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儒家文化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評價理論;介入資源;中英文體育報道;文化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4)02-0116-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32
1 . 史瓦茲跨文化理論
在近30年里,以色列學者Schwartz等人通過一系列研究,探討人類價值觀結構以及內容的普遍性,擴展了Rokeach的研究工作。史瓦茲價值觀理論因其全面性逐漸被學界證實并且接受。然而,不同的國家、個人和集體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史瓦茲在分析多位學者所提出的價值觀理論后提出了人類的三種基本要求:個人作為生物體的需求、個人對社會交流的需求以及團體需存活和擁有福利的需求(史瓦茲,1987)。他提出了57種價值觀條目,被歸為10種驅動力價值觀類型。該10類價值觀被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大類:對變化持開放態度、對變化持保守態度、自我提高及自我超越。在此之后,史瓦茲不斷深入研究以發現該10種價值觀之間更加深刻的聯系。他們分別是:
(1)自我導向(Self-direction):源自于控制和獨立自主的需要,是指行為和思考的獨立性。具體體現為創造力、自由、自主選擇目標,等等。
(2)刺激(Stimulation):為了維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水平的需要,體現在刺激、新穎和生活的改變中。
(3)享樂主義(Hedonism):個體感官上的滿足或愉快,來自于個體滿足和快樂的需要。表現為享樂、享受生活、自我放縱。
(4)成就(Achievement):根據社會的標準,顯示勝任工作的能力,例如成功的、有能力的、有抱負的、有影響力的,源自個體自我肯定需要及群體或集體互動的需要。
(5)權力(Power):指社會地位和名望,對他人和資源的控制。表現為追求財富、社會權利等,源自自控的需要和控制他人的互動的需求。
(6)安全(Security):體現為安全、和諧的社會關系的穩定。來源于個人和集體的需要,分為個人的利益和更廣范圍的集體的利益,表現在社會秩序、家庭安全、清潔等方面。
(7)遵從(Conformity):限制可能傷害他人和違背社會期望的行為和傾向,是個體禁止那些將會打擾和破壞友好交往和組織功能的行為傾向。該價值觀主要強調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的人交往中的自我限制,表現為服從、自律、尊師敬長等。
(8)傳統(Tradition):意義是尊重、接受文化或宗教中傳達的傳統和理念。傳統最初是群體所發展出的一套可以代表該群體共享的經驗與生活原則,之后被所有成員所認同。因此傳統價值觀表現的行為應該是集體團結的象征,獨特價值的表征以及生存的有力證據。傳統以宗教儀式、信念或行為準則等存在形式,在個體身上主要體現為尊重傳統、謙卑、奉獻等。
(9)仁慈(Benevolence):是指保護和提高經常與之交往的人的福利,起源于良好的組織交往、生物體聯合的基本需要。強調自愿關心他人的福利,如:樂于助人、誠實、責任、忠誠等。
(10)普世主義(Universalism):指為了人類和自然的福祉而理解、欣賞、忍耐,是個體與組織生存的需要。表現為對于社會和世界的福祉及對自然的福祉的關注,重視社會正義、平等、世界和平、保護環境等(史瓦茲,1992)。
2 . 評價理論
悉尼學派的Martin等人于20世紀90年代在系統功能語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評價理論。評價理論是對人際功能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延伸。其主要研究個人如何運用語言對事物做出評價、采取立場,以此達到調節主體立場甚至意識形態的目的。Martin認為通過告訴聽話人對某些人和事物的感受,說話人便可以利用評價資源達到協商和協調社會關系的目的。換言之,評價理論所關心的是說話人利用話語介入到語篇之中使語義隨說話人的立場而改變。體育報道作為一種對重大體育事件做出及時報道的媒體,本身就充滿了評價色彩。報道者通過凝練的語言、敏銳的判斷和互動的對話慢慢地以其自身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引導并逐漸取代讀者對于事件的判斷和鑒別。
2 . 1 介入資源
評價理論分為三個次系統:態度、介入和級差。本文利用介入系統來分析中美兩國的體育報道,從而解讀兩國報道對同一種事件的不同看法。
Bakhtin從語篇的對話性視角著手,提出了語篇的對話性概念。他指出所有語篇都是對話性的、多聲的,旨在用于調整作者對所言的承諾。這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后人,White(2003)受到Bakhtin等人的對話理論的影響,提出了介入的概念。“介入包括表明語篇和作者的聲音來源的語言資源,它關注的是言語進行人際或概念意義的協商的方式(White,2003)。”介入包括單聲(monogloss)和多聲(heterogloss)。單聲是指只提供了一種觀點,沒有公開承認其他觀點的存在的言語;相反,多聲則明確表示可能存在其他觀點的言語。Martin從對話的角度把多聲分成擴展(expansion)和收縮(contraction)兩個子系統。并且進一步定義了擴展和收縮。他認為擴展指的是話語中的介入為對話中的其他聲音或立場敞開了大門,它又次分為接納/引發(entertainment)和歸屬/摘引(attribution)兩個子系統;而收縮則意味著話語中的介入排擠或者限制了其他聲音和立場,它又分為否認/否定(disclaim)和公告/聲明(proclaim)。
3 . 介入資源在體育新聞當中的分布
本節運用評價理論系統下的介入資源對下載的共十二篇英文報道進行數據分析。所選的報道分別來自(China Daily)和(New York Times)的英文版。
3 . 1 China Daily對劉翔事件報道中介入資源的分布
介入分為擴展和收縮兩個子系統。擴展又分為接納和歸屬兩個子系統;與此同時收縮又分為否認和公告兩個子系統。那么各種資源在體育新聞中又是如何分布的呢?本節應用評價理論框架下的介入子系統對語料進行了數據分析。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擴展總數175,收縮總數63,分別占介入系統的73.5%和26.5%。
由表1可知,China Daily對劉翔事件的報道中,擴展所占的比例是73.5%,收縮所占的比例是26.5%。例如:
China Daily對劉翔事件的報道:
有來自中國田徑隊主教練馮樹勇的聲音:
“We all know that at the moment of taking off the tendon will sustain a lot of pressure. I think that is because in that moment it happened, so he could not make the movement (to jump over the hurdle).”Feng said.
