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當天上午,媽媽給我熬制幫助消化的中藥,有一小包砂仁是單獨包好的,爸爸反復叮囑媽媽醫生告訴說這東西要“后下”,先把其它生藥熬制20分鐘,再下揮發性強的砂仁。但爸爸在交代時好像有些含糊不清,加上媽媽性子太急了,把砂仁與生藥全部倒下鍋里去了。爸爸說媽媽弄錯了,這樣違反科學,影響藥效,而媽媽責怪是爸爸沒說清楚,爭來爭去,兩人肚子里就有了點小疙瘩。
爸爸晚上講的這個笑話故事幽了媽媽一默,他用反語的方式來教育了倔犟不認錯的媽媽,媽媽在我們的笑聲中得到了認識,媽媽也感受到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爸爸就是這樣一個人,喜歡在家庭中講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笑話故事,讓我和婆婆、媽媽聽到笑口常開。
爸爸和媽媽有天把一歲多的妹妹帶到幼兒園去,咨詢孩子入園的年齡。園長告訴我媽,孩子一歲半就可以入園了,爸爸當即就質疑這年齡太小了,他無論是在網上還是請教朋友都被告知,最好是三歲左右,即使早些也不應早過兩歲半,而我媽像是在園長的話里面找到了理論依據,說這樣孩子就可以早早地去接受系統性有規律的訓練,吃飯定時,解大小便定時,還可以培養一些好的興趣和習慣。
爸爸當時就覺得媽媽聽到風就是雨,說人家這樣做是想增加收入,其它幼兒園都會拒絕我妹妹那個年齡,而大多數孩子的父母也都不會把太小的孩子弄到那里去,肯定是事出有因。雖然孩子早期智力開發是有道理的,但是太早可能“欲速則不達”,年齡太小很多事情是離不開父母的。
媽媽那天也是對爸爸的反駁耿耿于懷。晚上爸爸也講了個笑話故事,一個父親當孩子生下來就給他念英語,兩個月時教他練畫畫,三個月時給他講故事,四個月就讓他學書法,五個月就讓他學游泳———最后,到二十歲的時候,這個孩子懂得一百多樣技能,每樣都是懂個表皮。
媽媽大笑,她知道爸爸是諷刺自己的,但媽媽不由得不心服口服爸爸的智慧,她不再提早送妹妹去幼兒園的事情。
一位名叫黃喜的相國微服出訪,路過一片農田時,坐下來休息,瞧見農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便問農夫:“你這兩頭牛,哪一頭更棒呢?”農夫看著他,一言不發。等耕到了地頭,牛到一旁吃草,農夫這才附在黃喜的耳朵邊,低聲細氣地說:“告訴你吧,邊上那頭牛更好一些。”黃喜很奇怪,問:“你干嗎用這么小的聲音說話?”農夫答道:“牛雖是畜類,但心和人是一樣的,我要是大聲地說這頭牛好那頭牛不好,它們便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里分辨出我的評論,那頭雖然盡了力,但仍不夠優秀的牛,心里會很難過……”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無論多么聰明的牛,都不會比一個發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兒童,更敏感和智慧。對照那個對牛的心理體貼入微的農夫,世上做成人、做領導、做有權評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經常在表揚或批評的瞬間,忽略了一份對心靈的撫慰?
