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企業經濟活動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當前熱電企業經營環境面臨電力需求增速趨緩、資金矛盾凸現、煤炭持續漲價、電價調整不到位等壓力。熱電企業需要擁有一套科學, 實用和高效的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理論,方法和技術支持系統,使其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 掌握電力市場運行規律、做出正確的決策,實現利潤最大化等目標并且贏得市場。然而,目前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體系還不能很好的適應發展需要。在指標體系上,缺少對利潤參數影響指標的深入分析,對利潤的因素分析只停留在財務指標上。部分經濟活動分析雖然加入了生產指標方面的分析,但是沒有將生產指標和利潤聯系起來,造成了生產指標和利潤指標脫節,生產指標的變化沒有反映出利潤的變化。在分析方法上,熱電企業的經濟活動分析方法單一,只有簡單的對比分析,沒有加入更進一步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因此無法找出產生問題根本原因。在分析體系方面,只是對利潤和成本等指標進行核算和事后分析,屬于被動的記賬式,缺少對重要指標的事前預測,不能為決策者提供更全面的決策依據。
二、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指標體系
現階段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指標體系沒有將生產指標和財務指標結合起來,在以利潤為核心的指標體系中,指標的劃分不夠細化,決策者無法直接了解到生產指標和利潤的聯系。而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指標體系應該在以利潤為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入生產方面的技術經濟指標,從而深化對利潤的分析,以此建立的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指標體系見圖1。
圖1中各級因素指標和利潤指標的聯系可以通過計算公式表達,即可以利用因素分析法計算它們對利潤的影響。 但是影響利潤的某些因素指標不能直接在利潤的計算公式中表達出來,如影響上網電量和煤耗的因素指標。因此在分析中要對圖1中的指標體系作補充,其中影響上網電量的因素為:電網運行情況、機組非計劃檢修、非停及降出力、運行方式、檢修延期、燃料供應和庫存、燃料質量、調度曲線考核、氣候變化、公共關系等。 影響煤耗的小指標為: 汽壓、汽溫、給水溫度、循環水溫、氧量、飛灰、排煙溫度等。
三、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體系
全面的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必需把事后分析和事前預測相結合。企業通過事后分析總結評價經濟活動效果,解釋主要問題,查明原因,總結經驗,指導今后工作。再通過事前預測對企業未來經濟活動可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及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分析。因此,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體系應包括:
第一,事后分析。熱電企業的利潤是衡量企業工作質量的綜合性指標,因此建立以利潤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分析模型,對利潤進行深入全面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因素分析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財務和生產兩方面的指標對利潤的影響,敏感性分析作為對因素分析的補充,使利潤分析進一步細化,分析生產中不能直接在利潤的計算公式中表達的因素指標對利潤的影響。
第二,事前預測。熱電企業通過對利潤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發現問題并查明了原因,則需要對下一階段工作編制科學的計劃,制定經營目標。此時在決策者進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對熱電企業發電量等重要指標進行趨勢分析,為決策者選定經濟合理的措施或方案提供依據。
四、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預測模型
其一,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將綜合經濟指標分解為各個經濟因素,通過分析指明哪個因素變動對綜合指標的變動起了積極作用,哪個因素的變動對其起了消極作用,從而確定改進的重點。
由圖1所示的熱電企業經濟活動指標體系可知利潤總額的構成如下:
利潤總額=(上網電量*上網電價)+(供熱量*上網熱價)-(材料費+修理費+折舊+工資及附加+其他費用)-購電費-水費-供電煤耗*上網電量*綜合標煤單價-供熱煤耗*供熱量*綜合標煤單價-稅金及附加-財務費用+營業外凈收入+其他業務利潤
應用因素替代法公式推導計算出各因素對利潤總額的影響:
上網電量變化對利潤總額的影響=(基期上網電價-基期供電煤耗*基期綜合標煤單價)*(本期供電量-基期供電量)
上網電價變化對利潤總額的影響=本期上網電量*(本期上網電價-基期上網電價)
供熱量變化對利潤總額的影響=(基期上網熱價-基期供熱煤耗*基期綜合標煤單價)*(本期供熱量-基期供熱量)
