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向沙漠進軍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直觀法
即在導入新課時,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借助圖片,音樂等,把干巴巴的說教變得生動有趣,這也是學生特別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形、聲、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穎形象,會使課堂教學氣氛輕松愉快,增強學習知識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可設計如下導語:“同學們,請大家和我一起邊欣賞音樂,邊觀看圖片(播放蘇州評彈,同時用幻燈放映蘇州園林的圖片),大家知道這是什么音樂嗎?古老的蘇州有著馳名中外的兩大文化瑰寶,那就是評彈和園林,今天讓我們走近這瑰寶――蘇州園林,走進這如畫般的世界中。”教師要盡力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情境,強化優美的學習氣氛。
二、激趣法
1.情感激發。即通常所說的“以情動人”,就是用作者的情去熏陶學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學習語文是一種美的享受,猶如欣賞一件藝術珍品,從而懷著與作者相同的情趣進入學習狀態。如:學習《醉翁亭記》一課時,可設計如下導語:“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麗,歷史悠久,不僅有許多秀美、壯麗的自然景觀,也有著無數蘊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觀。我們大家在贊嘆黃山和九華山之時,可不要忘記了這么一個地方,它曾經令宋代大文豪家歐陽修迷醉,并因此而給自己取了個;‘醉翁’的雅號,那么這是什么地方呢?今天就讓我們大家跟隨‘醉翁’一起來領略醉翁亭的風采吧。”這個時候學生的情趣就被激發起來了,急于想知道是什么樣的美景讓人陶醉,因此閱讀興趣也就大大增強了。
三作業區距離場部三十多里。當我們砍好紅柳,加工成二尺長的栽子,再捆成捆,太陽已經要落山了。我們草草吃完飯,準備返回場部。運輸工具便是被稱為“沙漠之舟”的駱駝。當地職工幫我們把紅柳捆子綁在駝背上,每峰駱駝兩捆,駝背左右各一捆,中間用繩子牢牢系住。
一切準備就緒之后,我們就該起程了。一跨上駝背,駱駝還沒起立的時候,我的心就開始狂跳起來。我從來沒騎過駱駝,總擔心會從駝背上摔下去。繼而,駱駝的一起一站把我嚇得夠嗆,大幅度的前俯后仰晃得我頭暈。那一瞬間,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了。我下意識地雙手使勁抱住駝峰,屏住呼吸,眼睛都不敢往下看。隨著牽頭駝的職工的一聲口令,駝隊緩緩前行了。我的緊張隨著駱駝的腳步越來越強烈了。駱駝每前進一步,我就跟著晃蕩一下。萬一被晃蕩得掉下去,還不被駱駝那如盤大腳給踩扁了。
等駱駝正式進入沙漠后,這就遠不止駱駝本身的晃蕩了,還要加上起起伏伏的沙丘,駱駝時而爬上了丘頂,時而下到了丘谷,坐在駱駝上的我感到了劇烈的顛簸。那種感覺真像是乘舟行駛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走了一段路之后,我才慢慢地適應下來,心情也平靜了許多。此時,我才注意到沙漠的夜景。來到林場很長時間了,從沒有見過沙漠,特別是夜晚的沙漠。
仰望太空,浩渺無際,大地仿佛被一口碩大無比的鐵鍋扣著。墨黑墨黑的太空中不計其數的星星爭相 眨著明亮的眼睛。偶爾有流星劃過,留下一條發光的銀線。如此美麗壯觀的夜的蒼穹,令人陶醉,讓人遐想連篇。
夜,靜得出奇,只有響亮的有節奏的駝鈴聲飄蕩在空曠的夜的沙漠上空。
騎在結實溫暖的駝背上,聽著幽幽的駝鈴聲,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像是坐在搖籃里,聽著身邊母親那輕柔婉轉的催 眠曲,便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
開辟 kāipì 開拓 kāitu
【開辟】打開通路;創立。如:
1.哥白尼發表了地動學說,不但帶來天文學上的革命,而且開辟了各門科學向前邁進的新時代。
2.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保護了農田,開辟了綠洲,而且對交通線路也起了防護作用。
【開拓】 開辟;擴展。如:
3.天空海闊,真是開拓人的心胸啊!
