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化學變化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人體動力學;原地縱跳;排球運動員
中圖分類號:G804.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12-0101-06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kine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ontinuous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CAO Zhi-fei,LI Shi-ming,ZHU Hong-h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dong University,Yantai 264025,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video shooting and synchronous 3D force measurement,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kine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ontinuous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instant force at the end of buffering, peak jumping force, average jumping power and impulse gradually diminished with the elapse of the time of continuously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P
Key words: human body kinetics;vertical jumping in situ;volleyball player
縱跳起跳動作是人體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控制下,依靠身體各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調配合,發(fā)揮下肢肌群的最大爆發(fā)力,以達到最佳縱向起跳效果的技術動作[1]。目前國內外有關縱跳理論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很多[2-13],基本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論體系。然而隨著競技體育的發(fā)展,許多運動項目(如籃球、排球、蹦床、競技健美操、藝術體操等等)對運動員彈跳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它不僅需要良好的彈跳能力,而且更需要多次連續(xù)起跳能力(彈跳耐力),這就要求運動員在平時訓練時要特別注意發(fā)展彈跳耐力素質。與此同時,由于不同項目、同一項目不同技術下的運動節(jié)奏是不同的,運動員在不同運動節(jié)奏下縱跳的起跳效果也是不同的,有關連續(xù)縱跳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許多業(yè)內人士的關注[13-19]。通過查閱和檢索國內外有關連續(xù)縱跳的文獻資料顯示,相對于縱跳動作的特征及力學機制等的研究,有關連續(xù)縱跳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有必要對其內在的力學特征進行研究。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8名男子排球運動員均接受過長時間系統(tǒng)訓練,運動等級均在2級以上。年齡(23.14±1.07) 歲;身高(178.43±3.41) cm;體重(71.00±5.77) kg。
1.2研究方法
運用三維測力臺與錄像拍攝同步測試的方法對受試者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進行監(jiān)測,受試者直接在三維測力臺上進行動作,采樣頻率為500 Hz。采用1臺索尼攝像機對受試者原地連續(xù)縱跳的整個運動過程進行拍攝,拍攝速度為50 場/s,設置曝光時間為0.001 s,攝像機高度為1.2 m,垂直放于受試者的正側方向,距離約為10 m。
測試前,受試者進行10~20 min的熱身活動。熱身以后,受試者站在測力臺上按照節(jié)拍器發(fā)出的提示音進行原地連續(xù)縱跳動作預練習。在受試者充分熟悉節(jié)拍器發(fā)出的頻率,能夠跟上運動節(jié)奏后開始對受試者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進行同步監(jiān)測,直到受試者連續(xù)5次明顯不能跟上節(jié)拍器發(fā)出的運動節(jié)奏時停止。在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要求受試者雙手叉腰,每次必須跟上運動節(jié)奏,并且每次都要盡最大力量起跳。
為了減少受試者疲勞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實驗前將受試者進行隨機編號。實驗從第1種頻率(40 次/min)開始,每個受試者按照編號的順序依次完成原地連續(xù)縱跳實驗,24 h后再進行第2種頻率(50 次/min)實驗,24 h后再進行第3種頻率(60 次/min)實驗。頻率的選擇是前期反復進行預實驗最終確定的,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受試者能夠以最大力量或接近最大力量起跳,二是受試者能夠連貫完成動作。在前期預實驗中發(fā)現(xiàn)低于40 次/min頻率時,受試者為了按照節(jié)奏進行動作,在緩沖與蹬伸轉換時出現(xiàn)停頓現(xiàn)象,而高于60 次/min頻率時,受試者就不能以最大力量起跳,因此最終選擇了40 次/min (f1)、50 次/min(f2)、60次/min(f3)3種頻率進行實驗。
通過對受試者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騰空高度的觀察發(fā)現(xiàn),隨著運動時間的逐漸延長,騰空高度明顯逐漸降低。由于不同受試者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縱跳次數(shù)存在差異,為了能更加準確地反映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人體信息變化特征,分別選取每個受試者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騰空高度最大的跳次和騰空高度最小的跳次作為基準點,并分別定義為J1和J5,然后再依次選取騰空最大高度的25%、50%、75%作為3個中間跳次,分別為J2、J3、J4,共5個跳次進行研究。
對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采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結果用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運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判斷參數(shù)的影響因素,單因素方差分析判斷參數(shù)之間的差異性,若存在差異性,再運用多重比較的方法(方差齊性:LSD;方差不齊:Games-Howell)判斷參數(shù)之間的差異性[20]。
2結果與分析
2.1原地連續(xù)縱跳緩沖階段動力學特征
