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詩的語言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通過觀察,我認為“詩性語言”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大量修辭手法的使用。漢語的詩性語言中,比喻、引用、夸張、互文等修辭手法使用頻繁,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和語言的美感。例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運用了比喻,將“愁”比作了“一江春水”,化無形抽象的“愁”為有形,使抽象的情思具體化了,讓讀者能深切的感覺到“愁”之深、之切。而其他比喻的使用,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將原本靜態的紅杏寫活,將其人格化,表現出一派春天的生機勃勃之景。又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引用的使用不但能借典故生動的說明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能使文章顯得典雅精煉。再比如,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了“愁”,同樣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情況下,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會對讀者理解句意產生影響。就如上面例子中,“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如果不能發現其中的引用手法,而機械的對其進行翻譯,就很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而對于“白發三千丈”一句,有些人單純從客觀事實角度出發,就會說,一個人的頭發怎么可能那么長,從而,忽略了對作品內在含義的理解而片面的探討作者的寫作是否符合客觀事實。還有修辭中倒置的使用,如果不能應從修辭角度的去理解,注意到倒置的使用,就會影響意思的理解。例如江淹的“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其實際順序應為“孤臣墜涕,孽子危心”,若未能注意到修辭手法的使用,進行翻譯,就會出現錯誤。
二、打破語法規則的限制。一方面,正如前一點中“倒置”修辭手法的使用,并未遵循固定的句法結構,打破語法規則的限制,卻收到特別的表達效果,像杜甫的“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和《詩經》中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等句,改變了句子原有的平淡,增加了詩意,增強了韻律感、節奏感,也使語意變得錯落有致,而由于中斷了語流,使人們更加注意關注語句含義。但也正如上文所說,對句子的理解造成困難。
另一方面,在很多古典詩詞中,作者很少,甚至是不使用連詞、介詞等,僅把多個意象連綴起來。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只是簡單的將“枯藤”、“老樹”、“昏鴉”等幾個意象連綴到一起,卻成功的描摹出一派秋天的蕭瑟凄涼之景,表達出作者的孤獨之感與思鄉之情,并收到了電影中蒙太奇的表現效果。這種通篇意象的列舉,而無句法關系的連接,可以說是中國詩性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雖然從一般的語法角度看不合規矩且缺乏連貫性,但從詩的角度看,語言凝練、簡潔,形象鮮明、突出。
三、多使用詞類活用、使動、意動等語法結構。詩性語言的這一特點主要是煉字的要求,正如杜甫所說,“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些手法的使用,無疑會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中的“樂”,它們分別使用了形容詞的動用,以及動詞的使動用法。這種用法,比單純的用“春風把江南岸變綠了”和“使她快樂”要顯得凝練,而且更具有表現力,達到古詩文中,煉字的要求。
四、語言凝練,表意的形象。這一特點,源于詩性語言中,意象的使用。
王維的詩被稱為“詩中有畫”。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前兩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用簡單的兩句話,幾個意象,就使一幅清晨送別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如身臨其境。在詩文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五、感情豐富而含蓄。詩性語言講求的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性語言的應用,不但使情感表達更加含蓄,而且能夠在有限的字數中表達超過一種的情感。
例如,范仲淹在《蘇幕遮》一詞的上片中,僅通過“碧云”“黃葉”“斜陽”“芳草”等一系列意象,不著一字,便抒發了深厚的思鄉之情,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體現出詩性語言中,“借景抒情”這一手法的運用。再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前一部分通過寫“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高處不勝寒”等,曲折的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之情,而后面又以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抒發了對弟弟蘇轍的懷念之情。
【關鍵詞】初中 古詩詞鑒賞 層次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48-02
