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影的藝術價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金陵十三釵》;希望;人性;好萊塢化
電影《金陵十三釵》以1937年為背景,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那個全城陷落生靈涂炭的時刻,只剩十來人的教導隊在李教官的帶領下英勇犧牲救出了一群女學生。幸免于難的女學生與偶遇的殯葬師一起躲進還未被占領的教堂。與此同時,一群秦淮也避難至教堂。她們之一的玉墨請求殯葬師假扮神父借機帶大家逃出南京城。教堂并沒有想象中的安全,日本侵略者很快蜂擁而至。面對日軍所謂參加慶功宴的要求,這些人開始面臨生死抉擇。為了保護才十三、四歲的學生們,秦淮們為自己唱了最后一首《秦淮景》后慷慨赴死。
一、彰顯死亡與新生的主題
毫無疑問《金陵十三釵》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張藝謀式電影。其慢搖鏡頭的使用,大量色彩的鋪陳,處處都突出了作品的特色。教堂頂端的彩色玻璃、們香艷的裝束、被摔碎鏡子的流光……在色彩方面張藝謀仍舊是一如既往的無比自信,光影世界里的這一切不輸于《十面埋伏》的舞動。在這里,先不談張藝謀對于這段歷史的處理。僅就其作品本身而言,張藝謀力圖通過《金陵十三釵》講述救贖主題,這也是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之所在。女學生一直是影片中所有人物的保護對象,包括李教官帶領的教導隊、身為殯葬師的假神父、教堂伙計以及那群被女學生看不起的。就表面而言,女學生是所有人的救贖對象,然而進行深入探究不難發現,所有人通過拯救女學生性命完成的是自我救贖。
(一)殯葬師的精神救贖
殯葬師米勒是影片中的中心人物,所有的救贖都是以他的存在為前提的。然而,他并不是一開始就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現的。從他初入教堂的種種行為可以看出,他只是一個放蕩不羈、落魄無奈的美國人。面對戰爭,他無力做出任何反抗,連順從也顯得手足無措。影片最初,面對日本士兵的追殺,他只能一味逃跑。眼看無法逃避的時候,他拿出那張滿是英文的布,緊張地解釋自己是美國人不是士兵。即便是這樣,他仍舊難以逃脫被殺的命運。這也是米勒最初的形象,等待救贖。他的幸運幫他逃過一劫,和兩個學生一起來到教堂。在教堂里,玉墨希望利用米勒美國人這一身份幫助大家。很明顯,米勒一開始是不答應的。然而在面對隨后出現的日軍時,米勒意外發現他身上的牧師袍有可以助他保命的功能。隨著一個女學生在他面前慘死,他開始試圖拯救女學生。
當米勒的心理轉變之后,他逐漸以一個救世主的形象出現。利用女學生父親帶來的工具修好卡車,與玉墨談心解開心結,用別扭的笑顏安慰學生……從這一切行為來看,米勒是所有人的救世主,然而探究米勒真正的內心,可以發現他拯救的其實是他自己。在戰爭背景下,米勒只是一個麻木的逃亡者。即便是“從小接觸天主教,但也只是在喝醉時才會說禱告詞”,更別說他對真正的神父根本不存在哪怕一點點的敬意。不僅僅是在西方生活的落魄遭遇造就了米勒,還有戰爭的洗禮,使他不得不麻木。面對只能依靠他的女孩以及女人,他的人性意識開始覺醒。在拯救學生生命的過程中,其實也是米勒的一個自我拯救。他為們化裝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他精神上對天主教的皈依。米勒最終帶領女學生勝利大逃亡,可以說是這場皈依的完成。殯葬師真正成為神父,完成自我的精神救贖。
(二)們的自救
秦淮代替女學生走向不可避免的結局,無疑是本片最大的賣點和催淚點。秦淮們為了改變“商女不知亡國恨”的世俗看法,去做一件“有情有義”的大事,因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死。在前期宣傳中,電影的相關主創人員無一不為們的行為打下“舍生取義”“愛國主義”等烙印。《金陵十三釵》出品人張偉平在接受《瞭望》周刊的采訪時說到:“這部電影是以‘救贖’為主題,這個主題在全球能夠引起共鳴、達成共識的,又有二戰的大背景和人性的光輝,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人性的力量是巨大的,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是弘揚了舍生取義。為了別人犧牲自己的精神,這是一部愛國電影。”
《金陵十三釵》的主旨是什么?相關創作人員真的表達出他們想要表達的主旨嗎?要分析這一問題,首先應該分析“救贖”一詞的內在含義。所謂救贖是指使罪惡的人或物脫離出來,強調內心的悔改,精神的升華。縱觀整部影片,有罪的人并不是最后活下來的學生,更不是米勒。那么,很明顯秦淮犧牲自己的行為不能定義為“救贖”。因為她們并沒有“使罪惡的人或物脫離出來”。在敘述影片的時候只能說秦淮“拯救”了女學生們的性命,并不能說她們使女學生們獲得了“救贖”。
從某一程度來說,秦淮犧牲拯救的不只是女學生,而是另一個自己。從影片的敘述中可知,玉墨并不是生來就是的,她在十三歲的時候,也是一個學生。在教會學校學習六年,英文成績是全班最好的,被同學們稱為“女王”。玉墨在十三歲以前的人生是明媚而鮮艷的。隨著歲月的轉變,她的人生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在教堂里看見十三歲的女學生書娟,玉墨說“我曾經和她一樣”。在這里,玉墨看見了另一個自己。她救了書娟,其實也是救了曾經的自己。書娟就是她的希望,她的犧牲其實就是自我拯救,為自己留下渺不可及的希望。
一、渲染背景氣氛
