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質學家

      地質學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質學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質學家范文第1篇

      關鍵詞:工程地質 學科價值 科學發展 分析

      工程地質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確定巖土成分、組織結構、性質等,同時研究分析特殊地質隊建筑工程穩定性的影響。對工程地質進行研究主要是為了對建筑工程所在地區的地質進行勘察,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這樣就可以為選擇合適的場地,解決建筑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做好準備。

      一、工程地質學科的發展及其科學性

      每一門學科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工程地質學科也不例外。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要進行建設。近些年來,建筑工程的規模不斷擴大,對工程地質的運用也越來越頻繁。在前期,工程地質的主要任務是對工程進行選址,對地質進行評價,以保證工程的安全。這個時候對工程地質的要求主要在于發現地質的規律及其對工程的作用以及適應性。

      從工程地質學科的發展來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傳統工程地質學階段。這一階段存在于50年代到70年代,在這一階段,工程地質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全面的資料和數據以便進行工程選址和設計。這一時期在理論、方法和實際操作中和世界地質工程學還是有較大差距的。人們也沒有認識到工程地質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傳統地質工程學到現代地質工程學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從70年代到80年代。在這一階段工程地質已經慢慢走上正軌,發展很順利。主要進行工程地質災害的評價和監測。這個時候逐漸引進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理論和技術。

      現代工程地質學階段。這一階段是80年代中后期,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國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口、資源以及環境等問題成為世界性的問題。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對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而地質問題與這三者息息相關。這個時候需要對工程地質的理論和技術進行研究,逐步實現科學現代化。

      因為工程地質學的特殊性,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技術性問題,忽視了它的科學性和理論性。事實上,工程地質學包括工程學、力學、地質學等多個方面。不僅幫助人們認識自然還可以改造自然。

      二、工程地質學科的理論及發展

      工程地質學科的基本理論形態包括“成因演化論”、“ 結構控制論”和“ 相互作用論”。

      成因演化論。這一理論體系是從歐美引入的。強調的是地質體的成因決定工程地質的性質,而演化能改變性質。工程地質條件的形成是內外動力作用綜合的結果。主要任務是查清工程地質的條件以及形成的原因,以此為路徑解決工程地質問題。

      結構控制論。結構控制論是由中國工程地質學家建立的,強調地質結構控制地質體力學行為。所有的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會改變地質體的結構,從而改變地質力學行為。所以我們要查行處地質結構,然后進行分析,以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地質問題。

      相互作用論。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樣,人類活動和地質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來說,地質環境的好壞與適合與否決定了人們對地質區域的選擇。人們會經過研究分析后對地質進行評價然后對工程環境進行選擇。而另一方面,人們的建設活動也在改造者地質環境。前后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工程地質的作用就在于協調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達到一定的平衡。

      三、新時代工程地質存在問題的特點

      近年來,我國經濟獲得高速發展,經濟發展時期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建設。隨著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埋藏越來越深,地下的設施也越來越多。工程地質面臨著新的嚴峻的挑戰。

      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著庫岸崩塌滑坡的現象、水庫誘發地震和動力學問題以及深巖體精密探測和隧道的提前預報等問題。

      在能源開發工程中, 峽谷區岸坡(應力場)演化與山體卸荷變形成因, 大規模開挖中高儲能巖體變形破壞機理與過程, 地表水入滲非線性模型與各向異性巖體水力學規律, 大型土石混雜堆積體的結構、力學與水力學特性, 萬年尺度核廢料地質處置中水巖熱化耦合作用, 深層地熱開發利用等。

      在鐵路、公路等交通網絡工程中, 含雜質碳酸鹽巖溶規律與隧洞巖溶塌陷和涌水, 峽谷區深厚松散層橋基及邊坡動力變形破壞機理, 高速鐵路軟基零沉降控制計算理論, 地下采空區地球物理特性與判別標準, 跨海通道高壓突水等工程地質問題。