“I really appreciate what he has done. When he tried to improve his ability every day, I know how tough that could be. It is not like everyone can bear such pressure, but he did it. So we think he is the best.”
“I believe all the Chinese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I hope all the fans can understand this, and that anything can happen. It happens to many athletes.”
同時,也有來自央視解說員和其他人的聲音:
His influence on the next generation could last for 10 or even 20 years. For Liu Xiang told the world that we Chinese could also become champions.
Usain Bolt, Jamaican star sprinter said “It must be hard for that to happen for the second time in a row. He is a great athlete.”
Yao Ming said “We got to know Liu Xiang when he won the gold medal in 2004. However, it was his dedication during the past eight years that has let us know what kind of person can be called a professional sportsman. We should cherish iconic figures like him. The Olympic is not all about gold medals”.
深入觀察發現,China Daily關于劉翔的報道主要采用的是接納和歸屬的方法,作者運用擴展資源,允許多聲的協調,表明作者不僅能夠提供還可以包容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接納和歸屬主要通過情態動詞(can; could; should; must),情態投射(I believe; I know; I hope; I think)等實現。表達了說話者的態度和協商的語氣,認為劉翔事件和所有中國人,所有劉翔的粉絲緊密聯系,他們相互依賴,相互并存。劉翔甚至會影響到我們下一代人。劉翔所取得的成就和每一位中國人緊密相連。因此,中國體育文化始終強調的是以集體為主體,突出的是精神,注重解決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這些都反映了中國體育報道體現的是集體主義價值觀,和諧統一、內向含蓄的文化特征。
3 . 2《紐約時報》對劉翔事件報道的介入資源分布
由上表可知,擴展總數64,收縮總數170,分別占介入系統的27.3%和72.6%。
由表2可知,《紐約時報》對劉翔事件的報道從不同程度運用了各種介入資源。但是收縮資源所占的比例為72.6%,遠高于擴展資源所占的比例,可見《紐約時報》當中普遍使用了表示否認的觀點排除其他人的聲音,讓讀者接受自己的聲音。例如:
來自中國田徑隊主教練馮樹勇的聲音:
Feng said that Liu is “not thinking about retiring ,” but it is surely too early to be making such definitive pronouncement.
“Liu Xiang will not withdraw unless the pain is intolerable, unless he has no other way out,” Feng said.
Feng speculated that Liu would not compete further this summer, but would return eventually.
Feng said, “Today’s result was not a perfect one for all of us. He has undergone great pressure from the press and great pressure from all of us.”
除此以外還有孫海平的聲音:
Sun Haiping said that Liu could barely stand before the race, despite the assistance of three doctors.
另一方面,《紐約時報》的報道當中也運用到了單聲資源。單聲資源指的是只提供了一種觀點,沒有公開承認其他觀點的存在的言語,主要是對劉翔個人取得的成績的一種肯定,強調了自我和個人的成就,與集體的依賴性較小。例如:
Liu was China’s hope for gold in the 100-meter hurdles, but his failure to qualify for the finals showed that he represented so much more. His goldmedal performance in Athens had made history won in a track and field event, Liu Xinag’s big breakthrough in track and field is not only for China, but all of eliminate a deep inferiority complex in Chinese people’s hearts.
