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基本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要想氣質高雅,除了合宜的穿著打扮之外,得體的舉止也是必備條件之一,如果你希望在用餐時也能展現紳士淑女風范,有一些餐桌禮儀一定要注意。
從進門、用餐到結束,每一個環節都有必須注意的地方,雖然有些繁瑣但也不至于太困難,只要利用機會練習,相信培養餐桌上的氣質也是輕輕松松。
工具/原料
氣質高雅、穿著打扮、紳士淑女
步驟/方法
『入坐禮儀
如果是以主人的身分舉辦宴會,則男女主人應該分別坐在長餐桌的中間、面對面而坐。身為主人的你要逐一邀請所有賓客入坐,而關于邀請入坐的順序方面,第一位安排入坐的應該是貴賓的女伴,位置在男主人的右手邊,貴賓則坐在女主人的右手邊。
如果沒有特別的主客之分,除非有長輩在場,必須禮讓他們,否則女士們可以大方地先行入坐,一個有禮貌的紳士也應該等女生坐定之后,再行入坐。
外出用餐時,免不了會隨身攜帶包包,這時候應該將包包放在背部與椅背間,而不是隨便放在餐桌上或地上。坐定之后要維持端正坐姿,但也不必僵硬到像個木頭人,并且注意與餐桌保持適當的距離。
遇到需要中途離席時,跟同桌的人招呼一聲是絕對必要的,而男士也應該起身表示禮貌,甚至如離開的是隔座的長輩或女士,還必須幫忙拖拉座位。
用餐完畢之后,必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的人才能開始離座。
『使用禮儀
有關餐巾的使用問題,必須等大家都坐定之后,才可開始使用。餐巾攤開后,應該攤平放在大腿上,千萬不要放進領口,因為三歲小女孩這樣做或許很可愛,但十三歲以后的成人這樣做就有點不太好了。
另外,餐巾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弄臟衣服,以及擦掉嘴唇與手的油漬,請不要在忘記帶面紙的情況下,拿來擦鼻子,因為這樣既不典雅也不衛生。
有些人或許會擔心餐具的衛生問題,因而用餐巾來擦拭餐具,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舉動,會造成餐廳或主人的難堪。用餐完畢之后,應該將餐巾折好,置放在餐桌上再離開。
在西餐的刀叉使用順序方面,原則是由外而內。要先使用擺在餐盤最外側的餐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食用完畢之后,刀叉并排在盤子中央,服務生會主動來將盤子收走。餐具除了用來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來移動食物,因為在正式場合下轉動盤子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使用禮儀
有關餐巾的使用問題,必須等大家都坐定之后,才可開始使用。餐巾攤開后,應該攤平放在大腿上,千萬不要放進領口,因為三歲小女孩這樣做或許很可愛,但十三歲以后的成人這樣做就有點不太好了。
另外,餐巾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弄臟衣服,以及擦掉嘴唇與手的油漬,請不要在忘記帶面紙的情況下,拿來擦鼻子,因為這樣既不典雅也不衛生。
有些人或許會擔心餐具的衛生問題,因而用餐巾來擦拭餐具,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舉動,會造成餐廳或主人的難堪。用餐完畢之后,應該將餐巾折好,置放在餐桌上再離開。
在西餐的刀叉使用順序方面,原則是由外而內。要先使用擺在餐盤最外側的餐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食用完畢之后,刀叉并排在盤子中央,服務生會主動來將盤子收走。餐具除了用來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來移動食物,因為在正式場合下轉動盤子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飲用禮儀
湯:喝湯時要用湯匙,而不是將整個碗端起來喝,用湯匙喝湯時,湯匙應該由自己這邊向外舀,切忌任意攪和熱湯或用嘴吹涼。喝湯時避免出聲是最起碼的禮貌,當湯快喝完時,可將湯盤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傾斜以便取湯。喝完湯之后,湯匙應該放在湯盤或湯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喝咖啡或茶時,餐廳一定會附上一支小湯匙,它的用途在于攪散糖和奶精,所以盡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湯匙來攪拌自己的飲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來嘗甜度,不然保證你一定會得到全桌的注目禮。
喝咖啡或茶時,應該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來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來了。喝完之后,小湯匙要放在碟子上,請不要偷放進自己的包包中。
注意事項
