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美國全稱

      美國全稱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美國全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美國全稱范文第1篇

      關鍵詞:證券欺詐;集團訴訟;詳細性;充足性

      中圖分類號:D4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894(2007)01-0041-06

      2006年9月28日,美國紐約州南部法院就美國證券投資者訴前程無憂公司(51job)證券欺詐案作出判決,認定原告無法達到《聯邦民事訴訟程序規則》中規則9(b)和《證券訴訟改革法》(PSLRA)所規定的詳細性和充足性的要求,駁回原告的申請。①

      2006年11月16日,美國法院再次判決:2006年9月法院的駁回裁決對被告及訴訟集團中的所有成員有拘束力。

      一、基本案情

      本案是一個集團訴訟,原告是美國的投資者,他們在2004年11月4日至2005年1月14日之間購買了被告前程無憂公司發行的股票,原告主張,因被告在2004年11月4日的新聞稿中做出了虛假陳述,誤導了投資者,并對其造成了損害,構成證券欺詐,因此根據美國《證券交易法》第10節(b)節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第10b-5條,訴前程無憂公司證券欺詐,并將首席執行官、財務總經理、以及董事會主席作為共同被告,要求賠償損失。

      被告前程無憂是一家在開曼群島注冊的主營業機構在上海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它目前在中國提供人力資源服務,主要經營招聘廣告及相關服務業務。該公司于2004年9月28日在美國首次公開募股(IPO),并且非常成功,第一個交易日股價就從14美元升至20.75美元。2004年11月4日,該公司了一份新聞稿,新聞稿中稱,2004年第3季度財務結果良好,總收益達1.35億人民幣元(1 630萬美元),凈收益達1.281億人民幣元(1 55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有較大增長。首席執行官甄榮輝(Rick Yan)說:“我們認為第3季度的財務結果顯示出了我們公司良好業務計劃的運行狀態和執行能力?!蓖瑫r,新聞稿對第4季度的情況作了預測:估計第4季度的總收益將在1.4億到1.45億元之間,且攤薄每股盈余將在0.42到0.44元。此新聞稿之后,其股價從28.29美元曾一度漲到55.37美元。可見此新聞稿中的信息的確對股價起到了作用。但在2005年1月18日股市開市前,該公司又了一條新聞公布了幾個負面情況:第一,公司銷售額從2004年12月后半月出現下降;第二,第4季度的預期收益從1.4億元降至1.17億到1.21億元,預期全面攤薄每股盈余也從0.42到0.44元降至0.24到0.27元;第三,對公布的第3季度網上招聘服務收益作出修改。由于時間的調整,大約2~3百萬元計算在第3季度中的網上招聘服務收益應當歸入第4季度。上述調整的收益預測已經將其考慮在內。第四,公司文具和辦公用品的銷售出現中止。此條新聞后,股價從2005年1月15日的43.82美元驟然跌落至18日(第二個交易日)的28.32美元。因此,于2004年11月4日至2005年1月14日購買前程無憂公司股票并遭到損失的美國投資者認為該公司前一個新聞稿做出了虛假陳述,誤導了投資者,導致了他們的損失,于是法院于2005年1月起陸續收到書訴前程無憂公司證券欺詐。2005年7月26日,美國紐約州南部法院認為這些投資者的訴訟涉及相同的事實和法律問題,因而作出合并案件的決定,并指定了首席原告Webster組和首席律師Milberg Weiss。2005年8月25日,首席原告提起集團訴訟。2006年9月28日,南部法院審理了此案。原告提出依據美國《證券交易法》第10(b)節和SEC第10b-5條被告因虛假陳述、證券欺詐,應負賠償責任。被告則主張駁回。法院經過分析推理,認為原告的未能滿足指控證券欺詐必須符合的《聯邦民事訴訟程序規則》中規則9(b)和PSLRA所規定的詳細性和充足性的要求,最終裁定駁回,并允許原告在規定時間內提交修改后的書。書的修改期限為2006年10月30日之前。但原告并未提交,因此法院于2006年11月16日判決:9月份法院駁回的裁定對所有當事人具有拘束力。

      二、法院推理

      本案實際上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程序上的問題,即法院將眾多投資者的合并,第2個問題是實體問題,即被告是否構成證券欺詐。

      (一)程序問題―集團訴訟案件的合并

      法院認為,根據《聯邦民事訴訟程序規則》第42條,這些都是由2004年11月4日至2005年1月14日之間前程無憂公司股票的購買者提起,并且都訴該公司證券欺詐,涉及相同的法律和事實問題因而應當合并審理。

      同時,將此集團訴訟案件合并之后,法院還必須在眾多原告中任命首席原告以及首席律師。根據PSLRA,法院必須指定最能充分代表集團成員利益的原告為首席原告,該原告必須具有原告資格并且提出成為首席原告的申請。本案中提出申請的有兩個原告小組,分別為Webster組和Mayeri組,究竟任命誰為首席原告就要看誰能最充分地代表集團成員利益,因為Webster組主張了更多的經濟損失賠償額,符合《聯邦民事訴訟程序規則》第23條規定的典型和充分的要求,并且Mayeri組也沒有對這種有利于Webster組的法律推定提出質疑,法院最終任命該組為首席原告。

      對于首席律師的任命,PSLRA規定由確定了的首席原告來選擇并經法院批準,首席原告選擇了Milberg Weiss律師事務所作首席律師,法院認為該所經驗豐富,有能力原告投資者進行證券訴訟,同意任命其為首席律師。

      (二)實體問題―證券欺詐的成立

      首先,法院指出根據Ganino訴Citizens Utils公司案的先例,原告要依美國《證券交易法》第10(b)節和SEC第10b-5條,必須證明被告在證券買賣過程中,故意做出了重大不實陳述或者有重大事實的遺漏,并且原告基于對被告行為的信賴,遭到損害。同時,訴證券欺詐必須滿足《聯邦民事訴訟程序規則》中規則9(b)以及PSLRA規定的較高的訴辯要求(即詳細性和充足性的要求),包括兩個方面:(1) 對被訴事實的詳細說明;(2) 故意的證明。被告請求駁回的依據就是原告未能滿足這兩個方面。法院對此作了具體分析。

      1. 被訴事實的詳細說明判斷原告是否詳細說明了被告存在證券欺詐的事實,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判斷原告已經詳細說明事實存在的標準為何?就這一點,法院分別指出了規則9(b)和PSLRA這兩部法律的相應規定。規則9(b)規定的條件是原告指明了哪些陳述是欺詐性的原因、陳述人、陳述做出的時間和地點以及認為該陳述為欺詐性陳述的原因。PSLRA的規定與此相類似。因此,首先看原告是否明確指出了哪些陳述是誤導性的。

      被告認為原告只是引用了其在2004年11月新聞稿的段落,然后在援引的段落后羅列了其認為該段是誤導性陳述的原因,但未指出具體哪項陳述是誤導性的。法院并未支持被告的主張,認為雖然書中只是摘錄了新聞稿中的幾個段落,但后面列出的原因已經具體表明了哪些陳述是誤導性的。法院認為原告指出的誤導性的陳述有4個:(1)新聞關于第3季度收益的陳述是不實的,誤導性的;(2)新聞稿中的陳述,包括歷史性陳述和前瞻性預測均缺乏事實基礎,因而構成對投資者的欺詐;(3)公司在新聞時未能披露其正在遭受的廣告收益的實質性減少;(4)公司沒有在其明知業務量急劇下降的情況下調整其對第4季度收益過于樂觀的預測。