可見《紐約時報》主要運用了否認和公告的表達方式,例如一些表示否定的詞(not; barely; unless)和轉折的詞(not only; but also; despite)意在排除其他人的聲音,使讀者接受并且認同自己的聲音。是以個性、個人為出發點,指出了劉翔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頑強和病魔戰斗的能力,他是一個武士,不會輕易倒下也不會輕易退役。與此同時,強調的是“人的精神”,突出和實現了人的主體性,并且把隱藏在人們心中的各種欲望釋放出來。所以,美國體育文化始終注重的是個人取得的成就,以個人生命力張揚為主體的價值觀意識形態。
4 . 結語
通過對《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的部分關于劉翔事件報道當中介入資源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出,兩大媒體對于同一件事情的報道是存在差異性的。與此同時,史瓦茲價值觀理論是可以解釋這種差異性。在《中國日報》當中接納和歸屬占的比例較大,允許多種聲音的存在,包容不同個人觀點和意見。強調的是劉翔事件牽動著所有的中國人,注重解決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維護和諧統一的氣氛。表現了中國體育文化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紐約時報》當中則出現了大部分的收縮資源,作者通過運用表示否定的詞和短語來壓制其他聲音,強調劉翔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為中國乃至整個亞洲所帶來的影響。注重的是自我能力的提高,和個人在體育事業方面所體現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參考文獻
Martin, J. R. & White.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New York: Palgreave Macmillsan, 2005.
Schwartz S. H.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J]. Advanced in Experiment Social Psychology, 1992(25).
Schwartz S. H.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critique and proposed refinement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0(21).
李戰子.評價理論:在話語分析中的應用和問題[J].外語研究,2004.
李戰子.評價于文化模式[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高揚生命意識,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關注客觀世界到越來越多地關注人自身,是人類發展的規律和必然。當代民族文化教育也應把關注人的發展作為這種實踐活動的終極目標。儒家文化強調對生命的敬畏和終極關懷,在生與死的問題上,以強烈的生命意識來通透死亡意識。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在孔子看來,生命的歷史綿延,并不僅僅是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的延續。生命同時又是一種廣義的文化生命。在談到孝的內涵時,孔子指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在此,“道”便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理想,無改于父道,則是繼承前代的文化理想,孔子以此規定孝,即意味著將生命之河的歷史延伸,同時理解為文化生命的前后相承。同時,儒家追求生命的不朽,主張必要時把生命奉獻給仁義和群體利益,以生界定死,探討了死亡的意義與價值。“茍利社稷,死生以之”(《春秋左傳》);“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歐陽修全集?居士集》);“死有重于泰山,生以理全者也;生有輕于鴻毛,死與義合者也”(《隋書?誠節列傳》)。今天我們倡導儒家的人生觀,有助于人們高揚生命意識,拓寬精神空間,形成積極有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強調社會整體利益至上,倡導見利思義,引導人們樹立正確價值觀。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告訴我們:不論在什么樣的社會形態里,要維系社會的安定、繁榮和進步,都必須處理好公與私、義與利、社會和個人的關系問題,這就需要人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強調整體利益高于一切,個體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個人只有在被整體所包攝、消融才有價值可言。儒家文化一方面承認人有道德和物質利益的雙重需要,承認功利與仁義的價值取向,如董仲舒認為:“天之生人也,使之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得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春秋繁露》)“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但另一方面,儒家形成了明顯的“重義輕利”、“先義后利”的價值模式。如,孔子以義利作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先義而后利”(《荀子?榮辱》);“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當前,這種儒家“先義后利”的思想有助于引導人們樹立關心集體、關心他人、誠而有信、樂于奉獻、遵守社會公德的正確價值觀。
倡導胸懷天下、報國忘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民族自尊心首先表現為對民族文化尊嚴的捍衛,民族自信心首先表現為對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賴,民族自豪感首先表現為對民族文化的崇尚。儒家文化提倡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修身、齊家、治國、乎天下”,其中“修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國家面臨外敵入侵的存亡關頭,人人都應承擔起救國救民的責任,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還要求人們把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強、百姓的福祉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如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說:“位卑未敢忘國憂”:文天祥被俘后,不懼威脅,不受利誘,高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都表達了為國分憂、報效祖國的精神境界,弘揚的都是一種個體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儒家文化飽含的這種濃郁的愛國情愫、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都是我們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資源。
關鍵詞:哲學;中國化;經濟全球化;儒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5-0113-01
