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三數學相關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成就目標;考試焦慮;學業成績;高中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 Examining Anxiety and Performance in Senior Students. Cui Na, Liu Yunyan, Gao Biany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ging 40071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 examining anxioty and performance in senior students. Methods Test Anxiety Scale and Achievement goal Scale were administered to 329 senior students. Results The performance-avoidance group has significant higher scores than performance-approach group and master goal group in examining anxioty. Examining anxioty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 significantly with performance-approach and performance-avoidance, but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master goal. Mathematics score h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xamining anxioty and performance-avoidance, whil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aster goal group. The performance-avoidance can predict examining anxioty quite well, examining anxioty and master goal and performance-avoidance are the predicting variables for mathematics examining score.Conclusion Examining anxioty exists widely in senior students, It affects performance of examination with Achievement goal.
【Key words】 Achievement goals; Test anxiety; Performance of examination; Senior student
成就目標理論(Achievement goal theory)是國外近年來提出的一種重要的學習動機理論。成就目標理論認為學生努力學習,爭取優異的學業成績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即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成就目標定向。在學習領域主要將成就目標劃分為兩大類型:學習目標定向與成績目標定向。學習目標定向本身是一種內在動機,在評價情境中,很少會產生焦慮,而成績目標會產生評價壓力,對威脅的感知,對結果的焦慮并且破壞任務卷人[1]。Elliot等提出三因素目標取向模型,即把成績目標再分為成兩類:趨向型(approach)成績目標和回避型(avoidance)成績目標[2]。盡管這兩種取向都關注自身表現的結果,但前者關注的是展示自身能力并從他人那里得到肯定評價;而后者則著力于不暴露自己的不足,以避免得到否定性評價[2]。
考試焦慮(Test Anxiety,也稱測驗焦慮),是由各種考試、測驗所產生的焦慮。也有人稱之為成就焦慮(Achievement Anxiety)或學業評估焦慮(School Evaluation Anxiety)。Sarason認為考試焦慮是同注意和認知評價相聯系的緊張情緒狀態。中學考試是一種典型的評價情境,對預期成績的關注,名次的認知,與他人比較的被評價都是引起考試焦慮的原因。目前,有研究者將成就目標看作是考試焦慮的預測者,并認為考試焦慮是成就目標與考試成績之間的中介變量[2]。本研究試圖考察目前高中生的考試焦慮狀況,及不同成就目標定向考試焦慮水平是否有差異,以及二者與學業成績的關系。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選取淄博市第五中學高一到高三6個班的學生,每個年級隨機抽取2個班,共計340人,實際回收有效問卷329份,回收率96.7%。其中高一124人(37.7%),高二112人(34.0%),高三93人(28.3%),男生198人(60.2%),女生131人(39.81%)。
1.2 方法 采用Elliot和Church1997年編制的成就目標問卷。該問卷分為成績接近目標、成績回避目標、掌握目標3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6個項目,共18個項目,采用利克特5點記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難確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別記作1~5分。相關資料顯示,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指標。本次測試3個分量表的α系數分別為0.82、0.63、0.69,總量表的α系數為0.80。對18個題目進行因素分析,限定抽取3個因素,各維度高負荷的項目與原題目設計的目標完全一致,3個因素可以解釋47.065%的總變異。
采用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Sarason于1978年編制完成的考試焦慮量(Test Anxiety Scale,TAS),該量表共37個項目,涉及個體對于考試的態度及個體在考試前后的種種感受及身體緊張等。各項目均為1~0評分。對每個項目,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答是或否。Newman(1996)提出,TAS得分12分以下考試焦慮屬較低水平,12分至20分屬中等程度,20以上屬較高水平。15分或以上表明該被試的的確確感受到了因要參加考試而帶來的相當程度的不適感[3]。本次測驗的α系數0.82。
以自然班級為單位在考前兩天進行測試,施測完畢剔除無效答卷,然后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成就目標定向、考試焦慮兩個變量以問卷所測的分數為統計指標。2006年12月份月考語文、數學、外語3門課程考試成績以年級為單位換算成T分數,以此作為學生學業成績的指標。
2 結 果
2.1 高中生考試焦慮的狀況 329名高中生考試焦慮量表(TAS)得分平均15.85±6.19。TAS得分12分以下者為考試輕度焦慮83人(25.2%);12分至20分為中度焦慮173人(52.6%);2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73人(22.2%),見表1。
2.2 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之間考試焦慮是否存在差異 男、女生TAS總均分為16.11±6.38和15.47±5.90
(t=0.907,P>0.05),男女生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年級間的比較顯示,高二的考試焦慮水平略高,但3個年級之間也不存在顯著差異(見表2)。
2.3 不同成就目標定向的學生考試焦慮水平的差異 按照成就目標定向3個分量表的得分,將平均數以上的劃歸為高分組,平均數以下的劃歸低分組,在一個分量表上屬于高分組而在其他兩個分量表上屬于低分組者,就可以作為本分量表測查的典型樣本,如果某學生在成績接近目標分量表上屬于高分組,在成績回避目標、掌握目標兩個分量表上屬于低分組,那么這個學生的成就目標定向是成績接近目標。總共篩選出有效樣本102人,其中,成績接近目標人數23人,成績回避目標41人,掌握目標38人。不同成就目標定向組考試焦慮水平有顯著的差異(見表3)。倆倆比較結果顯示成績回避組和其他兩個組考試焦慮水平有統計學顯著性,成績接近組和掌握目標組無差異(見附圖)。
2.4 目標定向、考試焦慮、考試成績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表明,考試焦慮與成績回避,成績接近顯著正相關,與掌握目標負相關不顯著。而3門考試成績里只有數學成績和考試焦慮顯著負相關,數學成績和掌握目標呈顯著正相關,和成績回避呈顯著負相關。總分和成績回避呈負相關,和掌握目標呈正相關。
