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發展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nd it trigger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ccur frequently,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plann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Keywords: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S73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引言
“綠地”是城市用地構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城市綠地系統,是由質與量的各類綠地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綠色有機整體,也就是城市中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和規模的各類綠地(包括城市規劃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組合構建而成的一個穩定持久的城市綠色環境體系。
二、城市綠地系統的發展
現代城市綠地經歷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創意、公共綠地至生態綠地系統幾個階段。自然萌生階段主要是指以狩獵圍牧為目的的園圃;人工創意階段是指以滿足達官貴人及宗教需求為目的的宮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19世紀中后期,進入城市公共綠地階段,由于工業化導致城市人口激增,在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的衛生環境惡化,促使城市開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綠色空間。歐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園建設的第一次,稱之為"公園運動";20世紀初,尤其是二戰以后,歐、亞各國在廢墟上開始重建城市家園。一方面許多城市開始在老城區大力拓建綠地,另一方面許多國家開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創建新城,城市綠地建設邁入了繼"公園運動"之后的第二次歷史。20世紀70年代初,生態學作為設計理念被引入綠地規劃,城市綠地建設開始呈現出新特點。從而贏來了以營造改善城市環境及滿足景觀效應為雙重目的的生態綠地階段。如美國麻理蘭州的圣查理綠帶,相互聯系形成網狀綠地系統;20世紀80年代初,城市綠地建設進入了生態園林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摸索階段,我國的深圳、北京、合肥等城市都在此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原則
要使城市綠地對城市發揮最佳效用,就要對其綠地系統的用地比例、布局方式和綠化效應進行研究。許多舊城市往往在建設過程中并未專門對綠地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其綠地的布局常常是自發的,無組織的,導致綠地的功能和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考慮以下原則:1、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結合城市其他組成部分的規劃,綜合考慮,全面安排。2、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必須結合當地特點,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在編制規劃過程中,切忌生搬硬套,單純追求某一種形式、某些指標。3、城市綠地應布局均衡,比例合理,滿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覽的需求。4、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即要有遠景的目標,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遠近結合。
四、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一些建議
1.要創建具有自然生態效應的城市綠地系統通過城市綠地來緩解城市氣候效應、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已成為大多城市科技工作者決策者的共識,但是僅把眼光盯在擴大綠地面積上還遠遠不夠,必須依靠科技,對有限的綠地在生態類型、斑塊群落結構、空間格局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提高單位綠地面積和城市綠地景觀整體的生態效應。
2.將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到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景觀生態學上認為一個城市本身可以看作一個景觀單元,它是由內部不同規模性質的本底(Matrix)、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三種景觀要素構成的。其中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的一部分,可以將城市綠地系統所構成的城市綠化景觀看成是由各種綠地類型以不同方式形成的綠地斑塊—廊道系統鑲嵌于城市的本底之中。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態系統就是優化城市景觀要素的比例構成,建立各景觀要素之間的有效聯系。
3.將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結合起來GIS是以地理空間數據為基礎,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空間信息,用于管理和決策過程的計算機技術系統。自1963年諾基爾·湯姆遜(RogerF.Tomlinson)提出GIS的概念以來,GIS 已經在許多國家的多種領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并已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園林規劃設計的領域中。在城市綠地規劃中結合GIS 可以建立如下的基于GIS的分析評價體系:景觀格局的分析、用地的適宜性評價、用地的敏感性分析、場所的景觀視線分析等。
4.開展城郊結合的大園林綠化
通常郊區的綠化將隨著建成區的擴大逐漸轉化為城市內部用地,從而可以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綠地、綠地率等一系列指標,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另外郊區的綠化從補充市內缺氧的生態功能和為市民提供接觸自然、享受自然的游憩功能來說都比較重要。因此,一個完善的綠地系統,就不能缺少郊區的綠化。
5.在城市綠地系統中應用生態規劃的理論方法
所謂城市綠地系統生態規劃,就是將生態規劃的思想方法應用于城市綠地規劃,即在城市用地范圍內,根據各種綠地的不同功能用途,合理布置,以獲得更貼近自然的環境,進而改善城市小氣候條件,改善市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并創造出清潔衛生、美麗的城市環境。這是改善人類生存空間環境,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最佳理論和方法。運用綠地系統生態規劃原理來指導和制定綠地系統規劃,對于促進城市的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社會文明、經濟高效、科技先進、生態和諧、環境潔凈、景觀優美的生態建設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以人為本
城市綠化應強調以人為本,而且應以大眾的利益為出發點。以服務于最廣大的市民為著眼點,應盡可能考慮讓最廣大的人們參與到綠地規劃的過程中來,使公眾切身地感受到綠地對人的關懷。提高綠地的可觀賞性、可參與性、可介入性,供人們休閑、游憩、娛樂、活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并達到最大的防塵、降溫、增濕、減噪的作用。
五、結束語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涵蓋面廣,在綠地系統規劃的編制、審定、實施的各個階段都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力求其準確性、科學性和操作的有效性,為整個城市的綠地景觀作出指導性的參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新思維新方法》
關鍵詞:城市群;區域發展;發展現狀;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061.5;F290
一、引言