父母常常以為小孩子是沒有或缺乏自尊心的,隨意地大聲呵斥他們,為了一點小小的過錯,嘮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場合,有什么人在場,只顧自己說得痛快,全然不理會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為只要是良藥,再苦澀,孩子也應該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說明對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效力。
能夠約束人們不再重蹈覆轍的唯一韁繩,是內心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質是一種對自己的珍惜和對他人的敬重,是對社會公有法則的遵守服從。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在無窮的心理折磨中喪失了尊嚴,無論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專業,心理的陰暗和殘缺都很難彌補,人格將潛伏下巨大的危機。
人們常常以為只有批評才需注重場合,若是表揚,在任何時機、任何情形下都是適宜的。這也是一個誤區。
批評就像是冰水,表揚好比是熱敷,彼此的溫度不相同,但都是療傷治痛的手段。批評往往能使我們清醒,凜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過失,迸發挺進的激情。表揚則像溫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脈賁張,意氣風發,勃興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眾場合的批評和表揚,除了對直接對象的鞭撻和鼓勵,還會涉及到同時聆聽的他人的反應。如領導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這樣:對個別人的批評一般也是對大家的批評,對某個人的表揚更是對大多數人的無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當著自家的孩子,頻頻提到別人孩子的品行作為,無論批評還是表揚,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曉得,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評和表揚永遠是雙刃劍。使用得好,犀利無比,斬出一條通達的道路,使我們快速向前。使用得不當,就可能傷了自己也傷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鮮血。
我想,對于孩子來說,凡是隸屬天分的那一部分,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不必過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艷麗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濃重的不可抵擋的天意蘊藏其中,無論其個體如何努力,可改變的幅度都不會很大,甚至絲毫無補。玫瑰花絕不會變成綠色,小草也永無芬芳。
人也一樣。我們有許多與生俱來的特質,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氣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這一范疇里,都大可不必過多地表揚或批評。夸獎這個小孩子是如何美麗,那個又是如何聰明,不但無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學習,把別人的優點化為自己的長處,反倒會使沒有受表揚的孩子滋生出滿腔的怨懟,使那受表揚的繁殖出莫名的優越。批評也是一樣,奚落這個孩子笨,嘲笑那個孩子傻,他們自己無法選擇換一個大腦或是神經,只會悲觀喪氣,也許就從此自暴自棄。旁邊的孩子在這種批評中無端地得到了傲視他人的資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來,松懈了努力。
批評和表揚的主要馳騁疆域,應該是人的力量可以抵達的范圍和深度。它們是評價態度的標尺而不是鑒定天資的分光鏡。我們可以批評孩子的懶散,而不應當指責兒童的智力。我們可以表揚女孩把手帕洗得潔凈,而不宜夸賞她的服裝高貴。我們可以批評臨陣脫逃的怯懦無能,卻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與體弱。我們可以表揚經過鍛煉的強壯機敏,卻不必太在意得自遺傳的高大與威猛……