2.5 回歸分析 為討論考試焦慮,成就目標、學業成績三者之間的關系。先以成就目標定向的兩個緯度(成績接近和成績回避)做自變量,以考試焦慮做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只有成績回避進入回歸模型,它對考試焦慮的解釋率為15.4%(見表5)。從相關分析看出,只有數學成績和考試焦慮顯著相關,并且總分和成就目標的相關主要來源于數學成績的貢獻,因此數學成績可能是一個相對敏感的指標。故用其作為因變量,用成就目標定向的掌握目標、成績回避和考試焦慮做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3個變量都進入回歸方程,但變量對數學成績的解釋效力不大。累計解釋率為6.1%(見表6)。
3 討 論
考試焦慮現象在中學生中比較普遍,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有中度考試焦慮(12~20分)的人數占總人數的52.6%,重度考試焦慮(20分以上)的人數比例為22.2%,男生和女生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這一結果與王才康對大學生被試、鄭希付對中學生被試的測查結果一致[4,5],與其他的一些研究結果不同[6,7],關于考試焦慮的性別差異研究結果很不一致,這可能和測量工具樣本選取有關。本次調查中,不同年級的考試焦慮水平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相關分析表明,成績接近和成績回避和考試焦慮顯著的正相關,和掌握目標負相關。這主要是因為以成績作為目標的學生可能更多的關注考試的評價性后果,把考試成績看作是對自己能力證實及別人對自己能力的評價[8],或擔心在考試中暴露問題,或擔心成績不好會挫傷自尊并得到他人的負面評價,從而引起對考試的不安情緒。而掌握目標的個體將學習視為目的,強調學習中能力的發展和知識的掌握[8],更多的把考試看作對學習的階段性自我檢測,較少注意到考試的評價性信息。因此有較低水平的考試焦慮。成績回避組比其他兩個組有更高水平的考試焦慮,可能是由于成績接近組主要期望能從考試中得到正性的評價情緒,成績回避組主要是回避負面的評價和情緒[9],由失敗而招致批評的沮喪比沒有成功而未被表揚的失落更容易讓人產生對目標的焦慮,也就是說人們對回避負性評價和情緒的要求可能比渴望正性評價更為迫切。
考試焦慮和語文、數學、總分都呈負相關,說明考試焦慮確實對學生的成績產生負面的影響。考試焦慮和語文、英語的相關不顯著,但和數學成績呈顯著的負相關。這很有可能是學科特點造成。一般來說,理科類考試的時間緊迫感要強于文科類,而且傳統觀念中好的數學成績與高智商相聯系也強化了數學的評價性價值。成績回避目標和各門成績都負相關,而掌握目標和各門成績都正相關,并且在數學和總分上的相關都達到了顯著水平,這說明不同成就目標可能會影響學業成績。
對考試焦慮的回歸分析表明,成績回避可以很好的預測考試焦慮,對考試成績的回歸分析表明,考試焦慮和成績回避預測低的考試成績,掌握目標預測高的考試成績,成績接近目標無顯著的預測。但是預測力并不強。這可能是由于成就動機可能只是一個影響學業成績的中介變量,它通過影響對課程的喜愛度,持久興趣,動機,學習策略的應用等變量影響學業成績。在一些相關的研究中,都發現掌握目標對這些變量有正向的預測作用,而成績回避目標則有負向預測作用,成績接近目標則無顯著的預測作用[10,11]。
考試焦慮現象在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并且影響了學生的學業成績,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明確考試的意義,確立積極的成就目標,放下思想包袱,以更積極的心態取得良好的成績。
4 參考文獻
[1]Sansone C. Competence feedback, task feedback, and intrinsic interest: An examination of process and contex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9,25:343-361
[2]Elliot E.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72:218-232
[3]Newman E. No more test anxiety. Los Angels: Learning Skills Publications, 1996
[4]王才康.考試焦慮量表在大學生中的測試報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2):96-98
[5]鄭希付,高宏章.考試焦慮的認知因素研究.心理科學,2003,26(1):153-154
[6]黃高貴,吳燕,張麗瓊.高考學生考試焦慮性別差異的探討.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2):98
[7]陳祉妍.中學生負面評價恐懼與考試焦慮的相關性.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12):855-857
[8]Dweck CS.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6,41:1040-1048
[9]Elliot AJ, Harackiewicz JM.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70:461-475
[10]Harackiewicz J. Predicting success in colleg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chievement goals and ability measures as predictors interest and performance from freshman year through gradu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2,94:562-575
【關鍵詞】 中學生;自尊;社會支持
Study on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m Them. Shao Shujuan, Wang Jingqun, Dou Wennua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m them. Methods Self-esteem Scale(SES) and Social Support Review Scale(SSRS) were used to assess 32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1)Gender,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self-esteem; grade,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2)Single-child or none-single-chile,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income had not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3)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Conclus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m.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自尊(Self-esteem)又稱自尊心或自尊感,是個體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國際自尊心理協會執行理事長Branden認為,自尊是我們與生活相適應,并且與生活的要求相適應的感受,是人們在應對生活基本挑戰時的自信體驗和堅信自己擁有生活權力的意志。國內外諸多研究表明,自尊作為個體自我系統的核心成分之一,它的發展狀況不僅與個體的心理健康直接相聯系,而且作為一個起中介作用的變量,它對個體的的認知、動機、情感和社會行為均有廣泛的影響。社會支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聯系,當個體在面臨困難或威脅時,這種聯系可以為個體提供精神或物質上的幫助,是心理社會壓力與心理障礙之間的中介因素之一[1]。國內外一般把社會支持分為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個方面。自尊和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中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探討他們的自尊和社會支持,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學生的自尊和社會支持有什么樣的特點和關系呢?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于2006年11月在江西某廠礦中學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了該校6個年級347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23份。男生185名,女生138名;初一42名,初二64名,初三65名,高一40名,高二54名,高三58名。
