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樂不思蜀的典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三國殺》;設計;游戲;運用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3-0193-01
《三國殺》是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04級游戲專業學生設計,我個人認為《三國殺》的游戲性質有些復雜:總體來說算桌游,卡牌游戲,但是又是角色扮演當然會有角色的任務。該游戲融合了西方類似游戲的特點,并融合中國三國時期背景,以身份為線索,以卡牌為形式,集合歷史、文學、美術等元素于一身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展現在玩家面前。在《三國殺》游戲中,玩家將扮演一名三國時期的武將,結合本局身份,合縱連橫,經過一輪一輪的謀略和動作獲得最終的勝利。而我上大學這幾年正是《三國殺》流行起來的狂潮期,游戲很棒所以我也很情愿的被卷入其中并且還拐帶了不少同學。我的專業是設計,所以玩《三國殺》、羨慕他成功的同時,也在思考《三國殺》的設計以及他的成功給我們這些設計初學者的帶來的一些靈感和啟示。
新穎。在各色網絡游戲,單機游戲,街機等現代化游戲充斥的年代。《三國殺》卻好像沒有搭上現代化這趟便車(當然后面于2009年6月底被移植至網游平臺,這是后話),但是奇跡般的風靡起來。原因為何?我認為“新穎”兩字恰到好處。新穎有三:1;上面提到的網游,單機游戲,街機充斥的年代人們似乎早已麻木,《三國殺》首先反其道而行之以紙牌的形式展現游戲。紙牌“撲克”自古就有,但是在撲克的基礎上展示游戲給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讓人眼前一亮。會打撲克的人當然都會想嘗試這個“新撲克”的玩法。2;較之我們習慣的撲克玩法,這種“新撲克”的玩法讓人不可思議。3;而《三國殺》融合了西方類似游戲的特點,并結合中國三國時期背景,以身份為線索,以卡牌為形式,集合歷史、文學、美術等元素于一身。
簡而不單。首先;表現在游戲的載體――紙牌。毋庸置疑紙牌隨處可見正因為它簡單、制作成本低。而《三國殺》在紙牌上的圖畫以及一些文學典故讓原本簡單的紙牌變得豐富起來不再那么單薄。反而紙牌在手使得游戲更加真實,親切。其次;表現在游戲的操作性,易學會,但成為“高玩”真的需要大量的積累,故“簡而不單”。
如果說“新穎”讓你一眼看上了《三國殺》、留住了你的目光,那么他的“簡而不單”讓你會情不自禁的去了解他、去體驗他,而下面要說到的“內涵”會讓你深深的為他著迷,你會發現他很有深度,并且你會為你的發現感到欣喜,因為你更了解他了。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三國殺》“鉆了的空子”――成為聚會的理由和娛樂方式。
內涵。紙牌的設計,首先人物設計每個人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國人在內心深處都是似曾相識。《三國殺》里每一名武將的技能都是從武將的生平履歷或性格特點中而來。例如曹操的技能“奸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犯人。”其次是《三國殺》在游戲牌名稱的設計上力求做到“語出必有典”,例如【樂不思蜀】牌下注明“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簡單的幾句話就講述了樂不思蜀的典故。一張看似簡單的【無中生有】,牌下的注釋卻是引自博大精深的《老子》:“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文學經典使得《三國殺》一定程度上從游戲的角色轉換成了文化的傳承者。在國際化,全球化,信息化飛速發展,快餐文化彌漫,真正的內涵文化彌足珍貴。特別是中國現在逐漸意識到本土文化流失的今天。《三國殺》給我們的不是“打怪升級”、“魔法裝備”、“血腥殘酷”、“黃色暴力”等外來文化。而是一個國人自己熟知的歷史,一個用國人獨有的思維去參與游戲,使得每個崇尚民族文化的國人都會為之傾心。我們玩游戲玩的更是內涵。一個外國人就算會玩,不知道我們的歷史也將必定玩的索然無味。
在有些冷漠和現實社會中,有共同的愛好多么難能可貴。情感訴求往往決定設計的成敗。上面的“內涵”指的是大的方面,熱愛民族文化,抵制快餐文化。能影響,打動玩家消費者,但是不能使他們真正參與。而《三國殺》真正擊中消費者軟肋的我認為正是他的“集會性”,他能成為聚會的理由和娛樂方式,他是一款大眾娛樂游戲,低門檻,少則3分鐘多則10分鐘就能完成一局。重在參與,得到歡笑、友情。這正是大多數玩家、消費者購買、體驗《三國殺》的初衷。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調動學生的注意力
多媒體教學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枯燥無味,它將各種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信息有力地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把視覺、聽覺調動起來,集中注意力,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講究語言藝術,調控學生的注意力
