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兒童心理問卷調查

      兒童心理問卷調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心理問卷調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兒童心理問卷調查范文第1篇

      關鍵詞:肥胖;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肥胖癥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1]。為了了解肥胖兒童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為肥胖兒童的健康成長提高指導,選取了623例兒童中的100例正常兒童和肥胖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623例兒童中選取100例肥胖兒童,把100例肥胖兒童作為觀察組,選取100名正常兒童,將其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6~12歲,平均年齡(9.12±1.06)歲;對照組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6~12歲,平均年齡(9.14±1.07)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資料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肥胖納入標準:采用NCHS標準。輕度肥胖為超過標準20%~29%;中度肥胖為超過標準30%~49%;重度肥胖為超過標準50%以上[2]。

      1.2診斷方法 使用兒童行為量表檢查兒童的行為,確定行為有問題的兒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造成兒童行為問題的因素,分析研究調查結果。

      1.3統計學處理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兒童問卷調查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兒童心理調查結果的計數數據進行χ2檢驗,當P

      2結果

      2.1兩組兒童行為問題發生頻率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兒童多動癥20例,抑郁癥12例,強迫癥8例,暴力傾向24例,社交困難14例,違紀22例;對照組兒童多動癥10例,抑郁癥2例,強迫癥4例,暴力傾向8例,社交困難8例,違紀8例。觀察組兒童與對照組兒童相比出現行為問題的頻率要高很多,P

      2.2兩組兒童心理行為影響因素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兒童自卑感強者為77例,喜歡人際交往者為34例,穿衣自卑者64例,喜歡戶外運動者15例;對照組兒童自卑感強者為24例,喜歡人際交往者為61例,穿衣自卑者31例,喜歡戶外運動者76例。通過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問題,可以發現肥胖兒童在自卑感、人際交往、穿衣、戶外活動方面出現問題的比率高于正常兒童,P

      3討論

      肥胖是源于熱量代謝障礙,熱量的攝入量超過熱量的消耗量,造成體內脂肪過多堆積[3]。肥胖一般分為輕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三種。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肥胖兒童在多動癥、抑郁癥、社交困難、強迫癥、暴力傾向、違紀等行為問題發生的概率與正常兒童相比明顯較高,同時肥胖兒童在自卑感、人際交往、穿衣、戶外活動等方面出現問題的概率與正常兒童相比也明顯較高。對肥胖兒童進行治療時,不但要控制體重增長,而且要進行針對性心理輔導。

      在兒童肥胖的治療過程中要堅持遵循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保證兒童生長發育的正常。從心理輔導、飲食調節、運動和行為矯正等各方面對肥胖兒童進行綜合治療。糾正肥胖兒童的不良飲食行為,做好運動鍛煉,增強肥胖兒童減肥的信念。

      綜上所述,肥胖兒童在多動癥、抑郁癥、社交困難、強迫癥、暴力傾向、違紀等行為問題發生的概率與正常兒童相比明顯較高,同時肥胖兒童在自卑感、人際交往、穿衣、戶外活動等方面出現問題的概率與正常兒童相比也明顯較高。

      參考文獻:

      [1]楊萬齡,羅盈怡,王曉明.兒童青少年肥胖超重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9,(08):958.

      兒童心理問卷調查范文第2篇

      關鍵詞:SOS兒童村 心理健康 心理調查

      一.問題提出

      SOS兒童村兒童是一個特殊的兒童群體,他們的身心健康備受社會關注,特別是兒童村的管理者、媽媽們,以及為兒童村服務的人們的關注。當今社會心理健康狀況是目前心理工作者的研究熱點。關心兒童村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研究兒童村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采取適當的教育手段對兒童村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根據黑齊SOS兒童村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較好的反映出處在小學、初中階段的兒童村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心理訓練、心理咨詢等提供依據;為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奠定基礎;并針對一些顯著的心理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對策。為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市青少年心理研究會會員們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對SOS兒童村的兒童進行心理調查及輔導。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1.調查對象。本次調查選取了黑齊SOS兒童村兒童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其中,三年級(14人),四年級(9人),五年級(11人),六年級(12人)七年級(14人)八年級(7人),九年級(6人),十年級(5人)。發放問卷84份,回收問卷84份。根據問卷統計要求,出現漏選的問卷被判定為無效問卷,故剔除無效問卷后,實得有效問卷79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51人,女生28人。

