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沆瀣一氣的意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舊詞新用類
1、宸⒁簦jiǒng古同“住薄T義,光明。因為該字很像一個掛著八字眉、哭喪著的人臉,因此現在被網友用來做郁悶、悲傷、無奈等。
2、發音,méi,古同“梅”。看這個字形,你大概就應該猜到意思了。兩個呆字,那就是很呆嘍。在網絡語言里形容人傻到家了。
地方俚語擴展類
1、雷
出處:一說“雷到”原是江浙詞匯,指很訝異很驚奇抑或難以理解,類似“暈倒”、“無語”。另一說“雷到”出自日本動漫。
解釋:對某事感到驚訝和難以理解,現更多地表達被嚇到,指看到某些文字,腦子里忽然轟的一聲,感覺像被雷轟過一樣。
2、山寨
出處:“山寨”一詞源于廣東話,代表占山為王,有著不被官方管轄的意味,后引申為仿冒之意。最早的山寨出現在IT業,典型代表是山寨手機,指一些用低成本仿冒主流品牌產品的外觀和功能的手機。后山寨文化擴展到制造業、影視業和互聯網等各個領域。
解釋:仿冒,通常指低成本的粗糙仿冒。
熱點事件衍生類
1、打醬油
背景:有電臺隨機采訪路人,詢問對某熱點事件的看法,一市民答曰:“關我什么事,我是出來打醬油的?!贝司湟怀?,立即被廣泛傳播并成為流行,目前,各大論壇里都不乏“醬油族”的身影。
解釋:不關我的事,路過而已。
2、俯臥撐
背景:2008年貴州甕安縣出現突發性事件。其新聞會上發言人在介紹調查情況時說道,劉某曾制止過李某跳河,見李心情平靜,劉“便開始在橋上做俯臥撐,當做到第三個俯臥撐時,聽到李大聲說‘我走了’,便跳下河中”。幾分鐘后,天涯出現帖子:《我是來做俯臥撐的》。由此,“做俯臥撐”被惡搞,并火起來。
解釋:表達對某事不便或不愿發表意見,或者表達荒誕的邏輯。
3、正龍拍虎
背景:沸沸揚揚的“華南虎照片門”事件終于落下帷幕,一度被周正龍和陜西省林業廳一口咬定百分百真實可信的“華南虎”照片經監察和公安機關確定為用一張老虎年畫拍攝的假虎照。
解釋:指用欺世盜名、沆瀣一氣獲取利益。有網友呼吁將“正龍拍虎”列入正式詞典,與刻舟求劍、掩耳盜鈴、鄭人買履并做笑柄。
4、叉腰肌
1.《業余書店》
作者:邱小石、阮叢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大概2006年開始在豆瓣上關注讀易洞。因為這家書店的存在,很認真地就社區書店這概念思考過一段時間。每一種業態的存在都是在響應需求,都有存在意義。和其他小型書店對比,讀易洞創辦人之一是廣告人出身,書店的調子和一些策略很有廣告人那種凡事做到極致的氣質。但也許始終是植根于社區,理念、立場和一條路走到黑的堅持總會和庸常生活電光火石地碰撞幾下。這家店有脾氣,這本小書也有脾氣,但更多是無奈。但創辦人應該要釋然:堅持這件事,本身就不計較別人的回應。有朋友想在二三線城市做書店,我向他推薦此書。無他,里面有道有術,作者的和盤托出也能給人心態上的準備。有了這幾手,社區小書店可以談生存了,但記得絕不要談盈利。
2.《最糟也最棒的書店》
作者:松浦彌太郎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日本人嘛,似乎干什么都可以與夢想有關。松浦最近正在積極宣傳這種理念:每個人都可以擁抱夢想,做自己喜歡、有創意的工作。此書歸類為“設計/生活”,鼓勵年青人走一條與別不同的路,體會尋夢的路上跌跌撞撞的驚喜。書名本身頗有深意:別人眼里的最糟,或者是自己眼中的最棒,但夢想永遠能引導你找到真實的自己,找到隱藏在缺陷里的美好。
3.《書店的燈光》
作者:劉易斯?布茲比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人進入了某個行業10年以上,行內什么都可以是故事。如果這行業是百年來經歷無數變遷的出版業,故事里就更多了一些故紙堆里的人情味兒。此書作者Lewis Buzbee,書店行業任職17年,書中除了回憶起自己的閱讀啟蒙,還簡單敘說了書與書店的歷史以及跟書有關的動人故事?!笆钦l傳下這行業,黃昏里掛起一盞燈。”一盞燈,點亮了人與書店之間的交流。電子閱讀和網絡購物如果即將成為這個時代的風潮和注腳,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如果越來越商務和冰冷,書店能否拋卻對知識載體本身的執著,為交流提供更寬容的場所?或者將來有一天,人們手捧iPad或Kindle,背靠著放滿《莎士比亞全集》的實木書架,熱切談論著16世紀英國文學中的生活細節。屆時人們或者甚至已不需要咖啡,iPad或Kindle會釋放出含咖啡因的氣味。不過,他們頭頂上依然是那盞黃昏亮起的書店的燈。
4.《替人讀書》