電影主要是通過畫面向人們展示其主題思想,而有音樂襯托的電影畫面更加生動。隨著電影中音樂元素的添加,電影配樂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音樂與電影的結合已經達到輝煌的時期,音樂為電影帶來了魔力,讓觀眾在音樂所營造的電影世界里享受到美好的畫面與無限的想象。音樂對電影的襯托作用主要體現在其營造的背景氣氛,有效地彌補畫面所不能充分表達的東西,主要體現在:
1.渲染環境氣氛
電影中的音樂基本上會有一條基線,圍繞整部電影的主題所表達的一種感情設置一個基調,也可以成為大背景音樂。另外,根據需要烘托的局部氛圍,用不同曲調的樂譜進行襯托。不同題材的電影,其背景音樂也有著顯著的不同,一般戰爭題材的歷史劇采用沉重、厚實的音樂做背景,而青春昂揚的勵志類電影則會采用青春、明快的曲調來渲染。無論是采用什么形式的音樂,其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和烘托整個電影的環境氣氛,在電影的情節與觀眾之間架起一座溝通視聽和感情的橋梁,充分展示出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呈現給觀眾最本質最美好的作品。
2.渲染時代氣氛
不同時代的電影需要不同時代的音樂來搭配。電影自身的產生和發展史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音樂的發展也不例外。電影史有著深深的社會烙印和時代的特征,在電影發展的初期,尤其是有聲電影產生之后,當時的電影配樂技術還比較落后,根據當時時代的特征和需要,編排革命需要的激揚、奮進的曲子搭配在電影中。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電影穿插的音樂形式多樣,內容也非常豐富,極大擴展了電影的內容表達方式。尤其是現代電影往往在音樂上狠下功夫,用音樂提升整個電影的品質。一部電影作品通常會編配多個不同的音樂形式,或憂傷、或舒緩、或激揚、或感慨,猶如人生經歷的酸甜苦辣,在人們內心引起感情的共鳴。同時演繹現代人的生活,反映這個時代的主題精神。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心理
電影畫面主要是通過人物表演呈現給觀眾,這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展示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音樂所表達的東西所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抽象的音樂通過人們的聽力與想象力,勾畫出更加生動的人物形象,另外通過不同的音調進行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充分顯示出人物在情節變化中的性格和思想變化。人物形象是電影中的靈魂和主線,主要是通過發生在人身上的事和變化進行主旨的表達,因此,在絕大多數的電影中,人物伴隨音樂的出場或者情景的變換,其思想或者感彩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在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中,不同場景的音樂刻畫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變化,在男女主角甜蜜地依偎在甲板上時,優美、甜蜜的音樂表達出兩人內心無限的甜美和對愛情的珍惜。在影片的最后,意外發生時,悲戚的音樂在此時顯得那么無助、哀傷,所有的情緒此刻集聚在一起,猶如世界停止呼吸,時針停止轉動,人是多么渺小,只能在悲傷的音樂中想象和留戀男女主角之間的珍貴愛情。尤其是經典電影,往往聽到電影中的音樂,自然而然會聯想到電影中動人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猶如在腦海中放映。音樂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內心思想的表達方式是難以用語言表達或展示出來的,正可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跟隨音樂的旋律能使人聯想到電影,想象出電影中的人物與情節,這就是音樂帶給電影的力量,音樂的烙印深深地刻在電影的發展史中。電影音樂的另外一個重要功能即抒情作用。通過抒情曲調在電影中的穿插,表達人物內心的各種情緒,刻畫人物內心無法用肢體和言語所表達出的情感和思想,同時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為電影增添空間感。音樂能夠刻畫出人物豐富的內心感情,增強影片感彩的濃厚感,并在故事與人物之間形成一種天然的連接,推動故事的發生和發展,在觀眾看來,不再單純是一部作品,而是社會現實生活的某一個角落。電影之所以被稱之為藝術,正是由于其反映社會現實而又高于現實,超越現實需要藝術性手段進行雕飾,而音樂是其藝術性手段之一。
三、連接分鏡頭,組合電影整體
電影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高于現實生活,是社會關系的藝術表現。但與社會現實生活不同的是,電影是由許多個分鏡頭通過隱形的線索組成的,電影的主題即為這條隱形的線索。但電影的各個分鏡頭并不是簡單地組合成一個整體,簡單相連的電影鏡頭是干癟的、索然無味,甚至是無厘頭的,需要音樂將分鏡頭連接在一起,這是音樂的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電影所拍攝到的鏡頭的空間是狹窄的,需要擴充空間感、立體感。音樂是無約束的,可以彌補畫面的局限,甚至有些電影跨越相當長的時代,從古至今,音樂在此過程當中發揮了重要的連接和貫穿作用。著名的電影《集結號》,主要的一條主線是由號來連接的,音樂在其中也是以號開始,每個時代需要各自時代的音符。品味其中的音樂讓人回到那個記憶久遠的年代,品味那個時代獨有的韻味。
