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評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奧運會開幕式引來眾多評論,我已過了半夜爬起來看直播的年齡了,看完了開幕式的錄像,評價就是六個字:節約、幽默、創新:
一、節約:
英國人稱他們是在輝煌的時候拿到了主辦權,是在陷入底谷時舉辦的奧運會,因此,節約成為了第一大亮點,倫敦奧組委自知無法在奢華程度、燈光焰火等方面與北京相抗衡,因而他們走了節約的路線,沒有碩大的LED屏幕,見不到制作優良的大道具,沒有精美的服裝和高科技燈光,沒有人海戰術的對稱美,群眾演員的服裝也沒有整體劃一的要求,我發現他們的服裝甚至都可以從各個層次的演出團體借來使用即可,并且群眾演員在所有的彩排時都必須自己化裝,只有在正式演出時才能享受一次由專業化裝師化裝的待遇。總導演不愧是玩電影的,把現場和電影鏡頭一嫁接,既避免了轉場時的混亂,又帶著觀眾隨意魔幻地穿越。省錢又省力,這種方式據稱還是第一次廣泛采用。
節約還體現在時間的分配上,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宣誓的時間與火炬繞場的時間疊放在一起,因為一定要在公交車輛收班前結束閉幕式,否則又要按他們的勞動法的規定發放一筆不菲的加班費了。
還有,吉祥物不像北京奧運會,一下子就設了五個,只有兩個,比賽獲獎者是沒有吉祥物的,想要?掏錢!鮮花?對不起,(獲獎者)只有很小的一束。免費的飲水?對不起,掏錢!
二、幽默:
屏幕上,由丹尼爾-克雷格扮演的007(他是007的第6任扮演者)突然出現,緊接著是英國女王受邀來到現場!怎么來的?007駕駛著直升飛機,在倫敦碗上空,尊貴的女王直接就跳傘下來了。你知道英女王高壽幾何嗎?實際上就在人們捏了一把冷汗時,伊麗莎白女王在現場莊嚴地出現。這個“包袱”引來現場觀眾的掌聲。實際上女王是從通道直接進入現場的,而跳傘的是英女王的一個男性替身,他是42歲的英國人加里-康納利。
憨豆先生的出現是最大的亮點。他在倫敦交響樂團演奏奧斯卡獲獎電影《火的戰車》中的經典旋律時“濫竽充數”,一會混著鋼琴,一會打著噴嚏找紙巾,其揩鼻涕和放屁的動作十分搞笑,雖有點不那么紳士。但只要看看現場和電視觀眾的反應,你就知道休閑、放松的目的達到了。
先期舉行的朝鮮女足與哥倫比亞女足的比賽中出現了“國旗”烏龍事件,組委會不得不向朝鮮隊正式道歉。開幕式上,在朝鮮隊出場時,BBC解說員還念念不忘再“幽一默”:希望我們這次用對了國旗……
三、創新:
在服裝方面,中國隊的一貫“中國紅”受到了BBC的“廚房”式評價,而英國隊的隊服,卻有大膽的創新,結合了西服、夾克和運動上衣的“三合一”式服裝,特別點晴的是頸部、肩部的金色的拼塊,突出地顯現了尊貴的皇家風范,傳統的貴族氣質,對東道主服裝的選擇,我的評價只有一個字:絕!
