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舍得的哲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走在“取”和舍的路口,你會走向那一邊呢?1969年4月23日,蘇聯宇航員弗拉吉米爾??岂R羅夫駕駛“聯盟一號”宇宙飛船返航,突然降速傘失靈,飛船將會兩小時后墜落,當首長要科馬羅夫與家人通話時,他說:“首長屬于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想把這次飛行探險的情況向您匯報,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七十分鐘后,匯報完畢,總理代表最高蘇維埃宣布他為民族英雄,科馬羅夫眼含熱淚:“我是一名宇航員,為宇宙事業獻身是神圣的,我無怨無悔!”舍去的是短暫的生命,得到的是永恒的榮耀!
我想當時他的內心一定十分痛苦,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怎么能不眷戀親人?但他把持住了自己!他知道孰輕孰重,他做出了正確的取舍,但內心卻也承受著痛楚!可見,要擁有一個正確的取舍,就要擁有一顆胸懷天下的心。
有舍才有取!過去酷愛游戲的我,放棄了它,得到了一種更美好的人文關懷,在創網中泡著,如饑似渴的瀏覽所有精華文章,自我熏陶在文化的殿堂之中,慢慢地享受著這種美,舍前總有取才有得,取多之后,常得舍棄,才能再取,“取”“舍”雖為反意,卻也是物的兩面性!
關鍵詞:哲學思想;哲學課教學;情境創設
哲學在許多人的觀念中是古板嚴肅、抽象隱晦、深奧難懂的代名詞,在《生活與哲學》課教學實踐中,經常有學生反映該課抽象、枯燥、乏味,有相當部分學生對之興趣不高。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教師經常在哲學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以期能更有效地喚醒和啟迪學生的心智,進而提高哲學課教學的實效。然而,在具體教學中,由于創設的情境本身存在各種不合理、不科學,情境遠遠沒有發揮其真正的功用。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的學問,因此,我們在創設情境時可以以哲學為指導,增強情境創設和利用的有效性。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聯系生活,體現哲學的生活特征
哲學教學如果脫離實際生活,學生就會認為他們在課堂上所學的只是與自己生活的世界無關的書本上的東西,就會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甚至敷衍了事。因此,從社會實際生活出發是上好哲學課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可選擇那些學生熟悉或親身感受過的事例等,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主動參與學習,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深化。
例如,在教學《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一課時,教師就以當時當地的天氣實際――霧霾為例設置情境貫穿整課學習,先是投影了兩幅霧霾圖片,配上文字“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就在我對面,而我看不見你。”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什么是霧霾?探討霧霾產生的危害?霧霾形成的原因?分析解決霧霾問題的措施等。因為選擇的材料是學生剛剛親身經歷過的,感受體會更深,所以學生學習的興致立即就調動了起來,思維開始活躍起來,求知欲強。在思考分析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知識目標順利實現,學生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在對問題的探討中學生也能清楚地認識到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對霧霾的形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環境觀等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整節課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教學效果