上網熱價變化對利潤總額的影響=本期供熱量*(本期上網熱價-基期上熱電價)
綜合標煤單價變化對利潤總額的影響=(基期供電煤耗*本期上網電量+基期供熱煤耗*本期供熱量)*(基期綜合標煤單價-本期綜合標煤單價)
供電煤耗變化對利潤總額的影響=本期上網電量*本期綜合標煤電價*(基期供電煤耗-本期供電煤耗)
供熱煤耗變化對利潤總額的影響=本期供熱量*本期綜合標煤單價*(基期供熱煤耗-本期供熱煤耗)
水費、購電費、材料、職工薪資、大修、折舊、其他費用、稅金及附加和財務費用變化對利潤總額的影響=基期值-本期值
其二,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對因素分析的補充,對影響利潤中的一些無法用計算公式表達的指標進行分析。下面對影響上網電量和煤耗的因素指標進行分析。
發電量方面。利潤相對于上網電量的敏感度=上網電價,即上網電量的單位變動對利潤的影響程度為上網電價。進一步,上網電量又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則這些因素對利潤的影響程度為:(某個因素對發電量的影響值*上網電價)。
煤耗方面。利潤相對于煤耗的敏感度=綜合標煤單價*上網電量,進一步,煤耗又受到某些生產小指標的影響,則這些生產小指標對利潤的影響程度為:(某個生產小指標對煤耗的影響值*綜合標煤單價*上網電量)。
其三,趨勢分析。趨勢分析就是以現有資料為基礎,研究復雜多變的因素,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這里采用灰色預測的GM(1,1)模型對供電量指標進行預測。灰色預測實質是一次累加生成,即將原始數列依次累加后,形成明顯的指數規律,然后用一條曲線去擬合累加生成,在累減還原即可得到預測值。原始數列x(0)的灰色預測模型為:
五、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模型的應用
其一,因素分析。對某熱電企業的利潤總額進行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其中本期值為該企業2009年10月31日的本年累計數據,上年同期值為該企業2008年10月31日的本年累計數據,增長為本期值減去上年同期值,影響值則是利用上述模型中因素分析的公式計算的影響值。
從表1可以看出:
本期利潤值較上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加,雖然本期上網電量的減少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利潤的增加(影響程度為-66.57%),但是由于本期上網電價和上網熱價的增加對利潤增加的影響程度分別為62.05%和67.26%,因此利潤總額還是得到了提升。此外,財務費用的降低也對利潤的大幅增加產生了一定作用(影響程度為15.9%)。
一些生產指標的小幅變化引起了利潤的大幅變化:本期供電煤耗減少了1.02克/千瓦時,直接導致利潤增加了1645892.99元;由于本期供熱煤耗增加了1.69千克/吉焦,利潤減少了3524175.42元;本期綜合標煤單價降低23.7元/噸使得利潤增加了21776278.15元。
根據以上數據,決策者可以很直觀的了解到財務及生產方面的各個指標對利潤變化的影響,找出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從而總結經驗,更好地指導今后工作。
其二,敏感性分析。供電煤耗影響利潤變化的主要生產指標,而供電煤耗又受到一些技術經濟小指標的影響,通過敏感性分析得出這些指標對利潤的影響。已知某熱電企業本年供電煤耗在表中各因素指標的影響下較去年減少了4.522克/千瓦時,由于供電煤耗減少導致利潤增加了8181595.6元,本期綜合標煤單價為706.15元/噸,本期上網電量2562185千千瓦時,則利用上述模型中敏感性分析的公式可計算出汽壓等小指標和變化對利潤變化的影響值。見表2:
從表2可以清楚直觀的了解到熱電企業的一些技術經濟小指標對供電煤耗及利潤的影響值,進一步深入分析了利潤變化的原因,為企業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提供了詳實的依據。
其三,趨勢分析。采用灰色預測的GM(1,1)模型,利用Matlab對某熱電企業的年度發電量進行預測,該企業已有的原始發電量時間序列如表3所示,利用2004年~2009年的利潤數據對該企業2010年的發電量進行預測。
從表3可以得出該熱電企業2010年預測發電量5859939千千瓦時,企業在進行2010年工作安排和計劃部署時應該參考該發電量,合理制定生產經營計劃。此外,還可以根據需要對利潤等重要指標進行預測,這里不再詳述。趨勢分析有利于熱電企業決策者做出正確發展戰略、統籌安排、正確決策以減少損失。
六、結論
經濟活動分析是熱電企業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結合實際,建立了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指標體系,將財務指標和生產指標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并結合事后分析和事前預測建立了熱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體系和分析預測模型。熱電企業利用該模型,能夠科學、全面、預見性地分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充分認識企業經濟活動中的不足和困難,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為企業領導科學正確決策提供依據,不斷地推動企業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鄒澤錦:《發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年版。