      因此,法院認定原告具體指出了其認為的誤導性陳述,下面要判斷的是原告是否詳細說明了認為陳述是欺詐性的原因。被告認為:原告只摘錄了新聞稿,沒有提出任何文件或證據支持其主張的上述陳述是欺詐性的。因而法院分別對原告認為上述4個陳述具有欺詐性的原因是否成立進行了分析。

      (1)第3季度收益的陳述。原告指出,因為2004年新聞公布的第3季度的財務結果將200到300萬元屬于第4季度的網上招聘廣告收益劃入到第3季度中了,這足以充分詳細證明其對第3季度財務結果的陳述必然是錯誤的,并且因夸大了收益額而具有誤導性。但法院認為,根據詳細性和充足性的要求,指控欺詐存在不能僅僅說明陳述是錯誤的,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原告必須提供表明被告當時就知道或應當知道其陳述是不實的證據支持。對這一點,原告認為鑒于被告在公司中的高層職位,他們有條件通過公司內部文件、會議或報表來獲取未被披露的財務信息,因此被告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有關第3季度收益的陳述是錯誤的。但法院認為,在Novak訴Kasaks案中,第二巡回法院已經就此作出過解釋:當原告指控被告有條件接觸反面事實時,他們必須具體指明包含這些反面信息的報告或陳述。在San Leandro Emergency Med.Group Profit Sharing Plan訴Philip Morris Cos案中,第二巡回法院也指出“只是概括地稱存在揭示銷售下降的公司保密報告,而沒有具體的證據不能對抗被告要求駁回的動議?!备_切地說,原告“需要詳述內部報告的內容,誰在何時制定了該報告,這些數據有多大的可靠性或哪些公司職員對該報告進行了審查”。具體到本案,原告沒有指出任何文件、會議或報告表明被告知道或應當知道其陳述是錯誤的。因此,法院認定原告未能滿足詳細性和充足性的要求。

      (2)公司首席執行官甄先生關于第3季度公司狀況的評述。在2004年11月公布的新聞中,首席執行官甄榮輝說:“我們認為第3季度的財務結果顯示出了我們公司良好業務計劃的運行狀態和執行能力?!痹嬲J為這種評述具有誤導性。法院認為,因為這一指控依賴于上述第3季度收益狀況的陳述必須是錯誤的和誤導性的,鑒于原告未能證明第3季度收益的陳述是誤導性的,這一指控也不能成立。

      (3)關于對廣告收益急劇下跌事實的遺漏。原告稱2004年11月的新聞稿有誤導性遺漏,因為被告沒有披露公司業務正遭受廣告收益的急劇下跌。法院認為,原告也沒有提供充足事實支持這一主張。

      首先,原告沒有充分證明在2004年11月的新聞稿時廣告收益的急劇下降就已經存在。原告主張2005年1月的新聞稱公司第3季度網上招聘廣告收益應減少200到300萬元,陳述本身就表明其關于第3季度廣告收益的陳述是不實的。但法院認為這卻不能說明廣告收益下跌在當時已經存在,并且原告沒有主張2004年第3季度實際廣告收益少于2004年第2季度或上年同期。原告還主張公司總收益從2004年第3季度的1.33億元降至第4季度的1.17億到1.21億元,這表明廣告收益在這段時期很可能出現下跌。但沒有證據表明下跌于2004年11月就已經開始,且2005年的新聞稿恰恰表明公司銷售額于2004年12月的后半月才減少。因此,原告沒有提出事實證明在新聞稿的2004年11月4日網上廣告收益就已經出現實質性下降。

      其次,即使原告證明在新聞的當時廣告收益的下跌就已經存在,還需要證明當時被告知道或應當知道這一情況,但原告也沒能證明。原告同樣主張憑借被告在公司的高級職位,有條件通過公司內部文件、會議、報告獲得未被披露的不利財務信息。但正如前面分析過的,這種概括的主張同樣因原告未能提供具體事實和資料(文件、會議、報告)而未獲得法院的支持。

      鑒于以上原因,法院認定原告對被告未能在2004年的新聞稿中披露其廣告收益的實質性下降的指控也不能滿足規則9(b)和PSLRA的詳細性和充足事實的要求。

      (4)對第4季度預測。原告認為被告對第4季度收益盈余的預測是不實的、誤導性的,因為其預測被2005年1月的新聞稿作了重大改動:預期收益從1.4億到1.45億元降至1.17億到1.21億元,預期攤薄每股盈余也從0.42到0.44元降至0.24到0.27元。法院不承認事后知情構成的欺詐(fraud by hindsight),僅僅主張被告應當預見到未來發展的情勢并較早地披露相關信息而非等到已經發展為客觀事實時不能作為訴訟理由。并且原告沒能說明在預測作出時業務量的實質下降已經存在;即使存在,原告也必須證明預測做出時被告知或應知預測是誤導性的,而原告同樣只是籠統地說鑒于被告的高層職位使其有條件獲取這種信息,但沒有指出載有這些信息的具體文件、會議或報告。因此,原告關于第4季度預測不實,誤導公眾的主張不能滿足規則9(b)和PSLRA的要求。

      總之,雖然書指出了原告認為的誤導性陳述,但與欺詐相關的法律和原告提供的支持其每一個欺詐指控的事實證據均不能滿足詳細性和充足性的要求。但是,如前所述,法院退一步講,即使原告滿足了要求,證明了這些陳述是欺詐性的,還必須證明被告存在欺詐的故意。

      2. 故意的證明首先,同樣需要明確證明故意的標準。考慮到規則9(b)的目的,原告須提出足以得出欺詐故意結論的有力的事實證據。并且PSLRA也對證券欺詐采用“有力推論”的標準。這一標準在Acito 訴IMCERA Group,Inc案中被第二巡回法院具體化:有事實證明被告有動機和機會實施欺詐;或者存在有力的間接證據證明被告明知而實施了不法行為或有重大過失。

      (1) 關于動機和機會。因為被告并未對其有機會實施欺詐做辯駁,所以問題就集中在原告是否能夠證明動機的存在。原告主張被告進行欺詐是為了使公司2004年9月28日的首次公開募股能夠成功,以便使自己可從中獲得的利益最大化。但被告指出被控的誤導性陳述是在公司首次公開募股一個月后做出的,因而法院認為顯然不能成立。

      原告還主張自然人被告欺詐的動機是為了增加其個人財產因為他們共擁有公司1.9億的股份,但原告并沒有證明自然人被告在集團訴訟期間內賣掉了他們持有的任何股份,根據Shield訴Citytrust案中第二巡回法院的判例,只聲稱被告持有公司股份而無法舉證證明被告如何從膨脹的股價中獲益,并不足以證明規則9(b)要求的動機。在Acito案中,第二巡回法院進一步做出解釋:原告主張被告欺詐公眾的動機是膨脹股價將增加對他的補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如果這樣可以證明故意的話,那么幾乎在美國的每一家股價下跌的公司都將被迫應訴證券欺詐。同時,原告聲稱的這種動機也因同樣適用于公司其他管理人員,太過寬泛而不能證明“故意”。

      (2)明知的不法行為或重大過失的間接證據。首先,原告只是概括地稱基于被告在公司的高層地位,有條件通過公司內部文件、會議或報告獲取不利信息,但沒有提供具體的事實材料,因此不能證明被告知道或應當知道與陳述相反的事實。