較好。
二、巧妙設問,體現哲學的思維特征
人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只有遇到問題,才能主動地去學習。在提供了合適的材料后,還需要設置相應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并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如何用哲學思想來指導情境問題的設置呢?抽象的哲學原理是對具體事物現象等的概括、總結和升華,因此我們在對教學情境進行設問時,同樣要遵循從具體到一般的原則,問題要逐層遞進深入。
例如,在教學哲學第九課《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一課時,為了說明矛盾的含義,教師選擇了這樣一則材料:美國有一個自然保護區,原來有許多鹿群和狼群。人們為了保護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盡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頭猛增到4.2萬頭。但舒服的生活使它們運動量減少,體質下降,爾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頭。最后只得請回“狼醫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復了生機。然后教師設置了這樣3個問題:(1)概括狼與鹿之間的關系有什么特點?(2)為什么狼存在的時候,鹿的數量始終無法增加?(3)為什么狼被捕殺了,鹿的數量還會減少?從這3個問題的排序來看,學生最容易回答的是(2)(3),第(2)問從材料中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狼要捕食鹿,狼和鹿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通過第(3)問的分析學生會看出狼和鹿除了有相互對立的一面外還有相互依賴的一面,最后在前兩個問題分析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比較容易地概括出第(1)問的答案:狼和鹿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上述案例提醒我們在設置問題時要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問題要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層層設問,逐步深入,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
三、回歸生活,體現哲學的實用特征
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學哲學如果得不到一種受用和享受,任憑千言萬語,也只是空話,也只是白說?!蔽覀儎撛O生活情境,除了要引導學生喜歡學哲學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哲學的智慧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養成自覺學哲學、用哲學的習慣,這樣他們才會從“內因”上真正喜歡哲學。因此哲學課堂中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在具體問題的探討分析中得出抽象的哲學原理還需要再次回歸生活,指導實踐。
例如,在教學《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中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這一塊內容是,教師選擇了學生的學校實際――校文明班級的評選為例,為了充分發揮優秀班集體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我們學校一直開展“文明班級”評比活動,評比項目主要有:學習(占60%)、出勤、衛生、出操、紀律。綜合以上幾個項目進行評分,最終評出校文明班級。請你結合實際,談談我們班爭創“文明班級”的過程:(1)應以哪一個項目為重點?