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風險識別及評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基層人民銀行風險管理現狀
當前人民銀行對風險進行識別,主要是由各部門依據自身業務特點,按照是否可能產生資金、財產損失,由于失密、泄密造成重大危害,影響央行政策目標實現和工作效率下降等各個方面,界定風險的種類、起因和性質。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內部控制指引》中有關內容,當前人民銀行的基本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資金安全風險隱患
一是在處理核算業務中,由于個別崗位人員風險意識淡薄,對個人上機操作密碼缺乏保密措施,甚至有的崗位人員為便于其他人員為自己臨時業務操作,將個人上機密碼告知部門內其他人員,在自己脫崗時,由其代辦業務,導致業務處理一手清現象。二是在涉及資金核算業務崗位的人員配置方面,不相融崗位相互兼崗現象仍有發生。三是個人印章保管不嚴格,不能做到人走進柜落鎖。四是在辦理大宗物品采購過程中,存在提前支付貨款、付款人與原簽訂合同的供貨人不一致等現象,甚至出現付款時忘記扣回預付款現象。五是資金支出中存在越權現象。六是辦理國庫退庫業務時對退庫資料審核不嚴格,甚至發生預算退庫收款單位與預算收入繳入單位不一致現象。以上問題均易導致資金風險的產生。
(二)法律風險隱患
一是辦理行政許可過程中未能對申請資料進行認真審核,形成一些過期無效材料存在于提交的申請材料之中。二是行政許可未按照規定程序辦理,收到申請時未向申請單位開具“行政許可申請受理通知書”,辦結后未及時開具“行政許可決定書”或“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書”等有效文書。三是行政執法檢查工作底稿不規范,有的缺少檢查人員簽字,事實確認書上被檢查單位未簽字,或簽字人不符合規定要求越權簽字,還有的處罰決定書要素不全,決定書未明確被處罰人的權利,有的處罰決定依據不準確或不清楚。四是經濟合同不規范,合同要素不全,標的物質量等未作明確規定。以上問題均易導致法律風險的產生。
(三)操作風險隱患
一是大宗物品采購不規范。仍有部分單位未將應納入大宗物品采購管理的事項納入大宗物品采購管理。二是在業務操作中漏簽字、簽章,導致發生問題后責任認定難。三是安全教育、監督不到位。有的單位駕駛員連續發生輕微交通事故,單位未引起重視。以上問題均易導致操作風險的產生。
(四)聲譽風險隱患
在對外宣傳或開展調研中,部分人民銀行員工未對擬定的稿件充分論證,也未將其交宣傳管理部門審核,擅自多家媒體投稿,導致一些失真、錯誤信息外傳,易造成聲譽風險。
二、基層人民銀行風險管理工作面臨的難題
(一)風險管理文化尚未真正建立
目前,部分基層央行工作人員仍把風險管理簡單地理解為各種規章制度的制定、裝訂、匯總,認為建立健全了規章制度,就是建立了風險管理機制,沒有真正認識到風險識別、分析、評估等與風險防范之間的關系,沒有積極主動地對常規業務和管理活動定期進行風險分析,缺乏對非常規性業務和管理活動及突發性事件及時進行分析的風險管理意識。
(二)風險評估標準不夠統一
《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內部控制指引》雖然指出了風險評估是指識別和分析相關風險并確定應對策略,但沒有明確具體統一的評估標準,不同的評估對象有不同的標準,相同的對象也有不同的標準,有的以內部控制五個要素作為評價標準,也有的以內控的有效性、全面性、及時性和合理性為標準。缺乏統一的風險評價標準,就不能對風險做出準確的評估。
(三)風險評估信息交流不夠充分
主要表現在風險評估雙方信息不對稱:一是盡管各業務部門的風險管理信息日益增多,但報送的風險信息資料單一,僅限于各業務部門的內控制度匯編等資料,不能動態反映風險管理現狀。二是風險管理信息傳遞的時效性較差,存在信息滯后現象。三是渠道不夠暢通,平時交流很少,僅僅依靠評估前期準備階段收集信息資料或進行臨時流。
(四)員工綜合素質與風險管理要求仍有差距
一是知識結構不合理。目前,無論是人民銀行內審人員還是業務部門人員,多數只具備會計財務、貨幣信貸、調查統計、外匯管理等專業知識,缺乏風險管理知識方面的專門培訓。二是專業知識更新慢,對新業務風險識別分析不到位,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套用老文件、老辦法來處理新問題、新情況,缺乏對新風險點的了解和掌控能力。
(五)風險評估長效機制有待強化
