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引言
語用學關心的是言語的人際合作和交際規約的體現。文學語用學正是在文學的交流性上建立起來的。國外許多學者對言語行為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論性的研究。筆者將試圖從語用中的言語行為理論,合作原則以及禮貌原則三方面綜合對《圍城》中的微觀言語行為反諷進行探討。
2.合作原則,禮貌原則與反諷原則
1975年, 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以解釋言語交際中人們是如何互相合作,以便于交際的順利進行。它包括四條準則和一些次準則:A數量準則(Quantity Maxim)即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B質量準則(Quality Maxim):1)不要說自知是不真實的話;2)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的話;C關聯準則(Relation Maxim): 即說話貼切;D 方式準則(Manner Maxim):1)避免晦澀;2)避免歧義; 3)簡要(避免贅述);4)有條理
但在實際交際中,人們經常會有意違反 “合作原則”,特別是當說話人有意不去遵守某條準則并想讓說話人知道他違反了這條準則時,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就產生了,這時說話人會通過話語的表面意義去推倒其中的語用含義。合作原則雖然解釋了人們的會話活動是如何進行的以及會話含意又是怎樣產生和理解的,但它卻沒有也不能解釋人們為什么要違反會話準則來含蓄、間接地表達自己。Leech在1983年提出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得體準則, 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 同情準則。這就幫助“會話含意”學說解答了這個問題,從而豐富和發展了 “會話含義”理論。而反諷則是說話人對合作準則的故意違反,Grice稱之為對準則的 “蔑視”(flouting). 這種故意違反是不加掩飾的,是透明的, 聽話人可以根據常識,語境,雙方的共有知識和說話人的語調等手段來識別。
3.語用分析《圍城》中微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
以下將從闡述類反諷, 指令類反諷, 承諾類反諷和表達類反諷四個方面側重對《圍城》中的微觀反諷言語行為進行分析。《圍城》作者主要通過兩大語用手段達到反諷的效果:一: 對合作原則的有效悖離。二:言語行為的非誠意性。
3.1 闡述類反諷(assertive irony)
Searle認為闡述性言外行為言外的是使說話人(不同程度的)對命題的真實性承擔義務。這就是說,說話人必須相信自己的話有一定的真實性。如果在發出話語時,說話人本人并不相信命題的真實性,該話語就具有反諷意味。下面將分析一下人物對話中執行的這類反諷言語行為。
鴻漸道:“我最慚愧了,這次我什么事都沒有做,真是飯桶。”
李梅亭道:“是呀!小方是真正的貴人,坐在旅館里動也不動,我們替他跑腿。辛楣,咱們雖然一無結果,跑是跑得夠苦的,啊?” [10](P. 174)
李梅亭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數量和方式準則,過多的描述了鴻漸“什么事也沒做”的事實,表面上他遵從了禮貌原則,對鴻漸所說的話表示了遵從。同時他又違背了質量準則,非誠意性地稱贊小方是一個真正的貴人,但實際上說的都是說話者和聽話者認為不必要的話語:“坐在旅館里動也不動,我們替他跑腿”之反諷之意相當明顯,表面羨慕稱道,實際上卻在責怪鴻漸沒有出力,并大有邀功懸賞之意。
3.2 指令性反諷(directive irony)
指令性言外行為的言外之意是說話人試圖使聽話人去做某事。說話人運用指令性反諷來表達與他所說的相反或不同的含義。在說話人發出一句話要求或命令聽話人做某事時,如果聽話人根據語境認為命題內容不合情理或感覺說話人不可能要求他做某事時,他會從命題內容的反面去判斷說話人的真意,在此情況下,話語就具有了反諷意味。
方鴻漸問鮑小姐:“你行李多,要不要我送你下船?”