      其次,原告辯稱他們提供了間接證據可以證明故意:1)被告在其2004年11月的新聞中對第3季度財務結果的陳述以及第4季度的預測在僅僅兩個月后就被修改,只有短短兩個月表明11月份的陳述作出時就是不實的,從而構成間接證據。但是法院認為這種推定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為問題的發生到突出或明顯起來是需要時間的,本案中并不能有力推出被告應當于兩個月之前意識到其網上招聘收益減少了200到300萬元。而對第4季度情況的預測,公司在2005年1月也就是2004年第4季度結束之后對其財務狀況會比2004年11月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因此,這兩個月不能作為推定公司重大過失的間接證據。2) 原告稱2005年3月14日的公司公布的新聞中含有對2004年第2季度財務結果的修改,而這一修改未能在2005年1月的新聞中公開從而構成了推定被告欺詐故意的間接證據。法院認為這一主張未能在其書中提及,因而不宜對此進行審查。退一步講,即使考慮這一主張也不能有力推出重大過失,因為對第2季度收益的修正并不能表明被告于修正之前已知或應知與陳述相反的事實。另外,對第2季度錯誤的修正晚于第3季度并不能證明兩個陳述的錯誤是在同時被發現的,因而不能作為推出欺詐故意的間接證據。

      基于以上原因,原告沒能通過有力的間接證據推出被告的欺詐故意。

      3. 控制人責任除了指控公司證券欺詐之外,原告還依據《美國證券交易法》第20(a)節(該條是關于控制人的責任)3個自然人被告,法院認為根據該條法律,原告必須證明以下3點:(1)有違反《證券交易法》規定的事實;(2)被告有對違反規定的人的控制;(3)控制人在一定意義上參與了對該規定的違反。因原告未能證明有對《證券交易法》第10(b)節的違反行為的存在,其追究控制人責任的主張也不能予以支持。

      三、法院判決

      通過對是否存在證券欺詐行為以及欺詐故意的分析,法院最終駁回了原告的,并且同意原告在2006年10月30日之前提交經過修改的書,書必須符合《聯邦民事訴訟程序規則》第11條的規定。但原告并未提交修改的書,于是2006年11月16日,法院判決2006年9月法院的駁回裁決對被告及訴訟集團中的所有成員有拘束力。

      四、簡要評析

      本案涉及美國證券欺詐案的程序和實體問題,即法院合并案件并分析了證券欺詐的成立條件,通過對本案訴訟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3個方面的啟示:

      第一,通過本案,可以看到在美國法院審理證券欺詐案一般采用集團訴訟的形式并將案件合并,并且被告通常除公司外還有董事和高管人員。美國證券欺詐集團訴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如抑制性、擴張性(案件相關投資者如無相反表示,法院即推定其為集團的一員)、間接性(由法院指定首席原告代表集團訴訟)以及律師勝訴取酬制,這種形式可以節約訴訟成本、法庭負擔,也可以較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同時,律師勝訴取酬極大地調動了律師追究證券欺詐責任的積極性,但也導致美國證券欺詐的案例特別多,出現了律師雇原告的怪現象,并且很多案件沒有實質意義,導致濫訴。針對這一情況,美國1995年出臺了PSLRA,提高了構成證券欺詐的標準來限制過多的證券訴訟。但是每年證券欺詐的案件依然很多,似乎該法的頒布并未挫傷律師的熱情。因此,我國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一定要對這種集團訴訟的形式以及的規模有個清醒的了解,做好遭到來自投資者的心理準備并冷靜應對。

      第二,要了解美國關于證券欺詐的法律,包括不利的也就是容易被用來做依據的法律以及有利的可以作為抗辯的法律。從本案中,可以看出,《美國證券交易法》中的第10條(b)以及SEC規則中的第10b-5節是經常為原告援引作為證券欺詐的依據?!睹绹C券交易法》中的第20條則是作為公司高管人員及董事的依據。而對被訴方有利的則是《聯邦民事訴訟程序規則》中規則9(b)條以及PSLRA中規定的詳細性和充足性這一較高的訴辯門檻,要證券欺詐必須有充足詳細的事實證明欺詐行為及故意的存在。從法院推理來看,美國證券欺詐的門檻是比較高的,我國在美國上市公司了解并懂得充分利用這一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在美國這樣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的披露義務是其靈魂,對披露信息的全面性、真實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在我國,這些方面都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在美國上市的我國公司一定要謹慎地履行披露義務,學習披露的技巧,尤其在披露有利信息時,應考慮到披露可能為公司帶來利益的同時,是否有被訴虛假陳述的隱患。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

      美國全稱范文第2篇

      關鍵詞:安全風險;成本管理;建議對策

      1煤礦企業安全風險種類

      通常情況下,區分煤炭企業安全風險種類是一個綜合性的也是多維度的復雜的問題。一般而言,學者通過不同的側面進而對煤炭企業的安全風險種類進行區分,比如風險指標系統、指標權重、預警指標、預警機制等。通過這些更為細致的類別劃分,可以實現對煤礦企業安全風險種類全面的分析。

      1.1煤炭安全風險評價指標

      煤礦安全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做為整個煤礦企業安全風險評價及預警的關鍵和基礎,在整個煤炭企業安全風險與成本管理的框架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煤炭安全風險評價指標可以為決策者提供更為權威的數據參考,也便于進行風險安全的監督與調控。不過,目前我國主要采用的安全風險指標還主要停留在表層的、定性的研究和刻畫上。這種安全風險指標很容易讓決策者忽略一些重要的事實,如百萬噸死亡率,千人死亡率等。這類安全風險指標很難有效地反應全面的煤礦當前安全運行狀態。比如,數據顯示,近幾年來,我國煤礦事故總量發生數量在較少人次上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但在大規模的煤礦事故中,這一數量并未減少,相反比重反而在增加。如果決策者只關注煤礦事故的總數,難免會掉以輕心,心存僥幸。

      1.2煤礦安全風險評價指標權重

      在有了較為科學的煤礦安全風險評價指標后,需要確定不同安全風險評價指標的權重,只有賦予合理科學的權重,才能讓安全風險評價指標發揮最大的作用。而安全風險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主要包括主觀法和客觀法及二者相結合的方法。不同的分析的確定方法有著各自的優缺點,在此基礎上層次分析方法可以進一步提升安全風險評價指標。

      1.3煤礦安全風險預警方法

      在有了科學的安全風險評價指標及一定的權重值之后,如何根據這些安全風險指標及時地發現風險并做出合理快速的預警措施是另一個值得仔細分析討論的問題。簡單說來,必須要滿足日常性、靈敏性、及時性、參照性,以及便于操作的原則。因此,煤炭企業在制定安全風險預警方法的同時要兼顧自身的人力、物力,從人力資源、安全投入及安全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煤礦安全風險預警判別與應對機制。

      2煤礦安全管理成本現狀

      2.1煤炭企業保證性安全投資成本高

      由于保證性的安全投資難以短時間內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因此作為長期投資往往不受企業的青睞。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巨大的保證性安全投資成本使得這些企業望而卻步,忽略安全管理,進而為安全問題埋下隱患。

      2.2事故的外部性嚴重

      經濟學中,“看不見的手”失效的一種情況就是存在的外部性,也即是成本沒有完全內生化。這點對于煤炭企業的安全管理尤為明顯。煤炭企業的安全有著巨大的正的外部性,可以使得周邊的居民、企業等享受到這種外部性的好處,但是由于這種安全管理成本全部需要煤炭企業自己承擔,因此,經濟學的理論告訴人們,均衡數量會小于最優數量,也即是說企業對于安全管理的投入是嚴重不足的。