1.2 方法 自尊量表(SES)(Rosenberg,1965)。該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分數越高,自尊水平越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肖水源,1986)。該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2]。考慮到中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李藝敏等人的做法,對量表中的一些項目進行了修改[3]。將第4題中的“同事”改為“同學”,第5題中的夫妻、兒女兩欄刪去了,第6題和第
7題中的“配偶”改為“父母”。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全部資料采用SPSS 13.0進行分析處理。
2 結 果
2.1 不同性別、年級中學生的自尊和社會支持狀況 中學生的自尊水平在性別上顯示出了顯著的差異,女生的自尊得分21.30±4.63高于男生的自尊得分20.07±3.58(t=-2.70,P0.5)。
中學生的自尊和社會支持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見表1。表1的數據表明,在自尊發展水平上,存在年級差異。多重比較的結果顯示,高一與初一、高一與高三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它年級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自尊水平隨年級升高而升高的趨勢不明顯,這與其他研究的結論不一致。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2.2 不同家庭背景的中學生的自尊和社會支持狀況 中學生的自尊和社會支持在是否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經濟收入上無顯著差異。見表2、3、4。自尊水平和社會支持在家庭氣氛和父母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見表5、6。家庭氣氛為和睦安寧與偶爾爭吵、和睦安寧與父母分居之間的自尊水平也顯示出顯著差異。不協調的家庭教養方式下的學生在自尊和社會支持上顯著低于其他各組。
2.3 自尊與社會支持的相關 統計結果顯示,自尊得分與社會支持的總分及它的3個維度主觀支持、客觀社會支持、支持利用度有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是-0.236、-0.201、-0.200、-0.185。由于自尊分數越高,自尊越低, 所以自尊與社會支持總分及它的3個維度之間都存在著極其顯著的正相關,表明社會支持越好,越有利于中學生自尊的發展。
3 討 論
中學生自尊水平存在性別差異。M.Bolognini[4]的研究表明,女性青少年傾向于有著比男性青少年低的自尊;Harter[5]的研究指出,在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報告內部的沖突,女性的社會化更多地涉及在家庭中的角色、人際關系、情感聯系,而男孩則沿著更加獨立和自主的道路發展,女孩致力于維持這種多種的關系,并保持其協調,自我中心矛盾成為特別突出的問題。
中學生自尊水平和社會支持不受是否獨生、家庭收入、家庭結構等因素的影響, 這與以往的許多研究結果不一致。這可能是由于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生活、成長的壓力是沒有本質區別的,而家庭會給予子女盡可能多的的物質資源和心理支持,子女所能得到的物質和心理支持也就不存在差異。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孩子們對此已習以為常。所以是否獨生、家庭收入、家庭結構在自尊水平和社會支持上不造成顯著差異。
中學生自尊水平和社會支持受家庭氣氛和教養方式的影響顯著。自尊和社會支持的總分及它的主觀支持度和支持利用度兩個維度(除了客觀支持外)在家庭氣氛和教養方式上顯出顯著的差異。這說明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極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多數學者認為,主觀支持作為“被感知”心理現實,成為實際的變量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自尊和社會支持的總分及它的主觀支持度和支持利用度兩個緯度在家庭氣氛和教養方式上顯出顯著的差異,而客觀支持在不同的教養方式和家庭氣氛上沒有差異,就說明了這一點。這也與中學生自尊水平和社會支持不受是否獨生、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響這一結果相一致。
自尊與社會支持有顯著正相關。可能原因是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心理依賴性較強,能否得到父母、老師和同學的支持,嚴重影響他們的自尊水平。
自尊并非與生俱來,它的發展是以個人成長的社會經歷為基礎,受家庭、社會環境、學校教育以及個人受教育程度和認知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會關系的存在則損害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合力,提高中學生的自尊和社會支持水平,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
4 參考文獻
[1]《當代社會大詞典》編委會編.當代社會大詞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606
[2]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2
[3]李藝敏.河南省大學生社會支持的調查分析.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3):34-35
[4]Bolognini M. Self 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in early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Adolesence,1996,19(3):364-367
教師,以教育為生的職業。這個職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一數學教師個人工作計劃范本精選2020,希望大家喜歡!
數學教師個人工作計劃范本(一)
本學期擔任高一(某)(某)兩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兩班學生共有某人,初中的基礎參差不齊,但兩個班的學生整體水平不高;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很多學生不能正確評價自己,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把本學期教學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具體目標如下。
1、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解概念、結論等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后續學習中的作用。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2、提高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包括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4、發展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涵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
5、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科學態度。
6、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逐步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二、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
(1)、通過分析問題的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過數學建模,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3)在探究函數、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性質,體驗獲得數學規律的艱辛和樂趣,在分組研究合作學習中學會交流、相互評價,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
(4)、基于情意目標,調控教學流程,堅定學習信念和學習信心。
(5)、還時空給學生、還課堂給學生、還探索和發現權給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在發展他們思維能力的同時,發展他們的數學情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和追求數學的科學精神。
