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健康檢查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入園檢查。幼兒入園前必須在指定的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全面健康檢查,經體檢、化驗等項目檢查,確無傳染性疾病,且最近二個月內無傳染病接觸史者方可入園。對離園一個月以上或去外地(離開本市)返回時,須重新體檢方可回園。
2、定期體檢。每半年為幼兒測身高、體重、視力一次,每年5月份為幼兒進行全面檢查一次,按who體格發育評價標準對幼兒身高、體重進行評價。體檢中發現有異常情況要采取相應措施,對于一般性疾病給予及時處理;有ⅱ0以上營養不良、中度以上貧血、中度以上肥胖、佝僂病等的幼兒應轉入體弱兒管理或建專案管理;發現缺點兒進行登記管理,及時給予矯治。
3、晨間檢查及全日觀察。認真做好一摸,有否發燒;二看:咽部、皮膚和精神;三問:飲食、睡眠、大小便情況;四查:有無攜帶不安全物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工作人員體格檢查。工作人員上崗前必須到指定的醫療保健單位進行體檢,經體檢合格由檢查單位簽發健康證明書后方可上崗工作。對患有國家法定傳染病及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滴蟲性霉菌性陰道炎、化膿性皮膚病、精神病、肢體殘缺者,不得從事保教工作和炊事員工作。在工作中發現患急、慢性傳染病、病原攜帶者以及有礙于幼兒身體健康的疾病,要及時隔離與調離。
5、工作人員每年全面體檢一次,發現以上疾病應離職治療或調離。
關鍵詞:抗病毒療法;艾滋病;健康教育;療效
艾滋病作為一種慢性傳染病,危害性極大,它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淋巴細胞是它主要攻擊的目標,該細胞一旦被大量破壞,人體變會喪失免疫功能[1]。因此,人體易于感染各種疾病,并可發生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藥物[2]。本研究選取我院接收并確診艾滋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艾滋病應用抗病毒療法聯合健康教育的治療效果,具體信息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收并確診艾滋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檢查抗HIV陽性、CD4+T淋巴細胞
1.2方法 抗病毒療法:采用3種抗病毒聯合的一線治療方案,所使用的抗病毒藥物包括去羥肌苷DDI、奈韋拉平NVP、司他夫定d4T、齊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施多寧EFV,按照:①3TC+d4T+NVP;②DDI+d4T+NVP;③3TC+d4T+EFV;④AZT+3TC+EFV組合配置,根據患者臨床情況選擇治療。每月進行抽查,保證患者按時服藥。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宣傳片、教育片以及傳單、黑板報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①心理教育:鼓勵患者,并給予患者心理上的幫助。讓患者認知自我,避免產生心理障礙。②生活健康教育:患者每日應合理用餐,按時吃藥,并多運動,戒除煙酒,保持身心健康。③危害性教育:減少性生活,并使用安全套。④道德教育:不得故意傳播艾滋病,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⑤藥物依從性教育:不能擅自停藥或換藥、需長期按時、按量服藥。
1.3療效觀察治療有效標準[3] 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上升、病毒載量下降,且已部分病例檢查不出病毒、生活質量改善。不良反應包括藥物感染降低,藥物無副作用、毒副反應。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結果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患者CD4+T淋巴細胞及病毒載量的變化情況經治療后患者的CD4+T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病毒載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治療36個月后CD4+T淋巴細胞數據及病毒載量均顯著優于其他治療時間(P
2.2治療后生存狀況經治療后,患者癥狀與體征明顯緩解,生存率明顯提高,與治療前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經研究發現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機體細胞免疫能力部分或完全喪失后,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4]。隨著采用高效抗逆轉錄病毒聯合療法的應用,提高了抗HIV的療效 [5]。本研究中采用抗病毒療法后,患者治療后CD4+T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CD4+T逐年遞增(P
本研究在采用抗病毒療法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治療,包括心理教育、生活健康教育、危害性教育、道德教育和藥物依從性教育,通過臨床治療,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逐年好轉,與2010年相比生存率有顯著性差異(P
參考文獻:
[1]趙萬懷,陳艷,劉艷,等.69例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效果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15,26(1):64-65.