1)原地連續(xù)縱跳緩沖結束瞬時力值特征。
緩沖結束瞬時力值的大小是表征緩沖階段人體與地面作用效果的有效指標之一。前人研究表明,人體在縱跳過程中下肢肌肉儲能與緩沖結束瞬時力值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15]。本研究中緩沖結束瞬時力值與騰空高度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f1r=0.781;f2r=0.639;f3r=0.827),說明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緩沖結束瞬時力值可以作為評價起跳效果重要的動力學指標。
60 次/min頻率作用下原地連續(xù)縱跳緩沖結束瞬時力值要明顯大于其它兩種頻率,根據(jù)緩沖結束瞬時力值與騰空高度的關系可知,60 次/min頻率作用下人體縱跳過程中的踏跳效果應該要好于其它兩種頻率,然而實際卻恰恰相反(見表1、2)。
表1原地連續(xù)縱跳標準化緩沖結束瞬時力值 N
頻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875±0.087 1.811±0.096 1.763±0.086 1.658±0.112 1.566±0.095
f2 8 1.906±0.076 1.823±0.082 1.751±0.121 1.698±0.135 1.525±0.108
f3 8 2.107±0.195 1.952±0.213 1.896±0.121 1.777±0.135 1.588±0.099
表2原地連續(xù)縱跳騰空高度m
頻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360±0.057 0.285±0.015 0.224±0.032 0.170±0.033 0.125±0.022
f2 8 0.362±0.061 0.294±0.044 0.218±0.038 0.168±0.021 0.116±0.024
f3 8 0.313±0.053 0.252±0.046 0.186±0.035 0.138±0.025 0.099±0.021
通過進一步結合拍攝的錄像和3種頻率原地連續(xù)縱跳動力學曲線的分析發(fā)現(xiàn),60 次/min頻率作用下人體在縱跳過程中幾乎沒有緩沖,人體與地面碰撞結束后便進入了蹬伸階段,該頻率作用下緩沖結束瞬時力值是在人體與地面碰撞的基礎上獲得的,人體下肢肌群儲存的彈性能很小,這是導致緩沖結束瞬時力值大,騰空高度卻低的主要原因。由表1也可以看出,3種頻率原地連續(xù)縱跳緩沖結束瞬時力值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都表現(xiàn)出逐漸減小的趨勢,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差異存在顯著性(P
2)原地連續(xù)縱跳緩沖沖量特征。
緩沖沖量是縱跳過程中緩沖階段人體所受合外力產(chǎn)生的沖量。由表3可知,3種頻率原地連續(xù)縱跳緩沖沖量整體上不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說明頻率對緩沖沖量的影響較小。而3種頻率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隨著跳次的不斷增加,緩沖沖量都呈現(xiàn)不斷減小的趨勢,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表明,3種頻率不同跳次之間緩沖沖量差異都存在非常顯著性 (P
表3原地連續(xù)縱跳標準化緩沖沖量 N•s
頻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272±0.021 0.245±0.020 0.220±0.025 0.212±0.019 0.188±0.015
f2 8 0.271±0.030 0.261±0.029 0.234±0.034 0.202±0.014 0.183±0.019
f3 8 0.259±0.025 0.240±0.022 0.225±0.028 0.205±0.019 0.176±0.030
2.2原地連續(xù)縱跳蹬伸階段動力學特征
1)原地連續(xù)縱跳蹬伸力峰值特征。
在縱跳的起跳階段,由于下肢的積極蹬伸以及身體各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調配合,在動力曲線上產(chǎn)生了蹬伸力峰值。蹬伸力峰值是反映人體在完成縱跳過程中,蹬伸階段各環(huán)節(jié)垂直向上加速運動時地面反作用力的最大值,它是蹬伸階段快速釋放緩沖階段下肢主要工作肌群儲存的彈性能的具體體現(xiàn),其大小主要取決于各環(huán)節(jié)運動的協(xié)調加速以及下肢肌肉的活動效率[14]。對原地連續(xù)縱跳蹬伸力峰值與騰空高度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二者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f1r=0.824;f2r=0.509;f3r=0.890),說明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蹬伸力峰值也是影響起跳效果的重要動力學指標。由表4可知,40 次/min和50 次/min頻率之間的蹬伸力峰值整體上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而60 次/min頻率原地連續(xù)縱跳的蹬伸力峰值要大于其它兩種頻率(P
表4原地連續(xù)縱跳蹬伸力峰值 N
頻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2.207±0.083 2.048±0.060 1.942±0.068 1.875±0.094 1.817±0.095
f2 8 2.129±0.076 2.015±0.122 1.916±0.161 1.914±0.155 1.768±0.131
f3 8 2.499±0.295 2.251±0.348 2.094±0.141 1.950±0.137 1.775±0.091
由蹬伸力峰值與騰空高度的關系可知,蹬伸力峰值越大,騰空高度越高。然而對3種頻率原地連續(xù)縱跳騰空高度的分析已知,60 次/min頻率作用下縱跳的高度要明顯低于其它兩種頻率(表2),這似乎存在矛盾。通過對3種頻率原地縱跳動力曲線(見圖1)分析發(fā)現(xiàn),40 次/min和50 次/min頻率原地縱跳人體在獲得蹬伸力峰值后短時間內就騰離地面,而60 次/min頻率原地縱跳蹬伸力峰值出現(xiàn)到人體離開地面的時間長于其它兩種頻率。這說明人體在40 次/min和50 次/min頻率下從蹬伸力峰值出現(xiàn)到人體離開地面時間梯度大于60 次/min頻率,這可能是60 次/min頻率原地縱跳蹬伸力峰值最大,而騰空高度卻最低的主要原因。通過對拍攝的錄像與測力臺同步數(shù)據(jù)進一步分析認為,60 次/min頻率下人體與地面接觸時間很短,著地碰撞后不久就進入了蹬伸階段,下肢主要關節(jié)的緩沖幅度很小,緩沖結束后約0.02 s蹬伸力就達到了峰值,這說明蹬伸力峰值很大程度上是人體在與地面碰撞的基礎上獲得,而40 次/min和50 次/min頻率人體在著地碰撞后有充分時間完成緩沖,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牽拉充分,儲存了大量的彈性能,蹬伸階段能夠快速釋放能量,蹬伸力達到峰值后不久人體騰離地面,這說明40 次/min和50 次/min頻率蹬伸力峰值的獲得主要是依靠人體下肢主要工作肌群收縮產(chǎn)生的,而60 次/min頻率下人體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活動較小,導致騰空高度低于其它兩種頻率。因此,在分析蹬伸力峰值對騰空高度的影響時應該結合其他影響因素。
圖1三種頻率原地縱跳典型的動力曲線圖
由表4也可以看出,原地連續(xù)縱跳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蹬伸力峰值表現(xiàn)出明顯逐漸減小的趨勢,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表明,3種頻率不同跳次間蹬伸力峰值差異都存在非常顯著性(P