中國古今餐桌禮儀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一、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外事禮儀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要求每一個參與外事活動時,都必須意識到,自己在他國人民眼里,是代表自己國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單位。要做到從容得體、堂堂正正。不應該畏懼自卑,低三下四,也不要自大狂傲,放肆囂張。
二、維護自身形象
其中,尤其要注意下列兩點。
1、國家形象對于外事人員而言,維護自己偉大祖國的形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都是第一位的、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怎么才是真正的維護國家形象呢?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政府。
2、個人形象公民在涉外活動中維護形象,首先要從維護好其自身形象著手。要做到儀表堂堂,落落大方。在涉外場合,公民必要注意修飾儀表,檢點舉止,使自己形象上乘,風度翩翩,無愧于炎黃子孫的稱號。
三、熱情真誠
熱情有度待人熱情不僅意味著自己對待交往對象具有誠意,也能體現對對方充滿了友好、關懷與熱誠。但是,作為外事人員對人熱情相待,必須有一個“度”,注意“熱情有度”。
四、尊重隱私尊重隱私
實際是上述“熱情有度”的順理成章的推論。所謂尊重隱私,主要是提倡在國際交往中主動尊重每一位交往對象的個人隱私,不詢問其個人秘密,不打探其不愿公開的私人事宜。目前,在國際社會里,尊重隱私與否,已被公認為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無個人教養的基本標志。
五、注重信譽
守信約定在國際社會里,人們十分重視交往對象的信譽,講究“言必信,行必果”。1、慎重許諾。在涉外交往中,基層公務員對外方人士所作出的所有正式承諾必須量力而行,慎之又慎,切勿信口開河,草率許諾,也不要使承諾大而化之,模棱兩可。2、嚴守約定。在國際社會中,信用就是形象,信用就是生命。既然“中國人歷來說話都是算數的”,那么基層公務員在涉外交往中就一定要努力恪守約定,兌現承諾,如約而行。
六、女士優先
女士優先女士優先,是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里所通行的交際慣例之一。在社交場合,“女士優先”主要應在下列方面得以表現。1、尊重婦女。與婦女交談時,一律要使用尊稱。涉及具體內容時,談話亦不應令在場的婦女難堪。排定禮儀序列時,應將婦女列在男子之前;2、照顧婦女。在一切社交活動中,男子均應細心地照顧婦女:就座時,應請其選擇上座;用餐時,應優先考慮其口味;3、關心婦女。外出之際,男子要為女士攜帶重物。出入房間時,男子要為女士開門、關門。在女士面前,任何時候都不允許男子吸煙;4、保護婦女。在一切艱難、危險的條件下,男子均應竭盡其全力保護婦女。通過危險路段時,男子應走在前列。在馬路上行走時,男子則應行走于外側。任何危險之事,男子均應主動承擔。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中國餐桌禮儀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則。
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干凈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會提供刀*,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后,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盡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后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用餐對于家居生活是頭等大事,體現個人素質和品味
眼睛看準食物才能動筷子
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后幼,先女后男
設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后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灶君
中國人不單止十分尊重吃的藝術及禮儀,甚至會敬拜由火神衍生而來的灶君,他們認為灶君能保佑廚房避開火災及各種不幸事件之發生,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準備一頓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雞、燒豬、多樣蔬菜、飯等,以多謝灶君對他們過去一年的保佑。他們通常會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數個小時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禮儀與迷信有何關系?
