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9-0176-02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日益提高,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已顯得較為滯后。中央提出社會新農村的建設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建設。而傳統文化是新農村文化發展的源泉,傳承和革新傳統文化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需要。
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關于傳統文化的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董靖保、王尚義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指由中國長期社會歷史沿襲而形成的風俗、道德、思想、藝術、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質與精神文化現象的總和,其中大部分以傳統自然經濟為基礎,本質上是一種小農意識的反映,其核心以追求倫理道德為基本出發點,具有典型的封閉求同、消極迷信色彩。表現的基本形式是一種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農業文化,是一種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礎上的血緣文化。”[1]單霽翔認為:“傳統文化產生于歷史過程,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傳統文化形成于民族傳承,帶有獨特的民族色彩;傳統文化成長與當地環境,帶有濃郁的地域特征,因此傳統文化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表現得最為鮮明”[2]趙東海、梁偉在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時認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大致可以從科學技藝層面和倫理價值層面兩方面來加以概述。從科學技藝層面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園林建筑文化、工藝美術文化、喜劇舞蹈相聲等娛樂文化、武術健身養生等體育文化、天文歷法、發明創造及中醫理論等。從倫理價值層面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為君子文化、尚賢文化、謀略文化、恥感文化、禮儀文化、忠孝文化、愛國主義以及人道主義精神等。[3]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的歷史積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卓越的品格和精神,素塑造了的民族獨特性格,有其豐富的內涵,綿延了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生存方式、思維習慣、理想追求等,承載的民族歷史的思考和人文精神,蘊含著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實困境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出現,多元文化的沖擊等方面的原因,農村文化建設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
1.多元文化的沖擊
隨著市場經濟的出現,農村人口私人空間的拓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現城市,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的文化觀念逐漸進入農村,沖擊著傳統的農村文化觀念。進程務工人員在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的過程中,由于受物質基礎和原有思想局限性的影響,在對城市文化的吸收和模仿中,大量的庸俗文化也充斥其中,城市的鄰里疏離、人情淡薄等“城市文明癥”也伴隨其行。而在接受和模式現代城市文明的過程中,鄉村文化中的淳樸和精華也逐漸疏離。因此,在城鄉二元體制結構的生存空間里,農村的文化生活長期處在原有鄉村文明和現有城市文明的搖擺空間里。
隨著經濟的轉型,西方文化的滲入和擴散,農民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面臨著被改造的命運,物欲和功力逐漸彰顯,“道德失范”被越來越多地關注。
工業化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洗禮、信息化的到來、現代文明沖擊,這些影響滲透到農村社會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在向新農村文化價值觀念轉型的過程中,多元文化的沖擊,農村的文化價值取向面臨著多元和混雜的局面。
2.鄉土文化傳統的淡薄
華夏文明民族眾多,歷史悠久,鄉土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各具地域特色。有二人轉、海南的瓊劇、花腰鼓等民間的傳統文藝表演,有三月街、潑水節、火把節等民族傳統的節日,有剪紙、泥塑、繪畫等民間傳統工藝,這些傳統藝術、民間工藝、民俗節日等是豐富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是鄉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態。但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這些眾多的民間工藝、民俗等鄉土文化傳統被淡化了,尤其是年輕一代紛紛走進霓虹閃爍的現代城市,熱衷于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對這些鄉土文化傳統缺乏熱情,逐漸失去了認同感,隨著時代的變遷,甚至傳統的“春節” 、“中秋節”、“端午”等節日,也缺少了那份“味”,找不到當年的感覺。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村落的改造,新的建筑的出現普遍缺少地方文化的內涵,彰顯不了地域特色,在現代化的改造中,實現了鋼筋混凝土統一,也失去了建筑的人文地域特色。
一些傳統的民間工藝、演藝等,隨著旅游的發展,在商品化的過程中,經過市場化的改造,出現了變異,喪失了特色和個性。
3.文化建設內涵空間狹小
1.完成高校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并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它的優秀基因也得到弘揚。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完成育人職能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高校有責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
2.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隨著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等得到強化和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在公德意識、修身意識、共處意識等方面開始出現不足。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及價值觀念中表現出的諸如人格問題、人際問題、等傾向都是人文意識缺陷的外化。優秀傳統文化里,更多的是如何處理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這個很好的彌補了目前工科高等教育里所缺乏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
二、工科院校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1.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容樂觀