2)原地連續(xù)縱跳蹬伸沖量特征。
蹬伸沖量是縱跳過程中蹬伸階段人體所受合外力產(chǎn)生的沖量。由表5可知,3種頻率原地連續(xù)縱跳在蹬伸沖量上不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說明頻率對沖量參數(shù)的影響不顯著,而單信海[15]對不同快慢節(jié)奏對連續(xù)性原地縱跳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縱跳節(jié)奏的加快,人體從地面獲得的沖量顯著下降,分析原因認為主要是由于本研究實驗過程中在頻率的選擇上與單信海的研究存在很大差異。而3種頻率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隨著跳次的不斷增加,蹬伸沖量參數(shù)都呈現(xiàn)不斷減小的趨勢,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3種頻率不同跳次的蹬伸沖量差異都存在非常顯著性(P
表5原地連續(xù)縱跳標準化蹬伸沖量 統(tǒng)計表 N•s
頻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281±0.016 0.249±0.027 0.219±0.016 0.203±0.025 0.179±0.018
f2 8 0.291±0.024 0.270±0.027 0.226±0.016 0.192±0.013 0.172±0.022
f3 8 0.278±0.020 0.250±0.026 0.219±0.012 0.196±0.008 0.161±0.016
3)原地連續(xù)縱跳蹬伸平均功率特征。
原地縱跳過程中起跳功率的計算方法是將受試者人體重心的垂直速度乘以作用在人體垂直方向的力值,它可以反映人體起跳時下肢肌群速度力量的發(fā)揮水平。本研究認為蹬伸功率峰值只是反映該時刻功率對蹬伸效果的影響,不能反映整個蹬伸過程中人體下肢工作肌群的工作情況,因此我們引入了蹬伸平均功率指標,以求能全面地反映原地連續(xù)縱跳蹬伸階段下肢主要肌群的工作情況。蹬伸平均功率是人體在整個蹬伸階段下肢肌群做功速率的綜合體現(xiàn)。
由表6可以看出,40 次/min和50 次/min頻率原地連續(xù)縱跳蹬伸平均功率相差不大,60次/min頻率作用下原地連續(xù)縱跳蹬伸平均功率整體上明顯小于其它兩種頻率(P
表6原地連續(xù)縱跳標準化蹬伸平均功率 W
頻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189±0.121 1.029±0.149 0.673±0.122 0.399±0.108 0.341±0.082
f2 8 1.192±0.218 1.015±0.258 0.701±0.100 0.448±0.068 0.328±0.076
f3 8 0.981±0.128 0.786±0.221 0.581±0.133 0.374±0.037 0.285±0.069
2.3原地連續(xù)縱跳緩沖-蹬伸動力學特征
為了更進一步討論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從緩沖階段到蹬伸階段人體動力學信息的變化特征,本研究引入了恢復系數(shù)(I2/I1)的概念。人體起跳的緩沖和蹬伸階段與物理學中碰撞試驗的壓縮和恢復階段盡管在形式上極為相似,但二者在本質上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由于人體是一個由各種生物組織構成的有機活體,因而人體起跳的恢復系數(shù)除了受到接觸介質性質的影響,還受到人體在動作過程中的機能狀況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影響。劉北湘[13]認為上步縱跳和跳深過程中由于人體肌肉的并聯(lián)彈性成分是一些不良的彈性成分,使人體與地面的碰撞過程并不是完全的彈性碰撞,因此人體自身的生理特點使得碰撞沖量不可能完全轉化為人體向上運動的動量,其中存在機械能的損失,這就形成了人體重心騰空高度的差值,因而恢復系數(shù)e也就小于1。本研究在對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恢復系數(shù)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連續(xù)縱跳過程恢復系數(shù)并不一定都小于1、3種頻率,原地連續(xù)縱跳J1與J2恢復系數(shù)都出現(xiàn)大于1的情況。分析原因認為,一方面是由于本研究在實驗設計中要求受試者每次必須爭取最大騰空高度,受試者在運動過程中可能在騰空高度上出現(xiàn)反復的現(xiàn)象,即相鄰兩跳次之間前一次的騰空高度小于后一次的騰空高度,而研究中是根據(jù)受試者最大高度和最低高度作為基點來選取的跳次,在跳次的選取上就難免選取了相鄰兩個跳次中騰空高度較高的一次,因此恢復系數(shù)大于1;另一方面是由于人體在運動初期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運動能力較強,碰撞過程中緩沖效果較好,能量損失很小,而蹬伸過程中能夠快速釋放緩沖階段儲存的彈性能,以及整個人體各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調配合,獲得了較大的蹬伸沖量。而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人體出現(xiàn)局部疲勞以后,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工作能力出現(xiàn)下降,人體與地面碰撞過程中緩沖效果較差,損失的能量較多,儲存的彈性能較小,在后繼的向心收縮階段沒有足夠的能量釋放以增強下肢伸肌群的正功效果,同時整個人體的運動速率也出現(xiàn)下降,這些因素都不利于增加蹬伸沖量的積累,因此恢復系數(shù)小于1。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運動時間是影響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恢復系數(shù)的重要因素之一。由表7可以看出,3種頻率原地連續(xù)縱跳不同跳次的恢復系數(shù)都隨著連續(xù)縱跳次數(shù)的增加而呈現(xiàn)逐漸變小的趨勢。
表7原地連續(xù)縱跳標準化恢復系數(shù)
頻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038±0.035 1.016±0.066 1.010±0.131 0.957±0.071 0.952±0.043
f2 8 1.081±0.093 1.039±0.057 0.972±0.020 0.949±0.020 0.943±0.129
f3 8 1.078±0.095 1.050±0.154 0.987±0.131 0.964±0.095 0.925±0.104
3結論與建議
緩沖結束瞬時力值、蹬伸力峰值、蹬伸平均功率及沖量是影響原地連續(xù)縱跳起跳效果非常重要的動力學指標。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人體在不同頻率作用下、不同運動時間縱跳的動力學參數(shù)存在很大差異,這就導致不同條件下起跳的效果差異非常大。因此,在許多運動項目(如排球、籃球等)比賽過程中,運動員在起跳時應該注意一定的運動節(jié)奏及運動時間的影響。在平時訓練過程中應該參照不同條件下原地連續(xù)縱跳過程中人體動力力學信息變化特征,依據(jù)不同運動項目自身的特點,改進和選擇科學的訓練手段與方法,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加強運動員連續(xù)縱跳能力的訓練,提高運動員的彈跳耐力。
參考文獻:
[1] 李世明,劉學貞. 縱跳理論研究進展[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65-67.