風險評估工作應該是一個連續的循環往復的過程。而有的單位和職能部門將風險評估工作作為階段性工作來抓,時緊時松,時斷時續,對于已經識別的風險點未及時防控,對于隱匿的新風險點未能認真排查;在風險應對評價方面未能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再分析、再評價,已經制定的風險應對措施未能隨著人員、流程、系統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更新,使風險控制方案所起的作用逐漸弱化。
三、強化基層人民銀行風險管理的路徑
(一)成立專業風險評估小組
基層人民銀行要成立由單位內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人擔任的專業風險評估小組,定期對整體風險狀況進行仔細評估,篩選出高風險級以上風險點,進行風險監測和風險控制管理。評估組應組織日常風險識別、風險監測和風險分析,負責建立各業務條線的風險評估模型,收集整理風險評估資料,及時評估分析風險狀況,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行長和分管行領導要充分支持風險評估工作的開展,保證風險評估工作具備足夠的人力、物力以及信息技術水平,及時了解風險評估工作的開展情況。相關職能部門在風險評估過程中要各司其職,既要明確分工,又要通力協作,積極發揮作用。
(二)優化風險評估流程
根據基層人民銀行風險種類的劃分,操作風險在整個風險體系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根據操作風險的特點和風險性質,風險評估程序應采用由表及里、自下而上、從已知到未知的方式,依據操作業務流程分析,從基礎崗位做起,從已知的風險延伸到未知的風險,風險評估流程圖如圖1。
(三)建立風險評估模型
風險評估模型的建立應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對風險控制能夠起實際指導作用。
1. 風險水平計量。風險水平的計量一般包括兩個方面: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效果。實際風險水平與固有風險成正比,與控制效果高低成反比。
實際風險水平是實施內部控制后存在于業務崗位的剩余風險,應該是管理者和決策者能夠接受的風險水平。如果計算出的風險水平與設定的目標值有差距,就需要重新采取控制措施,然后再次進行風險評估,直至確認風險水平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2. 風險等級劃分。對于固有風險可按風險程度劃分為高風險、較高風險、中風險、較低風險和低風險五級,按照風險程度和風險級別賦予固有風險不同的分值,如高風險值為1-0.9,較高風險值為0.9-0.8,中風險值為0.8-0.7,較低風險為0.7-0.6,低風險為0.6以下;控制效果評價等級(控制評價值)劃分為優良、滿意、有待改進、較差和失效五種狀況,根據內控評價結論劃分為優良90-100,滿意為80-90,有待改進為70-80,較差為60-70,失效為50-60。
3. 風險評估方法。采取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相結合的辦法對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運用層次分析法,結合業務流程分析,將復雜的風險問題分解為若干組成要素,按照支配關系和影響程序度分組形成有序的階梯式層次結構,可以將風險因素進一步細分,便于識別對風險點起關鍵性、決定性作用的風險因素。運用德爾菲法充分收集專家意見,對風險評估結果進行不斷的修正,以提高風險評價的準確性。具體方法和步驟是:(1)崗位人員: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流程分析法,識別細分風險,對風險進行定性評價。(2)部門自我評估小組:采取定量分析方法,賦予評估分值。(3)風險評估部門:采取定性和定量綜合評價方法,匯總整理風險。(4)專業風險評估小組:采取德爾菲法進行評估,確定最終風險結果,提交定性風險評估報告。
4. 風險評估標準。人民銀行總、分行在充分調查、認證、評估風險的基礎上,確定具體業務領域的標準風險水平或安全指標,作為基層人民銀行衡量和比較的標準?;鶎友胄型ㄟ^與安全指標和風險標準對比,確定自身所處的風險等級和風險層次,然后根據風險比較結果,確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到何種程度。
關鍵詞:Fisher判別模型;KMV模型;財務比率;違約距離
一、 引言
