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奶奶做的小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時侯,我幾乎一日三餐都要吃小湯圓,百吃不厭。只要奶奶一做,我就像口香糖一樣總是黏著她。我當時只是覺得甜甜的,味道很清甜,不會膩過你的嘴。
后來隨著爸爸媽媽一同搬家了,遠離了哪個小鎮,遠離了爺爺奶奶,遠離了讓我念念不忘的小湯圓……自從搬到城里,就再也沒有吃過奶奶包的小湯圓。
想起了芝麻的香濃,想起了豆沙的清甜,想起了湯汁的美味……這一切不斷觸碰著我的味蕾,我實在很想吃湯圓!
于是,我緊緊的攥著錢,急忙打開門,不顧一切的跑了出去。/我來到小吃街,空氣中凝聚著各種食品的香氣。為什么?為什么就是沒有我盼望著的小湯圓?呀!我突然看到一家“上海名牌小吃店”的招牌。于是,我慢慢的推開門,走了進去。我當然要了一碗小湯圓嘍!
我抄了一勺,把湯圓送到嘴邊。我慢慢的品著,的確是好吃,清甜可口。可是,我覺得沒有奶奶煮的那樣滋潤,那樣溫暖……
我失落的回到家,正巧趕上了奶奶的電話,電話那一頭一定是一個迫切希望看到孫女的老人,她用憔悴的聲音對我說:“囡囡,奶奶前兩次打電話給你,你愛吃小湯圓,奶奶想過來給你做,你又說太忙,現在是雙休日,奶奶過來做好嗎?”我聽了感動極了,說:“好好好!”
奶奶到了,她一進門,就問:“你爸爸媽媽呢?”“出去了!”“啊!他們天天就知道忙工作,我的寶貝孫女想吃這點東西都懶得做!”奶奶嘴里邊嘀咕著,邊說:“奶奶這就給你做!”
奶奶把做好的湯圓往鍋里放,我似乎“聞”到了“清甜”,“嘗”到了“清香”。我等了良久,終于出鍋了,我“認真”的吃了一個又一個。清香中夾雜著家鄉的味道,夾雜著愛……湯圓中的餡仿佛穿透了我的舌,穿透了我的喉,穿透了我的胃,流到了我心中去!皮是那樣的白,餡是那樣的甜,湯是那樣的香。
說實在的,我吃過許多名貴的小吃,但就是沒有奶奶做的那樣的可口!
緣分注定,我與他今生都是不可分開的。
一.‘兒時’
我們的世界
一如當初,夏日的陽光下;在遍地的野草與花兒下。
你問我:“長大了,你還養我嗎?”
我答:“我一定養你!好好對你!”
兒時,父母工作比較忙,自是無暇顧及我的;于是我就一直住在你的家里。
每天清晨伴隨著雞叫聲與清脆的鳥叫聲起床;那時天已經很亮了,八九點鐘吧;陽光射在院子里似一片金色的海洋!奶奶在桌子上擺好早飯,多半是油條,豆汁,面條和一個雞蛋。有時還會多幾片江米糕—我最愛江米糕!奶奶常會切下一片手掌大的給我;雪白雪白的糯米,上面有幾枚蜜棗。甜甜的融進我的心里;而其它的東西例如我最厭惡的油條我就會趁奶奶不住意溜進分院喂小狗。
早飯過后,我先是在小院子里玩,而后和你一起去‘坡里’。
坡里,是另外一個世界,只屬于你和我。
先跨過幾條鄉路,而后順著下坡滑下一條羊腸小路。一條河流徐徐流淌,水面蓋著一層綠草像鋪了些毯子,迎面是綠茵茵的樹木與低矮的棒子桔(即玉米秸)。上面小山丘上則是綠草紅花!心情隨之蕩漾起來。
你挽著我淌過小溪,清涼舒適;你牽著我跨上山丘教我辨認野菜還一邊說著:“那是車前草,這是灰灰菜,開著白花的是苦菜…”我會蹦來蹦去的采下一把苦菜給你。你笑笑摸著我的頭說:“真乖!”路過垂柳,你會摘下幾根藤條編成花壞戴在我頭上;同時你也會為了我挽起褲腿在河里捉蝦摸魚!