(6)、讓學生體驗“發現——挫折——矛盾——頓悟——新的發現”這一科學發現歷程法。
2、能力要求
培養學生記憶能力。
(1)、通過定義、命題的總體結構教學,揭示其本質特點和相互關系,培養對數學本質問題的背景事實及具體數據的記憶。
(2)、通過揭示立體集合、函數、數列有關概念、公式和圖形的對應關系,培養記憶能力。
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1)、通過概率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2)、加強對概念、公式、法則的明確性和靈活性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3)、通過函數、數列的教學,提高學生是運算過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簡捷性能力。
(4)、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培養正確、迅速與合理、靈活的運算能力,促使知識間的滲透和遷移。
(5)、利用數形結合,另辟蹊徑,提高學生運算能力。
數學教師個人工作計劃范本(二)
一、基本情況分析
任教某班與某班兩個班,其中某班是文化班有男生某人,女生某人;某班是美術班有男生某人,女生某人,并且有音樂生某人。兩個班基礎差,學習數學的興趣都不高。
二、指導思想
準確把握《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的各項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注重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針對學生實際,不斷研究數學教學,改進教法,指導學法,奠定立足社會所需要的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奠定他們終身學習的基礎。
三、教學建議
1、深入鉆研教材。以教材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節知識的內外結構,熟練把握知識的邏輯體系,細致領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確教材對教學形式、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影響。
2、準確把握新大綱。新大綱修改了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求層次,準確把握新大綱對知識點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覺不自覺地對教材加深加寬。同時,在整體上,要重視數學應用;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增加閱讀材料(開闊學生的視野),以拓寬知識的廣度來求得知識的深度。
3、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學生的發展是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新的認識體系,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
4、發揮教材的多種教學功能。用好章頭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閱讀材料的功能,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組織好研究性課題的教學,讓學生感受社會生活之所需;小結和復習是培養學生自學的好材料。
5、加強課堂教學。
數學教師個人工作計劃范本(三)
一、制定的依據
隨著高一新教材的全面實施,本年級數學學科的教學進入了新課程改革實際階段,本計劃制定的依據主要是以下三個:
1、第二學期課改的理念:一個為本、三類課程、三維目標
2、新數學課程標準(詳見《某市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
3、三本書:課本、教參、練習冊
4、本校教研組對本學期學科的要求
二、基本情況分析
高一(某)全班共某人,男生某人,女生某人。上學期期末為區統測,平均分為某分,合格率為某%,優秀率為某%,低分率為某%。高一(某)全班共某人,男生某人,女生某人。上學期期末為區統測,平均分為某分,合格率為某%,優秀率為某%,低分率為某%。
從上學期期末統測來看,我班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可以說既有優勢也有不足。優勢是:
1、有潛力。
2、師生關系比較融洽,互相信任,配合默契。
存在的不足是:
1、聰明有余,而努力不足。
2、男生聰明,上課積極,但不夠勤奮、踏實;女生認真,但上課效率不高,學得不夠靈活。
3、從期末統測來看,差生的比重大。
4、個別學生懶惰成性,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極差。
5、平時學習不夠用心,自覺,專心思考、鉆研的時間太少。
6、一些同學學習成績起伏大,不穩定。
7、一些好學生滿足現狀,驕傲自滿,思想放松,導致成績退步。
8、學習興趣,動力,上進心不足。
三、本學期力爭達到的目標
1、完成三類課程的教學任務。基礎性課程要扎扎實實,夯實基礎;拓展性課程要適當延伸和補充,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研究性課程要重過程,不重結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研究的習慣與品質。
2、完成新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
3、進一步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包括預習、上課、作業、復習等)。
4、轉化學困生,提高成績。有些學生成績總是上不去,以為不是塊讀數學的料,久而久之,產生放棄數學,討厭數學的心理。由此,我在學習中,要多方面激發其學習興趣,耐心指導,不斷激勵。讓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讓其喜歡數學,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5、一手提高優秀率,一手減少不及格人數,力爭班與班之間無明顯差距。
四、具體措施
1、從期末統測來看,學困生的比重大,優秀率沒有。為此要進行分層教學,學困生要注重基本題、常規題的反復操練,增強他們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好學生要避免無謂失分的情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能力的培養,著眼于高三。總而言之,學困生還是繼續注重雙基的訓練,將做過,講過的題目再反復操練。另外也不能忽略了高分學生的培養,給好學生布置一些有質量的課外題,定期查閱,批改,答疑。這樣,通過抓兩頭,促中間,帶動整體水平的提高。
2、提高教學質量,要抓好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根據課程標準,教參,切實落實教學目標,做到全面不遺漏,要以考綱為標準。另外,每節課要安排必要的練習時間,多安排隨堂測試是有好處的。試題講解時要突出方法,突出思考、分析過程,要暴露學生解題過程中思維、概念、計算等方面的錯誤,對學生的錯誤要有針對性的矯正,補償。不就題講題,注意適當的變式。幫助學生掌握解題的方法,積累解題經驗,課后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訂正,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
3、從期末統測看學生應用能力明顯不足。教師要通過平時教學培養學生閱讀審題、數學建模的能力。讓學生熟悉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的背景,及解決這些問題的相關數學知識。
4、期末統測中選擇題普遍得分不高,應引起我們的重視,《高一數學教學計劃》由于選擇題只有答案,所以解答選擇題的策略是:合理、迅速、檢驗,要善于轉化,避免機械套用公式、定理和“小題大做,舍近求遠,簡單問題復雜化”的不良習慣。另外,由填空題的錯誤表達和解答題的計算粗心、考慮不全面而造成的無謂失分,導致了分數上不去和好學生考不出高分。所以,為保證得到該得的分數,要求必須認真審題,明確要求,弄清概念,思考全面,正確表達。
5、注重講練結合。要多安排課堂練習,當堂檢測。當日作業,周練,月考要及時安排時間進行講評。平時要注意練習的有效性(適當題量,恰當難度,精選精練),規范書寫,認真批改,及時講評,反饋矯正(建立錯題集,進行再認識)。堅決反對只練不講,只講不練。評講中要針對學生的錯因進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彌補缺漏,發現問題要跟蹤到題,跟蹤到人。本次統測中許多試題平時講過,練過,考過,但錯誤仍然很多,值得我們重視與反思。
五、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關愛學生,嚴格要求,用情實現師與生的溝通,用景實現教與學的融合;