關鍵詞:價值體現;主觀情感;空間構成;光線;色彩
中圖分類號:J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4-0143-01
一、電影藝術中的表現元素
所有的光線都有自己的顏色,并且任何色彩的生成與變化都離不開光線。電影藝術的創作構思和藝術表現,始終伴隨著光線與色彩魅力。所以,光線與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并且,光線與色彩是影視語言中最關鍵元素,同時是最能直接影響觀眾情緒的元素。
影片《霸王別姬》是對老北京的文化符號與文化理想真正實在地文化展現,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電影。經過時間的沉淀,依然是屹立在中國電影史上無法替代與超越的經典。影片的成功離不開光線與色彩的巧妙運用。
二、光線在電影藝術中的價值體現
(一)逆光勾勒人物輪廓
逆光照明下通常背景非常亮,能突出在暗背景中的人物的輪廓線條,形成暗背景、亮輪廓、暗表面的強反差畫面。因而,逆光照明也成為豐富畫面色彩、創新畫面造型的有效手段。
影片在師兄弟兩人時隔二十年重逢的情景中,使用逆光照明的手法,在體育場入口處有一束強烈的光束,照在人物背部,凸顯出人物的輪廓,弱化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而影片的悲劇色彩在此處埋下伏筆,給觀眾造成一種強烈的情緒反差。
(二)頂光表達人物情緒
頂光是來自被攝對象的頂部的光線。頂光照明下的人物,頭頂和肩膀會被照亮,而腿部幾乎接觸不到光線,此時光線似乎具有了一種神圣的力量,因此也被稱為上帝之光。
頂光照明是舞臺照明中最常用到得一種照明方式,當師兄二人站在舞臺上,一束白色光線從頭頂垂直照射下來,人物只有輪廓的剪影效果,地面的影子被拉長,遠景景別模糊了兩人的具體行為,此時光線作為一種情緒元素而存在,通過視覺刺激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扭曲。光束的形狀讓觀眾感受到孤獨與無助,悲傷情緒油然而生。
三、色彩設計在電影美術中的意義
影片通篇運用黑色、白色、紅色和藍色四種色調,分別表達不同的情緒與意境。其中紅色暖調多數描繪人物心理上的溫暖和希望出現的積極情緒;藍色冷調多數表達人物內心及身體上的冰冷感受和人性喪失的消極情緒。
(一)紅色暖色調
紅色是人們最早命名的眼神,在世界語言中都是最古老的顏色命名。紅色也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甚至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象征喜慶、祥和與熱鬧。
影片通篇使用的紅色都是略帶灰暗的紅色,但意義不盡相同。當小豆子手被打破時,師兄與其惺惺相惜,此時場景中紅色的燈光和兩個人模糊的側影,營造出一種溫情又曖昧的氛圍,紅色的暖調象征著兩人感情的升溫。
(二)藍色冷色調
透視是對空間的想象,而借助眼神可以達到對透視的想象。一種顏色看起來越近,它的色調越暖;看起來越遠,它的色調越冷。紅色從近處看才顯得亮;離得遠時,它看起來發藍。與其他顏色相比,藍色更受人歡迎。
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藍色冷色調描繪,并且象征著不同的意義。小賴子去世之后,畫面的色調變成了藍色冷調,此時冰冷的藍紫色充滿整個畫面,暗示了人物內心的寒冷和悲傷,也象征著世道的殘酷和艱辛,以及人情的冷漠。
四、結語
影片《霸王別姬》將傳統的中國紅處理成略帶灰暗的色調來表達人物內心的壓抑和痛苦的感情,將寒冷的場景處理成冰藍色,擴大了對冷的表現,同時對觀眾的心理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因此,光與色的配合使用使整部影片達到了難以逾越的藝術高度。
在電影的世界中,色彩也非常重要。當電影由黑白片進入到彩色片時代,電影的畫面表現有了質的變化。色彩已成為電影表現構成的重要元素,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影中的色彩占據了電影空間構成的主置,因為它不光具有還原對象客觀面貌的再現功能,而且更多地具有傳達不同主觀情感的表現功能。因此,光線與色彩是影視語言中最關鍵元素,也是電影藝術的價值體現之所在。
參考文獻:
摘要:模糊數學在環境質量評價應用中存在計算思路相同,而模糊集的建立、隸屬度以及權重的確定等方面存在多種不同的方法。通過分析這些異同點,為今后模糊數學在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和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模糊數學,隸屬度,權重。
Abstract: fuzzy mathematics in th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calculation thinking is same, and fuzzy sets, the establishment of membership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weigh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future for the fuzzy mathematics 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fuzzy mathematics, membership, the weight.