對于初中生來說,語文是一個重要的課程,而對古詩詞的學習又在語文課程中占據著很大的比重。想要學好古詩詞,死記硬背是起不到相應的效果的,但就目前的語文古詩詞教學狀況來看,教師采用的往往就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方法,這樣一來,學生根本無法深入理解古詩詞的涵義,更達不到鑒賞古詩詞的目的,因此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再進行背誦,然后再在背誦的基礎上對古詩詞達到更深入的理解,以至于能夠從藝術的角度對其進行賞析。文章將根據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詳細舉例分析古詩詞鑒賞教學的三個層次,希望通過分析,能夠使初中生達到更好的鑒賞古詩詞的目的。
一、對表層意思的了解
了解古詩詞的表層意思是鑒賞古詩詞的第一步。任何文章都是由基本的字、詞、句組成的,因此想要更好的了解古詩詞的表層意思主要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二是理清詩詞的語句順序。
首先,要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
在這里我們需要做的是將文章肢解開來,先拋開文章的整體意義不談,而是首先分析文章每個詞語的意思。這里對詞語的分析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推敲這些詞語在詩詞中的深層含義,這樣才能保證在學習整首詩詞之前對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其次,要理清詩詞的語句順序。
為求作品結構工整,詩詞作者往往會運用一些獨特的寫作手法,這就難免會導致古詩詞的語句出現錯位的現象。在學習這種類型的詩詞時,教師一定要明確指出語句中的順序問題,以免對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詞造成影響。
二、對詩詞進行深入分析
在了解了詩詞的表層意思之后,教師所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詩詞進行分析。對古詩詞進行深入分析有利于使學生在了解了詩詞的表面意思之后繼而能夠在詩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到作者寫這首詩的意義所在。深入分析古詩詞的涵義應從兩方面入手,一理解詩詞的語境,二是分析詩詞的意境。
首先,要理解詩詞的語境,對語境的理解一定要注意聯系古詩詞的創作背景,這是對古詩詞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其次要聯系上下文,從整體上把握整首詩的語境以及作者的意圖。以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為例,這首詩描述的是詩人在國家戰敗以后被俘,被逼寫招降書,但作者斷然拒絕的事,同時這也就是文章的寫作背景,然后聯系上下文,在理解了每一個詩句的意思之后,將其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以此來深入理解整首詩的語境。
其次,要理解詩詞的意境。作者創作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過整首詩表達一種意境,從而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同時使讀者了解到自己的意圖。同樣以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為例。文章前幾句著重渲染戰敗之后的悲涼氣氛,隨后作者筆鋒一轉,開始著重表達自己即使戰敗也絕不向敵人低頭的愛國之情,最后作者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收尾,將作者對國家的熱愛表達的淋漓盡致,使人在讀過文章之后能夠深切的感覺到作者那種慷慨激昂的情緒和誓死不為亡國奴的高尚的情懷。
因此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詩詞從語境和意境兩方面入手,以使學生能夠了解作者在寫這首詩時候的心情,從語句中看出作者的情懷,從而對詩詞達到更深層次的了解。
三、從藝術角度對詩詞進行賞析
初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最后一步便是從藝術角度對古詩詞進行賞析,這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從藝術角度鑒賞古詩詞要從兩方面出發,一是分析古詩詞的語言特點,二是分析詩詞寫作的藝術手法。
要分析古詩詞的語言特點。古人在創作時,對詩詞語言的運用是非常重視的,甚至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要仔細斟酌,因此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其語言特點尤其值得我們研究。研究古詩詞的語言特點不僅能夠加深我們對詩詞的理解,同時對深入的賞析古詩詞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古詩詞進行鑒賞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分階段、分層次的進行。在第一個層次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初步的了解,以為學生深入了解詩詞的意義奠定基礎。在第二個層次,因為有了對詩詞的初步了解,學生對詩詞的深入了解便會變得簡單一些。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便是根據對詩詞的理解,從詩詞的語言特點和藝術手法方面對古詩詞進行鑒賞。只要在初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按照這三個層次進行,就一定能使學生對詩詞的理解達到完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劉海梅.初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的三個層次[J].語文學刊.2014(5).
