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陽光心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整合
一、高校違法案件及原因探究
近十幾年來,大學校園里頻頻發生人身傷害等犯罪案件,大學生們在校園里打架、傷人、殺人、,并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先是震撼校園的馬加爵案件,再有藥家鑫事件、復旦大學研究生的飲水機投毒事件,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校園里,同學們流行的問候竟然是感謝當年的不殺之恩,曾經親密無間的同學關系,似乎也發生了些許變化,這讓我們對高校大學生及室友之間可能存在或隱藏的危險關系感到擔憂。
究其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心理發展還沒有穩定,突出的心理矛盾沖突造成的。大學相當于半個社會,天之驕子們剛踏入大學,開始構建自己的心理世界,謀劃自己獨立的生活方式,會感到各種不適應。他們害怕被否定和拒絕,他們害怕失敗和挫折,在這個“心理斷奶”的關鍵時期,這些矛盾和沖突沒解決好,就可能成為大學生犯罪的心理基礎。隨著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增加,這些心理問題更加突出。目前,高校大學生犯罪心理復雜多樣,研究表明,他們往往和家庭經濟條件、個人戀愛、擇業就業、人際交往過程中所造成的心態失衡、心理疾病等有關。
心病終需心藥醫,各高校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呼吁學校、家庭乃至社會都要在學習、戀愛、生活及就業等各個方面,給予大學生更多的心理關懷和疏導,緩解沖突和存在的問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意識,知法守法,堅決抵制犯罪。所以,加強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有效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各項資源,實現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相互融入刻不容緩。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現狀
(一)重應試教育,內容單調,手段單一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已經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這兩門課程,并且能夠圍繞著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認真課堂教學。但是這樣的設置只是簡單地進行知識羅列的教學,忽略了心理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培養,學生僅會應付考試,很難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和法律能力。
此外,單一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沒有系統規劃的實踐活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育效果不佳,學生自覺守法意識淡漠。
(二)師資力量單薄,水平參差不齊
各高校師資力量單薄,一般沒有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法制教育教師,通常是由輔導員或行政管理人員兼任,兼職居多,經驗也不足。同時受教師專業的限制,高校教都學過心理學,但是專業系統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的確很少,缺乏豐富的實踐經驗,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專業師資力量奇缺,很難實現這二者的專職化教育。
三、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對象和目標的一致性要求我們整合資源,更好的以人為本,實現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大學生是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和國家的棟梁,他們必須擁有良好的社會溝通能力、理性的思維、健康陽光的心理及堅強的法律意識,必須有真才實學,才能為祖國做貢獻。
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它能健全大學生的人格,促進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競爭,它能使國家人才質量和國民精神面貌大幅提升,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校的法制教育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重要環節,也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內容。它著重教育大學生要從法律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做個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的合格接班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是預防學生犯罪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的法制教育要落到實處,必須和他們的日常行為習慣有機結合起來,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教學,不能各自為政。只有在日常行為養成下功夫,增強學生的自制能力,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為開展法制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學生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