作者:呂大年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海上文庫”收入的作家里,呂大年不是最知名的一個,卻是西學功底最深的一位。書名對應的是其中《替人讀書》這篇為《推敲“自我”:小說在十八世紀的英國》而寫的書評。呂先生的文筆清簡磊落,把普通人讀來聱牙詰屈的英國文學中的生活細節解讀得通透妥帖。讀來仿佛有十七八世紀英國鄉間的微風吹起,捎來純棉制品的清香和馬車的得得蹄響。其中收錄的《第二只布谷》,評論的是《泰晤士報》歷年讀者回信匯編《第一只布谷》續編。當時的這些讀者來信頗能反映社會變化,其中不乏劃時代的洞見。
5.《我與蘭登書屋》
作者:貝內特?瑟夫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本貝內特回憶錄,其經典性在于真實記錄了美國出版業的變幻和蘭登書屋出版集團的崛起,記錄了一個無比瑰麗和繁榮的年代。書中寫到的尤金?奧尼爾、威廉???思{及杜魯門?卡波特等人,日后成為了美國文學中的極具代表性的作家。貝內特做過的最具有幽默感的事,就是為促成《尤利西斯》在美國出版,不惜挑戰美國法律,事先設了局,讓海關把書沒收了,同時把各種各樣的有利評論貼在沒收書中,以便用作證據引用。結果他居然賭贏了。貝內特的人生歷程,除了是一個成功出版人的成長軌跡外,更多的是提供給國內出版界的經驗借鑒。
6.《相約在書店》
作者:范用
[關鍵詞]摩蘇昆;薩滿文化;鄂倫春族;自然崇拜;靈魂觀念
“摩蘇昆”是鄂倫春族的民間說唱藝術,伴隨著鄂倫春族的悠久歷史流傳至今,具有文學、歷史、宗教、藝術等多重研究價值,曾被學術界譽為鄂倫春族的“荷馬史詩”、鄂倫春族民間藝術的瑰寶、古老語言藝術的活化石。自20世紀80年代孟淑珍對“摩蘇昆”的發現、搜集、整理和公開出版始,“摩蘇昆”便吸引了學術界的目光,90年代以來,學術界分別從文學、音樂、語言等角度進行研究,經歷了一個從“泛”到“精”的逐步發展過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從來看,無論是英雄“莫日根”降妖伏魔的故事,還是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又或者普通的生活故事歌,大都帶有薩滿文化的印記。這種信仰深深扎根于鄂倫春人心中,最終沉淀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不一樣的薩滿
“薩滿”一詞最早是在我國史籍中出現的,據記載:“兀室奸滑而有才?!瓏颂枮樯盒U。珊蠻者,女真語巫嫗也,以其通變如神?!币灿行W者認為,“薩滿”一詞源于女真語和其他通古斯語族語言,有“智者”、“曉徹”的意思。鄂倫春人所生活的大、小興安嶺一帶,正是薩滿教信仰和傳播地帶。
薩滿作為神職人員,是薩滿教的核心部分,是聯系人與神靈之間的“使者”。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主持祭祀儀式、保護本氏族免于災禍,跳神治病,占卜,祈求豐產豐收等。鄂倫春族薩滿不僅神通廣大,具有占卜、使人起死回生等多種超能力,同時也具有高尚的人格。如“摩蘇昆”《波爾卡內莫日根》中,尼遜薩滿算到波爾卡內被開沉德義掐昏死,就謝絕其他來客,專門呆在家里等龍馬找他,無條件的幫助波爾卡內。故事中,尼遜薩滿著上神裝,全身披掛齊全,不吃不喝、不歇不睡,整整跳了三天三夜的舞,盡全力救活波爾卡內莫日根。雖省略了過陰追魂的細節,仍能看到一個保護氏族、不求回報的薩滿形象。
一般來說,在滿通古斯諸民族民間文學中,薩滿都是以善良、神秘、高尚、無私的形象出現的,滿族《天宮大戰》、赫哲族“伊瑪堪”中的薩滿,“摩蘇昆”中的尼遜薩滿等都是正義的化身,他們在治病救人、祈求豐收、保護氏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摩蘇昆”一些篇目中,壞薩滿卻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他們“利用神賦予自己的‘法力’破壞善良人的幸福,此時的他們已經失去作為使者,傳達神的旨意并受人尊敬的特點,僅僅作為具有神異巫術能力的反面形象而存在”?!锻薅伎昂脱哦伎皑D―姐妹山的傳說》中,通魔道懂妖法的大薩滿女巫眼尖耳靈,能掐會算,但是卻天生狠毒、性子怪異、心眼不正。當她算定兩姐妹的父親將不久于人世后,便企圖娶來兩姐妹;為讓她們干做不完的活兒,她花言巧語騙取定婚;為滿足一己之私、拆散雅都堪和歐愣格,又假傳神靈旨意困住雅都堪;成功騙娶兩姐妹后仍不罷休,整日盤算著整治兩姐妹的辦法:讓她們干很重的活兒又不斷挑毛病、責罵訓斥,挑撥兒子兒媳的關系,唆使二兒子找機會硬霸占雅都堪……最后,她的惡毒逼走了雅都堪,即使這樣她還是不甘心,接著企圖設計殺死雅都堪。在追殺雅都堪的過程中,她甚至不顧惜自己的大兒媳,“手持皮鼓和皮制鼓錘,頭戴神冠,身著神袍,發了狠地施展妖法,跳起大神來。