[2]曾鳴:《電力企業計劃管理及技術支持系統,中國電力出版社2001年版。
摘 要 所謂的電力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是指,電力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業務及單位的經營業績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是現代電力企業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目的是使電力公司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取得相應的經濟利益。
關鍵詞 電力單位 經濟活動 分析和應用研究
電力經濟活動分析是指電力企業對業務情況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的過程。這項活動是建立在經濟指標基礎上的,通過對對電力公司在一段時間內的案例效益分析和業務研究,以便找到電力企業的生產和管理上的問題,將這些問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從而提高電力企業生產管理和經營效率。正常情況下,電力公司的經濟活動分析方法常用的有:因素分析方法,對比分析方法,趨勢分析方法,利潤和虧損分析方法。
一、電力企業進行經濟活動分析的常見內容
1.對宏觀層面上的經濟環境進行分析
例如,從國家政策,宏觀經濟調控,以及地區生產總值和國內外經濟環境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對電力公司造成的經濟效益影響進行分析。
2.企業相關的電力營銷方面的分析
電力營銷業務相關的經濟活動分析,是電力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電力營銷分析指的是按照企業的經營目標,電力企業的管理單位對電力經營單位的營銷市場的考察、評估,并對電力經營指標進行全方位的分析。電力公司的市場分析,企業可以明確外部市場的發展和變化因素,以便制定更加有利于自身企業發展的方向和措施。電力市場營銷分析包括電力銷售分析,價格分析。經濟分析的重要依據是貢獻率指標,通過貢獻率的作用大小,我們可以分析經濟影響增長的各種因素大小。在市場分析中是最常用的因素分析法,具有典型的綜合指數特點,總指數的指標是由兩部分組合而成,其中一個指標是固定的,另一個指標變化將反映出對總量指標變化的影響。指標的統計是遵循科學的,如在分析銷售電價的變化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我們可以將銷售電價變動歸為分類售電量的變化和分類售電單價的變化兩種情況,之后進行分析。
3.電力企業成本和費用分析
電力企業成本分析和費用分析包括外購電力,動力購進價格分析,固定成本分析。我們企業內部分析的成本可從電費和成本內容進行分析,進而對電力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分析。
4.電力企業生產資源利用率的分析
電力網絡運行分析、設備儀器和安全生產形勢的分析是電力生產資源利用率分析重要內容,通過對生產資源利用的分析,我們能初步判斷電力單位經濟活動。
5.電力企業財務和資產分析
電力企業經濟狀況及資產分析包括電力企業的收益和盈利狀況分析,經濟(財務)狀況和資本變化的分析,還有資本,債務償還能力的分析。在財務指標的分析里,分析內部利潤的變化時主要包括企業利潤目標的計劃完成情況和增長變化情況,公司營業利潤和經營虧損情況,對公司利潤增長率的影響分析。
6.總結性分析
從以上的種種分析中,總結發現電力企業經濟活動的一些問題,下一步應該是從業務方向開展業務活動,進行措施改進,并報告企業的高層領導,通過領導的指示安排,合理需求一些資源如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高效合理的進行改進。
二、改善電力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有效途徑
1.對分析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改善
開展經濟活動分析,涉及的內容越來越廣泛,這一點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的,只有堅持辯證法規和對立觀點的角度,來解決經濟活動分析出現的問題,是能夠使整個分析過程更加合理和科學的進行。開展經濟活動分析,必須遵循下列原則:定期分析結合偶爾分析,全面分析結合單一分析,事前分析結合事后分析,定性分析結合定量分析,才能夠得到合適的客觀規律和市場的發展及趨勢,并作出相應的對策和改進。
2.分析質量的加強
首先,商業環境,應充分掌握,通過大量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分析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其次,要注意的關鍵問題和難點問題的分析,此類問題不應該采取躲避的措施,而且應充分分析和研究,然后解決問題,最后,主要經濟指標重點分析,獲得可靠的經濟運行規律,把握趨勢,制定相應的對策。
3.積極主動的對分析方法進行創新
通過這樣有效的分析方法,目的是以提高經濟活動的活力,從而實現通過經濟活動的分析,提高生產經營和生產管理效率,使的成本降低。
總之,目前在市場經濟環境影響下,電力單位的經濟活動分析,是企業管理工作中最基礎的工作,只有對影響電力單位的經濟活動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便能更好地發展電力市場,擴大電力需求,確保電力企業經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素萍.電力市場環境下電力企業經濟活動分析及綜合計劃管理.電力技術經濟.2011.18(5).
