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藝術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笙;歷史;藝術;特點發展
中圖分類號:J63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094-02
笙是一種獨特的民族器樂形式,樂器最早的用途就是在人類祭祀活動、喪葬儀式、戰爭、婚禮當中使用,作為一種儀式感的事物。后來才開始在人類的生產當中進行使用。到了近代,器樂的功能逐漸轉變,成為了一種娛樂性樂器。笙在中國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在古代中國和外國進行交流后,笙就在不同渠道傳入了外國,并且在外國生根發芽。雖然現在笙的造型有許多,但是它的演奏方式和藝術特點仍然相同沒有變化。這不僅僅是文化藝術的傳承,更是民族血脈的延續。無論是藝術表演還是藝術教學,都將其作為重點對象去研究分析,通過這種分析,可以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笙的藝術魅力。
一、中國傳統器樂笙的歷史概述
笙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器樂之一,它糅合了民俗民間文化的特點,并且經過了漫長的沉淀期,經過了許多不同類型藝術形式的侵染,形成了一種原生態的豐富多彩的民族器樂形式。目前留下來的笙曲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集中體現了笙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研究價值。
笙的歷史可以上追至上古時代。民族器樂的雛形是祭祀,古代人民由于對大自然懷有敬畏,常常要通過祭祀鬼神的辦法來祈求太平,在祭祀活動里就會進行一些器樂的吹奏,笙的最早雛形在祭祀當中可以見到。這種民族器樂吹奏動作簡單,形式直接,可以算是比較容易操作的吹奏器樂。古代宮廷的民族器樂有很多就是受到笙的啟發制作出來的。宮廷的主人為了求福避禍,常常會進行這種民族器樂儀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從周朝開始至漢、晉、唐代,對于民族器樂有了專門的定義和分類,并且開始走向專業化道路。宋元時期,笙達到巔峰,民族器樂開始逐漸滲入音樂、戲劇當中,并不斷豐富。到了清朝,笙已經十分普及。
二、中國傳統器樂笙的演奏方式
笙的吹奏比較簡單。它的原理和歌唱的發聲原理類似。人的聲音和樂器發聲相同,都是由一個發聲質體和幾個共鳴腔共同形成。但是不同的是,人聲主要依靠喉頭(聲帶)來完成,那么起到共鳴腔作用的是喉頭部分。而杓狀會厭壁通向喉頭的關鍵共鳴腔,俗稱為咽腔。咽從口的后部向上延伸到鼻咽腔,然后入口到延伸食管的位置,也就是喉腔。咽腔的運動原理其實就是和其他體內的管道相同,通過它的縱向肌肉和輪肌,進一步進行長度和寬度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聲音的變化。我們平時所說的,吹奏器樂,要先學會開嗓子,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喉咽腔打不開,就不能形成管狀通道,無法進行氣息的運動、呼吸,聲音就不會變得通暢,也就無法打開嗓子,進行吹奏,聲音也就無法變化。只有學會正確的使用咽腔,讓聲音達到共鳴效果,這樣才能更好駕馭笙的演奏,完成表演或者學習任務。正確的咽腔共鳴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實用的藝術。每一個笙的學習者在歌唱作品之前,都要通過嚴格科學的系統訓練,才能具備吹奏笙的基礎和條件。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訓練和有效的培養。咽腔共鳴作為基本功的存在,對于笙的額吹奏技藝提升比較實用,在現代歌唱藝術的背景下,作為一種音樂表演的手段,咽腔共鳴對于笙的吹奏的觀念和認識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這是和時代的發展密不可分的。
笙按照簧片分為17簧、21簧、24簧和36簧幾種,在形狀上面分為圓笙、方笙、加鍵擴音笙、抱笙、次中音小排笙等幾種。笙是由笙斗、簧片、笙_、笙苗、笙箍、按音孔等結合而制。最早的笙,用匏(葫蘆)制作,到了宋代,由黃木制作,直到現代才變為銅體質。如果是竹管的笙,右手食指可以插入孔洞。在吹奏笙之前,首先,利用喉咽腔對呼吸進行調節。當人張口呼吸時,喉、咽就處在張開狀態,張開越充分,氣流就越舒暢。并且不會感到難受。喉嚨也沒有負擔。這樣才是吹奏笙的基本功。初學者要注意的是,不能讓嗓子感到疲勞和緊張,否則就會破壞喉腔和咽腔。其次,鼻咽腔可以突出高音。吹笙的高音的人就必須要學會使用鼻咽腔。因為高音需要一種關閉嗓子的技巧。這種關閉是循序漸進的,逐步的關閉,達到高音的效果。是有一個過度的步驟。最終把高音放在鼻咽上面,才可以產生高音的振動和持續發聲。