關于城市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的學者霍華德(E. Howard, 1898)提出的關于“田園城市”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既強調了城市的活力和效益,又強調了鄉村的清凈與優美;另一位城市學家蓋迪斯(P. Geodes,1915)則提出了城市區域的概念(City Region)。蓋迪斯重點關注了城市之間相互交疊的區域,城市的功能跨越邊界相互交疊在一起,蓋迪斯將其稱為“集合城市(Conurbation)”。法塞特(C. B. Fawcett,1932)根據英國城市發展的情況,提出了“城鎮密集區”的概念,將這種城市群模式限定為城市的建成區。而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城市群(Megalopolis)的概念是由法國學者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根據戈特曼的觀點,城市群應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區域內有比較密集的城市;第二,有相當數量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區,核心城市與都市區地區有較為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系;第三,有較為方便的交通渠道能夠將各個核心城市連接起來,各都市區之間聯系緊密且不存在間隔;第四,人口在2500萬以上且過著現代城市方式的生活;第五,屬于國家或地區的核心且具有國際交往樞紐的作用。
周一星(Zhou Yixing,1988)提出了與戈特曼的“megalopolis”不同的城市群概念—都市連綿區(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周一星認為都市連綿區是“以若干城市為核心,大城市與周圍地區保持強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會聯系,沿一條或多條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鄉一體化區域”。高汝熹 (1990)則對大都市經濟區做出了定義,與都是連綿區不同,高汝熹認為大都市經濟區是以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為中心,通過輻射效應和擴散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形成統一的城市網絡或經濟區。姚士謀等(2001)對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們認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區域之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兩個特大或大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借助于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綜合運輸網的通達性,以及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發生與發展著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
按照戈特曼的標準和原則,城市群功能區域在歐美發達國家20世紀初就已出現雛形,二戰以后其發展進程明顯加快,并成為世界城市化的主導問題。他曾預言,世界上除了美國東北部大西洋西岸從波士頓到華盛頓地區外,還有幾個區域有可能發展成為大都市帶,分別是北美五大湖區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倫敦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及中國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如今,戈特曼的預言已經或正在成為現實。美國、德國、日本、法國、英國等,城市群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美國、英國、日本的前三大城市群均創造了本國2/3以上的財富。
中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等城鎮密集區域,也于20世紀80、90年代開始,在城市化進程中也出現了城市群的發展問題。目前這三大城市群約創造全國52.04%的國內生產總值,三大經濟區經濟總量占據中國的半壁江山。國內外近幾十年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表明,城市發展呈現區域內所有城市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態勢,形成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城市群,甚至跨國城市群,區域城市一體化越來越成為一種突出的問題。城市群正在成為人類歷史上經濟總量規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和國際影響力最強的空間,成為國家或地區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的基本地域單元。城市群還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帶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能源”和“引擎”。
目前為止,我國跨省(地區)城市群有10個,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總計包含87個城市,國土面積96.46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0%,2010年GDP總計22萬億元,約占我國經濟總量的54.8%;省級城市群有17個,如大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城市群等,總計包含113個城市,國土面積130.31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3.6%,2010年GDP總計13.85萬億元,約占我國經濟總量的34.54%。本文第二部分介紹了我國跨省級城市群的發展現狀和問題,第三部分介紹了我國省級城市群發展的現狀和問題,第四部分針對城市群發展存在的問題,給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二、跨省(地區)城市群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截至2010年,我國跨省級城市群共有10個: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大長城市群、徐州城市群、鄂豫城市群、豫皖城市群、瓊海城市群,總計包含87個城市,國土面積96.46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0%,2010年GDP總計22萬億元,約占我國經濟總量的54.8%,人口4.59億,占全國人口比例的34.2%。如表1所示。
其中,2010年長三角地區GDP總量為69871.92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17.4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748.75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總額的9.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452.23億元,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1.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825.07億元,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18%;海關出口總額5925.7億美元,占全國海關出口總額的37.56%. 在長三角16城市中,上海2010年GDP占整個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量的24.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長三角地區總額的37.08%,工業以上規模總產值占長三角地區的20.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長三角地區的16.91%,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長三角地區的25.34%,海關出口總額占長三角地區的30.51%。
2010年,珠三角GDP總量為37388.22億元,占廣東省經濟總量的82.22%,占全國經濟總量的9.32%;珠三角地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總量3084.57億元,占廣東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總量的68.31%,占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總量的3.7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355.8億元,占廣東省總量的70.48%,占全國總量的4.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01.65億元,占廣東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4.66%,占全國比重的8.28%;海關出口總額4318.1億美元,占廣東省全年出口總額的95.28%,占全國出口總額的27.37%.