當今中國哲學不可能離開兩大實踐背景,這就是:正在發展的全球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在日趨全球化的今天, 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必須高度重視民族文化, 把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作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徑, 為推進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偉業提供精神動力和支持。而建構當代中國哲學就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靈魂。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又有不同的角度,也可以說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一、哲學吸收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
一般認為,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既是封建宗法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 也是這個社會統治階層的思想工具。儒學價值觀系統中的一些基本觀念, 諸如仁愛、人本、太和、和諧、中庸、誠信等等, 是經歷了幾千年文化變遷和社會實踐而被證明有利于人類生存發展及社會進步的精神財富, 不但沒有過時,還具有普世性, 如能正確引導, 并賦予其時代精神, 不但將產生強大無比的精神力量和持久不竭的文化源泉, 也可以使其在當代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提升道德、裨益世道人心的實際作用。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 傳統的儒家學者都有“為天地立心”和“民胞物與”的宇宙情懷和人生理想。人類和自然界自然會建立一種協調關系, 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生態系統自然會形成一種優化平衡的狀態。儒家從“仁者愛人”的思想基點出發,其目的就是在道德觀念的基礎上, 使上下左右的人我之間實現心理上的互相溝通、思想上的互相理解、感情上的互相體諒, 從而建立一種協調、和諧的關系。
儒家文化中所蘊涵的上述諸多優秀思想、價值觀念以及包括佛家、道家等在內的傳統文化中的合理資源都應當在當代哲學體系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二、中國傳統文化借鑒哲學
我們不能孤立地強調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這樣容易使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孤芳自賞”, 并且存在著使中國化的文化價值闡釋走入誤區的可能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 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里所說的“文學”,其含義不是狹義上的文學作品, 而是泛指科學、藝術、哲學、政治等方面的文獻, 實際上是指我們所說的文化。因此, 中國化的文化內涵必然涉及到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互作用問題。我們衡量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的標準不僅應當著眼于對中國實踐的理論指導意義, 而且應當著眼于在世界研究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這樣, 我們就不僅應當關注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的思想所表述的的基本原理在中國實踐中的應用, 還要積極關注過去一百多年世界各國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開展積極的思想碰撞、學術交流和理論對話, 從而彰顯中國化理論成果在世界研究中的價值和地位。
三、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運用于中國的實際情況之中
作為一種世界哲學, 哲學是整個人類哲學智慧的結晶, 其中理所當然地包括中國傳統哲學, 尤其是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貢獻。馬克思曾經預言: 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時, 哲學對于其他的一定體系來說, 不再是一定的體系, 而正在變成世界的一般哲學,即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中國傳統哲學,尤其是樸素辯證唯物主義也構成了哲學得以產生和發展的重大的歷史文化基礎。作為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只有同各個民族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 轉化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才能真正發揮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關鍵詞】儒家文化 現代建筑景觀教學 “禮”與“樂”“比德與比興” 儒家美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TU-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3-0022-04
【Abstract】Based on th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to develop and use those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may give new meaning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The overall landscape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Li/Yue” layout, “Bi de” and “Bi xing”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constitut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aesthetic style, the traditional highlights of Confucianism is an important effect to moder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space design. The artistic beauty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harmony of the Confucian aesthetics.
【Key words】Confucian cultur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teaching “Li” and “yue”, “bi de and bi xing” Confucian Aesthetics
儒家文化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非凡的通融力,是現代建筑景觀空間設計教學研究的根基。現代建筑景觀空間設計作為人的一種生命本真的藝術活動,我們必須重新挖掘那些能激勵人心、滿足人們需要并運作良好的古代建筑藝術。現代建筑景觀空間設計教學給人一種情感教育,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加強景觀設計教學的藝術化,能潛移默化地加強學生對生活中美的感受和理解。因此,為了加強建筑景觀的藝術化,我們應該立足于儒家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研究現代藝術設計,用“和諧”理念指導建筑景觀藝術創作和教學。