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本質上是以信用為基礎和保證的,如何有效管理銀行的信用風險,始終是商業銀行面對的重要問題。目前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有效可行的采集、整合信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根據現有的信息和資源,加強信用風險模型方面的研究,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基于市場數據方法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KMV的DEF模型,是當前國際金融界最流行的信用風險計量模型之一,國內學者從1998年開始關注KMV模型,早期的研究局限于對KMV模型的介紹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有杜本峰的《實值期權理論在信用風險評估中的應用》和王瓊與陳金賢的《信用風險定價方法與模型研究》等文章。目前國內對KMV模型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模型的修正及有效性檢驗。周沅帆用KMV模型研究中國上市保險公司的信用風險,將公司凈收益增長率引入到違約距離的計算中,并且對模型實證結果表明KMV模型有良好的預測能力。張能,張佳重新設定違約點DP=a×STD+b×LTD,選取82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按照一定的判斷標準,用Matlab程序進行計算得出最優的(a,b)值,通過比較新舊違約點下的違約距離,從而得出能更準確反映我國上市公司信用狀況的違約點。但是模型的修正基本圍繞違約點的設定、公司股權的波動率和預期公司資產價值等自身的修正,在我國由于有關公司破產的歷史統計數據嚴重缺乏,很難建立我國上市公司的違約距離DD和違約率DEF的映射關系,并且不能全面的反映上市公司的歷史財務狀況。
綜上所述,基于以上兩種方法的信用風險管理文獻較多,但是能把兩者有效結合的研究卻不多。所以,本文利用Fisher線性判別模型將財務比率方法與市場股票數據方法結合起來,增加了基于KMV模型,利用證券市場數據計算的違約距離作為Fisher判別函數新的自變量,建立Fisher判別函數,擴展后的Fisher模型中,將KMV模型與財務數據的結合,使新模型既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歷史財務狀況,也能反映其市場變化情況,從而提高了商業銀行預測信用風險的準確度。
本文結構如下:第二部分為以財務指標為自變量的Fisher線性判別函數構建,總體預測準確率達到87.9%。第三部分為增加違約距離為自變量的Fisher模型,即擴展后的Fisher模型構建,總體預測準確率達到92.6%,準確度高于第一類模型。第四部分為實證結果比較分析。從三個層面的比較得出,商業銀行進行信用風險預測時應將財務比率與市場數據等進行綜合的分析,以提高模型預測的準確度。
二、 基于財務比率的Fisher模型的建立
1. 總樣本選取。我們視被ST的上市公司為信用差的公司,沒有被ST的上市公司為信用好的公司。截至2011年,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的上市公司中有80家被ST的公司,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其中屬于在制造業的上市公司就占了其中39家,其余均分散在其他各行業。因此為了考慮到行業資產規模及財務指標的不同,對模型建立的準確性有影響,所以本論文選擇制造業的39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
在39家制造業上市公司中,剔除兩家財務數據缺失比較嚴重的上市公司,共37家,我們隨機選取了30家作為構建模型中違約公司的估計樣本,剩余的7家作為違約公司的檢驗樣本。并隨機選取了同時期,規模差別不大的30家和6家正常的制造業上市公司分別作為估計樣本和檢驗樣本中違約公司的配對樣本。
2. 變量的選取。
基于數據的全面性和代表性考慮,本文選擇了32個財務比率作為建立線性判別模型的解釋變量,這些數據來源于RESSET金融數據庫,所選的數據充分反映了企業的每股指標、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成長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現金流量指標、資本結構指標。包括:X1每股凈資產、X2每股公積金、X3每股未分配利潤、X4資產凈利率、X5銷售毛利率、X6營業利潤/營業總收入、X7財務費用率、X8營業利潤率、X9流動比率、X10速動比率、X11股東權益/負債合計、X12股東權益/帶息債務、X13有形凈值/帶息債務、X14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負債合計、X15經營凈現金流量/負債合計、X16經營凈現金流量/流動負債、X17利息保障倍數、X18營業收入增長率、X19營業利潤增長率、X20凈利潤增長率、X21凈利潤增長率、X22總資產增長率、X23存貨周轉率、X24應收賬款周轉率、X25應付賬款周轉率、X26流動資產周轉率、X27總資產周轉率、X28總資產現金回收率、X29資產負債率、X30流動資產/總資產、X31流動負債/負債合計、X32凈利潤/營業總收入。