      也就是說,隨著工程規模的擴大,埋藏深度的增加,地震等作用的風險越來越高。人類工程活動頻繁的參與使得地質體成因等理論已經不能夠完全適應現在的狀況。巖體結構對工程地質過程的控制作用在常溫下和在高溫等特殊環境下也是不相同的。原來的經典理論在現在復雜的地質狀況下,面臨著挑戰。

      四、工程地質科學發展分析

      在現在復雜的情況下,對工程地質學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在未來,我們主要對一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首先是地質環境。主要是指動力學地質環境和災害地質環境。災害地質環境主要包括水文地質環境、風化、崩滑流破壞等物理地質作用環境。

      其次是地質體工程性質研究。這個主要包括結構性質和力學性質。所謂結構性質研究就是對地質的非連續性、隨機性等進行研究。而物理學性質則是指對高溫、高壓等物理特性下的地質環境進行研究。大體上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工程地質學進入了現代工程地質學階段。這個階段的背景是: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地球科學向著國際化和統一化方向迅速發展;全世界面臨人口、資源、環境三大課題;由于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使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治理環境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世界性重大課題,從而促進了環境科學學科體系的迅速形成和發展。工程地質學與人口、資源、環境這三大課題的研究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為工程地質學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在這個階段,中國工程地質學的基本任務是通過引進和創新,加強基礎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研究,用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武裝自己,逐步實現學科現代化。這個階段最主要的標志是中國環境工程地質學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可以把這個階段說成是“環境工程地質學”階段。

      工程地質學是復雜的,交叉性強的一門學科。涉及到地質、工程、物理學等各個方面。所以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要積極的將這些技術相結合,利用各自的優勢作為分析和參考的依據。同時,研究學家們要將自己納入世界范圍之內,地質研究要與時俱進,與國外的先進團隊和機構進行交流探討,引進先進的理論和技術以為己用。

      總而言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需要,城市建設成為國家關注的重點。工程地質經過多年的發展,無論從技術上還是理論上,較之原來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以及地下建設的深入,我們面臨的地質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在新的時期,國家的建設依賴于工程地質科學的迅速發展。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工程地質科學,從而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思敬;傅冰俊;楊志法等;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的世紀成就[M];南京: 河海大學出版社;2004

      [2] 王思敬;地圈動力學--地質環境、災害與工程研究基礎[J];工程地質學報;2004(02)

      地質學家范文第2篇

      “我必須要搞清楚這一點。”對方在情書里寫道,語氣甚為堅決。熱戀的情人之間,并未出什么問題。只是在男子看來,“南美洲東海岸線和非洲西海岸線的形狀,如此嚴密地凹凸咬合,難道不能認為它們曾連為一體?”

      30歲的德國男子名叫阿爾弗雷德?魏格納。不久前,躺在床上盯著世界地圖時,他有了這種想法,于是想弄個明白,以至于寫情書時也心不在焉,未能忘懷想搞清楚的“這一點”。

      不過,孤兒院院長的這個小兒子,此前似乎總處于一種心不在焉的狀態。

      在柏林大學,魏格納正攻讀行星天文學,1905年拿到博士學位后,他卻將關注點轉移到氣象學上,并接受了普魯士皇家天文臺提供的職位。在這里,放風箏、放熱氣球等前人不曾使用的研究方法,都被他悉數派上用場。

      盡管為了研究大氣想盡辦法,這個年輕人并沒有太多建樹。倒是另一件事讓他一舉成名。1906年,他與哥哥駕駛熱氣球在德國與丹麥上空盤旋52小時,這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

      很快,在接受丹麥一支探險隊的邀請后,他把興趣轉向極地氣團和冰河的研究,并成為該領域領軍人物。德國馬爾堡大學物理學院隨即伸來橄欖枝,1911年,他在那里的演講內容被整理成《氣象熱力學》一書。該書一出版便成為該學科的經典讀物,也被后人譽為“奠定了現代氣象學的堅實基礎”。

      就在俄國一著名氣候學家驚呼“氣象學的新星已經升起”時,一年前就開始琢磨世界地圖的魏格納已經“見異思遷”。在大學圖書館查閱大量化石和生物資料后,他已不再相信所謂的“大陸橋理論”。