2、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和基本能力的培養,精心組織教學內容,難度要適當,要追求最有效的訓練,要清楚哪些學生需要哪些訓練,切實注重部分學生的補差和提高,關注全體學生的學,基本教學要求要有效落實到位;
3、注重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綜合,內容和方式要更新,有層次推進,多角度理解,反思總結,重視教與學的方式多樣化;
4、激發興趣,重視過程教學,重視錯誤分析型學習;
5、重視開放性、研究性問題的教學,關注主觀評判性問題的學習,研究新題型,真正發展學生的數學素質,培養其數學能力。
6、結合二期課改新課程標準、教參,扎實落實集體備課,通過集體討論,抓住教學內容的實質,形成較好的教學方案,擬好典型例題、練習題、周練題、章考題、月考題。
7、加大課堂教改力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8、加強課外輔導,利用中午和晚間休息時間輔導學生答疑解惑、找學生談話等等。課外輔導是課堂的有力補充,是提高數學成績的有力手段。
9、搞好單元考試、階段性考試的分析。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提高成績,單元考試、階段性考試是的練習,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導學生糾錯。在分析過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維習慣,使學生真正理解,過關。
10、學生除配套練習冊外,每人訂一本《一課一練》作為補充練習,并要求每周寫學習感悟與學習疑惑,每人準備一本錯題本收集錯題,?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誑偽玖舭狀ψ齪每翁帽始恰A磽猓易約河諧渥愕氖奔溆胱柿希邢疤餼∮肓廢安鉤洹?/p>六、總目標達成度與現階段教學目標達成度的相關分析
本學期一定要在如何提高課堂效率上下功夫,同時抓平時的學習習慣,學習規范,作業質量等細節問題,切實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另外,在上學期的基礎上,本學期力爭消滅不及格,并使那些因無謂失分而導致分數起伏不定的學生能穩定下來,從而進一步提高優秀率。
目前,我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還非常多,好在學生的學習勢頭保持良好。我和我們班的全體學生,將盡我們所能,力爭在本學期能有所收獲,更進一步。
七、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整合
1、結合二期課改,將“接受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啟發式學習”,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并積極開展拓展性課程,研究性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加強基礎訓練,但要避免“題海”戰術,要精講精練,舉一反三,突出方法,總結經驗,采取變式訓練,專題訓練等多種方式。
3、針對本學期三角公式多的特點,設計一些學生學習支持材料,如公式默寫表,公式背誦口訣,公式記憶方法,公式小卡片等。
4、借助“TI圖形計算器”強大的圖形功能以及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精美課件,輔助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通俗易懂。
5、利用“Bb”系統建設e課堂,建設網絡學習包。
6、寫數學感悟或一周問題,與學生進行書面討論交流,答疑解惑,給予學法指導。
7、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輔導,分層補充課外練習。
關鍵詞:《閣夜》;創作背景;“人事”;“音書”;“寂寥”
一.《閣夜》尾聯內涵之爭
詩圣杜甫的《閣夜》是一首深受讀者喜歡的著名七律詩篇。全詩如下:
《閣夜》/[唐]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多年來,許多學者對尾聯的注解存在很多的問題,甚至有些解釋存在嚴重的錯誤。
人教版高中教材對“人事音書漫寂寥”的解釋為“人事,指交游。音書,指親朋間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另外,我查閱了《新華字典》,“交游”為“結交朋友”的意思。
在閱讀上述解釋文字時,我感到特別困惑,因此開始查閱相關文獻,也由此激發了我對科研探索的興趣。
清代著名詩人沈德潛(1673—1769)在《唐詩別裁》中給出的解釋是:“[閣夜]結言賢愚同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付之寂寥而已”[沈德潛1998]。
我國著名文學史家、杜甫研究專家、被譽為“漢學偉人”的蕭滌非(1907~1991)等人在《唐詩鑒賞詞典》對“人事音書漫寂寥”的解釋為“人事音書,詞意平列。漫,任便。這句說,人事與音書,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蕭滌非等1983]。
《唐詩三百首》中對“人事音書漫寂寥”的解釋為“人遷音書斷絕,我寂寞無聊”。
2003年,岳澤和在《語文月刊》一文中認為:“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是說,諸葛亮(臥龍)和西漢末年“躍馬而稱帝”的公孫述(躍馬)這些在歷史上曾煊赫一時的人物,而今安在?他們不都是化為黃土了嗎?我們這些人又何必為自己的得失而掛懷呢?至于人事和音書,就任其寂靜無聲吧!”[岳澤和2003]。
2004年,仇楨在《語文教學之友》發表文章,對“漫寂寥”的兩種解釋也提出了質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準確[仇楨2004]。他分析后認為,“漫”即“滿”,引申為“全、都”,因此認為“人事音書漫寂寥”的意思為“如今人事‘岑’寂,‘音書’杳然,一片虛無”。
2011年寒假期間,我通過網絡版《全唐詩》查閱杜甫所有詩詞,比較系統地分析了杜甫的用詞規律,并且根據這些規律對《閣夜》尾聯進行了初步的解析。于2011年2月在《文學教育》上撰文,對“人事音書漫寂寥”作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現今世俗中發生的大如戰亂之事、小如個人的離別和失意之事(“人事”),親朋間通過音訊和書信建立的關系和感情(“音書”),更是遁入無形空寂之中(“寂寥”)[曹天璞2011]。這一解釋與其他作者的解釋截然不同!
本文是在上述論文基礎上,結合最近我的新的思考而寫成。在本論文中,我進一步從《閣夜》寫作的社會背景分析、對杜甫有影響的歷代詩人的作品、“寂寥”出處考證、杜甫全詩用詞統計分析等角度,進一步全面深入地解析《閣夜》尾聯的深刻內涵。
二.《閣夜》創作的社會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肅宗時,杜甫擔任左拾遺。晚年曾入蜀,在友人的推薦下,杜甫擔任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
杜甫一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下了1000多首詩,被后世尊稱為“詩圣”。韓愈高度贊美杜甫和李白詩詞的藝術光輝:“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而元稹贊譽杜甫至極點:“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人之體勢,而兼今人之所獨專矣”。由此可知杜甫對當時詩壇地位,以及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杜甫長期處于顛沛流離的生活中,56歲的杜甫在古時已經屬于老年人,已經是窮困潦倒,體弱多病。這年是公元766年唐大歷元年的春末,他來到四川夔州。
“閣夜”,即西閣之夜。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于766年冬天西閣之夜所作,是詩人感時、傷亂、憶舊、超然心情的真實寫照。當時,四川發生了崔旰、郭英乂、楊子琳等軍閥的連年混戰,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
詩人面對峽江壯麗的夜景,仿佛聽到悲壯的鼓角聲;詩歌訴說了兵亂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戰亂的悲傷,表達了由武侯廟、白帝廟而產生的對歷史變遷、賢愚同盡的感慨。
全詩雖有感時悲壯之情,也藏歷史超然之愫。
三.從多重角度分析“人事”、“音書”和“寂寥”的內涵
我首先分析“人事”一詞。基本方法是通過檢索在線版《全唐詩》(網址省略/)、在線版《唐詩三百首》(網址省略/)搜索含有上述詞語的詩詞,然后從中總結出《閣夜》中“人事”的內涵。
3.1 杜甫關于“人事”的基本內涵
通過檢索在線版《全唐詩》(網址省略/),我發現,杜甫還有以下12首詩中使用了“人事”一詞,參見表1。
* 源自的先后次序與《全唐詩》同。
根據上述表中的詩句,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除了第8行外,可以確定的是,杜甫在詩詞創作使用“人事”一詞時,其內涵基本一致,大致為“人世間的事情”!