(2)其他項目能忽視嗎?為什么?這說明了主次矛盾之間有什么聯系?(3)作為重點的項目是不是始終不變的?這說明了主次矛盾之間還有什么聯系?在對三個問題的分析中得出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指導意義之后,教師又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請運用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談談該原理對你的學習有何啟示:(1)進入高二,你的學習要處理好語、數、外、選修、必修等學科之間的關系,你是如何處理的?(2)明年3月份左右,你準備如何處理上述學科之間的關系?(3)明年3月份以后,你的學習中要處理哪些學科之間的關系?你打算如何處理?最后總結生活智慧。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在具體問題的探討分析中得出抽象的哲學原理后再次回歸生活,實現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中,實現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的有機統一。
課堂教學成也情境,敗也情境。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非常重要,而哲學思想可以指導我們創設更科學有效的情境,讓教師在創設情境中引導學生接受知識、內化情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
做人。
及至現代,野餐與慈善晚宴、化裝舞會這樣的高貴派對有著同樣的象征性。它既是社交半徑的呈現方式,也是圈子經濟的集中體現,甚至可能是國與國之間的對話方式。
野餐“下流”:貴族運動到資產階級“小確幸”
不得不承認,幾乎所有在餐桌上揮霍時間的享受都是歐洲貴族發明的,看似草根的野餐也是如此。
早在中世紀歐洲,“野餐”就隨著貴族們的狩獵活動萌芽。十四世紀末的費比思在《狩獵之書》中圖文并茂的詳盡記載貴族野餐細節:先由陪侍的仆從搭起桌子鋪上桌巾,并擺設餐具,接下來有專司飛禽或走獸的飼養人選好要宰殺的動物呈上,再由專門烹煮野味的廚子大展身手,分工細致。部分餐點是清晨出發前就備好的,比如火腿、面包和餡餅,席間飲用的酒水都要事先冰在山泉里確保入口清涼。
到18世紀,野餐已與下午茶一樣,成為正式的皇家社交活動,修整得優雅華麗的庭院,考究的銀餐具,穿行服務的仆人,都讓野餐變得雍容。維多利亞女王陛下的野餐最為講究,不但有事先準備好琳瑯滿目的菜色,還得帶上精美的描花燙金瓷具水晶杯。狩獵結束后,就在獵場舉辦“野餐派對”,隨行的仆人們將獵物與新鮮的食材當場烹調,并配以早就準備好的美酒紅茶,供女王與她的貴族友客們在鋪上細麻蕾絲桌布的餐桌上享用。
貴族的野游之宴也成為提香、魯本斯、喬爾喬內等文藝大師的繪畫主題,游宴畫(fetes champetre)描繪鄉間或花園里優美的風光之外,也描寫了游人徜徉林野間高雅的娛樂消遣,時常假托神話故事巧妙結合當時上層階級的生活:戶外音樂會、舞會、宴會比比皆是。而十八世紀法國畫家華托更從中發展出雅宴畫(fetes galante),以纖華的筆觸創作出與今日隨性野餐迥然不同的詩情畫意。
及至1789 年法國大革命結束,許多皇家園林向公眾開放參觀使用,貴族和他們的各種習慣“下流”,野餐一時間蔚為風行。馬奈在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里讓裸女與紳士同席,而喜愛捕捉光影的印象派大師莫奈又如何能夠抗拒野餐時陽光跳躍在臉頰與裙裾上的變化多端?印象派畫家多半都有幾幅作品描繪公園內的游客,三三兩兩成群結隊坐在草地上,呼吸著民主自由,享受中產階級的“小確幸”。
從郝思嘉到小布什:“野餐”從來不是吃飯這么簡單
很長一段時間內,歐洲的野餐地點并不一定設在郊外,而有可能聚集在Oxford Street的羅馬神殿里,與會者各自準備美食及拿手的演唱、朗誦、舞蹈等節目,與眾人一起分享,氣氛偏向于社交。
彼時野餐的食物也大多豐富考究,從烤肉甜點到紅茶紅酒不一而足。英語的Picnic源于法語pique-nique,指的就是用手取食的小點心,念起來像在唇齒間輕盈跳躍,仿佛聞聲便可見景。
在美國流行的野餐總與燒烤聯系在一起。幾乎所有美劇中都有自家庭院燒烤的場景?!秮y世佳人》里,人們提前很久盛裝打扮,然后駕著香車前往野餐地。淑女們可是先吃了東西前去的,畢竟野餐的樂趣在于社交和戶外陽光。16歲的郝思嘉則計劃著在野餐中策反艾希禮與自己私奔。