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3000億元,約占全國生產總值的10.8%。進出口總額418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386.9億元,增長17.5%,比上年加快1.3個百分點。其中,天津市消費保持快速增長,增長19.4%,比上年加快2.5個百分點,比北京增速高出2.1個百分點。河北八城市消費增長速度相近,保持在18.5%左右。
“十一五”期間,京津冀10城市與珠三角、長三角經濟發展對比分析如表2所示。
綜合而言,長三角16城市、珠三角9城市、京津冀10城市2010年經濟總量14.2872萬億元,占10個跨省級城市群總量的64.9%,占全國經濟總量的35.92%。這三大城市群經濟規模、要素密集程度、產業集聚程度、投入產出效率和城市發育程度都遠高于其他7個跨省級城市群,呈現出結構不平衡、發展不均衡、區域差距較大的特點,城市群之間沒有形成很好的合作與優勢互補。
三、省級城市群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截至2010年,我國省級城市群大約有17個: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大武漢城市群、鄱陽湖生態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關中城市群、皖江淮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哈大齊城市群、浙東城市群、長春城市群、南北欽防、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蘭州城市群。總計包含113個城市,國土面積130.31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3.6%,2010年GDP總計13.8589萬億元,約占我國經濟總量的34.54%,人口總計3.95億,約占全國人口比重的29.48%。具體如表3所示。
17個省級城市群中,經濟總量過萬億的城市群有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與哈大齊城市群。這四大城市群經濟總量占17個城市群經濟總量的44.76%。其中,山東半島城市群包括濟南、青島、淄博、濰坊、東營、煙臺、威海、日照轄區及鄒平縣,規劃區土地面積約7.4萬平方公里,共有8個副省級市、地級市和計劃單列市,22個縣級市,600個建制鎮。城市群2010年GDP實現25727.76億元,位居省級城市群之首。
中原城市群以鄭州為中心,洛陽為副中心,包括開封、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等9個城市在內。城市群是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也是河南省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城市群2010年GDP實現13375.37億元,占全省的57.9%;面積5.8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5.1%;人口4159萬,占全省的44.2%;地方財政收入占全省的64%,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省的5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省的57%。
長株潭城市群2010年GDP實現12558.81億元,占全省的78.3%;面積9.6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6%;人口4008.16萬,占全省的56.5%;地方財政收入占全省的64%,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省的8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省的77%。龍頭城市——長沙市2010年GDP實現4547.06億元,在全國26個省會城市中排在第7位(拉薩市除外)。
但是,就每萬平方公里產出(億元/萬平方公里)而言,要素密集程度最高、產業集聚最強的城市群由高到低依次是長株潭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大武漢城市群、浙東城市群、太原城市群、鄱陽湖生態城市群、關中城市群、皖江淮城市群、長春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南北欽防、呼包鄂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哈大齊城市群、蘭州城市群。這17個城市群中,每萬平方公里產出最高的長株潭城市群也只有4.48億元,相對于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分別為7.01、4.78、7.14億元)而言,仍然還有很大的差距,產業集聚程度不強、要素密集程度不高。
四、城市群發展的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我國城市群發展目前還存在以下問題:要素密集程度不高,產業集聚程度不強導致每平方公里產出不高,投入產出效率低;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群發育程度要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城市群之間的合作和互補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城市群定位不明確,布局不合理,各自為陣,沒有形成真正的規模經濟。針對我國城市群發展的現狀與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保障要素自由流動
為促進我國城市群的健康穩定發展,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之間應加強合作交流,主動消除各城市之間妨礙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各種經濟要素全方位流動的政策和制度壁壘,降低生產要素在整個區域內流動和交易的成本,為企業提供投資洽談、產權交易等合作平臺,鼓勵企業通過相互投資、兼并重組、締結聯盟等方式,實現區域產業重構,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動。創造公平、公開、統一的競爭與合作環境,讓各種生產要素能夠得到科學、合理的流動和組合。淡化行政區劃觀念、沖破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使得各級城市之間能夠實行優勢互補。統一區域內的教育、就業、社保和住房制度,以便更好地促進區域內要素自由流動,實現區域內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加強合作分工,實現互利共贏
城市群內單個城市整體實力偏弱,參與國際間的競爭其競爭力明顯不足,很難與發達地區的城市抗衡。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城市競爭力的提高有待于城市組團式的發展和壯大。相互協調、互相包容、借助外力、彌補不足、共同發展才是明智之舉,城市群內城市之間的分工合作、協調發展己是迫在眉睫。合作與分工才有機會創造城市發展的合力和競爭力,最終達到一個城市群內城市同發展共進步的“多贏”局面。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各城市群至少要加強科技合作、產業分工與協作、環境政策、法規、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實現體制機制創新、區域生產力布局的統籌,聯動推進區域協調互動發展。還應通過城市功能合理定位促進城市分工。各城市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資源稟賦特征,合理確定其在城市群中的地位。
(三)統籌區域發展,實現經濟政策一體化
城市群的發展需要一個統一明確的發展戰略規劃,更需要建立區域協調機構,以實現城市群政策一體化,確保城市群發展戰略規劃落到實處。通過集群發展和一體化政策,構建城市群現代產業體系,強化市場機制。因區域間“非合作博弈”不可避免,各個城市有各自的利益所在。為了約束和規范各市政府的行為,實現城市群整體優先發展的目標,創建跨市域的實質性合作機制和合作機構非常有必要,應盡快建立一個跨越城市之上又與城市政府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的綜合協調機構,形成區域協商、協議機制,就城市群有關發展問題進行統籌規劃、協調政策與利益,以有效推動城市群的建設。
(四)科學合理布局,明確城市定位
根據2011年6月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針對區域內不同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確定主體功能定位,明確開發方向,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現有城鎮發展的空間布局結構應進一步優化,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依托,以交通運輸干線和長江中游為主軸的集約開發態勢。
注釋:
① 朱麗萌,《江西城市群研究報告》,2010。
② 《環渤海經濟圈經濟發展》,中國網,2011年12月1日。
參考文獻:
[1]高汝熹,阮紅.論中國的圈域經濟[J].科技導報,1990,(7).