(1)Mann-Whitney U檢驗。首先,對這些指標運用U檢驗進行簡單的均值差異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共有24個變量其均值在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我們剔除另外5個差異不顯著的指標,分別是X5,X19,X20,X23,X24,X25,X26,X31。24個指標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ST上市公司與正常公司的顯著區別。
(2)主成分分析。選取的24個指標涵蓋了財務比率的各個板塊,避免了遺漏重要的信息,但是選取過多的指標會增加問題的復雜性,由于有一些指標均是對同一財務比率板塊的反映,不可避免的造成信息的大量重疊?;谝陨纤伎?,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24個財務比率進行降維處理。由總方差分解表(表2)可以看出,保留7個主成分是合適的,首先滿足了特征根大于1的標準,并且提取7個主成分時能解釋約80%的總方差。
3. 基于財務比率數據的Fisher模型。7個主成分已經不存在多重線性關系,因此我們用這7個主成分做Fisher判別分析且選擇逐步判別法估計判別函數的顯著性,由Box'M檢驗結果(表3)的F值及其顯著水平可知,各總體協方差矩陣相等,所以所選取的變量是滿足判別分析的假定的。
由Wilks' Lambda檢驗(表4),認為判別函數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通過逐步判別法得出的判別函數,即fisher線性判別函數為:
ST公司判別函數:G(1)=-0.527F3-1.122F5-1.068
正常公司判別函數:G(0)=0.685F3+1.350F5-1.252
三、 模型的擴展――增加違約距離DD的Fisher模型
1. KMV模型假設。本部分以2010年12月31日計算基準日,比較未來一年內這73家上市公司的信用狀況。為了便于實證分析,先做如下假定:
(1)公司違約點的確定。與KMV公司的處理方法略有不同,根據張能,張佳在《改進的KMV模型在我國上市公司信用風險度量中的應用》中的研究表明,假設違約點DP=1.8×流動負債STD+1.2×長期負債LTD時得到的違約距離更能反映我國公司的信用狀況。其中,為了使預測具有現實意義,我們的負債數據均為公司2010年中期財務報告的數據。
(2)公司權益價值計算公式:收盤價×總股數。
(3)無風險利率為2.75%。
(4)預測時間為T=1年。
2. 違約距離DD的計算。用Mathcad15.0算出所有上市公司的違約距離DD值,進行Wilcoxon檢驗可見,兩個總體的DD值存在顯著性差異(表5)。將DD值與其他24個財務比率重新進行主成分分析,進行逐步判別分析,得到的新的Fisher判別函數。
加入違約距離DD的Fisher判別函數為:
ST公司判別函數:G(1)=-0.607F3-1.259F5-0.506F6+0.506F8-1.247
正常公司判別函數:G(0)=0.755F3+1.479F5+0.411F6-0.493F8-1.390
四、 模型間預測結果比較與結論
從預測的結果可以看出,將傳統財務比率與市場數據結合起來的Fisher模型預測結果總體上優于只用財務比率建立的Fisher模型。
1. 對于13個檢驗樣本,對7個ST公司的預測準確率均為100%,6個正常公司的預測準確率為83.3%。檢測樣本的預測準確率均為92.3%。說明,兩個模型對上市公司的信用風險均具有較強的預測能力。
2. 第一類模型的總體預測的準確率為84.9%,低于第二類模型的預測結果93.2%。
3. 在銀行實務中,將違約公司誤判為正常公司導致的后果比將正常公司誤判為違約公司的后果更為嚴重,因為這將給銀行帶來更嚴重的風險。第一類模型將違約公司誤判為正常公司的概率為10.8%,第二類模型的誤判率僅為8.1%,低于第一類模型。所以,商業銀行進行信用風險預測時應將財務指標與市場數據等進行綜合的分析,以提高模型預測的準確度。
參考文獻:
1. 沈沛龍,任若恩.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型和方法的比較研究.經濟科學,2002,(3).