[2]常成剛.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24(2):677.
[3]嚴亞軍,桂希恩,榮玉萍,等.HIV感染患者CD4+T淋巴細胞數與病毒載量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268-270.
嘉應學院醫學院,廣東梅州 514000
[摘要] 目的 調查分析本專科護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了解本科護生與專科護生在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上面的不同點,得出結論并提出相應對策,以加強本專科護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識,以此來提高護生健康教育能力,提高護生整體素質,保證未來護理事業對健康教育知識方面有更好的發展。方法 對嘉應學院醫學院在不同醫院實習的120名本專科護生進行乙肝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的調查,其中本科生60名,專科生60名。結果 本科組和大專組平均答對題數對比,本科組平均答對題數為11.07,而大專組為9.13,各組數據間方差齊性(P=0.199>0.05)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用卡方檢驗可以看出, 乙肝是否有自愈能力知識的對比中,本科生和大專生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外(P<0.05),其他的選項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乙肝健康教育知識了解方面,除了預防免疫知識、休息與活動知識本科生比大專生好(P<0.05),其他的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生應該更為全面的掌握乙肝健康教育的知識,為以后護理工作中打好扎實的基礎。
[
關鍵詞 ] 本專科護生;乙肝:健康教育:調查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a)-0104-03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全球性傳染病。我國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發地區,一般人群的HBV標志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分別為57.6%和9.7%,估計約7億人曾感染HBV,其中1.2億人為HBsAg慢性攜帶者,占全世界HBsAg慢性攜帶者人數(3.5億)的1/3。這些人中多數為隱性感染、常為意外檢出,如就業、開學、出國、婚檢等。對于乙肝我們引入了“健康者”,“無癥狀攜帶者”,以及“非活動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乙型肝炎病毒( HBV )攜帶者的概念[1]。乙肝病人發病初無任何癥狀、無任何心理準備,被檢出后常感到茫然,產生巨大的心身壓力[2]。健康教育是指借助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活動,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認識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人們自覺地選擇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減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害因素,預防疾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從而達到個人和社會人群軀體、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會適應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狀態[3]。因此,必須對乙肝病人及時進行健康教育,及時的對乙肝病人進行有效健康教育,可以加強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曾強對疾病康復的信心,從新回到美好的生活上來。護生是未來的護理人員,在校學習期間就必須教育護生樹立牢固的整體護理觀念,訓練和提高他們健康教育的能力,從而使他們在走上護理工作崗位后能夠較快地勝任護士角色,承擔起健康教育的職責,早日成為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同是具備健康教育能力同時是護生體現自身知識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4]。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嘉應學院醫學院13屆畢業護生為研究對象。調查時間為2012年7月—2013年5月,調查的護生年齡在(22±2)歲之間,均為在臨床實習了8~9個月的本專科護理應屆畢業生,本科組和大專組各60人,其中,本科組,珠江醫院實習護生有26人,南海區人民醫院實習護生有4人,順德區人民醫院實習護生有8人,南方醫院7人,華瑞醫院3人,東莞東華醫院4人,其他醫院8人。大專組,珠江醫院實習24人,南方醫院實習13人,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9人,寶安區人民醫院6人,南海區人民醫院8人。共發出12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 調查方法
根據相關的資料文獻采用自制調查問卷的方法,調查問卷從乙肝基本知識及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兩方面進行調查,分別調查護生的乙肝基礎知識及健康教育知識。
1.3 統計學方法
將調查結果錄入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本專科護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總體調查
