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德育滲透教學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教師自身要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素養
要培養學生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必須要先以身作則,加強學習,增強自身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素養。初中英語教師應從自身抓起,主動了解更多有關英、美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方面的情況,全方位地了解英、美文化交際存在的背景知識。另外,在日常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文化差異對語言運用所產生的影響有多大。比如在婚禮上,外國友人夸獎新娘漂亮:“Your bride is very beautiful!”由于英語翻譯沒有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將新郎回答的“哪里!哪里!”直接翻譯出來,結果老外聽了很疑惑,以為新郎要問新娘具體美在哪些地方,于是老外又解釋道:“The face,the eyes,the nose...everywhere.”這樣就鬧出了一場笑話,若是翻譯對中西文化差異有較深的了解,直接回一句“Thank You!”就足夠了。
再如,在教學有關Weather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Weather這一話題滲透跨文化知識。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為什么老外那么喜歡聊天氣呢?實際上,西方人初次見面時,習慣用談論天氣的方式作為交談的開場白,其實他們不是為了談論天氣的好壞,而僅僅是為了引入一個新的話題。經過教師這么一解釋,學生以后也不會認為西方人喜歡談論天氣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由此可見,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學生便能了解到更多有關跨文化交際的知識。
二、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發掘跨文化意識
詞匯與文化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詞匯的產生與消亡都伴隨著某些文化現象;在未與文化意識結合之前,人們給事物賦予名稱時是隨意的,但人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綜合起來的文化意識卻能使這些名稱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含義。比如龍(Dragon)在中國文化中是吉祥物,而在西方文化中則是邪惡和兇殘的化身。由此可見,在詞匯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挖掘對學生理解詞匯有著深刻的意義。因此,在教學新單詞時,教師不應繼續把聽說讀寫作為最終的教學目的,而應進一步去挖掘詞匯背后的文化含義,從小小的單詞開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如,politician和statement這兩個單詞,很多學生認??politician是政治家的意思,經常將中文的“政治家”翻譯為politician,然而這個詞在美國英語中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它指的是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因此中文的“政治家”譯為statesman在美國和英國文化中都很貼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人們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級政府官員稱為statesman。
三、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
在跨文化交流中有必要提前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讓雙方在交際中進入同一個文化背景,避免誤解或敵意的發生,獲得成功的交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詞匯的不同文化含義,口語教學應在具體的情景中進行,結合情景挖掘詞匯的文化意義,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去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更有利于學生達到用詞準確得體。比如,Blue這個單詞,在漢語中指秋高氣爽的天空色,給人以遼遠、寧靜和超脫的感覺。在英美國家,藍色表示高雅和忠誠,常用來喻指人的“情緒低沉”“黃 色的”“下流的”,to make a blue joke(開一個下流的玩笑)。另外一個代表顏色的單詞“white”在英語和漢語的文化含義也很不相同,在英語中white代表純潔、高貴,故婚紗是白色的,在漢語中white代表死亡和疾病。再比如,動物詞語在中英的文化差異,英語中的百獸之王是獅子lion,漢語中的百獸之王是老虎tiger,“置身虎穴”譯為 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虎頭蛇尾”譯為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因此在學生進行英語口語會話時,不應一味追求語言的準確性而忽略了其交際的有效性和語言的得體性。
四、借助節日文化,挖掘文化背景知識
初中生普遍對節日都很有興趣,因此現在國外的圣誕節、萬圣節、感恩節都很受歡迎,由此教師可以抓住節日這個話題吸引學生的興趣,借助節日文化的教學,滲透節日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學生記憶更深刻。比如在教“Christmas Day”時,教師可以用圣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裝飾教室,讓學生一進教室就能感受到圣誕節的氣氛,再利用多媒體介紹圣誕節的起源、圣誕老人的傳說,讓學生動手制作圣誕節卡片,學唱圣誕歌曲。圣誕節在外國人的眼里就相當于是中國的新年,因此教師可以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做對比,讓學生找到它們的共同之處:Family day,the first day of a year,feaster,gift.此外,教師還可適當地拓展學生的視野,介紹其他的外國節日Easter(復活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的相關知識,如這些節日分別是哪天,有什么慶祝方式,吃什么特色食物等。同時結合我國的重要節日,如the 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等,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節日文化差異,通過節日文化差異滲透跨文化意識。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育 人文精神教育 實施措施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是指知識、能力、觀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人格、氣質和修養。培養人文精神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養對高中學生具體表現為珍惜生命、悲憫蒼生;熱愛科學、理性思維;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等方面。
二、化學學科與人文教育的關系
傳統教學觀念認為,化學學科和人文教育是不相關的,因為他們分別屬于兩類不同性質的學科。然而,對化學學科許多內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后不難發現,人文教育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文學科范疇內。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化學與人文科學從來就是緊密聯系的具體來講化學的人文精神內涵應該包括多個方面。