記住你,快樂而又難忘。
二.玻璃‘饃饃’里的水晶心
長大了,離開了你又回到父母身邊;每次回去你總會拿出自己做的‘珍饈美味’一股腦的塞給我。好像我吃的不飽!不好!
你做飯有一手!老鼠摸樣的蒸糕,酸甜的紅蘿卜絲,外面吃到菜里面吃到肉的‘芽卷’;而最讓我難忘的屬‘玻璃饃饃’了。確切來說是酥糖饃饃。
饃饃即饅頭。
有天你招待客人,旁邊有一盤黃燦燦長方體的小吃;我當即抓了一塞進嘴里:“又甜又酥,像點心!”一時嘗不出這是什么。你笑笑說:“那是你大爺帶來的小吃‘玻璃饃饃’,還是自己做的呢!”只記得我一直在說‘好好吃。’
當時是無意的,卻害你忙了半天。
下午回來時,你端出一盤黃燦燦的小吃給我,我大塊大塊的吃還不住說:“嗯!真好吃。”你羞紅了臉。
奶奶這才說:“你說你喜歡吃,他就逼著人家教他,學了一上午,不知糟了多少饅頭!”
回頭又看看你,你憨憨的笑,陽光下像個孩子。
記住你,因為你的‘傻’。
三.為什么你那么難忘?
時不時,夢中蹦出你的身影:高大粗壯,黑黑的,非常憨實。
爺爺!爺爺!幾度春秋抹不去我對你的愛,對你的留戀!
一、通過教學活動認識各種客家美食進行愛家鄉教育
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是向幼兒進行愛家鄉教育的好辦法。如在《香甜可口的客家小吃》的科學活動中,我精心收集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做成教學課件,通過演示課件,幼兒比較直觀形象地了解了客家一些比較出名的小吃:味酵粄、發粄、仙人粄、糕等,以及這些小吃的制作要點。同時準備這些小吃讓幼兒品嘗,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我用語言告訴孩子,這些小吃是我們家鄉梅州特有的,很多外地的客人來到梅州都要品嘗并購買,激發幼兒的對家鄉的自豪感,無形中愛家鄉的感情深化了。
二、組織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引發幼兒愛父母、長輩、愛周圍人的情感
孩子愛家鄉,愛周圍人的情感,需要有計劃地組織實施多樣化的有實效的活動來強化影響幼兒的情感。在客家美食和食育的課題實施中,一些活動需要后勤人員的配合,還有家長的參與。比如綜合活動《我愛客家美食》,需要家長配合在家和孩子準備一些客家菜肴,孩子在和父母共同準備活動的同時了解了父母平時的辛苦,在第二天和同伴一起品嘗和分享時,我適時啟發孩子:“這些美食好不好吃?是誰幫你們準備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辛苦嗎?”我讓孩子在品嘗的同時說一句感謝長輩的話,許多孩子大聲說出了自己的感受。當廚房人員在做點心味酵粄時,我組織孩子去參觀,讓孩子最直觀形象了解味酵粄這種客家小吃的制作過程,同時讓孩子看到廚房阿姨忙碌的身影。參觀后,孩子剩飯,丟棄點心的情況少了。
三、讓孩子通過自己動手做客家小吃美食,體驗成功,喜歡客家小吃美食,從而激發愛家鄉的情感
記得那時候,媽媽和奶奶揉粉剁餡,做大麥鼓頭,我就在旁邊幫忙,做小麥鼓頭。那一個個硬幣大的小麥鼓頭,一口一個,也能品出菜癟的香味。
漸漸的,那硬幣大的麥鼓頭隨著年齡的增長,越變越大了。每逢媽媽做麥鼓頭,我也摻和著一塊兒做。奶奶將韌白細膩的小麥粉和少許的糯米粉揉成一團,媽媽則忙著炒餡,那剁得細細的菜癟碎、臘肉丁和炊皮,在鍋里翻來覆去,雖然顏色并不好看,聞著卻十分噴香誘人。
先將一塊麥粉搓成球形,再做成一口小碗狀,就可以往里面夾餡了,用羹勺盛一些菜癟來裝滿“小碗”,然后封住口子,再揉一揉,用木滾棰將它卷得圓圓的、薄薄的,就可以放在平底鍋上烤了。要是稍有不慎卷破了粉團,還可以用筷子蘸一些預備好的粉漿涂在上面。
當鍋燒熱了以后,媽媽就會把火候調小,免得熬糊了麥鼓頭。當軟軟的麥鼓頭變得微黃發硬,臉上冒出一個個黑色的“雀斑”時,再稍烤一會兒就可以出鍋了。若是它像只大青蛙似的鼓起圓溜溜的肚皮,就說明你做麥鼓頭做到家了。
鍋里飄來一陣陣香味,媽媽揭開鍋蓋,只見我做的麥鼓頭像只大皮球似的躺在鍋中,眼看就要炸開了,媽媽忙關了火,取出了麥鼓頭。再瞧瞧另一只鍋里的麥鼓頭——天哪,一股難聞的焦味竄了出來。放在蒸簾上一看,麥鼓頭已經焦得不成樣了。奶奶笑話道:“怎么跟包公的臉一樣黑呀!”我插口道:“這是媽媽做的,嘻嘻,還是我的手藝好!”