鮑小姐疏遠地說:“謝謝你!不用勞你駕,李先生會上船來接我。”
蘇小姐道:“你可以把方先生跟李先生介紹介紹。” [10](P. 20)
因為蘇小姐不齒于鮑小姐在有未婚夫李先生的情況下還和方鴻漸保持極其曖昧的關系,同時,也惱怒方鴻漸不選自己而看中了行為不檢的鮑小姐。因此在鮑小姐未婚夫即將到來之際,惡作劇的提出了將方先生介紹給李先生的建議。此建議在在場三方看來,都是明顯不必要的要求,有哪個傻瓜會把情人帶到自己的未婚夫面前呢?而蘇小姐通過指令性的建議傳達了連自己都認為聽話人不可能去做的事情,明顯違背了質量準則,在表面上也維護了聽話人的面子。這也難怪方鴻漸心里“恨不得把她的骨頭捏個粉碎”。反諷在這里也將蘇小姐清高但又嫉妒的酸葡萄心理描繪的出神入化。
3.3 承諾性反諷(commissive irony)
論文關鍵詞:言語表現形式;合作原則;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分析
《白象似的群山》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頗具特色的短篇小說之一,該小說語言簡明清新,內容蘊含豐富。海明威通過巧妙安排句法結構、精確的用詞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間一系列對話的描摹,很好地呈現了兩個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化。
這部小說中人物沒有確切的身份,整個故事甚至沒有一個確切的歷史時間,只是截取了一個名叫吉格的年輕姑娘和一個美國男人在西班牙某個小火車站的酒吧門口喝酒候車時的一個生活片段,而二者間的身份、關系則是通過一系列對話呈現的。仔細研讀這番對話,會發現男女主人公之間逐漸凸顯的不和諧關系及其鮮明的性格特征,語用學理論中格萊斯會話含義的合作原則為研讀這部小說的語言特征提供了新的方法。看似平淡無奇的一番對話,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形式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捕捉其交際的意圖和行為,洞察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
合作原則是美國語言學家格萊斯為彌補索緒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不足提出的。格萊斯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都有著一種默契的合作,說話人和聽話人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使整個交談過程所說的話符合交流的目標和方向,這種合作使他們能夠持續進行有意義的言語交際。¨合作原則具體體現為四條準則:質量準則、數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遵循這四條原則,能促使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達成默契,以順利完成交際。但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常常出于禮貌或其他原因有意違反這四條準則而產生言外之意。合作原則為我們賞析小說中的對話提供了新的方法。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違反合作原則次準則產生的言外行為較為豐富。
一、違背數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數量準則包含兩個方面:(1)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所要求的詳盡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數量準則規定了人們說話時應提供合適的信息量,不應多說,也不應少說。如果違背數量準則,會產生相應的語用效果。違反數量準則的言外行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靠超出必要信息量的信息產生言外之意,另一種情況是話語中有意減少必要的信息量,從而含有某種言外之意。
在《白象似的群山》開篇對話中,女孩吉格問男孩“我們該喝點什么呢?”男人的回答是:“天太熱了!喝啤酒”。對話之初,男主人公就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女孩只是問喝點什么,而男主人公則附加了信息。天太熱了,女孩用了“我們”和較為委婉的“應該”,而男人則不假思索地決定喝啤酒。可見對話中的這個美國男人有著很強烈的權力意志。爾后,在等待侍者奉上啤酒的空檔中,女孩望著遠處的群山說:“他們看上去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喝著啤酒漫不經心地說:“我沒見到過”。此番對話使得兩個年輕戀人之間的沖突逐漸產生。吉格覺得遠處的群山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則不以為然地辯解道,“光憑你說我沒見到過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可以看出在這段對話中女孩用象群來比喻遠山的說法顯然是她個人感性的觀點,而男孩對自己的異議進一步補充說明則有意違背了“數量準則”中的次準則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而吉格對男孩的反諷則進一步加深了二者對合作原則的違反程度。
二、違背質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格萊斯有關質量準則包含兩個次準則:(1)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2)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的話。小說中隨著兩人進一步的交談,讀者逐漸獲悉是女主人公吉格的懷孕使得男人感到心煩,希望女人做流產。而女人的回答言不及義,經過一段關于山和酒的開場,男人首先提出手術,隨著交談的深人,他們的分歧變得越來越尖銳起來。如文中這段對話:
吉格:我們能再喝點別的嗎?