三、中國傳統器樂笙的藝術特點
首先,情景模擬。笙器樂的特殊構造決定了它的演奏方式,它可以表現出人聲包括自然聲音的味道,這是它特殊的共鳴箱產生的效果。而且這種模擬非常自然流暢,渾然天成,演奏的變化也豐富多樣,在指法上面只需要簡單的配合就可完成。
云南的傣族作品中也大量的包含了人聲模擬的元素。傣族本身就是一個善于模仿的民族。他們的音樂,他們的舞蹈都是如此。比如孔雀舞,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藝術作品,有歌曲也有舞曲,充分反應了傣族的作品模擬特點。笙的特殊音色,如泣如訴,就像孔雀在低沉訴說,也像孔雀在獨自欣賞自然的美色。配合笙的演奏,有如情景再現。
其次,展現民族特性。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傳統器樂當中占據一席之地,與它特殊的民族性分不開。民族樂器扎根于民間,汲取民間的養料,吸收民間的文化,因此它具有豐富的民族特性,可以說是民族的一顆“活化石”。無論是音色還是韻味,都能夠體現民族之中包涵的特殊魅力和頑強的藝術生命力。
笙的演奏表現力豐富,可以表現壯烈悲慘的意境,也可以表現柔情似水的意境。如,當民族兒女豪情萬丈時,笙就用高音吹奏來表現,展現了大家的英雄氣概;當人們安詳快樂時,笙就用緩慢節奏配以低音,纏綿悱惻,溫柔甜蜜。這種轉化渾然天成,收發自如。因此說,笙器樂在演奏民族生活的時候,非常自然,貼切適合。尤其對氣場的表現,更是符合少數民族的民族特性。對內心世界的描述,也十分自然。這兩種形式的結合并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各自的藝術內涵所決定的。一經結合,便相得益彰,這都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為根底的。
最后,表達精神韻味。韻味主要是笙演奏時的韻味。這種韻味是針對演奏對象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知覺。當笙在處理演奏對象時,為了完美體現演奏對象,就要盡量做到形似、神似、氣似。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描寫。
我國云南、廣西等地區的少數民族作品大多以情景為主,突出情景中的氣氛、韻味。笙為了表現這種情景,就必須要展示出民族韻味。民族韻味是一個民族的核心精神氣,它是最難以把握的東西,也是最真情、最直接的流露。這些表現力是笙演奏的獨到之處??傊?,笙作為一種民族器樂,從民族精神當中汲取營養,因此最符合民族文化特征。
四、結語
綜上所述,笙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藝術積淀。作為一種活文化,它既展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又融合了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精華,因此研究笙的歷史和發展特點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和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樂聲.中華樂器大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樂聲.中華樂器大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張之良.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民族器樂:“笙”[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4]羅藝峰,鐘瑜.音樂人類學的大視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5]范明華,李躍峰.美學與藝術研究(第4輯)[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關鍵詞】古箏 流行音樂 藝術風格