不適宜的批評和表揚,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熱的蒸汽,都會對我們的精神造成破壞。孩子的皮膚與心靈,更為精巧細膩。他們自我修復的能力還不夠頑強,如果傷害太深,會留下終生難復的印跡,每到雨天氣便陣陣作痛,遺下的疤痕,侵害了人生的光彩與美麗。
山野中的一個農夫,對他的牛,都傾注了那樣淳厚的愛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無論表揚還是批評,讓我們學會附在耳邊,輕輕地說……
賞析:
動態的鄉村敘述,一直是文學作品關注的話題。在這個敘述中,凝結了知識分子對鄉村改造的焦慮和渴望。從城市與鄉村的對立到鄉下人進城,以及進城后的鄉下人返鄉;從對鄉村生活牧歌式的懷戀到現代城市文明對鄉村傳統侵蝕的批判……在所有這些敘述中,對農民精神性探討是動態鄉村敘述的焦點,小說《1988年曹杰看見的那只老鼠》即是如此。建設新農村,本來是歡天喜地的同舊農村說“拜拜”的時候,歷史的舊面貌也改換了天地,可改來改去,還是有“那只灰白色絨毛,步履穩健的老鼠”,具有象征性意義的這只老鼠,就是農民精神性的痼疾。
造成小說悲劇的原因也是農民精神性痼疾的表現:農民日常生活流言蜚語的制造和傳播。林根家的房子原本屬于抽簽抽到的曹杰家,曹爸猜想是林根家給村長塞錢,制造了這場掉包計,隨后雙方矛盾不斷升級。語言在農村日常生活交流中似乎有種特別的力量,一家有難,八方傳言,各種奇怪傳聞和事件產生的興奮期,足以填補各家各戶的無聊,精神的空虛可見一般。農民精神缺失的同時,消解憂愁的安慰劑只是一條狗和一瓶酒。語言流傳更為可怕的結果是,這種傳言一旦生成,就有難以消除的頑固。村子里傳言林根妻子與林根的哥哥有染,盡管林根自己想不出作案的時間,不免也漸漸疑慮,最后只能大打出手,傷妻傷己。作為泥瓦匠和木匠的兩家,顯然更相信“邋遢泥水臭漆匠,烏龜裁縫賊木匠”的俗語,林根是木匠,他兒子是賊,偷外鄉人的黃鱔,他哥哥是賊,偷自己的女人,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農民缺少知識的同時,盲目相信俗語的蠱惑,便造成這一悲劇的推動力量。語言的不可溝通也是反思的結點,特別是林根妻子和曹杰媽吵架的對白,含沙射影的語言撲朔迷離,話中帶刺激起內心的惡念,最后以雙方謾罵告終。安德森在《民族國家想象的共同體》中認為,語言是社群,甚至是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共同的語言機制造成共同的想象,在語言傳播中完成民族國家的建構。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民語言存在的痼疾并不是一件小事。
小說中出現兩個孩子形象,一個單純,還沒有完全被世俗的惡所侵染,而另一個孩子,“看上去很懂事”,精心布置了一場殺人陷阱,恐怖中心中一直回響著魯迅當年“救救孩子”的呼喊。孩子生活在雙方父母的不斷爭吵、惡意相加中,完全被籠罩在一片精神空虛的場遇中,遇到問題,解決的辦法竟然和父輩如此的相像,用最簡單而又最直接的辦法解決一切問題。孩子復仇的心靈被惡所占據著,這種同歸于盡的思維源于極端的孤獨。病后母親的成為植物人,父親不堪精神重負,整日在醉酒中消愁,生活的悲劇落在孩子身上,誰來關愛他的心靈?看上去懂事的孩子,至死念念不忘的是曹家殺了他爸爸的狗,他的媽媽和大伯根本沒有什么親密關系。孩子成人化的鄉村思維,還沒有懂得真正的生活意義,就陷進世俗的泥淖中慢慢格式化。小說結尾在寫曹杰多年以后,面對一只老鼠的反應,“能踩死就一腳踩死”、“再也不會同情和欣賞一只老鼠”,那股發自內心的憤恨不正象征著徹底鏟除鄉村精神痼疾的強烈愿望嘛?雖然,老鼠有到處挖洞的本領,但是怎么能給它們步履穩健的行走空間呢?
小說的鋪墊特別成功,仔細回味故事的細節就能想到前面的鋪墊,讀來絲絲入扣,情節完滿。小說最后寫曹杰沒有死,就是因為子榮事先說好一人吃蛋糕,一人吃牛肉的戲談,還“幾次接連搶走了曹杰正要去用調羹去挖來的蛋糕”。而子榮之所以會做牛肉蛋糕,能吊足曹杰全家的胃口,前文已經通過子榮吹噓過他媽媽做的蛋糕有多好吃來鋪墊了。文章中,這樣的鋪墊比比皆是。當然,老鼠,這個象征意象的運用也頗回味無窮。現代農民是被同化的一代,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物質生活對立漸漸消解,殘留于農民精神上的痼疾卻沒有發生好轉,就像那只“有身份的老太太”式的老鼠一樣自在的生活著。
小說對鄉村農民精神性痼疾的反思延續了五四魯迅開創的鄉土小說以及八十年代高曉聲“陳煥生”系列的批判精神,這固然是很好的走向。可是,讀完小說以后,不免覺得作者的批判性反思并沒有提供新的元素,也就是沒有挖掘出隱藏在鄉民精神深處為人所少見的劣根性,作家的觀察力并沒有一種獨到的細膩與深刻,而是停留在鄉村中較為常見的流言蜚語、殺人復仇等表象層面。從這種較為苛求的意義上講,作者只是以往鄉土作家的余音,作者所審視的那只“老鼠”也不過是以前鄉土作家早已注視過的“老鼠”,我們并沒有從小說中看到更多的超過以往鄉土小說內涵的東西。因此,余音也就沒有繞梁效果了!