部分對傳統文化缺乏理性認識。本校區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你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感興趣嗎?”23%的學生對傳統文化失去興趣,47%的學生持無所謂態度,30%以我們的傳統文化為自豪。訪談調查結果表明,在大學生課外閱讀中,關注古典文化的非常少。
2.學生對傳統文化有很實際的需求
調查問卷顯示,“如果一些傳統文化能告訴你如何更好的待人接物,你會感興趣嗎?”這個問題回答“是”的統計結果為95%,問卷和訪談調查表明,學生對某些傳統文化有很迫切的需求,只是鑒于文化的承載方式,他們不能靜下心來去慢慢品味。目前,普通學生所受的教育里,很難系統的告訴他們如何立身做人,如何為人處世,而同學經常咨詢的問題,如應該怎么處理事情,應該如何待人接物都反映了同學的強烈需求。
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工科校園文化的措施
1.與時俱進,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傳統文化如果只是停留在過去,它就會僵化。我們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和方法,讓優秀傳統文化里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求大同的精神展現出新的時代價值,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2.在校園文化中增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建設的多元支撐
關鍵詞:傳統文化 企業文化建設 借鑒
企業文化是企業精神的象征,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塑造企業良好的形象,協調和統一企業內各工作人員的工作,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必須與企業所在地的文化相適應。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國加強對企業的文化建設,離不開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維度激勵的導向力、滲透力和約束力有著顯著的影響。本文著重探討了傳統文化在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借鑒意義。
1.傳統文化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以人為本的傾向,在“人”和“物”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文化往往表現出“重人輕物”的價值取向。正如孔子所言“天地之性人為貴”,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的生命和價值,將人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并認為其他一切的活動和創造只有在為了人的時候才具有價值和意義。受到這一觀念的影響,中國的統治者歷來重視人才,而且也經常提倡民本思想。現在企業文化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建設企業文化的最終目的,就是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價值,這與傳統文化的人本思想極其吻合。我國企業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掘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有價值的東西,為企業文化建設服務。
2.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重視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中和中庸,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統一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中國人追求人際和諧、家庭和諧以及國家和民族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是最崇高的理想和最美好的境界。和諧的價值取向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的始終。這一理念,與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所追求的和諧共存思想不謀而合。因此,我國企業在加強自身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中相應的有益部分,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灌輸以和為貴的思想,并將這一理念納入企業管理中,創造一種和諧的環境和氛圍。要求企業加強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和諧,提倡互幫互助,坦誠相待,團結協作,親密無間的關系,讓企業內部產生榮辱與共的協作精神,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國傳統文化重視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論語》中也強調“志士仁人,不可以不弘毅”。這種剛健有為、積極進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發圖強,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企業作為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主體,要想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獲取有利地位,必須積極進取,增強自身競爭力。我國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理應以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來鞭策自己,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具備了這種精神,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和競爭優勢,才能逐漸發展壯大并獲得越來越多的利潤。
4.中國傳統文化提倡重義輕利的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重義輕利的思想,這一思想倡導人們不能一味追求物質利益,而且重視仁義和道德,而且強調仁義道德比物質利益更重要。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不能忘掉“義”和“道”。運用這一思想對企業進行文化激勵,會產生積極的效果,這會促使員工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時候,不見利忘利,不擇手段的謀取私利,這有利于企業建立和諧的企業氛圍,同時也有利于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和員工價值的最大化。這也啟示我國的企業領導者要適當地采用道義激勵,而不能一味地用物質激勵員工,否則會讓員工形成重利輕義的不良思想。
5.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誠信
誠信是市場經濟并不相違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更應該講誠信。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誠信,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典故源遠流長,儒家認為:“在心為德,施之為行”。無德即無行。孔子認為“德”的基本內容是仁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從短期看,企業遵守誠信未必能給其帶來實際利益,然而從長遠看,只有嚴守商業道德,在經營活動中講求誠信的企業才能獲得贏得別人的信賴,占領更有利的市場優勢,獲得更好的發展。建立一種誠信的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產生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企業不講誠信,不僅不能長久發展下去,而且還會給他人、社會和國家帶來嚴重的危害。