      2.調查工具。本調查采用全國廣泛使用的標準化調查問卷心理健康調查問卷,該調查以焦慮程度為指標,共調查8個內容,分別為:1.學習困擾與焦慮;2.人際關系焦慮;3.孤獨情緒傾向;4.自責與自卑傾向;5.過度敏感傾向;6.軀體癥狀;7.過度恐懼情緒傾向;8.沖動意念與行為傾向。計100道題目,每題有“是”與“不是”兩答案供選擇,調查中的記分、統計、詢問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

      3.方法。將調查問卷發給被試,按兒童村家庭進行集體調查。由主試說明指導語及強調需注意的問題,時間不限,其中要求被試如實回答。使用Microsoft Excel把原始數據輸入計算機后,問卷結果用系統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心理問題檢出率。在所調查的兒童中總體上心理較健康,但在學習困擾與焦慮、人際關系焦慮、孤獨情緒、自責與自卑、過度敏感、過度恐懼情緒六個方面有一部分學生存在心理問題。6個內容中人際關系焦慮比較突出,有11人,占13.9%,超過正常水平。其次,在學習方面有6人,占7.6%,有困擾和焦慮傾向。其它方面,自責與自卑、過度恐懼情緒兩項內容有問題的有5人,占6.3%。有過度敏感傾向的有4人,占5.1%。有孤獨情緒的有3人,占3.8%。總體上看兒童村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有3名兒童有3項以上超過正常水平,總分也明顯超過正常水平,特別需要進行心理輔導。從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角度,雖然有問題的兒童比例不大,但對于個體來說,一方面存在問題就不是小事。

      2.男生心理健康統計情況。男生有人際關系焦慮的人數較多,占男生的15%。學習困擾與焦慮、過度恐懼情緒、過度敏感、自責與自卑各占3.9%。

      3.女生心理健康統計情況。女生中學習困擾與焦慮問題的占女生14%,人際關系焦慮占10.7%,自責與自卑占10.7%,過度恐懼情緒10.7%。孤獨情緒、過度敏感分別占7.2%。從調查結果的描述統計看,女生的問題檢出率大于男生。

      四.討論與建議

      1.兒童心理健康總體情況良好,說明兒童村很重視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但也有個別兒童某些心理偏常,如人際關系焦慮、學習困擾與焦慮的檢出率較高,說明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各方面不均衡,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及時的進行輔導。

      首先對人焦慮傾向者所占的比例最大,占被調查人數的13.9%。對人焦慮大多是經驗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兒童村兒童以往的生活經歷,或者是過強的心理防御機制,或者是由于兒童村家庭的特殊性等。

      其次存在學習方面焦慮的學生占7.6%。適度的學習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體驗,它不僅不會影響學習,而且促進學習。這里所說的學習焦慮是指那些學習焦慮過強的學生,他們害怕考試、害怕學校、害怕老師、甚至討厭學習,從而變成學習焦慮。這與期望過強、學習壓力過大有關。對心理健康水平過低,有3項以上不正常的兒童,心理咨詢師及教師、家庭媽媽等人員要及時對他們進行輔導咨詢。

      兒童心理問卷調查范文第3篇

      1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008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的“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子女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留守兒童監護類型可以總結為以下四種:1)隔代(祖輩)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監護;2)單親(父親或母親)監護,即由(父親或母親)單獨撫養監護;3)上代(親戚或鄰居)監護,指由兒童父母的同輩人(親戚或朋友)來監護;4)同輩(哥哥姐姐或自我)監護型,即兒童自己管理自己或由哥哥姐姐來照顧自己。

      2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因長期的親子分離而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似乎是當今社會的主流聲音,不少國內外研究者基于自己的問卷調查也持這種主張。他們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問題突出[2-4],行為問題發生率高[5-6],有一定程度的情緒問題,如社交焦慮、狀態焦慮、抑郁和孤獨感等。

      2.1國外留守兒童研究現狀

      在國外,對于留守兒童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研究,但從對應的概念“親屬撫養”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美國兒童福利聯合會(CWLA)將親屬撫養定義為由親屬、種族部落成員、養父母或者其他與兒童有血緣關系的成年人對兒童提供的照顧、撫養以及監管(UNICEF、InternationalSocialService,2004)。LUYao[7]利用來自印尼1997年和2000年縱向數據,得出親屬撫養經歷會增加兒童的心理障礙和抑郁癥風險的結論;HWendy等[8]的研究表明,相對于其他兒童,被撫養兒童具有較高水平的情感創傷癥狀和其他行為問題;THeather[9]指出:“2/3的健康兒童進入寄養會表現出行為、心理或社會能力等問題”;JenniferEhrleandRobGeen(2002)指出:11%的6~17歲親屬撫養兒童在行為或者心理上有嚴重問題(比如沮喪、焦慮和社交恐懼),這一比例遠遠大于正常兒童;JSDana等[10]指出:親屬撫養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可以導致諸如抑郁,行為障礙或創傷后應激障礙等行為問題和心理創傷以及社會人際關系問題。