作為補充,我查閱了在線版《唐詩三百首》,收集的含有“人事”的詩有王維《桃源行》詩中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深山峽谷誰也不知道人世間的事;外界看這里也只看見渺遠的云山),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中的“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一代接一代永遠今來古往)。上述兩處“人事”都是“人世間的事情”的意思。
那么,能否由此確定《閣夜》中的“人事”也可以理解為“人世間的事情”,而不是如人教版教材給出的含義“交游”呢?本文第4節“杜甫《閣夜》中‘人事音書漫寂寥’新解”中將給出答案。
3.2 杜甫關于“音書”的基本內涵
下文來分析“音書”一詞。除了《閣夜》之外,杜甫還四首詩使用了“音書”一詞,參見表2。
從上表可以發現,杜甫和其他詩人在使用“音書”一詞時有以下規律:除了《閣夜》外,杜甫的“人事”用法和其他詩人基本一致,總有一個字或詞與它搭配,例如“靜不來”、“稀”、“滯”、“斷”等,形成“音書靜”、“音書稀”、“音書絕”、“音書斷”等,而不是單獨使用。并且,“音書”的含義比較明確——基本含義為“音訊、書信”之意。
那么,能否就采用上述基本內涵來解釋《閣夜》尾聯呢?本文第4節“杜甫《閣夜》中‘人事音書漫寂寥’新解”中將給出答案。
3.3 杜甫關于“寂寥”的內涵
為了便于把握杜甫關于“寂寥”的基本內涵,我們先來探討“寂寥”一詞的起源及其基本內涵。
3.3.1“寂寥”的起源
“寂寥”一詞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思想家、道教創始人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的《道德經》。《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名論著,是我國歷史上首部最為系統的哲學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來源。傳說中,《道德經》為春秋時期的老子所寫,共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共計81章。后人將前37章歸為《道經》,后43章歸為《德經》。
在《道經》第25章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上述斷言的大意是:有一物混然而成,它存于天地形成之前;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闊,它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停歇;它為萬物的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取字為“道”,勉強給取名為“大”。…
從上述解解中不難看出,“寂寥”包括兩方面的基本內涵:“寂”,無聲;“寥”,無形,空闊。但是,“寂寥”在此毫無我們現代人所認為的“內心寂寞空虛”之意。
“寂寥”一詞也出現于西漢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約前77—前6)編輯的《楚辭》中。劉向在《楚辭》中收錄了有屈原、宋玉、王褒、賈誼、嚴忌等人的辭賦,以及劉向本人的作品《九嘆》,計十六篇。劉向編寫的《楚辭》現已遺失。東漢著名文學家王逸對《楚辭》進行了增補、注解,形成了《楚辭章句》。
劉向的《九嘆》中又包括《逢紛》、《離世》、《怨思》、《遠逝》、《惜賢》、《憂苦》、《愍命》、《思古》、《遠游》。
在《惜賢》篇中,劉向有詩句“聲嗷嗷以寂寥兮,顧僕夫之憔悴”,其中按照王逸在《楚辭章句》中的注解:“寂寥,空無人民之貌也”。據此,“聲嗷嗷以寂寥兮”可以理解為“[屈原]向這一世界大聲吶喊,表述自己的高潔與忠貞,但是沒有任何人回應——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回應,一律都沒有,就象在他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人一樣。”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用現代漢語解釋,“寂寥”的最基本內涵有兩點:(1)“寂靜而空闊無形”,(2)“空無人民”。
另外,《四角號碼詞典》對“寂寥”也有“寂靜而空闊”的解釋;《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寂寥”有“寂靜;空曠”的解釋。這些解釋類似于(1)的含義。
在此值得再次強調的是,“寂寥”的基本內涵中沒有現代人們所說的“內心寂寞空虛”之意。而這一點恰恰是導致現代人對《閣夜》尾聯解釋有誤的一個重要原因。
3.3.2 杜甫關于“寂寥”的內涵
除了《閣夜》之外,杜甫在其它詩詞中也使用了“寂寥”一詞。通過對在線《全唐詩》的檢索,我搜到了含有“寂寥”的詩,共計15首,最后整理成表3。
表3關于“寂寥”的含義是我查閱資料所得到,第10行《閣夜》中“寂寥”的內涵是本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所以用問號標記。
* 源自的先后次序與《全唐詩》同。
從上表可以看出,除《閣夜》外,在杜甫詩詞中,“寂寥”內涵共有四種:
1) 寂靜無聲;2)孤單空落;3)冷落蕭條;4)死亡。
同時也可以看出,“寂寥”在杜甫詩歌中的演變十分復雜。這很可能就是導致眾多學者對《閣夜》尾聯下句給出不同解釋的一個重要原因!
3.3.3 從對杜甫有影響的前輩詩人以及詩友中尋找“寂寥”內涵
我們能否根據3.3.2節的分析認為,《閣夜》中的“寂寥”一定是表3中四個解釋之一呢?或者說“寂寥”在杜甫的認知世界里還有其它可能解釋嗎?