[2] Dowling. Identification of kinetic and temporal factors related to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3,9:95-110.
[3] 鄭亦華. 影響起跳效果諸因素的生物力學研究[J].體育科學,1983,3(2):68-73.
[4] 張家正. 對縱跳運動規(guī)律的初步探討[G]//運動生物力學論文選,1990:267-289.
[5] 禹小明. 試論跳躍動力的力學依據(jù)[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2,26(2):91-93.
[6] Aragon-Vargas. Kinesiological factors i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difference within individuals[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7,13:45-65.
[7] Hudson. Coordination of segments in the vertical jump[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986,2:242-251.
[8] Bobbert. Coordination in vertical jumping[J]. Biomechanics,1998,3:249-262.
[9] 周成之. 人體起跳機制和起跳效果之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5,2(4):1-11.
[10] 王寶成. 起跳過程肌肉工作特點之探討[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7,4(1):24-27.
[11] 王法信. 對彈跳原理及其應用的探討[J]. 山東體育科技,1982(1):29-34.
[12] 單信海. 不同彈跳能力的3名運動員其原地縱跳的運動生物力學指標的比較[J]. 體育與科學,1997,18(4):22-26.
[13] 劉北湘. 初探人體跳躍過程中的能量利用[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2,18(2):70-75.
[14] 陸阿明. 連續(xù)縱跳及其疲勞的生物力學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1998,20(3):3-6.
[15] 單信海. 不同快慢節(jié)奏對連續(xù)性原地縱跳影響的實驗研究[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3):228-230.
[16] 鄭亦華. 體育系學生連續(xù)跳躍的實驗性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9(4):352-356.
[17] 丁世聰. 對我國部分優(yōu)秀男子排球運動員連續(xù)起跳能力的分析研究[J].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6,25(3):75-77.
[18] 曹志飛,李世明,朱紅紅. 連續(xù)跳的生物力學研究進展[J]. 魯東大學學報,2009,25(1):92-96.
關鍵詞 信息化教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12-0130-02
Trans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i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Zhang Yumei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widely us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modern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ructur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ode, especially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the computer network for the teaching mode transformation information center.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enyang, China 110034
1 信息化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的轉變
教育專家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有效整合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網(wǎng)絡化教學模式的優(yōu)長,建構一種混合型教學模式。”[1]這是基于網(wǎng)絡教學不能完全代替?zhèn)鹘y(tǒng)的教師課堂教學的考慮。對于教師來說,計算機網(wǎng)絡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只是增強教學效果的輔助工具,并不能取代教師的角色。尤其是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是情感交流使學生人格形成的過程。在單純的網(wǎng)絡教學中,教師的言傳身教、人格力量被削弱了,教學往往會因與學生缺乏必要的溝通,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思想政治課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師生之間是在面對面的過程中進行教與學,教師的言談舉止、人格魅力等能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身教作用,這是網(wǎng)絡教學難以替代的。好教師可以發(fā)揮網(wǎng)絡教學的優(yōu)勢,而網(wǎng)絡教學卻不能代替好的教師,只有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產(chǎn)生好的效果。
當今社會已經(jīng)發(fā)展到知識經(jīng)濟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現(xiàn)代高新科學技術這一元素作為教學手段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必然趨勢。可是由于教學觀念相對滯后,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教學必須充分利用現(xiàn)代高新科學技術發(fā)展提供的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還由于缺乏必要的經(jīng)費投入,沒有必要的硬件設施,加上粗淺線條式的應試考核方式,都與教學初衷相悖,根本達不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學目的。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通過因特網(wǎng)或其他數(shù)字化載體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溝通機制與豐富資源的學習環(huán)境,帶來了新的教學模式――信息化教學模式,這使傳統(tǒng)教學模式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
1.1 傳統(tǒng)師生關系發(fā)生變化,學生獲得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主體性加強
在網(wǎng)絡化教學模式中,學生在學習資源的掌握上與教師是平等的,有些情況下甚至優(yōu)先于教師。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上課程學習、下載學習軟件、上網(wǎng)搜尋有關資料、發(fā)送電子郵件或BBS與教師、同學交互聯(lián)系等途徑進行自主性、研究性和協(xié)作性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教師的選擇更加自由,對學習的時間、地點和學習方式也有更大的自主性。從另一個意義上講,這也為教師主導作用的提升和拓展提供了可能,在教學資源的組織、建設、維護以及對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的指導等方面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傳統(tǒng)教學媒體發(fā)生變革
數(shù)字化技術提供了教學內容的多種表現(xiàn)形式及多種獲取途徑,使教學內容的表現(xiàn)結構化、動態(tài)化、形象化,更符合青年學生的思維特點和閱讀習慣,為傳統(tǒng)教學媒體的更新奠定了基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最基本的教材、粉筆等載體和手段,正在被計算機及網(wǎng)絡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學環(huán)境(如信息學習系統(tǒng)、資源庫、演示環(huán)境、輔助學習工具、師生交互環(huán)境)所取代。傳統(tǒng)的紙質教材的形式和內容呈現(xiàn)方式也隨之發(fā)生重大變革,立體化、集成式教材體系正在形成。