      1912年1月6日,魏格納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的會議上,公開提出“大陸曾經是一個整體”的觀點。4天后的晚上,他向馬爾堡自然科學促進會發表演講時,重申這一觀點。但證據不足的魏格納,立即遭到聽眾的質疑。

      地質學家們顯然也不歡迎這個“闖入者”,因為氣象學家魏格納的理論,動搖的正是地質學的理論根基,更何況,“闖入者”還拿不出確鑿的科學證據。

      他到處尋找證據。“他嘴里蹦出一連串有關地質構造的想法,問我是否可以幫他提供一些地質學的事實和概念。”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漢斯?克魯斯后來回憶說,那天貿然來訪的那個人,“外貌俊朗,灰藍色的眼睛里散發出敏銳的光芒”,令他難以忘記。盡管不能接受魏格納的想法,但這還是令克魯斯非常感興趣。

      其他人,卻沒有這樣的寬容之心。對魏格納的瘋狂嘲笑和攻訐,在國際范圍內此起彼伏。他的大陸漂移學說,被譏諷為“智力拼圖游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負傷歸來的魏格納,則一邊分析在格陵蘭島探險時搜集的證據,一邊開始研究月球彈坑的起源。由于強烈堅持大陸漂移理論,他失去了德國大學的教職。

      無奈之下,他在1924年前往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并繼續搜集支持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美國石油協會在兩年后邀請魏格納到紐約,專門討論他的大陸漂移學說。與會的14名權威地質學家中,7人堅決反對,兩人持保留意見。會上,魏格納叼著煙斗靜靜地聽著,幾乎什么也沒說。在《海陸的起源》出最后一版時,他只是慨嘆“漂移理論的牛頓還沒出現”。

      想在北緯71°建立觀察所的魏格納,在1930年帶著由22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團隊,第4次前往格陵蘭島探險。在生日那天,魏格納前往冰河地區。留守的隊員們慶祝完他50歲生日,卻再也沒能見到壽星歸來。

      翌年5月12日,搜尋魏格納的友人發現了他的遺體。盡管最終未能找到更多支持自己理論的證據,魏格納躺在帳篷中,雙眼睜著,面部表情平靜,甚至帶著一絲笑意。他們認為,他很可能因心臟病突發而離世。

      友人為他在格陵蘭島用冰雪做了一個陵墓,并在事發地點立起了20英尺高的鐵十字架。

      而在冰雪之外,大多數地質學家依舊嘲笑他的理論純屬詩人的浪漫想象。直到30年后,科學家們才用最新的科學手段,證實了魏格納的正確,并把他樹為地質學上的里程碑。

      地質學家范文第3篇

      奇妙的“雪球地球

      大約距今約10~5.4億年前的新元古代,地質學家研究發現地球曾發生過幾次嚴重的冰凍,那時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區域均被冰雪所覆蓋,并且大部分海洋也都被凍結,為此地質學家將其形象的稱之為“雪球地球”。

      “雪球”來臨,地球上的平均溫度低至-50℃,赤道附近的溫度也僅有-20℃。從兩極到赤道,地球幾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在“雪球地球”的惡劣條件下,幾乎所有的生命都在極厚冰層中滅絕,此時地球儼然變成了一顆毫無生命氣息的白色“雪球”。

      “地球曾是一個雪球”,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有諸多事實可以證明冰封時代的存在。地質學家通過研究沉積巖來推測地質歷史的演化規律,冰川運動過程中的搬運能力極強,對周圍巖石具有很強的剝蝕作用,冰磧巖便是由冰川融化后的冰磧物固結后形成的。地質學研究發現,全球范圍內的赤道附近海平面都存在新元古代的冰磧巖,這意味著新元古代的冰川曾到達過熱帶地區的海平面,而在現如今的氣候條件下,冰雪覆蓋主要出現在極地附近的高緯度地區,赤道等眾多低緯度地區并不大可能出現大范圍的冰封現象。此外,不少不尋常的地質現象也在“雪球地球”的假說中得到了合理的解釋。“雪球”時期曾大量出現的氧化亞鐵礦很可能正是由于大量冰川覆蓋導致海洋深部水體缺氧,亞鐵離子在海水底部富集形成的。

      “雪球”如何形成和解凍

      奇妙的“雪球地球”帶給了我們諸多的幻想,我們不禁要問地球究竟是如何變成“雪球”的,與此同時它又是如何解凍的呢?