在本科組中答對題數在18~12題區間的人數達到43%,答對11~6題的人數占55%,而答對少于五題的人數只占了2%。大專組答對題數在11題以上的人數占了20%,答對11~6題的人數占70%,而五題以下的人數占10%。從百分比可以大概的看出本專科護生乙肝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大部分處于中間水平(見表1)。
2.2 本科組和大專組乙肝健康教育知識平均答對題數的對比
本科組和大專組平均答對題數對比,本科組平均答對題數為11.07,而大專組為9.13,各組數據間方差齊性(P=0.199>0.05)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本專科對知識具體掌握情況
2.3.1 本專科護生對乙肝基礎知識的了解情況由表三可見本專科護生在乙肝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對乙型肝炎是否有自愈能力掌握的較差,傳播途徑及基本診斷的掌握程度更差,而對于乙型肝炎的基本概念及引起乙型肝炎的原因等方面的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好。從卡方檢驗可以看出本科生和大專生對比中,除了最后一項乙肝是否有自愈能力知識的對比中本科生和大專生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外,其他的選項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2.3.2本專科護生對乙肝健康教育知識的了解情況
由表四可以看出本專科護生對飲食知識及休息、休息與活動知識、以及乙肝的用藥方法掌握的比較好,而對于情緒對乙肝的影響及乙肝患者的復查時間掌握程度較差,而對乙肝的復查時間及預防免疫知識掌握程度較差,對乙肝的合并癥及預防免疫知識掌握的最差。用卡方檢驗可以看出,本專科對比中,除了預防免疫知識、休息與活動知識本科生比大專生好以外,其他的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2.4護生的健康教育意識方面的調查
調查發現大部分的本專科護生都認為健康教育在護理工作中非常重要,并且愿意承擔教育者的角色,但是,很多本專科護生覺得學校所學的健康教育知識不能滿足臨床護理中健康教育的需要,健康教育中的專業知識及相關知識都少有缺乏,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稍有缺乏護患溝通技巧。
3 討論
3.1 本專科護生對比
調查發現本科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方面,本科生掌握的程度要高于專科生的掌握程度,通過統計學方法得出,本科組的掌握程度要高于大專組的掌握程度,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本科生在進入醫學院校的時候基本知識和掌握知識的能力就要優于大專學生,并且本科學生在大學三年的學校基礎知識的學習,比大專學生要多出一年的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時間,理論知識比較扎實,由此可以看出,提高護生的整體素質及文化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基礎知識方面
3.2.1護士與患者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并且護士的角色之一就是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在實施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護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掌握基礎臨床護理,還要有心理學、社會學、營養學、預防醫學、藥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實現從傳統的單純護理角色向集預防保健、心理護理、軀體護理于一身的多元化角色的轉變[5]。
3.2.2不斷提高本專科學生整體能力的必要性本專科護生是未來護理事業的主力軍,是在臨床中接觸患者最密切的人群,是日常生活中對患者影響最深刻的護理工作者,護士如果對疾病的基礎知識了解的不夠,就容易把錯誤的信息傳遞給患者,使其不能正確的對待及處理疾病,所以需要護生不斷的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努力的做為患者更好的了解及預防疾病的主力軍。針對此情況在校期間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采用專家講座、運用多媒體視頻、臨床見習等教育方法,提高護生的醫學知識,使其更好的運用于臨床。
3.3 健康教育知識方面
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6]。通過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接受治療的依從性增加,主動配合治療護理,并提高了自我護理心理調整能力,很快康復。護士提供主動服務,幫助患者解決問題,使護患之間相互理解,關系融洽,使護患雙方產生積極因素,使健康教育有效成功[7]。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護生都認為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是護生認為在學校所學的健康教育相關知識不夠,調查發現在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程度方面,本專科護生對于休息與活動方面知識的掌握率有90%,說明護生對于休息與活動方面掌握情況比較好,而對乙肝的誘發因素、合并癥、預防免疫知識方面答對率分別是20%、7.5%、29%,調查發現護生對乙肝健康教育知識中對乙型肝炎的誘發因素、合并癥、預防免疫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差,這與護生做為一個護理專業的學生,對疾病的預防免疫知識方面有所缺乏,掌握的不全面,不徹底有關,對疾病的預防免疫知識不夠重視,忽視了疾病的預防免疫是有關系的。針對此情況提高護生的健康教育水平,在臨床實習中應對帶教有嚴格的選撥,選撥一些基礎知識及健康教育知識扎實的護士對護生進行帶教,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有義務和責任把護生培養成為具有護理教育、臨床護理和管理能力的高級護理人才。
3.4加強護生溝通技巧的培養