2. 王春峰,萬海暉,張維.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估及其實證研究.管理科學學報,1998,(1).
3. Altman E 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1968,(23).
4. Press S J, Wilson S. Choosing between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J. Amer. Statist. Assoc,1978,(73).
5. 方洪全,曾勇.銀行信用風險評估方法實證研究及比較分析.金融研究,2004,(1).
6. 周沅帆.基于KMV模型對我國上市保險公司的信用風險度量.保險研究,2009,(3).
7. 張能,張佳.改進KM模型在我國上市公司信用風險度量中的應用.預測,2010,(5).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號:09YJE790004),“泰山學者”建設工程專項基金,山東省博士后創新項目專項資金。
鐵路隧道工程建設具有多種不確定性因素,給隧道施工帶來潛在的風險。所以,各參建方、特別是施工方加強隧道施工中的風險管理、強化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的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采取有效措施識別風險、預防風險、應對風險和處理風險,是保證工程項目順利建成的關鍵,對實現風險管理目標和總體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2隧道施工風險管理內容和過程
隧道施工風險管理的內容和過程大體歸納為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4個方面。
2.1風險識別
鐵路隧道工程施工的風險識別就是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抓住主要因素,從而辨識出可能影響隧道工程建設質量、安全、工期、費用、環境等目標的風險因素。識別內容包括在施工過程中,哪些風險應當考慮,引起這些風險的因素有哪些,這些風險的后果及其嚴重程度如何。識別的原則是收集和研究資料、確定分析方法、確定隧道施工風險的主要類型、分析主要風險的構成、建立風險系統及采取的應對措施等。
2.2風險分析
進行隧道施工風險分析,有助于確定不確定因素變化對施工方案的影響程度,有助于確定工程造價對某一特定因素變動的敏感性。所以要針對施工方案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分析其對實際環境和施工方案的敏感程度,預測并估算相關數據和采取預防措施的費用,或在不同情況下得到的收益以及不確定性因素各種機遇的概率,對此作出正確的判斷等。
2.3風險評估
在識別和分析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后,要對其進行相應的風險評估。風險評估就是對發生風險的概率及其破壞性后果做出評價。隧道施工風險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在施工前期,要針對地質等不確定性因素,通過定性的風險評估方法對影響施工的關鍵因素進行預測,為制定和優化施工方案提供數據基礎;在施工過程中要針對地質信息、周圍環境及設計目標等,選用定量的風險評估方法進行全面準確的評估。定性的評估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和專家調查法等,定量的風險評估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法和風險矩陣法等,本文將采用風險矩陣法對石長鐵路柞樹灣隧道施工進行風險評估。
2.險應對
風險應對是指在確定了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后,在分析出風險概率及其風險影響程度的基礎上,根據風險性質、項目設計參數、項目總體目標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而制定應對措施,將存在的風險降到最低或可控制范圍內。風險應對措施有風險回避、風險控制、風險分擔、風險自留和風險轉移等。
3石長鐵路柞樹灣隧道施工風險識別與分析
3.1工程概況
柞樹灣隧道位于長沙市開福區新港鎮,屬于石門至長沙鐵路增建第二線工程中的聯絡線隧道,用于連接京廣線與石長鐵路,隧道起訖里程為BXDK1+865~BXDK3+929,全長2.064km。其中明洞1.284km,暗洞780m,洞身最大埋深17m左右。柞樹灣隧道下穿長沙繞城高速公路,在BXDK2+520~+540段與既有石長鐵路下行線垂直相交,在BXDK2+585~+615段與京廣鐵路、撈霞聯絡線相交,在BXDK2+670~+705段與石長鐵路上行線成110°夾角相交,在BXDK3+760~+840段與長沙市主干道金霞路(芙蓉北路)近似垂直相交。該隧道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條件較差,基本為Ⅴ級圍巖~Ⅵ級圍巖,地面有水塘及大量民房,施工難度大,安全要求高。