      2.2國內留守兒童研究現狀

      縱觀以往國內的研究,眾多研究表明:留守中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較非留守兒童更差,表現出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緊張等[11-12]。具體表現在:1)在情緒方面留守兒童更容易表現出情緒不穩定、孤僻、與環境相處困難等特點。李曉敏等[13]的研究結果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情緒、人際交往和自卑等方面,由于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有的農村留守兒童變得冷漠、自負、不思進取,甚至出現嚴重的攻擊行為和行為;王淑芳等[14]指出:留守兒童青少年在抑郁、焦慮、敏感、偏執等心理癥狀上的檢出率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青少年”;2)人際關系方面留守經歷對兒童的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響,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留守兒童往往表現出冷漠性和攻擊性,不利于友誼的建立與維持[15]。此外,經濟水平不同的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也是有差異的。富裕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16],后者更容易表現出孤僻、對人抱有敵意、與環境不能很好相處等特點。

      3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方法

      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心理測量法。心理測量法是指在標準化的條件下,引發出被測者的行為和內部心理變化的手段。目前,已有幾百種測量方法,每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及局限性。下面介紹幾種比較常用的測量方法。1)癥狀自評量表(SCL-90):它測驗的目的是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到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多種角度,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如何。適用于測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某人可能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不適合于躁狂癥和精神分裂癥。2)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它是在EPI基礎上加另一個分量表即P(Psychoticism,精神質)而成,分兒童(7~15歲)及成人(16歲以上)兩式,有男女的年齡常模。在我國已有EPQ的修訂本,仍分兒童和成人兩式,各式的項目由原版分別為97和107項篩選成88及88項,結果分析方法上發展了T分表和各維度的分級方法。此方法適用于7~15歲兒童。3)Rutter兒童行為問卷:當研究農村留守兒童行為時可應用這個問卷,該問卷是從一般健康問題和行為問題兩個方面進行評估。該問卷適用于學齡期兒童,以區別其有無精神病,所出現的問題是情緒問題還是行為問題[17-18]。4)兒童社交焦慮量表(SASC):當研究農村留守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時可應用該量表,兒童的社交焦慮不僅包括了主觀上的擔心、緊張,而且還包括了社交回避和害怕否定。該量表主要用于兒童社交困難的評估,當用于臨床和科研工作時常結合其它的焦慮評定量表和抑郁評定量表共同使用。上述種種研究方法和工具都有著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對于研究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狀況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的理論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形成的原因及解決對策

      4.1形成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均在外打工,他們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父母長期在外,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相對疏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19]。其次,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總覺得自己比別人“矮一截”,認為父母外出辛苦打工都是為了自己能生活得好一點,一旦自己的表現不如他人,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容易缺乏自信,進而回避一些活動,使自己孤立起來。有研究發現:缺乏父親教養的家庭中的子女比正常家庭的子女孤獨感強,而父母均外出對兒童帶來的孤獨感就更突出[21]。

      兒童心理問卷調查范文第4篇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父母外出務工猛增,滯留在農村的就學兒童不斷涌現,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留守兒童群體。由于他們的父母外出務工、經商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于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我校的《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關愛研究》自2012年10月開題以來,致力于留守兒童的心理進行調查和研究,分析得出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并闡述其形成的原因,由此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本文僅對我校中年級學生問卷調查進行簡單的闡述與分析。

      一、總體情況:

      我校中年級學生共155人,其中留守兒童就有78人。這些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問題,學習成績普遍低下,行為習慣差,有孤獨感和失落感……

      二、調查問卷方式:

      為了使調查收集的數據更具備客觀性和科學性,根據問卷設計的原則,課題研究組自行設計問卷的初稿,要求被調查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近期表現進行自測評定,統一指導,當場交回。由于采取的不記名式問卷調查,被調查對象可以完全根據調查問題如實地回答自己的心靈深處的答案,可信度高,有效性強。

      三、調研結果及分析:

      1.缺失親情,導致心理問題和性格缺陷。得不到心理關愛的留守兒童心理更空虛、缺乏安全感、人際關系差,缺乏知心人傾訴而變得更加焦慮、孤獨。留守在家照看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臨時監護人,對這些留守兒童關心僅僅在吃飽穿暖上,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由于觀念上的差距與撫養方式的不當,有48.3%的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矛盾發生。在調查“遇到矛盾時向誰傾訴”時57.6%的同學沒有傾訴對象,把矛盾壓抑在心里,向父母訴苦的僅僅只有13名同學,占16.7%。