古箏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中的大器,在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后,符合了大眾對于音樂的新理解。這種“新形式”的古箏民樂表現形式,有著不一樣的藝術風格與特點,在研究如何將民樂樂器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今天,有著重要的意義。
順應時代潮流,發掘民族音樂精華
傳統的古箏音樂不但對演奏者水平要求高,觀眾也需要有相當水平的文化積淀和音樂素養,這在高節奏且講究快餐文化的今天,很難吸引更多的聽眾,成了小眾之器,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因此,在現代古箏音樂演奏中,演奏者身穿靚麗的衣服,跟隨旋律的變化來扭動身體,節奏簡單、明快,使觀眾很快就能進入到音樂當中,享受其中的樂趣[1]。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而現代古箏音樂在保留原有優美的音樂效果、深邃內涵的同時,增強了新的時代魅力。很多人熟知的《滄海一聲笑》就是用古箏演奏出來的,古樸的韻味符合了現代社會的需要。
借鑒現代的流行元素,保留了原有的特色
1.保持原有風格的同時融入了西方式結構
國內現在包含古箏樂器的成功樂隊無一例外地證明,只有擺脫傳統音樂理念的限制,將西方與現代的流行元素,與傳統古箏中的演奏技巧、精神內粹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F代的古箏作品,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上,又結合了新的表現手法和技術特點的時代作品。在題材上依然采用了傳統常用的題材,如人物傳記、自然場景等。在旋律上,雖然降低了高音為主的地位,加了大量弱化元素,但高音仍然是現代古箏曲目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
在創作與演奏技法上,現代古箏音樂仍然保留了傳統的五聲音階。雖然融入了大量現代音樂元素,但是不同的流派保持著自己鮮明的風格特色。新的作品保持了原有的美感,同時加強了對細節音的處理,這在散板音符處理上尤為突出。在箏曲的結構上,很多都采用了三曲式的西方曲式結構。
在演奏技術上,適合現代表演的技法得到了保留,而那些過于舒緩、沉重的技法卻很少出現在音樂會和新的作品上。托、抹、勾、撮四種技術保持不變,而不符合現代演奏要求的“劈”卻很少被使用,而長音更符合現代音樂作品的需要,使用頻率相比傳統得到了更高幅度的應用。這些演奏技術的改變,也反映了古箏這一傳統樂器為符合時代需求而發生的轉變。
2.出現了“新箏”結構
古箏的結構相當長一段時間都保持固定結構,而“新箏”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情況。與原有的相比,“新箏”的聲音更大,擁有渾厚的低音,更加清亮的中音,琴弦由原來的二十一個增加到五十個[2]。箏碼位于整個箏板的中部,可以在不改變古箏原有的技法前提下,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加以訓練便可以演奏。音域從大D延伸到小b,解決了原有變奏的困難,增強了樂曲的表現力。還增加一個移弦的裝置,提高了演奏時移碼的準確性,使普通的演奏者也能彈出優美的箏曲。
3.學習了西方的曲調結構
傳統的箏曲多為小型曲式結構,而現代箏曲的主題內容更為豐富,這就要求結構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采用更合適的曲式結構。因此,新的箏曲作品很多采用了二原則、三原則和雙重結構劃分的形式。新的箏曲沒有一味地反復,避免了給聽眾帶來厭煩感,而是根據情景再現,將原樣再現,簡單再現和動力化再現相結合,這種模式在一、二級曲式結構都得到了普遍的運用,這種結構是曲調的西方曲調結構[3]。
古箏曲調、結構的創新與發展
1.新的定弦模式
傳統的古箏定弦序列通常為五聲音階,但是一些箏曲作曲家大膽創新,創作出了包括七聲等新的定弦方式作品。具體如:在保持八度一個周期的定弦時,根據主題的需要使用新的音階;在與其他變體組合時,其中一組為傳統的音階,而另一組根據作品需要改變,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觀眾印象深刻;采用模式化的定弦,以半音數一個音階,按照比例形成非八度循環周期;自由組合模式,沒有固定的模式是最大的特點,具體的使用完全根據作品的需要而定,多種調戲的組合,大量地運用了變音等[4]。