一、恰當使用表示時間、空間、數字、范圍、性質、程度等起修飾、限制作用的詞語。如:《向沙漠進軍》中的幾句話:①“風沙的進攻主要有兩種方式。”用“主要”表明這兩種方式是諸方式中主要的兩種,并沒有排除還有其它方式。②“我們有計劃地向沙漠展開攻勢,已經取得了若干成績。”“有計劃地”表明展開的攻勢是多次而有步驟的。“若干”表明成績不只一項。③“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最”字足以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之嚴重,“自然”說明了這“敵人”的性質,“之一”表明人類的自然敵人不只有沙漠,它只是其中之一,語言準確、周密。
二、恰當運用“模糊”詞語:即不要把話說得太死、太絕對,恰當選用一些表示估計、推測和約數的詞語。雖然說明文要求語言準確,但這與運用“模糊”詞語并不矛盾,因為有些問題只有“模糊”一點,才更顯得準確。如《中國石拱橋》中的兩句話:①“《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大約”、“可能”表示估計、推測,如果沒有這兩個詞語,說“旅人橋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就把話說得太絕對了,因為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確切的資料證明它一定是“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這個時間只是一種估計、推測,所以用“大約”、“可能”更顯得語言準確。②(石拱橋)“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上”,“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是泛指石拱橋雄跨在江河上的時間,因各種石拱橋歷時長短不一,只能用約數來比較“模糊”的說明。這正是尊重客觀事實,顯示了說明的科學性。
三、恰當選用近義、同義詞。我們漢語詞匯豐富,近義、同義詞相當多,但它們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達的意思是不盡相同的,如范圍的大小、程度的輕重、感彩的褒貶等等,應當選擇最恰當的詞語來應用。如《看云識天氣》一文修改過程中兩個句子的詞語選用情況:①原句:“還有的像山,像水……”改句:“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山”改為“峰巒”,“水”改為“河川”,因為“山”和“水”的概念太廣泛,不如“峰巒”、“河川”的概念準確、形象、具體。②原句:“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氣候。”改句:“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作者把握了“氣候”與“天氣”兩個詞語的內涵,將“氣候”改為“天氣”,顯示了作者選詞的準確性。
四、注意詞語的搭配。說明文中前后語言的搭配要合理,順序要正確。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謝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蘇州園林》)。“亭臺軒謝”“布局”合理才美觀,“假山”和“池沼”“配合”得體才有真實感,“花草”和“樹木”相互“映襯”才出藝術效果,“近景”和“遠景”要有“層次”。詞語的前后搭配,完全合乎事理,非常恰當。
五、適當使用概括性語句。用簡短的話概括出說明對象的本質特征更能顯示出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如:“一句話,人類語言的特點就在于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人類的語言》)準確的概括出了人類語言的特點。再如:“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蘇州園林》)準確的概括出了蘇州園林的群體特征。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新課改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的想法及做法:
一、預習導入,開拓思路
鑒于學生很多沒有自學的習慣,我每天精心設計了“預習指導”,要求學生根據其要求去預習課文。預習指導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計:(1)讀通課文:借助字典,掃除文字障礙;(2)理解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內容;(3)品讀課文:抓住重點語句,體味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如《熱愛生命》的預習指導是這樣設計的:(1)通讀全文,掌握重點字、詞。(2)作者是怎樣看待生命的?(3)找出自己暫時不理解的句子;(4)你對“享受生活”怎么理解?(5)認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
預習指導意在引導學生怎樣進行先學、從中領悟自學的方法。設計先細后粗,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逐步取消,讓學生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自學,為自主、合作、探究課堂順利進行做準備。
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一)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的一份報告中,提出了現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已經成為現代人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學會共同學習、生活,培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合作精神,是教學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方面。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單一的師生交流形式,變“雙向交流”為“多向交流”,使學生感到的是輕松、自由,而不是壓抑、緊張和自卑,順理成章學生就會成為交流的主體。讓學生參與合作學習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
1、組建學習合作小組。
合作學習,首先要合理地劃分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的個性、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將學業水平高、責任心強,且樂于助人的學生選作小組長,由小組長召集組員學習、決定學習內容、督促學習過程、檢查記錄組員學習情況等。再根據學生能力、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諸多方面存在著不同,對學習小組要靈活組合,同時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這更有利于學生之間愉快地進行合作。力求小組之間能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相互促進,讓學生去自行探求知識,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討論中爭做發現者和創新者。
2、為學生創設合作情境,營造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師或學生提出的問題,如果教師不注意引導和調控,只讓幾個尖子生回答,就會剝奪大部分學生思考的時間,使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受挫。這時我們就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精神,引導小組長組織、討論、交流存在的問題。經過相互探討,集思廣益,解決疑難。對不能解決的問題,暫時先擱置起來,在討論結束后由小組長提出,老師進行點撥。在合作學習中,學習優秀的同學要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注意引導他們合作精神,多鼓勵,少批評。以便每一位學生保持自信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組內既要分工,更要合作與鼓勵。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可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自我展現和評價。在教學中,應給予大部分學生足夠的思考、合作時間,重視生生互動,只有保證合作的時間,學生才有機會進行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體現,學生才會產生求知欲望,把學習當作樂趣,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教師做合作下的點撥者
學生經過自主、合作、探究過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把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教師幫助解決。教師在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時,注意引導學生讀文,讓學生去自讀自悟,確實需要講解的,簡明扼要,只是點撥,而不是面面俱到,滔滔不絕。教師根據教材特點,引導學生總結一些有規律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改變傳統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現在的學生學習過程不應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或教師“教給”的現成結論,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豐富的、生動的思維活動,是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教師則應為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激發并養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從而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學習活動。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做自主、合作、探究氛圍的營造者