6.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
《周易》中講過:“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的是人要有大地一般寬廣的胸襟,以承載萬物,兼收并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逐漸形成這一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養成了包容萬物、落落大方的氣魄。我們在建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也要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中這一厚德載物的精神,對傳統文化要厚德載物,對社會要厚德載物,對企業員工要厚德載物。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和諧的企業文化氛圍,讓廣大員工更加熱愛這個集體,更加能夠全身心投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
7.總結
在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如果忽視了本地本民族的文化,勢必難以形成適合自身的企業文化。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積極作用,強調天人合一,重視和諧,重視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提倡重義輕利的思想,重視誠信,提倡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這些都能夠為我國企業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借鑒。當然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能夠吸收和借鑒的東西還遠非如此,廣大企業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努力發掘傳統文化的價值。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企業文化;以人為本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文明古國,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韌性精神、自省精神和人格精神等價值觀念,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商人,并形成了儒商的文化傳統。當代中國企業家也應當從幾千年的文明中汲取營養,培育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以對現代企業管理提供重要的理念支撐。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系
“企業文化是企業全體員工在長期的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及行為規范。”[1]它不僅可以對員工的思想和行為起導向和約束作用,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而且還可以更加鮮明地將本企業同競爭對手區別開來,以便消費者對企業進行識別,進而產生認同感。企業文化產生于企業長期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它又為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務。企業文化始于國外,進入中國后便需要跳出西方管理理論的框架而與中國文化體系相融合。中國現代企業文化發展的最根本問題是企業文化的中國化。在《企業文化》一書的序言中指出:“中國的企業文化在與國際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那部分。想發展、繁榮中國的企業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國外企業文化的優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們好的傳統繼承下來,在融合的過程中創新,實現兩種文化的對接和超越。”[2]
中國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首先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演進過程中逐步產生的,其內在充分反映了西方所尊崇的自由以及契約等精神,這些精神必然會對中國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產生根本性影響。
同時,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它具有繼承性、差異性、相對穩定性以及民族性等特點。因此,中國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同時也要結合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充分體現企業文化的民族性特點。實質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之間也存在共通與兼容的一面。中國文化之所以持久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強大的適應性與寬容性,不斷的自我調整,與時偕行。正是這些共通與兼容才保持了中華文化的時代性,也構成了現代企業文化的民族特色。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僅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文化可以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顯得非常重要。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有助于培養員工的忠誠度,有助于促進企業和諧,有助于企業奉行“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助于建立企業誠信等方面。
(一)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能夠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人為本”能夠使員工自覺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勤奮、自省和人格精神有助于員工提高自愛自重意識。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有助于員工提升其人格品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對自我身心的修煉。一個人要成為有所作為的人,就要注重正身、自律,化倫理為德性,“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以實現個體的“內圣”。儒家修身思想強調道德約束先于法律約束,強調治理主體的自身素質。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3],強調了人的主動性,以及賢人、圣君的決定作用。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企業員工要通過“修己”實施自我管理、自我約束,遵守職業道德,增強奉獻精神,以更好的勝任本職工作。
(二)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員工的忠誠度