客人與傳統的中國家庭同桌用飯,須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及習俗,用飯時注意不要觸犯多樣的禁忌,因為中國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禁忌,便會惹來衰運。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于香港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國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肴用飯,因為葬禮后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飯的中央,因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后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死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出聲音,這不單止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吃光碗中飯的習慣,一粒飯也不可剩余在飯碗,否則將來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這些迷信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中國人的飲食禮儀。
用餐俗例
在飯食方式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國人則有一定的用飯規例,他們喜歡叫數碟佳肴,放在飯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配這數碟菜肴,飯吃完可再添;夾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的晚餐,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誤以為菜肴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
餐桌擺設
日常飯食的擺設是在各座席擺上一個飯碗、一雙筷子、一只湯匙、一碟調味醬,用飯后通常會給客人一條熱毛巾,代替紙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時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從各碟共享的菜肴夾取食物;湯水一大鍋的端上,各人同飲一鍋湯。客人用飯時絕對可以來一招「飛象過河,夾取放在遠處的菜肴。由於中國人喜歡全體共享菜肴,他們的餐桌大多數是圓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長形餐桌。
怎樣叫一頓中式飯
先叫一個冷盤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鍋清湯,熱湯有助增加體溫,喝過熱湯后便開始品嘗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為一頓合宜的中式飯,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飯,使菜肴辣而溫和,白飯淡而香濃;一頓飯的壓軸食品是甜點,通常是甜湯,如紅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種類,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樣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熱湯變涼一點而入口時又不失湯味,應用湯匙一小口抿出聲的飲;至于吃飯,要提起飯碗貼著唇邊,用筷子把飯粒推入口里,這是一個最容易的吃飯方法,亦表示喜歡吃那頓飯;若吃飯時不提起飯碗,即表示不滿意飯桌上的菜肴。
宴會
中國人很少在日常用飯時喝酒,但酒在他們的盛宴上則擔當重要的角色。在宴會開始時,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這時客人的飲酒興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來祝酒,要先為別人添酒或汽水,后為自己添加,才合乎禮儀,且要添至近乎滿瀉為止,以表示尊重對方及彼此友誼,而主人家要盡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禮儀。若你不想飲酒,應在宴會開始時便表明,以免出現尷尬的場面。
宴席結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時,宴席便正式結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會站立起來,表示宴會到此結束,并會站立門口向每位客人說聲晚安,之后跟酒樓經理結賬,主人家的其他成員則送客人乘車,揮手道別并目送車子駛離開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數不會只有一種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襯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豬肉,會以爽脆的綠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襯托粉紅色、柔?的豬肉。一頓飯不會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時端上兩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則以菜肴的搭配為大前題,通常同類的菜肴會同時端上,不會前后分別端上,總之整頓飯都要講求協調的搭配。
飲料
茶是中國人的日常飲料,湯是他們飯食時的最佳飲料,在特別的日子或場合上,中國人會飲葡萄酒或烈性酒,卻不會飲水,這與西方人不同。中國茶是茶樓的主要飲料,雖然有其他飲料供應,但他們認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飲料,尤其是吃了油膩的點心,茶有助洗去油膩。每桌都供應一個或兩個茶壺,且可不斷添飲,客人只需揭開茶壺蓋并放在壺頂上,便有侍應前來添滾水;無論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為別人斟茶,但記著要先為別人斟,最后為自己斟,這才合乎禮儀。茶樓備有不同種類的茶葉,客人可隨個人喜好選擇。