動物進場參與表演,電影鏡頭和表演場面大量對接,都是可圈可點的嘗試;得到了媒體、觀眾和專家一致好評的,則是其獨到的火炬點火方式。
歷屆奧運會開幕式壓軸的就是火炬點火,點火的方式和點火的人員一直就是開幕式的最大賣點。上屆奧運會李寧用傳統的中國功夫,繞著鳥巢飛奔一圈后,在高空點燃主火炬,震撼之極。(寫到這里,我不禁納悶,當時為什么不讓他用高難度的體操動作出場、甚至點火呢?)本屆奧運會選擇的點火方式突破了歷屆奧運會的點火方式,沒有主火炬塔,也沒有主火炬手,貝克漢姆也只有開著游艇護送火炬到現場的資格,由7名奧運英雄選出的7名90后火炬手,頗具代表性和深遠的寓意。這7人中,有5名運動員,一名醫生,一名海員,性別是四男三女;有白人,也有有色人種。他們在與6名火炬手完成火炬交接后,慢慢跑到場地中央,點燃了每個代表團聚集在一起的204個代表團的銅“花瓣”,隨后銅“花瓣”慢慢豎起形成主火炬。通過這種全新的點火方式,充分詮釋了本屆倫敦奧運會“激勵一代人”的理念。
創新還表現在注重對參與者付出辛勤勞動后所應得的尊重,表演者有專門接受掌聲的時間,志愿者也得到了全場山呼海嘯般的致意,為倫敦奧運場館出力的施工人員組成列隊迎接圣火入場……現場和全世界的掌聲都獻給了他們!
時鐘終于敲了8下,奧運會閉幕式開始了。閉幕式在大型的舞蹈中拉開了帷幕。演出陣容氣勢宏大,演員眾多,配合特大屏幕。那一個個奪冠的精彩的瞬間,一個個英雄的笑臉,把我帶入這激動人心的十六天的回憶之中。
接著,是運動員們進場。和開幕式不一樣的是,運動員們自由進場。他們歡笑著,做著各種手勢,有的扭著身子。有的戴著獲得的獎牌,但沒有獲得的同樣高興。好多運動員爭先恐后地跑到鏡頭前和我們打招呼。雖然語言不通,但我想我們的心是相通的,這短短的16個日日夜夜中,中國人的好客一定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鳥巢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緊接著,是奧運會旗交接儀式。先升希臘國旗,唱希臘國歌。再升中國國旗,唱中國國歌。最后是莊重的降奧運會會旗,唱奧運會會歌。中國奧組委主席劉淇發表了熱情洋溢的閉幕式演講詞,奧運會主席羅格也對2008奧運會做了高度的評價。接著升英國國旗,羅格從劉淇手中接過會旗,再把奧運會旗交給倫敦市市長。
英國政府給我們帶來了8分鐘表演節目。鳥巢里開來一輛紅色的大巴士,這時又來了一個盲人,人們組成樓梯給他上車。象征著奧運的關愛之情。突然間,巴士的車頂部分自動地解開了,變成了綠色的草坪,從里面頂上一位漂亮的女歌手。她的歌聲動聽又嘹亮,雖然我聽不懂,但我知道是在歡迎我們。
接下來是熄火炬儀式,在莊嚴的圣歌聲中,熊熊的火炬熄滅了,這表示奧運會圓滿結束。觀眾席上一陣歡騰。
在距離2012倫敦奧運會開幕還有兩周的7月14日,寶馬在鳥巢舉辦了規格堪比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BMW悅盛典”。此次“盛典”由張藝謀擔任藝術指導,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總導演陳維亞、開幕式總音響師金少剛、總燈光師沙曉嵐等聯合“操刀”。在寶馬標志性的“雙腎”格柵造型做背景的舞臺上,流光溢彩、酷炫十足。本次活動也是今年3月在廣州舉行的寶馬奧林匹克計劃啟動盛典的精彩延續。
從3月廣州舉辦“BMW奧林匹克計劃啟動盛典”活動,到7月的一系列BMw奧運之悅嘉年華活動,寶馬借奧運圣火點燃了一波又一波“BMW之悅”的品牌熱浪。但在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營銷高級副總裁戴雷博士看來,品牌和奧運的結合不僅僅存在于簡單的“借勢”之上,關鍵仍在于要將奧運精神與品牌內涵,將品牌精神與消費者之間建立連接并相互融合,從中挖掘品牌價值與市場價值。
借奧運再傳播品牌定位
戴雷所說,寶馬希望通過贊助奧運會,讓受眾更好地了解“BMW之悅”的品牌定位。“2012年是奧運年,我們有很多市場工作都是圍繞奧運這個平臺來詮釋和傳播BMW之悅。針對奧運,寶馬提出了‘ALL FOR JOY(為悅,全力以赴)’的口號。最重要的是,將長期進行品牌宣傳,并加大力度將奧運精神和寶馬精神聯系在一起。”戴雷說。