只見她蹦高地跳,發狂地鬧,尖聲地叫,拼命地嚎,用力地敲,使勁地搖”……兩姐妹就這樣生生被她濫用法力給折磨死了,但惡有惡報,老巫婆最終也因為念咒太狠,把自己和二兒子拐了進去?!峨p飛鳥的傳說》中的鄂德薩滿雖然沒有女巫的惡毒,但他的頑固、愚昧卻促使他助紂為虐。他不辨是非,這不僅喪失了作為一個薩滿對民眾的引導作用,愚昧的盲從還使他狹隘的認為逃婚的烏娜吉不孝;不僅不幫助烏娜吉,使有情人終成眷屬,還和老闊力沆瀣一氣,當掐算出烏娜吉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逃跑時,通風報信;最后,他濫用薩滿的法力,披上薩滿大袍,敲起皮鼓,唱起薩滿求神歌,請來水底的龍神把一對戀人隔在兩岸。最終,一對戀人死在了追求愛情的道路上,變成青鳥和白鳥。這兩個故事中對薩滿惡行的描寫和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對薩滿的譴責在滿通古斯語族其他民族中很少見,同樣在鄂倫春族其他民間文學樣式(比如神話)中也很少見,我們不禁產生疑問,為什么這樣一個信仰薩滿教的民族會產生對薩滿的否定呢?這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的鄂倫春族青年婚姻不能自主的現實,另一方面“摩蘇昆”搜集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一時期薩滿教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與發展,人們對薩滿的態度經歷了從信任到質疑轉變。
盡管現代文明的發展,使人們對薩滿的超能力產生質疑,甚至開始抵觸、否定薩滿,但薩滿文化觀念仍滲透于“摩蘇昆”中。
二、鮮明的自然崇拜
鄂倫春人崇拜自然,他們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同人類一樣有靈魂和生命,不論是動物、植物。于是他們“下江敬江神,入山拜山神”,遇到困難時祈求神靈的幫助。
祖祖輩輩生活在森山密林里、以狩獵為生的鄂倫春人格外敬重山神“白那恰”,走進大、小興安嶺,隨處可見被砍去樹皮的老樹,畫著一個臉型,這就是山神“白那恰”,也是鄂倫春人的精神支撐之一。獵人路過時,要給它裝煙、敬酒、扣頭,以示尊敬;打到獵物,要上供感謝它的恩賜。《娃都堪和雅都堪――姐妹山的傳說》中,娃都堪和雅都堪姊妹受到巫婆的虐待,白胡子老頭“白那恰”四次幫助兩姐妹,給她們寶珠、幫她們染彩絲筋線、給樺皮用具雕刻花紋,最后引導她們逃走。《布格提哈莫日根》中,布格提哈與魔鬼犸猊比賽前,他捧著弓箭向白那恰、恩都日列祈禱說:“我祈求萬能的白那恰、恩都日列神靈/白那恰爺爺啊/恩都日列祖宗/一定幫助我一定比贏!”說也奇怪,祈禱完畢后,布格提哈莫日根未施任何巧計就戰勝了力大無比的魔鬼犸猊,獵人們也過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
正是這種對自然的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讓鄂倫春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共生。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受到鄂倫春人對他們曾經生活的森林的懷念。他們價值觀念中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精神,對于當前我們重新理解、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應對生態危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隱含的靈魂觀念
面對生老病死、夢境等現象,人類無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釋,于是靈魂說應運而生。靈魂觀念是薩滿教的主要觀念之一。薩滿教認為,“靈魂是不死的、不滅的,只要有氣化、氣運、氣流活動,生命的“浮魂”和“真魂”就可以永遠活著,永遠在施布著原動力。”富育光先生還提到:“意念魂是永遠不死的,它平時深藏在生命體內的骨竅中。即或生命體壽命完結,甚至其軀殼全已腐敗,只要有其骨尚在,該生命體的原來活著時的意念魂仍然完好存在,永遠不會死去,只不過隨著日月的飛逝,歲月越長,原來的意念觀比原先要疏淡或淹沒的樣子,但是只要經過呼喚和祭祀啟迪,仍可逐漸復發如初,而且各種骨類之意念都獨有自己特點,不會因為軀體消失而意念變換,仍然都各自保持自己的某種特性”。