首先是人道主義:化學研究的宗旨應該是熱愛和平、反對戰爭、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其次是求真精神:科學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探索真理。再次是社會責任:任何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都不是屬于科學家本人,而是屬于全社會,乃至整個世界。
三、中學化學教育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現狀及原因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高中化學課程體系,充分體現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就是通過對化學學科的諸多內容和方法的研究,培養關注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盲從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目前高中教學階段學科分工細化、教學的功利性空前增強,許多教師將化學教學簡單地理解為化學學科知識的教學,忽視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教育,這必然影響學生個性的發展、人格的完善,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不利于化學學科教學。
四、中學化學教學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意義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強調化學科學的育人功能,糾正化學教學中的唯科學化傾向,就是要求化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人性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讓學生將學習化學知識與認識社會、解決與社會相關的化學實際問題相結合起來,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五、中學化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措施
1、加強教師修養,培養學者型教師。這是實現在中學化學教育滲透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礎和途徑。學者型教師除了有扎實的知識結構和過硬的專業技能外,觀念新是學者型教師素養的核心。學者型化學教師的知識結構:一般合格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知識,而學者型教師的知識不僅面寬,而且質上也很顯著,他們不僅對問題的深層結構敏感,而且 還能結合學科特點滲透科學方法論、創新精神、人文素養、科學價值觀等。學者型化學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策略:在課堂上不僅關注教什么,如何教,還能有效地進行學法指導,并通過設計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加強落實中學化學實驗的人文教育功能。(1)化學實驗教學目標設計要倡導人文理念:幫助學生獲取、驗證和拓展化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驗思維能力、實驗設計能力、觀察實驗的能力及分析實驗和總結實驗的能力;通過探究實驗、合作實驗等實驗模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互相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學習興趣、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樹立綠色實驗思想、環保意識,培養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責任感。(2)化學實驗教學過程要重視人文精神培養:中學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變化各異的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解決意想不到的實驗問題,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實驗態度和勇于探索、剛毅頑強的實驗精神。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小組合作實驗以及化學實驗史教育等方法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3)化學實驗結果評價要體現人文關懷:表現評價:表現評價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情感評價:化學實驗中的情感評價主要包括對實驗的興趣度、對實驗探究的態度、對自作的態度、對實驗數據分析、統計的誠實態度等方面。
3、抓好幾個關鍵環節和中學化學教育相關輔助資料。上好啟蒙課,激發學習興趣;發揮“資料卡片”、“科學史話”、“精美圖片”、“科學視野”、“思考與交流”、“實踐活動”等欄目德育功能;重視挖掘化學課程中化學美的育人功能,提高學生審美品位和真善美的情操;加強課外活動的指導,達到人文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自然整合。
摘要:在中技英語教學中,通過滲透文化知識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很關鍵的。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首先要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其次要對比中西節日背景文化等等滲透文化知識的教育。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知識的教育。在英語課堂中,從文化入手,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會使大多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技校生、中西方文化知識教育
一、滲透文化知識教育的必要性
1、文化知識教育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
英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之一,隨便對外交往次數的迅增,英語知識的不足卻會鬧出笑話,所以英語教學必須面向世界。發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爾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因此應在此基礎上加上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的能力),在我們的教學中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而忽略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應該說什么話,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
二、中技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
生源的不同,英語基礎底子參差不齊。技校的英語專業性很強,如機械、汽修、化
工、計算機、電工電子英語等,學生基本知識不扎實,學得很吃力,在學習的過程中自信心受挫,學習積極性自然下降。另外,學生缺乏學習語言的氛圍,學習沒有樂趣可言。目前我們英語組編寫的《Tourism English》校本教材在各個專業部的輔助教學中很適用,特別是在旅游專業部的教學中。專業英語和基礎英語相結合,大大在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