不過,這時各國的野餐雖然沿襲過去攜帶簡單不易腐壞的特性,卻顯示出輕食風格。英國野餐大多配合夏天社交季活動,所以多半以三明治與色拉為主,點綴蘇格蘭蛋(烤面包及碎肉裹水煮蛋),佐以香檳配草莓,加鮮奶油或蛋白糖霜,有時也反映出移民熔爐的特征,點綴印度脆餅或墨西哥卷餅類的輕食。法國、意大利則偏重本格派野餐: 香濃干酪、各種抹醬加法國面包或意大利拖鞋面包、巴薩米克醋烤蔬菜、香噴噴的咸派、琳瑯滿目的火腿再配一瓶好酒。
如果有點閑錢,你大可以買下Fortnum and Mason的豪華野餐籃,或者Goyard的野餐箱,兩者的創始人都是這一生活藝術的熱情支持者,其手工坊開發出各系列創新而優雅的單品,均致力于體現野外就餐的樂趣:這其中自然也包含著些微自傲和炫耀的資本。
及至現代,野餐的社交屬性一直沒有消失,甚至愈演愈烈,與慈善晚宴、化裝舞會等高貴派對有著同樣的象征性。它既是社交半徑的呈現方式,也是圈子經濟的集中體現,甚至是國與國之間的對話方式。
1977年8月,31歲的喬治·布什在米德蘭一次野餐會上認識了勞拉并與之結婚。后來小布什成為美國總統,野餐不再是緣分一線牽的代名詞,而成為總統先生與國會成員斗智斗勇的物理場所。小布什在2008年的一次野餐會上逗趣一個小女孩,其擠眉弄眼的照片登上新聞版面,成全了他親民而滑稽的形象。其后任同事奧巴馬則取消了2013年9月的國會野餐會,理由是“國會成員需要考慮他提出的是否對敘利亞動武的提議”。
韓國前第一夫人金潤玉更是出名的熱愛野餐聚會。她曾在紐約格雷特內克公園參加當地舉辦的一場美軍朝鮮戰爭老兵聯誼野餐會,并親手用海鮮、大蔥、紅辣椒為老兵做起韓式海鮮蔥油餅:“我想讓他們好好品嘗一下韓國美食,畢竟當年在戰爭期間他們沒有這等機會。”
最浪漫幽默的是法國人。千禧年的國慶節,法國設計組織了一次“子午線盛大野餐”:從最北部的敦刻爾刻、中經巴黎、直至最東部比利牛斯山地區的普拉德莫羅鎮,劃出一條全長1000多公里、貫穿全法國的“綠色子午線”,沿線337個城市和鄉鎮于中午同時組織市民當街搭桌或席地而坐,鋪上一條統一印制的奇長無比的餐桌布,展開不同主題的野餐活動。當天全法國有400多萬人沿著這條臆想的子午線參加野餐,借機進行人際交流,場面極為壯觀。
野餐精髓在于“對活著的靈魂的呼喚”
“野餐”誕生于歐洲貴族階層,成名于文化界,在世界范圍內普及,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活動。中國也不例外。生存、戰爭、流亡、遷徙,都是野餐之源?!赌臃菢罚ㄉ希酚涊d夏啟曾“野于飲食”(即飲食于野),這可以視為中國游樂野餐的濫觴了。
魏晉時期,知識分子對現實不滿,思想又受玄學影響,越來越寄情于山水之間,野餐形式也開始多樣化。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提到“流觴曲水”,即眾人沿溪而坐,將盛滿酒的酒杯放在水里漂流,停在誰面前,誰就得飲酒。據《續齊諧記》記載“流觴曲水”起源于周公建成洛邑之時,不知是否靠譜,但晉代著實流行。南朝時,“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成為一種節令時俗。
中國在重陽節例有登高、飲酒、吃重陽糕的風俗,據說最初是為了避禍消災。發展到后來,重九登高完全成為游樂活動,人們借機到郊外大吃大喝。《清喜錄》寫蘇州重陽節,“或借登高之名,邀游虎阜,簫鼓畫船,更深乃返”。
“好玩兒!這是誰改編的呀?”我笑著問。
“老師!老師!這是網上最近很火的說南京天氣的‘藍精靈體’!”幾個學生搶著告訴我。
“南京天氣真是歌詞說的這樣嗎?”剛從南方轉入這個集體的小天認真地問。
“唱著玩兒的,網上的東西是不能信的!”大大咧咧的小宇插話。
“你怎么知道網上的這個歌詞是真是假呢?”我很好奇學生對網絡事物的認知與判斷是怎樣做出的,便追問了一句。
“是真的!前幾天早上上學我穿冬季校服還有點兒冷,中午穿襯衫還嫌熱呢!”小昕拽著我的衣角急著告訴我。
“用自己的經歷判斷這事兒真假是個辦法?!蔽尹c頭認可。
“小天剛從外地轉學來,又沒有你這種經歷,他怎么能判斷這事是真是假呢?”好辯的小偉又和小昕爭上了!我在一旁樂呵呵地看著他倆:“嗯!說得有理!”
小昕一時語塞,支唔著說:“那……那……”
小宇慢悠悠地說了一句:“看看天氣預報不就知道啦!”
小昕一聽,連連點頭:“對,先統計一下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再和歌詞比較就行了?!?/p>
“老師,還可以畫圖表。”
“老師,今天我們作業就做這個吧!”
第二天,我一早來到教室,心中充滿好奇,學生會展示怎樣的作品呢?沒想到,他們和我一樣已經迫不急待了!
這是小昕的作品:
4月6日 南京天氣
這天氣溫相差接近10℃,網上的說法是真實的。
小宇問:“你為什么沒有收集一天中每個時刻的溫度呢?”
問得好!我心中暗暗佩服學生對數據的觀察力!