引言
模糊數學是一個新興的數學分支,它應用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等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和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難以定量化的模糊概念,使過去那些與數學毫不相關或關系不大的學科都有可能用定量化和數學化加以描述和處理,從而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滲透力,使數學的應用范圍大大擴展。
從模糊數學相關論文中可知:模糊數學自身的理論研究進展迅速;模糊數學目前在自動控制技術領域仍然得到最廣泛的應用,并在計算機仿真技術、多媒體辨識等領域的應用取得突破性進展;模糊聚類分析理論和模糊綜合評判原理等更多地被應用于經濟管理、環境科學以及醫藥、生物、農業、文體等領域,并取得很好效果。
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模糊數學在環保領域的應用越來越頻繁,特別是在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如何使模糊數學在環境質量評價的應用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計算結果更符合實際情況,因子集的建立、隸屬度以及權重值的確定至關重要。
應用差異
從所查文獻得,模糊數學在環境質量評價中應用的不同占主要集中表面在因子集建立、隸屬度的計算以及權重的確定等三方面,以下將分析介紹。
因子集建立方法的比較
同一環境因素,如選用不同的因子集進行評價,所得出的評價結論可能完全不一樣。因此,如何正確選取評價因子進行因子集的建立,對于采用模糊數學法進行環境質量計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所查找到的文獻來看,因子集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查找相關資料。如林建元等人采用模糊數學對工業園區環境質量評估方法進行研究時,綜合各方面相關之評估項目及指針,以作為建立適合國內工業園區環境質量評估項目之參考,由此擬出出適用于國內工業園區之環境質量評估階層體系,該體系參考了蔡世祿(1997)等人的相關資料。該工業園區環境質量評估階層體系表中,標的層的建立原則主要考慮為項目彼此關系相互獨立,而在涵蓋的內容范圍上,除了實質環境質量的條件之外,并加入了周邊環境設施的可及性、區內公共設施的充分性與便利性、環境的安全性與美觀性、以及屬于非實質環境條件但具有深切影響的管理維護項目,主要目標除了在提升工業區的環境質量,更強調其因應未來朝向生活化、多功能的目標。
(2)根據環境的實際情況選取。如張俊棟等人采用模糊數學法對黎河店水源地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時,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取地下水總補給模數、降落漏斗、污染指數、礦化度和總硬度5項因子,能夠較真實、客觀地反映當地環境地質質量問題。又如,丁匡平等人采用模糊數學法對甌江流域麗水段水質進行評價時,根據麗江市環境監測中心對甌江流域麗水段歷年水質監測的實際情況,選取DO、BOD5、CODMn、酚以及CN等5個主要評價因子進行因子集的建立,較好地反映出麗水段的實際情況。
(3)專家征詢法。如蘆偉等人采用模糊數學法對廣西柳城縣農業生態環境進行調查時,在確定生態資源、人類驅動以及系統響應等3個子系統作為一級指標,本著可持續性、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在征求當地專家意見的前提下,又兼顧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特征情況下,共選取了17個二級指標,對當地農業生態環境進行綜合評價。
(4)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建立因子集。如我們接觸到的書本上的例題,是選取國家相關規定進行因子集的建立。現國家對部分區域、流域、湖庫等有特殊要求的,如對水體富營養化的水體,特別提出了磷等要求;又如,國家確定的總量控制指標,如水體中的COD、NH3-N,大氣中的SO2、煙塵以及工業粉塵,固體廢物量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因子集建立的基礎。
以上各種因子集建立的方法雖然具體操作有所不同,但總的來看,都從需要評價的環境特征出發,盡可能地貼近當地實際情況。無論選取何種方法進行因子集的建立,都應與區域環境特征相結合。
隸屬度的確定
模糊綜合評價的核心是建立隸屬函數,而模糊隸屬度的確定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操作難度較大,有時根據人的經驗不同,建立的隸屬度函數就不同,這有可能影響評價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因此,在實際評價中應盡選擇符合實際情況的方法,建立合理的隸屬度函數,從而提高模糊綜合評價的準確性。所查文獻中,隸屬度的確定主要有以下三種常用方法:
(1)降半梯形法建立各評價因子的線性隸屬函數關系,對表示環境質量的每個評價因子以隸屬度進行單項評價,從而構成了模糊關系矩陣。這是在環境質量評價中最為常用的隸屬度確定方法。
(2)三角模糊數以及反模糊化明確值求法
林建元等利用三角模糊數以及反模糊化明確值求法,可知各等級語意標度所對映之三角模糊數,和經計算所得之反模糊化明確值,再求出兩明確值間之平均值,則可作為隸屬函數劃分等級之個邊界值。
由各環境質量影響因素之評價值,經隸屬函數之轉換,可得出各因素所表現之等級影響,表示為,求出由各影響因素對個評估等級的,即構成隸屬函數值矩陣,或稱評定矩陣R:,由此進行綜合評價。
(3)專家打分法
朱照宇等人在確定廣東沿海陸地表層地質環境綜合質量評價過程中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值時,采用專家打分法。如確定出地震活動0.15,活動斷裂0.25,地形起伏度0.10,斜坡坡度0.15,沖溝切割密度0.10,水土流失程度0.05,崩滑面密度0.05,土體承載力0.10,地裂縫面密度0.05。盡管專家打分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但由于地質環境影響因素復雜性和因子邊界的模糊性,這種經濟判斷反而更可靠。
權重值的確定
權重值的確定方法較多,權重值的確定將直接影響計算結果,因此,權重值確定的準確性要求不亞于評價因子集的建立。從查找的文獻中,可得出以下幾種在實際操作中應用的方法:
(1)在對農業生態環境定量評價過程中,蘆偉等人以層次分析法為基礎上,同時廣泛征求當地專家領導的意見,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經反復討論和研究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值,達到既減少主觀性,提高客觀性,又兼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
(2)環境質量評估影響因素之權重的求取,有采用德爾菲(Delphi)法以調查統計專家的意見,求得其一致性的權重;另一種則是直接由研究者主觀判定之權重,兩者皆可統稱為專家定權法。林建元等人的研究則預期透過調查統計工業園區從業人員(即環境使用者)的意見,經層級分析求得權重。
該研究由于樣本數多達500份,基于經濟考慮,調查方式并不是采取要求從業人員對八項因素進行兩兩比較,以決定其相對重要性,而是在問卷中加入一欄目,由從業人員判斷八個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次序,最重要者為1,次重要者為2,依次排列,再由此計算出各因素排序數之平均值。該值反映出工業區從業人員對整體環境質量影響因素重要性之判斷,值愈小者表示愈重要,反之則愈不重要。這種調查方式是考慮到讓受訪者有較不復雜的回答模式,以增加有效問卷的回收率,同時,后續的統計匯整工作也較為簡便。吳碩賢(1995)認為采用重要性排序之平均值,以簡化的AHP方法求取權重,其結果和兩兩配對比較的結果,可能有些許差異,但總的趨勢是一致的。
(3)張俊棟等人則采用超標加權法計算權重值(反映污染物超標的定權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如計算結果出現大于1.0的情況,按照模糊數學評價方法,對計算結果做歸一化處理,使其在(0.1)區間內,公式如下:
根據計算結果,建立模糊權重向量。
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法的共同點
盡管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應用有著很多不同的方法,受各種主觀因素以及客觀因素的影響,但在應用過程中卻有著共同的思路。
采用隸屬度的概念來表達客觀事物是模糊數學的基點,以此來研究眾多模糊現象。采用模糊數學法對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均是通過建立模糊子集、隸屬函數以及權重集,再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從而得出最終的評價結果。
結束語
模糊數學法在環境質量評價中得到較廣泛的應用,已獲得了有益的結果。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用與當地環境特征最為相符的方法進行評價,這樣才能得到較合理的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 吳金平,繆旭東.建模與仿真中“權”的確定方法淺析,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新進展――第6屆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01:277-284.