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法制素質,必須遵循素質形成的心理規律。在我們法制教育的實踐中,霍夫曼的“心理內化論”很好地揭示法制教育的心理機制。這一理論告訴我們要激發學生嚴格守法的行為應該采取懲罰手段、愛的取消和誘導這三項手段。其中,適當強度的懲罰手段和愛的取消能使學生重視法制教育,但如果強度太高則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而誘導方式會使學生自覺地、積極地接受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高校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鍛煉堅強的意志,而堅強的意志是產生堅強法制意志的前提和基礎,高校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在法制教育中尤為重要。所以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緊密聯系在一起,相互滲透進行。大學生中發生的很多違法犯罪行為都與他們的自控力不足有關,他們的意志不夠堅強,他們抵制不住誘惑,最終走上犯罪之路。因而高校要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培養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要積極開展各項活動,促使他們形成堅強的法制意志。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練好內功,從源頭上減少和杜絕大學生違法犯罪心理,增強法制教育“最后一道行為防線”的實效。
四、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具體途徑
(一)加強領導,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心理與法制教育隊伍,實現師資專業化。
校領導應該重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建立學校一各院部一班級三級聯動的心理和法制教育機構,使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體系更加完整。加強領導和監督管理,使整個教育活動有組織、有計劃、有成效,使教育目的落到實處。構建一支由心理健康課、法律基礎課教師、思政教師、學團領導、輔導員等組成的教育隊伍,通過培訓學習、研究討論、交流備課等不斷提高教育隊伍的心理素質和法律素養,掌握心理疏導的基本方法,使學生的心理問題早發現早解決。打通專業壁壘,具有“雙重角色”的師資隊伍,給學生樹立遵紀守法的典范。
(二)因勢利導,實行教育內容的相互結合和滲透
高校教師們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合起來,根據大學生心理特點及心理學的規律,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中的法制因素,因勢利導,把對大學生的法制宣傳資料變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教師們可以把我們身邊發生的、真實的、典型的學生違法案例拿來教學,利用心理情景劇等多種表現形式向學生宣傳法律知識,讓學生在學習心理健康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法制教育,實現心理和法制內容的相互滲透。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就劇情進行分析和討論,如果你就是該劇中的主人翁,你應該如何做?這么做是否會避免違法犯罪?如果違法犯罪了又將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高??梢圆捎媚M法庭,建立法制教育基地,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違法犯罪的危害,堅定守法護法的決心。此外,我們還應該多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利用新媒體閱讀報刊雜志,了解國家大事,學會明辨是非,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合格的社會公民。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考評制度,建立科學的評價系統
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效果的合理考評對兩項教育的過程都具有良好的調控作用,我們除了考評學生的基本心理健康知識和法律知識外,還應該檢測大學生的法制情感、法制意識以及法制行為的形成情況,建立并不斷完善心理一法制教育的科學評價體系,突出并加強陽光心理的教育,使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實處,積極研究、探討學生法制教育的心理機制,打造學生陽光心理,培養他們良好的法制素質,為高校教育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四)全員參與,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
一、繼續做好南平市廣播電臺成長悄悄話青少年心理健康節目。共30次;
二、繼續推進學校心理衛生活動周活。在水東學校舉辦講座和活動;
