。”傳神地寫出了新月緩緩升起之態。“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這一句是全詞的一大轉折。詞人由憧憬變為失望,因而不覺以離人之眼觀月,更以離人之情忖度新月之情,使物我融為一體。當時,作者正處于亡國之時,這彎新月勾起了他無限哀傷之情。月亮還是舊日的月亮,但如今物是人非,山河淪落,這彎新月也便成了歷史盛衰興亡的見證者,讓人不得不生發亡國之痛、愛國之情。

      四、用月亮來表達男女主人公的離情別恨

      男女相思離別,閨閣之怨也是古詩文中一個占老而永恒的話題。像呂本中的《采桑子》便是此類之作:“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詞中描繪了一位怨婦夜不能寐,獨立江邊樓上,遙望當空明月,寄情遠方丈夫,表達怨憤之情。你看那輪明月,多像一位忠實的伴侶,日日相隨依依不舍,而我的丈夫卻總是別家他去,讓我獨守空房。這里的月亮顯得溫情脈脈,反襯出那位夫君的薄情寡義。歐陽修的《生查子》也是抒發男女離情別恨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多么浪漫溫馨,富有情趣!但“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只是“不見去年人”,再面對此情此景,多么令人肝腸欲斷。終于,女主人公不堪忍受相思之苦而“淚濕春衫袖”。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妻子倚樓望月,不是在欣賞它的皎潔,而是在憶長安的“我”呀。至于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吟詠離別之情的千古名句。

      可見,古人偏愛月亮,往往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的確,天空中那一輪明月,或是一彎新月,往往最易喚起人們的詩興和情感,引發詩人們豐富的聯想與想像,從而形成了古詩文中詠月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給后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5

      [2]《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夜上受降城聞笛范文第5篇

      “詩眼”一詞,最早見于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范成大也在詩中寫到過“詩眼”:“道眼已空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范溫的詩話更以“詩眼”為名,題為《潛溪詩眼》。“詞眼”一詞,首見于元代陸友仁的《詞旨》。《詞旨》分八部分,其六專論“詞眼”。雖然“詩眼”、“詞眼”的稱呼出現較晚,而注意煉字,可以說與詩歌創作的歷史一樣久遠。宋、元時代的詩論家,正是在千百年來詩歌的語言藝術日益精迸的基礎上,在詩人們愈來愈自覺地注意錘煉字句的情況下,概括出“詩眼”、“詞眼”這些詩學的新術語的。

      煉字的基本內容:從大的范圍來說,古典詩歌的煉字不出煉實詞與煉虛詞兩個方面。

      1.煉動詞

      一首詩,是由一些詩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構成鮮明的化美為媚的意象的詞,主要是表動態的具象動詞。這樣,具象動詞的提煉,就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煉字的主要內容,離開了煉動詞,煉字藝術就會黯然失色。

      一個動詞尤其是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詞往往能夠使全詩的語言生動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詩歌的詩眼。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和“驚”是煉字,是使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天來了,鳥語花香本應歡笑愉快,但現在國家遭受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淚驚罷了。“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悅”字和“空”字,是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典型,一詞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詩活。

      例1: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哀江南》孔尚任)在這里,一個“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沒有用“留”、“見”,其妙處就在“剩”雖與“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余”的意思;(比較:“你們都走吧,讓我一個人留在這里。”“你們都走了,只剩下我一個人在這里。”)另外“剩”字有時間性,給人一種“無可奈何”之感。“留”則無這么多含義。“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變遷感。

      例2:王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字用得非常妙。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小了,低沉了,暗啞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極準確、生動、傳神。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境影響,而現出寒冷的色調。“日色”是視覺意象,詩人卻用觸覺感受的“冷”來形容它,使視覺向觸覺轉移,從而相互交通,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現出幽僻的感受。這十個字,把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與泉聲的幽咽相互襯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

      2.煉形容詞

      詩歌是社會生活的主觀化的表現,少不了繪景摹狀,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這種任務,相當一部分是由形容詞來承擔的。我國古典詩詞中煉形容詞,有兩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一種是形容詞的重疊運用,一種是形容詞的活用特別是活用作動詞。

      《詩經》和《樂府詩》喜歡用疊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唐詩宋詞也不乏疊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疊詞不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詩句音韻和諧,舒緩連綿。另一種情況,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中“直”和“圓”字,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節奏明快,一“紅”一“綠”色彩艷麗,讀來朗朗上口,抒發“光陰易流逝、豆蔻彈指老”之嘆。

      3.煉名詞

      名詞在古代詩歌中主要表現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詞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及多個意象疊加的現象,因為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個名詞(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涼畫面。再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句中(溫庭筠《商山早行》)共寫了六種景物:雞聲、茅店、月亮、腳印、小橋、霜,本聯純用名詞組成詩句,將六種景物作意象的疊加,如一個特寫鏡頭,營造出特定的意境。

      4.煉數量詞

      數量詞不只可以寫出事物的數量,它在詩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達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為傳神之筆。據《唐才子傳》記載,齊己曾以這首詩求教于鄭谷,詩的第二聯原為“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讀后將“數枝”改為“一枝”,齊己便稱鄭谷為“一字師”。“一”是點睛之筆: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得此梅不同尋常,緊緊地扣住了題目“早梅”。據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張桔軒有詩云“半篙流水夜來雨,一樹早梅何處春”,元遺山認為既指明了“一樹”,就不能又說表疑問的“何處”,同時,一樹梅花也絕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樹”改為“幾點”,“幾點”本身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但用在這里描繪逐水而流的梅花,卻符合生活的真實,也使全詩氣機流暢,韻味平添。

      5.煉虛詞

      相關期刊更多

      草地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阿壩州委宣傳部

      山花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貴州省文聯

      出版發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 亚洲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亚洲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亚洲AV永久青草无码精品|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无码|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欧洲精品一|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狠狠综合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亚洲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图片网站|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亚洲精品无码激情AV|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a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最新|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亚洲性猛交XXXX|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人成欧美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