【關鍵詞】經濟活動分析 綜合計劃管理 電力企業
開展經濟活動具有風險性,為減少風險所造成的損失,需要提前對經濟活動進行分析,依照所分析出來的結果,對其制訂相應計劃管理方案。對電力企業而言,為了提高電力經營銷售的水平、獲取更大的利潤,是絕對需要經濟活動分析的。特別是在電力市場環境下,增加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需要加強電力企業綜合計劃的管理工作。以正常供電為基礎,最大程度上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一、電力企業經濟活動的分析意義
(一)研究經濟活動分析的各類指標及其體系
近年來,隨著電力用戶對用電量的增加,對電能質量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使電力企業管理的難度逐漸增加。在實際營售中,難免會碰到很多問題,對經濟活動的開展造成了障礙[1]。而經濟活動的分析可以迅速地挖掘出潛在的問題,并且采用針對性預防措施,防止其發生,同時電力企業數量在漸漸增加,利用經濟活動分析能夠優化企業內部的結構得,加強市場占領力度,提高其競爭力有。另外,現在市場變化復雜,利用經濟活動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著市場動向,為電力企業在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便于企業能夠做出正確決策。
(二)確立經濟活動分析的各類指標及其體系
企業的經濟效率與經濟活動的分析有著緊密的關系,需要和市場相互聯系,而從前由于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所以需要全面分析與比較這2種經濟形勢,最后選出符合現在市場的指標體系,從整體上來看,除了考慮成本、資金等指標外,還需要對競爭對手、市場以及自身因素方面進行考慮。處于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主要在兩個方面來對目標進行分析:一方面是電力企業的經營成效和生產能力,這其中包括了產值、成本、供電量等指標;另外一方面是電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其中包含市場的占有率、上網率等。
(三)電力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注意事項
經濟活動分析較為復雜,需要對許多因素進行考慮:首先需要清楚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和加強競爭力是主要目標,所以要按照實際情況來處理。以企業的實際情況為基礎來確定所要分析的課題;其次,重視分析的全面性,并把握核心。既考]了整體情況,又能尋找到關鍵性問題作為處理的重點;在整體流程中肯定會形成大量的資料,要訊速地收集與整理,以保證資料的真實與完整,可以全面客觀的反映出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態;另外,還需要對分析的科學性進行提高。
二、電力企業綜合計劃的管理及實施
(一)以競爭力和效益為基礎的綜合計劃制定
現在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電力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重點應是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通過從以下幾個點來對競爭力進行分析:其一,能反映出企業經營的當前狀況,如發電成本、發電量、總產值、燃料消耗率等各項指標。例如:燃料消耗率會影響燃料的利用率與機組運行的水平、發電成本會對企業的利益產生直接影響等;其二,可反映出企業實力,以此作為參考,預計其經濟社會的效益,例如設備利用的時間、上網電價、上網電量等,對于所發生的問題則需要選取相關措施的進行解決;其三,可以反映出企業管理流程及其生產經營,其中包含年度報告、最高與最低負荷、廠用電量等指標。通過分析競爭力所收集到的數據為基礎,制定綜合計劃管理方案,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二)電力企業綜合計劃的管理原則及方案實施
在最優化技術中選擇多個目標優化方法與規劃理論,先要在多種客觀條件的約束下,創建定量數學模型,以定量數學模型來仿真分析每個指標、多種約束條件組成的整體,明確其影響因素指標、主指標和次指標,構建產出投入的模型,對約束條件、產出指標與投入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仿真分析,為年度各項指標的考核制確定、調控和管理提供了依據[2]。使得經過各項指標的管理與考核可以達到最大化的利潤,并且達成剩余非利潤的指標。考慮諸多因素,綜合計劃管理原則與具體方案如下:
1.電力企業綜合計劃的管理原則。綜合計劃的管理,對于電力企業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企業的年度目標與實施方案都是由綜合計劃所規劃的,這是提高企業營銷管理水平的方法[3]。
綜合計劃管理需要牽涉到企業的各個方面,貫通各個環節,把規劃、投資、經營等活動歸入到目標管理中,并且做好相關的工作,在電力企業綜合計劃管理中還需要科學性戰略作為指導,將目標分階段性的完成,;為了避免出現盲目性規劃,需要及時了解市場的動態,按用戶的需求制訂相應的計劃。對各個指標進行約束的同時,還應該具體激勵性,用不斷加強管理的作風去實現。以經濟效益作為中心,實行內部模擬化市場。
2.電力企業綜合計劃方案的實施。電力企業綜合計劃的管理,其實就是一個整體PDCA的循環,這三個環節,不論哪一個環節管理的不到位,都會對綜合計劃的完成質量產生影響。
首先,在綜合計劃制定和下達時,需要綜合計劃具有嚴密性和全面性。構建綜合計劃的指標體系,確保其合理性。下達的指令任務需要有及時性、明確性以及清楚性,例如:收入利潤的指標,要將每個細節都說明清楚,確保全體人員都可以正確的理解;其次,每項計劃都要專業負責和統一管理。組建專業的管理部門,其管理指導的權限交由計劃經營部門來負責。對于各指標管理時,需要由相關部門來負責。把綜合計劃管理與經濟活動分析進行相互結合,對其實行動態管理;另外,需要加大電力企業綜合計劃的考核,將電力企業綜合計劃的所有指標都歸入到企業內部業績的考核中。利用業績考核來加強企職員和企業各個部門的動力與壓力。提升自主完成任務的主動性與緊迫性。
三、總結
在目前的社會中,各方面都需要使用電力,使用電量逐漸的加大,市場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為了提高市場的競爭力,電力企業在經濟活動開展之前,必須要對經濟活動進行分析,按照實際情況來制定出合理的綜合計劃,讓企業以此為依據進行經營決策,提高企業營銷管理的水平,實現電力企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促進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志鋒.發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及綜合計劃管理對策初探[J].財經界,2014(35):284-284.