一、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儒家文化的特征體現
儒家文化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過程中起核心和主體作用,其基本精神可歸納為: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等,這些對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傳統建筑景觀作為一種實用的物質產品,以其高超的技藝、獨特的風格和豐富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儒家文化中這些積極因素的影響,通過諸多方面的長期熏染,代代承傳,使全民族在思維方式、理想人格、倫理觀念、審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方面漸趨認同。中國建筑景觀設計從其誕生之初似乎就是按照這樣的特征及規律發展的,如清代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圓明園、蘇州留園等,這些往往是帝王及文人士大夫根據他們的審美情趣建造的“人造風景”。
“景觀”一詞沿用至今歷經了數次內涵上的擴展,受“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尊崇自然成了中國傳統景觀園林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審美觀念。崇尚自然、贊美自然、和諧自然,是中國傳統建筑景觀藝術教育一個永恒的主題。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應始終圍繞著“以人為本”的理念,特別強調儒家文化中的優秀傳統精神,應是長遠的、尊重自然的、維護生態的、切實的為人類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文化生存空間。
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研究本身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知識滲透的廣度可以概括為藝術、建筑景觀、人文、歷史、心理、地域、科技等方面的互相交融。優秀的儒家文化傳統是建構中國當代景觀設計文化的主要資源,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傳統儒家文化的具體豐富的內容及特征,并結合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使它不斷發揚光大。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現代建筑景觀設計與傳統儒家文化的當代轉換問題,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建筑語言簡練直率、對稱均衡,簡約筆直的外輪廓呈現出平衡與穩重感,充分體現了現代建筑的結構美,此次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則主要是從古代燦爛的文化遺產中汲取靈感,“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念,對理想社會人居環境的強烈憧憬在此得到了完美的表達。整個建筑的造型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意涵深邃,耐人尋味,如同超巨型積木搭建而成的中國館,從表面上看,是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斗懟閉庖淮統建筑構件和技術,實則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和諧觀,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國家館的設計無論整體與局部、個體與環境都達到了多樣統一的和諧效果,整體規劃大氣恢宏,細節豐富多元,每個環節都在關照國際性、現代性的同時,傳達出中華民族今與古、現代與傳統、創造與延承的總體意象。國家館建筑景觀設計的文化觀念、視覺符號、建筑語匯被有機的整合,中國儒家思想得以現代性的轉譯與當代表達。又如深圳萬科第五園現代建筑景觀設計、北京奧運主題現代建筑景觀設計等成功案例都是對傳統儒家文化進行分析、研究、衡估、揚棄及更新的發展。這種傳統儒家文化的當代轉換,就是傳統精神文化與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研究經過實踐選擇、改造和轉化的過程,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傳統儒家文化具有積極意義和當代價值。在對儒家文化與景觀設計觀念的系統轉換上,如“厚德載物”,指的是寬容精神,容人所不能容的美德,現代建筑景觀設計必須具有“厚德載物”的寬容品格,融合其優良部分并轉化成為適合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育發展需要的積極因素。
我們可以把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轉換過程歸納為:立足于中國現代建筑景觀設計的實踐教學,創造性地合理地開發、利用傳統儒家文化資源;在繼承本民族優秀的傳統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賦予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其新的內涵。優秀的現代建筑景觀作品,本質問題在于,既要了解傳統的文化歷史,也要認清時代文化趨勢,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美與博大,才能擁有一份精神與文化上的底蘊,并能更好的加以利用以彰顯現代建筑景觀特色。作為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方向,更應該是一種面向大眾的行為,而并非是滿足士大夫階層審美情趣的設計理念。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探索過程中,應該有符合我們時代的全新思路,符合現代建筑景觀設計的儒家文化理念。傳統儒家文化具有的強大生命力,是只有體現儒家思想內涵的建筑景觀設計教育才擁有真正的生命力,是只有體現儒家文化特征的設計教學才能真正給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歸屬感。
二、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的禮樂布局
中國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為核心的禮樂文化,中庸思想對中國古典藝術精神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在建筑、景觀園林、書法、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中庸思想具體物化為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連續性的文化,也是中國眾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精神和觀念。“禮”是指人通過自身的主體意識,同產生于自己意識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間的溝通,它起著一種社會規范整合作用。禮的特點是“有秩序”。在儒學的發揚下,禮就是等級、尊卑、上下老幼間溝通的中介,由于對王權的絕對有利,得到了政治上的加固。在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景觀設計風格一般都具有嚴格的空間秩序,講究布局的對稱與均衡。皇家園林和宮殿建筑是最具典型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建筑景觀,如北京的故宮,故宮是現在保存下來規模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宮殿景觀建筑,整個故宮的設計思想突出體現了儒家思想對中國建筑景觀的影響,以及封建帝王權力的森嚴等級制度。古典文人園林也同樣體現了儒家思想,如蘇州的拙政園,以此來寄托個人強烈的社會感情,使該景觀設計風格帶有濃厚的社會意義,從另外角度來講儒家思想為建筑景觀設計提供了一個較完全的理論基礎,對景觀園林設計最大的影響在于營造了一個整體化的氛圍。禮在發展中不但與方位、等級結合,還與“數”結合,中國古代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其中對建筑與景觀空間設計影響比較大的是“儒禮”這一套注重尊卑次序的觀念直接導致了禮制建筑景觀的出現,故宮、天壇等建筑就是其中的典范。