男孩:好的。
男孩:啤酒很不錯。
吉格:太好了。
男孩:吉格,那真的僅僅只是一個小手術而已。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一個手術。我知道你是不會介意的。
上述對話中,年輕男人借著女孩問他再喝點什么的機會趁機又想說服女孩去把孩子作掉,甚至把在女孩看來非常緊張的手術說成是一個簡單的只需注入空氣就一切正常的手術。顯然男孩在這段言談中刻意地違反了質量準則,他對女孩期待的回答由于口是心非缺乏真誠而產生了言外之意。年輕的吉格要承受失去孩子的身心痛苦,因而有著復雜的心理和情感,而男人則堅持讓她流產。因此二者之間以往那種平衡、和諧的關系逐漸打破,沖突則進一步升級。
另外一處明顯違反合作原則的對話在小說的尾聲部分,兩人的分歧達到緊張的程度。兩人話語交鋒的中心是是否做流產手術的問題。
男人:好的,如果你不想做手術你不必勉強自己。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會讓你做的。但是我知道這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手術。
吉格:如果我接受手術了。你會高興嗎?你會愛我嗎?
男人:你知道我是愛你的。你知道我并不擔心這個手術,因為相當簡單。
吉格:那么我就做吧。因為我并不在乎我自己,我只在乎你。
男人: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會愿意讓你做的。
這段對話中男人再次有意地違背了會話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于女孩而言,和懷孕的事相比,她更怕失去男人對她的愛。為了一如往昔的愛,她可以委屈自己承受流產的風險與痛苦,而男人不斷地強調這個手術很簡單,同時又重申他很在意,一如既往地愛女孩,要女孩知道他有多么的擔心她,如果女孩不愿意,可以不去做手術。顯然他說了對自己和對女孩而言都不真實的話,女孩作為聽話者始終處于這番對話的弱勢地位。
根據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要通過言語成功地實施某一行為,必須滿足一些“適合條件”,舍爾則進一步把適合條件歸納為:命題內容條件、前提條件、誠意條件和根本條件。要使任何言語行為得以成立,必須滿足這些條件。言語行為理論,同樣也適用于分析這段對話。作為對話中的男孩,也作為說話人處于優勢地位,因為具備實施命令的條件;二是他對聽話人吉格的要求雖然過分,但吉格在言語角色上的被動,無論情愿與否,她最終肯定會為了維持兩人的愛而去執行男人的話。按照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男孩通過他的言行成功地達到了說服女孩完全聽從于他的行為。因此這部小說中的兩個人物形象逐漸鮮明地呈現給了讀者,年輕女孩微妙而復雜的心情,對愛情的珍惜;男人則呈現為固執而缺乏承擔責任的勇氣。
小說的結尾以吉格“能否請你請你請你請你請你請你請你別再說了戛然而止。”從女孩一連說了七個“請”中足見她的確失去了和戀人繼續對話的耐心。由于違背合作原則中的次準則致使兩人的沖突達到了,使得對話無法繼續。當女孩最后說:“我覺得好極了,我又沒有什么毛病了”不如說她壓抑了極度的失望,因此最后是吉格在完整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后果斷地結束了話題。
[關鍵詞]語用學;合作原則;話語片段分析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再現了18 世紀末19 世紀初的英國鄉村生活,作者以幽默犀利的筆鋒,不僅在平凡的生活瑣事和情感糾葛中,為廣大讀者塑造了鮮明各異的人物形象,而且作者對人物對話著力刻畫,巧妙利用人物語言突出人物性格,烘托氣氛,極具戲劇張力,因此這部作品也受到眾多電影工作者的鐘愛,至今已經被多次翻拍,每一個電影的版本都各具特色,深入人心。本文主要從分析人物對話入手,旨在運用語用學原理,對2005年版電影《傲慢與偏見》中的話語片段進行分析。運用語用原則,分析人物語言在推動情節發展和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中的作用,同時也展示出簡·奧斯汀獨具匠心地安排這些對話從而達到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情感和突出主題的目的。筆者希望通過對電影話語片段的語用學分析,具體分析其背后所折射的學術內涵和時代審美情趣,對語用學與電影對白欣賞的結合有所啟示。