      對于冰雪地球的成因一直都是眾說紛紜,各種假設都極具想象力。有人提出“雪地地球”的形成是緣于厚重云層對太陽輻射的遮擋作用,大氣層中大量的塵埃粒子會阻擋地球對太陽熱量的吸收,于是地球溫度急速下降,并最終形成“雪球地球”;也有人認為“雪球地球”是由于小行星或者彗星對地球撞擊激起的大量塵土引起的,漫天的塵土遮天蔽日,使得地球無法吸收太陽熱量,陷入一片冰封狀態。

      盡管各方各執一詞,但現如今最為地質學家認可的成因則與“大陸漂移學說”有關。新元古代,地球上各塊古老陸塊拼合在一起,以超大陸的形式聚集在赤道周圍。由于大陸內部距離海洋較遠,水汽循環受阻,風化作用比較弱,因此對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消耗能力有限。伴隨著超大陸的解體,內陸地區與海洋之間的距離被拉近,導致降雨增加,風化作用也加劇,消耗了大量的CO2。與此同時,超大陸的裂解使得大量易于風化的玄武巖暴露于地表,這進一步加劇了溫室氣體的消耗。缺少二氧化碳保護的地球,氣溫逐漸降低,造成地球部分被冰雪覆蓋,而被冰雪覆蓋的地球像“鏡子”一樣將太陽光反射出去,熱量吸收能力的減弱使得冰雪覆蓋面積隨之增加,冰川逐步從兩極蔓延,直至赤道,最終導致地球成為一個冰封的“雪球”。

      “雪球災變”的起因源于超大陸解體,那么地球又是怎樣突破冰封重圍的?

      CO2的逐步積累是使地球重新“活”過來的關鍵因素。在地殼板塊的運動的驅動下,火山活動釋放的CO2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寒冷干旱的冰封環境不利于巖石的風化或生物的生長繁殖,從而使CO2的消耗速率大大減慢。此外,火山噴發使冰雪表面覆蓋有大量的火山灰,這有效降低了冰雪的反射率,而融化的暗色雪水,與火山灰的作用相同。起到抑制反射作用,最終地表的冰雪開始劇烈消融,使得地球重返生機。

      冰封中延續的生命

      “雪球地球”可以說是地球所經歷的“大劫難”,但事實上在“雪球地球”惡劣條件下,生命卻沒有發生徹底的滅絕。那么如果“雪球地球”真的存在,生命是怎么在冰封中延續下來呢?

      地質學家范文第4篇

      出租宮殿

      英國女王決定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期間以3000英鎊(約合30571.69元人民幣)/天的價格出租圣詹姆士宮中部分奢華套間,其中包括圣詹姆士宮正殿、織錦室和安妮王后的臥室,租到圣詹姆士宮的貴賓還能享受到一個特別的宮殿參觀之旅。

      此外,貴賓們還能近距離參加幾個奧運盛事,其中包括將在皇家騎兵衛隊閱兵場舉辦的沙灘排球賽以及起點和終點都設在白金漢宮附近林蔭道的馬拉松比賽。而在宮殿附近的海德公園,則是明年奧運會游泳比賽的場地之一。

      英國媒體稱:女王此舉是要妥善利用王室歷史遺產和地理位置優勢,向全世界推廣英國王室形象。

      素材微評:“出租皇宮”,英國女王這個決定令人震驚之余,不得不嘆服她的魄力和創新精神!這也許正是英國王室仍然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王室的原因之一吧。

      “礦石控”楊溢:

      高中生地質學家

      散發著紫色光澤的鋰云母礦石、翠綠色的磷氯鉛礦石、仿佛朵朵玫瑰花的沙漠玫瑰、極為珍貴的寶石祖母綠……誰也不會想到,這些擺放在山東省科技館一處展柜中的200多種礦石,竟都是來自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二學生楊溢的藏品。