語言是進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師教學和與學生溝通的重要工具。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語言藝術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教學語言水平高,語言正確精練,嚴謹流暢,幽默含蓄,會深深地吸引學生。因此,教師在講課時,既要注意語言表達的科學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注意語音的快慢、強弱,音調的變化等。例如在講重點內容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放慢語速,加強語氣,來引起學生的注意,當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可以通過突然沉默或變換語調來提醒學生注意,強化他們的學習注意力,使學生跟著老師的表情、跟著老師的步伐,跟著老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走下去,提升他們的學習的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引用名言、典故,強化學生的注意力
在政治教學中,利用名言警句、故事、典故等來說明某些基本知識點時,往往能起到化繁為簡,深入淺出,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還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往往在這個時候,我都能感覺到學生的眼睛會齊刷刷地看著我,注意力無疑全集中在我講述的內容上。在教學“面對挫折的不同態度”時,我講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和蜀國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由學生體會對待挫折的積極態度和消極態度所產生的不同影響和作用。
四、創設教學情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所謂創設情景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創設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情景,使學生處于特定情境之中,獲得表象,從而自然感悟其中的情與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一味的講授說教,容易使學生厭倦,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巧妙創設情景,讓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促使學生在自主參與的活動中掌握知識、明白道理,實現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思想目標的統一。例如,在教學法律常識時,讓學生設立模擬法庭,學生興趣很高,注意力高度調動起來,踴躍參加,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掌握了相關法律知識,增強了法制觀念。 五、理論聯系實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學生并不是對思想政治課不感興趣,而是純粹的政治理論容易使學生厭倦,因此,教學中一定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選取材料時,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選取典型性、時代性強的材料,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吸引其注意力,促使其積極思考問題,提高課堂效率。如,在教學“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時,聯系到剛剛發生的5.12四川大地震,地震中雖然有不少學生遇難,但也有許多同學成功脫險,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過來,緊接著適時提出問題,這些同學為什么能夠脫險,主要原因是什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六、巧用突發事件,轉移學生的注意力
【關鍵詞】興趣;積累運用;提高水平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傳承了中華5000年以來的悠久文明,而成語則是漢民族語言的結晶,是中國語言藝術中的瑰寶,它在寫作和說話中所起的一語中的和畫龍點睛作用,內涵豐富、言簡意賅,更能讓我們對中國的文字文化心悅誠服,所以教授學生學習成語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教學生積累運用成語更能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很大好處。
新頒布的《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按照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提高學生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堅實基礎,是學生通往知識殿堂、走向科學巔峰的必由之路,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根基。特別對于少數民族的學生來說,以積累和運用漢語成語為抓手,為了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讓他們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來,讓他們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接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熏陶,提高他們的語言素養,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顯得尤其重要。