2010年11月,寶馬(中國)與中國奧委會結盟,獲得了長達6年(2011~2016)的中國奧委會和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合作伙伴資格。據悉,與中國奧委會結盟是寶馬集團在全球支持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寶馬(倫敦)已成為2012年倫敦奧組委汽車合作伙伴,將為倫敦奧運會運動員和賽事官員提供近4000輛BMW和MINI汽車。與往屆奧運會汽車贊助商不同的是,寶馬集團提供的車輛將全部采用BMW高效動力(Efficient Dynamics)技術,其中包括純電動車MINI E。在今年倫敦奧運會上,BMW與MINI品牌分別贊助了兩支中國奧運隊伍。其中,BMW品牌贊助中國擊劍隊和中國帆船帆板隊,助其征戰倫敦奧運會及其他各大賽事;MINI品牌則贊助了中國自由式滑雪隊和中國單板滑雪隊。
“很多人還沒有注意到我們贊助奧運會。事實上,如果我們只讓大家知道寶馬是奧運贊助商,意義并不大。我們更希望通過奧運會,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寶馬的‘BMW之悅’的內涵。”戴雷說,“‘BMW之悅’所代表的品牌精神正是在體驗激情的同時,心懷對夢想的追求、對不屈不撓精神的尊重,這與‘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非常契合。”
“體驗”是營銷品牌的核心
2012年上半年,寶馬集團在中國大陸的銷量為158956輛,同比增長30.7%,中國市場再次超越美國,成為寶馬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2012年的中國車市正在從井噴狀態趨于理性,整體增速從30%回落到個位數。雖然豪華車細分市場依然保持平均30%左右的增速,但從終端市場的表現看,各豪華車品牌經銷商體會到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價格戰此起彼伏。但是在市場有變化的時候,寶馬的戰略性決策并不是通過價格調整來適應這個變化,而是“當市場遇到挑戰時,一定要靠品牌,可定會繼續加大品牌投入。”戴雷表示。
于是,一方面,我們看到寶馬深耕四、五線城市,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寶馬借奧運年的奧運營銷之勢,大力推廣寶馬之“悅”的品牌主張。
著名營銷大師舒爾茨曾經說過,“當你要開發或者維護你的品牌時,應該先從消費者著手,而不是先從競爭對手著手”。事實上,寶馬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登科博士多年前就提出了要以客戶為導向的理念,并一直延續至今,被不斷完善和創新。在寶馬看來,品牌和奧運的結合不應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借勢”上;奧運營銷的核心是要把奧運精神、品牌內涵和消費者連成一體,從產品體驗到品牌體驗,從而真正挖掘其中的價值。
“體驗”二字,一直是寶馬的主張。“通過體驗才能讓大家感覺到什么是‘BMW之悅’,比如,體驗一次活動大家發自內心的快樂就是悅,寶馬的品牌理念也決定了它更需要通過體驗來宣品牌。”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市場活動高級經理劉旭介紹說。
2008年,這個振奮人心的一年;2008年,這個令全國人民悲痛的一年;2008年,這個讓世界歡呼雀躍的一年;2008年,這個讓世界永遠不能忘懷的一年。
“當!當!”吉缶在響著。奧運會開幕式徐徐拉開帷幕。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現場的時間與電視右上角的時間分毫不差,充分顯示了主創人員的獨具匠心和絕妙構思。時間到了,二十九個成功足跡向鳥巢走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展現中國風采的:中國毛筆畫、中國古書、中國字……無一不展現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悠歷史,燦爛文化。隨后是劉歡與莎拉.布萊曼共唱《我和你》等一系列更精彩的節目。這足以讓現場的觀眾和使人為之振奮!