[2] 楊綸標,高英儀.模糊數學原理及應用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3] 石驍,石廣仁,張慶春.模糊數學和灰色理論綜合評判效果對比J.石油勘探與開發,2002,29(2):84~85,116
[4] 陳守煜.工程模糊集理論與應用.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11
[5] 趙躍龍等,脆弱生態環境定量評價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學,1998,18(1):73-79.
[6] 蘆偉,周寅康,彭補拙,廣西柳城縣農業生態環境的定量評價,農村生態環境,2003,19(4):45-48
[關鍵詞] 電影藝術鑒賞 大學生 人格 主流價值觀 構建作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31
電影藝術因其無所不及的內容及其身臨其境的精神性生命體驗,而成為最大眾化的藝術形式之一,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充分利用好傳媒影像,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工具與手段,而在高校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利用好電影藝術鑒賞這一藝術媒介所發揮的作用,遠比傳統的教育方式具有更實質性的作用與深遠影響。關鍵在于如何在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充分利用好這一藝術媒介。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未來的生力軍與接班人,在高校中除了對他們知識能力的培養外,對其人文素質的提高、健康人格的構建同樣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人格現狀描述
大學生是較為特殊的青春團體,其人格的發展正處在一個不斷認知與構建的動態過程中。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大學生人格是健康向上的,他們具有積極的社會參與意識,有社會使命感與倫理正義感,在大學相對獨立的成長階段,他們既注重物質需求,又崇尚精神向往,并迫切地追尋著個性的獨立與自我價值的確認與實現。然而,在對大學生精神風貌給予正面肯定同時,必須看到他們存在的問題同樣是非常突出的,這些問題正亟待高校素質教育采取積極的手段加以干預。
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物質條件不斷豐富的條件下,各種社會問題,家庭問題、價值取向問題等,不斷呈現出與傳統價值理念的碰撞,甚至相悖,尤其是社會中許多有悖道德倫理行為現象的大量出現等,這給正在形成獨立人格的大學生帶來諸多負面影響。一種自我保護意識與自我“個性”的確立正在成長為大學生天經地義的價值理念,狹隘的內心精神正在使他們成長為“自私”的一代,尤其在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物質誘惑,情感困頓時,這些閱歷尚淺,思想相對單純的大學生,在個人情感世界與物質壓力的誘惑中,容易出現失掉自我,喪失判斷力,思想行為走向片面與極端。輕易放棄或剝奪他人“生命”已經成為高校嚴重的社會問題。如2010年9月初,貴州某高校開學初,便有女學生由于失戀而跳樓自殺;多年前的馬家爵事件;還有由于家庭、生活、學習、愛情等方面的各種原因,幾乎所有的大學每年都會出現精神分裂的學生等等,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我們必須冷靜地看到造成這些現象除了社會的原因外,與大學生正在成長中的脆弱人格極具關系。
大學階段學生的人格形成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第一,人格主體的不成熟。第二,人格成長的多因素影響。[1]在這個階段,大學生從家庭走出,過著相對獨立的生活,這是一次從中學階段到大學階段徹底的從心靈到相對自由精神的轉型期,他們迫切地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與成長。然而,由于主體心智的不成熟,各種社會因素、價值理念、多元文化的影響與干擾,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使之對自我的認識、反省、評價、目標追求,處在前所未有的矛盾與困惑中。開放的社會環境,已經成就了他們自由、平等、獨立、競爭的人格個性,但多元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金錢觀念,又干擾了他們內心的精神渴望,這是精神價值最為痛苦的一代。但任何因素仍不能完全掩蓋當代大學生內心深處崇高的精神渴求,他們渴望對自己內心深處理想價值理念的確認。因此,在此階段,對極具可塑性的當代大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人文關懷的引導、培育,具有積極的人格健康干預與極為重要的構建作用。
二、電影藝術中主流價值與大學生人格成長需求
大學生是個性相對獨立,心理意識較強的青春團體,如果對他們的人格成長采用傳統教育的干預方式,必然遭到他們的反感與內心抵觸,說教會令當今具有開放意識的大學生不可接受,而通過電影藝術鑒賞的人格疏導方式,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因為電影藝術的審美特性——高度逼真性,即對人類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高度逼真,可以使大學生在銀幕世界中,以精神性生命體驗的方式感受不同的人生與體驗,從中收獲不同的人格影響與主流價值引導。
那么,為了更好地對大學生運用好電影藝術鑒賞這一人格干預與人格構建媒介,首先必須厘清什么是主流價值觀及其在電影藝術中是如何體現的?
