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擲出窗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擲出窗外”于2011年6月17日上線。今年5月11日,網(wǎng)站日瀏覽量超過100萬,Alexa中國區(qū)排名1674,創(chuàng)造了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益網(wǎng)站的紀錄。
吳恒早前對于食品安全問題并不特別感興趣。回溯他的日志可以看到2008年蒙牛事件發(fā)生后,他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憤怒、抱怨、吐槽,僅此而已。直到2011年4月,他吃了半年的10元牛肉蓋澆飯被曝出可能是由致癌的牛肉膏制作的,這個消息讓他再也坐不住了。“以前覺得食品安全問題是自己小心一點就可以避免的,后來發(fā)現(xiàn)如果你不關注它,它遲早會來關注你。”于是吳恒決定召集志愿者,做一個專門曝光食品安全問題的網(wǎng)絡平臺,用來警醒人們。他引用了約翰?多恩的《喪鐘為誰而鳴》中的話:“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所以,“擲出窗外”就是要提醒大家正視問題。他希望,“擲出窗外”是每個人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應有的態(tài)度。
這件事情就這么做起來了。回想當時的初衷,吳恒說,“我是那種愿意為了喝一口水去打一口井的人。”吳恒這樣描述自己,“我寧肯花在別人看來非常大的代價,主動地從根本上尋求問題的解決方式”。曾經(jīng)為了親眼見識“傳說”中的美景,他用一個暑假從上海騎著自行車到了;為了“多少能夠改變一點教育不公”,他瞞著父母去寧夏支教,盡管耽誤了寫畢業(yè)論文……作為一名“學生行動派”,吳恒信奉的座右銘是:“If it''s worth doing , it''s worth over doing.”(如果一件事值得去做,就值得好好地做。)
當記者采訪他,“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你覺得在推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過程中,你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吳恒回答道:“即使到現(xiàn)在,我還有很強的無力感,盡力而為吧。也許我現(xiàn)在做的如同是在湖心扔下一粒石子,激起了一些水花,隨后又恢復了平靜,像什么也沒發(fā)生。但我可以告訴自己,面對有毒食品的威脅時,我曾經(jīng)努力做過點什么。我經(jīng)常告訴身邊的朋友,世界并不完美,但還值得奮斗。”
或許正是在“公知”光芒的照耀下,吳恒不僅無視企業(yè)提出的有償刪帖,而且拒絕了上海食安辦為網(wǎng)站提供資金支持的想法。網(wǎng)站的公益性和純潔性,是吳恒最在意的,“我要避免它成為商業(yè)的或者是政府的一個網(wǎng)站”。
“這個國家就是因為這樣一步步微小的改變而變得美好,希望我們做的事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堅持自己的善良就是成功。”項目的參與者趙悅說。
熱議銳評
顯然,吳恒及“擲出窗外”的走紅,迎合著人們對于中國食品問題的印象與情緒,借助這家草根網(wǎng)站,人們再度發(fā)泄著不滿與憤慨。然而,吳恒創(chuàng)辦這家網(wǎng)站的目的,絕不僅僅是傳遞一種憤慨的情緒,而是更希望每一個人能有一種積極的行動。當然,吳恒是一名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研究生,制作網(wǎng)站、搜集信息他很在行,對于普通人來說,未必能做得這么專業(yè),但是,吳恒這種理性、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與責任,卻是人人應該培養(yǎng)的。在問題面前,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參與公共事務的本領;少一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一些“愛管閑事”的意識;少一些看熱鬧似的“添堵”,多一些建設性作為。這是每個人的應有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又絕不該只是面對食品問題時所獨有的。(王子明、張鋒《紅網(wǎng)》、《新華報業(yè)網(wǎng)》)
話題拓展
[關鍵詞] 自動痔瘡套扎術;外痔切除術;混合痔;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57.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6(c)-0104-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utomatic hemorrhoids ligat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piles res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mixed hemorrhoid.