三、積極籌備并且開辦南平市家長大學。召開籌備會議7次,準備家長課程32場,已經講課7場,使300多名家長受到教育培訓,并受到歡迎;
四、積極開辦傳統經典教育課程。在家長大學的基礎上開辦傳統經典教育,拓寬了培訓內容;
五、推廣陽光心理服務團對工作經驗。給全市關工委主任舉辦心理衛生講座和陽光服務團對工作報告,指導縣市區陽光心理服務團工作;
六、在大武夷新聞網舉辦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開拓了陽光團的服務領域;
七、主動聯系勞教所給其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5次;在水南學校舉辦中學生心理衛生講座1次;
八、繼續舉辦世界精神衛生日義診活動;
九、繼續做好心理咨詢熱線電話服務工作,大約服務200人次;
十、指導幫助縣市區青少年心理衛生工作者的工作;
2010年工作計劃要點:
一、繼續舉辦家長大學,提高質量,擴大影響,增加人數;
二、繼續做好南平市廣播電臺成長悄悄話青少年心理健康節目;
三、繼續選擇1-2家學校舉辦心理衛生活動周,并且爭取和團市委合作,到縣市區舉辦活動1-2次;
四、繼續舉辦世界精神衛生日義診活動;
五、繼續辦好青少年心理咨詢熱線電話,提高知名度;
六、繼續拓寬青少年心理衛生服務領域,包括活動內容,服務范圍等;
一、營造課堂氛圍,張揚學生個性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苯處煘閷W生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自我展示的舞臺,將對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優化課堂評價,培養學生自信心理
恰當的評價機制,對學生具有激勵功能。因此,教師在努力營造學生自我展示個性舞臺的課堂氛圍的同時,還要處理好課堂教學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很大。例如,當我們向學生提問時,遇到一時答不上問題來的學生,我們不應該急于叫別的同學回答,而應該是用真誠信任的目光注視他。如果他真不能回答出來,我們可以對他說:“沒關系,只要你再努力一點,老師相信你在下次回答時會有出色的表現?!比绻苷_地回答出來,我們可以鼓勵他說:“你真的很認真,剛才你一定是在想用哪個詞語來回答更準確吧。”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面對有差異的學生,要實施有差異的教學,達到學生有差異的發展。這樣,學生自然會有樂觀、自信的陽光心態。
三、利用教材中的榜樣人物,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內容的載體。而我們語文教材中就有許多很好的文章,我們不妨拿來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來用。
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從屈原的被貶遭逐仍冒死進諫中讀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可以從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和項羽“破釜沉舟”中,讀出“有心人天不負”和“有志者事竟成”;從杜甫的“安的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中讀出心憂天下的胸懷;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清”中讀出“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我們可以利用教材中這些文質兼美的詩文,讓學生認識這些人物高尚的靈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語文教學所擔負的責任之一,就是要使民族傳統的光輝人格,在下一代的心靈中發揚光大。使語文教學真正做到“為了人的發展”,能夠真正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增強學生完美的人格形象。
四、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課外活動是課堂學習的延續和補充,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
穿過那透明的窗。
輕輕地,而又凝重??此茻o色。暖融融的。但,那就是顏色。
無聲無息。
剎那間,我仿佛感到那溫度。融化心靈。
窗外的葉子上載滿了陽光。反射出金燦燦的輝煌。
太陽,照著。
輕輕地,我想著。太陽在照射著大地。
嗯。
這樣,才有價值。又或,這是一種升華。
在我遞出玫瑰的那個瞬間。
在陽光下,都是芳香。
沒有浮躁的“滴,滴”聲。這是我上00的習慣了。
看著那個標志著對話的圖標。
好安靜。
好不安靜。
正如我,考前的心情。
思慮再三,我點開了對話框。
考試而已。我希望我所有認識我和被我所關心的人都能順利。
就如窗外的河流,靜靜地,靜靜地流淌。
“明天要加油哦――”
嗯,這不只是我發出的信息,也是,我的心。
“努力啊!F1ghting!”
深處的深處,是一份感動。
回過來的是那么平淡,平淡得不值一提。
“嗯,你也要加油哦――”
卻很有力量。
因為,這是祝福。
謝謝了。
我在考試之前收到過多少這樣的祝福?那些能夠感動的、溫馨的話啊。
我又在看澤奇的空間了。
那一片片的,是雪花,照射出的是他無比的祝福。
一片片,飄過,又飄落。
奇跡又永恒一般地,結成了我的名字。
啊!
“期中考試順利?!?/p>
謝謝。
祝福總是這樣的。給了別人,收獲的,不只是對方激動的心情。
而是附上了另一份,感動,又溫馨的祝福。
總是這樣。
明亮的燈下。
對著鏡子笑一笑吧。
他,也會對著你微笑的。
每次考試,甚至此時此刻,我也在想著。
心中數著那別人給我的信任與祝愿。
那是一種力量。
我所能做的,也是現在的努力拼搏。以及自己的衷心祝愿:
So will you.
風輕輕地吹過。
就當是回報給太陽的溫度。
涼爽。
而又瀟灑。
我總是這樣。
“哎?!?/p>
又是嘆氣。
在每一次,別人的嘆息之后。我便輕易地卸下了學校中的嘻哈。
“沒事么?”