關鍵詞:財務分析; 具體應用; 局限性
一、概念與程序介紹
財務分析是以會計核算和報表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為依據,運用一系列專門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對企業過去和現在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狀況進行分析與評價,從而為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及其他相關利益組織或個人了解企業過去、評價企業現狀、預測企業未來,并作出正確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或依據。進行財務分析一般要經過以下步驟。
1.確定分析目標。
財務分析的范圍廣泛,不同的相關者對財務分析內容的要求不同。因此必須明確分析的目標,以免在分析中頭緒紛繁,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2.制定分析方案。
分析目標確定后,要根據分析問題的難度、分析量的大小制定出具體的分析方案。
3.搜集資料進行財務分析。
首先應掌握大量資料,以保證分析的質量。相關資料一般包括企業的報表,統計核算、業務核算等方面的資料以及預算資料,同行業企業的相關資料等。
4.運用特定方法進行分析比較。在掌握充分的財務資料之后,即可運用特定分析方法來比較分析。以反映公司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二、財務分析的基本方法詳述
財務分析按計算指標的性質或所用的具體分析方法,可以分為金額變動與變動百分比分析、趨勢比例分析、結構比例分析和比率分析。下面分別介紹這幾種方法的原理與應用。
(一)金額變動與變動百分比法金額的變動是指比較年度與基準年度某一數據的金額差距,例如,本年的銷售收入比上年增加1o萬元。而變動百分比的計算,是將不同年度間金額的變動額除以基準年度的金額所得的百分比。這種方法具體是:把上一個時期的數字定為基數,后一個時期與前一個時期依次進行環比。例如假設某公司1991、1992、1993三個年度的總資產分別為10000元,15000元和20000元。在這種方法下,先以1991年的10000元為基數,1992年比1991年總資產增長50% ,再以1992年的15000元為基數,1993年比1992年總資產增長33%。計算變動百分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的經營增長率,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主要是因為變動百分比的計算受到基數的制約,具體表現如下:
1.當基期的金額為負數或零時,變動百分比將無法計算。例如:如果在計算企業的利潤增長率時,某一期因發生虧損,金額為負值,則計算下一期與該期的變動百分比時就沒有意義。
2.在前后幾期的增長絕對額相等的情況下,由于各自比較的基數不同,因此計算的各期變動百分比也不一樣。如上例中,雖然資產數額1993年和1992年都分別比上年度增加了5 000元,但因基期由1992年變成1991年,致使兩年的變動百分比不同。
3.當用作基數的金額很小時,則計算的變動百分比可能會引起誤解,例如假定某企業第一年的利潤是100 000元,第二年降為10 000元。而第三年其利潤又恢復到100000元的水平,則第三年的利潤比第二年增加了90 000元,比上期增加了900%,實際上,第三年增加的900%只是正好抵消了第二年下降的90%。
(二)趨勢比例法
趨勢比例法是以基期的數據作為100%,將以后各期的數據分別換算為基期的百分比,具體的應用步驟如下:
首先,選擇基期,并給基期的報表數額賦予10o%的權數。
其次,將以后各期會計報表的每一個項目換算成為基期相同項目的百分比。現舉例如下:
假定某企業以2002年作為基期。其銷售收入為60 000元,凈利潤為3 000元,從2003年到2007年的銷售收入分別是62 400元、64 000元、66 000元、72 000元、90 000元,相對應的年利潤分別為3 12o元,3 840元,4 290元,2 91o元,4 590元。要計算銷售收入的趨勢比例,就是將基期以后年度的銷售收入分別除以60 000元, 求出銷售收入的趨勢比例分別為1o4%、1o7%、1 1o%、120%、150%。要計算凈利潤的趨勢比例。就是將基期以后年度的凈利潤分別除以基期利潤3 000元.得凈利潤的趨勢比例分別為104% 、128% 、143% 、97% 、153% 。由上例所計算的趨勢比例表明,該公
司在前幾年銷售收入穩定增長,而2006年與2007年增長迅速。除2006年外,凈利潤也呈穩定增長的趨勢。因為趨勢比例的基數固定,使各個期問的數據可比。從而克服了前述變動百分比受基數制約的局限性。
(三)結構比例法
結構比例或結構百分比,是指總額內每一項目占總額的相對大小。例如,資產負債表上的每個項目都可表示為該項目占總資產的百分比,利用這種比例法可以反映出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的相對重要性,而且也可以反映企業從債權人
和所有者處獲得資金的相對大小。另外通過計算連續幾期資產負債表的結構比例,還可以發現企業的某些項目變動重要性。計算結構比例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利潤表。在利潤表上,既可以反映出若干年的絕對金額,也可列示各項目的比例,例如。某企業2002年取得銷售收入300 000元,當年銷售成本為180 000元,由此計算毛利為120 000元,扣除當年費用75 000元后得本年利潤額45000元。該企業2003年取得銷售收入5oood0元。當年銷售成本為350000元。由此計算當年毛利為150000元,扣除當年費用1o0 000元后得本年利潤額50000元。要計算利潤表2002年的結構比例。就是要以利潤表所有的科目分別去除2o02年的銷售收入,從而求得毛利率為40% ,費用占銷售收入的25% ,凈利率占銷售收入的1 5%。計算2003年利潤表的結構比例可得毛利率為30%,費用占當年銷售收入的20% ,凈利率占銷售收入的10%。觀察上例。可以發現2003年與2002年相比毛利率從40%降到3o% ,由于費用對銷售收入的比率減少,因而凈利潤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由15%降至10%。但從絕對額可知,銷售收入和凈利潤都比上年增加。銷售收入增加的幅度較大。如果僅僅從組成百分比看,就無法了解第二年利潤增加的事實,這也體現了結構比例法的局限性。