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mixed hemorrhoi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tossing a coin with 25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nderwent automatic hemorrhoids ligat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piles resection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Milligan-Morgan hemorrhoidectomy.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00.0%,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96.0%;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urinary retention, postoperative bleeding and anorectal stenosi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12.0%,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Automatic hemorrhoids ligation operation; External piles resection; Mixed hemorrhoi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痔為臨床常見肛腸疾病,患者多主訴痔核脫出、不適、便血,病情嚴重者可并發(fā)嵌頓、貧血。手術是治療混合痔的有效方法,已在臨床上廣泛開展[1]。臨床上治療混合痔的手術方式較多,該研究為2012年6月―2014年6月25例入住該院的混合痔患者聯(lián)合應用自動痔瘡套扎術、外痔切除術治療,療效滿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該院肛腸外科收治的混合痔患者50例,將其分成實驗組25例,對照組25例。實驗組:男女比例15:10,年齡35~56歲不等,平均(43.21±3.51)歲,病程1~10年不等,平均(5.23±2.35)年;疾病分期:Ⅱ期14例,Ⅲ期11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4:11,年齡37~57歲不等,平均(43.47±3.41)歲,病程1~10年不等,平均(5.24±2.44)年;疾病分期:Ⅱ期15例,Ⅲ期10例;排除嚴重內科疾病及出血性傾向患者,比較兩組混合痔患者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一般方法
1.2.1 對照組 觀察痔核分布情況,借助鉗夾夾住痔組織外緣,牽拉,再借助第2把鉗夾夾住痔組織,用電刀沿著痔外緣底部周邊分離組織,借助電凝止血,鉗夾痔核基底部,借助3-0腸線縫扎,剪去結扎組織,用同樣方法處理其它痔核。
1.2.2 實驗組 術前清潔灌腸,硬膜外麻醉,消毒鋪巾,術前30 min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在放入涂有石蠟油的喇叭形鏡。消毒直腸下段,暴露齒線、內痔,觀察痔核分布情況,選定需套扎痔核,連接自動痔瘡套扎器、負壓吸引系統(tǒng),置入套扎器,若為Ⅱ期內痔,在痔核基底部套扎,若為Ⅲ期內痔,先在痔核基底部套扎一次,再在痔核上方粘膜套扎一次。按住負壓口,將組織吸入至套扎器內,當負壓值到達-0.08~0.1 MPa時,轉動閥門,釋放膠圈,松開負壓口,釋放套扎部位,用同樣方法處理其它痔核。退出肛鏡,鉗夾突起外痔組織,并將其切除,切除的深度于外括約肌皮下部淺面,常規(guī)止血,將1枚美辛唑酮紅古豆醇酯栓置入肛內。手術結束后,為患者應用3 d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1.3 療效評定
參照中國醫(yī)藥行業(yè)標準評價手術治療效果[2]。治愈:便血、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痔核消失;好轉:墜脹或異物脫出癥狀明顯改善,痔核縮小;無效:臨床癥狀、生命體征無變化。觀察兩組尿潴留、術后出血、直腸狹窄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進行臨床比較。
1.4 統(tǒng)計方法
借助SPSS 1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以[n(%)]表示,P
2 結果
2.1 兩組混合痔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
兩組混合痔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實驗組混合痔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22例治愈,3例好轉,0例無效),高于對照組的96.0%,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混合痔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實驗組尿潴留、術后出血、直腸狹窄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0%,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混合痔是直腸上下靜脈叢共同曲張的靜脈團塊,刺激性飲食、長期飲酒、習慣性便秘、腹內壓增高、肛管慢性炎癥、直腸下端慢性炎癥均是痔形成的直接病因[3]。