鄂倫春人相信靈魂不死。《英雄格帕欠》中,格帕欠被犸猊狠命飛扇導致昏睡了三天三夜,但并沒有經過別人的救治,其未婚妻也只是遵照寶馬的意思,精心照料、不對其大聲喧鬧、不讓他被陽光曬著、不讓其看見群星閃耀,三天之后格帕欠就自然醒過來,像睡醒了一樣重新投入與犸猊的戰爭之中。在《雅林覺汗和額勒黑汗》中,額勒黑汗被岳父所害,只剩下白花花的人骨頭,但是具有魔力的趴兒狗卻把他舔活了,他醒后還以為自己睡著了,想起被害的事后,帶著趴兒狗用三天三夜舔活妻子。雖然兩篇作品主人公已經死去,可是他們的靈魂依然存在,這種永遠不死的意念魂使他們記得自己“睡去”之前發生的事情。同時,在薩滿經驗中,由于魂骨被視作生命的再生之源,使英雄人物死而復生,惡勢力最終被。
“摩蘇昆”中,英雄與犸猊的斗爭,體現了鄂倫春人崇拜英雄、反對惡勢力、渴望和平的原始心態,又飽含了現代鄂倫春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四、結語
產生于原始漁獵時期的薩滿教歷史悠久,對通古斯語族諸民族的影響廣泛而深遠,盡管時光流逝、社會變遷、新思想層出不窮,我們仍能通過“摩蘇昆”等民間文學作品感受到薩滿文化的遺留。通過進一步分析“摩蘇昆”文本,可見薩滿在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薩滿文化的思想觀念在鄂倫春人精神生活中的體現。
參考文獻:
據說,導演羅伯?科恩對中國歷史及文化有十分濃厚的熱情與情感,并且向來拒絕接替別人拍攝續集影片,但在得知《木乃伊3》已經將故事發展引入中國古代,才接受了任務,用他的話說,他會賦予木乃伊一個全新的故事,他會用自己的方式給西方觀眾講一個古老的東方傳奇故事。我也相信,這不是杜撰出來的花邊新聞。從另一個角度看,2008作為全球勁吹中國風的中國年,羅伯?科恩也是不能抵擋這個誘惑的。
羅伯科恩又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向西方觀眾講述一個古老的東方傳奇故事?隨著電影的上映,這一面紗終于揭開了。這就是“東方主義”精神鏡像的東方傳奇故事。在后殖民主義理論來看,西方的“東方主義”往往通過自己虛構的“東方”,使西方得以用新奇和帶有偏見的眼光去看東方,從而“創造”一種與自己完全不同的民族本質,使自己終于能把握“異己者”。這種“東方主義者”在文化生產與研究中產生的異域文化的美妙色彩,使西方可以從遠處居高臨下地觀察審視東方。羅伯?科恩自己的態度是明確的,講東方的傳奇故事,但用的是“自己的方式”,這種方式把中國的故成了自己想象中“東方主義”的虛構世界。
作為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歷史題材影片,具有象征意味的道具和形象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如何處理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道具和形象,體現了導演深層的精神層面的思考。從影片的具體處理手法看,導演無意識中把自己的道具和形象作為“東方主義”的精神象征,從而在想象中虛構出一種所謂“東方神話”,以顯示其政治文化上的無上優越感。
影片中“龍”的形象,是貫穿始終的審美意象。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上下數千年,它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成為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而在西方文化中,龍則是邪惡的象征,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往往是英雄鏟除的對象,一種怪獸而已。希臘神話中就有卡德摩斯和伊阿宋,還有阿波羅屠龍的故事?!赌灸艘?:龍帝之墓》從題目上看,中國龍已落入龍是邪惡象征的文化圈套,電影也由此成為西方屠龍文化的開始。從龍帝之墓入口處兇神惡煞的龍的石雕,到噴射著殺人弩箭的龍頭弩機,到香格里拉之眼外殼化作的令人恐怖的龍蛇,到主人公追趕龍帝馬車發射的龍頭形狀火箭,再到噴著令人恐瞑火焰的龍帝,電影文本中的“龍”無疑成為邪惡的象征,暴力的發源地。就是龍帝幻化的龍的形象,也完全成為西方邪惡的龍的形象,它丑陋的外形,碩大的雙翼,恐啼的利爪,噴著火焰的大嘴,完全是西方毒龍的形象。這一龍的形象塑造,完全歪曲了中國龍雄壯、陽剛、騰飛的文化形象。批評家王干在批評張藝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時,使用了一個詞一“偽民俗”,指“沒有某種民俗,而是硬要杜撰出來以滿足他人的好奇心”?!