正如徐金超所說“社會的靈魂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2]所以在社會中所存在的主流價值觀就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必須為此社會多數成員所接受和認可的起著正價值作用與影響的主流價值觀點,如自由、平等、竟爭、獨立、自強、愛國、奉獻等觀念,就是業已形成的我國社會中主流的價值觀念,而統領和踐行這些主流價值觀念的,則應該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生命價值追求。因此,世界觀、人生觀、生命價值追求則是一個人具有生命終極意義的核心價值理念,它往往決定著事物的走向與成敗。大到一個國家的安定團結與繁榮,小到它意味著一個人的前途與命運。
因此,所謂的電影藝術主流價值觀,就是指在社會中業已形成的被社會普遍成員接受和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在電影藝術作品中的體現,而且這種主流價值觀在電影藝術作中最理想的審美意義,就是應具有某種生命超越的價值與意義。因此,生命價值理念是一個人主流價值觀的靈魂與統帥,即他的世界觀、人生態度、生命價值取向等,直接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行為、表現與其所有主流價值觀念的踐行。至此,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核心價值理念的引導、培養是健全其健康人格的根本。
然而,大學生雖充滿生命的青春與活力,但他們的人格既具可塑性又極為脆弱,因此,對他們主流價值觀的塑造與健康人格引導與構建,必須是在充分尊重個性的前提下方能展開,否則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最終事與愿違。如上所述,大學生的人格特征,一是人格主體的不成熟;二是人格成長的多因素影響。那么如何在電影藝術鑒賞的過程中,使其人格得到成長,逐漸走向成熟;并且又能夠剝離多因素的影響,使他們明白自己的需求,明確自己的生命價值取向與人生態度呢?
三、電影藝術鑒賞中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人格構建作用與策略
電影藝術鑒賞中主流價值觀要實現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其人格的構建作用,就必須從大學生帶來根本性質的生命價值理念入手。首先,應是具有人格根本意義的價值理念愛國精神;其次,在人格中代表著人性真善美本性的開掘與建構;第三,代表著人類生命價值與理想意義的生命超越精神等。因此,給予大學生電影藝術主流價值鑒賞的關鍵是影片的選擇,即要必須選擇與主流價值理念相一致的電影作品,方能實現預期目的。
1、 “愛國精神”的激發與人格構建
為什么在中國經濟大發展的今天,要首先對大學生進行愛國精神的激發與構建呢?因為愛國精神,是一個人的人格根本。一個人沒有愛國精神,他的生命就缺少靈魂,其任何價值觀念與追求都找不到活著的真正意義與生命的歸依。因此,這是人格成長與構建的根本點與出發點。近年與這一價值理念相一致的主流佳作主要有《集結號》、《建國大業》、《建黨大業》、《錢學森》、《甲午大海戰》等,其中《錢學森》極具代表性。
電影《錢學森》,描繪了一個為中國火箭、航空、航天事業奉獻一生的偉大科學家錢學森及其與妻子蔣英長達62年之久的曠世愛情故事。這部影片說教色彩在其中蕩然無存,大學生對之的感動,是一種發自內心久違的愛國精神與民族信仰共鳴。這部影片的出現,似乎給這些迷茫前行的大學生指出了生命的價值航向,激發了他們由于各種原因與壓力下,沉默已久的愛國激情與民族信仰。
由于電影中錢學森那種充滿人格個性與精神品格的力量,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錢學森在逆境中、在困難面前,不為任何人或事,所能干擾的民族氣質與事業中那種百折不撓的敬業精神與創造力,讓學生從心靈深處真切地體驗到了什么是愛情精神與民族信仰;什么中國人的國格與尊嚴;什么是科學精神與敬業品格以及什么是一個的人格魅力與生命價值所在!
可以說電影《錢學森》,是一次中國主流價值理念的心靈盛宴,它讓這些正在努力又在迷茫前行中的大學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航向,也使原本可能模糊或脆弱的本性和人格,獲得了一種生命價值的方向與堅定的精神力量。
2、 人性“真善美”的開掘與完善
人性的真善美,是人類最完美最優秀的品格與本性,它代表著人類最完美的人性理想,對人性真善美的開掘與完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幸福和諧的終極價值之根。然而,人性是復雜的,在人的本性中不但有“真善美”,同時伴隨著人性的“假惡丑”,這兩類品質在人類的成長中相生相融,鑄就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無限美好的同時,也有大量的丑陋現象破壞著社會的秩序與發展。所以,任何社會、任何國家必然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秩序準則等,以懲戒或遏制人性的“假惡丑”現象及其的發展膨脹,以保證一個國家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因此,對當代大學進行其人性“真善美”的終極價值理念的開掘與完善,同樣具有根本的重要意義。
與這一價值理念相一致的電影作品有很多,如謝晉的《天云山傳奇》,刻畫了一個品質高潔,具有慈母般溫情的偉大女性馮晴嵐,她用其一身,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與痛苦,堅持著在時期她和丈夫認為正確的人生道路,用最艱苦最樸實的方式和超人的意志品格,詮釋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尊嚴,什么是人類“真善美”的偉大品格。
對該部影片人性“真善美” 的主流價值鑒賞,大學生們最后必然會被馮晴嵐這一極其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性深深感動,會令其人性中虛假的丑陋的東西,在這一平凡女性的面前頓然無形或感到羞愧與自責!從而使大學生收獲人性中“假惡丑”本性的蕩滌與人類完美本性“真善美”的神圣開掘與塑造!