[2]姚士謀,朱英明,陳振光.中國的城市群[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1.
[3]史朝興,顧海英,秦向東.引力模型在國際貿易中應用的理論基礎研究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2).
[4]Gottmann.J.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 Economic Geography, 1957,(33):189-200.
[5]Anderson, J.E..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9,69 :106-116 .
[6]Bergstrand,J.H.. 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5,67:474-481.
[7]Zhou Yixing. Definitions of Urban Places and Statistical Standards of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J].Asian Geographer, 1988, (7).
[8]Davies DR, Weinstein DE.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 43(2):379-407.
[9]Rose, A.K., Wincoop.E. National Money as a Barrier to Trade: The Real Case for Currency Un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 :386-390 .
[10] Amihai Glazer, Mark Gradstein, Priya Ranjan. Consumption Variety and Urban Agglomeration[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3,(33): 653-661.
[11]Davies DR, Weinstein DE. Market Access, 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Tes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59(1):1-23 .
關鍵詞:新媒體 融合發展 內容 技術 商業模式
隨著新媒體在傳播上優勢益發明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問題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盡管融合發展這條路困難重重,但各地方廣播電視臺都意識到了互聯網摧枯拉朽的趨勢力量,感受到了網站PC端、手機APP端及微信公眾訂閱號、微博等新媒體終端建設、運營在傳統媒體發展拓展中的重要性。近年來,一些觀念比較新、經濟較發達的城市臺通過在線互動和線下服務相結合,探索出了一些模式。總結這些優秀城市臺媒體融合的經驗,筆者發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用戶創造內容實現廣電新媒體內容的創新
決定新媒體發展的是內容與傳播渠道,新媒體發展的優勢是傳播渠道,但是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依然是內容。內容創新依然是新媒體發展的生命線,但是有別于傳統媒體“我播你看”模式的視聽服務理念,新媒體的重點已經轉向把互聯網提倡和追求的平等、開放、互動精神,融入手機APP端及微信公眾訂閱號、微博、網站PC端等各終端平臺運作和市場開拓中,使內容的創新實踐與手機APP端及微信公眾訂閱號、微博、網站PC端等各終端平臺的精神指向、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達成了內在一致,即通過“用戶創造內容”來實現內容的創新。
如山西晉城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自2005年建立“晉廣論壇()”以來,以論壇為發源地,組建了“市民記者團”“攝友團”“播客團”等網友小團隊,2013年起發展迅猛,現已發展到5萬多名會員,日均PV1萬以上,日均用戶發帖量攀升,已經成為當地新聞線索的重要來源,以及輿情監控的重要陣地。該論壇模式實現了與網民的良性互動,也取得了內容創新的實踐意義。
技術研發推動廣電新媒體向外延伸發展
互聯網中不存在傳統媒體之間那種明確界限,軟件開發者在做許多看似與媒體無關的事情。廣播電視媒體的新媒體之路大多不再依靠網站,而是靠其他方法吸引大量用戶。這個“其他方法”是指看起來與新聞傳播沒有直接關系的互聯網操作系統、應用平臺、應用工具。也就是說,新媒體做的不再僅僅新聞傳播,而通過技術研發介入了更多的操作系統、應用平臺的建設及運營,并從中分得一杯羹。
湖南株洲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就是通過技術研發升級建立了一個局域網――教育信息化平臺。該平臺是一個區域內教育信息平臺,通過該平臺將教育教學資訊、學生教師課堂情況等海量信息共融共通,將學生、家長和學校連接,實現了班班通、人人通、校校通。教育信息化平臺看似與株洲廣播電視新媒體毫無關聯,實質上這個平臺將廣電新媒體的觸角向外延展到應用平臺,為廣電新媒體發展拓展了新的陣地。又如,無錫廣播電視臺開發建設了手機APP“智慧無錫”,搭建了一個民生服務的平臺,當地市民可以通過手機繳費、查違章、打的士等。該平臺為無錫廣電集聚了大批活躍用戶,可以說蘊含商機無限。而江蘇蘇州廣播電視臺不僅僅搭建了這樣一個本地民生服務平臺,更在做一個全國地級城市臺APP的聯合平臺,應用技術力量將平臺擴展到全國。
當然,在互聯網快速發展時代,廣電新媒體并不一定需要擁有高精尖的新型技術人員,可以采用技術外包,購買服務或者與相關技術公司合作,實現技術上的研發和升級。
多樣商業模式夯實廣電新媒體生存的根基
眾多地級城市臺的新媒體發展都有各自的特色。晉城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株洲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都已經注冊公司,實行公司制運作。在運作過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晉城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基于政府購買服務、新媒體售賣服務的商業模式。政府部門一般每年都有相應的宣傳任務,但是苦于人力、物力,無力自行制作、管理維護網站或微信公眾訂閱號,遂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定期付費,將網站或微信公眾訂閱號外包給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進行制作管理維護。株洲廣播電視臺則以項目制管理形式,以宣傳入股相關公司控股。無錫廣播電視臺的發展觸角還深入到了房地產、股份制銀行等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商品化的網絡空間皆為利潤導向,但它們所提供的商品不一定必須具有交換價值或者是市場導向。在某些情況下,提供免費商品或平臺來作為禮品是為了增加用戶數量,廣告因用戶數量的聚集也隨之進駐,最后達到的仍然是盈利目的。也就是說,某種商業模式運作前期,不一定能夠看到立竿見影的盈利,新媒體平臺需要一定的培育孵化期。
基于眾多地級城市廣播電視臺在內容、技術、商業模式上的諸多創新做法,筆者對發展中的地級電視臺手機APP端及微信公眾訂閱號、微博、網站PC端等新媒體終端建設、運營提幾點建議:
一、進行政策支持,加大投資力度。由于廣電新媒體的運營和營銷,目前更多地處于探索階段,根據不同市情有不同的運作模式,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的政策及資金支持。如在體制上解綁,實行公司制,讓新媒體在實踐運作中獲得更多的人力物力上的便利;又如給予一定資金投入,在探索階段解除前進中的后顧之憂。
二、發揮優勢資源作用,專注做媒體服務。目前市場中,諸多私營傳媒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他們紛紛搶占市場,瓜分市場蛋糕。傳統廣電媒體擅長于利用資源打造媒體產品,而廣電新媒體則應從提供媒體服務,打造媒體平臺入手,充分發揮傳統廣電媒體公信力這面大旗的優勢,在市場運作中,與私營傳媒公司競爭。同時,在目前的新媒體競爭市場中,網站已經從新媒體最前沿的位置,退讓到較后方,市場競爭力逐漸弱化。因此,各地級城市臺應減少對新媒體的束縛,將考核轉向媒體服務及打造新型媒體平臺方向,鼓勵新媒體多方發展,深入市場。
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是當今豐城市的一項重要任務,分析制約豐城市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采取調整種植業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增大財政支農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農民素質等措施,探討解決的途徑,以促進豐城市農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豐城;農業經濟;發展;對策
1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
1.1農業科技落后
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力量薄弱。據統計,豐城市農業人口有100多萬,每萬人中僅有5名科技人員,數量極少,一些發達國家每萬人中有40名科技人員,由于目前農村科技人員缺乏,農業科技推廣難以開展。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每年取得的農業科技成果,不能應用到農業生產上,轉化率只有30%~40%,而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已達到70%~80%。三是轉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這就意味著已轉化的成果中,還有2/3沒有應用于生產實踐。這些都嚴重影響著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主要體現為:一是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渙散,相當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比較薄弱,難以承擔起統一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綜合配套服務;二是社會化服務效率低下,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職工隊伍素質和業務能力偏低;三是社會化服務內容單一,多數集中在統一供種、統一植保、統一收割、統一防疫等幾個項目上,產前、產中服務多,產后服務少,無法滿足農民在再生產過程中的多樣性要求。
2大力扶持農業經濟的必要性
2.1扶持農業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
農業發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突出的是農民增收困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農民收入長期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響糧食生產安全;不僅制約農業經濟發展,而且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
2.2扶持農業經濟是確保社會穩定的需要
農村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農業經濟發展緩慢會造成農民生產、生活兩方面購買力的萎縮,進而會影響到農業生產、生活物資供應和產后加工銷售等環節,導致這些部門生意萎縮、失業率上升,最終造成社會不穩定。
2.3扶持農業經濟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目前農村的大部分地區情況來看,農民收入低,生活消費需求受到抑制,導致國家擴大內需政策難以得到很好的落實。要扭轉這種被動局面,首先要大力扶持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其有效購買力,擴大內需,進一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2.4扶持農業經濟是迎接新形勢挑戰的需要
中國的大宗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價格競爭優勢。隨著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這些產品的進口可能會對國內大宗農產品市場會造成較大的沖擊。因此,不能因比較效益低而放棄或減少生產,必須加大政府對農業經濟的扶持力度,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3大力扶持農業經濟的具體建議
3.1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農業科技、農村金融、農業保險)之一,是WTO農業協議允許各國支持農業的“綠箱”政策。農業保險,對農民來說是轉嫁風險、分攤損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徑,對國家而言是保護和發展農業的重要舉措,應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業保險在中國推行已達20年,但發展緩慢,為此建議采取如下具體措施:一是健全農險法規,完善法制環境;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比如,對經營農業保險項目的商業保險公司免除其營業稅和所得稅等一切稅賦;三是對農戶的保費實施一定比例的補貼,比如補貼保費的30%或者根據農業發展需要給予更高比例的補貼,以減輕農戶負擔,提高農戶投保的有效需求。
3.2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及應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推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創新,加大對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工作的支持力度,盡快研制出更多優質高產的糧食品種;其次,要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節水農業、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生物工程與電子信息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注重對種糧農民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再者,要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通過搞好新品種和新技術引進、試驗、繁育、示范、推廣與服務等工作,帶動廣大農民大面積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農科教結合,帶動廣大農民走科技興農的路子。