洱埖壑埂分旋埖男蜗罂煞Q是一種“偽文化”,它用一種文化想象另一種文化,用一種并不存在的虛構的“偽文化”,達到精神自戀的目的,并以此滿足西方世界對東方文化的窺視和優越感。這些“偽文化”在影片其他部分也隨處可見,充滿神秘的中國的“金木水火土”、“指南針”、“星相占卜”、“煉丹術”、“墓道的暗器”,在影片中都得到展現。說白了,這些文化現象正是西方人想象中的東方生活方式。正是在這樣的想象中,西方現代文明的強大得到驗證。正如后殖民主義研究者所關注到的:“在西方話語看來,東方充滿原始的神秘,如氣功、八卦、太極、迷信、風土、民俗充滿異國情調,這正是西方人所沒有而感興趣的。于是這種被扭曲被肢解的‘想象性的東方’成為驗證西方自身的‘他者’,并將一種‘虛構的東方’形象反過來強加于東方,使東方納入西方中心的權力結構,從而完成文化語言上被殖民的過程?!?/p>
另外,影片作為西方文明的中國歷險,作為西方文明象征的現代工具和武器,發揮著巨大的威力。從手槍、機槍到摩托車、汽車和飛機,20世紀現代西方文明的最新成果,幾乎全部登場。這些道具與上述的中國傳統文明中的神秘文化現象并置,無可否認,會產生西方文明的優越感。特別是,這些現代武器與龍帝部屬手中的弩箭、長戈,在戰場上相遇的時候,這種優越感更是得到放大。幾個所謂的西方英雄,加上女巫母女二人,把龍帝的百萬大軍打得落花流水,那些曾經在古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勇士,在西方洋槍的掃射下,真如廢土一般不堪一擊。在這激烈的現代與古代交鋒的戰場上,西方英雄主義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中國傳統文明徹底成為反襯西方現代文明如何強大的“他者”。
“東方主義”作為西方帝國主義文化霸權的一種反映,主要通過文化刊物、旅行考察以及學術講座等方式逐漸贏得后殖民地人民。“東方主義”在文化上的具體表現,應是通過自己生產的文化產品,表現出西方文化的優越感,從而得到一種精神的勝利。并且這種“東方主義”的思想,作為一種無意識的意識形態文化構成,已滲入西方藝術家的每個精神細胞。羅伯?科恩作為西方世界的電影導演,其生存于期間的意識形態語境,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藝術方式。所以,當他講要用自己的方式講述東方的傳奇故事時,我們不會感到驚訝。我想,“東方主義”不一定是羅伯?科恩的有意為之,更多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無意識行為。羅伯?科恩作為一個美國導演,《木乃伊3:龍帝之墓》中,到處充斥著西方世界的民主觀和價值觀,就是“東方主義”這一意識形態的顯現。
影片中的中國,不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都被專制的陰霾籠罩著。在開篇的序幕中,龍帝運用自己強大的帝國軍隊,通過殘酷的征戰,取得了天下的統一。影片中的每一個鏡頭都透露著專制統治的壓抑,演員之間的對白很少,大都是龍帝毫無人情味的命令――“準備開戰”、“今晚開戰”、“上”等,屬下只有俯首聽命的分。進入現代社會,古代的龍帝和現代的楊將軍沆瀣一氣,試圖建立一個昔日的專制王國,楊將軍的服裝簡直就是德意法西斯軍服的翻版。毫無疑義,影片試圖展示的是一個毫無民主可言的專制統治的中國。而在這專制的鐵籠中,普通的中國民眾似乎已習慣了,他們沉浸在春節的喜慶氣氛中,那上下翻滾的舞龍表演,熙熙攘攘的人流,漫天綻放的美麗煙花,別具風格的民間雜技,咿咿呀呀的中國大戲……都賦予中國以空虛、失落和毫無自信可言的灰色調。影片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鏡頭,就是奧康納一家前往青銅馬車存放地途中,他們一家坐在一輛小轎車中間,談他們對中國春節的感受及他們看到的街景。轎車作為一個特殊的空間,把“看”與“被看”截然分開,形成一個“看/被看”的二元對立模式。轎車中的奧康納一家作為“看者”,具有明顯的優越感,中國的傳統節日則成為“被看”的對象,中國人貌似歡慶 的場面就變得毫無意義,空洞,無聊而又可笑,這與“東方主義”對東方的窺視不謀而合。與傳統文明中的中國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影片中奧康納夫婦生活在一個如畫的莊園中,他們生活富足,但仍然思考生活的意義,追求新的生活,奧康納夫人通過自己的創作思考自己的人生,力求使自己的生活富有刺激,富有詩意的浪漫,并通過她的新作宣傳推動更多的人思考人生。相形之下,好像西方人才是真正能把握自己命運的人。
如何把中國人從龍帝和楊將軍的專制統治中解救出來,把“東方主義”的精神勝利推向了一個新的。影片像其他好萊塢大片一樣,把主^公打扮成解放全人類的英雄,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英雄是幫助中國人從專制統治的陰霾中解放出來。