      2.在學習上,學習成績總體表現出與其他兒童的差距。由于臨時監護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化水平低,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地幫助和輔導,而且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調查中有33名留守兒童認為父母不在家在學習上是有困難的,占調查人數的42.3%。他們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得不到家長的有效幫助,導致留守兒童學習習慣較差,自制力弱,在學習困難時,不能承受過大的壓力,造成學習興趣的失去,有的甚至產生學校恐怖癥、厭學等問題。

      3.在遇到困難時,表現出有克服困難的意志力。有87.2%的留守兒童在遇到困難時,表示有信心克服;12.8%的留守兒童表示對困難有害怕心理。隨著年齡與知識的增長,學生的個性品質也在不斷地成長,絕大多數同學面對困難已不再害怕。

      4.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是所有孩子的共同心愿。童年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值得回憶的階段。每個兒童都希望有一個童話般的成長環境,缺失了父母的呵護和關愛的留守兒童們更需要有更多的學校生活來填補這一空白。調查中發現,每個孩子都希望學校的活動多樣化,喜歡“唱歌”、“跳舞”、“運動會”等活動。

      四、改善留守兒童現狀的措施及建議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留守兒童每天都要接觸的環境,留守兒童處于這三者相結合的成長環境中,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堅固的三位一體的教育結構,共同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結合我校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關愛研究》課題,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采取有效措施:

      1.學校方面。完善學校教育體系,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1)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的個人心理成長檔案。成長檔案內容包括學生的個性特長、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心理狀態、個性品質、交朋擇友等方面。這樣才能隨時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

      (2)成立留守兒童家長培訓學校,強化家校溝通。建立家長QQ群、通過開家長會、與家長電話聯系、網絡視頻家長培訓會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3)加強對教師的師愛奉獻精神的培訓和管理。作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這些特殊的學生應耐心教導,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溫暖。教師不僅要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更要關心他們的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

      (4)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動。比如:“我有一雙小小手”、“抽屜文化”等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我愛我的班級”、“學校是我家”等集體觀念教育活動;“清明掃墓”、“我為紅領巾添彩”等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這些活動應該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通過游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使他們感受到他們也是班級、學校、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走出孤獨,感受溫暖,幫助留守兒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質。

      此外,學校還可以創建親情電話、親情視頻、知心姐姐信箱幫助留守兒童走出親情缺失成長的困惑,讓他們感受到父母雖然遠在天邊,卻近在眼前,使他們的情感得到抒發。

      2.家庭方面。完善家庭教育體系,建立和諧融洽的親子關系。

      (1)妥善處理外出務工掙錢與兒童的學習成長關系。父母應當盡量避免一起外出。如雙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的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兒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監護,父母要經常給兒童寫信,打電話,加強和留守兒童的情感溝通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物質保障上。

      (2)選擇合適的臨時監護人。臨時監護人除了要對留守兒童的物質的需求予以關注外,更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父母在選擇監護人時要做好溝通,監護過程中要加強和臨時監護人的聯系。

      3.社會方面。完善社會教育制度,形成教育合力。

      兒童心理問卷調查范文第5篇

      關鍵詞:幼兒教師 兒童文學素養 語言教材

      一、引言

      幼兒園教育對象是3―6歲的幼兒,因年齡和自身知識經驗的不足,大部分不具備閱讀能力。 幼兒只有通過第三者轉化成聲音等形式來接受文學作品,閱讀兒童文學作品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成人,幼兒教師則是向幼兒傳遞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的重要人物,其的兒童文學素養的水平直接關系到對文本的解讀方式和方法,進而影響著幼兒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欣賞。方衛平教授認為,印在書上的文學文本,如果沒有成人的輔助和轉達,對于嬰幼兒來說也許毫無真正的文學意味。 所以在幼兒文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因素,調控與規范著整個文學欣賞過程,教師的兒童文學認識水平影響著幼兒文學素養的培養。那么幼兒教師對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認識的調查就十分必要。因為只有在了解幼兒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現狀的基礎上,才能為幼兒教師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順利開展文學教育活動提供針對性的建議。