其實,戲劇小品原本是話劇表演中一種訓練演員的方法。指導教師出一個題目,讓演員即興進行表演,以達到培訓演員,提高技藝,服務演出的目的。但是,自從小品被搬上舞臺,走入熒屏之后,才廣為人知,大大地豐富了戲劇舞臺,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在小品作家和演員的共同努力之下,也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作品。那么,小品的好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呢?我愿就這個問題談一點個人淺見,并以此就教于前輩和方家。
一、戲劇小品需要有一個好的主題
什么是主題?我們可以給主題下一個定義,那就是:作品或文章的基本思想或是需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由此表明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觀點、評價、態度。劇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所做的素材取舍和情節安排,都必須服從服務于表達主題的需要。由于作者立場、觀點、創作意圖的不同,思想水平和藝術修養的差別,同樣的題材可以表現出不同的主題,不同的主題又會有不同的深度和廣度。劇作家通過作品所描寫的社會生活表現出他對某種事物或某些人物的觀點、看法、評價。這主要是劇作家經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研究、分析、體驗而得出的結論,是從生活實踐中得來的。
我們說,主題是作者在對生活長期積累和反復提煉的過程之中逐漸感悟、逐漸形成、逐漸升華的,它的形成一般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素材的積累階段。
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提煉主題的基礎。我們可能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農村老漢趕著毛驢車往地里送化肥,卻不料有幾臺小轎車從后面急駛而來,在老漢的毛驢車前停了下來,從車上走出幾個干部模樣的人來,由于毛驢受到驚嚇,懼怕生人,竟然一下子掙脫了韁繩,沖進了莊稼地里,吃起了莊稼。
幾個干部模樣的人剛要和老漢說點什么,沒想到老漢上前抓住毛驢就打,一邊打一邊嘟噥著說:“你當你是干部呢,走到哪兒吃到哪兒!”這時,挨打的毛驢又跑到路邊的水壕,老漢又攆了過來,又抽了兩下驢,提高了嗓門說:"你吃完了,還要洗桑拿呀?"毛驢無路可走,又上來了倔脾氣,只好仰天大叫,老漢又說:“看看,看看,吃完了、喝完了,你又唱上卡拉OK啦,我就看不慣你這****的樣子!”老漢這番含沙射影的話,讓那幾個干部模樣的人面紅耳赤。這個流傳于民間、后來發表在許多報刊上的當代諷刺笑話,許多人聽了也就是一笑了之,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但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卻把它當成很好的素材記錄下來,并且寫成了有關反映干部與群眾關系的小品。
第二階段,是主題提煉階段。
主題的提煉是劇作家生活積累在頭腦中認識的深化和提高,是在紛繁復雜的生活素材占有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最能反映生活本質、最能體現群眾意愿、最能表達時代特征的東西提煉出來,成為戲劇小品的主題。我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位干部下鄉,車陷進了溝里,周圍的群眾不但不上前幫忙推車,還說些三七嘎牙子話,更有甚者,還張口要錢,只要錢到手,才能推車走。我們從趙本山演過的小品《三鞭子》中看到了這個故事的影子,只不過小品中的故事要比聽說到的故事更生動、更感人,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小品中的主題已經被劇作家深化了,提高了,所以才更精彩了。
二、戲劇小品需要有一個好的情節
在小品中,情節是現實矛盾展開的關鍵。安排情節的方法是千變萬化的,但總體上要遵循的是:矛盾的提出,即是情節的開端;矛盾的展開,即是情節的發展;矛盾達到尖銳的頂點,即是情節的;矛盾的解決,即是情節的結局。安排情節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三點:
首先,安排情節必須很好地刻畫人物性格。
我們都看過黃宏和宋丹丹演出的迎新春扭秧歌的小品,宋丹丹千方百計讓黃宏吹嗩吶,黃宏就是不吹,自詡為“老干部”,不肯失去身份,充分展現了這位“老干部”耿直,倔犟、退下來之后不服老的精神世界,讓我們看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其次,安排情節必須符合生活的真實性。
情節必須符合時代、人物、生活、情境等特點,就是說,要讓觀眾“信”。而一些具有偶然性的所謂巧合的情節,就必須對觀眾有一個合理的交待。不符合生活邏輯,違背生活常識的情節是無法讓觀眾信服的。比如趙本山、高秀敏、范偉演出的小品《送水工》,就有觀眾提出質疑,覺得這個小品太虛、太假,一個靠做服裝的中年婦女怎么可能掙來那么多錢來供養兒子出國留學呢?而且還每天都喝礦泉水!這個小品本身就是違背了生活真實的原則,因而藝術上也是虛假的,不能令人折服。
一個夏日的傍晚,河南省商丘市某縣中的歷史老師李慧賢心急如焚:外出上英語培訓課的兒子遲遲沒回家,手機也一直關機。問遍了兒子的所有同學,仍沒有任何消息。李慧賢和老公立即到派出所報警。兩天后,警方在縣郊的河邊發現一具男尸,經李慧賢夫妻辨認,死者正是失蹤的兒子盧志國!