調查中顯示有77%的學生認為稍有缺乏護患溝通技巧,另外有23%的學生認為非常缺乏護患溝通技巧,說明在護患溝通技巧方面學生的掌握程度是不理想的,需要加強。學生在校期間,一方面,教師要向護生傳授必要的人際溝通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要采用模擬實際的場景,讓護生進行角色扮演訓練,提高相互溝通能力。還可以利用節假日,帶領護生走出校門,到醫院、到社區、到廠礦等人群集中的場所,通過直接的宣傳指導以及設置健康教育專欄、發放健康教育卡片等多種形式,在真正的實踐環境中訓練護生的溝通技巧和宣教能力。鼓勵護生加強基礎文化及人文學科知識的學習,如語言學、心理學、人際溝通等,并有針對性地并組織講座,如護患溝通技巧、護士語言行為規范、護患糾紛原因分析及對策等,使護生明白溝通的重要性并掌握技巧,并與臨床護理有機結合,使護生語言更具藝術性。
4 結語
由于本專科護生即將要走上護理工作崗位,培養護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需要通過不斷的積累及補充自己的專業知識及健康教育知識,不斷的完善乙肝健康教育知識,為以后獨立在護理工作崗位上工作時奠定良好的基礎。
[
參考文獻]
[1]牟曉玲,鄭艷萍,潘瓊.大學生乙肝健康教育問卷編制及信效度研究[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3(10):46-47.
[2]王琰,張云,劉晶,等.吉林市醫學高校大學生乙肝知識調查[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1(6):120-122.
[3]牟曉玲,郭麗,陳光英.QQ群健康教育方式對大學生乙肝知識知曉率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2(9):46-47.
[4]丁弋娜,林梅,潘建丹.護理本科生健康教育認知情況及能力分析與對策[J].全科護理,2011(25):89-90.
[5]王留芳.云南省醫學院校護理本科生健康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2013(5).
[6]Kerbleski,M. Hepatitis C: Are You Confused:Issues Related to Pa-tient Education[J].Gastroenterology Nursing,2005,28(Suppl.1):S19.
【關鍵詞】 外來務工; 男性; 生殖健康
A survey of male migrant worke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ward reproductive health
Li Jing1, Liu Defeng2, Li Bin3, Jiang Hui2, Hong Kai2, Zhao Lianming2, Tang Wenhao2
1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Beijing, 100191
2 The urolog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Beijing,100191
3 Th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of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Beijing, 100191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male migrant work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reproductive health in Beijing and their health status and needs. Methods: A randomize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e male migrant works in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level, the level of awareness on men’s health and knowledge, and so on. SPSS13.0 software was used to input statistics. Results: 9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868 valid responses were returned (The efficiency is 96.40%). 56.3% of the male migrant workers were less than 30 years old, 51.4% of them only got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or below that, and 38.9% of them engaged in manual labor. 21.3% had never heard of men’s health-related knowledge, 33.0% have never seen men’s health books, and 45.0% never seen men’s health-related television programs or lectures. But 81.8% of those surveyed expressed their hope to get the 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knowledge. Conclusion: In Beijing, migrant male workers have low awareness of 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but have higherneed for the relevant guidance and education. 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work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and advocated
【Key words】 migrant works ;male;reproductive health