3.3健全農產品市場服務體系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科學發展;建議;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4(b)-0164-04
[Abstrac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in China in providing convenient medical servicesfor residents,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effectively alleviatingstress of large hospitals,and reducing medical burden by measures for urba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including perfecting service network,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and optimizing service mode.However,problems still exist 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such as deficiency of policy protection,lack of sustaine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and shortage of continuing appeal t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measures and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formulat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team,establish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perfecting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ode.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cientific development;Suggestion;Countermeasure
保障居民健康幸福是一項民生工程。近年來,我國全面實施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建設步伐,形成了較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做出了很大貢獻[1-2],但通過多年的社區衛生服務實踐,也凸顯出了一些政策、規劃等頂層設計無具體化和針對性,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科學發展[3]。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對構建科學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進行了探討和思考,供商榷。
1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現狀
1.1 社區衛生發展的主要舉措
1.1.1 實行網格化管理,擴展服務觸角 對衛生服務實行網格化管理的方式,為居民基本衛生保健帶來極大的方便,對實現醫療衛生服務普遍性和公平性有著實際意義[4]。近年來,為有效實現衛生服務的網格化管理,我國采取整合優化衛生資源、增強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和效率、鼓勵支持各種社會資本和資源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等措施,大力發展社區衛生資源[5]。隨著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優化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全面夯實了衛生服務網格化管理的基礎,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如北京市目前已建成運行1918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使城鎮社區衛生服務半徑達到居民出行15 min內,為居民基本醫療網格化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1.1.2 加強人才建設,提升服務能力 社區衛生服務質量與人員的素質、能力息息相關,因此人才隊伍建設成為優化城市衛生服務結構、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方便群眾就醫的關鍵[6]。北京市為培養優質社區衛生人才,2014年提出了設立社區衛生方面的科研基金和專項資金,培養“十、百、千衛生人才”服務社區的計劃,實現到2015年培養成13名社區衛生首席專家,91名社區健康管理專家的階段性目標[7]。為實現這一計劃,北京市探索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辦法,具體如下。①培養全科骨干醫師:通過實施人才折子工程,在社區培養一批掌握全科醫療技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發揮引領和促進作用的全科骨干,全面提高對社區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斷、轉診、預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技能。②加強醫學培訓基地建設:北京市海淀區2010年創建了社區全科、精神衛生、急救網絡、康復(肢殘)、社區中醫、影像(B超)六個專業的培訓基地,對全科醫師進行規范化培訓,提升整體服務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③聘請醫學專家進社區:推進“中醫經方進社區工程”,建立激勵二、三級醫院專家乃至國內外知名醫學工作者等各種類型的高級衛生人才深入基層開展診療的工作機制,使專家更好地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和經驗優勢。④系統培訓新入職的醫師:北京市為使新從醫學院畢業的大學生全面掌握適合社區衛生需求的要求,要求每一位新參加工作的醫科畢業生到二級或三級醫院的內科、外科、精神科輪訓三年,培養成適合社區衛生發展的全面手才可到社區開展診療工作。
1.1.3 優化服務模式,提升服務層次 為社區居民做好衛生服務,各社區衛生機構根據自身特點,因地制宜,采用多種模式發揮功能作用。①組建全科醫師健康教育服務團隊,對居民區劃分網格,各團隊成員上門開展針對性地健康管理服務;②推行家庭醫生制度,與居民增強溝通與交流,簽約衛生服務協議,保障居民享受到主動、連續的衛生服務;③實施轉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大醫院建立“綠色通道”,對社區醫院轉診患者,大醫院優先收治,實現居民不出社區,通過轉診就可享受到大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統計顯示,近年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人次已接近全市門診量的1/4,社區衛生服務初步得到居民的首肯。