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寶庫中,有孕育中華幾千年文明的儒家民本理念;以孝治天下的完善道德倫理體系;以善為本的睿智宗教思想;稱之為世界瑰寶的輝煌文學藝術成就;散文、詩、賦、詞、曲、戲劇等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包羅萬象、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華民族在古代形成的傳統精神和中華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無一不在滋潤著歷代人民大眾,在歷史發展中融合而成了一個56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伊甸園,也結晶了漢語的精華,正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有一段精辟的話:“教語文,必須站在文化的平臺上。漢語言文字記載著中華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無生命的僵硬的符號,而是蘊涵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讀古人的書能承受古圣先賢的精神遺產,讀現代的書,能與同時代人做精神上的溝通交流……使學生受到人類優秀文化的哺育”,而成語則是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富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結晶。
一、成語可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漢語成語富有抑揚頓挫、和諧悅耳的音樂美,其構詞方法靈活多樣,詞匯豐富,能夠反映紛繁的社會現象和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成語中蘊藏著豐富的知識與巨大的文化,它們結構嚴謹、言簡意賅,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通常四個字就可以表達出完整的意思,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大都出自書面,屬于文語性質的,跟習用語、諺語相近,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明快的節奏感,這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引發他們巨大的興趣,進而完成教學任務。
二、處處留心,拓寬學習語言渠道
一般的成語都是由一些故事引經據典而來的,或者是歷史事實,或者是人文典故,所以要講解成語都會涉及到一些故事,在這過程中需要學生對教師講解的故事進行了解,而在理解的過程中又會自然而然地鍛煉到學生的想象力,因為他們需要在腦海里形成概念,之后區分,然后理解,這是一個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是給予與消化相結合的產物,而激發想象力則是對學生思維附帶的一種益處,所以這種一舉兩得的行為一定要在教學中推廣。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經常使用,并具有特殊表現力的一種結構比較穩固的短語。它結構緊密,文字簡練,是漢語言中的精品,在漢語言的寫作和交流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生是學習語言、積累成語的重要階段,如何讓學生學得輕松而又有豐富的積累呢?我以為可依據成語的特點,進行歸納學習和積累。
(一)從課內語境中學習積累成語。小學十二冊課本中的現代文,是我們學習語言的標本,每篇課文都有運用得體的成語,老師只要注意引導,讓學生留心積累,常讀常記就能掌握,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課文語境中出現的成語就是運用成語的示范,在練習中模仿課文進行成語運用積累,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從古詩文中學習成語。如學習《論學六則》,中的“溫故知新”;《游山西村》中的“柳暗花明”;《木蘭辭》中的“撲朔迷離”;《賣油翁》中的“熟能生巧”;《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晏子兩則》中的“揮汗成雨”;《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賣柑者言》中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等等,通過學習課文,學生就可以記住其中運用精當的成語。
(三)從講成語故事中學習積累成語。在成語中有好多屬于寓言、歷史故事題目,讓學生了解了這些故事,就可記住這些成語,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班門弄斧”、“驚弓之鳥”、“杯弓蛇影”、“懸梁刺股”、“紙上談兵”、“完璧歸趙”、“諱疾忌醫”、“毛遂自薦”、“葉公好龍”、“黔驢技窮”、“指鹿為馬”、“負荊請罪”、“望梅止渴”、“聞雞起舞”、“臥薪嘗膽”、等,由于這些成語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學生記憶就會自然根深蒂固。
(四)根據小學生普遍喜歡動物的特點,運用動物接龍的方式學習成語,是一種不錯的積累成語的好方法。如:“賊眉鼠眼、抱頭鼠竄、過街老鼠、對牛彈琴、九牛一毛、汗牛充棟、虎背熊腰、虎頭虎腦、虎頭蛇、守株待兔、兔死狗烹、動如脫兔、馬到成功一馬當先、老馬識途、雞鳴狗盜、狗急跳墻、狗仗人勢”,學生在接龍游戲中即記住了成語,又增添了學習的樂趣,老師又何樂不為呢?