近年來,男性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許多男性懂得自我保健。但男性在社會上的形象總是健壯、堅強和成功, 因而一些人即使身體不適時,也會掩飾自己的疲憊和病痛, 不能及時就診。一份[1]關于男性身心健康的研究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404個縣、區和市展開調查,共有8875名男性參與,其中67%的被訪男性自述健康狀況良好,28%的認為一般, 僅有5%述說較差或很差。這一情況在流動人口中更加嚴重。
第五次國家統計局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目前全國流動人口超過1億,其中有78%為農村到城市的流動人口。北京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會對外的消息稱,截至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達到1755萬人,其中外來人口509.2萬人,占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9%。這部分務工人員大多呈現出年齡較小、學歷較低、多從事體力勞動等特點,他們的生殖健康狀況令人堪憂。為了解這部分群體的男性生殖健康狀況和他們對男性健康的認知和態度,為有針對性地對其開展適宜的生殖健康知識宣傳和教育提供幫助,本文針對北京外來務工男性進行了生殖健康的調查,。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對北京市海淀區外來務工男性進行生殖健康方面的整群隨機抽樣問卷調查。
1.2 問卷調查
問卷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和男性生殖健康知識兩個大方面。其中基本知識方面包括性別、年齡、婚否、文化程度、從事職業和生活習慣。男性生殖健康部分則主要了解對男性健康的認識程度和相關知識等。發放調查問卷900份,收回有效問卷868份,有效率96.40%。
1.3 統計分析
使用SPSS13.0軟件錄入和統計。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中(見表1),外來務工男性以中青年為主,其中56.3%的年齡小于30歲。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占51.4%。其中從事體力勞動的占38.9%,半體力勞動的占49.1%。36%的男性未婚,其中19%的未婚且無女朋友。
2.2在京外來務工男性對男性生殖健康的認識
表2中顯示,21.3%的男性從未聽說過男性健康相關知識,33.0%的男性從未看過男性健康相關書籍,45.0%的男性從未看過男性健康相關電視節目或講座,但81.8%的受調查者表示有必要加強男性生殖健康方面的宣傳教育。占63.5%的男性未曾聽過“男性健康日”,而讓他們遇到生殖健康方面的問題時,有多達46.25%(7.4%去找朋友,27.8%去查有關書籍或上網,3.7%去小廣告上的診所)的受調查者不會首先選擇去正規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
3 討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來京工作,所以, 研究預測[2]2010年北京流動人口可能達到540~630 萬人,這些外來人口進城務工、經商者為主體。這一群體的特殊性也使得他們對男性生殖健康的認識往往不夠,遇到相關問題時也得不到很好的自我和社會的關注。流動未婚男青年生殖健康現狀研究[3]中顯示,流動人口發生率、非意愿妊娠率均較高,尤其是發達的地區和城市,10%~20% 的未婚流動人口有婚前, 一些服務行業的婚前可能達到50%~80%[4],所以這起群體更需要社會的關注。為了加強這一群體男性的自我保健意識,對他們給與更好的幫助,我們對其男性健康的相關知識水平的影響因素做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本次研究發現,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多集中在體力勞動和半體力勞動的工作行業。受教育程度與身心健康呈正相關, 這可能和高學歷者獲取的科普資源較多、生活方式更文明科學, 以及產生心理困擾或疾病時善于自我調節或正確尋求診治。但這些務工人員也希望得到相關方面的知識。青島一份男性流動人口性健康及影響因素研究顯示[5],90%的調查者希望得到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識,86%的調查者希望能得到醫生的幫助來防治生殖健康問題, 比如說防治性病/ 艾滋病, 避免意外懷孕, 降低人工流產次數等,這一結果和之前的比例(93.7%)[6]相近,和我們的結論也基本一致。
本研究還發現,在京務工人員的男性生殖健康相關知識整體水平不高,且各方面知識掌握情況明顯不均衡。這一調查結果和劉艷杰等[7]做的關于北京外來務工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水平及影響因素研究結果也相似。現代社會知識主要來源的電視、書報等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還不是外來務工人員獲得男性生殖健康知識的來源,這一方面是由于他們本身對男性生殖健康認識不夠,一方面也說明需要進一步利用好大眾傳媒在知識的傳播方面的重要的作用,充分發揮傳統媒介投入小、覆蓋廣、效果好的優勢。此外,我們還可以和計生部門合作,通過在社區播放科教電影、宣傳片,擺放宣傳展板,發放宣傳單以及進行集中的科普講座等形式,使更多的務工人員了解男性生殖健康知識。
同時,調查中還發現,外來務工男性在遇到相關疾病困擾時,很大一部分群體沒有首先尋求正規醫院的檢查和治療,所以下一步工作還要糾正不規范的宣傳,可以聯合醫院的醫務工作者開展義診和義務宣講,從而使得外來務工男性獲得更好的、更準確的男性生殖健康知識。
總體而言,北京市外來務工人員男性生殖健康知識整體水平不高,遇到相關問題時存在的困擾較為明顯,有著迫切的健康需求。應通過豐富多樣的信息傳播方式,在這一群體中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以切實提高其知識水平,這將對我國男性生殖健康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安琪. 男性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5,4:81-88.