      2.3煤炭企業的安全成本沒有單獨核算

      我國目前運行的會計核算體系中,對于安全成本一項并沒有單獨的科目。這導致企業對于自己的成本支出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進而主動強化自己的安全管理成本意識得不到加強,從而使得內生動力不足。

      3煤炭企業安全風險成本管理

      3.1建立健全煤炭企業安全保證金制度

      通過成立煤炭企業安全保證金制度,可以預先劃撥出部分資金作為準備金以應對突發事件,同時這部分資金可以部分用來完善改進現有的安全保險機制,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對于明文規定的一些安全措施,企業應該嚴格遵守,同時對于一些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可能存在風險的,要及時進行防范。

      3.2優化煤炭企業安全成本核算體系

      通過完善我國的會計核算體系,使得煤炭企業的安全成本可以作為單獨的一個會計科目體現在財務報表中,使得企業可以對于自己的成本花銷一目了然,并且作為一個可以橫向比較的資產單元成為企業自身管理的一種激勵措施。由于目前關于安全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只是局限于理論分析階段,因此對于我國目前的運行現狀,可以考慮進行一定的緩沖處理。建議建立安全成本率、產量安全成本率、利潤安全成本率及保證成本率等綜合指標評價體系。

      3.3完善煤炭企業安全成本核算程序

      煤炭企業安全成本核算程序通暢與否可以作為衡量我國煤炭企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完整通暢的安全成本核算程序是煤炭企業能否科學進行安全成本管理的問題關鍵。同時制定統一的安全成本核算方法,避免目前存在于市場上的多體系造成的混亂。

      3.4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

      積極促進會計部門及稅收部門等的溝通,有助于加強會計準則和稅務制度對安全費用規定的溝通和協調。推行全面的安全質量標準化管理,增強企業、員工及社會各界人士對于安全風險的意識的認識,是我國煤炭企業真正實現現代化、安全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4結語

      煤炭企業的安全風險與成本管理問題是一個關系到企業甚至是整個行業發展的核心問題。近年來,雖然我國對于煤炭企業的安全風險進行了重點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還不能掉以輕心。目前我國已然存在著保證性投資成本高,事故外部性嚴重及管理成本沒有進行單獨的核算等一系列問題,只有針對這些問題采取對應的措施,才能讓我國的煤炭行業更上一層樓。

      作者:文靜 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國流.淺析我國煤炭企業的風險管理及控制措施[J].商場現代化,2010,49(11):28-29.

      [2]張曉會.煤炭企業安全成本管理問題及對策[J].企業導報,2011,32(9):95-96.

      [3]叢劍釗.市場經濟環境下煤炭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煤炭技術,2008,27(8):165-166.

      美國全稱范文第3篇

      【關鍵詞】媒體消費;全球觀;城市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209【文獻標識碼】B

      本課題旨在探索我國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費模式,以及在我國相對封閉的媒介環境中,青少年如何通過這種消費模式形成他們的全球觀。

      一、文獻綜述

      學術界在媒介對青少年影響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喬治.格伯納在其“文化指標”項目基礎上提出“涵化理論”,探討了電視如何影響受眾對世界的看法。他認為長期接觸媒介內容會對受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受眾接觸電視越多就越傾向認為電視信息反映了真實世界的圖像(Morgan and Shanahan,1996)。

      近20年來,關于涵化理論的研究多達300項以上,這些研究包括:性別角色、政治傾向、青少年媒介使用與消費等。詹姆斯?波特(1990)通過對308個美國中學生的調查后發現,與現實生活相比,青少年的生活經驗更傾向從電視中獲得。 但這些觀點并未在后續研究中得到支持。艾隆.艾倫.戴維奇(2001)以香港青年為研究對象,試圖尋找他們的媒介使用行為與其國際化傾向之間的關系,但研究假設并未得到驗證,這就對“國際化媒介的使用必然會促進全球文化融合”(Delwiche,2001)的觀點提出了挑戰。

      我國學者在媒介角色和功能、媒介使用以及媒介社會影響等問題上也有一定的積累。李良榮在其《新聞學概論》(2001)一書中探討了媒介功能和效果;姚君喜(2006)通過對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9省的調查,分析了大眾媒介使用與公眾幸福感的關系;吳瑤(2001)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探討了媒介文化功能和社會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但尚缺乏深入詳細的分析;黃耀紅(2005)在分析傳媒社會責任之后,從四方面概括了傳媒的四種社會影響:控制性、選擇性、編輯化和市場化。黃進(2005)列舉了五種我國大學生觀念建構的路徑,但其研究缺乏數據支撐,也未說明具體分類標準。陳生洛(2006)通過對我國大學生的美國觀與日本觀中的反美情緒與反日情緒的比較分析,指出我國大學生的美國觀與日本觀共同存在的三個問題:態度上的情緒化、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思維方式上的單向性。最近的研究開始關注我國傳媒對我國國家形象構建和對我國受眾政治意識的影響上,研究方法定量與定性結合,從而推進了對我國傳媒研究的多樣化( Lull, 1991; Shao, 1998; Moran and Keane, 2004; Weber and Lu, 2006)。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問題

      本課題選取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中15-25歲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共計發放問卷941份,其中北京329份(占35%),上海309份(占32.8%),廣州303份(占32.2%)。

      本調查[1]由專業調查公司以及三個城市的相關研究機構共同執行,調查時間為2007年8月至11月,采用分層多階段隨機抽樣法展開調查。樣本按照初中、高中、大專、本科及以上、社會人員[2]五大類人在當地的實際人口比例進行配額。

      調查在三個城市共組織了6場焦點組訪談[3],每個地區各2場,每組由6-8人組成,訪談時間為2008年1月。

      本論文圍繞五個研究問題展開研究:

      1、我國城市青少年如何消費媒介?

      2、為什么他們有這樣的媒介消費模式?

      3、媒介消費模式對他們產生了何種影響?

      4、在我國相對封閉的媒介環境中他們如何獲取國際信息?

      5、媒介消費模式如何影響他們的全球觀?

      三、研究發現

      媒介偏好

      如表1-1所示,網絡和電視是我國城市青少年最常使用的媒介,40.9%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網絡,33%的青少年把電視作為日常信息獲取最重要的渠道,僅有19.5%的人幾乎不看電視,幾乎不用網絡的人最少,僅占8.7%。其次是報紙,有近20%的青少年偏好使用報紙,使用廣播和雜志的青少年比例分別是14.6%和9.3%。另外,有50.6%的青少年幾乎不聽收音機,不看雜志的為24.9%,不看報的為20.5%。總體來說,網絡和電視已成為我國城市青少年媒介接觸的首選,報紙和雜志其次,廣播排在最后。

      媒介使用的差異也體現在地區分布上。廣州和北京的青少年更傾向使用網絡,而上海青少年青睞報紙。在表 1-1-1中, “每天接觸”網絡的青少年在廣州和北京的比例分別是48%和41.6%,這比上海的33%都要高。相反在“幾乎不接觸網絡”一項中 ,上海是11.3%,北京是9.7%,而廣州僅為5%。在電視接觸上同樣存在著上述的地區差異。但是上海青少年閱讀報紙更頻繁,每天接觸報紙的上海青少年占22.7%,而廣州為18.7% ,北京 18% 。