(四)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財務報表分析中重要的方法。它是以財務報表為依據,將彼此相關但性質不同的項目進行對比,求其比率。同時還可以通過編制比較財務比率報表,作出不同時期的比較,從而更準確、更合理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按照財務分析的不同內容。比率分析通常可分為以下三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
1.償債能力主要用來衡量企業的短期和長期償債能力,一般通過考察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流量比率、資產負債率、利息保障倍數等指標的大小來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
2.營運能力反映企業的資金周轉狀況,主要通過考察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等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營業狀況和經營管理水平。
3.獲利能力反映企業賺取利潤的能力,主要通過考察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銷售凈利率、每股利潤、每股現金流量、市盈率等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獲利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運用比率分析法時必須要與性質相同的指標評價標準進行對比。才能真正揭示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具體的指標評價標準又包括三類:
1.行業標準,即本企業與同行業平均水平對比或者本企業與同行業公認的標準進行對比。
2.歷史標準,這是對企業本身但不同時期的比率進行對比,如期初期末的對比、本期與歷史同期對比等。
3.目標標準,主要是指企業的實際。狀況與預算的比較。以流動比率舉例如下,某企業2002年的流動資產總額為2 845 600元,同年流動負債總額2 528 800元;2003年的流動資產總額為2625317元,同年流動負債為2054062元。用流動資產分別去除流動負債的總額,計算得兩年的流動比率值為1.13和1.28。一般情況下,通常認為企業的流動比率等于或者大于2是理想水平,與該企業的流動比率相比,該企業的流動比率偏低,從而得知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較差。
三、現行財務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與改進意見
財務分析對于了解企業過去、評價企業現狀、預測企業未來、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或依據有著顯著的作用。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財務分析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會計處理方法對可比性的影響同一企業在不同的時期,相同的時期不同的企業都有可能對同種項目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導致兩者沒有可比性。
(二)會計資料的真實與可靠性的影響數據資料的不真實和不可靠將導致財務分析沒有實際價值,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是主觀方面。會計報表中有些數據是通過估算得來的,受會計人員主觀影響較大,而且企業有可能為了使報表顯示出公司良好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采取手段來調整財務報表。其次是客觀方面。由于財務報表是按照歷史成本原則編制的,在通貨膨脹時期.有關數據會受到物價變動的影響,使其不能真實地反映
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三)比較基礎的局限性
首先,趨勢分析是以企業的歷史數據作為比較基礎,今年比上一年比率有所提高,這并不一定說明企業的管理就有了進步。其次,使用同行業標準與企業的比率進行對比時,同行業的標準只是起到一般性的指導作用。并不一定有代表性,例如將同行業的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放在一起就是不合理的。根據以上總結的局限性,現提出相應改進意見如下:
1.明確各種會計處理方法的應用范圍及彈性區間。在比較不同企業同類報表數據時。應選擇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從而使財務分析結果的差異縮小。在比較同一企業不同的會計期間的數據時應考慮去除政策變更的影響。例如,當對不同企業的存貨發出計價時,要選擇一種相同的計價方法,就可以減少差異,從而增強財務報告的可比性及一致性。
2.改善財務分析相關會計數據信息的質量。首先,應避免會計準則應用的主觀隨意性,減少會計信息與客觀實際的出入。其次,在通貨膨脹嚴重的時候,要在報表以外采用適當的方式予以披露。除此之外,要應用通貨膨脹會計模式按物價變動指數進行調整,盡量降低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的影響。
會計分析是會計的三個基本環節之一。無論從理論研究的角度,還是從實務工作的角度看,會計分析在會計學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學科體系中都屬于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會計界對會計分析理論相關問題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樊行健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會計分析理論的研究,提出了“財務經濟分析”概念和相關理論,出版了《財務經濟分析論綱》、《財務經濟分析國際比較研究》和《上市公司財務經濟分析理論與實證》等系列專著,極大地豐富了會計分析相關理論,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本刊專此約請樊教授、張先治教授撰文介紹會計分析相關理論,以饗讀者。