這些新的定弦應用豐富了古箏的調聲運用,擴散了運用的范圍,使箏的“調”站在了新的高度,將傳統調式和西方調式的限制消除,并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作曲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創作作品的整體風格與特點,讓原有單一的調式變得豐富而又充滿了飽滿的效果。
2.運用了現代節拍
現代的箏曲大多采用小節解放的理念,在具體的小節安排上根據音樂的旋律來安排,第一個小節中都有強力拍節存在,讓整個曲子擁有了強弱分明的循環。有的還采用了跨小節記譜的方法,將符尾直接穿過小節線,造成強音轉移的效果[5]。
現代的箏曲節拍樣式更多,改變原有中只有1/4、2/4和4/4的拍子類型,大量使用三拍子,八分之一音符也出現現代的箏曲演奏當中。
長音演奏方面,在傳統的搖指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游搖、掃搖、多指搖、多弦搖,搖指時中指演奏單音等,揉合了長音和音效兩種音響,豐富了表現力。借鑒了琵琶演奏技法的輪指,以及帶有顆粒特質的快速抹托等長音技法,這些技法的使用為古箏長音演奏帶來了新的音響。
3.音色的創新
現代箏曲的音色多種多樣,有的清脆悅耳,有的模糊不清,有的就像在近處鼓動,也有的有遠在天際的感覺。由于借鑒了西洋打擊樂的技法,更有了現代架子鼓似的震撼力?,F代的箏曲相比原有那種低沉感有了更大的音樂力度,有的甚至達到四個層次的力度標記,有的在一個樂段就會出現明顯的強弱變化,有的在上下層次作出聲部不同的力度變化。
4.演奏形式也增加了新的形式
現代的箏曲演奏除了傳統的獨奏形式外,還采用了協奏、重奏多種形式,伴奏的樂器也增加了鋼琴等西洋樂器。采用這種形式的音樂會,可以更加突出古箏的樂器魅力,大大提高了音樂的張力。在與其他樂器合奏時,古箏一般位于主角的位置,發揮各自的專長,讓觀眾沉浸在藝術的樂曲里。
結論
古箏在融進了現代的音樂元素,尤其是與西方樂器和音樂風格相結合,既保留了原有的音樂魅力,又展現了與以往不同的藝術風格,使這一中國傳統的樂器和演奏樂器,在新的時代中煥發了新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閻愛華.當代古箏藝術發展之軌跡[J].藝術百家,2002,3(1):29-32.
[2]閆蘇.由“新民樂” 產生引起的思考[J].聊城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6, 3 (3): 106-109.
[3]郁茜茜.淺談中國箏樂的發展[J].藝術百家,2006,4(7):55-57.
[4]王大海.談民族器樂在流行音樂中的應用[J].戲劇之家,2010,2(11):43-43.
一、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現代攝影的特點
1.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特點
氣韻生動、應物象形。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海納百川的藝術包容性,吸取了書法、詩歌、印刷等多種藝術的表現特點。在春秋時期《左傳》記載繪畫應“鑄鼎象物”,能夠反映生活特點??鬃又赋鼍€條與顏色是繪畫的重要特征。南朝著名畫家謝赫指出了繪畫不僅應“象形”“象物”和“隨類賦彩”,更要使畫作通過運筆的技巧達到生動傳神的效果。中國傳統繪畫不僅能夠表達文字無法表達的內容,更能“度其物象而取其真”,使得畫作呈現一股渾然天成的氣韻。有情感投入,有意境之美和有文學內涵,在空間結構中展示其隨意舞動、雖樂而歌的空靈的空間表現力。重視畫作的神韻和內在美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在畫作的立意上、布局上,都包含著含蓄、潛隱、虛實結合的傳統哲學思想。在畫作的藝術表達上自然且富有情致,韻味十足的意象表而不露,是傳統思想與社會文化結合的產物。
2.現代攝影藝術的特點
客觀性。客觀性是現代攝影最突出的特點,借助于科技和先進的設備,通過攝影器材達到對圖像的客觀反映,現代攝影的作品非常具體、真實和形象??陀^的對事物、人物進行形象表達,是藝術的形式美?,F代攝影追求作品的空間感、平衡桿和結構比例,力求表現事物、深化內容。隱喻性?,F代攝影藝術不僅能夠如同鏡子一般表現事物,還能通過對景物、事物、人物的藝術拍攝,引導欣賞者看到照片背后的信息。通過對某些場景、細節等的拍攝表現出照片深層的意義。直覺性。照片的拍攝在一瞬間發生,是對某個事物運動過程的抓取,通過對典型瞬間的選擇來展示藝術特性?,F代攝影由于選擇的空間、時間和器材不同拍攝的作用也不同,抓取到最優的結果才能抓取到攝影藝術的靈魂。
二、現代攝影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