警方很快將犯罪嫌疑人——盧志國的同班同學陳群抓獲歸案。警方的審訊結果讓人瞠目結舌:陳群殺死盧志國,居然是為了報復班主任李慧賢!
時間還要追溯到2009年。盧志國升入高一,成了媽媽班上的學生。盧志國的同桌叫陳群,愛好漫畫,而盧志國也很喜歡漫畫,很快,兩人成了鐵哥們。
在一次家長會后,李慧賢進一步了解到陳群的家庭情況:父親陳林漢是一個賭徒,在陳群10歲時,與妻子離婚。陳林漢不但不給撫養費,每逢賭輸了,還要向前妻借錢。原本性格開朗的陳群,變得越來越內向,上課常走神,功課也一直很吃力……李慧賢想,不能讓兒子和陳群繼續做好朋友,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兒子絕不能被陳群帶壞了!
當天,李慧賢就把陳群的家庭情況告訴了兒子,叮囑他離陳群遠點。“陳群父親是賭徒,但陳群是好人。”盧志國聽了媽媽的話,有些不以為然。“你聽媽媽的。找個機會,把你的座位調一下,不要跟他同桌了。”李慧賢皺起眉頭。
方法不當,埋下禍根
李慧賢不僅要兒子遠離陳群,還在班會課上說起一個故事:一對離婚的夫妻,兒子上高中,父親是個賭鬼,而母親性格軟弱,每次父親賭輸了就來向母子要錢,兒子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沒有學會堅強,非但在學習上不求上進,反而學會了虛榮,刻意對同學撒謊,捏造家庭很幸福的假象……我說這個故事,就是想讓大家從小要學會自強自立,培養誠實的品格……
李慧賢說這番話的同時,一直用眼睛盯著陳群,而陳群因為羞愧把頭埋得很低很低,這讓班上大多數同學都猜到了老師“故事”中的孩子就是陳群。陳群感到無地自容,也對班主任產生了恨意!