直接回答上述問題是困難!本節試圖通過“人物影響關系分析”的思想,從影響杜甫的前輩詩人和詩友的詩歌中獲得線索。從詩歌發展的歷史中,先前時代詩人的傳世不朽詩歌對后世詩人具有重要影響,同一時代的詩友之間也有相互贈詩的“傳統”。根據這一認識,我查閱了杜甫大量的詩詞文獻,從杜甫自身詩詞中,我整理了可能對杜甫有影響的前輩詩人和同代詩友的列表。然后,再從這些詩人的詩詞中找到出現“寂寥”的詩詞,并且分析它們的涵義,以此來回答本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
圖1總結了杜甫詩詞中或贊美或謳歌的10位著名詩人的姓名,也給出了杜甫的相關詩詞名(其實還有其它詩詞,圖1僅列出一首,其它部分相關詩詞在下文中略有提及)。下面對這些詩詞一一分析,并且分析詩詞所提及的詩人的作品中出現的“寂寥”一詞。
3.3.3.1杜甫《解悶十二首》其七
杜甫在敘述自己的作詩經驗時,寫下一首詩
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
孰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
其中,“二謝”指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大詩人謝靈運和謝朓,“陰何”是指南北朝時期的詩人著名陰鏗、何遜。該詩反應了“[杜甫]欲以大小謝之性靈而兼學陰、何之苦詣也”(《石洲詩話》云)。由此可以看出,杜甫的創作受到謝靈運、謝朓、陰鏗、何遜的極大影響。
事實上,我通過查閱了大量的文獻,獲知謝靈運、謝朓、陰鏗、何遜在當時的文學地位和歷史地位。
謝靈運(385—433年)為南朝宋代著名詩人。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詩。從謝靈運開始,山水詩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
謝脁(464—499年)為南朝蕭齊文學家。出身世族,母親為宋文帝第五女長城公主。謝脁是南齊永明體詩的代表作家,對近體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詩歌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是發展了山水詩。唐代詩人李白對謝脁最為傾心;清代王士禛《論詩絕句》說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謝脁的詩不僅影響了唐代詩人,而且影響了一代詩風。
陰鏗(約511-約563年)為南北朝梁朝、陳朝著名詩人、文學家,以寫景見長,尤善描寫江上景色。陰鏗的藝術風格同何遜相似,后人并稱為“陰何”,對唐代詩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李侯(指李白)有長句,往往似陰鏗。”足可見陰鏗對后世的影響。
何遜(約477—518年)為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學家。出身貧寒,仕途很不得志。他詩情婉轉,意境雋美,深為后世詩人杜甫等賞識。梁代天監間,他曾為建安王蕭偉的水曹行參軍兼記室,有詠梅佳詩《揚州法曹梅花盛開》。何遜一身寂寞苦悶,寄情于梅花,杜甫有詩“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以上四位詩人含有“寂寥”的詩句在表4中給出(參見第3.3.4節)。
3.3.3.2杜甫《戲為六絕句》
杜甫的《戲為六絕句》首聯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足見庾信對杜甫的影響。
庾信 (513—581年)為南北朝詩人。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人。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優秀詩人,是南北朝詩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詩直接影響著唐代的詩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說是唐詩的先驅。在《戲為六絕句》中杜甫表達了對庾信的贊美。
庾信對后人的影響也是至深。例如,宋祁的“庾信真愁否,仍能用斛量”(《秋日四首之一》),張耒的“已老馮唐猶不遇,思歸庾信正多愁”(《歸馬二首之一》),黃庭堅的“庾郎三九常安樂。使有萬錢無處著”。
庾信共有三首詩中含有“寂寥”一詞,參見表4(請見第3.3.4節)。
3.3.3.3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
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講述了與高適的友情:“故人何寂寞,今我獨凄涼。老去才難盡,秋來興甚長”。
高適(約702—765)為唐代著名詩人。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甚密。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其詩歌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游俠之氣。他曾游梁宋,躬耕自給,因此其詩歌反映的層面較廣闊。
高適有兩首詩出現“寂寥”一詞,參見表4(請見第3.3.4節)。
3.3.3.4杜甫《寄岑嘉州(州據蜀江外)》
杜甫在《寄岑嘉州(州據蜀江外)》一詩中有詩句:“不見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無素書”,其中因岑參曾任嘉州刺史,因此他被世人稱為“岑嘉州”。
岑參(約715—770)是唐代著名詩人。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長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岑參10歲左右,父親去世,家境漸困。他刻苦學習,遍讀經史。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岑參寫了不少邊塞風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處以及將士思鄉之情的詩歌。岑參晚年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隱逸思想在詩中多有體現。
岑參有一首詩用到“寂寥”一詞,參見表4(請見第3.3.4節)。
3.3.3.5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杜甫與李白的友情極深,744年(玄宗天寶三年),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是年夏,初遇李白于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臺﹑琴臺。曾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745年(宗天寶四年),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秋后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杜甫與同游,感情甚密。
杜甫寫了許多反應與李白友情的詩篇。在《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寫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情真意切。除了《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還包括《寄李白二十韻》、《贈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飲中八仙歌》、《夢李白二首》、《冬日有懷李白》等。