“樂”是指一種“和諧”的狀態,一種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在這里,樂不是指“音樂”而是泛指一種自由的理想,“樂”的哲學根源是“道”和“隱”。從對中國居住文化的影響上講,老子對“空”、“無”的重視,啟發了建筑師對景觀空間的認識。老子的哲學為中國獨特的居住形態――隱士生活提供了精致的思辨外殼,《莊子》則在老子“隱”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展,莊子思想體現了從避世轉為游世的轉變。這一變化對建筑景觀園林設計的影響是明顯的,特別是在以“靜”和“避”為主的園中園更是深受這種哲學的引導,在原始狀態下“禮”和“樂”應當說是揉合在一起的。其實禮與樂的區分有時候是模糊的,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概念經常是模糊的,禮中也有審美。但禮仍更多同社會的限制需要有關,樂中也有道德,儒家一直注意“樂以安德”使人安于禮法的作用,這對現代建筑景觀設計的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實踐中有兩個基本內涵,即禮制文化(權利符號)和隱逸文化(非權力符號)便可看成是禮/樂文化的二元對位,但在現代建筑景觀空間設計實踐中,這種二元對位實質上是統一的“和諧”原則之下的,不斷地互相作用,以達到對審美主體的“滿足”,使整體嚴格遵循了“禮樂”布局。
禮、樂對于中國人是如此重要,如孔子就將其所處的時代稱為“禮崩樂壞”。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十分注重這種禮樂的平衡,這種理念也充分反映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的形態上。以江南名園揚州的個園為例來分析:個園為清代鹽商于嘉慶年間所建,由于園子內多竹子,故取半個竹字為名。從這個園子可以看到士大夫園居生活中的園林的布局,園林的南半部分是以建筑、院落為主,均按軸線布置,在這里有明顯的尊卑次序,是“禮”的充分體現。從院落中間的火巷行至北端到達園門,這里修竹數桿,竹子間散置石筍象征“春山”,入園門東向有“透風漏月”廳,廳南有“冬山”之景,園門北的“桂花廳”位于園林中部,再往北“抱山樓”兩廳之間夾著一泓清水,東西各有“秋山”與“夏山”。在個園的后半部,建筑、景物雖然也是有組織的布置,但與南半部相比則明顯更加隨意與自由,個園南半部與北半部的明顯差異很好地說明了中國園林有“禮樂”布局的特征。與私家園林相比,皇室是國內最大的家庭,圓明園實際上是擴大的禮樂布局。圓明三園中圓明園從大宮門――出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九洲清宴這條中軸線及左右勤政親賢和長春仙館一起為園居生活中的“禮”區,而后湖景區、福海景區、北部景區則為園居生活中的“樂”區。長春園中從宮門區為“禮”區,外環景區和西洋樓景區則可視為“樂”區。綺春園中宮門連寢宮區(從南到北有宮門――迎暉殿――中和堂――敷春堂――后殿――問月樓)這條縱深達三百余米的明顯中軸線可視為“禮”區,余下到各處水島、園林可視為“樂”區。
以上案例在“禮”區里,院落是層層相推,是禮制的尊卑、等級及禮數等控制著建筑的形態,這種建筑形態的特征便是“秩序感”。在“樂”區中,由于山水樹木等自然景觀的介入,使建筑物呈現一種“自然”、“自由”的狀態,以達到與自然山水的和諧相處,這種“和諧”便是我們常說的“詩情畫意”,它是一種情景交融的過程,體現在因地制宜的亭臺樓閣、廳堂軒榭的布置和小橋流水、拳山勺水、四時花木的景物設計上。
三、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的“比德”與“比興”思想文化內涵
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實踐的創作主題從自然界中汲取靈感,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創意根基,把握創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識和自然氣息,使學生從身心上享受著大自然的單純、安詳、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讓儒家文化精神給學生以心靈的關懷。儒家思想,一般認為是以仁為根本、以樂為熏陶,注重人格的錘煉和品性的培養。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在傳統景觀園林植物配置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景觀園林中常用的“四君子”、“歲寒三友”、“玉堂春富貴”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
“比德”說是儒家的自然審美觀,它主張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體驗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鳥獸魚蟲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賞者的美感,也就是說與人的本質力量有相似的形態、精神的花木可以與審美主體的人(君子)比德,即從山水花木欣賞中可以體會到某種人格美。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之下,園林植物及其景觀設計中,總是以具有比德內涵的植物為首選花木。如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實踐中的植物配置中,松、竹、梅作為景觀設計主體植物的文化主題。松樹的豐姿雄態醉人千古,它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常青樹,不管冰凍風寒,依然蒼蘢茂郁,人們賦予它意志剛強、堅貞不屈的品格,與竹、梅一起比作“歲寒三友”,而予以敬重。孔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論語•子罕》);《荀子•大略》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堅強性格。竹竿節節挺撥,其蓬勃向上之勢,受到人們的稱頌,每當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時,竹卻能臨霜而不凋,可謂四時長茂,人們賦予它性格堅貞、志高萬丈的高風亮節和虛心向上、風度瀟灑的“君子”美譽,它與梅、蘭、菊、松一樣,既有出眾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愛,被擇入“歲塞三友”和“四君子”之列。梅花乃中國傳統名花,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具有清雅俊逸的風度美,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與“比德”傳統不同,“比興”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傳達某種情趣、理趣,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荊象征兄弟和睦、竹報平安、玉堂富貴、前櫸后樸等。總之,中國傳統園林景觀賞花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善用比興,賦予花草樹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內涵多是“福”、“祿”、“平安”、“富貴”、“如意”、“和諧美滿”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實踐中運用植物在“比德”與“比興”中被賦予的文化內涵,構成了現代建筑景觀設計造景藝術的特有的傳統審美方式。對自然要采取順應、尊崇的態度,人要與自然建立起一種親密和諧的關系,推崇天地自然之美,這種儒家思想反映在景觀園林植物應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儒家思想為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育提供了一個完全理性的理論基礎,決定了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基本風格走向。