混合痔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痔核脫出、不適、便血等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時診療具有積極的意義。臨床上治療混合痔的手術方法較多,包括PPH、TST、外剝內扎術等。PPH、TST的治療成本相對較高,不宜在基層醫(yī)院普及。外剝內扎術是治療混合痔的傳統(tǒng)方法,但該方法可增加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如血便、尿潴留、狹窄、切緣水腫、切口疼痛),影響患者康復進程。套扎術治療內痔具有安全、簡便、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的優(yōu)點,已在臨床廣泛開展。
自動痔瘡套扎術是治療痔瘡的微創(chuàng)方式,術后痛苦小、愈合快、療效滿意,頗受患者及臨床醫(yī)生青睞。有學者[4]為40例混合痔患者聯(lián)合應用自動痔瘡套扎術、外痔切除術治療,結果顯示,32例治愈,7例好轉,1例未愈,創(chuàng)面平均愈合時間(12.32±1.03)d,出血發(fā)生率為0.0%,水腫發(fā)生率為5.0%,脫垂改善率為95.0%,提示自動痔瘡套扎術、外痔切除術可安全、有效治療混合痔患者。該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混合痔治療有效率為100.0%,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近似于相關文獻[5],進一步表明自動痔瘡套扎術、外痔切除術在混合痔患者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該研究結果還顯示,實驗組尿潴留、術后出血、直腸狹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僅為12.0%,提示自動痔瘡套扎術、外痔切除術的安全性較佳,具備臨床推廣價值。
括約肌痙攣、手術創(chuàng)傷是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患者術后切口疼痛的主要原因,括約肌痙攣、疼痛刺激、局部受壓還會導致回流不暢,回流不暢又會導致切口水腫,提示切斷部分括約肌、緩解括約肌痙攣可有效減輕手術疼痛感,減輕切口水腫[6]。套扎內痔組織,上提肛墊,阻斷內痔血供(膠圈的彈性壓力可阻斷痔動靜脈吻合支血運與直腸黏膜下血管,促使套扎點發(fā)生缺血、壞死、脫落),減少痔瘡內血流淤滯,促使痔塊萎縮。
自動痔瘡套扎術是對齒狀線以上組織進行套扎,不影響精細控便功能,不破壞肛墊正常結構,符合醫(yī)學發(fā)展方向。臨床大量研究指出[7-8],自動痔瘡套扎術簡便、省時、省力,是治療痔瘡的微創(chuàng)術式,該術式可有效節(jié)約醫(yī)生時間,增加床位周轉率,還能減輕患者經(jīng)濟負擔。
自動痔瘡套扎術可有效治療內痔,但很多外痔不能通過阻斷血供變小、消失,因此,對于混合痔的治療,結扎術后應給予外痔切除術。
綜上所述,自動痔瘡套扎術結合外痔切除術治療混合痔,效果滿意,值得各級醫(yī)院進一步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向鋒,馮靜娟,黃安清.自動痔瘡套扎術聯(lián)合外痔切除術治療混合痔90例臨床分析[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13,8(5):575-577.
[2] 麥昌文.自動痔瘡套扎術聯(lián)合外痔切除術治療混合痔的臨床觀察[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4,36(13):388-389.
[3] 魏小海.自動痔瘡套扎術配合外痔切除術治療混合痔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13):141-142.
[4] 張賢.自動痔瘡套扎術加外痔切除聯(lián)合中藥內服外洗治療混合痔32例[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16):80-81.
[5] 陶洲.自動痔瘡套扎術聯(lián)合外痔切除術治療混合痔的臨床研究[J].求醫(yī)問藥:2012,10(6下半月):312-313.
[6] 周偉進,方芳,戴秋安,等.自動痔瘡套扎術配合外痔切除術治療混合痔的療效[J].嶺南現(xiàn)代臨床外科,2012,1(4):348-349.
[7] 路素英,石麗香,安鳳芝.三聯(lián)術治療混合痔106例臨床療效觀察[J].廣西醫(yī)學,2013,35(4):438-439.
[8] 韓小勇,張淑伶,謝振年,等.PPH結合外痔切除術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的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學,2013,19(12):1812-1814.
[9] 陳富軍,牟奇容,賀平.環(huán)狀混合痔的手術治療現(xiàn)狀[J].結直腸外科,2013,11(2):130-132.
[10] 郭曉峰.急性嵌頓性混合痔的手術治療體會[J].當代醫(yī)學,2012,18(26):47-47.