我們都知道,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講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我讓學生依據這三點去研讀第二、三自然段,仔細體會課文語言上的特色。以下是學生研讀后我們師生的交流。
生:“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句中的“出鴨”“鴨多”,語言簡練,運用方言,富有地方特色,我們平時也會這么講的。
生:“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這里采用先抑后揚的寫法,突出了高郵咸鴨蛋的好,體現出作者對高郵鴨蛋的喜愛和自豪。
師:很好。你們發現了作者運用方言、平淡而有味的語言風格。
生:“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這句話中的“所食鴨蛋多矣”,文白夾雜,充滿了淡淡的幽默。
師:不錯。用“文白夾雜”來概括,很到位,體悟出作者淡淡的幽默的語言風格。
生:“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也是充滿淡淡的幽默,引用古詩,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
師:是啊!“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是元稹《離思》中的詩句,寫的是,只要經歷過滄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作者對咸鴨蛋的贊美之情也就盡在其中了。
生:我們組發現,“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也是文白夾雜,語言上也體現“淡淡的幽默”。
師:對了。我們平時在寫作中如果適時穿插一些“文白夾雜”的句子,是能夠使自己的作文語言充滿幽默感的。
生:“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這里的“挖”“扎”“吱”“冒”等詞語寫得非常生動形象,普普通通的幾個詞語,就把孩子們喜歡吃咸鴨蛋的情形以及咸鴨蛋質細而油多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這里汪曾祺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語言充分體現“平淡而有味”的特點。
……
品味完了汪曾祺的語言特點,接下來,我讓學生模仿“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這個句子,寫一段話,介紹岑溪的家鄉小吃,寫出它的特點來。
學生的興致很高,有的寫“三黃雞”,有的寫“河粉”,有的寫“狗肉”,五花八門,各顯其能。其中有一位同學這樣寫道:
三黃雞是岑溪獨具特色的傳統名雞,因其毛黃、腳黃、嘴黃而得名。其特點是肉厚而皮薄,骨酥而肉嫩,不似別處的肉硬皮堅,味同嚼蠟。其味道之鮮美當居兩廣之首。
顯然,學生已經能夠學以致用了。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疏言;顯像;悟意;化言
古詩是文學殿堂中美麗動人的文化。要是古代詩人智慧的結晶,它蘊涵的豐富文化是我們每一代人都應該學習的寶貴財富,它對小學生的心智與審美的養成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一、目前小學古詩教學存在的問題1過于著重釋義而忽略內涵
目前許多小學教師在教授古詩時都陷入了一個怪圈,就是過于著重詩中某字某詞的意思,導致一節古詩課變成了“詞語解釋課”。教師們認為古詩教學就是把古詩逐字逐句地翻譯出來,認為這樣能夠便于學生理解,也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殊不知如此一來古詩的絕美意境往往被破壞,同時翻譯成的白話文也大大降低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2過于強調答案的標準性
一些教師向學生提問,當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之后往往遭到教師的否定,因為學生沒有說出“標準答案”。其實,對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學生來說,一些教師過于強調答案的標準性和唯一性,以致他們強行將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學生,一定要把學生引到標準答案上。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想思考,覺得自己說的都是錯的,從而,大大打擊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
3過于盲目地使用多媒體技術
古詩的意境美在于每個人對它的理解與想象。但是現在許多教師為了更快速、方便地展示古詩中的意境美,便一味地利用多媒體課堂人工把古詩的意境展示出來。利用多媒體還原某些場景確實能夠利于古詩的理解,但是次數過多且不加分辨地全部采用多媒體技術往往適得其反。學生的思維會固定在已給出的畫面上,難以發揮自己想象。
二、小學古詩教學策略
1疏言