麥鼓頭做好了,媽媽又泡了些菜湯,我抓了幾個麥鼓頭送去給鄰居們嘗嘗,甭提有多開心了。
那年冬天,我跟隨父母回到老家湖南。匆忙收拾好東西,便在老家度過了第一個靜謐的夜晚。月光透過窗戶灑了進來,打在我的臉上。我本無睡意,趴在床上,看向窗戶外頭的夜空,稀疏的星星眨啊眨啊眼睛,冥冥間,好像聞到了一陣晚風送來的清香。外頭依稀還可以聽見別人家談話的聲音。這么好的夜晚,為何不出去走走?我從床上爬起來,穿好衣服,披上了一件大衣。跟家里人打了一聲招呼并保證十點鐘之前回來便出了門。
家門外,有一大片種菜的地方。但是因為是冬天,枯燥了。我百般無聊地踢著水泥路上的石子。走了十多分鐘,累了,蹲在一叢草地旁,把一棵棵草用力拔起,但是卻感到了之前從未感到的快樂。因為我從未在這么安靜的夜晚中享受過一個人獨自的快樂。休息了好一會兒,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便繼續往前走。沒一會兒,我便停住了腳步。
眼前只有十多厘米的地方。右一個扎著馬尾辮,穿著綠色毛衣,還穿著一條黑色粗布褲的女孩子追著兩只蝴蝶正在奔跑著。黑色馬尾一甩一甩的,綠色的身影在我眼前晃。不知為什么,腳不由自主地邁開來,想那個綠色的聲音跑去。
“嘿!你好!”
我拍了拍她的肩膀,和她打招呼。她轉過頭來,驚愕地看著我。這樣尷尬的場面持續了三十多秒……“哦。你好。”她站好,微笑著看著我。她很漂亮,笑起來的時候有兩個酒窩,還會露出虎牙呢!“呃……我是來這里過年的,對這里不太熟悉,也沒有朋友。所以,你可以成為我在這里的第一個朋友嗎?”“好啊。”
從那以后,在老家的半個月里,我都會去找她。她真的對人很熱心,也很有禮貌,很愛干凈。
就在某一天,我邀請她去我家玩。她很爽快地答應了。“奶奶!我回來啦!”一進家門,我就大呼小叫。奶奶的身影很快出現在我的視線里。“回來啦?來,看奶奶做了什么好吃的!”奶奶連忙拉著我的手,我還沒進到客廳呢,奶奶的視線就被站在我后面靜靜微笑著的她給吸引住了,“彤彤,她是誰呀?”“奶奶!她是我認識的一個好朋友!我特地邀請她來家里玩的!”奶奶點點頭。她走上前來,挽住奶奶的手臂,親昵地說道:“奶奶好!早就聽曾雨彤提起過您了呢!這是我自己做的一些小吃,不好吃不要介意哦!”她轉過身,拿起剛剛放在地上的一包東西,遞給奶奶。奶奶打開來看了看:“呵呵。說哪的話?雨彤帶朋友來了,我肯定是應該高興的啊!謝謝你啊!”“不用謝奶奶!奶奶喜歡就好了!”她的酒窩更深了。她身上那件干凈的白色毛衣,真的比我身上這幾層的衣服,還要更加地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