隨著攝影器材的問世攝影逐漸成為了人們在人物、景物、事物視覺留存的重要方法,對傳統繪畫的觀念產生了強烈的沖擊。現代攝影的產生使得傳統寫實派繪畫失去了部分市場,然而中國傳統繪畫中以意象派為主,其畫作的關鍵在于內在的思想和筆法運用方面,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在現代社會中的藝術價值提升。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與現代社會逐漸脫節,傳統的藝術不經過創新也難以得到發展與傳承,現代攝影藝術的精進和發展,其中構圖、顏色運用和光影結合的手法為中國傳統繪畫帶來了靈感,借鑒現代攝影的優秀部分,對傳統繪畫筆法、顏色、構圖,逐漸與現代攝影藝術融合,使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更顯露勃勃的生機。
三、中國傳統繪畫對現代攝影的影響
1.提升了現代攝影的意境美
中國傳統繪畫中所蘊含的“畫中有詩”的意境之美對于攝影作品的意境追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F代攝影作品在學習和借鑒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感運用中,也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創造出了“意境派”的攝影流派,更添了現代攝影藝術范圍。通過模仿中國傳統繪畫的線條使用、光影調配和色彩搭配,豐富了現代攝影藝術的理論和表現方式,為攝影藝術開辟了更多的發展方向。
2.豐富了現代攝影的人文內涵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有著豐富了文化內涵,繪畫作品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作者文學、藝術修養的體現,是作者對人、對事物、對社會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徐悲鴻的“馬”,空靈飄逸的身形和獨具魅力的筆法,都是作者善于發現生活、記錄生活和領悟生活的結果,只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才華才能完美展示出心中所想?,F代攝影藝術借鑒傳統繪畫的人文精神,注重攝影者本身的文化內涵和個人閱歷,在創作中引用文化之魂來提升作品的格調與內在,增強了藝術的生命力。
四、中國傳統繪畫與現代攝影的藝術融合
1.中國傳統繪畫與現代攝影構圖藝術融合
在構圖方面,現代攝于與中國傳統繪畫對其都非常重視,合理的構圖設計是藝術作品成敗的關鍵。對色彩、層次、線條和光影的運用通過一定的方法將其合理的安排,以最佳的藝術形式展現是攝于與繪畫共同的追求?,F代攝影有著隨意性、瞬間性和抓取性的特點,在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視覺比例設計特點之后,結合了其開放式的窗戶構圖方法,更加有層次、有呼應的實現了藝術表達。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也逐漸借鑒了現代攝影的構圖技術,改變了其視覺沖擊力薄弱的缺憾,更添其藝術感染力。
2.中國傳統繪畫與現代攝影光影藝術融合
無論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還是現代攝影都離不開色彩和線條的運用,哪怕黑白照片與水墨畫,都通過了光影結合、點線的結合方式創造出藝術作品。中國傳統繪畫由于其顏料色彩種類的限制,對于“光”的表現只能用顏料的繪畫技巧來表達。攝影作品中的“光”則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光,更具真實性,然而現代攝影由于技術的限制,沒有光的參與則無法完成作品,所以現代攝影對于“光”的使用非常重視?,F代攝影借鑒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顏色的使用,以顏色來產生光的幻覺,在光度、光質的表現方面更具特色,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也借鑒現代攝影中對于光的表現手法,增強繪畫的氣氛營造,更突出其意境的表達。
結語
傳統扎染藝術和現代扎染藝術的區別