      問卷對青少年最常用的網絡功能進行了分類統計。如表1-1-2所示,搜索引擎和電子信箱成為青少年喜歡用的網絡功能,看電影名列第三。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搜索引擎受喜愛的比例在減少,而電子信箱的比例在增加,教育程度差異導致的網絡功能偏好差異也體現在玩游戲、休閑娛樂及聽音樂等項上。這表明,我國城市青少年在年齡較小時,對網絡的消費偏向于娛樂,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則偏向信息。

      電視使用在青少年中也存在著區域差異。北京青少年對中央電視臺的偏好遠超北京地區電視臺和港臺地區電視臺,他們幾乎不看廣州地區的電視臺。上海青少年則偏好上海本地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列第三位為26.4%。廣州青少年最喜歡港臺電視臺,接著是北京地區的電視臺,其他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雖然中央電視臺在南方地區的收視人群正在減少,其中在上海為26.4%,廣州為15.4%,但它在全國仍占有32.2%的收視率,如圖1-1-3所示。

      調查要求受訪者列出20份他們最喜歡看的報紙,結果有兩個特點值得注意:(1)除了《廣州日報》、《南方周末》、《21世紀經濟報道》這三份報紙在全國都受到普遍歡迎之外,各地區的當地報紙都更受青少年歡迎,這與電視受歡迎的模式不同;(2)性別差異明顯。女性更傾向于時尚、生活休閑和語言學習類內容(如《21世紀報》),而男性則傾向于體育報道。

      內容偏好

      論文還調查了青少年的媒介內容偏好。如表1-2所示,影視音樂是三地青少年最偏好的內容,比例高達67%,比第二位的新聞(22%)3倍還要多。名列第三位的是服務信息占4%,之后廣告占3%,體育只有2%,游戲為1%。

      表1-3顯示,性別因素對內容偏好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影視音樂和新聞兩類中。對于影視音樂,女孩最喜歡的比例是74.2%,男孩是58.5%;而對新聞,男性以29%超過了女性的17.1%,差距為近12個百分點。這種現象表明,男孩比女孩更偏向獲取新聞信息,女孩則喜歡軟性的內容。

      年齡和教育程度也有其影響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教育程度的提高,青少年喜愛影視音樂的比例逐步減小,而喜歡新聞的人數在增多。他們對于服務信息和廣告的獲取也存在同樣的變化模式。

      使用目的

      表2-1列舉了青少年接觸媒介的六種目的,按照選擇人數的多少分別為放松和娛樂、瀏覽新聞,已經成了生活習慣、學習知識、搜索信息及交友和溝通。

      與性別因素相比,年齡和教育程度對青少年接觸媒介目的的影響更為顯著。如圖 2-2所示,前三位的媒介使用目的中所呈現的趨勢很明顯:年齡越小、教育越低的青少年越傾向于以休閑娛樂為目的,而年齡越大、教育程度高的青少年則青睞以獲取新聞為目的。

      媒介效果

      表2-3表明多數青少年對從正面評價媒介的效果。37.9%受訪者認為媒體使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23.9%認為媒體對其工作和學習有益。這兩項的比例之和已占全部調查對象的61.8%。當然媒體還有其他功能:使他們消息靈通、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增加了他們接觸社會的機會、使他們能跟上時代潮流、使他們不再孤獨。

      本調查還使用十個陳述來測試媒介對城市青少年產生的影響,要求受訪者對“完全同意”的答案賦值4分,“比較同意”賦3分,“不太同意”賦2分,“完全不同意”賦1分。結果顯示十個陳述的均值都在2和3.6之間。

      如表2-4所示,多數青少年同意第一個選項(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是幸福的),僅有5.3%的人不同意,標準差很低(0.6)。這表明,盡管全球化時代我國青少年的價值觀正在趨向多元,家庭生活在我國城市青少年心目中仍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對于“賺錢多是成功的標志”一項,共有64.5%的人贊同,均值為2.8,為所有選項第二高,標準差為0.8,這意味著對這一選項的態度在青少年中產生了較大分歧。

      從青少年對第十條陳述(我常會買廣告的東西)的反饋看,媒介廣告對多數我國城市青少年而言沒有影響力。有近四分之一(24.5%)的受訪者完全不同意,一半以上(52.8%)表示不太同意,只有近五分之一(18.8%)比較同意,另有4%的人選擇同意。這是為什么該陳述的均值最低(為2)。

      論文還發現多數城市青少年接觸媒介是為了緊跟時尚,喜歡電視里的國外生活,渴望電視中浪漫愛情。他們認為網絡是一個自由表達意見的空間。這四個陳述中選擇完全同意的比例在15.1%到19.5%之間,而選擇比較同意的則在29.8%到37.8%之間,選完全不同意的在10%或以下,與其2.7的均值和0.8到0.9之間比較相近的標準差呼應。此外,多數青少年對電視上的親熱鏡頭并不反感,但電視劇里的成功人物也不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偶像,也不認為明星的生活豐富多彩有意思。這表明他們具有獨立的判斷能力。

      境外媒體

      本論文選擇了六個境外媒體,調查了城市青少年的境外媒體消費情況。表3-1顯示,青少年境外媒體的接觸率總體是低的,40%的受訪者經常接觸或偶爾接觸,60%基本不接觸甚至不知道。

      青少年很少接觸BBC,其中經常接觸者僅為7.8%,32.8%偶爾接觸,42%基本不接觸,還有17.3%不知道BBC。與相對嚴肅的BBC相比,娛樂化的MTV比較受歡迎。青少年中有較多的人接觸鳳凰衛視:近70%受訪者接觸鳳凰衛視(經常接觸或偶爾接觸)?!都~約時報》是一份在我國很有影響的美國報紙,但只有3.3%的青少年經常閱讀《紐約時報》,15.3%偶爾閱讀,而64.3%基本不接觸,還有17%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體育頻道ESPN也沒有較大影響力。

      本課題還對青少年接觸境外網站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以豐富全球化和地區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如表3-2所示,51%的受訪者希望登錄境外網站,32.6%沒有登錄境外網站的要求,16.4%選擇了“說不清”。從地區上看,北京和廣州的受訪者比較想登錄境外網站,而上海的人數則相對較少。

      另外,年齡大的青少年很想登錄境外網站,年齡越小的受訪者就不那么熱衷。在青少年境外網站的接觸經歷中,26%的受訪者“基本都能上”他們想上的網站,57%“有時上不去”,但有17%選擇“基本上不去”。對這種現狀的態度,38.4%的受訪者表示“不滿意”, 24.5%“表示理解”,僅有14%“很不滿意”,還有18.9%“無所謂”。

      這表明,城市青少年對能否接入境外網站并不是很在意,更難以分辨網站被屏蔽和技術問題的區別。這就說明,我國目前相對封閉的媒介環境以及語言障礙是影響青少年接收境外信息的重要原因。

      全球觀 [4]

      本調查還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給你一個出國的機會,你最愿意去哪個國家”來測試青少年對不同國家的態度。如表3-5所示,美國是受訪青少年最向往的國家,接著是法國、英國、日本、韓國,德國則排在第10位。這里有一個明顯趨勢,他們傾向于選擇發達的西方國家,或者發達的亞洲國家如日本和韓國。