1.3 傳統(tǒng)教學資源發(fā)生變革
從一定意義上說,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較,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多樣性、超越時空性、資源更新的及時性和快捷性是網(wǎng)絡化教學模式最大的優(yōu)勢。數(shù)字化技術可以實現(xiàn)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和管理,為課程及時提供極大容量的教學資源,為教學內容的及時補充和更新提供支持。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帶來的迅速而廣泛的信息傳播使教師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及時跟蹤學科建設的前沿,獲取最新、最具典型性和針對性的教學資源[2]。
2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特征
2.1 處理數(shù)字化
它是指將聲音、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經(jīng)過轉換器抽樣量化,由模擬信號轉換成數(shù)字信號。數(shù)字信號的可靠性遠比模擬信號高,對它的糾錯處理也容易實現(xiàn)。
2.2 存儲光盤化
光盤存儲數(shù)字信息容量大,且體積小,一張光盤可以存儲A4紙文體65萬頁,全屏動態(tài)圖像1小時12分鐘,調頻立體聲5個小時。
2.3 顯示信息
這是指利用信息計算機技術存儲、傳輸、處理多種媒體學習資源,如聲音、文本、圖形、圖像、動畫等,這與傳統(tǒng)的單純用文字或圖片處理信息資源的方式相比要豐富得多。
2.4 傳輸網(wǎng)絡化
信息可以通過網(wǎng)絡實現(xiàn)遠距離傳輸,學習者可以在任何一臺上網(wǎng)的計算機上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2.5 學習資源系列化
它是指對不同的學習者分別提供各種形式的系列教學軟件。
2.6 教學過程智能化
它包括教學軟件的專家系統(tǒng)對教學過程中的信息資源使用的實時監(jiān)控、數(shù)據(jù)采集、分析、提供幫助等機制。
3 信息化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的特點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協(xié)作與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解決實際問題。信息化教學模式具有下面一些特點。
3.1 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
網(wǎng)絡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信息量,通過多種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夠擴大知識信息量,使信息來源變得豐富多彩,同時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了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進學生對知識信息的理解和提高學習效率。
3.2 教學中教師角色發(fā)生轉變
教師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養(yǎng)學生自身獲取知識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引發(fā)學習興趣;指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從而形成在整個學習進程中教師處于中心地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主動探究。
3.3 可以自主化學習,學生在意義建構的環(huán)境中有選擇性地學習,實現(xiàn)因材施教
計算機的交互性,給學生提供了個別化學習的可能,學習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完整呈現(xiàn)學習內容與過程,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難易、進度,并隨時與教師、同學進行交互。
3.4 信息化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通過網(wǎng)絡,學習者可以實現(xiàn)學習上互助互動,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提高知識信息檢索和利用能力。網(wǎng)絡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局域網(wǎng)可以實現(xiàn)內部信息資源的共享。
總之,信息化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豐富多樣的媒體呈現(xiàn)、真實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不受時空限制的資源共享、快速靈活的信息獲取、豐富多樣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區(qū)界限的協(xié)作交流,正在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作用和師生之間的關系,促使傳統(tǒng)的單向灌輸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
參考文獻
[1]馬寧.思想政治理論課網(wǎng)絡教學設計的整合[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9(4):97-101.
關鍵詞:無償獻血者;基本特征;變化趨勢;長沙市
由于血液的特殊性以及科學技術的限制,目前臨床用血只能來自健康人體,我國自1998年開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1]。近年來,多個地區(qū)出現(xiàn)了"血荒"現(xiàn)象,這給采供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制定有效的無償獻血宣傳教育和完善的無償獻血人員招募措施是開展有效采血,保證臨床血液供應的前提[3],而了解無償獻血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近年來變化趨勢能夠為下一步制定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無償獻血宣傳方式和招募途徑提供參考依據(jù)[4]。本研究擬通過對長沙市2011~2015年無償獻血人群的基本特征進行分析,為往后制定相關策略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長沙市2011~2015年無償獻血人群為研究對象,獻血者均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采血前經(jīng)過血比重、谷丙轉氨酶和乙肝表面抗原快速篩查合格。2011年~2015年分別有130712、127443、134315、132909、135732人,共66萬多人次。
1.2研究方法 將長沙市2011~2015年無償獻血人群的基本特征資料從長沙市血液中心現(xiàn)代血站管理系統(tǒng)中導出,該資料來源于獻血者本人所填寫的《無償獻血登記表》,主要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等基本特征。
1.3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率和構成比對無償獻血人群的基本特征分布進行描述,并采用χ2檢驗對不同年份之間的特征進行比較;以P
2結果
2.1性別特征 2011~2015年長沙市無償獻血人群共有661111人次。其中男性413432人次(62.5%),女性247679人次(37.5%),不同年份性別構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65.729,P
2.2 年齡特征 2011~2015年長沙市無償獻血人群年齡分布主要以18~25歲為主,有301023人次(占45.5%);其次為26~35歲人群,有176946人次(占26.8%)。不同年份無償獻血人群年齡構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478.911,P
2.3 文化程度特征 2011~2015年長沙市無償獻血人群文化程度分布主要以本科為主,有212483人次(占32.1%);其次為高中/中專,有161785人次(占24.5%)。不同年份無償獻血人群文化程度構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78.179,P
2.4 職業(yè)特征 2011~2015年長沙市無償獻血人群職業(yè)分布主要以學生為主,有173571人次(占26.3%)。不同年份無償獻血人群職業(yè)構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51.253,P