扎染藝術是我國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在2008年扎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更好的傳承傳統扎染藝術,人們應該不斷的創新扎染工藝,提高扎染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傳統扎染藝術和現代扎染藝術的區別在于兩個方面:一是花樣圖形的改變。傳統扎染藝術作品比較典雅沉穩,而現代化扎染藝術作品則比較輕快、大方,既有傳統的自然之美,又有現代化的秀麗之美。二是手法的不同。傳統的扎染藝術主要是對面料或莎線進行捆扎,并將其放置在天然染料中進行染色。這種制作手法主要是依賴于人工。而現代化扎染藝術則是依靠多種化學染色法和處理手段,以增加扎染藝術作品的自然性,并降低投入成本。另外,現代扎染的面料選擇也比較寬泛,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粗布。
現代扎染的藝術風格
1.精致寫實風格
精致寫實風格更突顯傳統的對稱美和自然美。所謂精致就是保證扎染圖案的對稱和均勻。寫實則是指真實、完整地繪畫出當下的生活情況。這種風格的扎染藝術仍是以傳統的扎染創作方式為主,重點強調整體的協調性、統一性。主要制作流程是先進行圖案的預先描紅,然后再利用傳統扎染工藝的縫、絞、包、夾等手法,扎染出精致、寫實的藝術圖形。精致寫實的扎染藝術風格對于圖案設計、點粒、染色、工藝設計等方面的要求比較高。因而比較常見于高級時裝、和服等。近年來,隨著傳統扎染藝術的發展和創新,越來越多的服裝設計師開始傾向于現代扎染藝術。
2.現意風格
寫意風格比較寬泛,如同即興創作,不拘泥于形式、比較簡單?,F意風格也比較生動、靈活、色彩艷麗,其最重要的特點是具有抽象性?,F意風格的扎染作品包括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即興。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隨意發揮,而不用考慮任何標準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每個扎染作品都是不相同的,即便是采用相同的工藝和手法,扎染出的藝術作品也各有特點。而即興創作可以在圖案設計期間,也可以在扎染期間,隨意改動一處就能可能得到不同的藝術作品。二是表達手法自由?,F意風格的扎染作品旨在強調隨意性,其扎染手法并不固定,也無跡可尋。這正符合現代化藝術視覺審美的理念,看似無形,實則有形,不嬌柔不做作。
3.田園風格
田園風格的特點在于明快簡潔、色彩自然,旨在表達人們返璞歸真,感受大自然的愿望。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加快,田園風景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田園風格的扎染作品恰到好處地能夠滿足現代人們的需求。同時這也是人們崇尚鄉村,追求自然的一種表現。田園風格的扎染藝術主要以段染為代表。段染能夠在同一織料上展示出多種不同的顏色,這極大的滿足當代人們的需求。也正因為段染這種新穎、獨特的藝術工藝,田園風格扎染藝術才得以發展。段然突破了傳統扎染單染的限制,能夠更好低呈現出圖案的立體性、色彩性、設計性。尤其是能夠扎染出多種色彩,從而為田園風格藝術圖案的呈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兩年來,段染工藝隨著PARADA、FENDI等意大利時裝設計大師和世界著名品牌在高級時裝中的運用,于全球范圍迅速傳播,很快便在休閑工藝時裝、面料、家紡和工藝美術品后整理中流行,引領著世界時尚潮流。(4)典雅風格典雅屬于民族風,具有沉穩、大方的特點。雖然當代人們對于現代化的藝術需求較高。但是隨著我國民族風的返潮,典雅風格藝術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此同時,典雅風格的扎染藝術也逐漸在現代扎染藝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典雅風格側重于傳統藝術形式的呈現,追求高度和諧和嚴謹保守。另外,為了更好的展現出典雅風格,也會在現代化扎染工藝中添加各種色彩。(5)后現代風格后現代風與傳統藝術視覺審美的差別較大,旨在強調自由、獨立、多元化,反對封建化、固守化??梢哉f后現代風格是現代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而具有后現代風格的扎染藝術作品主要是結合傳統藝術形式和西方藝術形式,形成抽象、具有視覺肌理的藝術色彩。同時為了更加彰顯現代化藝術風格,人們還會結合噴墨印花、個性手繪、刺繡等工藝,創新現代沾染藝術,從而形成隨性、簡單的后現代化藝術風格。例如“華藝扎染”創造性地將平面扎染形式與面料三維記憶成型技術融合而成的三維肌理創造、三維與二維平面圖形交叉的混搭風格,極具前衛時尚的流行特征而倍受歐美主流市場追捧。