四、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的儒家美學思想
1.制造等級的“禮”:莊嚴之美
“禮”是中國文化人倫秩序與人倫原理最集中的體現,儒家的倫理規范就是“禮”的秩序。“禮”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儀式、典章或規矩,后在長期社會發展中逐步演變為以血緣為基礎、以等級為特征的倫理規范,并滲透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等各種人倫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作為一種統治秩序和人倫秩序規定的“禮”往往把強調整體秩序作為最高價值取向。如呂彥直先生設計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傳統建筑風格,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進行創作,組群總體上保持著中國建筑離散型布局的基本特點,借鑒了傳統陵墓密切結合環境,充分突出自然氣勢的規劃思想和規劃手法,使中山陵組群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創造了宏偉、疏朗的遼闊氣概和崇高莊嚴的紀念品格,成為中國歷代大型陵寢的壓軸巨作。又如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民族文化宮等國慶十大建筑的設計,尤其是人民大會堂的整個建筑形體巨大,采用兩邊對稱,突出主體部分的嚴整布局。整座建筑壯麗、雄偉、樸素,同故宮建筑的威嚴、豪華、嚴格的等級規范既相區別又有聯系。十大建筑掀起的創作和建設代表了當時的高水平,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筑藝術的莊嚴之美。中國古代對自然的審美觀,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上的。古代建筑受儒家規范、禮制的影響,無論格局整齊還是氣勢宏大的建筑群體,布局和單體設計也都體現出一種莊重和威嚴之美。
2.“天人合一”:和諧之美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渾然一體”。認為宇宙的終極本體與人的道德原則是統一的,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格方是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關系的中樞,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所在,“天道”指自然界的現象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人道”指人應遵守的社會規范,儒家學說認為不僅要實現社會內部的協調,而且社會應與自然相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說,對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影響十分深刻持久,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二者處于一個有機整體中。在建筑中表現為追求“人――建筑――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追求建筑與自然的“有機”美,要求建筑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種“天人合一”的有機觀在建筑設計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①順應自然:即建筑景觀的布局與設計應順應地形、綠化等自然環境,達到人為與自然的協調。如我國的四大佛教圣地:靈隱佛地、岳麓古剎、南岳禪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環境與建筑風物和諧的“二重奏”。正如英國學者李約瑟所說:“中國建筑景觀設計這種偉大的總體布局早已達到它的最高水平,將深沉的對自然的謙遜的情懷與崇高的詩意組合起來,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機圖案。”②師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與自然達到統一。這一點在園林建筑中尤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內,意味著自然對人造環境的親昵。③因借自然:把自然的美景通過窗、閣、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一個臨江的樓閣可以出現“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正如計成《園冶》所說:通過借景可以“納千頃之,收四時之爛漫”。
3.“尚中”:對稱之美
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韻的道德美學原則,對傳統建筑的創作思想、建筑風格、整體格局等方面有明顯影響。傳統建筑文化在空間上的主要特征莫過于對“中”的空間意識的崇尚,大到都城規劃,小到合院民居,都有強調秩序井然的中軸對稱布局,形成了以“中”為特色的傳統建筑景觀美學性格。
如山東曲阜孔廟,堪稱中國古典廟堂的杰出代表,整座曲阜孔廟的平面布局,具有強烈的中軸對稱特點,其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軸線上,形成遞進的重復院落,中軸兩側是左右對稱的副題建筑,象征倫理的秩序。又如北京城以宮城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門到鐘樓長7.8公里的城市中軸線,正是這條當時為了體現倫理秩序與帝工禮制的中軸線,使北京城成為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杰出的范例之一。這條全世界最長、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以其獨有的雄偉氣魄穿過了全城,都是以這條中軸線為依據的。
五、結束語
儒家文化作為文化的載體滋生出其特有的建筑景觀精神,同時還飽含著“中國意境”的儒雅之氣,悄然而又深刻的引導著現代建筑景觀教育的美學。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內涵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戰略性意義,要“激活歷史,創意未來”,在對待傳統文化因素的時候不但要有所作為,而且還要敢于追求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創新。縱觀中國古代與現代建筑的發展,可以看到,表現具有古代中國人審美特征和自然觀的建筑,絕不僅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視覺感受以及一般意義上的對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還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儒家文化是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燦爛音符,它獨具神韻,成為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育的一種深邃而豐富的“生命”,并最終推動現代建筑景觀教育,創作出更多根植于儒家文化的土壤的現代建筑景觀作品。