小昕說:“我查了一天每個時刻的溫度,發現有些時刻溫度差不多,比如9:00是14℃,就在12℃和16℃中間,我選的時間里面有一天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而且每2個小時選一個溫度,比較平均?!?/p>
好個“平均”!小昕不僅根據問題背景收集了需要的數據,還進行了合理選擇!
這是小天的作品:
2014年2月1日至15日南京最高氣溫統計圖
折線統計圖是本學期后面要學習的內容,小天竟然會用它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家能看懂嗎?我內心有些激動。
“這幅圖你看懂了什么?從哪里看出來的?”我問。
“小天統計了南京2月1日到15日一共15天的最高氣溫,標題上有?!毙『屜日f。
小昕激動地說:“小天的作品比我的好!這個圖讓人一看就明白了?!蔽殷@訝于小昕會對比分析。“每個點代表一天的最高氣溫,把點連起來,彎彎曲曲的線像過山車,一看就覺得南京的天氣有時熱有時冷。”小昕指著圖繼續解釋著,大家不約而同地點頭贊同。
“這是什么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點像?!毙∪讲唤獾貑枴?/p>
小天“驕傲”地一笑:“我畫的是折線統計圖,媽媽醫院里經常用?!?/p>
…………
從統計學的視角去看,小昕的統計表看似很簡單,但在學生問答之間我們能聽到豐富的內涵。通常進行“統計”教學時,問題和數據都是由教材提供、由教師呈現,學生只需對數據進行分析解釋,今天卻變成了:學生針對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提出自己的質疑,并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收集什么數據、怎樣收集數據,真正經歷統計的活動過程。
在和同伴的討論中,學生有理有據地分析;面對同伴的質疑,他們嘗試對比分析,回顧反思,不斷改進自己。這不正是當下我們努力追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嗎?試想,如果學生每天都以這種方式學習,那么,他們很快就會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思考過程變得更加獨立,思考問題時更富有批判性。
在上述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學生自身成長中對課程的內在需求與自主建設。他們不僅是課程的享用者,也是課程的建設者。他們在引導我們發現:他們是天生的學習者,也是天生的創造者,他們的現實生活、可能生活都將成為課程建設的依據。我們要向學生學習,要重新認識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經驗,重新了解學生真實的興趣點、差異性,這樣,才能不斷創生、豐富課程內容。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為探索高校青年才俊培養、創新教學體系方法和積極構建本科人才培養研究平臺,先后出臺了以思考、研究與實踐為導向且具有開放性、流動性的人才專項培養機制。這項機制歷經多年、不斷改進和提高,時至今日,已逐步成長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科研組織和面向未來與全球化視野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在理工科領域和經濟學領域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這充分表明了高校決策者們,對于大學未來發展和規劃,以前瞻性的眼光,積極謀劃高等教育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無縫對接。不過,在高校學科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存在的問題:一方面,經濟類、理工類和醫學類專業由于實用性強、社會需求廣泛逐漸成為支配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以文學、歷史、哲學為代表的人文社會科學卻由于研究經費不足、無法創造大量的經濟效益等原因逐步淪為邊緣化學科。如果任由此種事態發展下去,我國在上個世紀提出的面向21世紀、建設海內外一百所知名學府的目標,就會因人文社會科學的短板而難以與綜合類高校的名稱相匹配,并且,從各個高校設立社會科學研究處,每年主持召開各類人文社會科學的年會和論壇的事實來看,我國高等教育機構也絕不滿足于僅僅在經濟類、金融類、自然科學、醫學類等幾個領域占據國際學術話語體系中的一席之地,還希望在關系民族精神和文化修養的哲學人文科學類學科中嶄露頭角并向世界各個角落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傳播“中國好聲音”,鑄造“中華民族級”學術航母馳騁于世界學術海洋之中,展現出中國人孜孜以求地為開天下太平以尚和、為濟天下萬民以崇賢和為安四隅八方以化生的終極理念。