三、文化知識教育的方法及內容
一)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提高學生對于學習
英語文化知識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能夠讓也們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到學習新的文化環境中。
1、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方文化在稱呼、打招呼、感謝、介紹、隱私、諺語、節日、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2、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多媒體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知識的了解;組織英語角,英語口語演講比賽,英語書法等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在本校去年底舉行的“首屆英語口語風采大賽”中采用自我介紹和才藝展示,景點抽簽介紹和評委問答三個環節進行,讓學生真真正正過了一把“Oral English”的癮。舉辦此類活動對豐富校園文化、濃厚學校學習英語文化的氛圍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勉勵同學們大膽地聽英語、說英語、唱英語、秀英語,營造了濃厚的校園英語學習氛圍。
3、在實際英語課堂教學中,也采用加強“交流-互動”環節;例如:
1)、音樂渲染,創設情境。在課前3-5分鐘播放優美動聽的英文經典歌曲,使學生安靜下來,對學生的心理起到放松的作用,從而導入新課。
2)、激發思維,增進想象。讓學生上講臺做簡單的duty report,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3)、巧設懸念,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一旦對英語產生了興趣,就會自覺地參與各種英語學習活動,并從中獲得樂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切實改進教學方法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新穎而又無知時,最能誘發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究、操練等學習意愿,要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注意深淺得當。
4、視聽示范,培養語感。課堂上播放一些標準朗讀錄音對學生的朗讀技巧和聽力訓練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知識教育的內容
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文化知識教育的體現;
1.Greetings(問候)
如在西方國家,要是碰到的熟人或是朋友之間的問候語,不能向我們中國人一樣說“Have you have you lunch?”(你吃了嗎?),在我們中國僅僅只是一句很普通的問候語罷了,而在西方,那是別人誤認為你會請客吃飯什么的。說英語國家的人們打招呼通常都是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而展開的。再比如說“comrade”(同志)這個詞,是我們國家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里都常用Sir和Madam稱呼,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男士),Miss.(未婚女士的稱呼),Mrs.(已婚女士的稱呼),Mz.(不知結婚已否的女士的稱呼)。
2.Thanks&replies(感謝和答謝)
一般而言,在中國人的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這個詞語,如果用了,聽起來有點怪異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上有了一定的距離。而“Thank you.”這一句話在英語國家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準備一桌美餐,請客看電影或是生日送上禮物,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在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您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問題。當別人問及要吃點什么或喝點什么時(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在中國都習慣客氣地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等。根據英語國家的習慣,想,就說聲“Yes,please.”或“Ok,thank you”,若不需要,就說“No,thanks.”就可以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謙虛和英語國家人坦蕩直率的不同風格。
3.Introduction(介紹)
“What’s your name?”這句話出現的頻率頗高,但對于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有不同的說法。在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My name is …”,自然會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便在面談、填寫表格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please?”或“May I have have/know your name,please?”,如使用“What’s your name?”,將會給人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4.Privacy(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在說英語的國家人們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此都涉及到個人隱私??创私M對話:A:How old are you?,Miss Anna? B:Well, it’s a secret!。為什么Miss Anna不愿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的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的實際年齡不愿告知,女士們更是如此。
5.Proverbs(諺語)
在課堂中,結合中國文化,開展諺語的Guess and Translation環節,讓學生進行分組竟猜。
6.Holiday(節日)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中秋節(Mid-autumn 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和Charistmas Day(圣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Jesus Christ誕生的日子,進爾了解眾多相關的詞匯圣誕前夕(Christmas Eve),圣誕老人(Santa Clause),圣誕樹(Christmas Tree),圣誕大餐(Christmas Dinner)中的火雞(turkey)、布丁(puddings)等等,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西方節日的知識。
7.其它一些常用的句子。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初中英語 滲透 探討