“忠”是忠誠、盡心竭力之義。“忠”還包含忠于職守、勤奮努力的意思。孔子強調“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3]。這些思想有助于使員工樹立恭敬謹慎的工作態度和奉獻精神,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只有忠誠、勤奮的員工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當企業的目標和員工的個人目標統一的時候,才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人本主義。在現代企業中,員工們忠誠敬業、嚴于律己是企業寶貴的財富,更是企業發展的堅定基石。但忠誠的員工是企業教育和培訓出來的。從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同一的角度來看,企業有責任和義務教化員工。而教化員工的最好方式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企業文化中,使員工注重“修己養性”、“內省自律”,使其人格不斷得到完善,基本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擁有良好的企業凝聚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會有更強的戰斗力競爭力。
(三)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促進企業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中富含和諧的理念,并將和諧視為極高的一種境界。《中庸》一書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3]就是將“不偏不倚”的中和狀態視之為天地萬物的大本大源,和諧統一乃是世間萬事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法則。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與“和諧”理念,不僅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強調人自身的和諧。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提倡社會責任感,鼓勵勤奮工作。“以和為貴”是儒家倫理思想中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矛盾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工具。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以和為貴”思想強調人只有以愛人為出發點,才能夠達到人恒愛之的境界;在個人修養上,強調要講禮貌、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為人處事上,要講禮儀和禮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和諧理念不謀而合。“和諧”理念強調群體利益,追求群體和諧與發展。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倫理規范融入企業,與現代企業運行機制相協調,可以培育企業員工的恪盡職守和主人翁意識,形成企業內部的和諧風氣和團隊精神。
隨著經濟發展進程的加快,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企業要保持自身的穩定發展,迫切需要培育一種和諧、融洽的氛圍,對內形成凝聚力,對外形成吸引力。通過企業和諧文化建設,培養企業內部共同的理想、目標、價值觀念與行為取向,有利于員工團結一致,形成企業合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的思想,是現代企業文化發揮凝聚力功能的重要途徑。因此,建設現代企業文化需要努力培育和建構“以和為貴”的企業倫理,使企業對內能夠保持部門之間、員工之間、上下級之間關系的協調和有效溝通,對外能夠建設與政府、同行、客戶之間的和諧關系,從而達到利益同一、共同雙贏的效果。
(四)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企業奉行“以人為本”的理念
“人為貴”、“人為本”、“仁者人也,親親為大”[3]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本質就是愛人、關心人、尊重人。所謂以人為本,是指在企業的管理中,要以人為中心,尊重人才,重視對人才的培養,盡量滿足人才提出的合理要求,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氛圍,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目的。
企業由人組成,企業的發展最終也是為了人。人是企業中最重要的生產因素,在企業的發展中具有決定的意義。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構建企業文化,擁有優秀的創新型人才,推動企業發展,必然要求企業樹立一種以人為本,唯人興業的企業管理理念。只有重視企業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將員工的利益、客戶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放在企業利益之前,企業才能在競爭中求得發展,獲得長久的信譽和競爭優勢,同時企業才能擁有長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而且,企業文化的重要目標是激發員工的潛力和創造精神,改善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作為企業最寶貴、最稀缺的資源,對企業的核心能力培養具有關鍵意義。現代企業管理,要從以物為主的管理,轉變為以人為主的管理;從硬性管理,轉變為柔性管理。優秀的企業文化,應該以人為本,平等待人,關心各級員工的需求,提倡團隊精神。
(五)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建立企業誠信
儒家思想認為,誠信是人性之本、大道之源。儒家認為“在心為德,施之為行”,無德即無行。孔子認為“德”的基本內容是仁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3]誠信是市場經濟的最高智慧。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以商業道德為前提的,道德是市場經濟的通行證。
企業道德的核心是誠信,誠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企業立身之本。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重約守信、言而有信、誠信為本是現代企業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競爭的基本條件。從長遠來看,企業只有嚴守商業道德,講求誠信,才能夠與客戶建立起長久的良好關系,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市場優勢。商業道德中的誠信表現為講究商品質量,貨真價實,嚴守合同協議;對政府、社會、合作伙伴、員工講誠信、講道德。在目前中國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要牢固樹立以契約意識和商業誠信為代表的商業精神,只有重約守信,講究雙贏,自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才能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為企業的品牌樹立和長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德,吳劍平.