西方的英雄勇敢地承擔了幫助中國人的義務。最初,女巫紫鵑喚起的成千上萬的勇士們,在復活的兵馬俑面前毫無作戰能力,而幾個所謂的西方的英雄,一與他們并肩作戰,兵馬俑就潰不成軍,最后化為一股塵埃。當那些被女巫喚起的枯骨高喊“皇帝死了”時,當他們在熱烈歡呼勝利時,我不由想到,中國的專制統治好像只能靠西方的援助,才能被。而這些所謂的英雄是什么人呢?昔日的間諜、打著考古為名的盜墓者和文物販子、見利忘義的投機商人。影片用大量的篇幅,把這幾個所謂英雄的事跡進行渲染。影片中有三個大的敵對雙方對決的場面,一次是都市街頭追趕龍帝馬車的場面,一次是香格里拉的雪山之戰,還有一次是復活的兵馬甬與女巫復活的勇士之間的混戰。在這三次大的交鋒中,正是西方先進的交通工具和武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奧康納一家的英勇行為和正義感也功不可沒。
在沖鋒槍、手槍的掃射下,在摩托車、小轎車、飛機的機動下,昔日攻城略地的兵馬俑化作一陣黃土飛走了。這飛走的不僅僅是兵馬俑,而是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昔日文明。我們看到紫鵑和他的情人在卷起的黃土中形成的兩個欣慰的面龐,他們感到欣慰,他的女兒最終找到了幸福的歸宿,這就是有了一個洋女婿,為此,犧牲永生也是值得的。
【關鍵詞】 青少年罪犯 人文化矯正監獄干警
所謂“人文化矯正”,就是監獄干警在依法管理的前提下,堅持以人為本,從人的本性和青少年罪犯特點出發,在行刑、矯正過程中時時處處尊重其人格、尊嚴、利益、需求,旨在最大限度地激發其悔過自新、改惡從善的積極性,使之刑滿釋放后不再重新犯罪,成為守法公民。監獄干警對青少年罪犯實施“人文化矯正”要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踐于行,需做許多工作,這里僅談一些斷想。
一、青少年罪犯的角色渴望著監獄干警的救助
服刑,這是一種唯恐避之不及,又無可奈何的特殊經歷,它一下子被甩出了正常的社會生活軌道,跌入了一種失去自由、失去親人、失去朋友、失去就讀學?;蚬ぷ鲉挝?,被警戒設施、監管制度、監獄干警所包圍的環境,陷入了一種極度恐懼、無助、絕望、悲觀、空虛的精神狀態之中。一個在監管場所服刑的無論是青年罪犯還是未成年罪犯,其心理的自卑會油然而生,渺小的陰影總是會跟隨著他。在服刑期間,才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落入底層,什么是度日如年,什么叫歸心似箭,同時又極度害怕一旦出獄怎么辦,怎么重新生活,怎么面對親人,怎么面對未來。
由于行刑者和服刑者身份的不對等,監獄干警――作為握持監獄行刑權力的代表,成為青少年服刑人員心目中最期待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的依靠和圖騰符號。而且,這種不對稱的心理關系幾乎成了一種不言自明的天然契約,作為青少年罪犯行刑的精神前提而存在。
但是,我們必須關注“接下來”的發生,即監獄干警的心態,對于青少年罪犯的種種“弱勢”表現,是習以為常、安之若素、坦然受之,還是引為責任、兢兢業業、細心呵護、竭力救助?在一名優秀的監獄干警那里,青少年罪犯首先應該被視為一個人來看待,而不能看作是遭人唾棄的社會渣滓;同時更應對其作為一個服刑主體來看待,應對其予以人格上的尊重和人道的關懷,而非歧視、蔑視和棄之不顧。一個有人文情懷的監獄干警,他一定會發自內心地體會到,青少年罪犯作為服刑人員已經處于弱勢地位了,作為一個處于強勢地位的監獄干警,再去貶低一個已經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無論于情感還是行為都是難以做得出的,也是違背自己的職業良心的。同時,他也一定能體悟到,正是在青少年罪犯這種“弱勢”表象下,蘊含著一種異樣的東西――一種讓人難以抗拒的、莫大的、希望得到救助的期待和發自內心的訴求,它呼喚監獄干警必須全力以赴,不辜負對象的期望。如果說,寒冬季節,最希望得到的是溫暖的陽光;干渴的禾苗,最希望得到的是甘霖的滋潤,那么,對于青少年罪犯來說,在最缺少溫情、最無助的時候,最希望得到是監獄干警出自內心的真誠救助。這對于他們不僅是度過眼前難關的催化劑,同時也是引領其走向光明的精神火把。