開幕式精彩,奧運賽事更精彩。我國的金牌數位于榜首。人們歡呼雀躍,都為北京奧運會運動員取得的豐功偉績贊嘆道:“我們中國不再是東亞病夫,我們已經沖出了亞洲,沖出了世界,沖向更美好的明天!”隨著大家的陣陣喝彩聲,北京奧運會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我相信,不,我堅信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我們中國人的腳步能走在世界的頂峰,我們中國人的身影能出現在世界各地。
五月十二日一時二十分,只聽“嘭”地一聲,汶川縣發生了里氏八級地震,這是一個突然的襲擊。原是一個繁華熱鬧的縣,存有許多古老的建筑,現如今這些景象,這些建筑已不覆存在。昔日的天府之國變成了一片廢墟。地震雖然可怕,但并沒有使人們退縮,愛心與奉獻在這場災難中演繹著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地震發生時,北川中學教學樓搖搖欲墜,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曾長友老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頂住變形的教室門,學生逃離了,他卻永遠留在廢墟中;當張家聰老師看到嚇呆了的學生不知所措時,他沖上前去將學生們一個個地往外拽。十多個學生得救了,他卻被轟然倒塌的建筑物吞噬了……國務院總理得知此消息后,離召開了緊急會議,在大會中強調:要不惜一切代價,就出所有災民。這命令擲地有聲。在救援過程中,救援人員遇到了許多困難,但他們堅信一個信念:災民一定能被救出。在地震期間,到處寫著:眾志成城,抗震救災。中國人民再一次展現出了中國五千年的魅力—團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種精神,天災怕了!人禍怕了!中國人民贏了!難怪外國記者在報道中曾這樣評價:中國的總理是無法復制的!
隨著“轟”的一聲,神舟七號發射了,人們的心情已經到了澎湃的極點,因為這一刻終于到來了,指揮中心發出了陣陣掌聲,這是慶祝的掌聲。指揮人員與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隨時保持通話。在九月二十七日十六時三十九分許,通過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和配合下,翟志剛順利出艙;十六時四十八分許,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開始,這時指揮中心里又發出一陣掌聲;十九時二十四分許,神舟七號飛船飛行到第三十一圈時,成功釋放伴飛小衛星,指揮中心又傳出一陣掌聲,因為這是中國首次在航天器上開展微小衛星伴隨飛行實驗。在九月二十八日飛船“回家”了。第一次中國人在太空上漫步,表明了中國科技發展的速度之快,之強!
還有……
悲傷、激動、興奮組成了豐富多彩的2008!
讓世人難忘!
指導老師:沈宇
奧林匹克精神挫折教育大學生在現實社會中,人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很難做到事事如意,很少能夠一帆風順。面對復雜多變的時局與層出不窮的新事物,難免會出現始料不及的困難與挫折。當代大學生由于所處時代的特殊性,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進一步深入與新舊體制變革的加快,使不少學生在主觀愿望與客觀實際、理想與現實方面發生脫節造成挫折;并且,當代大學生由于學習、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獨生子女多,在經歷角色轉換與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容易對新的環境、人際關系和教學模式不適應造成挫折,產生困惑并導致心理失衡。特別是近幾年,由于高校擴招以及社會競爭加劇,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面對一系列的壓力,很多大學生不能正確應對挫折情境,驚慌失措,陷入長時間不良情緒的困擾而不能自撥,不僅影響了學習,而且給他們帶來了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痛苦,有的甚至會走入極端,造成嚴重后果。
據調查,大學生對“近一年內在學習、人際交往、情緒、生活、家庭等方面遭遇挫折的頻率”問題中,有21.8%的學生遇到較多的挫折,僅僅只有15.6%的學生說沒有遇到過挫折。有19.5%的學生有較強或很強的挫折感,僅僅只有14.8%的學生說沒有挫折感。而大學生遭遇挫折的類型主要集中在人際交往,學習方法與現狀、家庭及個人經濟地位、戀愛、生理健康以及就業等方面,就挫折感的高峰期而言,主要集中在入學的大一時期和畢業班;不同年級挫折感輕重也不相同,大一新生挫折感主要源于人際交往和學習方法,畢業生挫折感主要來源于就業和家庭及個人經濟地位。雖然原因各有不同,但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由于挫折而導致的心理問題已日趨嚴重,心理障礙的發生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所以,該如何正確認識大學生挫折引發的原因,如何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調動其積極性,促使其在克服挫折中奮起。這是我們思政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大學生產生挫折的成因分析