前言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跨文化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運用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較大的聯系,教師要讓學生更有效的掌握語言知識與技巧,能夠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同時消除學生在語言交流中產生的障礙,不斷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帶動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流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關鍵所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交際方式不同,因此必須進行跨文化交際。在經過跨文化交際的學習后,學生將會了解到文化之間的差異,能夠在學習中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從而來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想,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隨著初中英語教材的不斷豐富,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學生必須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夠對英語知識的學習更加輕松。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到,學習英語不僅僅是對英語詞語以及語法的學習,同時也會對國外社會文化以及社會背景等知識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從而來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滲透策略
1.重視對單詞文化的深度挖掘。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單詞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學習環節,并且對學生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要提升對單詞的教學,同時在單詞的教學中能夠滲透跨文化意識,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教師要圍繞單詞的讀音、拼寫、用法以及含義著手,開展教學活動。中西方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樣導致很多單詞的意義都不同,這需要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英語單詞“dog”,中國人的理解一般都是罵人的意思,然而在外國人來看,則是由不同的含義,則是代表人們的寵物,屬于家庭中的一份子,與人們的關系較為密切等。因此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在進行單詞的教學中,要為學生進行全面的教學,能夠為學生進行解釋,從而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2.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把握。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對教材內容進行把握,從而來適當進行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從而來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素質。在初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都是關于歐美國家的相關文化習俗等知識的教學,這樣教師就要對其有一個深入的把握,能夠將跨文化交際意識滲透到其中,科學合理的運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教師要利用課文以及相關知識對幫助學生掌握中西方的思維習慣,以及相關的語言表達差異與價值觀念等。要將中西方的異同展示給學生,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要讓學生了解到在單位以及家庭學校的日常交往中,存在的差異指出,以及所遵循的原則,從而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語言表達的方式也不同,在英語中則是重視利用一些連接手段來表達句子的邏輯思維,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思維習慣以及文化差異,能夠體會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3.創設有效的情境。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能夠充分滲透跨文化交際意識,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教師可以創設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英語文化氛圍,能夠在教學情境中滲透跨文化意識,從而來幫助學生去了解西方的文化,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以及理解。學生在文化氛圍中將會更有效的融入其中,理解英語文化的知識內涵,從而來有效體會到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來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教師結合社會背景,以及教材內容,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融入到文化背景中,從而來運用語言知識來進行科學合理的學習。另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展示一些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以及一些節日盛況,為學生播放國外影片,促進學生了解國外文化,從而來加深學生跨文化意識。
4.重視文化內容的挖掘。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教材中文化內容的挖掘。初中教材中很多內容都具有較為深刻的意義,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將有效學習到一些基礎知識,同時也會對一些傳統文化以及風俗習慣有全面的認識,因此在進行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文化知識的滲透,能夠充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例如:在“Let’s scelebrat”中,在國外也有很多的慶祝節日,其中“New Year’s Day”,表示對春分的慶祝,并且會利用一些晚會來進行辭舊迎新活動。而“Easter Day”在街上將會出售一些兔子和彩蛋等。對于我國的傳統節日,則是由中秋、春節等,人們會吃月餅,吃餃子以及看晚會等習俗。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情況,能夠適當引入中西方節日文化的習俗等,以此來充分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提升課堂的氛圍,促進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同時讓學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等,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形成。