矛盾繼續升級,隔壁班的一個男生找到陳群,有些惡作劇地問他:你爸爸賭贏了,會不會給你錢花?如果賭輸了,會不會打你?陳群愣了兩秒,然后一個拳頭就揮向了這個男生的鼻子……校方給予陳群記大過處分。
此后,班上的同學開始孤立陳群,只有少數的幾個同學,包括盧志國,仍一如既往地和他交往。
“手機風波”,誤會升級
一天下午,學生孫浩然向李慧賢報告說,自己的手機放在教室里不見了。李慧賢特地開了個班會,讓“撿到”手機的同學私下里把手機交上來,說到這里,她把目光轉到了陳群身上,班上許多同學也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陳群憤怒之極,“嗖”地站起來,大聲說:“你們不要用這種眼光看我,我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說著,他的眼圈紅了。
陳群痛苦不堪,無邊的屈辱像大山一樣壓在這個少年身上!晚上,他發短信給盧志國:難道就因為我曾經隱瞞了父親是個賭徒,現在就得背這么多的黑鍋?我對天發誓,我真沒有偷手機!盧志國相信陳群,并把手機短信轉發給了媽媽,希望媽媽不要冤枉陳群。
然而,李慧賢并沒有理解兒子的良苦用心。第二天,她把陳群的短信在班上讀了出來,并輕描淡寫地說:如果你沒有做賊,就不要心虛;如果你拿了,請早一點還給人家。雖然李慧賢沒有指名道姓,但陳群知道是在說自己!那一瞬間,他握緊了拳頭。
放學后,陳群氣憤地質問盧志國,為何要把短信轉給他媽媽?為何出賣他?“我出賣你?那你呢,你說你父母都在機關工作,你才是個騙子!”盧志國被陳群突如其來的興師問罪惹火了,兩人吵了起來,不歡而散。
事后不久,陳群主動打電話給盧志國,向他道歉,還說,下午有個漫畫展在縣圖書館展出,想邀請盧志國一起去。盧志國感到很開心,立即答應。其實這時,陳群已約好了初中時的好友黃家軍、鄭黎做他復仇的幫手。
盧志國如約來到了城郊一所待建的工地旁,他剛一進門,陳群就“砰”地一聲關上門,抄起一個大木棍,不由分說毆打盧志國。猝不及防的盧志國一下子被打倒在地,他想大聲叫喊,但很快被陳群的兩個同伙堵上了嘴巴……越想越恨的陳群,最后用黑皮線將盧志國勒死。之后,用借來的三輪車,將裝在大編織袋里的盧志國尸體,拋于河中。
河南省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做出一審判決:被告人陳群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且罪行極其嚴重,本應依法嚴懲,鑒于其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判處無期徒刑。2011年10月20日,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終審判決,維持原判。
律師點評:
趙輝(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律師)
李慧賢既是母親,也是教師,這兩個角色集于一身時,護子心切的母愛焦慮使她忽略了對學生要一視同仁關愛的師德素養。她沒有意識到,學校教育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方面,擔負著重要責任;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的言行,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而李慧賢在知道陳群的家庭環境不好后,作為老師,非但沒有給予關愛、保護學生的隱私,反而羞辱諷刺,在課堂上含沙射影,這些都為日后的悲劇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像陳群那樣的學生結交為朋友,家長該作何選擇?
首先,我們不能僅僅以家庭環境、學習成績好壞作為孩子選擇朋友的標準,應當樹立正確的擇友標準:以人品為第一。本案中,陳群并不符合好學生的傳統標準,家庭環境不好,學習成績差。陳群雖然學習成績不好,但也有健康的興趣愛好,比如漫畫;即便撒謊稱自己的父母在機關工作,也是出于自我保護,是自卑心理的另一種表現。案發前,并沒有事實表明他的人品有問題。
其次,作為母親,李慧賢也應當俯下身來傾聽兒子的聲音,不能武斷地把陳群歸為壞孩子,粗暴地干涉兩個孩子交往。
本案發生的根源是李慧賢認為陳群會帶壞自己的孩子,這體現出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交友方面存在的困惑甚至誤區。要知道,孩子也生活在社會中,從上學的那一天起,他們社會交往的范圍開始擴展,開始發展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而且同伴關系是學生時代重要的社會關系。與什么樣的人交往,對于未成年人來說至關重要,況且,很多孩子確實是因為結交了不良朋友而走上歧路的。那么,家長如何幫助未成年人結交“益友”呢?
1、家長應當告訴孩子不能結交那些有不良行為的朋友,例如經常曠課逃學、打架斗毆、小偷小摸等,對于這樣的孩子應盡量遠離。
2、告訴孩子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而不是物質往來、請客送禮等。未成年人還沒有收入來源,各自家庭的經濟基礎不同,很容易使這種友誼“變味”。
3、在朋友的選擇上,志同道合固然重要,但前提是他的品質是高尚的,人生態度是積極的,本性是善良的。很多青少年,通過網絡、手機等方式結識了一些所謂的朋友,這些人中不乏社會閑散人員,身上有很多惡習。青少年涉世不深,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甚至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