2 李永浮,魯奇,周成虎.2010 年北京市流動人口預測[J].地理研究,2006,25(1): 131-140.
3 謝立春,曾序春,鐘于玲,等.流動未婚男青年生殖健康現狀研究[J].中國性科學,2005,4(11):5-48.
4 鄭真真,周云,鄭立新,等.城市外來未婚青年女工的、避孕知識及實踐[J].中國人口科學,2001,2:68.
5 趙銀珠,萬加華,張成超,等.青島市男性流動人口性健康及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16):3001-3003.
6 梁曉,王鶴云,孫小晶. 深圳市流動人口生殖健康知識認知態度及宣傳教育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5,8(7):789-790.
關鍵詞 心理健康素質,正常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大學生,比較。
分類號 B848.9
1引言
心理健康素質研究的工具――《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在其編制的過程中就不斷進行著信、效度研究。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工具,“心理量表的效度指標可以不斷增加和完善,效標檢驗的工作本課題還將不斷進行。”[1,2]。本研究以大學生為對象,一方面考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實證效度,即探討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的大學生與正常大學生被試相比,在心理健康素質上是否存在差異,從而進一步驗證《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方面差異的鑒別力;另一方面,分析這些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差異,使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于找到學生素質方面的原因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2方法
2.1工具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研究課題組編制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量表的編制課題組研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中的四量表之一――《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作為研究工具[3]。
2.2被試與研究程序
在天津市范圍內選取大學生共計425名完成《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剔除21份無效問卷(主要為漏答項目太多和具有明顯默認反應方式的問卷)后,獲有效被試404人。其中一年級100人,男61人,女39人;二年級103人,男55人,女48人;三年級102人,男62人,女40人;四年級99人,男53人,女46人。被試以教學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測試。主試為經過培訓的心理學研究生,采用統一的指導語,測試完成后當場收回問卷。
在天津市范圍內選取參加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并經《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篩查(篩查標準即建議約談的標準)出的115名一年級大學生。要求他們在接到約談信或主動前來約談前填寫《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問卷。剔除14份無效問卷后,有效被試101人,其中男54人,女47人。
把上述被試中的404人作為本研究的正常被試,而由《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篩查出的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101人作為有心理問題的被試。測驗結果用SPSS進行統計處理。
3結果
3.1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 α)一致性系數對404名大學生《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測驗結果進行信度計算,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在0.534~0.886之間,除認知風格和歸因風格兩個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的信度值都較高。這與以往研究結果類似[1,2]。
3.2效度分析
3.2.1適應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6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2。
由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適應分量表總分上差異極顯著,各維度差異顯著或極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總體適應水平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個體容易因環境及身心變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從適應的角度講,心理有問題的大學生的確在情緒、人際、學習、生活及生理、社會等方面存在適應不良。
3.2.1人際素質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人際素質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3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人際素質分量表總分上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總體人際心理健康素質水平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其中人際交往和人際調控等維度的差異顯著,而人際知覺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人際心理健康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的能力較低、品質較差。
3.2.3個性素質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個性素質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7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4。
由表4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個性素質分量表總分上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總體個性素質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其中樂觀―悲觀、意志、內外傾、耐挫折差異顯著,而在冒險、責任、獨立3個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
3.2.4動力系統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動力系統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7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5。
由表5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利他性利他動機、成長性動機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自我實現需要和利他性需要引起的動機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除這兩個維度外,在動力系統分量表總分及其他5個維度上的差異都不顯著。