三、結語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能夠采取一些科學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英語教學;中國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273-02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涉外活動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際頻頻出現。與之相適應,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應該包括文化教學”這一觀念,已逐步成為我國外語界的共識。外語教學既要重視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又要傳授書本之外的文化知識。既要加強英美文化的導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國文化的滲透。努力使學生在了解兩方文化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領悟豐富多彩的、絢爛的中國文化。從而在跨文化的交際中,自然擔當起祖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讓世界了解中國。只有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與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相適應,才能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
一、當前英語教學中嚴重缺少中國文化滲透
語言與文化是聯系密切的。[1]美國語言學家Claire Kramsch說“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實,兩者不可分”(Kramsch,1998)。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這就決定了文化對語言教學的重要性。目的語文化教學中應該滲透在外語教學中,這一觀點得到了眾多語言學者和教育學家的認可。因此,目前在我國的英語教育中得到了體現,高校中的英語教材和課堂中大量介紹英美國家的文化與習俗,并且開設了大量的介紹英美文化的必修課和選修課。語言與目的語文化相結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也了解了英美國家的文化習俗,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然而縱觀我國英語教學,在加強對英語語言各層次文化內容講授的同時,卻對于作為交際主體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卻受到了眾多教學者的忽視。隨著學生逐漸增加了對英美等國家文化的了解,提高了英漢雙語語言表達能力,卻出現了一種怪現象——“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由于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對本國文化的英語意義了解不足,無法用恰當的英語來表達本國文化,這樣以來,就導致英語交際的缺失和低效,從而造成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
許多有一定英文程度的學習者缺乏對中華文化底蘊的了解,對于傳統文化中的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知之甚少,更有為數不少的學習者把令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譯名為Confucius,還有人鬧出把Mencius(孟子)奉為異國圣者而譯為“門修斯”的笑話。出現這種“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是因為在英語教學中,教育者過多加強了英美國家文化背景的教育,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滲透和影響,造成了學者不能足夠重視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最終導致了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偏低,更無法有效地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傳播給世界,進而無法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另一方面,存在另一見解,認為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學習本國文化,在本國文化的濃厚氛圍中成長,這當然是毋容置疑的事實。但我們這里探討的是如何將本國文化滲透進英語文化的教學中,即使學生在深刻了解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能夠準確的用英文釋義來傳達中國文化及內涵,進而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一過程也是更加深刻地領悟中國文化的過程。通過使學生不僅理解中國文化,也能在英語學習中靈活運用其背景,促使學生形成更加獨立的文化人格,構建起更加堅固的能夠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蝕的思想文化堡壘。這正是我們當前英語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
二、英語教學中加強對中國文化的滲透和領悟
祖先留給我們許多寶貴的財富——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其對全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維系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精神紐帶。但是,必須看到當前存在的不容忽視的現實,一些學生在大量接觸西方文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崇洋的思想,對本土文化產生不屑心理,認為的一切文化都是好的。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中,應該推進不同文化的相互滲透,但這些文化的相互滲透絕對不能演化成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文化入侵的一種手段和途徑。對此,英語教育者和學習者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當前英語教學中加強本土文化的滲透,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構建起更加堅固的能夠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蝕的思想文化堡壘,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妄自菲薄,始終保持自尊、自強。
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滲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用英語釋義中國文化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用英語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中圍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古國,對西方世界有著很強的吸引力,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際交往的增多,我們有責任在理解異國文化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領悟本國文化,更好地向西方國家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滲透正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2]。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加強中國文化滲透,使學習者有機會看到中、西方文化的異同,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本質,培養學生辯證的文化意識。在直觀的對比中,才能更加深刻地明白民族文化的深遠意義,認識到本土文化的發展需要堅守,需要揚棄,需要兼容并包,這樣文化才會相互交流,更加繁榮,而絕對不可能是單一的東方文化或西方文化統治世界,更不會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化統治世界。