      12年前,5歲的楊溢收集到了第一塊礦石――蛋白石,從此,他對礦石的熱愛有增無減,到現在,共收藏了3000多件礦石,擺滿了家里兩個房間。

      “黃金本無種,出自勤儉家”,楊溢自小學起便學習地質學家李四光,周末寫完作業就騎上自行車,帶著T形錘、工具箱和自制的防蟲藥水,到濟南周邊和泰山山脈找礦石,有空就去濟南文化市場“淘”礦石。

      楊溢喜歡礦石,家人也給了他極大的支持。他的壓歲錢和平時攢下來的零花錢幾乎都花在了訂閱雜志、購買書籍和“淘”礦石上了。

      楊溢也不負眾望,被評選為“山東省少年科學院院士”, 還列席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受到了地質專家的贊美,被譽為“小地質學家”。

      素材微評:自古英雄出少年。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之一。

      中國成立

      首家太空郵局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時36分,隨著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飛行器成功實現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今后“致太空的一封信”也不再是幻想,地面與太空之間的郵件傳遞即將成為可能。

      3日上午10點,中國郵政太空郵局開通儀式在北京航天城舉行。太空郵局是中國郵政的一個直屬局,目前主要經營的業務是國際國內函件寄遞和集郵業務,將采取一種“虛實結合”的經營模式,實體郵局設在北京航天城郵局,虛擬郵局設置在載人航天飛行器內,實現地面與太空之間的郵件傳遞,郵政編碼為901001。太空郵局名譽局長是楊利偉。

      地質學家范文第5篇

      關鍵詞:工程地質;思維方式;土木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117-02

      人類要求發展,必須與地球和諧相處,這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任何建筑工程都離不開地質環境。近代工業化進程中出現大規模的土木工程,工程師表現出了對地球科學的需求,從而使工程地質學在30年代從前蘇聯開始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工程地質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使工程建設和運營最大限度地適應地質條件并盡可能地保護環境。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工程地質學既要研究天然工程地質條件對工程的影響,又要研究工程對地質環境的反作用,特別是人為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在這些研究過程中,都必須充分發揮地質思維的特點,在空間上從區域到場地再到區域、從深部到淺表再到深部,在時間上從歷史到現狀再到未來。地質學研究對象涉及的時空跨度大,地質思維方式注重系統性、強調演化,思維過程重視觀察和想象,以定性分析為主,思維成果具有相對性。土木工程師注重工程結構形式,考慮材料特征和荷載,追求問題的確定答案。這兩種思維方式有明顯的區別,以下簡要地質思維的幾個主要特征,并分析這些思維方式對工程技術人員的意義。

      一、地質學思維特點

      1.系統性思維。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地質思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即全方位系統思維階段,它是以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達到或開始達到整體綜合和系統思維為特征的。系統性思維方式指導地質工作者從問題各要素所固有的聯系來考察整體性事物,分析工程地質問題的成因聯系、構成工程地質問題的組合關系、不同層次的工程地質問題整體與其背景的關系等等。例如,2008年發生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發生的舟曲泥石流災害,看似是兩個孤立的事件,實際上是有成因聯系的。地殼運動造成地震活動的發生,地震使斜坡上的巖土體失穩發生滑坡,松散的滑坡體巖土堆積在溝谷中,在集中降雨中遭到浸泡,在重力作用下與水一起流動,形成泥石流。目前,大部分地質研究人員把地球視為一個由許多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地質體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在此基礎上研究系統內各個組成部分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最終從整體上把握地球的規律。在這個統一整體中,不僅僅包括純自然界,還包括人的作用和影響。已故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先生撰文指出:隨著人類環境意識的增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認識不斷深入和提高,地質學家逐漸認識到人類活動作為一種地質營力,其能量已超過了自然界本身的變動,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因此必須把人為因素作為驅動地球環境變化的動力,使其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中來,這種人與自然的全球觀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2.逆向思維。由于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各種地質作用的最終產物,作用本身的實際過程不能直接觀察到,往往也無法重演。因此,地質學中的許多概念只能依據對地質作用產物的觀察研究,反演地質作用的過程和作用前的物質基礎,然后經過實踐和實驗(包括模擬實驗)的檢驗而建立和發展起來。這種思維走向稱為逆向思維。例如,在地質史料中人類對巖石的認識過程,充分說明了逆向思維的重要性。最初由德國的魏爾納發現了地層的空間分布規律,認為巖石只有形成在水中才具有連續性和分帶性,從而提出水成說;然后,英國的郝屯經過野外實踐檢驗,發現花崗巖、斑巖、暗色巖以巖墻、巖枝的形式插入圍巖,推測這些巖石是巖漿冷凝形成的,提出了火成說,突破了巖石的單一成巖理論,實現了人類認識巖石的一次飛躍;最后,經過英國霍爾的玄武巖溶化―冷凝的模擬實驗和白堊含生物質灰巖在封閉系統中加熱生成大理巖的模擬實驗,證實了巖石的巖漿來源和變質來源,確立了地殼上三大巖石類型的成巖理論。