中國餐桌上的禮儀歸結以下幾點:
一.入座的禮儀.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進餐時.先請客人.長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
第三: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涼.之內的話.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著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重視.
第五: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第六: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或手擋住自己的嘴巴.
一、入座
進入西餐廳后,由服務生帶領入坐,不可冒然入位。男士或服務生可幫女士拉開椅子協助入座,一般由椅子左側入座。座位的安排于離出口最遠的位置為上位。
二、餐具的擺設
(1).擺在中央的稱為擺飾盤或稱展示盤Show Plate,餐巾置于裝飾盤的上面或左側。
(2).盤子右邊旁擺刀、湯匙,左邊擺叉子。可依用餐順序、前菜、湯、料理、魚料理、肉料理、視你所需而由外側至內使用。
(3).玻璃杯擺右上角,最大的是裝水用的高腳杯,次大的是紅葡萄酒所用的,而細長的玻璃杯是白葡萄酒所用,視情況也會擺上香檳或雪莉酒所用的玻璃杯。
(4).面包盤和奶油刀置于左手邊,裝飾盤對面則放咖啡或吃點心所用的小湯匙和刀叉。
(1).餐巾Napkin
(2).魚叉Fish Fork
(3).主菜叉Dinner or Main Course Fork
(4).沙拉叉Salad Fork
(5).湯杯及湯底盤Soup Bowl & Plate
(6).主菜盤Dinner Plate
(7).主菜刀Dinner Knife
(8).魚刀Fish Knife
(9).湯匙Soup Spoon
(10).面包及奶油盤Bread & Butter Plate
(11).奶油刀Butter Knife
(12).點心匙及點心叉Dessert Spoon and Cake Fork
(13).水杯Sterling Water Goblet
(14).紅酒杯Red Wine Goblet
(15).白酒杯White Wine Gobl
三、刀叉的使用方法
(1).西餐進餐時一般以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如果用左手拿叉不方便,也可以使用右手。
(2).用餐中,有事而離席時,宜把刀叉擺成八字型掛放在餐盤上。用餐結束后,則是平行的斜放在盤上一側。
四、喝湯的禮儀
(1).西餐的湯分為清湯及濃湯,較正式的餐廳再供應清湯時使用橢圓形湯匙及湯杯,供應濃湯時使用圓形湯匙及寬口湯盤。
(2).拿湯匙的姿勢是由內經外側舀食。
(3).西餐喝湯時,不能發出聲音。用湯時,不可用嘴將湯吹涼。可輕輕搖動湯使其稍涼。
(4).食用完畢后把湯匙放在靠自己身前的底盤上,或是放在盤中。將湯匙的柄放在右邊,而湯匙凹陷的部份向上;湯杯與湯盤都是如此。
五、食用面包的禮儀
(1).面包的位置于主菜的左側。食用時可用左手拿面包,再用右手把面包撕成小塊,然后用左手拿著小面包,用右手涂抹奶油。把面包撕成小塊后再涂奶。
(2).在意大利餐廳中,有時會以橄欖油取代奶油,可將面包用手撕一小塊沾加了調味料及香料的橄欖油吃。面包切忌用刀子切割。
六、食用沙拉
(1).色拉盤放在主菜盤的左邊。
(2).美國人通常將色拉供應于主菜前,而歐洲人如法國法國人,通常將色拉放于主菜后供應。
(3).色拉用叉子吃,如菜葉太大,可用刀在色拉盤中切割,然后再用叉子吃。
七、食用魚、蝦、海鮮
1.食用半只龍蝦時,應左手持叉,將蝦尾叉起,右手持刀,尾端,壓住蝦殼,用叉將蝦肉拖出再切食。龍蝦腳可用手指撕去蝦殼食之。
2.吃魚片以吃一片切一片為原則,可用右手持叉進食,或用魚刀。
3.食用帶頭尾及骨頭的全魚時,宜先將頭、尾切除,再去鰭,將切下的頭尾鰭放在盤子一邊,再吃魚肉。
4.去除魚骨,要用刀叉,不能用手。若口中有魚骨或其它骨刺,則可用手自合攏的唇間取出放在盤子上。
5.全魚吃完魚的上層,切勿翻身,應用刀叉剝除龍骨再吃下層魚肉。
6.附帶的檸檬片,宜用刀叉擠汁。
食用蝦、蟹時,待應都會端上一碗洗手水。
八、食用肉類
(1).認識牛排的熟度。
猶帶血的是rare。
半生的是medium rare。
七分熟的是medium。
熟透的是welldone。
牛肉可依自己喜好熟度點餐,但豬肉及雞肉均為全熟供應。
(2).切牛排應由外側向內。一次未切下,再切一次,不能像拉鋸子方式切,亦不要拉扯,勿發出聲響,肉的大小以一口為宜。
(3).嚼食肉時,兩唇合攏,不要出聲。嚼肉食勿說話或以刀叉比畫。
(4).吃肉時宜切一塊吃一塊,勿將肉全部一次切小塊,會導致肉汁流失,及溫度下降。
(5).烤雞或炸雞,在正式場合用刀叉吃。
九、食用水果
(1).蛋糕及派、餅,用叉取食,較硬者用刀切割后,用叉取食。
(2).冰淇淋、布丁等,用匙取食。硬餅干小塊的,用手取食。
(3).粒狀水果如葡萄,可用手抓來吃。如需吐籽,應吐于掌中再放在碟里。
(4).的水果如西瓜、柚子等,應用匙取食。
(5).西餐在吃完水果時,常上洗手缽(finger bowl),所盛的水,供洗手用。只用來洗手指。勿將整個手伸進去。
一人占倆座,一坐兩小時記者:張駿
體驗角色:快餐店服務生
時間:周日10時30分至13時30分
地點:浦東“八佰伴”某快餐店
穿上工作服,拿上一瓶消毒水和一方小抹布,記者專門負責收拾顧客留在桌上的餐盤。
臨近中午,點餐臺前排起長隊,很多人一進門便拿手里的購物袋占座,然后篤悠悠招呼同伴去點餐。一名男青年問記者哪兒還有空座,記者將他帶到墻邊一個座位,不料一位女士急匆匆跑來,說這個座位是她的。男青年問能否拼座,女士一口回絕:“不行,我們很多人。”男青年火了:“瞎三話四,你們明明就兩個人……”女士大怒:“你才莫名其妙!”幸好旁邊一服務生趕來,將男士請到旁邊剛收拾出來的空座,才平息了爭吵。
“服務員,麻煩收一下。”一家三口沖記者喊道。記者趕忙上前,只見漢堡盒子、雞骨頭、玉米棒扔得滿桌都是。記者收掉餐盤,噴過消毒水,用抹布擦好,剛一轉身,險些滑一跤,原來地上有一灘打翻的湯水。
幾乎所有的顧客都沒有用餐后收餐盤的習慣,三個小時里,包括記者在內的5名服務員收拾了三四百個餐盤,只看到三位顧客用餐后自覺收拾餐盤,不過其中一人“好心辦壞事”,居然將餐盤扔進了垃圾箱!