通過調查研究,分析歸納,大學生產生挫折的成因主要是由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形成的合力所造成。
1.傳統應試教育仍為中國教育的主要形式。雖然全社會都在呼吁推行素質教育,要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但現實情況是聽見了“雷聲”響,不見“素質”來。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傳統教育體制中重智能輕情感和意志、重文化知識灌輸輕能力訓練、重知識輕人格、重分數輕素養、重傳承輕創新、重言教輕身教等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對大學生素質的評價往往受重智育的影響而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面對現實的就業壓力和市場的短期需求,學校和大學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技能學習和訓練上,這樣的人才培養必然不能按照全面,發展的目標而是追求實用性和功利性,導致大學生身心發展不健全,容易在成績、人際交往等方面稍不如意時就出現挫折感,并不易得到緩解,影響大學生以后發展。
2.在多年應試教育影響下,中國大部分家長通常會忽略孩子的情緒,而是想方設法把孩子往學習的軌道上推,孩子的成績好了,入了名校,就是“好孩子”,形成單一的評價標準。由于目前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習慣性把孩子置于家庭的保護圈中,致使他們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會交往能力的鍛煉,使大部分獨生子女大學生都不同程度存在孤獨、任性、意志力薄弱和依賴性強等弱點。他們不懂得如果與別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缺乏承受挫折能力的培養。這些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經過挫折教育的學生,或是經歷挫折也有家長負責解決的學生,帶著在高考的壓力下沒有來得及爆發的各種問題進入大學,很可能就會在大學相對自由、但人際關系也相對淡漠的環境下,大學生對專業認知的不足,學習方法的缺陷以及對自我認知的不正確或不完全,容易導致一遇到挫折事件,眾多不適應問題就可能爆發出來,影響其身心健康。
3.激烈的社會競爭,已使大學生在校期間倍感就業壓力。再加上當前社會用人和用工仍多以學歷和文憑為標準,盲目追求高學歷和高層次人才之風盛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高消費,也造成了當前大學生挫折感強的一個主要原因。一些用人單位不從實際出發,對本單位的用人標準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費,追求高學歷,本來專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碩士生做。這種盲目提高用人標準,造成了人才的浪費,給大學生就業帶來難度。一些用人單位缺乏人才培養機制,希望進一個人才,就馬上發揮作用,創造價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經驗,認為應屆畢業生只是有書本上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應屆畢業生,導致大學生形成“畢業即失業”挫折心理。
二、弘揚奧林匹克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
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壓力,造成了多數大學生挫折感增大,身心健康受損。因此,如何以正確心態應對這些競爭和壓力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奧林匹克精神作為一種人生哲學,是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無形文化遺產,它可以通過體育競賽的形式教育大學生勇敢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不怕競爭,不怕挑戰,不向命運低頭,敢于超越自我,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不是遇到挫折、困難或者不稱心就畏縮不前。
今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提到一部電影,由英國導演休·赫德森執導的《火的戰車》,主要講述了由兩位運動員真實經歷改編而成的故事。該故事發生在1919年,英國貴族化的劍橋大學凱阿斯學院考進了一位猶太學生亞伯拉罕。這位青年深受種族偏見之苦,一心想成為贏得奧運會百米賽金牌得主的第一個猶太人,以此來對抗種族偏見,為同胞爭光。與此同時,蘇格蘭高地也有一個決心奪取奧運會百米金牌的青年利德爾。他父親是傳教士,本人是個虔誠的教徒。他認為,運動員應具備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這和基督的教義是一致的,既然天賜他一雙跑得快的腿,就是要他為上帝爭光。