疏言,就是要把古詩語言疏通,能讓學生了解其語言大意。疏言不光是古詩教學的基礎環節,更是一切語文教學的基礎。古詩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難度在于其語言特點與白話文差別較大,其中運用的一些省略、倒置等手法過于難懂。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不必做到對應每一句話、每個詞,否則,只會讓學生失去興趣。
2顯像
顯像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學會把詩句轉化為具體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詩句所要呈現的意象。
(1)媒體重現。教師適當地利用繪畫、影視作品等藝術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可感的場景,還可以配合一定的音樂。
(2)語言描述。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加工盡可能地為學生描述出傳神、生動的詩歌場景,學生再加以聯想便很容易還原古詩中的意象。不僅能讓學生把自己的聯想描述說出來,同時也能鍛煉他們的化言能力。
3悟意
悟意,就是感受和領悟古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一是感受意象,獲得情感體驗;二是在意象觸發下,領悟意蘊;三是在領悟詩情意蘊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升華。但是,小學生因為缺乏生活經驗,或是性格、愛好的不同,可能難以理解某些詩歌要表達的特殊情感。教師不要強求學生理解,要盡可能地多加語言描述,無論學生從中體會出何種思想情感都應尊重學生的個人體會,切不可因追求標準答案而抹殺了學生的想象力。
4化言
化言是指把古詩的表達內化,運用到自身的語言表達上。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如教師可以提供某一語境,讓學生用所學到的古詩來描述。這樣一來更顯得古詩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能夠聯系所學古詩,并且加強對古詩的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上述四個環節為最基本的古詩教學環節,依次排列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同時也更利于學生去接受。但是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群體、學生層次、學生心理特點等不同的實際情況去做一些調整,教師只有靈活運用上述四個環節才能把小學古詩課上好。
參考文獻:
第一招:根據知識儲備。推測寫作背景。
詩詞的寫作和文章一樣,往往有其特定的寫作背景,了解背景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寫作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當然,在考場上一時很難對寫作背景做出準確的判斷,這就需要你首先要在平時多閱讀有關書籍,了解一些名作家的生平;另外。你可以結合作者的生活年代來推斷他的主要歷史經歷,以此作為對詩詞內容與主題理解的一個依據。比如,盛唐時國勢興盛。詩人多渴望建功立業。詩中多昂揚慷慨氣慨。安史之亂后。國勢衰微,詩作則多悲壯傷感;宋后期外憂內患不斷。詩作多反映對收復失地的內容以及對統治者軟弱的憤慨。
第二招:把握整體內容。分析詩詞主題。
和文章相比,詩歌的寫作語言富有更大的跳躍性和想象空間,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因此要力求做到抓住重點詞句,連綴成較為完整的內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主題。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從“匈奴”、“漢家大將西出師?等詞句可以看出本詩的內容是與出擊匈奴有關,而從“虜騎聞之應膽懾”中的“應”和“料知短兵不敢接”中的“料知”兩詞可知本詩是寫,戰前。再綜合全詩內容來看,不難理解本詩表現的是漢軍將士的高昂士氣,和詩人對將士們的無畏精神的贊揚和對戰爭勝利的信心。
第三招:掌握一點術語。品味語言風格。
古詩詞作者們往往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如杜甫的詩重對史實的描寫,內容厚重,語言樸實。形成了沉郁頓挫的詩風;李白的詩多用大膽的夸張和形象的比喻奇特,形成了浪漫的詩風;岑參的詩意奇語奇。或清新雋逸,或雄渾壯美;李清照的詞多寫作個人情思,用語細膩精巧,形成了清麗婉約的風格;蘇軾、辛棄疾的詞則多用典故。抒寫個人的豪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抑郁,詞風豪放激越。把握詩詞作者總體的風格特點,掌握有關術語,有利于言簡意賅地表達對詩詞鑒賞見解。
第四招:抓住重點名旬。點擊精辟用詞。
一首好的詩詞中往往有一兩個句子寫作特別精妙。它們或者在境界上高人一等,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一反離別詩的凄涼傷感,表現了詩人豁達開闊的胸襟;或者在寫作手法上有獨到之處。如李清照的“載不動許多愁”,將無形的愁刻畫得可知可感。這些句子因此而成為全詩或全詞的點睛之筆。這樣的句子在賞析時應做重點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