3.2施工風險識別與分析
在施工準備階段,首先收集該隧道地段的水文和地質資料、設計和技術標準、下穿鐵路和公路及其他建筑物的情況,針對編制的施工方案和擬采用的工法等,對所需資料進行全面分析。根據施工圖設計階段所做的風險評估結果和相關資料以及合同中反饋的有關信息,針對現場情況和施工水平對施工中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了識別,歸納起來分為2類,施工技術風險和施工管理風險。該隧道施工管理風險包括施工進度風險、項目成本風險、施工質量風險和安全風險。施工進度風險主要指現場環境條件和施工過程中存在不確定因素會導致工期延誤;項目成本風險指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控制不當會導致工程投資增加;施工環境發生變化,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責任心不強,施工機械操作不當,施工方案存在不確定因素都會引發施工質量風險;防范措施不到位,施工過程中發生塌方、涌水、觸電、火災、爆炸、機械傷害等安全事故,會引發安全風險。
4柞樹灣隧道施工風險評估
采用風險矩陣法對柞樹灣隧道施工進行風險評估(即采用概率理論對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和后果進行評估),先對風險評估中的威脅、脆弱性、資產3個基本要素進行識別、并賦值,從而確定風險事件中威脅出現的頻率、脆弱性嚴重程度、資產的價值3個評估指標值;然后根據風險基本要素識別的結果和矩陣法原理,由威脅出現的頻率和脆弱性嚴重程度計算風險發生的概率值,由脆弱性嚴重程度和風險事件作用的資產價值計算風險后果值;最后根據風險發生的概率值和風險后果值確定風險等級。
5結束語
關鍵詞 項目管理 風險管理 高等教育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的發展面臨著諸多風險和危機,為避免矛盾的激化,規避風險,把風險變成機會,是當前高校急需研究的一個課題。高等教育能否引入風險管理理論體系,構建適合自身辦學特性的風險管理模型,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著重大的意義。
在風險管理過程中,通??煞譃轱L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風險效果評估四個階段。
一、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者對項目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的風險要素進行分析,從而對潛在的風險進行預判,是風險管理的首要任務。
高等教育風險主要發生高校內部,主要有:專業設置風險、教學管理風險、就業需求風險等。根據高等教育管理內容,以WBS(工作分解結構)為基礎,對風險進行定性識別。具體見圖1。
圖1 高等教育風險管理結構分解及識別
二、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包括風險估計與風險評價兩個部分,是對已識別的風險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工作任務是對風險發生概率及潛在影響進行估計和評價,并根據風險事故后果的影響程度對風險因素進行排序,為風險應對和處理提供科學的依據。
根據以上識別出的風險因素,采用專家打分得出了表1教育風險管理評估表,對風險進行定性與歸類。
表1 教育風險管理評估表
常見風險內容 發生可能性 影響程度
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 7 高
市場人才需求變化過快 7 高
師資力量不足 5 中
學生整體素質較低 7 高
教學、實訓場地受限,實訓設備不足 2 低
教材陳舊,教學內容跟不上形勢發展 2 低
學生欠費嚴重 4 中
缺乏教學改革主動性,教學計劃調整不及時 2 低
學籍管理混亂 1 低
教學點收費不規范,不及時上交管理費 3 低
頂崗實習管理不到位 4 中
(注:1為低――不太可能發生,9為高――非??赡馨l生,依此類推。高――對效果及成本有重大影響;中――對效果有比較大的影響,對成本有一定的影響;低――對效果有一定影響,對成本沒有什么影響。)
三、風險應對
風險應對是風險管理執行的過程,即風險管理者對風險事故潛在因素進行有效干預的活動,通過風險應對以達到消除風險或者降低風險事故損失的目的。
在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應重視減少風險的不確定性,降低風險的危害性工作。結合高校教育管理中經常出現的風險,對風險發生概率和影響程度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
四、風險效果評估