(五)讀名著,積累成語,即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幾大的豐富了學生語言,這不失為一舉多得。如讀《三國演義》,積累“三顧茅廬、樂不思蜀、萬事俱備、只見東風、望梅止渴、、賠了夫人又折兵、身在曹營心在漢。”讀《水滸傳》,積累“魯智深出家――一無牽掛、林沖上梁山――。”讀《西游記》:倒打一耙、白骨精給唐僧送飯――虛情假意”等。
[關鍵詞] 《圣經》原型;伊甸園;隱喻
在第81屆奧斯卡獲獎名單中,《機器人瓦力》一舉摘得最佳動畫長片獎。雖是一部動畫片,但其主題卻非常值得回味。當我們細細品味影片時,不難發現《圣經》中的亞當和夏娃就是機器人瓦力和伊芙的原型。盡管影片開頭二十幾分鐘基本上沒有臺詞,卻仍然讓我們欲罷不能,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影片通過隱喻的手法折射了人類的現實生活和渴望重返伊甸園的情結。
一、失樂園中孤獨的舞者
電影開篇,在一座座高聳入云的摩天垃圾大樓之間,我們就看到在儼然失樂園的地球上只有瓦力孑然一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垃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一切都讓我們不禁聯想到被逐出伊甸園后每天辛苦勞作的亞當。同時,影片中機器人伊芙的名字表示地球外植物甄別器(Extra-terrestrial Vegetation Evaluator),這個由首字母縮寫組成而又正好與夏娃的拼寫相同的名字的誕生絕非偶然,正如影片導演安德魯•斯坦頓所言:“伊芙的名字是按照《圣經》中夏娃的名字取的,目的就在于讓人們由她想起亞當。”而瓦力就是伊甸園中那個孤獨的亞當。七百多年來,他孤獨地守著這方為人類所拋棄的失樂園,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逃亡太空避難的人類。在《圣經》中,人類對保護地球有著無可推卸的責任。《舊約》詩篇的第24章就寫到:“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面對這個千瘡百孔的地球,一個機器人都能七百年如一日,而本該責無旁貸的人類卻倉皇而逃,鮮明的對比讓人類在這個破舊不堪的機器人面前汗顏。
瓦力(WALL-E)這個名字是地球垃圾處理運輸員(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s-Earth)的縮寫。然而,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窺見這個名字更深刻的含義,它是短語Wall of the Earth,即地球之墻的縮寫。這不正是在嘲笑我們人類的目光短淺嗎?我們一直如井底之蛙,在地球的“圍城”中自以為是萬物之靈,甚至自謬為世界的主宰。可是看到瓦力喂食蟑螂的那一幕,讓我們人類不能不自慚形穢。這哪里是喂一只小蟑螂啊,分明是喂神無所依托終日飄蕩于宇宙之中空虛的人類啊!看到這樣一個機器人抬頭仰望頭頂的星空,知道孤獨之苦悶,向往眷侶之情懷,越發隱喻了人類的無知與渺小。在人類“高度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愈來愈多的垃圾導致環境惡化無法居住。于是,人們開始尋找心中最后的圣地,即“最后的邊疆”――外太空。然而,他們留在地球上的并非單純的生活垃圾,而是人類自作孽的苦果。與其說人類失去了伊甸園,更不如說是人類親手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失樂園。當人類意識到地球已經不能為我們提供庇護時,竟然逃往外太空一走了之,等待機器人做好清潔工作再回來坐享“復樂園”。然而,地球已被污染殆盡,人類也因此埋葬了自己長達700多年的命運。
二、諾亞方舟上真理的舞者