在課堂上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低年級最為明顯):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來不及舉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甚至大聲呼喊、不自覺的站立。對于這些現象很多教師因其擾亂了秩序井然的課堂,影響了教師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就想方設法來封堵學生的嘴巴,呵斥這些所謂過激的行為。其實這些現象的存在,我認為是正常的,可以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說多說少沒關系,說對說錯沒關系,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并給他們平等的表現機會,這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彌補了課堂上時間的局限又照顧到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個體差異,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認真傾聽來自學生的意見和感受,有利于老師獲取信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需要。師生間坦誠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課堂教學始終處于愉快、輕松之中。否則,學生的興趣、積極性和創造性,都會在維持課堂秩序”的同時扼殺了,剩下的只是“俯首帖耳”、機器性的記憶。因此,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好這“度”為他們營造一個氛圍,為他們創設一個自主的空間。
2、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解決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欲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愛因斯坦曾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愛提問題的人,往往是積極思考,富有創造力的人。因此,教師要隨時注意挖掘教材中隱藏的發現因素,在創設一定課堂氛圍的情境下再創設一種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知識,使教學過程圍繞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而展開。恰到好處的提問,可引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激發學生去積極思維,使學生情緒處于最佳狀態;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為此,進行探究性提問我認為應從幾方面入手:
(1)提問要層層遞進,有助于突破重難點
教師的提問應環環相扣,層層遞近,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己嘗試解開疑團,當學生的思維出現阻塞、中斷時,教師應及時點撥,引導學生走出認識的誤區。如:《向沙漠進軍》的教學中,我設計的思考題是:作者為什么提出要向沙漠進軍,沙漠對人類有什么危害?風沙進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提出了哪些改造沙漠的方法?我國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前景如何?隨著一連串有邏輯聯系的設問,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就迎刃而解。
(2)提問要有開放性,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和創新思維
發散思維是一種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教師提問要引導學生的思維不受課本知識的局限,不刻意追求唯一的結論,要減少限制性因素,啟發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上思考問題。如:在分析《熱愛生命》這篇短文時,我問學生“文章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你是怎樣看待‘生’與‘死’的?”“談談你如何‘享受生活’?”學生經過獨立探究,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在集思廣益、在排除謬誤中獲取新知,進而提高到理性的認識。
(3)提問要具有啟發性。啟發性的提問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啟發性的思維能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如:《紫藤蘿瀑布》中引導學生在理解“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的基礎上,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你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你會怎么辦呢?”“作者加快腳步意味著什么呢?”學生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延伸和升華。學生的想像是豐富的,只要善于誘導與啟發,就能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
3、使問題具有探究性,為他們創設探究問題的氛圍。
課堂教學時,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現、探究。對問題的好奇,促使學生引發內在的需要,學生在自讀、自問、自悟、自解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嘗試性探究學習的成功喜悅,從而喚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內驅力。課堂教學中,教師用生動、準確、簡練的語言表達,設置問題巧妙、新穎、懸念不斷,再加上豐富的情態語言,就能把學生帶進一個又一個思想境界,使他們的學習情緒高漲起來,不斷地用心思考,面對各種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豁然開朗。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結合學到的知識,為他們提出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使他們自主地去嘗試、探究、感悟,從而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問題的本質。如:還是《向沙漠進軍》這一課,我們通過認識沙漠,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增強了環保意識,長大為治理沙漠做出貢獻,應該是同學們的共同愿望。在此基礎上,組織進行一次交流、自勵的語文活動,以提高他們的憂患意識。A、分小組對有關沙漠的知識進行搜集、整理。同學們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家里的圖書、圖書館或上網進行查閱。B、沙塵暴到來的日子進行實地觀察,寫出觀察日記。C、組織全班同學交流材料,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補充,以增進對沙漠的了解。D、同學們做一次想像作文,幻想一下,如果我們積極的治理沙漠,將是什么樣子?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又將是什么后果?這樣的活動和探究可以使學生有自己的認識,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立場和觀念。又如:我們在學完《春》以后,結合小組為他們提供活動范圍,A、關于春節民俗的研究B、天津地區春季沙塵暴的研究C、春的文化豐富內涵。鼓勵他們借助圖書館、互聯網及身邊的書刊,搜集、整理相關資料信息,對其中一項活動進行探究。這樣在他們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得以展示、發揮和創新。作為教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要把正確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并督促學生應用
4、允許學生犯規,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為創新思維提供契機。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果學生有好的想法打斷教師的發言脫口而出時,教師應用友善的態度允許學生犯規。因為很多具有創造性靈感的火花,往往就是在一閃念間迸發的。對學生的獨到的見解,要充分鼓勵;對學生的異見,要尊重理解;對學生的誤見,要寬容引導。學生的創新不是與生俱來的,它要通過知識的積累、大膽的探究、實踐的應用以及內在的轉化而逐漸培養出來的。
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現并敢于提出問題。因為,學生要能發現并提出問題,必須通過分析、思考、觀察。許多偉大的發明創造都是自提問開始的。不過,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積極地引導,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教師決不可以包辦代替,簡單回答了事。此時,教師對提出設想的幾位學生以及提出問題的同學要加以表揚,使其他學生對他們的敢于質疑的勇氣和敢于創新的精神羨慕有加,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創新意識和能力大大增強。
5、注意多元化的課堂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