在《邏輯與會話》中美國哲學家格萊斯(Grice,1975)提出了會話含義理論(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他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目標, 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會話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簡稱CP)換句話說,“合作原則” 就是要求每一個交談參與者在整個交談過程中所說的話符合這一次交談的目標或方向。正是交談者的這種合作使得他們能夠順利地、持續地進行有意義的語言交際。“合作原則”體現為四條準則:數量準則(提供適量的信息)、質量準則(盡量講真話)、相關準則(說話內容切題)和方式準則(表達清楚明了)。合作原則是關于人們怎樣使用語言的理論,遵守了這些準則,人們就能進行最直接最高效率的交際。有時出于需要,人們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格賴斯就把這種通過表面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言外之意稱為“會話含義”,闡釋了聽話人如何透過說話人話語的表面含義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由此來表達另外一層意思,幽默諷刺等也就時常由此產生。
格賴斯在論述會話含義時提出合作原則,會話雙方應互相合作,共同遵守四項準則,對話才能進行下去。合作原則為讀者賞析電影中的對話提供了新的方法。仔細研讀2005版的《傲慢與偏見》的人物對話,其中違反合作原則的語言現象俯拾皆是。作為一個擅長運用幽默反諷的作家,奧斯汀這樣的對話安排有其自身的特殊意義,其中體現在下述三個方面。
一、故意違反數量準則
在《傲慢與偏見》中,Mr.Bennet是一個愛讀書富有智慧的人,作為一家之長,荒唐可笑的太太和經常惹麻煩的女兒總是讓他頭疼,于是他總是抱著一種漠然的態度游離于家庭生活之外,偶爾諷刺兩句,開開家人的玩笑。他面對歇斯底里的太太所表現出的冷酷幽默和鎮定足以博得讀者的同情,他自始至終是一個可愛的角色。但他諷刺的對象常常是自己的妻子本內特夫人。本內特夫人和丈夫比起來,是個極其令人厭煩的角色。她聒噪而又愚蠢,除了想著要把女兒嫁出去,似乎不考慮什么其他事情。本內特太太這個人物與凱瑟琳夫人和賓利小姐相對應,奧斯汀用她來說明在社會的各個階層都能找到這種愚蠢勢利的人。本內特太太被描繪成如此不討人喜歡的一個角色,且如此不可救藥,以至于有讀者認為奧斯汀對本內特太太的描寫是不公平的,好像奧斯汀跟本內特先生一樣,從一個因缺乏教養而遭人譏諷的女人那里尋求一種反常的樂趣。本內特先生時常嘲諷挖苦她,而她卻聽不出丈夫的真實用意。電影剛開始,進行到2 分52 秒的時候,伊麗莎白穿過前院,經過父親的書房窗前,聽到了父母之間的一段對話:
MRS BENNET:My dear Mr.Bennet,have you heard?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Do you not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我的好老爺本內特,你聽說了嗎?尼日斐花園終于租出去了。你難道不想知道是誰租去了嗎?)
MR.BENNET:As you wish to tell me,my dear.I doubt I have any choice in the matter.(既然你這么想告訴我,我的好太太,我只能洗耳恭聽了。)
五個女兒中,伊麗莎白和父親最親近,因為他們兩個是最聰明的本內特。她當然清楚父親這樣回答的用意。對于夫人的這個問題, 通常預期的回答應該是“yes”或“no”,但是本內特先生卻給了妻子一個冗長而意味曖昧的答案,由此可見,他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提供適量的信息)。本內特先生并沒有膽量直接表達拒絕的意思,敢于挑戰夫人在家庭事務中的權威地位。但沒有“no”,并不意味著樂于接受建議或是樂于傾聽。在整個回答中,本內特先生試圖表達這樣一個信息,即“我并不鼓勵你參與這樣的小道消息的傳播”和“我對于你要傳播的消息不感興趣”。通過回答,老本內特表現出了對八卦新聞的冷漠。但是為了避免夫人的大發雷霆,他只能耐著性子聽。可以看出,他是個非常紳士的人,也很包容自己的妻子。與本內特先生形成鮮明對比——也是奧斯汀極力反諷的對象——他的妻子,霸道并且反應遲鈍,她絲毫不留意丈夫的言辭躲閃,沒有聽出來丈夫的不耐煩和索然無味,只顧自己往下說,要求丈夫將這位有錢人介紹給女兒,預言他必將成為她的女婿之一。在得到丈夫不積極的回應時,她毫不委婉地批評丈夫“Mr.Bennet,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本內特老爺,你怎么這么討厭?)