1.2 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取得的成效
1.2.1居民獲得了便捷的醫療服務 北京市政府安排近年投資17億元,支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標準化建設,使城區、郊區、山區半山區群眾分別在15 min、20 min、30 min路途內就可以到達醫療機構,實現基本醫療衛生便捷、公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具有覆蓋面廣、建設標準高、方便周到的特點,越來越受到居民的歡迎。調查顯示,傾向選擇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率已達90.4%,對社區醫務人員醫德醫風滿意率達93.9%,對社區就診費用滿意率達88.3%,表明了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高度認可[8]。
1.2.2加強了慢性病的預防和管理 未來1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大約會從2億人上升到4億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非傳染性慢性病快速增加,將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據統計,我國城市兩周就診率老年人組平均為23.75%,其他年齡組為14.66%;住院率老年人組平均為7.62%,其他年齡組平均為4.36%[9]。我國在解決這一系列難題上,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就醫便利、覆蓋廣泛、服務周到的特點來吸引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來到社區就診并提供優質服務。對高血壓、糖尿病、精神類疾病等常見的老年病慢性病患者,通過建立健康檔案,實行健康教育、行為干預和篩查、加強社區康復與管理等方式,控制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10]。
1.2.3有效緩解了大醫院的壓力 在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之初,服務功能不健全、覆蓋面也不廣,居民普遍會選擇到大醫院獲得醫療服務,到醫院掛號、看病成了老大難問題,對于北京、上海等醫療水平較高城市,由于疊加了大量外地患者,更是造成了醫療資源的嚴重不足。近年來,逐步健全了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完善了功能,居民對社區醫院開始認同,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都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分流了患者,有效地緩解了大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與需求的矛盾。如北京市2013年家庭醫生式服務就簽約413.3萬戶,覆蓋892.7萬人,對于分流患者人群、緩解就醫難發揮了重要作用[11]。
1.2.4 大大降低了醫療費用 目前我國醫院某些診療和醫藥費用與醫院的級別成正比,如果計算就診時交通和排隊時間等成本,選擇大醫院就診會比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費用高出很多,這都是可以節約的費用。系統全面地看,社區衛生服務重點采用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健康管理方式,這使居民的一些疾病在發病初期就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預防,及時遏制病情的進一步蔓延發展,節約了社會總體醫療費用。美國健康管理人員研究得出,開展健康管理后的個人和企業,會由90%的醫療費降至健康管理前的10%[12]。
2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主要問題
當前,國家對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政策保障和人才培育等工作還在探索和完善當中,由于受到歷史習慣、思想觀念等影響,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這種新模式及醫療條件、醫務人員技術水平和健康服務效果等很難認同和信任,成為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發展的嚴重阻力和障礙。
2.1 政策制度的保障不足
有些地方對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缺乏整體統籌安排,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①醫保政策不完善。目前不同級別醫院的醫保政策差異很大,納入醫保定點機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雖然在報銷比例上給予傾斜,但在藥物使用和檢查項目上卻有很多限制和制約,使很多正常列入上級醫院醫保的一些常用的藥物和檢查項目,沒有列入社區醫保。如宮頸超薄細胞學檢查(TCT)納入了二級醫院醫保,在社區醫院則是自費項目。對于未列入醫保定點機構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就更難以吸引周邊患者前來就診了[13]。②醫療藥物配備不齊全。當前社區醫院只能出售國家基本藥物名錄中的藥品品種,一些被居民熟悉和認可的馬應龍痔瘡栓、開瑞坦等常用藥物都沒有配備。③醫療服務體系不完善。受社區衛生發展方式的制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功能設置上大多無病理科、CT室等輔助檢查設施,一些化驗室檢測項目也不能開展,造成病人在社區醫院診治難以系統化,醫院間的這些差異,降低了居民在社區醫院就診的積極性。
2.2 持續人才培養機制欠缺
社區衛生服務面對形形、不同需求的服務對象,要求醫療人員具有較全面的知識和綜合的溝通交流能力,需要集預防、醫療、健康指導為一體的綜合性人才,但從當前發展現狀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人才培育渠道不暢,具體如下。①社區衛生醫務人員學歷和技能水平相對偏低,又缺少培訓進修機會進行系統地培訓,技術和知識都得不到更新與提高,造成醫療服務能力偏弱和醫療觀念落后,難以滿足居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②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為居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要求有較高的醫療、心理等素質和修養,但工資收入上偏低,如北京市2012年社區衛生人員年平均收入為7.6萬元,而三級醫院的年平均收入已有14萬元。③醫務人員在晉升職稱等方面處于劣勢。醫務人員重點工作是社區健康管理,但在晉升職稱時難以與大醫院專門從事醫療和科研的同專業人員進行競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工作者在職稱評定上缺乏競爭力,同等條件的醫務人員總收入水平與大醫院差距很大的現實,使社區沒有優勢和措施吸引到優秀人才,一些骨干為了自身發展更愿意到大醫院工作,難以形成良好的醫務人才結構[14]。
2.3 社區衛生服務對居民缺乏持續的吸引力