上帝造就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整體的人,人與人之間也互相關聯,正如上帝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一樣,這也是三位一體的意義所在。然而,飛船上的人們似乎已喪失了這些本質,他們逃避生活,即便彼此相鄰,也只會通過面前的屏幕溝通。導演安德魯•斯坦頓如是說道:“這是對真實生活絕佳的隱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有自己的例行公事,有自己的常規思維。然而,我們卻有意無意地逃避生活,逃避收拾成山的垃圾,逃避與別人溝通,甚至是自己身邊的人。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總是選擇拿起電話溝通而不愿意促膝交談的原因。” 瓦力的出現將人們從狹隘的虛擬的存在中猛然拋回了現實生活中。
在“真理號”上,演繹的是我們所熟知的西方電影慣用的宗教母題,這艘飛船其實是一艘太空諾亞方舟,在茫茫宇宙中終日飄蕩以等待歸家和救贖的訊號――一株綠色的幼苗。同時,數字700年與諾亞方舟典故中的7天這一數字同樣包含數字“7”的概念不謀而合。“真理號”隱喻了“人類總是向著虛無尋找真理”,而將我們實實在在的真理――“地球遺忘甚至毀滅”。700多年微重力狀態的太空漂泊使人類終究因此“而導致骨質疏松日漸肥胖”。在虛擬視屏所隱喻的仿像文化和高度智能機器人的服務中,人類愛的能力和應有的智力也逐漸變得遲鈍,麻木乃至操控未來的方向盤也被機器人僭越。
(一)愛的能力的缺失
人與機器人在飛船上的鮮明對比演繹得可謂淋漓盡致,人類已經完全被機器人所控制,絲毫沒有自己的主見。初到飛船上的瓦力被映入眼簾的一幕幕情景驚呆了。在這里過著虛擬生活的人們似乎已經樂不思蜀了,已經漸漸喪失了自理能力和人所特有的創造力。當瓦力將摔倒的約翰扶起時,一種久違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在那一瞬間忽然觸動了約翰內心被冰封了很久的情感神經。這種觸動也同樣發生在瓦力突然中斷了與瑪麗的視頻聊天時,這讓瑪麗也忽然意識到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似乎有些許不同。她已經忘記了應該在飛船上轉轉,甚至驚嘆道:“我竟然不知道這里還有泳池呢!”因為她已經依賴于被安排的生活,絲毫沒有自己的主見,不懂得熱愛生活和生命。
與之相反,在幾乎零生命力的地球上,每當看到錄像帶中人們熱情舞蹈時,瓦力就無比渴望能有一個心儀的舞伴。當伊芙出現時,瓦力熱情地帶領她參觀自己的“家”。在《你好,多莉!》的音樂中,他倆也隨之起舞。此時的伊芙雖還不善舞,但是我們能鮮明地感受到他們之間一些淡淡的情愫。當好奇的伊芙打開打火機時,他們眼中都映出了跳躍的火苗,和著愛的音樂,瓦力澀澀地想牽起伊芙那雙潔白如玉的手,仿佛亞當夏娃懂得了愛情之初一般,兩個機器人也似乎開始朦朦朧朧地感受到了愛。此情此景,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暖暖的感動,更是一種友誼之光、希望之光和生命之光。
當伊芙找到植物后,她所有的程序戛然而止。這讓一無所知的瓦力頓時手足無措,縱然如此,他還是帶著伊芙曬太陽,為她遮風擋雨,甚至劃著愛的小船去散心,還在心形的符號里寫上“瓦力和伊芙”的甜蜜愛情宣言。這一切不正是飛船上的人們所缺失的真愛嗎?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人類至高無上的真愛,更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對上帝的愛,失去了獲得救贖的機會。
(二) 人類的覺醒與回歸
正如諾亞方舟上的人類不斷尋找洪水過后的生命一樣,船長也在不斷地派機器人前往地球探測生命,希望能找到生命跡象重返地球,這也是人類與地球惟一的聯系和人類對信仰最后的堅持。但是,船長的覺醒與回歸也是在經歷了和機器人助理“自動”之間一系列戲劇性的關系變化才發生的。船長職責就是保證飛船的穩定安全飛行,并且要在發現地球上的生命跡象后帶領人類重返地球。然而,隨著一位又一位船長的“前仆后繼”,眼前的這位船長已經儼然是一位受制于“自動”的傀儡,他惟一的事情就是播報晨間新聞。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動”這位隱形的船長。它形如控制方向的舵,是權力的表征,是人類命運掌握在一個機器人手上的表征。“自動”有時也喚作亞當,作為人類始祖的亞當,理應是極具人性的。現在卻成了一個冷血專制的機器人,在某種意義上,它暗示著我們人類信仰和人性的缺失。伊芙在地球上找到生命跡象,如此頂級機密的事情,第一個得到消息的竟然不是船長,而是亞當,這便將人機矛盾一下推到了前臺。