3、 “生命”的價值與超越
生命的存在與發展,是人類社會全部的意義與價值所在。因此,對于任何人來說,生命都是極為寶貴的。生命對于任何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死亡則意味著對于個體生命的全部終結,因此保障生命的安全,是人類社會存在的意義與發展的起點。但僅僅是活著,不能完全詮釋生命的價值與內涵。
對于大學生而言,也許與之討論“生命的價值與超越”過于抽象,我們可以用這樣一部電影,如斯皮爾伯格導演的《辛德勒名單》,也許能更好地詮釋什么是“生命”的價值與超越?
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是電影史中具有重要藝術里程碑意義的片子。影片描繪了同樣是納粹份子的商人辛德勒,為發戰爭財,來到了納粹份子管制的猶太人集中營,雇用了猶太人在其廠里生產戰爭日需品,目的是不付或少付工錢。可是這個貪財、好色的男人,隨著納粹屠殺計劃的展開,其親眼目睹了一個個被肆意殺害的無辜生命,辛德勒那尚未被泯滅的良知,受到了人性的深深傷害與震動,于是,他開始了最大努力的營救,周旋在納粹與猶太人之間,最后他傾其所有,終于營救了1000猶太人的生命。戰爭結束了,身為納粹份子的辛德勒也遭到了追捕,被營救的猶太人們要和他們的恩人分開了,因為他們的恩人要開始他的逃亡之路了,于是猶太人們用其唯一值錢的一顆金牙齒打了一個戒指送給辛德勒,上面刻著希伯來文:“救一人即救全世界”,同時還送給他一張簽著被救猶太人名字的名單,說萬一他被捕了,也許這張名單可以救他。當辛德勒拿著這些猶太人所能為他做的全部一切時,他再也控制不住地蹲在地上失聲痛哭,他說:他后悔年輕時太過度揮霍,以致于他沒有更多的錢救出更多的猶太人……
影片至此,不得不讓大學生們為之動容,因為辛德勒已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一個人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可是他卻以自己弱小的力量救了1000猶太人的生命,可最后由于這些善良猶太人的舉動,讓辛德勒失聲痛哭處在深深自責中!這部影片用辛德勒一個人超越生命極限的能力,向世界證明了人類生命的可貴與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影片因其人性的光輝及其對生命、生命意義與價值的超凡解讀,不但使這部電影鑄了它成為人類電影藝術的豐碑,而且,也使對之進行鑒賞的大學生們收獲人性洗禮的同時,獲得了對生命、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深度理解與人格的鑄造!
通過上述對大學生人格中具有終極主流價值觀的分析與解讀,可看出通過電影藝術鑒賞方式對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人格構建,具有其它教育方式難以比擬的優越性。關鍵在于高校的素質教育,要能充分利用好這一手段,真正切實地讓這一媒介方式,發揮其對大學生人格素質的教育作用。因此建議在大學人格素質的教育過程中,第一,要有良好的觀影環境與條件;第二,關鍵是教師的引導與解讀,即教師對影片的選擇極其重要;其次,要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后,教師要能有的放矢地對大學生進行主流價值理念的深度解讀;第三,電影藝術鑒賞中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的人格構建作用,同樣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加強對它的理論研究,教育模式研究,實施手段、過程、效果等的研究,也極為重要,必須突破過去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始終停留在呼吁或外部研究的層面,因為,能用之于解決大學生人格構建的問題,才是所有理論研究的全部意義與價值所在。
[教育廳項目]:10JB27
貴州省教育廳高教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電影藝術欣賞對大學生健康人格構建作用研究”成果之一。
注釋
[1]韓中敏. 大學生人格缺陷反思與健康人格教育(碩士論文)[M].2009.4.P17.
[2]徐金超. 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教育探析.湖北社會科學[J].2011.4.P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