      本論文還設置了一個關于國家形象問題的個案研究,要求受訪者對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德國四個國家的12個表述中選出最適合四個國家的三種表述。對于美國,排名列前三位的選擇是“生活富?!?76.7%),“什么話都能講”(8.9%)和“技術先進”(6.3%)。在大部分我國青少年心目中,俄羅斯選項中排名前三的是“社會穩定” (21.6%)、生活富裕(19.2%)、環境優美(16.5%),俄羅斯“人的素質高” (11.8%)。對于德國,選項較為集中的是“生活富?!?51.1%),“社會穩定”(17.7%),“人的素質高” (11.6%),另外還有“環境優美” (7.2%),“什么話都能講” (5.0%),技術先進(3.3%)。對于日本,青少年選擇較多的選項有“生活富?!?(51.7%),“社會穩定”(10.6%),“人的素質高”(9.3%)。與美國、俄羅斯和德國相比,日本在我國青少年心目中的國家形象總體上要差一些。德國在我國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相對比較好,在四個國家中排在最領先的位置。

      本論文上述陳述旨在解釋青少年全球觀的形成。由于多數受訪者沒有去過以上國家,因此他們對這四個國家的印象基本來自媒介提供的信息。表3-7顯示了青少年全球觀的形成與媒介的關系,對“你對這個國家的印象主要是從哪里來的”一題,有38%的青少年回答來自“廣播電視”,其次是通過“書籍雜志”獲得,接著是“網絡”提供的信息,如圖3-7所示。

      當然,數據還顯示,14%的受訪者依靠“家人、朋友、師長”等人際渠道獲得這四個國家的信息,這個數字比從“報紙”(5%)中獲得多出近兩倍。有2%的青少年對這四個國家的認識來自于自已的親身經歷。

      總體來說,本論文發現,我國青少年關于外國的全球觀與媒介消費模式相關性不大,也就是說,本論文無法驗證我國青少年媒介消費對其全球觀形成有影響。

      四、分析與討論

      媒介偏好

      網絡之所以受到三地青少年的普遍歡迎,主要原因在于網絡具有交互式傳播和無限容量的特性,使得使用者具有充分的自由和隱私,同時滿足人際交流的需求。網絡媒體這種特性對于我國15-25歲間的獨生子女非常具有吸引力。

      在焦點組訪談中,針對本調查提出的“如果沒有網絡你會怎么樣?”這一問題,北京、上海、廣州的青少年都用非常強烈的措辭表達了他們的想法:“生活就會變得沒有意思,好像回到了原始社會”、“網絡就像食物、水和牙膏,不可缺少”。受訪青少年對MSN和QQ的依賴不僅表現在他們將其視為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渠道,而且有一種尋求安全感的心理依賴。

      電視作為傳統媒體在青少年中占據重要地位,電視以其聲像合一特性成為青少年獲取重大國內國際事件和政治新聞的最重要渠道。此外,傳媒政策在廣州相對寬松,國外媒體和港臺媒體可以在廣州落地。這深刻地影響了廣州青少年的媒介消費模式。調查還顯示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青少年的媒介消費模式存在明顯地區差異,廣州青少年對港臺以及國外媒體的接觸要超過北京和上海。

      地區差異在青少年報紙消費模式中也表現明顯。除廣州的幾份報紙具有全國影響外,其他各地的報紙僅對本地區的青少年產生影響,而對該地區以外的青少年影響很小。這說明各地報紙為當地讀者度身定置的特點符合青少年的習慣。

      除了網絡、電視和報紙三個主渠道之外,青少年還通過雜志、廣播、書籍、手機以及人際等渠道接收信息。這表明我國的媒介環境正在日益多元化,城市青少年在根據自己的需求尋求不同的媒介渠道和信息。即使目前我國傳媒環境尚未完全放開,但30年來的改革開放已深刻影響了我國青少年的媒介消費。

      雖然境外媒體(BBC、《紐約時報》、VOA、ESPN、MTV)擁有豐富的內容,但我國青少年并未表現出太大的興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們沒有條件或時間接觸到這些境外媒體,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語言的因素,即使有些青少年能夠接觸到境外媒體的內容,但語言隔閡使得他們在信息接收過程中失去了許多樂趣。

      這種現象說明,我國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費并不是以信息為導向的,多數青少年接觸媒介是為了休閑和娛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他們對國外媒體沒有太多的興趣和需求。即使在我國目前相對封閉的媒體環境中,青少年們也不會為了獲得更多的國外信息而去尋求海外媒體。

      媒介內容偏好

      本文發現我國城市青少年的內容偏好和媒介偏好間存在著較高的相關性。

      多數青少年把網絡列為其人際互動的首選。網上影視音樂具有低成本、容易接入和個人收看具有隱密性等特點。在焦點組訪談中,多數青少年喜歡在學習或工作時聽音樂。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學生面對高強度的學習壓力,音樂成為他們釋放壓力和放松心情的很好的選擇。新聞在青少年接觸的信息中排第二,他們喜歡的新聞各有不同:體育新聞、軍事新聞、國際新聞、娛樂新聞等不一而足。這一代青少年不僅對信息內容有不同的偏好,而且他們對自己喜歡的內容有非常堅定的、個性化的價值判斷。因此,他們除了對影視音樂信息的消費是以娛樂為導向的,對其他信息的消費往往具有非常明確的目的。

      年齡和教育背景對青少年接收媒介內容有明顯影響。在上海焦點組訪談中,本調查把不同年齡段、性別和教育背景的受訪者安排在一個焦點組中訪談。事實證明,他們很難有共同話題,因此在北京和廣州的訪談中本調查把訪談對象進行了分組。

      總體上說,高中及以下的學生由于較大的學習壓力和以學習生活為導向的活動模式,使得他們對信息的接收也是圍繞著學習和學校展開的,老師和學校對他們有重大的影響。在訪談中,有同學提到他們也常常在學校里聽經典音樂,但這是引文老師的要求,或者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大學生或已經參加工作的青少年中,他們對媒介內容的選擇則更趨自由和多元,但由于他們日益感受到社會壓力,他們接觸媒介的時間在減少。

      媒介使用目的

      受訪青少年媒介接觸的首要的目的是放松和娛樂,其次是瀏覽新聞。還有青少年把接觸大眾媒介作為一種習慣或者是用于學習,或者搜索信息和交友溝通。

      報告發現,青少年在內容使用上,與其接觸不同的媒介渠道有相似模式,受到“娛樂因素”的驅動。這種娛樂需求體現在青少年接觸媒介的形式及內容兩方面。而青少年的這種娛樂需求肯定會影響當前以及未來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對我國國有化的傳媒體制以及傳媒產品會形成一定的沖擊。

      青少年獲取新聞的動機是既與他們自身興趣相關的,也與他們家庭環境密切相關。通過焦點組訪談本文了解到,青少年常常與父母、家人一起收看新聞或接觸國外的信息,因此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全球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有趣的是,我國青少年也將媒介視為學習知識的渠道,這其中有90%是學生。這表明青少年在信息時代,媒介教育已日益成為塑造青少年人格、培養其獨立判斷能力的重要渠道。此外,還有許多受訪者也提到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接觸媒介的動機,顯示出當前青少年多元化的媒介消費需求。

      媒介功能和效果

      三地受訪者普遍認為媒介及媒介提供的信息是相對有用的,盡管也有人認為媒介非常有用或根本沒用。本文同時發現,教育程度高的青少年在接受調查時,偏向于理性地把媒介與其工作、學習聯系起來,而不是僅僅把媒介視為豐富他們生活的渠道。