企業文化與cI策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企業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1傳統建筑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征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別具一格,四千余年延續不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體現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已深深植根于國人心中,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正如建筑學家梁思成所言:“中國建筑既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筑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古老而燦爛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在古代就遠播至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各地方城市在進行城市文化建設時發現,傳統建筑要素對于城市文化底蘊的支承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歷史無法被替代和更改,那些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歷史建筑遺存的城市總是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歷經滄桑的傳統建筑是城市厚重文化底蘊的最好見證。古都北京,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傳承的典范,其城市文化氛圍的塑造,不僅僅被動的依賴豐富的歷史建筑遺存,更致力于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走在北京的街道,即使是在現代材料和建筑體系的建筑上,依然隨處可見琉璃瓦、大屋頂、斗拱、彩繪、石雕小品等,這些都是傳統建筑文化元素的體現,這使得古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城市和諧共生,營造了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圍。
2城市建設大潮中的傳統建筑文化傳承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觸目可見的是鋼筋水泥、玻璃幕墻,這種“千城一面”的景象越來越不能得到國人的審美認同。究其原因,城市建筑的文化載體功能被忽略了,而只是注重其經濟效益。即使一些建筑也蘊含了設計師的某種思想,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很難引起國人的共鳴,被大眾批判為難理解的、不合時宜的,甚至是丑陋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人們處于古建筑群中時,即使是普通人也能深切感受到民族的歷史,享受到民族文化的浸潤,傳統建筑及其文化對于城市文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然而,隨著建筑材料的變革和建筑高度、跨度的發展,傳統的木材和結構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建筑功能和效率的需要,但傳統建筑文化決不能因此而被當前的城市建設所舍棄。對于城市傳統文化氛圍的塑造,豐富的歷史建筑遺存固然重要,但城市的生長和更新決定了歷史建筑數量必然越來越少。在這種趨勢下,傳承和發揚才是傳統建筑文化亙古不滅的根本。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不會隨著建筑的消失而泯滅,而是要在新建筑上煥發新的生機。新的社會條件下我們如果再按照原來的形制、結構和工藝去大規模復制傳統做法,則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并不局限于形式,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做好:一是做好文物古建筑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文物古建筑是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人們了解城市歷史沿革、文化積淀的最直接的實物例證。二是維護和創造城市的歷史環境,在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開發中為城市的文物建筑周邊足夠范圍內的環境做好規劃設計,使傳統建筑周邊與城市現代建筑環境能夠自然融合,和諧共存。三是在城市的現代建筑上,體現傳統建筑元素,營造與城市歷史相協調的文化氛圍,傳承民族傳統建筑文化。
3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的“城市文化一體化”策略
廊坊毗鄰北京,自古以來就是京畿要地,其城市文化建設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北京的影響。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的政策不斷落實,廊坊的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必將迎來快速發展,而且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背景下,廊坊與北京的聯系更加緊密,這樣的歷史條件,對于廊坊的城市文化建設是一個巨大機遇。近年來,廊坊市致力于旅游業、服務業的發展,努力發掘本地區的文化產業潛力,將具備旅游開發價值的古建筑遺存進行了修繕,如永清縣的宋遼邊關古戰道、霸州的龍泉寺大殿等。對于一些歷史文化價值高,但沒有建筑遺存的地方也進行了復建,如古縣的隆福寺。這些工作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通過對省屬17處、市屬12處文保單位進行調研,發現當地的古建筑遺存大多為遺址、石碑、構件等,在旅游價值開發和文化影響力方面的輻射作用非常有限。隨著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入,廊坊已然要處于北京的一小時生活圈范圍內,交通一體化使得兩地的空間和距離無限拉近。對于廊坊的城市文化建設來說,如果能與北京相對接,讓廊坊成為京冀旅游的前哨站,成為感受中國古都文化氛圍的起始點,則其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將無限光明。若要實現這一目標,首要的就是塑造廊坊的傳統建筑文化氛圍。對比兩座城市的文化氛圍可知,差異很大。北京的歷史建筑遺存豐富,雖然現代化的建筑設施也在不斷涌現,但圍繞文物建筑周邊的新建傳統形式建筑使得兩者能夠和諧共存。走在北京的街道上,隨處可見利用傳統建筑元素裝飾的現代建筑,甚至利用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建造的傳統形式建筑也是屢見不鮮,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城市并沒有任何的違和感。廊坊雖然是一個新興城市,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較為深厚,若能在城市建設中賦予建筑物廣泛的傳統建筑文化元素,使城市建筑能夠起到文化載體的作用,對于提升城市文化建設水平,與北京一同塑造中國傳統文化區域意義重大。
4傳統建筑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傳統建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其建筑形式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在建筑美學上也具有極高水準,可以展現民族文化特征,其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為城市宗教文化傳播提供場所,如佛教、道教、清真寺等宗教文化場所,必須有與宗教活動內容相適應的建筑形式。二是為市容市貌建設營造文化氛圍。不論是在民居區中采用古代園林、風水文化思想,還是在商業建筑中采用富含傳統建筑元素的設計,傳統建筑美學可以提升城市整體環境的文化品位。三是豐富城市旅游資源,促進城市經濟發展。中國傳統建筑和園林文化享譽世界,在城市建設中積極傳播傳統建筑文化元素對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進旅游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四是加強市民的文化自信,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國傳統建筑是世界上唯一的綿延四千余年不絕的建筑文化,內容豐富、底蘊深厚,蘊含了天人合一、中正和序、謙虛內斂、意境幽遠等古代哲學思想。同時,在其豐富的題材中也表達了人們對于國泰民安、和諧相處、遇難成祥等百姓生活的美好愿望。這些文化元素的存在可以讓身處其中的廣大市民時刻受到熏陶,愛國愛家、寬于待人,促進社會主義道德水平的提高。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