二、參與“文史哲”類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眾所周知,文史哲類人文社會科學并不像物化生類自然科學那樣能夠將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可操作性、重復性的實驗或可應用性數學模型的基礎之上。它只能憑借研究者本人所能駕馭議題的能力以及那些分布在研究者周圍、為他們唾手可及的媒介平臺上的數字化資源,作為自己描繪鴻篇巨制的水筆和畫布。其中,水筆勾勒出的線條固然儀態萬千、千頭萬緒且令人愛不釋手,然而,畫布卻在線條之先扼殺了畫家本人的創造與狂想,使讀者永遠只能體會到作者意猶未盡的畫卷殘片。進而,也免不了,讀者對作者不成熟的表現手法與跳躍式的時空變換風格進行“橫加指責”。的確,每一本文史哲領域的“孤本”總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總是能夠找到某一點、某個環節存在的那些諸如論證不恰當、引證不充分等等此類不完滿的學術缺陷。讀者們總是希望在一本書中了解更多、更為詳盡的內容,哪怕是一本剛剛交予出版社付印的新書,也總能發現作者研究的不足。作者也時常感嘆自己有愧于他的讀者,因而,期望未來此書的再版能夠撫慰他們內心中的愧疚與遺憾。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然科學研究,在課題實施的物質性環境中,總能在互聯網技術大范圍應用的背景下把自己的觀察視域放置在云分布的信息領域中,開展以多層次、跨地域和頻驗證為特征的、在世界范圍內的探討與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加入項目研究的參與者都是一個孤立的個體,都是帶著自己對于研究對象的理解參與到項目實施和組織的過程中。甚至于,在某些開放性的實驗室中,他們并不需要直接與自己的科研伙伴發生某種言語方面的溝通或理解性的協調行動,而只是在自己關注的對象中,根據已經投入使用的儀器設備,尋找著那些尚未被開發完畢或有待探索的全新領域。與十七至十九世紀職業科學家相比,今日的參與者,已經不再像他們的先輩們那樣,還需在儀器的選擇方面煞費苦心地制備合適的器材去適應自己的科研目標。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每個人總能夠在自然科學領域中頻繁地見到某個領域的專家似乎具有某種神奇的魔力,僅僅憑借一人之力,便可從事復雜程度極高的科研工作。以上諸如此類存在于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鮮明特點對于所有人來說并不陌生,也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不過,不應僅僅把實驗室建設的成敗與否作為衡量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平臺的創制是否成功的唯一標志。這顯然源于對于自然科學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原因的誤解,進而,盲目地設定各種與實驗室建設相關的評估指標來量化創新架構的完成程度。這種做法只會加劇人文科學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分裂,從而讓人文關懷與文化育人的功能與關于人的科學分道揚鑣,折射出一種人與人的文化毫無關聯的假象。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之處在哪里呢?它在于:合理地把握自然科學研究給予我們的啟示,即,廣泛而有效的技術分工使不同層次的研究者(從本科生到博士生)能夠在研究組織中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使得一項科學研究能夠從研究對象的某個點出發而逐步形成一條漸進式地理論化的線索。其后,作為“研究內容面”的豐富,較低學術層次的研究人員能夠迅速地介入到已經成型的“研究共同體”的知識體系、研究方法和價值標準之中,幫助原有的學科帶頭人將新的發現拓展到與研究對象相關的各個領域。這種組織成長模式不僅有效適應了不同層次研究人員水平不一的成長現狀,最為重要的是,它能夠使每個人都能夠將自己的研究化為對新研究增長點的貢獻。在準確地把握了這一點之后,文科研究也可以遵從這樣一種由點及面的研究方式而不斷拓展和完善。