      3.災變論和漸變論的辯證統一。19世紀,蘇格蘭地質學家伊萊爾出版了《地質學原理》,通過描述舊巖層不斷破壞、新巖層不斷形成的過程,闡述了漸變地球史觀,認為地球是古今一致、不斷重復的均一過程。災變論的代表人物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居維葉,他在19世紀初出版了《地球表面災變論》,認為不同時代地層中的古生物差別很大,說明地球歷史上必定發生過災難性的變革,從而造成物種的滅絕和更新。災變論和漸變論的爭論一直在持續,目前多數地質學家傾向于把這兩個對立的觀點統一起來,承認地球演變過程中既存在漸近變化也有急劇突變,漸變論強調量變過程,災變論強調質變過程。這種觀點體現在各種地質學研究中,例如在滑坡災害研究中,截止目前,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滑坡的發生實質上是均變和災變的相互轉化過程。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發生蠕變,是一個緩慢漸變過程;而這種漸變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一旦受到地震、暴雨等突發外界因素的干擾,斜坡體上的巖土體就有可能突然快速下滑,形成滑坡災害,漸變就轉化為災變。

      二、地質學思維工程中的應用

      工程地質學需要解決的問題涉及到地質、環境和工程等很多方面,很多因素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交織,同時必須考慮人為地質作用力與自然地質作用力混合作用。因此,在研究與工程相關的地質問題時,必須充分發揮系統性思維的優勢,從對各要素自身特征及其相互聯系的充分研究的基礎上來考察和分析整體性問題。分析過程中要貫徹時空統一的原則,詳細分析各級各類工程地質問題的成因聯系、組合關系等等,力爭全面、綜合、均衡地反映客觀問題的整體性。同時要注意從災變和漸變辯證統一的運動變化角度去考慮工程地質問題的演化。任何工程地質問題所涉及到的都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通過與周圍環境的物質與能量交換及其內部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系統始終處在一個運動變化過程中。因此,在研究工程地質問題時,思維絕不可僅僅停留在某一個階段上,而應要把研究對象看成是不斷演化的動態整體。工程建筑物的修建,地質工作不僅僅局限在施工前的勘察,還要充分預測工程修建后的影響,這一點對大型工程特別重要。例如三峽大壩建成后,2007年中科院長江水利委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顯示,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三峽地區微震活動頻率明顯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危及到部分居民點的安全。

      參考文獻:

      [1]姜正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重在思維方式的轉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9(4):51-52.

      [2]黃潤秋,面向21世紀中國工程地質學的發展[J].

      [3]蔡祖煌,淺談工程地質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工程?環境整體論與整體觀方法論[J].工程地質學報,2003,11(2):220-222.

      [4]白屯.地質思維方式的歷史演變[J].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89,12(1):111-117.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亚洲久本草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777777|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亚洲AV日韩AV鸥美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国内精品99亚洲免费高清|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柚蜜|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下载|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不卡青青草原| 亚洲精品视频观看| 日韩亚洲国产高清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爱AV|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