有的顧客已經用好餐,卻占著座位或看書,或做作業,或聽MP3,致使其他顧客不得不端著餐盤等待。一位中年婦女用三個大塑料袋占了兩個座位,一坐就是兩個多小時。12時許,由于座位緊張,餐廳領班上前交涉,這位女士才離去,不過一小時后記者驚奇地發現,她又坐在原來的座位上了。
【記者感言】舉手之勞,方便他人
以前玩過一個游戲叫“美女餐廳”,扮演一餐廳老板娘,給客人點單、上菜、收拾桌子。這回,真實體驗了一把餐廳服務生,雖然短短3小時,可累得夠嗆。
快餐的“精髓”在于快。以后去快餐店,一定吃完后自己收拾餐盤,趕快騰座。這不僅能讓其他顧客盡快落座,也能使服務生稍稍松口氣,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呢。
服務兩小時,沒聽到“謝謝”記者:欒吟之
體驗角色:中餐館跑菜員
時間:周六18時至20時
地點:長壽路彩虹坊飯店
彩虹坊是一家自選式海鮮酒家,顧客可以在開架區域根據炒菜樣品和鮮活水產點菜。
記者作為點菜領班曹先生的副手開始工作。第一位客人是一位中年男士。他點菜時猶豫不決,屢屢變卦,直到點菜員把幾十種海鮮的燒法一一介紹后,才作出決定。他每點一個海鮮,就催促記者趕快通知廚房做,結果記者跑了好幾個來回。這邊剛忙完,那邊等待點菜的顧客早已不耐煩:“快點快點,點個菜那么慢,你們服務員是不是在偷懶?”
隨后,記者來到二樓就餐區當跑菜員。剛走進更衣室準備換工作服,就見一名年輕女服務員正掩面哭泣。原來,剛才上菜時,她的胳膊肘不小心撞到一位坐著的女客人,女客不顧她連連道歉,大聲責罵。一名老資格跑菜員告訴記者,時常會遇到“難伺候”的客人。不是故意指責菜太咸,就是說菜里有頭發、上菜太慢等,要求退菜、打折。“新來的員工,哪個不受幾次委屈、掉幾次眼淚,時間長了就習慣了……”
記者隨服務員跑菜時,常聽到這樣的話:“喂,快點換骨盆!”“我叫你把菜放當中,沒聽到啊?”“這服務員怎么這么笨!”