沉淀。積累。
在我終于看到了他們對我的笑容。
這是何等的觸動。
心中固然沒有什么。
是的,和陽光灑在身上是沒有什么一樣。
卻又融化,升華。
不止是內心。
那是彼此源自心靈的一種傾訴。
謝謝。
多說一句永遠是有華麗的內涵。
對于所有人。
哪怕有一天停止了光芒。
那還永遠是陽光。
那是,心中是別人,也是自己的陽光。
因為,它在照射大地的同時,也升華了,他的內心。
【關鍵詞】自卑感 優越感 大學生陽光心態 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5-0004-02
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師從弗洛伊德。但1911年阿德勒就開始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學說,強調社會條件和人際關系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其中,自卑感與超越感理論是阿德勒思想中影響最深遠的。
一 阿德勒的自卑感與優越感的內涵
1.阿德勒關于自卑感的闡述
自卑感理論是阿德勒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自卑感是指我們對自身評價過低而產生的心理體驗,主要包括不安全感、失落感、渺小感、不足感等方面。在阿德勒的早期研究中,他發現有身體缺陷的孩子,由于兒童時期的感受與他人不同,受到同齡孩子或大人異樣的眼光、嘲笑,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后來他們將自卑感擴展至心理上,認為我們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處于自己想改善的處境中。”個體擺脫自卑感的方式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每個人都存在自卑感并試圖擺脫它,但所采取的方式不盡相同。面對同樣的自卑感,或采取積極的行為真實有效地彌補自卑感,或“訓練自己在自己的眼中‘顯得’更強壯?!绷硗?,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對人類社會發展意義重大。正是由于自卑感,我們缺乏對自身的肯定,我們才會期望明天、期望未來,生活的樂趣主要來源于缺乏肯定。自卑感使人的奮斗領域不斷擴大,促進我們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個體的努力促進社會進步、促進文化不斷豐富,我們受限制的程度才會減弱,才能實現人的自由發展。阿德勒曾說過,“依我之見,人類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
2.阿德勒關于優越感的闡述
在阿德勒的理論體系中,優越感與自卑感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優越感主要是指為了彌補自卑感而設定優越目標以滿足對自卑感的補償。為了補償自身的自卑感,每個人都會確定一個優越目標,以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即主體因為自卑而產生擺脫現狀的心理動機,確立追求權利或者物質的個人追求,即心理補償。優越目標具有個體性、動態性和正誤性。個體性即個體會根據自身的現狀來確立優越目標。優越感的目標屬于個人,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動態性是指優越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優越目標是主體根據自身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優越目標。優越感目標,是一個一生的欲望,一種動態的傾向,不是地理上已用圖表示的一個定點。優越目標具有正誤性,即優越目標是有對錯之分的。它既可以激勵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得到積極的成長;也會導致個體由于追求優目標而忽視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從而產生自尊情結,使人變得缺乏社會興趣,妄自尊大,即心理過渡補償引起的不良后果?;趦炘侥繕擞袑﹀e之分,阿德勒提出優越目標確定的原則,即對優越感的追求必須符合社會公眾的利益。阿德勒的自卑感與優越感理論主要針對的是青少年,即對成人前的個體心理發展是具有說服力的,但對于老年人適用力度是不大的。因為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生活安定,他們考慮的就不是自卑感與優越感的問題了,而是更高水平的生活質量問題。所以,我將運用阿德勒自卑感與優越感理論來處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3.大學生陽光心態的內涵解析
在學術界中,清華大學吳維庫博士的定義最為全面,他認為陽光心態是指平常、積極、知足、感恩、達觀的一種心智模式,能夠讓我們帶著好心情去創造成功、體驗過程,陽光心態通過締造知足、感恩、達觀的心智模式實現自己同自己的和諧。陽光心態是相對不良心態,即非陽光心態而言,在此可表述為:一個人身心健康、樂觀向上、充滿激情、永遠年輕的積極心態。
二 自卑感與優越感對培育大學生陽光心態的啟迪
大學生陽光心態的培育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基于阿德勒自卑感與優越感理論的視角,要想培育大學生陽光心態,必須正確認識了自卑感、找到擺脫自卑感的正確方式。所以,擺脫自卑感與培育大學生陽光心態是不謀而合的,都是要實現大學生的健康發展,為國家發展輸送人才。
1.自卑感客觀存在,要求大學生要主動適應并超越自卑感