3討論
了解本地無償獻血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變化趨勢有利于完善獻血宣傳教育和獻血人員的招募。本研究對長沙市2011~2015年無償獻血人群的基本特征及變化趨勢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2011~2015年長沙市無償獻血人群中男性413432人次(62.5%),女性247679人次(37.5%),男女獻血比例為 1.680:1,此結果與高勇等[5]研究報道一致,但明顯高于2011年人口普查長沙市男女比例(1.034:1),提示長沙市女性人群無償獻血情況低于男性人群。造成這種差異可能是[6]:①女性特有的生理狀況導致其獻血有效期較男性短;②女性體重較輕,初篩血紅蛋白低,淘汰率較高;③女性擔心獻血后發(fā)胖或貧血,獻血意愿低。但本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從2011年到2015年長沙市女性無償獻血人群所占比例呈波動性上升趨勢,這可能與近兩年我中心針對女性開展的專題宣講有關。
2011~2015年長沙市無償獻血人群年齡分布主要以18~25歲(占45.5%)和26~35歲(占26.8%)人群為主,此結果與既往報道一致[7],表明2011~2015年長沙市無償獻血人群以年輕人為主。這可能是因為:①年輕人易于接受新事物,富有愛心,社會責任感強,熱衷于扶危救困;②年輕人更容易接觸到各種獻血宣傳教育并參與其中;③年輕人身體狀況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自身感覺有更充沛的精力獻血。從2011年~2015年46歲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呈不斷上升趨勢,這可能與衛(wèi)生部2012年將無償獻血年齡上限由55歲延長至60歲有關。
2011~2015年長沙市無償獻血人群文化程度以本科和高中/中專人群為主(占32.1%和24.5%),這一結果與既往報道一致[8],不同年份無償獻血人群文化程度構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基于上述結果,在今后的采血過程中可實施針對性的措施:①加強女性獻血宣傳教育,針對女性可能存在的緊張情緒和顧慮進行重點講解,增強其獻血的勇氣;②根據(jù)不同職業(yè)人群的特點及分布,在社區(qū)、農(nóng)村、校園和企事業(yè)單位開展獻血知識宣傳,增強各類人員獻血意愿;③現(xiàn)在校學生大多為90后,他們出生并生長在網(wǎng)絡時代,對微信/微博等網(wǎng)絡工具接受度較高,可借助網(wǎng)絡工具進行宣傳,提高宣傳親和力。
參考文獻:
[1]宮本蘭,張薇,孟慶麗,等.全國357家省市兩級采供血機構臨床供血現(xiàn)狀調查及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2):1248-1250.
[2]姚建華,姚軍.血站發(fā)生血荒的原因及對策探討[J].中國處方藥, 2014,12(3):98-99.
[3]李慧文,楊寶成,朱為剛,等.中國無償獻血志愿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管理[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0):953-956.
[4]陳紅,胡維,陳慧敏,等.構建無償獻血的長效機制[J].中國輸血雜志, 2013,26(1):90-91.
[5]高勇,畢名杰,李寧.大連地區(qū) 2012~2013年無償獻血人群狀況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4,27(11):1244-1246.
[6]任蓉,毛學鋒.玉林市無償獻血者獻血不良反應情況分析[J].應用預防醫(yī)學,2015,21(5):351-352.
[7]李靜,劉子華,楊繼勤,等.大理地區(qū)2011~2012年無償獻血人群狀況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4,27(4):420-422.
【關鍵詞】 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流行病學特征
目前,鮑曼不動桿菌(ABA)對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已經(jīng)有所提升,且是醫(yī)院感染的重要菌種,這在臨床治療中,造成了較為困難的局面。本文借組對鮑曼不動桿菌流行病學特征和耐藥性變化趨勢的分析,對醫(yī)院感染鮑曼不動桿菌進行了探究,具體結果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來源 選取某醫(yī)院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從患者中分離的病原菌7031株,其中鮑曼不動桿菌為902株。
1.2 方法 依據(jù)《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對細菌進行培養(yǎng)。采用美國WalkAway-40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對細菌進行鑒定。實施鮑曼不動桿菌的藥敏試驗,運用K-B紙片擴散法對多粘菌素、米諾環(huán)素、孢哌酮-舒巴坦進行操作,其與則使用MIC法進行操作。用于進行質量控制的菌種為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和大腸埃希氏菌ATCC25922。通過CLSI標準,對所得的藥敏結果進行分析判斷。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菌株和藥敏數(shù)據(jù)通過WHONET5.4軟件進行分析,通過對SPSS13.0軟件的應用,利用x2對細菌耐藥率進行檢驗。
2 結 果
2.1 分離率變遷 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住院患者的鮑曼不動桿菌的分離率具體見表1。
2.2 鮑曼不動桿菌的分布 分離出鮑曼不動桿菌的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為306例和183例,占62.58%、37.42%,由此可知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另外,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主要的來源為痰為,其次為創(chuàng)面分泌物、尿等,具體見表2。分離出鮑曼不動桿菌的489例患者中,重癥醫(yī)學科、神經(jīng)外科、呼吸內科、骨科分別為33.33%,19.02%、10.84%、9.00%,具體見表3。
2.3 藥敏結果 鮑曼不動桿菌對抗菌藥物耐藥率較高的共有23種,且耐藥率的變化比較快。其中單環(huán)類抗菌藥物、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呈逐漸上升趨勢。2008年,這些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達到了80%以上。2005年,鮑曼不動桿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分別為6.1%、8.25%、4.35%。2008年,鮑曼不動桿菌對米諾環(huán)素的耐藥率為44.44%,同時鮑曼不動桿菌對美羅培南和亞胺培南的耐藥率也很高。
3 討 論
對于患者的治療,只有通過基礎疾病治療的加強, 對病情進行穩(wěn)定控制,進而促使抵抗力的提高和感染機會的減少。同時也可通過患者管路的管理、氣管插管時間的縮短、環(huán)境的有效監(jiān)測、無菌技術觀念的強化、消毒器械的正確應用等手段進行有效治療。調查結果顯示,重癥病人頻繁出入于外科、神經(jīng)內、骨科等科室,而這與ABA的大量生長繁殖有關。當ICU患者轉到其它科室時,應非常到位地進行消毒隔離,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傳播。
2005年至2008年,ABA對常見的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呈上升趨勢。其中,ABA對抗菌藥物耐藥率較高的藥物分別為單環(huán)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以及青霉素類。但對ABA敏感性較高的抗菌藥物則包括多粘菌素、米諾環(huán)素、美羅培南、亞胺培南以及頭孢哌酮-舒巴坦。據(jù)敏試驗結果顯示,多粘菌素耐藥率最低,其次為米諾環(huán)素,而這則與β-內酰胺酶抑制劑的應用有一定的聯(lián)系。2005年至2008年4年之間,頭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藥率上升速度較慢,這是因為舒巴坦能夠對β-內酰胺酶進行抑制, 同時能夠對青霉素結合蛋白進行作用,具有殺菌活性。所以,亞胺培南耐藥ABA感染治療中,對其進行選擇是不錯的治療方法。
抗ABA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線是多粘菌素,相關研究表明,多粘菌素B具有較好的殺菌活性。但是多粘菌素具有一定的腎毒性,為此在 臨床中的應用比較的少。如果將亞胺培南、多粘菌素B、利福平聯(lián)合進行殺菌治療,則是目前臨床治療中的新方案。
參考文獻
[1] 陸春雨,張正.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與主動外排作用關系的研究[J].北京醫(yī)學,2007,29(6):356.