3.2.5自我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總分及自我認知(包括學業自我、身體自我、社會自我、情緒自我4個方面)、自我評價(包括自尊、一般自我效能2個方面)、自我調控3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6。
由表6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自我分量表總分上的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總體自我心理健康素質水平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自我較為消極。其中身體自我、社會自我、情緒自我、自我調控差異顯著,而在學業自我、自尊、一般自我效能上的差異不顯著。
3.2.6認知風格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認知風格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5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7。
由表7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認知傾向(冒險―穩重)上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具有較為穩定的認知傾向,喜歡任務和情境適于已有的程序和規則;正常組大學生則具有較為創新的認知傾向,喜歡面對不熟悉、不確定的環境。在認知風格總分及認知決策(場景―自我)、認知方法(靈活―單一)、認知加工(整體―局部)、認知行為(獨立―合作)4個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
3.2.7歸因風格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歸因風格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4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8。
由表8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兩組大學生在歸因風格分量表總分及4個維度上的差異均不顯著。
3.2.8應對風格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應對風格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8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9。
由表9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應對風格分量表總分上差異顯著,可能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通常采用較少的應對策略和方法,在應對方式的選擇上缺少靈活性和變通性;正常組大學生則經常采用多種多樣的應對策略和方法處理面對的問題及其相關的情緒困擾,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其中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差異顯著,而在其余7個維度上差異均不顯著。
4討論
4.1關于《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信度和效度
心理健康素質概念自2003年由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課題組提出以來,已引起了心理學、教育學學術界的極大重視。以“心理健康素質”為關鍵詞和題目在中國期刊網(CNKI)上檢索的結果表明,本課題所引發的相關研究與思考大致有四類,其一是調查研究,如關于不同地區、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的研究;其二是關于培養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研究;其三是關于在整個研究中貫穿的積極心理學思想所引發的心理健康相關研究;其四是心理健康素質的拓展研究,如關于軍人、教師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質的思考與研究。而這些研究大多都會涉及到心理健康素質的研究工具《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那么工具本身的科學性及特點就顯得越來越重要。為了使后續研究中實證研究更能科學地反映被研究對象的心理實質,理論研究更有根據、教育措施更符合對象的特點,有必要進行此項研究。
研究發現,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適應、人際素質、個性素質、自我、應對風格5個分量表的得分均顯著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動力系統、認知風格、歸因風格3個分量表得分略高于一般群體大學生但差異不顯著。即經“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之《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測量,并依據標準一(即部分維度測驗的分較高,可能有心理問題,建議專家約談)篩查出的超過全國大學生常模的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素質顯著低于正常組大學生。本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總體上來說是科學的,能夠區分心理正常與心理有問題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差異。
4.2正常組與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特點
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中,適應分量表是狀態量表,其余為心理健康素質分量表。從《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分析的結果看,完全與《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篩查的結果一致,說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大學生適應是不良的。在其余的7個心理健康素質分量表當中,有4個分量表,即人際素質、個性素質、自我和應對風格,有心理問題組的大學生得分顯著低于正常大學生。
從《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與《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的結果可以看出,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確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他們在生理適應、情緒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諸維度上與正常組大學生均呈現出顯著差異。本研究中《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驗的主要是大一學生,從個體內外原因上分析,他們生理上處于青春期末期,易興奮,情緒易產生波動,性生理趨于成熟與性心理尚不完全成熟有矛盾沖突,這是內在原因;外部原因上,因受到生活環境的變化、學習方式的轉變、師生及其交往方式的更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無法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轉變,問題突出表現為適應不良。生理與生活上不適應,直接導致時間管理不善和學習效率低下,引起情緒不良,也造成學習、人際、社會等方面的不適應。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素質,加上各種適應不良交織在一起,如果疏導不及時,個別學生則會發展為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