      二、問卷基本信息

      本次調查問卷分為兩個部分,教師的基本信息和幼兒教師對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認識調查。問卷共30個題目,29個客觀選擇題,1個主觀題。問卷回收之后根據作答情況,剔除3個客觀題。題目選擇的來源是兒童文學自學考試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隨意性和主觀性的回答。問卷共發放了130份,回收問卷100份,回收率是76.9%,有效問卷85份,有效率是85%,采取SPSS16.0軟件進行了數據分析。

      三、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1.幼兒教師對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地位的認識

      調查中97.6%的幼兒教師認為兒童文學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認為兒童文學和語言課程資源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與目前幼兒園語言課程資源都來自兒童文學作品的現實是一致的。

      2.幼兒教師對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理論的認識

      雖然大部分教師在觀念上能夠認識到兒童文學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師對于兒童文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問卷分析表明:雖然大部分教師認同兒童文學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的價值。但是問卷調查顯示:只有49.4%的教師系統學習過兒童文學這門課程,24.7%的教師自學過兒童文學課程,沒有學過的占25.9%。在職的教師參加過兒童文學知識培訓的也只占了32.9%。教師在文學閱讀量方面也令人擔憂,我們常說教師要給幼兒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問卷調查表明:只有1.2%的人看過很多兒童文學方面的書籍,69%的幼兒教師只看過一點。從數據來看幼兒教師對兒童文學的認識還很淺薄,兒童文學理論知識和素養有待提高的空間還很大。

      幼兒對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來自于幼兒教師的引導,文學作品的價值傳遞也是通過教師對作品的解讀和引導來實現的。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準確理解和把握首先需要教師具備基本的關于兒童文學知識素養。但是調查中發現:了解兒童文學發展史的只有7.1%,了解很少的占了40.5%。同時對兒童文學文體知識、人物形象和表現手法的認識需要提升的空間也很大。

      3.幼兒教師對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價值的認識

      兒童文學的個體價值,即兒童文學對兒童個體需要的滿足和對增強兒童個體本質力量的作用和意義。教材中兒童文學的個體價值包括:提供閱讀樂趣、提供間接經驗、補償兒童心理、培養自我意識、增強兒童自我效能感、增長文化知識和拓展想象空間等。 調查發現:幼兒教師認為兒童文學的個體價值中,居第一位的是發展想象力,其次是提供樂趣和強化敘事能力。兒童文學的教育價值中,居第一位的是發展語言價值,其次是促進閱讀價值,審美價值和情感價值。

      4.幼兒教師對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質量的認識

      在問卷調查中85.9%的幼兒教師對語言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是滿意的,說明語言教材中的選文是得到幼兒園教師的認可的。但是有42.4%的幼兒教師對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太熟悉,幼兒教師作為教材的詮釋者,如果連自己都不太熟悉教材中作品,那么在開展文學教育時也一定是一知半解的。

      調查顯示:90.6%的教師認為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是切合幼兒的興趣的,而在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有57.6%的幼兒對文學教育興趣一般,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在于幼兒教師在解讀作品時沒有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

      四、提升幼兒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建議

      1.改革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針對準幼兒教師的職前培養,在高等院校開設兒童文學相關課程是十分必要的。如兒童文學基本理論、中外兒童文學史、中外兒童文學作品賞析、兒童文學文體學等, 擴充其兒童文學理論知識,以此從源頭上培養高素質的準幼兒教師,提升準幼兒教師的幼兒文學素養。

      2.幼兒園開展多元化的兒童文學學習活動

      幼兒園管理者要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學活動,加強教師間、園所間的溝通交流和資源共享,形成多元化的學習共同體。并定期邀請兒童文學專家和學前教育專家對幼兒教師進行培訓,提升其兒童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以及兒童文學教學的具體操作能力。

      3.幼兒教師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幼兒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自身接近兒童的職業優勢,保持一顆童心,挖掘教學中的素材,突破教育者的身份,抓住兒童的天性和情感需要,自己去創造符合兒童心理,富有想象力、感染力和獨特審美趣味的兒童文學作品。

      要想成為一位“有文學味”的幼兒園教師,老師們要保證閱讀質量,博覽群書,多讀書、讀好書,只有教師自己成為文學世界的“美食家”,才能幫助幼兒品評美味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

      [2]方衛平.文本與接受[J].浙江師大學報,1994,6.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卡三乱码新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千人斩|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性色AV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亚洲18在线天美| 亚洲入口无毒网址你懂的|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www.亚洲日本|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亚洲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 | 爱情岛论坛网亚洲品质自拍|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亚洲bd|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gogo全球高清大胆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国看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好看的理论片电影| 亚洲成a人片毛片在线| 亚洲国产最大av| 亚洲精品自偷自拍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选在线观看| 亚洲依依成人精品|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