三、面向問題創建文科研究大平臺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尋找文科創新研究的點,在這個方面,孫正聿先生一番對哲學的解讀或許能夠帶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他說:“我把搞文科概括為8個字:功夫、學養、悟性、境界。沒有專業系統的‘功夫’,沒有廣博知識的‘學養’,沒有很高的‘悟性’,沒有強烈的人格的魅力和‘境界’,文科是搞不好的?,F在存在一個巨大的誤解,好像文科人人都能搞。我覺得搞文科是有前提條件的。我把它概括為四句話:一套概念系統,一套背景知識,一套研究思路,一套評價標準?!拍睢c‘名稱’是有原則區別的。就像黑格爾所說的,名稱不是概念。大家想一想這個問題,為什么你是專業的?因為你操作的是一套概念;他為什么是業余的?他操作的是一套名稱,或者說,他是把專業性的概念當作常識性的名稱來操作的。”孫正聿先生大概梳理出一條人文科學發展和研究的線索:人文科學的點便是概念本身。它的線便是這一概念在人書寫的歷史中不斷地再現。而它的面只有在研究者本人那里才能實現,也就是“悟”,也就是活著的精神,人,最終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那個通常存在于哲學文本中解讀的對象實際上正是自己的外化?!拔颉?,這個字在這里應用的十分恰當。它的字形結構恰恰表明其指向便是自我的心,準確地講,也就是自我意識的生成過程。那么,“文史哲”這三個學科,在這個意義上就好比一個人的祈望、實踐和對話這三個內容的統一,回答了人的已經完成的歷史何以得以顯現。人的全部生活史便是一部觀念的外化史,便是一部自我實現、自我完成的歷史。搞清了這個特征,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三個啟示:1.沒有歷史的人是不完滿的人。這就意味著參與到文科創新平臺研究中的學生,因其閱歷的差異,在所能駕馭的問題上必然存在著諸多的不完滿性。2.沒有實踐生活的人是無法理解人的行為意義的人。這就意味著參與到文科創新平臺研究中的學生應當在這里為自己找到一塊理解其學習內容的天地。3.沒有知行合一的人還只是學習研究的門外漢。不管是語言研究,還是哲學研究,沒有人不會同意“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边@一判斷。正是語言符號的物質性力量才把人從他私人體驗史中拯救出來而將自己的見解分享給他人,并在與他人的溝通中尋找到共識,并使所有人為了一個目標而共同邁向一個方向。正是語言的力量,人的理想和人的生活空間才能在現實化的過程中打上屬人的烙印,使人在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找到了一個能夠建立起“共鳴”與“爭鳴”的地方。到此,文科研究的關鍵性特點已經梳理出來,這就是,人在他生活的時間與空間中以自身為對象而反觀那些僅僅以符號形式表現出的逝去的人的事情和未來人的事情。研究的差異不僅僅存在于人的生活史中,還存在于對于他人的事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被人以語言的力量組織在一起。因此,現有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當借鑒自然科學研究與創新的公共平臺建設的成功經驗,組建跨學科的大文科創新公共平臺。這一平臺應當圍繞文科研究的關鍵性特點,合理分布架構層級來適應不同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以四大模塊,即,調研數據共享中心、項目實施組織實踐中心、材料搜集與譯介中心以及跨學科協同性分析作為今后進一步發展的主攻方向。這一新的平臺架構能夠使每一個層級的研究者都能夠在這個開發性和流動性的空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方面,從事調查研究的人員可以在掌握事實的基礎上探討自己研究的理論還有哪些不足和未盡之處,另一方面,從事理論研究的人員可以對調查出的事實及時進行總結并使之上升為反映時代特點的精神觀念。在事實與理論的差異之間,在現實與理想的統一之間,研究者能夠根據自己研究對象的不同及時豐富或探索出新的研究方法,并且,還能夠在平臺組織的各個模塊中強化自己學到的技術性操作規范與技能。技能是在反復熟習中掌握的,理論是在與事實的親密接觸中被理解的,沒有差異就不會有新的解釋,新的解釋只能是對事實的反映。而無論最后的結果如何,至少,每位研究者都可以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理解自己應當掌握的技能并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礎。
四、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