      調查發現,大部分青少年對媒介的功能持肯定態度。這表明我國城市青少年對媒介的信任度是很高的。他們對媒介也持有負面態度,但還是主要從自身角度反省自己過多的接觸媒介。此外,雖然青少年對媒介功能的看法呈現出多元化,但他們還是受到了媒介消費模式的影響。總體而言,他們對媒介的認識還相對簡單,對真實世界與媒介世界的區別還缺乏思考。對于媒介效果,與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相比,媒介在影響我國青少年對世界的認知上還有一定的局限。

      此外,社會環境也是影響青少年世界觀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國青少年對家庭關系的重視是我國以家庭為中心的傳統價值觀的延伸。正是這種價值觀的存在,使得當前我國保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此外,過去30年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因素也影響青少年的社會價值觀,因此我國青少年對賺錢表現出更為實用的態度也屬自然。時尚元素也是社會環境影響的方面,青少年對時尚的追趕正是適應這些社會環境的變化。

      全球觀

      盡管目前我國的傳媒環境還相對封閉,我國媒介也與國外媒介存在很大差異,但我國城市青少年對境外信息并沒有表現出太大的熱情,甚至對境內外語媒介和港臺媒介(北京和上海)也不是很熱衷。這與語言障礙和地區性差異有關,我國青少年還不太習慣接觸以外語為主的國外信息,并喜歡當地的國內信息。

      由于僅有一小部分城市青少年有過出國經歷,調查發現青少年全球觀的形成主要與他們在國內的媒介消費有關,即我國媒介提供給他們的中文信息,也就是說,即使我國媒介不能完全塑造,也可以幫助他們塑造有關國外的印象以及他們的全球觀。

      然而,在對青少年喜愛的國家調查中,本文發現所得結果的排名與我國傳媒對外國的報道傾向之間并不吻合。在《中國傳媒的國際形象》[6]項目中,研究發現,亞洲國家(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歐洲國家(包括法國、德國、俄羅斯)和美國分別為我國傳媒中報道最多的國家。與我國媒體對這些國家的報道量相比,青少年并沒有將亞洲國家列為最喜愛的國家,相反美國還是青少年最向往的國家,其次才是歐洲國家如法國和英國,亞洲的日本和韓國排在前兩者之后。這說明我國傳媒對于其他國家的報道并沒有直接影響他們全球觀的形成。

      如上文所述,網絡已成為最受青少年喜愛的媒體,但網絡也并沒有影響他們全球觀的形成,而廣播電視,尤其是電視,以及書籍雜志則是影響青少年形成全球觀和對某一個國家印象的主要渠道。

      論文還發現,雖然城市青少年全球觀的形成與其媒介消費模式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但由于他們在獲取不同的內容時會尋求不同的媒介渠道,因此他們的媒介消費往往會因事件和媒介內容的差異而采用不同的模式。

      五、研究結論

      以上論證表明,個人需要和社會環境是形成我國城市青少年媒介消費模式及全球觀的兩個重要因素。青少年的個人需要是他們偏向獲取休閑娛樂信息的原因,也是他們選擇媒體內容和形成媒介消費模式的內在動力。當城市青少年將尋求娛樂作為媒介消費的主要動因時,事實上也就開始培育我國全新的媒介景觀,這一過程將會直接影響我國傳媒生產、內容審查、內容分級等過程。因此本文認為,與青少年有關的傳媒政策法規應致力于引導他們健康信息消費,以此促進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個人需求的滿足。

      在信息時代,城市青少年個人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彰顯,而滿足青少年信息需求的進程還要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相適應。家庭、學校、工作單位、政府組織等機構會對青少年的媒介消費媒介產生影響,因此,針對我國青少年的相關政策除了與青少年個人需求相適應外,還要將整體國家的傳媒政策考慮進去,尤其是在當前我國城市青少年還未對國外媒體表現出太大興趣的現狀之下。

      目前在我國媒體對外國形象的塑造和城市青少年青睞的國家之間,存在著一種逆向的趨勢。隨著青少年的成長和對國外信息接觸的增加,他們的全球觀會隨之發生改變,因此本文希望后續研究針對個人需求和社會環境這兩個因素對城市青少年全球觀的影響展開進一步的檢驗。

      注釋:

      [1]問卷設計完成后,項目組選取30個上海青少年進行了預測試。同時還在復旦大學召開了小型專家咨詢會,咨詢專家包括復旦大學李良榮教授、上海大學戴元光教授和Texas A&M大學的Weber教授,并根據專家咨詢意見修改了問卷。

      [2]以教育背景為區分標準便于對青少年進行年齡分組。

      [3]焦點組訪談分別在三地展開,地點包括: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系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系。訪談將問卷調查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挖掘,問題覆蓋研究目標的五個方面。

      [4]如文中所述,本文探討的全球觀是與我國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費相聯系研究的,指的是青少年對國內和國際的態度、價值、看法的總和。

      [5]“其它”包括五大洲的40個國家,這些國家主要是一些旅游目的國,青少年對其的選擇非常分散,總量僅占所有選擇的2%。

      [6]作者曾在2004年對我國傳媒中的世界形象進行了內容分析,分析的時間為1993-2002年,研究的我國媒體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的六家媒體,它們是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環球時報、解放日報和羊城晚報等。

      參考文獻:

      [1]陳生洛.《中國大學生的美國觀與日本觀比較》,《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2]Delwiche.A. A. (2001). Frog under the well: the relationship of global media, use and cosmopolitan orientation among Hong Kong youth, Ph.D. dissertation, School of Communication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3]黃耀紅.《論大眾傳媒的社會責任》,《出版科學》,2005年第1期。

      [4]李良榮.《新聞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09-116頁。

      [5]Lull. J. (1991). China Turned On: Television, Reform, and Resistance. London: Routledge.

      [6]Morgan, M. & Shanahan, J. (1996). Two decades of cultivation research: An appraisal and meta-analysis, CommunicationYearbook, 20, 1-45.

      [7]姚君喜.《大眾傳媒與社會公眾的幸福感》,《當代傳播》,2006年第4期。

      [8]黃進.《觀察大眾傳媒對大學生觀念行為的重構》,《傳媒觀察》,2005年第1期。

      [9]Moran. A. & Keane, M. (2004). Television Across Asia: Television Industries, programme Formats and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Curzon.

      [10]Potter. W. (1990).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the primary values of television programming, Journalism Quarterly, 76(4), 843-851.

      [11]Weber. I. & Lu, J. SARS, Youth and Online Civic Participation. In T.J.M. Holden & T.J. Scrase. medi@sia: Global Media/tion in and out of Context (pp. 82-104). London: Routledge.

      [12]Wu. Y. (2001). On the Cultural Functions of Media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NovemberIssue, pp. 31-33.