風險效果評估是指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項目已經實施的環節進行不斷的檢查,主要包括:對每個環節的決策進行評價,分析決策的合理性;風險發生時,是否提出不同的風險處理方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是否存在未被發現的風險等等。風險效果評估要求對已經實施的風險管理過程進行評估,總結經驗教訓,以便為今后風險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高等教育風險管理過程不僅局限于風險的識別、評估以及應對等措施,“事后”評價即效果評估也要納入風險管理的范疇。通過效果評估可以降低風險管理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成本,提高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高等教育風險管理效果評估主要包括:
(1)對高等教育風險管理體系中的計劃、目標、程序進行評估。
(2)對高等教育風險管理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管理制度、規范程序等進行評估。
(3)對高等教育風險管理體系中在數據采集、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等各個環節中所用的工具、技術手段是否實用、先進、可靠等狀況進行評估。
(4)對高等教育風險管理體系中的資金預算、運行成本、降低損失或帶來的收益進行評估。
因缺乏對風險事故處理解決效果評估,許多高校經常陷入同類風險多次發生的惡性循環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因此,在風險管理過程中,我們要對風險效果評估給予高度的重視。
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全面風險管理是形勢逼迫,我們可以通過實施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風險評估的全過程,使風險發生時有預案準備,能夠及時、全面地應對風險,達到遏制風險、降低損失的目的。排除風險隱患,促進高等教育風險管理的良性循環,為各高校構建可實際操作的風險管理模型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為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
參考文獻
[1] 程雅斌.項目風險管理與應對措施[J].中國科技博覽,2010(23).
[2] 謝運鵬.項目風險應對措施研究[J].決策與信息,2012(09).
【關鍵詞】隧道工程;風險管理;風險識別與評定;風險監控;工程監理
近年來,由于道路交通網建設需要,高速鐵路隧道的挖掘長度及開挖斷面越來越大,斷面形狀日益多樣化,加大了開發難度,施工風險隨之俱增。面對施工過程中風險要素和不確定性,應構建動態的、全過程的風險管理技術體系,最大程度的消除施工風險,避免安全質量故障的發生。風險管理技術體系的構建要建立在高速鐵路隧道施工中的風險要素分析,及風險管理目標確定基礎上,因為這些為其提供了科學合理的依據,這樣才能保證施工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1 高速鐵路隧道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風險要素和風險管理目標
高速鐵路隧道工程項目周期長、工程量大、施工難度高,過程存在不確定性,反映到具體的施工作業中后為兩種表現。一是,施工技能風險要素。采用新技術,技術落后,應用過程中的操作失誤,施工工序實施不當,爆破操作不當,隧道圍巖變形過大及勘察不仔細等都會形成一定施工技術風險。二是,施工現場風險要素。高速鐵路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山體中的,開挖過程中很可能出現塌方、瓦斯爆炸、釋放有毒氣體、洞口滑坡等,加之地質的不確定性,安全措施不到位,隨時可能引發施工安全故障。
施工風險是關系到工程質量、工期進度及生產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須做好施工風險管理工作。施工風險管理目標:科學評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確定重大危險源,然后制定風險管理方案和辦法,以規避風險。
2 高速鐵路隧道施工風險管理技術體系
2.1 風險分析
隧道施工中有著諸多風險要素,而且多是隱蔽的,需要采取有效的識別方法識別出風險源。所以,對施工風險進行充分的分析與論證,從系統角度看高速鐵路隧道施工風險,精確估計施工風險要素,進而制定相應的風險規避措施,做到對施工風險的規避。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是風險分析的主要手段。風險識別是發現風險源的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要對風險要素發生的條件、位危害等進行科學分析。成功識別出風險源后,要將其一一羅列出來,建立風險指標體系,用以評估重大危險源。