[2] 田軍平,喜賀熱,尚翠萍,等.醫(yī)院鮑氏不動桿菌德分布與耐藥性變遷[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4):787-789.
關鍵詞:化學變化;興趣;實驗探究;價值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2-0039-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15
一、問題的提出
化學是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和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化學對人類文明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關乎我們的衣食住行、醫(yī)藥與健康、環(huán)境污染與治理、電子技術、石油化工等領域,滲透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社會的層面考慮,學好化學能夠推動材料、能源等行業(yè)的發(fā)展;從個人的層面考慮,學好化學能夠引領科學的生活方式,增進健康,活躍思維,全面提高科學素養(yǎng)。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在學習物質,研究其組成、結構、性質、變化時往往借助于實驗。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學生對化學實驗報以極大的探究興趣。然而,這樣的興趣僅僅是對實驗本身的熱忱,并不足夠持久。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分子、原子、元素等抽象、晦澀的化學概念時常因缺乏興趣而掉隊。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化學科學的重要性及價值認識不夠,沒有形成學習化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沒有維持持久的化學學習興趣的動力。因此,在化學學習的入門階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化學科學的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這門科學呢?我區(qū)使用的教材是魯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學教材,第一節(jié)《化學真奇妙》共3課時:第一課時《化學改變了世界》(探討化學的價值、研究內容),第二課時《神奇的化學變化》(什么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的研究方法和目的),第三課時《物質構成的奧秘》。下面以《神奇的化學變化》為例,談談我們的做法。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對生活中常見變化的分類,歸納概括得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定義。通過列舉生活中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2. 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體驗探究的樂趣,進一步認識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
3. 通過對燃燒、玻璃等生活中常見的化學變化、材料的舉例,認識到化學變化是獲得新物質和實現(xiàn)能量轉化的重要途徑,感受化學學科在提高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發(fā)展中的重大作用,體會化學學科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
(2)教學難點: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轉化。
四、教學準備
實驗儀器:坩堝鉗、酒精燈、試管、膠頭滴管
實驗藥品:鎂條、火柴、氫氧化鈉溶液、酚酞試液、鋅粒、稀鹽酸、硫酸銅溶液
五、 教學過程
[導入]形態(tài)萬千的物質組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這些物質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著神奇的變化。這些變化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今天,我們就從化學的視角來認識這些神奇的變化。
[投影]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目標是行為的動力,當人們的行為有明確目標的時候,就會不斷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使行動得以維持和加強,最終克服困難達成目標。在上課伊始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會使學生的學習行為更有目的性和指向性。
環(huán)節(jié)一:區(qū)分化學變化、物理變化
[問題]列舉紙張、餅干能發(fā)生的變化,并對列舉出的變化進行分類。
[結論]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定義。
[舉例]生活中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例子。
[質疑]為什么水沸騰、水結冰兩個變化都屬于物理變化?
[提升]“新物質”是指與原物質的組成、結構不同的物質。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物質的變化有一定的認識。比如:餅干、紙張、蠟燭能發(fā)生哪些變化?學生能列舉很多。此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有例可舉,充分體會到化學并不神秘、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所列舉變化進行分類并歸納概括出每一類變化的特點,很自然地就得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定義。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通過舉例、質疑等環(huán)節(jié),及時評價學生是否真的明確了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內涵與外延。
[練習]
(1)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 玻璃破碎 B. 蠟燭燃燒
C. 濕衣晾干 D. 燈泡通電發(fā)光
(2)材料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下列材料的獲得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的是( )
A. 石油制成塑料 B. 砂石制取玻璃
C. 鐵礦石冶煉金屬鐵 D. 石塊磨成石刀
[過渡]化學變化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各種各樣的新材料,時時刻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祖先從鐵礦石中冶煉出了鐵,從此我們告別了風雨飄搖的茅草屋,住進了鋼筋混凝土打造的樓房;我們的科學家以砂石為原料獲得了玻璃,我們就跟紙糊窗說了再見,從此感受到了窗明幾凈的愜意與溫暖;我們的化工學家用石油制造出了塑料,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化學變化已經(jīng)悄無聲息地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化學家們是怎樣研究化學變化的呢?