社區衛生機構把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復放在首要位置,醫務人員在治療普通常見病的同時,重點提供預防、保健、康復的個性化服務。受長期形成的以治療疾病為主的傳統醫學模式影響,很多居民存在醫院提供的預防、保健等服務不是治病的思想,對社區醫院采取預防保健服務為主的醫學模式存在一定誤區。另外,社區醫院的主要功能是讓居民在家門口看病,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的目標,但實際上難以做到。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醫療條件不能滿足病人病情時,向大醫院轉診會受到一些科室限制,對于大醫院手術治療后,適宜在社區康復的病人,受到大醫院利益需求以及病人心理落差等影響,很難轉入社區服務機構,雙向轉診的不順暢造成居民到社區醫院就診和康復的積極性不高。
3 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對策建議
3.1 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法規
目前,社區衛生機構無論是定位上,還是發展機制上都需要針對性的政策支撐。①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益屬性的保障機制。由于社區衛生機構主要以提供服務為主,重點體現在社會效益上,經濟效益普遍不高,國家應對社區衛生服務在基礎建設、醫療設備等方面,建立持續的投入機制,滿足社區醫院的實際需求。②完善社區衛生發展的各項制度。加快完善醫療保險、藥物配備、健康教育與康復、家庭式醫生服務等制度,使這些制度符合當前國情,可操作,能實施。③縮小醫院之間薪酬差距,加大宣傳社區衛生的作用和貢獻,對社區衛生工作者在聲譽和精神上給予激勵,保障社區衛生服務的健康發展。
3.2 加強醫療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培訓和學習,提升社區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水平,具體如下:①因地制宜,采取多樣的形式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如充分利用輪轉實習的機會,結合理論學習提高入職者的技能水平和醫學知識;加強對醫務工作者心理治療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培訓和考核,滿足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技術水平等。②建立人才相互交流學習的工作機制。定期開展綜合醫院選派醫務人員來到社區醫院出診,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學習提升社區醫護人員的技能,同時也要選派社區醫護人員到上級醫院參加專項診療,從實踐中得到鍛煉。③完善衛生技術人員職稱晉升機制。通過設立社區發展專項基金和完善人員晉升措施,為醫務人員提供良好的培養和職稱上升渠道,吸引優質人才留在社區工作,解決社區醫院人才缺乏的問題。
3.3 建立科學考核評價機制
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管理機制上,弱化經濟效益這個評價指標,建立以群眾滿意度為核心的評價導向。①對醫務人員考評,要以服務的社區居民滿意程度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建立醫務人員提供上門服務及跟蹤服務對象的數量、患者滿意度和程度調查等作為指標的績效考核機制。②采用科學的激勵辦法,對在醫療服務、健康管理中做出成績、得到居民認可的醫務人員,給予一定榮譽和物質獎勵,促進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提高[15]。
3.4 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模式
建立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醫院納入同一個利益團體的機制,解決當前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質量。①利用大醫院優質醫療資源的優勢,將大醫院的一些診療號源有針對性地分配給社區服務中心。②建立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對技術幫扶制度,大醫院的專家定期參加社區醫院的疑難病患的會診工作,并對病人的轉診提供綠色通道。③通過宣傳和政策引導,以及雙向轉診工作的有效開展,建立居民小病在社區診治,大病到大醫院治療,治療后再轉到社區醫院康復治療的分級醫療模式。
[參考文獻]
[1] 劉梅.城市社區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對策建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27(12):152-153.
[2] 金煒瑋,陸富生.加強人才建設提高城鄉社區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對策建議[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5,35(1):29-30.
[3] 劉文寶.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問題與管理對策[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5,5(1):175-176.
[4] 郭紅民,陳霞,劉冰冰,等.大連市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現狀調查報告[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9):172-174.
[5] 沈志洪,王曉芳,華海慶,等.關于建立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發展機制的思考[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4,25(6):16-19.
[6] 趙煒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力成本管控的方法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5):169-172.
[7] 北京市衛生局:大醫院預約號主要投到社區醫院[N].北京晚報,2014-1-15(10版).
[8] 郭洪偉,尹文強,趙延奎,等.服務人員對高校社區衛生服務的認知與態度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6):164-165.
[9] 姜浩然.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問題分析[J].新西部,2013,10(30):77-78.
[10] 黃燕,王倩,李昌琪.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10(14):2795-2800.
[11] 北京市衛生局:北京將縮小社區與大醫院薪酬差距[N].健康報,2014-1-16(8版).
[12] 宋艷麗,解穎.健康管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9, 23(12):1042-1043.
[13] 禹穎,李海宇,劉如渝,等.對我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發展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10):1069-1071.
[14] 曾宇明,丘鑫雄,謝俊杰,等.東莞市社區衛生服務運行現狀、難點和對策[J].中外醫療2008,27(1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