二、故意違反關聯原則
經歷了舞會上榮光,本內特夫人迫不及待要找人分享內心激動難耐的情緒。而這個對象當然責無旁貸落在了她丈夫的身上。于是在第二天的早餐上,本內特夫人與丈夫進行了一場妙趣橫生的對話。
MRS BENNET:He danced with Miss Lucas.(他和盧卡斯小姐跳舞了。)
MR.BENNET:We were all there,dear.(我們都在那看到了,我的好太太。)
MRS BENNET:It is a shame shes not more handsome.Theres a spinster in the making and no mistake.The fourth with a Miss King of little standing,and the fifth again with Jane.(可惜她不夠漂亮,看來她注定要成為老處女了。第四支舞是和金小姐跳的,第五支又是跟吉英跳的。)
MR.BENNET:If he had any compassion,he wouldve sprained his ankle.(要是他稍許體諒我一點,他真該把腳給扭了才好。)
按照常理,本內特先生應該責備妻子才是,昨晚為了等她們的晚歸,自己并沒有休息好。而妻子在話語中滿是對自己所獲得的洋洋自得和對別人的諷刺,這些都是本內特先生所不齒的。但他不敢表露這樣的情緒。在這里,他又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關聯原則(說話內容切題)。本內特先生心里很清楚,在這個問題上,對妻子的刻薄而淺薄的言語提出正面的勸導,是無濟于事的,還不如讓她自鳴得意一番。所以老本內特巧妙轉移了話題的主角,由妻子口中討論的舞會上的各位女伴轉移到男伴的身上。并且所提的話題與妻子口中的炫耀自己大女兒在舞會上的突出表現毫不相關,甚至希望那位男伴賓利先生扭傷了腳,第一場就跳不了才好。 而本內特夫人卻對丈夫的閃躲和抱怨表現出不滿,將話題進行發揮下去,進行著遺產的問題的討論,繼而責備丈夫的無能和表達自己的不滿。
三、故意違反質量原則
經歷了舞會上的一見鐘情,賓利先生的妹妹來信邀請簡去莊園共進晚餐。伊麗莎白請求母親讓簡坐馬車前往,但是本內特夫人聽到隆隆的雷聲,卻執意要簡騎馬去。后來下起了大雨,伊麗莎白跑回家中。
MRS BENNET:Now shell have to stay the night,exactly as I predicted.(這樣,她今晚就得待在那兒了,和我預計的一樣。)
MR.BENNET:Good grief,woman,your skills in the art of matchmaking are positively occult.(天哪,老婆子,你做媒的技巧簡直出神入化。)
ELIZABETH:Though I don't think,Mama,you can take credit for making it rain.(不過,媽媽,你連呼風喚雨也會啊。)
本內特夫人明明看到天色不好, 預見到要下雨還讓簡騎馬去莊園做客,簡定會被大雨淋濕而感冒,只能在莊園留宿。按常理,本內特先生應該為了妻子不顧女兒身體一味攀附有錢人做女婿,責備妻子才是,而他面對這樣的妻子卻反而“表揚”她“安排的技藝”“真的很出神入化”。他的表述既不與事實相符也并非出自本愿。這顯然是他故意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盡量講真話)。而本內特夫人還是絲毫都聽不出丈夫的譏諷與挖苦,接著反駁說“人才不會因為感冒而死呢”,不禁讓人覺得既可氣又可笑。反而把丈夫的話當成是一種肯定和贊揚而沾沾自喜,伊麗莎白也無法忍受母親的這種做法了。
四、結語
《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鮮明,不同言外之意影響了他們不同的語言特征,從語用學角度的分析更讓我們發現這一作品構思的巧妙和語言的生動貼切,這也是這一作品及其電影版本歷久彌新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 王琦.《傲慢與偏見》中反諷藝術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01).
[2] 王登云.文學作品中反諷的言語行為理論闡釋——以《傲慢與偏見》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