總結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國家,在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都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基礎,尤其是在藝術領域,數千年間,我國產生了許多繪畫藝術流派,創作了許多杰出的工藝、藝術作品,藝術對我國的民間生活有十分深重的影響。經過長年發展和累積,我國民間繪畫藝術已經形成了固定而獨特風格,中國民間繪畫風格與模式自成一派,繪畫作品中包含著我國人民獨特的審美理念和傳統文化,明顯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美術作品。我國傳統繪畫在用色上具有色彩艷麗、對比明朗、層次豐富等特點,而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繪畫在用色上也有不同特色,例如唐宋時期繪畫作品,色彩豐富艷麗、著色大起大落,凸顯盛世景象,而明清時期的繪畫作品筆觸細膩、畫工精致,色彩淡雅素凈,符合明清時代特點。
雖然我國許多民間藝術家和畫師對色調、用色的理論知識知之甚少,但通過傳統文化氛圍的熏陶,畫師同樣可以通過經驗與才智,對色彩進行劃分,將分紅、嫩黃、蔚藍等柔和的色彩劃分為軟色,而將墨綠、深紅、大紫、靛色等濃重的色彩劃分為硬色,我國傳統繪畫藝術,在配色方面,注重和諧、中庸,通常不會大幅傾向軟色或硬色,而習慣于將軟硬色彩結合使用,創造出配色鮮明、層次豐富的畫作,給人以無限的想象和視覺沖擊。民間繪畫創作,為了凸顯色彩的沖擊力,通常會運用到大量的互補色彩,例如,墨綠與深紅的組合、淺黃與天藍的組合。這樣的色彩搭配體現了民間畫師對大自然的崇拜、對市井生活的熱情,因此作品往往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平和、純真、樸素。
二、將傳統繪畫用色與當代藝術設計相結合的策略
2.1擴展設計的用色思路藝術作品的用色,不但能表現作品內容,更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通常,內心開朗的設計者其作品用色往往大起大落、不拘一格,偏向明亮與輕快。色彩是人們對藝術作品基調最直觀的感受,會對人們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和刺激。優秀的作品的色彩,往往富有層次感能激發觀看者的想象,讓觀看者能順利接受到作者通過作品傳達的信息。因此,當代設計時再進行藝術創作時,要結合傳統文化拓寬設計思路,將民間藝術真摯、淳樸、天然的用色方式與藝術創作相結合,賦予作品深厚的民俗內涵。結合了傳統繪畫色彩的藝術設計作品,不但能因其國人的共鳴,提高國人對設計的認同感,還能吸引國際友人的注意,提高外國人民對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的了解。
2.2將傳統繪畫用色方式應用于時裝設計選用何種色彩是奠定服裝風格的基礎,鮮艷純粹的顏色往往顯得青春而富有活力,而深沉濃重的色彩則顯得莊重沉穩。因此在進行服裝設計時,選擇何種色彩是最需深重思考的問題質疑其。在當今社會,時裝更新淘汰的頻率日漸提高,設計師要想掌握潮流的變化方向,首先必須要擁有能引領潮流的設計能力,在實踐中探索出創新設計的方法。近年來,隨著復古風潮席卷全球,正是將中國傳統藝術與時裝相結合的最佳時機。其中,我國的傳統繪畫色彩特點鮮明,歷久彌新、永不過時,因此設計師再進行服裝設計時,應該多引用傳統繪畫用色,例如,我國明代青花瓷器繪畫用色,將青色與純白結合淳樸自然,簡潔大方。在設計服裝時,可以在現代服裝款式的基礎上使用青、白兩種色彩,不另外增加其他雜色,并結合青花繪畫圖案,設計出既符合時代潮流,又富有傳統色彩的服裝,將現代服裝設計與傳統繪畫用色相結合,創造具有設計師自身風格的作品。
2.3將傳統繪畫用色方式應用于平面設計縱觀當代商品包裝、商標、城市國家標識設計,凡是在世界范圍廣受好評的作品,大多都結合了設計師所在國家的傳統文化。這樣的作品之所以能吸引國內外人民的喜愛,其根本原因就是正是由于作品本身富有民族特色,給國人熟悉親切的感覺,同時給國際友人眼前一亮的新鮮感。例如,我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吉祥物—福娃,就是結合了民間繪畫色彩特點的杰出平面設計作品。五個福娃是五種典型的動物形象,分別為純正的黃、白、青、紅、黑色,這五種顏色是大自然最基本的顏色,是構成世間萬物色彩的原色,符合我國崇尚自然的傳統理念。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