在對青少年罪犯實施“人文化矯正”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把對青少年罪犯的救助再往深處延伸一下,對青少年罪犯的救助也等于是在救助我們每一個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有句名言:除非所有的人自由都得到了保護,否則沒有任何人的自由是安全的。這句話早在200多年前時任美國總統的林肯在作廢除奴隸制的演說時,也講過類似的意思,廢除奴隸制度是讓包括我在內的所有的人永遠不會淪為奴隸。我國監獄學者王平借此作了發揮,在提到保護罪犯的權利的時候,特別提到“保護罪犯的權利,最終是為了保護所有人的權利?!蔽覈谭▽W者陳興良進一步指出,一個國家對罪犯權利的保障程度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法治狀況和文明程度。這些觀點都是從現代權利的理念出發演進為對罪犯包括青少年罪犯權利的尊重、保障和救助。它也應轉化為監獄干警的工作理念,在對青少年罪犯實施“人文化矯正”的過程中,應對其法定權利予以尊重、保障和救助,尤其應對他們當下的角色予以竭力救助,這也等于是在救助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
二、監獄干警應該是一個充滿善心愛心的人
英國功利主義法學家邊沁曾經這樣無奈地表述刑罰的存在:犯罪是禁止的惡;而刑罰同樣也是惡,是必要的惡,是不得已的惡。因此必須嚴格限制刑罰的使用,更不得隨意擴大刑罰。在當代,刑罰的偉大在于刑罰所蘊含的善和人文關懷。監獄是國家的刑罰執行機關,青少年犯罪是一種惡,而對他們行刑也是一種惡,但這是一種必要的、不得已的惡。為了在行刑中盡可能遏制“惡”的負面效應,就要對青少年罪犯實施“人文化矯正”,就要盡力凸現行刑活動包括矯正活動所蘊含的善和人文關懷,從而使作為行刑者的監獄干警都是一個充滿善心愛心的人,以善良的意愿,博大的愛意,促使青少年罪犯改惡從善,重新做人。
監獄干警要做一個充滿善心愛心的人,就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理解、悲憫、同情青少年罪犯的現實處境,不把他們當作另類,要把他們當作和我們一樣的有血有肉、只不過暫時在罪惡苦海掙扎的可憐的人來看待。實際上,在如今這個撲朔迷離的世界里,每個人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欲望誘惑,諸如金錢、美色、高檔物質享受等等。而每個人內心世界不都是充滿至善至美的因子,一些惡的、丑的或者說是犯罪的因子也在內心涌動,一旦外界的誘惑力壓倒了自我控制力,犯罪的因子就會沖破心理防線演化為犯罪行為。正如美國著名的司法心理學家西蒙所說:“普通罪犯與正直的普通市民之間在精神生活上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所有人都有各自的陰暗面,在好市民與罪犯之間不存在所謂的‘我們’與‘他們’之分。我們中誰不曾希望或在沖動之下干點非法的事情呢?”⑥也就是說,不少罪犯只不過關鍵時刻沒有把握好自己而已,如果我們中間誰不留神,也可能成為罪犯中的一員。對于罪犯特別是青少年罪犯,監獄干警要更多的予以同情和憐憫,要設身處地地想想,自己如果不幸同樣有此類遭遇時,別人將你棄若敝屣,你會是什么心境。這樣對罪犯所投之以的善心和愛心就會是真摯的,發自內心的。對于監獄干警來說,還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還應該是在監獄行刑、矯正過程中悉心體察人性的復雜和人類靈魂的浩瀚詭異,青少年罪犯內心深處的沖動和欲望,對他們人性中光明的一面予以珍惜,對他們黑暗的一面不是一味地憎惡,而是要以一種擔當,形成用光明驅散的愿望和行動,這樣才算把握住了對青少年罪犯投以善心愛心的真諦。
青少年罪犯雖然犯了罪,但還是公民,還是社會的一分子。在監獄服刑期間,“凡不為刑事判決所確定的刑罰所剝奪的權益,都是犯罪人所擁有的權益,具有不可剝奪的絕對性。”特別是青少年罪犯作為弱勢群體,他們面對的是監獄這樣的刑罰執行場所,是監獄干警這樣的政府代表和國家法律的化身,他們失去了自由,在被剝奪自由的狹小空間勞動、學習和生活,處于一種不同于普通人的生存模式。因此,對于他們的尊嚴和權利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監獄干警更應以善心和愛心尊重他們的尊嚴和維護其合法權益。
監獄干警只有做一個充滿善心愛心的人,才能最后達到矯正青少年罪犯的目的。而監獄干警做一個充滿善心愛心的人,就能夠使青少年罪犯在困境中感受到干警的溫暖,政府的溫暖進而社會的溫暖,
并使其萌發暖意和愛意,進而上升到對所犯罪行的真誠懺悔,以實際的愛意主動取得他人和社會的諒解和包容。與此同時,監獄干警所表現出的善心和愛心,能夠化解青少年罪犯心中的怨恨,消除其嗜殺、嗜斗、嗜貪、嗜色等不良心態。使他們能夠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和社會,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并以善和愛的眼光思考人生,以善和愛的言行對待人生。這樣才能夠使其真正脫離罪惡的泥沼,才能夠真正邁向新的光明的人生前程。反之,如果對青少年罪犯心存厭惡,甚至暴力相向,只會是把他們推向對立,甚至激化矛盾,出現意想不到的惡果。