三、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本土文化滲透的途徑
(一)調整英語教材內容,增加母語文化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教育者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語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使學生掌握如何準確地用英語來傳達中國文化。在教學材料中沒有體現其作用,結果造成了很多學生無法正視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從而不能掌握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當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遞,既無大綱,亦無教材,全憑師生們進行自我傳播,隨意性較大,也不夠準確。我國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論探討方面,沒有系統地可供一線教師參考的教材和資料,這就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不到這方面的訓練。因此,當前我們迫切需要在我國各類英語教材中,增加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較的相關內容。教材編寫者也應根據英語學習者的認知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將上述內容編寫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國文化讀本和教材中。這些讀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對照,也可以是全英語,要注重聽、說、讀、寫、譯等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并配備相應的音像、電子讀物,以增加教材和讀本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為中國文化的教學實踐提供客觀基礎和參照依據[3]。
(二)根據中,西文化的對比,組織英語教學
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了解目的語文化,還要加強對本土文化的理解,掌握如何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我國教學中可采用對比原則,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和理解能力。例如在介紹中國的哲學和宗教時,教學者可以把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精神作一對比,從而對西方的主流文化與中國的核心文化進行比較,使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特征和影響有更深刻的了解,充實他們的文化知識系統,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方詞匯和表達方式上的差異。例如“dragon”一詞在中、西方文化中差異很大,在中國人的眼里,龍被視為大吉大利的神靈,是吉祥幸運的象征。漢語中有許多詞匯來頌揚它,如:“龍騰虎躍”、“龍飛鳳舞”,但是,在西方人眼中,龍卻是勢不可擋的惡勢力的象征[4]。
(三)提高英語教師素質
目前,社會對英語的運用能力的要求逐漸增高,英語教學者不但擔負著語言教學的重任,還肩負著文化傳播的任務。英語教學者不僅應具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較強的跨文化意識,這樣才能在英語教學中成功導入本土文化,在教學中將這些文化和意識傳授給學生,使其轉化為學生的文化系統并運用于語言運用。同時,外語教師還需要能靈活的用英語來傳播本土文化,多用英語描述時事,增加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對英文的學習興趣。既要培養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也要引導學生樹立文中西文化的平等意識,培養他們用寬容的心態對待異國文化,以使他們在日后的對外交流中從容自如。為此,英語教學者應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不斷提高自身文化溝通能力,深入學習中外文化的精髓,廣泛關注新奇文化現象,拓展關于文化方面的研究領域,增強自己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綜合素質,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擔負起在英語教學中導人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重任[5]。
(四)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在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環境下,教師必須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渠道或途徑來獲取信息。為了更有效地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本國文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等多種方式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例如:開設學科內專題講座,聘請一些學科相關專家、學者對學生開展較為系統全面的英美文化的教育課程。在授課過程中采用循序漸進、英漢相輔的方法,以擴大學生視野,傳播中西方文化知識。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英文作品,如林語堂的《吾國吾民》(My Country,My People)、《中國的生活》(ne Chinese way of life)等。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引導學生觀看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電影,像著名導演李安的《推手》、《飲食男女》,鼓勵學生參加英語角、中國文化英語演講競賽等活動,豐富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識[6]。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滲透,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是培養學生辯證的文化意識的需要。正視當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嚴重缺失的現實,必須調整英語教材內容,增加母語文化;對比中、西方兩種文化,組織英語教學;提高英語教師素質,擔負中國文化傳播重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加強中國文化滲透。
參考文獻:
\[1\]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Oxford,New York:1998.
\[2\]姬京彤,宋莉.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輸入的問題與反思一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的調查報告\[J\].中關英語教學,2005,(3).
\[3\]陸全.論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5):84-86.
\[4\]李婭琳.試論跨文化交際中平等交流意識的缺失及對策\[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4,(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