兩名男客人在非吸煙區抽雪茄,記者禮貌地提醒他們不要抽煙,不料其中一人當即拉長了臉:“哪里寫著禁煙,怎么連這都要管?”隨后,他還爆出一句粗話。
工作了近兩小時,被客人呼來喝去,卻沒聽到一聲“謝謝”,記者心里挺不是滋味。
20時許,客人陸續離去,有服務員招呼同事:“包房有客人吐了,快來幫忙。”據介紹,客人醉酒嘔吐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
【記者感言】請向服務員道聲謝
兩小時的服務員工作,讓記者腰酸背疼、口干舌燥。第一次聽見這些飯店服務員的心聲,深感這個不起眼的崗位竟是如此不易。都說顧客是上帝,但作為“上帝”的我們,真應該對那些為自己服務的人道一聲“謝謝”,對他們多一點寬容。
卷筒紙垂下一米多長記者:簡工博
體驗角色:餐館保潔員
時間:周日11時至14時
地點:浦東浦三路某餐館
一名西裝筆挺的中年男子走進廁所,對著鏡子反復細看自己的儀容,然后用力按壓洗手液閥門,不料因為手掌沒對準,洗手液一下子滴到了洗手臺上。這名男子看了看,繼續用力按壓洗手液閥門。洗畢,他又使勁甩手,水珠撒得滿鏡子都是,而烘干機就在洗手臺旁邊。
西裝男子剛走,一名青年男子走進來,對著鏡子嘟囔了一句“介齷齪”。然而,他洗完手也和西裝男子一樣,習慣性地使勁甩手,鏡子上再次沾滿水珠……
記者發現,洗手臺上有不少拇指大小的橢圓形白斑。原來,不少顧客在取用洗手液時猛按閥門,看到手上的洗手液夠了,便揉搓起來,一旁的洗手液容器卻因多次被按壓,仍在不停滴漏,若不及時清理,只消半小時,這些殘留的洗手液就會凝固成小塊,此時再清理,就會留下難以擦除的白斑。中午才灌滿的洗手液,不到兩小時就只剩下不足五分之一,相當一部分洗手液被浪費在洗手臺上。
廁所里衛生紙也被一些富有“創意”的顧客開發出新功能。一名男子洗手時水滴到鞋面上,他把腳擱上洗手臺,從一旁的卷紙筒內拉出衛生紙擦了起來。由于用力過大,衛生紙被扯出一米多長,無法塞回去,垂到了地上。另一名顧客則更“精明”,扯出兩米長的衛生紙,折疊后塞進口袋。原來,他帶著孩子出門游玩,多拿一點衛生紙,待會兒孩子流鼻涕或上廁所,就不用花錢買了。記者提醒他,其他顧客也要用紙,他一臉不以為然:“我花錢來吃飯,卷筒紙愛用多少就用多少!”
【記者感言】抱怨前,先反省自己
不少市民都會對餐廳衛生環境“挑刺”,對別人的不文明行為嗤之以鼻,對他人給自己帶來的不便抱怨連連。可他們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行為,是否也曾給他人造成不便呢?多反省自己,再批評他人,我們的公德意識、文明意識才會越來越強。
上柜的壽司被挑散了架記者:孟知行
體驗角色:自助餐廳服務員
時間:周日11時30分至13時
地點:弘歷皇朝自助餐廳
11時40分,記者正式“上崗”,將冰柜上盛放各色海鮮的小瓷盅排列整齊。10分鐘內,先后有31位顧客到這里取食,大家似乎都喜歡選擇放在中間靠后的,放在前排的少人問津。
一位中年男士的盤子已放滿食物,他依然選了兩個瓷盅往上疊。看到有日本蒸蛋后,他又將冰鎮海鮮往蒸格上一扔,拿起蒸蛋就走。記者把兩盅海鮮“搶”回來時,盅底已微微發熱。一位中年女士走來,看到海鮮盅眼睛一亮,拿起瓷盅把里面的海鮮悉數倒入自己餐盤,又把瓷盅一扔。記者上前提醒,她回答:“盤子放不下呀!”記者提醒她可以一手端盤子,一手拿瓷盅,這位女士丟下一句:“我出錢來吃,你們管得著嗎?”
海鮮區的另一塊區域,服務員端著滿滿一盤壽司走過來,還沒放到長臺上,幾位顧客一擁而上。一些顧客為了比較魚片大小,用夾子把壽司翻來撥去,沒幾下壽司就散了架。服務員心疼地告訴記者:散架的壽司沒人要,只好浪費。
緊挨著壽司區的,是整個海鮮區最搶手的生蠔。三十多只新鮮生蠔剛擺上冰柜,一眨眼就沒了。由于食品夾只有一個,大部分顧客索性用手。個別顧客用手拿起這只看看覺得不好,放下又拿另一只。據服務員說,許多顧客往往一拿就是六七個,結果常常吃不掉。
【記者感言】自助,不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