風險識別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目前有專家調查法、經驗判斷法、系統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都要遵循預測性、全面性、科學性和系統性原則進行風險識別工作,從工程實際出發,選擇與施工技術標準相符合的風險識別方法。實際工作中,施工單位要根據施工組織方案、技術指標交底文件、地質勘查報告等資料,結合以往經驗,利用適合方法對施工風險要素進行分析,得到各風險比重,同時對其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進行全面分析,為風險管理提供依據。
2.2 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建立在風險分析基礎上,是一種對風險源可能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工作。為做到真正量化評估,要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由于模型構建較為專業,這里根據風險評估過程提出了一種操作方便便捷、數據明了、不繁瑣的風險評估程序。具體是:第一步,先整體評估工程項目的施工風險,對識別出來的風險要素進行風險分析,預見每個風險源要素可能為施工帶來的影響和損失;第二步,預見風險要素對整個工程項目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從成本、工期、質量、安全角度入手;第三步,對以上兩個環節得出的信息進行整合,按一定比重將所有風險要素及其影響程度做先后排序處理;第四步,從現有的風險評估模型中選擇一個適合工程項目施工要求的,將重大風險源填入其中,按一定計算方式計算得出評估結果,最終確定風險要素對工程施工產生的影響。
除進行量化的風險評估之外,也可以根據實際工作經驗進行風險評估,但是這種評估方法對人員專業知識和經驗有著嚴格要求,得出的評估結果缺乏科學性,沒有先進技術作為支撐。
2.3 風險監控
結合高速鐵路施工經驗,此類工程項目的施工風險監控措施有:第一,建立風險監控臺賬,清楚登記風險源產生條件、位置、危害程度、預控措施及負責人等信息,并公示給全員,尤其技術人員。既用于防控風險,也用于安全故障發生后的處理,便于提高反應速度和故障處理效率。第二,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安全作業技術方案,選擇符合標準的施工技術。第三,嚴格地質勘查工作,全面而客觀的分析隧道項目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整理成文件后納入風險監控體系之中。
2.4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隧道施工風險管理中的重要內容,是保證施工安全的有效手段,應制定動態的風險控制計劃。以隧道工程實際為出發點,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和風險監控為依據,以有效防控施工風險為目的,制定風險控制計劃。計劃內容要符合這些要求:制定明確的風險管理目標和防控策略;提供完整的風險分析、評估與檢測報告信息;確定各個施工階段的技術與質量標準;建立嚴格的崗位職務分工和責任分工制度,讓每位施工參與者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圍、職責和權限;要求工程監理嚴格執法,嚴格檢查隱蔽工程的施工情況,規范各項施工工藝。其中,風險防控措施的制定是重中之重,要堅持以“預防為主”,“及時有效處理”等原則,將風險防控和風險處理有機結合起來,力爭確保風險防控措施的完善性、有效性,全面保證工程施工安全。
3 結語
目前,我國高速鐵路隧道施工技術和安全管理有了長足發展,施工風險管理技術仍然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要做的是,根據具體施工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來的風險要素不斷提高風險識別與評估水平,為制定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辦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同時,也要不斷探索風險管理的新途徑、新方法,促進風險管理技術發展,以滿足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有效規避施工風險。
參考文獻:
[1]李明.高速鐵路隧道施工風險管理技術探索[J].隧道建設,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