      美國全稱范文第4篇

      關鍵詞:煤礦 設備 管理

      1.煤礦設備管理的重要意義

      煤礦設備管理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技術、經濟、組織措施對企業設備的購置、安裝、使用、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全過程進行綜合管理,保持設備完好,通過修理、改造和更新等手段恢復設備的性能,充分發揮設備效能,保證設備的安全運行,降低成本,促進煤礦企業的生產持續發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2.煤礦設備管理分類

      由礦長負責的設備使用全過程管理和以設備管理部門為主的設備專業管理,兩者有機結合,即可實現設備管理的最佳狀態。

      2.1設備使用全過程管理

      設備使用全過程管理是實現設備全效能、全效率,促進企業生產、質量、節能降耗、環保、安全和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是保證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有力措施。設備的使用全過程管理分為三個階段。

      2.1.1前期管理

      (1)大項修的監督管理

      工作面設備配套確定后,要詳細了解設備原使用狀況及入廠檢修情況。在設備檢修過程中安排業務較強的專業人員到維修廠詳細了解設備的前期使用狀況,同時對設備的檢修部位和檢修環節進行跟蹤,及時與檢修人員進行溝通,使未檢修到位的部位能夠得到很好的檢修,積極配合檢修人員工進行現場調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結合井下實際情況提出改進方案,從而保證設備的大修質量,使得設備入井前即達到安全可靠的運行狀態。

      (2)安裝調試管理

      在設備安裝期間,礦派設備運行管理員及設備維修人員現場跟班,監督檢查安裝質量。如:專業化服務單位安裝人員在安裝過程中出現刮板機個別短缺啞鈴銷或銷排銷未安裝到位,減速箱油位低,支架短缺銷子等現象時,及時與安裝人員溝通整改,從而保證設備的安裝質量。

      安裝人員、維修人員和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安裝、調試和試機全過程,通過記錄、拍照 ,了解設備細節,積累設備拆裝知識,為今后設備維修做好技術準備工作。

      設備的調試及試運轉過程是了解設備工作原理、故障排除和運行情況的最佳時機。在調試、試運轉期間,礦安排區隊機電技術人員、運行管理員及設備維修人員現場參與,配合專業化服務單位人員及廠家服務人員,相互配合,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礦技術人員積極和廠家服務人員溝通,并通過記錄、拍照等方法全面了解設備各項技術參數和關鍵數據。

      2.1.2運行管理

      設備運行的好壞在煤礦中起著重要作用,烏蘭木倫煤礦使用的設備均是項修設備和近退役設備,根據設備情況并結合我礦的地質條件和人員配備,通過制定一系列制度使設備達到良好的運行狀態,從而確保礦井安全生產。

      (1)人員管理

      設備運行是否正常,人的技能和管理水平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礦井提出從人員抓起,建立良好的維護、檢修、管理平臺,從而保證人、機的最佳匹配。烏蘭木倫煤礦的設備運行和維護工作,礦長非常重視,每月參加機電例會,對機電設備維護、檢修提出明確要求。如每天設備檢修必須保證四小時,從而為檢修質量提升提供時間保障。對出現設備檢修不到位,停產檢修等情況時,根據設備管理制度進行處罰,并在當月績效考核中扣分。通過一系列手段、措施,建立起長效的管理機制。

      a、強化設備專業人員培訓

      加強設備操作人員崗前培訓,修保養人員技能的提高和新技術培訓,以及引進國外設備時維修中心的集中培訓等。

      烏蘭木倫煤礦使用的設備分為國產和進口兩類,每類設備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為了避免因對設備不熟悉而盲目拆卸檢修,而導致延誤安全生產,擴大事故,造成設備使用壽命縮短等現象發生。礦專程從廠家和維修中心請來工程師,對所有機電管理人員、維修人員和崗位工進行技術培訓,使得每位員工懂得每類設備的性能、技術要求及正常的操作流程, 從而使設備達到最佳運行狀態。

      b、建立獎罰激勵管理制度

      設備運行是否安全可靠員工的責任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礦井根據公司相關設備管理制度并結合礦井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出設備崗位工獎罰管理制度、檢修工獎罰管理制度、跟班管理人員獎罰制度和分片包干獎罰管理制度。切實建立起責任到人、任務到位、獎罰分明的管理體制。

      c、加強監督檢查協調管理

      為了保證設備正常可靠運行,機電信息中心運行管理員分片包干,每月對全礦各單位設備進行三旬監督檢查,將查出的問題及時反饋到各單位,各單位按照整改期限進行整改,并將整改結果再次反饋回機電信息中心,運行管理員按照整改結果進行復查,從而形成閉環管理。

      (2)設備運行管理

      a、運行管理

      設備運行中總會出現各類問題,所以崗位工和檢修工的責任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通過崗前培訓,熟悉設備性能、技術要求和操作程序,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崗位工要有高度的愛崗敬業精神,在設備出現故障無法處理時要及時并詳細與檢修工溝通,以便及時解決問題,從而縮短檢修時間,提高設備的開機率。

      合理組織預防性檢修,建立適當的預防性維修計劃,考慮設備的變化狀況,利用設備運行時機,協調不同設備的運轉,并分析失效原因快速反饋到工作計劃之中。包括檢測部門基于視情維修原則得到的工作結論,通過信息和結論反饋到設備的運行之中。

      美國全稱范文第5篇

      全球藝術品市場中心從西方轉向東方不僅是大勢所趨,而且已是既成事實。在第二十四屆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TEFAF)的現場,幾乎所有參展商都在詢問中國人到底喜歡什么。因為在博覽會開幕的第一天,中國買家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購買力。據說,提前一天到達的首批中國藏家們已經達成了總價值近940萬元的場上交易。

      與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藝術市場大國英國和美國相比,中國藝術品拍賣起步晚,但勢頭卻極猛。相較于中國的井噴式發展,全球藝術市場的發展“緩慢”許多。美國的經驗來自于上世紀中葉,美國逐步取代法國成為世界藝術品交易的中心,這不僅得益于兩次世界大戰對歐洲大陸的重創,同時在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藝術品投資的法律、稅收等相關機制也日臻成熟,購買力雄厚的美國藏家能保有較高的收藏水準。然而,在短短的十幾年間,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便完成了從起步到躍居世界第一的過程。

      按照常理,當今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地位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因素。首先,從國際藝術品市場發展規律來看,以一國人均GDP為指標,超過3000美元時會出現收藏藝術品趨向,達到5000至8000美元時進入藝術品收藏快速增長期,而發展到1萬美元以上時則會出現系統的收藏行為。201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4361美元,一線城市早已超過這個數字。所以,中國正處在收藏向快速增長期邁進的過渡階段。其次,隨著社會財富總量的增長,人們用于配置藝術品的消費額也日益增加。巴克利銀行(Barclays Bank)曾指出,機構投資者和財富階層在藝術品上資產配置的合理比例應為5%。同時,根據梅摩藝術品指數的研究,藝術品市場的增長率為GDP增幅率的1.2倍。在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陷入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逆勢上揚,GDP增長率連年保持在9%以上,2010年更達到10.3%,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同為藝術品交易大國的英國,2010年GDP增速僅為1,3%,美國的2.9%也已是其自2005年以來的最快增速。英美兩國的藝術品市場的增長也變得遲緩。

      可見,藝術品拍賣與國家的財富和實力密切相關。然而,客觀上,中國的財富遠不及美國,人均收入更是在全世界排在下游,如此迅速地在藝術品拍賣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并不斷創出藝術品拍賣紀錄,背后所隱含的信息很可能是財富的分化,以及持續通脹引發的貶值憂慮。

      當貨幣泛濫且沒有安全的投資場所時,藝術品和豪宅就會成為吸引資金的最佳場所。2010年,人們目睹了懷著貶值焦慮的熱錢在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流動。像5.5億元的清乾隆粉彩鏤空“吉慶有余”轉心瓶,4.368億元的黃庭堅《砥柱銘》,3.08億元的王羲之草書《平安帖》等一批天價拍品,將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全面推向“億元時代”。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永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自在线播放页码| 亚洲一区二区影视| 色在线亚洲视频www|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器| 国产AV旡码专区亚洲AV苍井空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 亚洲尹人香蕉网在线视颅|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王友容|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亚洲成av人片在线看片|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亚洲国产中文v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怡红院亚洲红怡院在线观看|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