李白(701—762年)為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錚錚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醉累月輕王侯”,“天子呼來不上船”,在達官顯貴、皇親國戚面前,他表現得目中無人,桀傲不馴。
李白有一首詩用到“寂寥”,參見表4(請見第3.3.4節)。
3.3.3.6杜甫《陳拾遺宅》
杜甫對陳子昂的復古革新主張和詩歌成就贊賞有加,在《陳拾遺宅》寫到:“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杜甫本人的五言詠懷詩深受陳子昂《感遇》詩的影響。
陳子昂(約661—702年)為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陳子昂歷任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現存詩共100多首,其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繼承學習《詩經》和魏晉時中原詩人阮籍《詠懷》詩的興寄傳統和漢魏風骨。陳子昂還有《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等100多首傳世佳作。
陳子昂有一首詩用到“寂寥”,參見表4(請見第3.3.4節)。
3.3.3.7杜審言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 (約645—708)為初唐杰出詩人。唐高宗咸亨進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查遍杜審言詩集,未見含有“寂寥”。
3.3.4 杜甫詩中“寂寥”可能內涵的總結
根據3.3.2和3.3.3的分析,我總結了一張表格,給出了影響杜甫的詩人以及他們詩歌中出現的“寂寥”詩句。
根據表4,我推斷在杜甫詩歌中,“寂寥”一詞除了四種可能的內涵外,可能還會有“寂靜空闊”、“寂靜空闊無形”的內涵。因此,結合3.3.2節的分析,我認為,杜甫在使用“寂寥”一詞時,其可能的基本內涵有六種:
1)寂靜無聲;
2)孤單空落;
3)冷落蕭條;
4)死亡;
5)寂靜空闊;
6)寂靜空闊無形。
這一結論為解釋《閣夜》中的“寂寥”一詞奠定了基礎;也就是說,《閣夜》中的“寂寥”的內涵應該為上述六種內涵之一。下一節將詳細分析“人事音書漫寂寥”的深刻內涵。
四.杜甫《閣夜》中“人事音書慢寂寥”新解
前面,我給出了杜甫以及其他詩人使用“人事”、“音書”和“寂寥”的可能內涵。結合對《閣夜》全詩的人事,我對“人事音書漫寂寥”進行幾個方面的分析。
首先,我從關涉角度分析《閣夜》的整體描述特點。
在詩人的整首詩中,首聯、額聯、頸聯寫詩人所見、所聞,都是關于從感官出發,反映現實世界,屬于“關于現實的”內容,并沒有“關于自己”的內容。尾聯的上句寫所憶,是寫歷史的,也沒有“關于自己”的內容。如果尾聯下句“人事音書漫寂寥”是“關于自己”的內容,顯得與整首詩不協調。因此,將該句理解為“人遷音書斷絕,我寂寞無聊”不夠貼切,因為這種理解使得“人事音書漫寂寥”是“關于自己”的了。
第二,雖然“終”為副詞,解釋為“終歸”,但是在“臥龍躍馬終黃土”中的“終”具有“終成”的意思,因此“終”在功能上實為動詞。因此“人事音書漫寂寥”中的“漫”字應該具有動詞功能。因此,“漫”作為“任憑”、“隨它去”似乎不當,也與全詩完美的對仗性——“催-霽”、“聲-影”、“聞-起”、“終-漫”——也不相稱。
第三,根據杜甫和其他詩人使用“音書”一詞的上下文來看,使用“音書”的詩句前后總有一個字或詞與它搭配(例如“音書靜”、“音書稀”、“音書絕”、“音書斷”等),而不是單獨使用。因此,“人事音書漫寂寥”中的“音書”不是“音書杳然”的意思,也不是如“遠地音書”的意識。
第四,根據從多重角度對“寂寥”分析的結果,“寂寥”在《閣夜》中沒有寂寞的含義,這一點與大多數學者的注解完全不同。結合“臥龍躍馬”一句,將它解釋為“寂靜無聲”、“寂靜空闊”或“寂靜空闊無形”更加貼切。
綜合上述四個要點,我得出以下結論:
(1)教材把“人事”理解為“交游”,似乎欠妥。“交游”意指“結交朋友”,內涵太窄,與“臥龍句”不相稱。我認為,應該按照詩人杜甫的習慣用法,將“人事”理解為“人世間的事情”,或者理解為“世俗中發生的大如戰亂之事、小如個人的離愁和失意之事”。
(2)根據杜甫和其他詩人的習慣用法,“音書”不具有“音書斷絕”、“音書杳然”的意思,這與教材中的解釋、《唐詩三百首》的解釋、仇楨的解釋、清代詩人沈德潛得解釋等截然不同。我認為,應該將“音書”理解為“親朋間通過音訊和書信建立的關系和情感”。這一理解更加準確。
(3)詩人在寫出追憶歷史的“臥龍句”后,似乎意猶未盡,需要由下一句的“人事音書漫寂寥”來對照、應答。而這種應答應該是一種宿命論式的斷言。因此,緊扣上句的意思(即“賢人梟雄這些實實在在存在的歷史人物同歸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應該反映現實與未來。
(4)借助“臥龍句”可以看出,作者在抒發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因此“人事句”應該對這種感慨進行回蕩,從《閣夜》全詩可以看出,前三聯的上句反應了現實的“陽”、“悲壯”和歷史的“強人”等力量的一面,下句則回蕩著現實的“陰”、“柔”、“弱”的一面。因此,我認為,“人事音書漫寂寥”的理解應該尊重這一對仗的規律。
終上所述,《閣夜》尾聯中的“人事音書漫寂寥”應該理解為“現今世俗中發生的大如戰亂之事、小如個人的離別和失意之事,親朋間通過音訊和書信建立的關系和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遁入無聲無形之中”。
本文從社會背景、對杜甫有影響的歷代詩人的作品、“寂寥”出處考證等角度,運用歸納分析、類比分析、相關分析和詩詞對仗分析等思想,對詩圣杜甫名篇《閣夜》中的“人事”、“音書”和“寂寥”進行了詳細剖析。我認為,“人事”指“現今世俗中發生的大如戰亂之事、小如個人的離別和失意之事”(而不是“交游”的意思,也不完全指“人遷”),“音書”指“親朋間通過音訊和書信建立的關系和感情”(而不是指“音書斷絕”,也不完全等同于“朋友之間的慰藉”),“寂寥”指“無聲無形”(而不是指“寂寞”)。
通過上述分析,我得出了“人事音書漫寂寥”的新解釋,即“現今世俗中發生的大如戰亂之事、小如個人的離別和失意之事,親朋間通過音訊和書信建立的關系和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遁入無聲無形之中”。
最后,通覽《閣夜》全詩,結合“人事音書漫寂寥”的新解釋,我除了體會到詩人在那個不眠之夜,對現實的感慨,對百姓的憂傷,也體會到詩人對人、事、物無情歷史規律的超然。
參考文獻:
[1]沈德潛(清):《唐詩別裁》。岳麓書社出版年,1998年。
[2]蕭滌非、程千帆等:《唐詩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
[3]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4]仇楨:“漫寂寥”別解。《語文教學之友》,2004年,第10期,第33頁。
[5]岳澤和:《杜甫律詩五首》注釋辨誤,《語文月刊》,2003年12期,第40-41頁。
[6]曹天璞:杜甫《閣夜》中“人事音書漫寂寥”新解,《文學教育》, 2011年3月,第84-86頁。
[7]《漢語大詞典》 見 cd.省略。
[8]《全唐詩》 見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