《會計原理》告訴我們,會計是由會計核算、會計分析和會計檢查三個環節組成的。會計核算是基礎,會計分析是會計核算的繼續與延伸,會計檢查是會計核算的必要補充,三個環節是相互聯系,緊密結合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五條的規定“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具有核算與監督兩大職能,其中會計核算與會計分析屬于核算職能,會計檢查屬于監督職能。在此基礎上,會計學科分別由專業會計核算(包括預算會計、企業會計等)、會計分析(經濟活動分析、財務分析等)和會計檢查(會計監督、審計學等)三個分支學科組成。
會計分析以會計核算信息為起點,以研究會計核算信息的相關性為手段,并以此得出評價結論。企業通過一系列的會計核算工作,可以提供以會計報表為主要資料的經濟信息,但它還只能認為是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初始信息,因為經濟活動及其結果是在大量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會計分析對會計報表所提供的數據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研究評價,使它們成為對決策有用的高級信息。由此可見,會計核算是會計分析的基礎,會計分析則是會計核算的繼續與發展。
審計的結果是對會計報表的公允性表達意見。審計的基本目的是在某種程度上確保會計報表沒有重大錯誤和故意或非故意的不規范處理。會計分析及其工具和技術是審計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錯誤和不規范處理對許多財務、經營和投資關系產生重大影響,而對這些關系的分析有時能夠揭示出其潛在的內涵。會計分析作為審計程序的一個部分,其運用在審計初期階段經常最為有效,因為它經常能顯示發生重大差錯的環節,而這些環節通常正是審計希望予以特別關注的地方。而在審計的完成階段,這些工具又能對會計報表整體的合理性作最后的檢查。同時,這一分析也能迫使審計工作者依據經濟和行業情況理解企業的經營及其經營業績。總之,會計分析作為一個基本的審計工具是非常有用的。
由此可見,會計分析在整個會計學科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審計準則的出臺與實施,會計核算(表現為狹義的會計學)、會計檢查(主要表現為審計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唯獨會計分析的改革與發展卻躊躇不前,其學科建設處于弱勢地位。
在我國高校傳統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中,主干課程長期以來由會計原理、部門會計核算、企業經濟活動分析、企業財務組成,曾經稱之為“老四門”,后來增加了審計學,則改稱為“新五門”。
經濟活動分析作為會計分析的延伸,當時在我國的理論教學和實際運用中受到了高教師生和實際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并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后,開始了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從1952年起,我們學習前蘇聯經濟活動分析方面的先進經驗,引進了大量的圖書資料,并在國營廠礦中結合具體情況,廣泛地開展了經濟活動分析工作。很快在改善和提高企業管理工作水平與保證全面均衡地完成國家計劃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國重工業部所屬部分生產企業從1954年開始推行召開經濟活動分析會議的先進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后則在各企業全面推廣,并且已逐步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制度。例如重工業部某局在1955年召開了所屬某廠的經濟活動分析會議,檢查分析了該廠1954年的經營工作情況。從報表數字看,該廠工作是有成績的,已經全面完成了國家計劃。但是經過會議的分析對比,特別是與同類企業比較,發現該廠許多經濟技術指標不是先進的,并指出了該廠消耗定額高、產品成本高、生產損失大、勞動生產率低、資金周轉慢等方面的問題,從而促使該廠在會后立即采取相應措施,使工作很快得到改進。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在我國高校很早就開展了經濟活動分析的教學科研工作。我國出版的第一本經濟活動分析方面的教材是1952年由王立才同志翻譯的前蘇聯沙洛莫維奇所著《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會計專業都開設了“經濟活動分析”課程。1957年,中國人民大學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教材,此書參照前蘇聯經濟活動分析的成果,結合我國企業開展經濟活動分析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理論總結,對于形成我國自己的經濟活動分析體系,發展我國經濟活動分析教學科研工作,和指導企業開展經濟活動分析實務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作為全國會計工作主管部門的財政部正式組織財經院校的專家學者統一編寫經濟活動分析教材的工作是從1980年開始的。財政部教材編審委員會在20世紀80年代共三次組織教材編寫組集體編寫、并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試用教材。財政部教材編審委員會第四次統一組織編寫經濟活動分析教材是在1994年,當時在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范圍內采取招標方式征集編寫組成員,筆者當時作為湖南財經學院的教師認真撰寫了標書參與投標,經專家匿名評審,有幸中標。