參考文獻
1 西蒙茲、斯塔克著.景觀設計學(俞孔堅等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 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周易•坤卦》
4 《論語•庸也》
5 計 成著、趙 農注釋.園冶圖說[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89、98、210、243
6 鄭韜凱.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禮/樂布局”.載蔡強編《為中國而設計――第三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優秀論文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7 文震亨著,海 軍、田 君注釋.長物志圖說[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8 王海云.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J].云南工業大學學報,1998(3)
9 石孟良、衛 軍、萬 敏.中國現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語言[J].華中建筑,2003(2)
10 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而山東招金40年“煉”出的企業文化,就是“合”文化。
山東是孔子的故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時至今日仍有深遠影響。而山東人對儒家文化的理解,比中國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深入、更有感情。《中外管理》一行多次到招金集團就企業文化進行調研,發現該公司將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與企業的實際發展做了很好融合――與孔子家訓“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者也”糅合在一起,提煉出了“大道合行”的企業文化理念。現在,這一理念已經得到旗下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參股公司1.5萬員工的廣泛認同。
路東尚對大道合行的“合”還有一個非常樸素的解釋:“這個字,上面一個‘人’字,下面一個‘口’。我們的員工要吃飯,就得大家通力合作、合心、合力。”
而“合”文化在招金包括四個方面:合規創效、合智創新、合心共贏和合力共進。一個“合”字,如“定海神針”,把集團各方面的力量擰在一起。
“合規”才能“創效”
“合”文化,直白點說,就是企業員工在工作中展現的使命感、責任感、敬業和無私忘我精神等。這點在《中外管理》去招金的幾次調研中,感觸十分深刻。礦山開采本身就是一項艱苦的事業,需要企業員工有敢與天地斗的勇氣和魄力,這種精神一直伴隨著招金40年的企業發展。
如“合文化”之一的“合規創效”,即:符合規范、創造效益,看似簡實的“八個字”,卻是山東招金集團幾萬員工在40年的發展長河中,在自己的平凡崗位上用生命和智慧詮釋的“以企為家”精神。
關于“合規創效”的企業故事,在山東招金員工中不勝枚舉。比如2000年初甘肅一家與招金合作7年的礦廠,在退股清帳的時候,忽然耍起賴來,稱自己電腦壞了,所有數據全部沒有了,口頭報上來一些數據,讓招金以此清算。當時負責此次清算的財務主管兼審計李宜三當然不干,“這不符合清算規則!”看李宜三不肯罷休,對方竟然搬出四大編織袋的合作賬單,讓她看著辦。
合作方以為李宜三此時會選擇乖乖地在他們準備好的財務清單上簽字,可李宜三二話沒說,把賬簿從袋子里倒了出來,一張數據一張數據地對。十幾個夜晚的奮戰之后,終于將全部數據匯總出來。核算結果與對方提供的數據出入很大。
遇到這樣的“狠茬子”,合作商也傻了眼,忙調出電腦里“毀掉”的數據一查,與李宜三的核查相差無幾。對方見詭計未得逞,開始威脅李宜三,她毫不懼色,很平靜地回答:“這是我的職責所在。”
“合心”才能“共贏”
而“合心共贏”也是招金文化中的一抹亮色,因為合心才能合力,合力才能共贏。
就拿2001年成立的招金金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來說,是董事長路東尚看到未來礦山軟件的前景,不想在未來的某一天受制于人而成立,是當時是礦山行業的第一家軟件公司。但是創業之初一窮二白,幾名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來招金應聘,看到辦公室里幾臺老舊的計算機,非常失望。打算第二天一早坐火車回去。當時的總經理姚衛東,像家長一樣,與同學們談心,談金軟科技的未來……第二天,姚衛東還冒著大雪騎著摩托一早趕來送站。
“你們這些孩子大老遠來的,雖然沒有相中我們招金,我總得把你們送上火車才放心。”滿身雪花的姚衛東一邊幫著拎行李,一邊說。此舉感動了一直猶豫的河南小伙兒張進強。他毅然留下,后來他成為金軟科技的技術骨干,后被輸送到其他礦上負責信息化系統建設。
“他人好,待我們像老大哥一樣。”金軟科技的員工這樣評價姚衛東。他在企業內部營造的家庭般的和睦關系,通過“合心”把大家擰成一股繩,促進了金軟科技的迅速發展。從兩三人的小公司已經發展到七八十人的規模,而金軟科技也成為招金集團盤子中的重要一份子,支持著招金各個子公司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合心共贏,而合力才能共進。正所謂,“一把筷子難折斷”,在招金則體現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和以企為家的員工共建。
2010年,招金金亭嶺礦業倡議全體職工對患病的同事王剛進行捐款救助。
就在大家紛紛解囊相助時,從四川來招金打工的農民工何必光也擠到了工作人員面前,掏出一張疊得整整齊齊的50元錢,交給了工作人員,并在留言薄上寫下了“祝早日康復”的寄語。
何必光背井離鄉,掙點錢不容易,工作人員善意地勸他不要捐了。他卻非捐不可,激動地說道:“在招金這么多年,沒少得到公司的關心……這些,我都記著吶,忘不了的。我就想為招金多做點兒事!”
再提奉獻精神
招金的和合文化以及招金的故事并非轟轟烈烈,道理也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其間的哲理卻是樸素中蘊含的“大道”。“大道”,按路東尚的理解,是壯大企業經濟實力之道,更是振興中國黃金產業之道。
最近走訪企業,不少新興行業的企業中層管理談起企業文化,都認為再提奉獻精神已經過時了,認為在西方管理盛行的績效考核橫走天下的今天,以奉獻精神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已不再有市場。
而《中外管理》一行多次來山東招金調研,卻發現該企業的發展壯大卻繞不過這兩個字――奉獻,千千萬萬員工“以企為家”,他們的默默奉獻和強烈使命感,撐起了企業的脊梁;無數忘我的奮斗者的小光芒組成招金熠熠生輝的“金字招牌”。
當然,在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今天,講奉獻并非不講經濟利益,而是強調勇于擔當的企業精神內核。在企業經營遇到無解問題時,不怕吃苦敢于鉆研;在企業利益受到威脅時,敢于挺身而出不懼邪惡勢力……而這點,在招金的發展中體現尤為明顯。
對此,筆者也與許多企業家進行過探討,隨著中國社會利益格局和價值取向的變化,企業有必要對奉獻精神的價值實質,進行理性的重新思考,以使這種精神在新時期繼續發揮引領企業員工的價值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