[11] 韓鑫,卜憲才.環(huán)形混合痔手術治療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 21(12):110-111.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9424
國內刊號:51-1505/R
郵發(fā)代號:62-7
發(fā)行范圍:國內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94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lián)系方式
【關鍵詞】手開放性外傷;急診; 手指伸展功能主動活動度標準
手外傷是急診科常見的疾病之一, 據(jù)國際衛(wèi)生組織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 手外傷的發(fā)病率占急診外科疾病發(fā)病率的11%~26%, 其中1/2以上為開放性外傷, 臨床需急救處理[1]。本研究對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122例手開放性外傷患者的急診手術效果進行了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手開放性外傷患者122例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年齡18~80歲;手開放性外傷患者;排除標準:斷指再植者;斷指再造等專科復雜手術者。其中男102例, 女20例;年齡32~75歲, 平均年齡(47.11±5.46)歲;其中左手損傷62例, 右手損傷58例, 雙手均損傷4例。損傷原因:切割傷47例, 碾軋傷43例, 挫裂傷33例, 砍傷13例, 爆炸傷1例, 其他20例。合并肌腱斷裂76例, 異物7例。將其設為觀察組。
1. 2方法①麻醉:本組患者術前根據(jù)臨床觀察及影像學檢查結果, 判斷患者均為復雜的開放性手外傷, 因而所有患者均采取局部麻醉。②清洗傷口:麻醉成功后, 對手傷口處及周圍進行清洗, 清洗干凈后用碘伏溶液對傷口內外組織進行消毒, 并綁緊止血帶, 記錄時間。③清創(chuàng)術治療:采用銳性器械去除污染較重或壞死組織, 順著創(chuàng)口方向逐層進行清創(chuàng), 避免損傷血管、神經(jīng)、肌腱等重要組織。清創(chuàng)術后, 再次消毒[2]。④深部組織修復:行深部組織Ⅰ期修復。⑤肌腱損傷修復:采用改良Kesseler法和Runnig法進行肌腱損傷的修復。⑥皮膚軟組織缺損者視缺損情況確定縫合, 或采用皮片、皮瓣移植覆蓋傷口。
1. 3術后處理術后常規(guī)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治療1~3 d, 注意避免患肢受潮、水腫等現(xiàn)象發(fā)生, 同時采取石膏對患肢進行制動, 待患者病情好轉后, 循序漸進進行行手部功能鍛煉。
1. 4療效評價標準
1. 4. 1療效評價采用國際手外聯(lián)合會制定的手指伸屈功能主動活動度標準(TAM)對患者手功能進行評價。①優(yōu):TAM與健側相同, 活動范圍正常;②良:TAM≥健側75%;③可:TAM≥健側50%;④差:未達上述標準或加重者。
1. 4. 2上肢功能評價采用上肢功能指數(shù)(UEFI)量表對術后患者的上肢功能進行評價。UEFI 量表共計20 個問題, 涉及肩、肘、腕、手諸關節(jié)的共同活動情況, 每個問題設置四個選項, 分別計為0~4分, 滿分80分。0分表示功能最差, 80分表示功能最好。
1. 5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分析軟件,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shù)資料實施 χ2檢驗, P
2結果
2. 1手開放性外傷患者臨床療效本組122例手開放性外傷患者, 優(yōu)39例, 占31.97%;良77例, 占63.11%;可3例, 占2.46%;差3例, 占2.46%。總優(yōu)良率95.08%。
2. 2患者上肢功能比較治療后1個月, 患者上肢功能明顯改善, 與治療前比較(P
表1患者治療前后上肢功能比較( x-±s, 分)
時間 例數(shù) UEFI評分
治療前 122 20.33±24.09
治療后 122 69.54±21.11
注:治療前后比較t=5.237, P=0.021
3討論
近年來, 由于我國重工業(yè)、交通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開放性手外傷的發(fā)病率明顯上升, 已成為我國急診外科常見病[3]。臨床調查顯示, 手開放性外傷的治療原則為判斷病情、急診救治、觀察療效和功能恢復。由于手對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因而, 如何正確地處理手部的外傷, 使其得到快速、完整的功能和外觀恢復, 己成為急診外科醫(yī)生及患者共同逐求的目標。
本研究對本院救治的122例急診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 總優(yōu)良率達95.08%, 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4]。表2結果顯示, 急診手術后, 患者的上肢功能得到顯著改善, 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通過本研究, 作者總結出如下幾點建議:①診斷明確:應在盡可能短時間內全面了解患者傷情。迅速行影像學檢查, 以明確合并損傷情況。②麻醉后, 手術前應徹底清創(chuàng)和消毒盡量在無張力情況下Ⅰ期縫合傷口。③合并肌腱損傷爭取Ⅰ期修復。
綜上所述, 手外傷處理較為復雜, 形態(tài)及功能要求較高, 早期急診處置治療手開放性外傷療效確切, 可恢復手關節(jié)及上肢功能, 但臨床中更應重視手外傷的預防, 以減少手外傷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傅強, 吳航斌, 李亞強, 等.手開放性外傷384例急診處置分析.人民軍醫(yī), 2011, 54(10):897.