設計意圖:環(huán)節(jié)一與環(huán)節(jié)二的銜接,借用了關于“材料”的練習題。一方面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和評價學生對化學變化這一重要概念的認識;另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通過產(chǎn)生新物質、新材料改變我們的生活,體會化學變化在人類“獲取新物質”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化學變化如此重要,如何進行研究?引出化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途徑與方法――化學實驗。既進行了方法的引領又自然地過渡到了環(huán)節(jié)二。
環(huán)節(jié)二:認識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
[演示實驗](1)鎂條的燃燒
(2)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加酚酞試液
[學生分組實驗](1)向盛有鋅粒的試管中滴加稀鹽酸
(2)向盛有硫酸銅溶液的試管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
[小結]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通常伴隨著發(fā)光、放熱、顏色變化、產(chǎn)生氣體、生成沉淀等現(xiàn)象。
設計意圖:以上4個實驗既能夠幫助學生感知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既讓學生充分體會和感受到化學科學的研究方法,又在動手實驗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課本中提供了四個實驗,采取何種方式呈現(xiàn)?我們認為:學生學習化學之初,尚缺乏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都采用分組實驗的方式不切合實際;倘若都采用演示實驗的方式一方面降低了學生的感知體驗,另一方面部分實驗遠觀時現(xiàn)象不夠明顯,不能滿足所有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需求。所以,我們采用了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鎂條的燃燒對于初學化學、缺乏基本實驗技能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設計為演示實驗,其余三個實驗(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向盛有鋅粒的試管中滴加稀鹽酸、向盛有硫酸銅溶液的試管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在實驗技能方面只涉及膠頭滴管的使用方法,比較簡單。但我們確定“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用于演示,因為這個實驗現(xiàn)象明顯,遠觀效果也非常好。同時,借助此實驗的演示,指導學生膠頭滴管的使用方法,為分組實驗做好實驗技能上的鋪墊。
[質疑]有的化學變化同時伴隨多種現(xiàn)象。你是根據(jù)什么來判斷化學變化的發(fā)生?
[小結]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
[過渡]在鎂條燃燒的實驗中,化學變化除了一定產(chǎn)生新物質,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
設計意圖:物質與能量是不同的概念。學生在學習化學之初,往往將這兩個概念混淆。他們認為:發(fā)光、放熱也是產(chǎn)生新物質,而據(jù)此判斷該變化為化學變化。所以,此處過渡語的設計一方面是為了引入下個環(huán)節(jié):體會化學變化能實現(xiàn)能量轉化;另一方面是為了強調新物質與能量是不同的概念。
環(huán)節(jié)三:體會化學變化是實現(xiàn)能量轉化的重要途徑
[過渡]人類認識的第一類化學變化是“燃燒”。燃燒為人類帶來了光能和熱能,而能量不會憑空產(chǎn)生或消失,是物質本身蘊含的化學能轉化成光能和熱能。
[學生交流]蠟燭燃燒、電池充放電、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轉化。
[小結]化學變化是實現(xiàn)能量轉化的重要途徑。
[練習]人類生活需要能量。下列過程是通過化學變化獲取能量的是( )
A.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B.電燈通電發(fā)光
C.水電站利用水力產(chǎn)生的能量
D.液化石油氣燃燒放出熱量
[提升]獲取新物質和實現(xiàn)能量轉化是人類研究化學變化的根本目的。
設計意圖:燃燒是生活中最常見、最重要的化學變化,燃燒也是人類獲取能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人類通過燃燒這個化學變化將化學能轉化成我們所需要的光能與熱能。通過分析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蠟燭燃燒、電池放電、電池充電、光合作用等變化中能量的轉化,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化學能與其他形式能量之間的轉化,在能量轉化中化學變化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過渡]化學就是這樣一門神奇的科學。化學變化不斷地為我們創(chuàng)造新物質,不斷地為我們實現(xiàn)所需要的能量轉化。通過化學變化,我們擁有了像鳥兒一樣自由翱翔的翅膀 (飛機);我們可以像魚兒一樣暢游在海底(潛艇);它甚至幫我們實現(xiàn)了遙遠的太空夢想(神九、神十、天宮一號)……所有的化學變化都是對人類有益的嗎?有沒有對人類有害的化學變化呢?
[學生交流]有害的化學變化舉例。
[問題]如何避免或延緩這些有害的化學變化?
[學生交流]可以通過低溫、真空包裝延緩食品的腐爛,可以通過通風防止礦井的瓦斯爆炸等等。
[提升]化學變化有益有害,學好化學、習得化學變化的規(guī)律,我們就可以控制條件控制化學變化向著有益于人類和自然的方向發(fā)展。
設計意圖:前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所提及的化學變化都是積極的、正面的,可能會給學生帶來片面的認識。此處教師著意進行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歷數(shù)化學變化的豐功偉績的宣講,一方面突出化學變化的價值,另一方面給學生造成強烈的認知沖突:并非所有的化學變化都是有益的。學好化學,我們就能抑制不利變化,從而引導學生科學的、全面的認識化學變化,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六、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的根本在于學生。學習目標、教學方法、素材的選取等都是為了服務學生的學習。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變化進行分類,幫助學生建構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的概念;通過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感知化學變化中伴隨的現(xiàn)象,初步體會實驗在學化學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燃燒、玻璃、塑料等生活中的化學變化和材料的舉例,使學生感受化學變化對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巨大作用;通過對“生活中的化學變化是否全部有利”進行討論,促使學生辯證地認識化學變化,認識到可以通過控制條件來控制化學變化向著有利于人類和自然的方向發(fā)展,初步構建物質的變化觀。然而,在這節(jié)化學的入門課中,知識、技能、方法、觀念的形成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充分體會到化學變化的價值,讓學生愛上這門中心的、實用的、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持著這樣一個理念: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有意思、更有價值。有意思,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而化學變化乃至化學學科的價值可以將這份興趣持久的維持下去。所以,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貼近生活的素材或者明顯的實驗現(xiàn)象都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的趣味性。而關于材料、燃燒反應的能量變化等例題的選取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的價值,體會“化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社會”的理念,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責任感及使命感。
從本節(jié)課的實施過程看,學生興趣盎然,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學習勁頭。從學生交流和反饋練習的情況看,教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