此時正逢我國會計制度改革,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后,高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變化很大、內容亟待更新。因此,財政部統一組織會計專業教材編寫工作暫時中止,其中也包括筆者中標的《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教材。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我國高校會計學科體系改革出現了新局面。企業經濟活動分析作為會計專業主干課程之一,由于其傳統的理論與實務已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存在著內容陳舊過時、分析方法單調等弊病,因此,也成為了改革中討論的熱點。許多高校認為經濟活動分析與計劃經濟體制有著太多的聯系,于是在會計專業課程計劃中取消了該課程。至此,會計分析作為會計學科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繼續存在與發展遇到了危機。
眾所周知,溯源于會計分析的經濟活動分析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作為經濟管理中的計劃、核算、分析三個環節之一,經濟活動分析在總結經驗、挖掘潛力的基礎上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更要求企業在經濟大潮中洞察秋毫,知已知彼,因此,一刻也不能離開經濟活動分析。如果說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的經濟活動分析主要是為企業自身管理和國家宏觀管理服務的話,那么,在市場經濟時代,它還必須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關系人的需要。在這方面,俄羅斯高校會計課程體系改革的做法值得我們參考。
前蘇聯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是由國家教育部統一編號定名的。有關會計方面的專業有“1737會計核算和經濟活動分析專業”,“1739檢查與監督專業”。前蘇聯高校改革在上世紀80年代時即已開始,他們在專業設置上一直主張寬口徑、厚基礎,為了加強會計的監督作用,將“1737專業”與“1739專業”合并為“0608會計核算、經濟活動分析與監督”專業。前蘇聯解體后,“檢查與監督”課程被“審計學”課程所取代,俄羅斯聯邦教育部遂將會計專業正式編號定名為“0605會計核算、經濟活動分析與審計”,全面反映了會計學三個分支學科的內容,體現了較寬的專業知識面,受到學校師生和用人單位的歡迎。俄羅斯會計學界一貫重視經濟活動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在其會計課程體系改革中仍將此內容保留并予以更新改造,這也是俄羅斯會計專業教育的傳統特色。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我們從西方國家引進了財務分析(或財務報表分析)課程,這本來可以作為一個改革創新經濟活動分析和鞏固發展會計分析學科地位的良好契機。但是,在大多數高校中,財務分析是作為財務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來開設的,對會計學專業來說,或者將其只列作一門選修課,或者只在財務管理課程中加列一章財務分析的內容。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是值得探討的。一是財務分析與經濟活動分析從實質上都來源于會計分析;二是經濟活動分析包含財務分析,通過在新形勢下研究財務分析,對于探索重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活動分析學科是非常有意義的。
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始于19世紀的美國,企業償債能力分析和企業盈利能力分析從一開始就是財務分析的主要內容。今天,當經濟活動分析的繼續發展遇到困難時,我國會計界自然就注重對財務分析的研究與應用。我們認為,這不是對經濟活動分析的否定,而是一種螺旋式上升,即通過在新形勢下研究財務分析,以更新改造經濟活動分析的傳統內容。在西方國家會計界,有著較為完整的財務分析理論,這對我們的研究工作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但它們是以成熟的資本市場環境為研究背景的,我國市場經濟尚不完善,照抄照搬是無濟于事的。更何況西方國家的財務分析也存在體系混亂等問題,受其影響,國內出版的財務分析教材的體系也是多種多樣,各自為政,很難規范。由此可見,無論是經濟活動分析,還是財務分析都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間。
傳統的經濟活動分析包括生產分析、成本分析和財務分析等三部分,其優點是內容全面,能對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展開分析,其缺點是各部分互相孤立、彼此分離的,是一種重點不突出的板塊式結構,財務分析則主要對財務報表所提供的會計核算資料展開分析,其內容包括以償債能力分析為主的財務狀況分析和以盈利能力分析為主的財務成果分析,它的長處是突出了財務能力分析和現金流量分析,這是新時期企業財務管理的主要目標,不足之處是沒有與生產經營過程相聯系,不能對財務指標作因素分析。我們的研究思路是將會計的國際化與國家特色相結合,在探討新學科體系的內容框架時,應將上述二者取長補短,相互結合。一方面,以財務分析為主;另一方面,把生產分析和成本分析作為影響財務指標變動的原因來展開分析。這樣,形式上保留了經濟活動分析的三大部分內容,實質上是變板塊式結構為邏輯式結構,突出了財務分析的主角地位。為了體現以財務分析為中心,此時擬將二者合并稱作“財務經濟分析”。它是以經濟核算信息為起點,以財務資金分析和財務能力分析為中心,并運用專門方法和指標體系評價生產經營過程諸要素對財務活動的影響,借以考核企業過去業績,評估目前財務狀況和預測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