三、重新犯罪是監獄干警不容回避的問題
優秀監獄干警的標準是更好更多地改造、矯正出無害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守法公民。這也可以說是社會對從事行業人員的要求和期待。毋庸諱言,預防和減少犯罪包括青少年罪犯重新犯罪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到罪犯包括青少年罪犯多方面的原因,監獄改造或矯正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這里主要談解決青少年罪犯重新犯罪這一問題,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和配合。因此,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青少年罪犯刑滿釋放后的重新犯罪問題的出現,讓監獄以及干警來把責任完全承擔起來,是有些勉為其難的。
但需要強調的是,從微觀的角度看,作為一個合格的監獄干警,一個優秀的、有高尚善良心理和大愛情懷的施治者,無論如何,對青少年罪犯重新犯罪問題都不容回避,都不能將青少年罪犯重新犯罪視為“正?!?,視為理所當然,并以此作為“免戰牌”而悠然自得。這與監獄改造、矯正的最高境界和使命是背道而馳的。在當代,刑罰的偉大在于刑罰所蘊含的對罪犯的改造或矯正價值。這就注明了監獄工作的宗旨只能是改造人、矯正人,一句話就是要把更多的青少年罪犯從罪惡的苦海中拯救出來,使其永遠遠離犯罪。這既體現了改造人、矯正人的監獄工作宗旨,也是體現了監獄干警從事矯正工作最高的人文精神或道德律令。從純粹的意義上講,只要是監獄干警該做卻沒有盡力去做的而導致了青少年罪犯重新犯罪都是監獄干警的恥辱,盡管這里的界限很難劃分,它要許多人憑職業良心辦事。而只有這樣想、這樣做,監獄才堪稱“再生之地”,監獄干警才堪稱“再生父母”。
“要堅持人文化矯正的理念,必須讓更多的青少年罪犯走向新生”!――假如監獄干警在這一誓志前讓步了,退縮了,那他自身的價值尺度和執法尊嚴即遭到了玷污,即等于污損了自己的崇高事業。對青少年罪犯的重新犯罪問題熟視無睹并一味摧脫是十分可悲和可怕的。倘若連一個與自己在獄中打交道多年的青年犯或未成年犯刑釋出去后又犯罪了,又重新收監了――這樣對于罪犯本人以及家庭發生的如此重大事件都絲毫喚不起感情的波動,復雜的感受,包括對以往工作的反省,這能說明什么?
文學巨匠巴金說過“掏出心來”這句話,意味從事文學創作一定要掏出心來做。其實,做監獄改造、矯正工作,與罪犯打交道更要掏出心去做,用真心去挽救更多的人走上正道。這就要求我們的監獄干警要把自己的職業作為一項事業來追求,作為一種信仰來服膺。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徐州師范學院有一個教師叫李永田,在演講方面十分出色。有一個時期,他對于監獄服刑罪犯特別是青少年罪犯特別感興趣,已經“十進十出”監獄。他說:“我不敢奢望我的演講有很大的作用,但我堅信一條,能挽救過來一個人。我這輩子就夠本了;能挽救兩個人,我就賺一個?!惫湃嗽疲骸熬热艘幻?,勝造七級浮屠”。按照李永田的說法,能挽救兩個人,就賺一個,那么我們從事監獄改造、矯正工作的干警,如果經過我們的手,能挽救幾十、上百、甚至上千人,不就等于賺了幾十、上百、甚至上千人嗎?由此可見,改造人、挽救人,這是一項多么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工作啊!在這方面,不少基層干警已經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以江蘇省為例,江蘇省監獄局曾組織了一個先進事跡報告團,由基層干警中的先進人物講述他們感人至深的故事。徐州監獄汪家杰作為一名基層干警,“擁抱太陽,燃燒理想之火”,把罪犯當“書”讀,用心揣摩,用真情換回罪犯的良知;高淳監獄孔健康,對罪犯的教育春風化雨,稱得上“為罪犯而活著”;南通監獄王宏,以執著的信念,10年來轉化了16名頑危犯,她的秘訣就是“以真情實感”打消罪犯心靈的壁壘;灌云監獄沈桂榮,與一個啞巴罪犯“筆談”人生,將一個6次自殺未踏上“絕路”的罪犯硬是拉上了新生的征程從這一個個生動的事例中,可以看到監獄干警在對罪犯包括青少年罪犯實施改造、矯正中體現出的一種責任、一種胸襟,一種精神和化腐朽為神奇的高超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