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是一種原發力量,是人行為的心理動機,沒有自卑感也不會有人的發展,正是因為自卑感,人才會不斷努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一定的自豪感,但隨著陌生壞境和陌生的學習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人際交往問題,使大學生的自卑感不斷增加并影響自己的生活。如果處理不好會使大學生陷入困境,甚至帶來終生的遺憾。所以,作為大學生要有一定的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要積極尋求老師朋友的幫助,主動適應并超越自卑感,培育陽光心態。
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大學生要形成健全的“三觀”。人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程,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挫折,面對不同的壓力。沒有壓力的人生會平淡無味,我們也無法進步。如阿德勒所說:“生活的樂趣主要來源缺乏肯定性?!钡绻麎毫Τ^一定的限度就會帶來問題,我們要主動地面對壓力,化壓力為動力,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生活。還要學會磨煉意志,鍛煉情緒,提高抗干擾的能力,時常保持良好、樂觀、平和的情緒狀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第二,遇到困難、面臨壓力的時候,盡量不要獨自承擔,要向同學、老師和家人尋求幫助。獨自承擔只能把壓力過于放大,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必要的時候要去心理咨詢室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及時有效地擺脫自卑感導致的壓力。第三,要樹立全面的觀點,要把學習、做人和做事有機統一起來。在完成學業的同時,要學會做人做事。第四,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奉獻集體、奉獻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大學生應善于團結他人、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從而增強同學之間的關系,增加交流,消除不良的心態。
2.優越目標有對錯之分,大學生的陽光心態需要外界因素的積極引導
基于自卑感,我們都會確立一個優越目標,以實現優越感。優越目標會引導人不斷前進,但是個體依據自身的處境和利益考慮,所設定的優越目標不完全都是正確的,有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大學生剛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經歷不夠豐富、思想不成熟,因此,培養大學生的陽光心態需要外界因素進行積極的引導。
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以培育陽光心態。如今的大學生面臨市場經濟帶來的各種誘惑,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心態。所以,要對大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用社會主流思想培育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增加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不僅要將其內化于心,還要將其外化于行。第二,要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整合力量、創造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培育大學生陽光心態的環境。大學生陽光心態的培育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艱巨的任務。作為學校,除了思想引導,還要對大學生進行行為引導。對大學要積極開展關于陽光心態培育的活動。尤其是輔導員,要主動關心和開展培育大學生陽光心態的活動。培育大學生的奉獻與合作精神,如阿德勒所說:“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與合作。”通過引導大學生樹立奉獻與合作精神,以行為內化于心,內心反思又將合作與奉獻外化于行,建立這樣一個雙向互動機制,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陽光心態必將形成。對自卑感產生錯誤行為的學生,我們要發現行為背后的根源,對癥下藥、積極引導、切忌盲目。另外,學校要設立心理咨詢部門。學校要向學生傳輸“心理有消極情緒一定要及時解決,切忌獨自承擔”的思想。作為家長,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成才等問題,更多地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導孩子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培養能應對挫折、戰勝困難的心態。要培養孩子具有一顆平常、積極、知足、感恩、達觀的心。作為社會,要高度重視、關心、支持大學生的成長;要營造適合大學生陽光心態培育的環境,肅清社會不良因素。例如要嚴厲打擊“黃賭毒”,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黃賭毒”誘惑大學生,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要嚴厲打擊傳銷組織,要優化校園周邊環境,倡導正確的人生觀,幫助大學生樹立自尊心、自信心,并獲取應對各種困難的有效手段和內在動力,形成貧困學生資助體系,豐富就業途徑,完善就業市場,形成積極正面的環境,促進社會良性競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