[2] 茍中坤, 李杰峰, 肖望, 等. 1280例機械性手外傷傷情、原因及對策分析.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0, 19(21):2677-2678.
[3] Momeni A, Grauel E, Chang plications after flexor tendon injuries.Hand Clin, 2010 , 26(2):179.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患者32例,均符合凍瘡的診斷標準。其中手背凍瘡22例,腳凍瘡10例,年齡7~12歲。反復凍瘡者8例,其家長均未接受相對應的治療,表現(xiàn)為局部有瘙癢感或紅腫脹痛的皮膚紫紅色斑,無水皰及潰爛。
治療方法及結果:向家長告知病情發(fā)展及預后的可能,經(jīng)家長同意后,治療先將皮膚用溫水洗凈擦干,給予傷濕止痛膏,局部外貼患處,日1次,24小時后20例紅腫脹痛均消失,7例換新膏藥繼續(xù)局部外貼24小時后,紅腫脹痛消失。3例繼續(xù)換新膏藥局部外貼24小時后,紅腫脹痛消失。2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3.7%。
討 論
凍瘡易復發(fā)[1],與患病后局部皮膚的慢性血管炎以及皮膚抵抗力降低有關。病理為機體局部長時間暴露于寒冷環(huán)境中,動脈痙攣、皮膚血管發(fā)生強烈收縮,血流滯緩,影響細胞代謝。受影響的部位最初感覺缺失,經(jīng)24~48小時暴露,待局部復溫后,血管擴張、組織反應性充血。隨之出現(xiàn)感覺異常與燒灼樣疼痛局部出現(xiàn)水腫、起皰,可形成潰瘍,常伴發(fā)蜂窩織炎,淋巴結炎甚至組織壞死。治愈后組織對寒冷特別敏感,受冷刺激肢端常發(fā)紫。
中醫(yī)凍瘡主要是寒邪致病引起局部血脈凝滯,皮膚肌肉損傷的疾患[2],其中寒邪致病特點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使經(jīng)脈氣血凝結、阻滯。不通則痛。寒性收引,可使氣機收斂,經(jīng)絡筋脈收縮而攣急。
傷濕止痛膏[3]的主要成分生草烏、生川烏、乳香、沒藥、生馬錢子、丁香、肉桂、荊芥、防風、老鶴草、香加友、積雪草、骨碎補、白芷、山楂、干姜、水楊酸甲酯、薄荷腦、冰片、樟腦、薈香浸膏、顛茄流浸膏。具有抗炎、鎮(zhèn)痛、改善血液循環(huán)等作用。①抗炎:川烏、草烏、沒藥、香加皮等有抗炎作用。②鎮(zhèn)痛:川烏、草烏、干姜、肉桂、乳香、沒藥、香加皮、樟腦有鎮(zhèn)痛作用。③改善血液循環(huán):川烏、草烏、肉桂、乳香、沒藥等有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能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可以使局部氣血通暢運行,瘀祛絡通,通則不痛,諸證自愈。凡有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及外傷合并化膿者,不宜貼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傷濕止痛膏外貼患處治療凍瘡,見效快、療程短,方法簡便可行,經(jīng)濟實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