從《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人際素質分量表》的結果可以看出,在人際交往、人際調控2個維度上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與正常組大學生的差異顯著。健康的個體都有人際交往的需要,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更為強烈。他們在面對全新的環境和交往對象時,都希望受到關注,有機會展現自己,進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滿足自身對友誼、歸屬、安全的需要。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往往因為人際關系問題而進一步引發出心理障礙。如果心理異常組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及交往的技巧和有效方法,不愿或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就會使自己陷入孤獨和寂寞之中,出現冷漠、孤僻、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從而也體會不到自身的成就感,對自我價值就會產生懷疑,體驗到挫敗感,自信心受到打擊,導致心理矛盾加劇。本分量表的測驗結果表明,有心理問題組與正常組大學生的人際知覺沒有差異,而有差異的是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調控。因此,有必要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素質,尤其是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提高的方面主要是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調控的技巧。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個性素質分量表》的結果表明,正常組與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樂觀―悲觀、意志、內外傾、耐挫折4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個性特征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影響顯著,良好的個性素質有助于人們的心理健康。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在個性的養成上逐步完成向成人的過渡與轉變,但成長過程中的生活事件和矛盾沖突若處理得不及時或不得當,就可能導致大學生個性素質低。個性素質較高的大學生通常能夠以樂觀的態度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具有較強的意志力、耐挫折能力、接納性與包容性、獨立性和冒險精神等,心理承受能力較強;個性素質較低的大學生面臨壓力時,易產生焦慮、煩惱、困惑、憤怒等負面情緒,表現出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健全個性的培養應該從達觀的人生態度、愉快的情緒、堅強的意志等方面入手。
從《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結果可以看出,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自我認知(其中身體自我、社會自我、情緒自我3個方面差異顯著)、自我評價、自我調控上的差異顯著。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發現,個體的總體自我概念及各個特定方面的自我概念都與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相關。大學生對自我的看法不但影響其行為,也與其人格特質和心理健康有密切關系。自我分量表得分較高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身體形象、人際關系、情緒狀態有較為滿意的認知,對自我的評價積極,自我調控能力強,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反之得分較低的大學生,對自我不滿意,甚至不能接受自己,害怕失敗,計劃性較差,出現自卑、抑郁等消極心境,心理健康水平較低。提高有心理問題大學生的自我水平,自我認知方面應注意社會自我和情緒自我,提高自我評價和調控能力。
相關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大學生傾向于使用成熟型應對方式解決問題和求助,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大學生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或逃避、否認等應對方式。應對風格分量表的結果表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理智―合理化策略、針對情緒的身體策略、否認―壓抑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針對情緒的行為策略的得分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尤其在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通常以“退避”、“自責”和“幻想”等應對方式來應付困難和挫折,集成熟與不成熟的應對方式于一體,較少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等積極的應對方式,在生活中表現出一種神經癥或兩面性的人格特征,在情緒和行為上均缺乏穩定性。
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動力系統分量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認知風格分量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歸因風格分量表》3個分量表上,正常組與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總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動力系統分量表的維度上,正常組大學生在利他性動機和成長性動機上得分都較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得分高。大學生動機系統已基本確立,但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應從利他和追求自己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方面進行培養和教育。認知和歸因風格兩個分量表兩組大學生無差異,其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5結論
(1)通過比較研究發現,正常大學生的人際素質、個性素質、自我、應對風格和適應等分量表得分都高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且具有顯著差異,而動力系統、認知風格、歸因風格分量表得分差異不顯著。
(2)《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在區分正常和有心理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方面可靠、有效。
參考文獻
1 沈德立, 馬惠霞, 白學軍.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編制.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7, 23(1): 107~111
2 沈德立, 馬惠霞, 白學軍.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信效度再研究.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6, 4(4): 241~245
3 鄭日昌, 鄧麗芳, 張忠華.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5, 3(2): 102~108
DIFFERENTIATED VALIDITY OF CHINES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SCALE
Lu Qian, Ma Huixia, Bai Xueju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