為了達成目標,兩人不斷刻苦訓練,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上兩人奮力爭先,一圓奧運之夢,取得冠軍和打破了世界紀錄。在這部影片里,并不是簡單敘述了體育和運動會的故事,而是濃墨重彩地描述了運動員在奮爭中面對的壓力、偏見和接受榮譽時的心理。這是一部關于勇氣、意志力和信仰的影片,30年前曾激發起觀眾們的斗志和激情,30年后的今天,由于倫敦奧運會的召開,這部影片再次回到大銀幕,其蘊含的奧林匹克精神,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喚起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激勵每個大學生堅毅、勇敢、為實現夢想而不斷的超越自我,戰勝挫折,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像巴爾扎克曾經說過的一樣,“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干者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萬丈深淵”。當代大學生如果想學業與事業上創出佳績,實現自我目標,就需要他們發揮奧林匹克堅持、進取的精神,在艱苦的歲月中,正視困難,積極主動地解決困難,戰勝挫折;否則在面對困難時畏縮不前,就會影響了身心健康,降低了創造思維活動的水平,影響實現目標的積極性,從而在人生的舞臺上消沉、低迷,無所作為。
第30屆倫敦奧運會勝利召開,其在開幕式的點火方式超出了所有人的猜測。整個點火儀式緊緊圍繞著奧林匹克精神,激勵一代人這個主題,由7名名不見經傳的青少年共同點燃由204片銅花瓣組成的主火炬塔。燃燒的銅花瓣慢慢匯聚起來,在空中組成一朵英國玫瑰,融合成一團巨大的火焰,象征世界各國和平團結在了一起,體現了公平公正、志在參與的奧林匹克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推動了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使它在遭遇到眾多的困難與挫折中發展壯大。而眾多即使得不到獎牌的國家、地區運動員排除各式困難參加奧運會的舉措,又是對奧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詮釋。“奧運會重要的是參與,而不是勝利。”這是奧林匹克的信念,這是重在參與的精神,比賽的意義不在于跑第一還是第二,而是盡力做到最好,不畏失敗。所以,在這一屆奧運會上,你可以看到“刀鋒戰士”奧斯卡·皮斯托瑞斯,作為一名殘疾人,能和健全人站在同一個賽場。也可以看到美國隊的“鋼鐵戰士”曼泰奧·米切爾斷腿完成4×400米接力預賽。韓國射箭選手林東賢10歲拿弓,17歲視力逐漸下降,現在只有0.1。但即使雙眼視力只有0.1,也無法阻止林東賢把箭射向靶心,刷新了他個人保持的男子個人射箭世界紀錄,成為倫敦奧運會上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奧運會賽場上這種堅韌不拔、追求夢想的進取精神鼓勵不但鼓勵著運動員不斷參加奧運會,超越自己,同時,這種精神也是人類自強不息、克服并戰勝一切困難、自我提高的支柱。因此,可以通過奧林匹克精神教育來增強大學生艱苦奮斗、改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自覺性,培養他們積極進取、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的生活態度,從而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敢于吃苦、堅持不懈、樂于奉獻的良好品質,提高抗挫折的承受能力,更好適應學校與社會的變化、要求,達到成人、成材的目標。
據專家估計,倫敦奧運會有49億人觀看,占世界人口的70%!奧運會以體育競技為形式,以電視轉播、現場觀看等為依托,向全球傳達了奧林匹克精神。而奧林匹克精神不僅能促進人的健康發展,而且能教育和培養人的德性品質。奧林匹克運動中“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不僅是對體育精神的一種解讀,更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這個口號,不單只充分表達了奧林匹克運動不斷進取、永不止步的奮斗精神,并以其巨大魅力激勵人們去進取、去奮斗、去苦練、去突破、去沖擊人的極限、去創造新的記錄,激勵人們勇敢頑強,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戰勝困難,勝不驕敗不餒,勇往直前去奪取勝利。賽場上的運動健兒正是靠這種精神,在頑強拼搏的體育賽場不斷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世界紀錄,或是在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和頑強拼搏中,努力實現著對美好目標的追求。不少運動員明知奪冠希望渺茫,仍付出辛勤的汗水來實現著自我極限的超越。大學生所要學習的正是這種“自信、自強、自尊、頑強、參與”的精神,催己奮進,不斷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纓,黃基秉.奧林匹克精神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
[2]余水,馬雷.論奧林匹克精神對國人的教育意義.科技信息,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