不過,從船長知道找到生命跡象的興奮和看到地球上的事物的親切之中,我們又能窺見人類內心渴望回歸地球,回到那曾經的伊甸園。當船長看到總統在視頻中非常遺憾地宣布:“我們不能再回地球了,我把駕駛權交給A113電腦,讓它自動駕駛,掌管一切事物。”聽罷,船長頓時幡然醒悟,看著墻上照片中歷任船長身邊形如眼球的亞當,正如一雙可怕的眼睛冷眼旁觀人類如何一步步走向墮落,一步步失去信仰,進而被上帝遺棄。他終于明白自己不過是一個傀儡,形同虛設。他決定找回自己,做回真正的船長,他向亞當發出了宣戰誓言:“我可不要這樣的生存,我要享受生活!……我才是真正的船長。” 在與亞當的較量中,他靠著頑強的毅力從從未起來過的椅子上站了起來,成功地打開操作手冊告訴伊芙和瓦力想辦法把生命探測儀打開。最后,他還設計將其徹底關機,宣告了他對亞當的最終制服和他自己最后徹底的回歸。
隨著船長的回歸,其他人也隨之開始了回歸。瓦力和伊芙在空中因為重逢,更是因為瓦力保住了那株植物而翩翩起舞時,船長命令電腦定義舞蹈,于是電腦在聽覺上的闡述和機器人的舞蹈在視覺上的沖擊,那妙不可言的美景瞬間成為真理最直白、最生動的宣告;飛船上最早從虛擬世界中覺醒過來的約翰和瑪麗對窗外夢幻般的舞蹈嘆為觀止,而“雙方不經意間的觸碰所發現的不僅僅是身體”,更是一種覺醒,一種心靈上的溝通,這是人類在宇宙之中存在的真實,而對真實的追求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在這奇妙的瞬間。人類堅定了歸航的決心,終于從虛擬的生活中覺醒,不再因為沉浸在“虛擬的災難”中而使自己的身體面臨“真實的災難”――這也正是導演的匠心所在。那一刻,船長、約翰和瑪麗第一次看到了原本屬于人類的快樂。而瓦力和伊芙則華麗轉身為諾亞方舟上真理的舞者,因為他們曼妙的舞姿喚醒了世人,讓人不禁聯想到伊芙帶著綠色的植物回到“真理號”上就像白鴿銜著綠色的橄欖枝回到諾亞方舟上,昭示著人類生命的再次起航。
人類生命的最終救贖當屬在甲板上那一幕。那時,一個個嬰兒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大人們紛紛竭盡全力保護好孩子,并且相繼紛紛掙扎著站了起來。在人們傳遞幼苗時,人類內心最深處的最可珍貴的人性開始回歸,人們傳遞的不僅僅是一株幼苗,更傳遞著一種希望,一種愛,一種生命。看著瓦力和伊芙為了拯救地球和人類如此努力,作為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類又何以堪呢?一時間,不僅是船長、約翰和瑪麗回歸了,所有的人在那一刻都回歸了。也只有心中有真愛,有虔誠的信仰,才能真正獲得上帝的救贖。
三、復樂園中歡呼的舞者
最后,人類終于回到了闊別七百多年的地球上。一曲悠揚抒情的《我愛你,多莉!》,讓我們見證了瓦力和伊芙的終成眷屬,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因為地球又恢復了生機,一片片幼苗開始破土而出,最重要的是人類終于獲得了救贖,人們歡呼雀躍,開始憧憬如何建設美好家園。此時此刻,大家只有發自內心的與地球擁抱,才足以表達重返伊甸園的激動之情。歌曲最后唱到:“讓我們墜入愛河,一生一世!”這訴說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更是人類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這就是精神的伊甸園,也是人類追求重返伊甸園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馮學勤.身體美學視野下的動畫藝術――以《機器人總動員》為例[J].電影藝術,2009(02).
[2] Some thoughts on watching films[OL]..uk/SoS_Shrek.pdf 2009-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