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少數民族的茶文化

      少數民族的茶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少數民族的茶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少數民族的茶文化范文第1篇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民族地區經濟;典型調查;產業優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3

      一、前言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總和,是滲透在人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的民族性格和特點,體現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歷史、風貌、禮節和傳統。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每個少數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少數民族文化,是國家和地區寶貴的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歡與重視,因而,從經濟轉型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看,少數民族文化在地區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價值和作用不可估量。然而,盡管近年來一些民族地區利用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文化產業,使少數民族文化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比較落后,人均收入水平遠低于其他發展較快地區。他們擁有豐富的本民族文化資源,卻在茫然和落后中無法找到有效的發展道路。

      為此,我們根據調查數據的可獲得性條件及調查對象的典型性,選取了中國北鎮滿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龍勝壯族自治縣和孟村回族聚居區等四個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了典型調查,試圖深入實際,從多個不同層面探求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所起的影響作用,并進而探求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典型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并輔以田野調查法而開展。

      二、典型調查分析

      (一)關于問卷設計和調查的簡要說明

      為獲取較全面和準確的信息,在本次典型調查中,我們分別針對當地政府調查對象和民眾調查對象設計了政府問卷和大眾問卷兩種類型。問題的設計主要從三個層面展開:一是探求少數民族傳統

      文化對當地少數民族個人或家庭在尋求自身生存和未來發展中,其生產生活理念和方式的選擇的影響;二是探求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對當地政府制定本地區經濟發展目標、發展政策、發展方式的影響;三是探求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對地區產業發展的影響,如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傳統產業中文化的滲透、文化產業鏈的延伸及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等。此次典型調查在四個典型調查地區采取隨機抽樣方式共發放問卷700份,其中發放政府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1份;發放大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2份。同時,課題組分別在當地就相關問題進行了隨機訪談。通過對實際調查問卷和訪談信息的整理與分析,我們獲得了對論題進行研究和探討的可靠依據。

      (二)少數民族文化對當地個人生存發展的影響作用

      通過我們的調查了解,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與個人的生存發展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調查結果顯示,有53.8%的受訪者表示民族文化對他們生活的影響較大,其中12.8%的人表示其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獨立的經濟主體,每一個人都需要對本民族文化形成高度的認同感,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護和傳承當地的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對當地人們的影響更是全方位、多角度滲透和深入的。然而,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而發展卻仍十分落后,這與當地人民沒有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價值加以良好的利用有一定關系。

      1.對本民族文化資源及特色欠缺深入了解限制了人們的職業選擇

      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大多依托旅游業,主導產業為手工藝品制造業、民族文化業、自然資源開發業等,然而當地的人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并沒有對其加以全面合理的利用,職業的選擇方面也沒有根據地方特色,選擇能有效帶動地區發展的行業。

      在對于當地文化了解程度的調查研究中,過半的受訪者表示只是部分了解,甚至還出現了表示完全不了解的情況,具體情況如下表1所示。而對于本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形成的大量特色文化半數以上僅集中于旅游文化方面,對其他如建筑、自然等則了解不多,具體如下表2所示。由于對民族文化缺乏一個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自然就無法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由此當地人們在自身發展的職業選擇方面便受到了限制,反過來也削弱了少數民族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

      表1 人們對當地文化的了解程度

      表2 人們對當地文化特色的了解程度

      2.“掏空”式文化資源的利用導致近半民眾看不到本民族文化資源價值

      目前,少數民族地區手工制造業、服務業、旅游業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發現,由于這些與文化相關產業的發展采取的是“掏空”式的文化資源利用方式,民眾對當地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大多呈現不滿意的狀態。由下圖1人們對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的看法的調查顯示,40.9%的受訪者認為當今的發展只是單純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25.7%的受訪者認為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體系不完整、缺乏側重點,由此看來人們普遍認為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并沒有帶來自身福利的顯著增加,因而他們看不到本民族文化資源的價值所在。而同時,調查顯示也有超過半數的個人表示愿意對民族文化資源和產業進行合理利用和開發(如下圖2所示),但是由于沒有在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中看到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價值所在,因此,缺乏具體的開發和利用思路,另外還有43.6%的人表示無所謂或者不愿意參與開發。

      圖1 人們對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的看法 圖2 個人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意愿

      3.偏低的文化水平將個人束縛于低收入的傳統行業

      受歷史、地理和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民眾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這使得個人無法實現高度化的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只能將自己束縛于低收入的傳統行業。從我們對民眾收入來源的調查結果顯示,35.9%的受訪者通過經營農副產品獲得收入,28.2%的受訪者經營服務業,而他們年收入不到1萬元的高達53%。由此看來,在少數民族地區,受文化教育水平偏低的影響,在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多數人從事著世代相傳的傳統農副業、手工業以及傳統服務業,而對于如何創新性開發和利用本民族文化資源,將文化轉變成財富,大多數民眾則缺乏思考。

      (三)少數民族文化在當地政府制定地方經濟發展戰略中的影響作用

      政府是發展經濟的“有形之手”,文化作為無形資源的存在和經濟軟實力的核心,對政府確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應該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然而,這種影響作用不可能自發產生,只有當地方政府具有民族文化資源的意識自覺和其價值獲取的行動自覺,民族文化才能在政府制定本地區相關經濟發展的戰略中產生尤為重要的作用。但是,通過典型調查,我們發現的卻是如下四種主要情形。

      1.政府成員普遍輕視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價值,文化產業無法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四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不理想,政府成員普遍輕視少數民族文化價值,他們缺乏的正是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價值的意識自覺及價值獲取的行動自覺,只是把重點集中于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從下表3來看,政府成員中,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開發持大力支持態度的僅占21.47%,持中立態度的占了64.92%,超過13%的人漠不關心或極力反對。

      表3 政府成員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態度

      政府成員普遍輕視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價值,意味著即算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是發展文化產業卻不會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而更多的是以環境為代價向自然資源索取回報,形成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也或者在缺乏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支撐的情況下,少數民族地區富余的勞動力紛紛奔赴外地打工,而本地經濟卻持續處于落后狀態。

      2.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價值的無視使民族文化節成為活動過場和形式

      民族文化節是當地傳統和民族風情最集中的體現,是少數民族文化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產生影響作用的重要載體。然而,由于當地政府無視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價值,即使舉辦各類民族文化節,在內容上也趨于簡化,流于形式,使文化節成為政府活動過場。下圖3所示為關于舉辦少數民族文化節對少數民族地區的作用的多項選擇,有高達64.11%的受訪者認為主要是宣傳民族文化,僅有41.08%的人認為能夠帶動地方經濟增長。這不僅無法促進當地文化的產業化和產業的文化化,而且還使民眾表現出對文化節的愈加冷淡和不愿參與,進而形成對民族文化節作用的片面認識。

      3.政府扶持政策的無力導致少數民族地區混亂的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當某種資源被認為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極大價值的時候,這種認識必然會投射于政府發展經濟的政策之中。然而,調查發現,有43.57%的當地民眾不清楚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扶持,還有28.22%的民眾認為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一般或較差,如表4所示。

      表4 民眾認為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扶持政策的模糊和無力,使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呈現混亂狀況。下表5所示為對政府成員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的看法的調查結果。

      表5 政府成員對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的看法

      由于政策的制定和宣傳不到位,當地少數民族民眾并未感受到政府制定的經濟政策給他們帶來切實的幫助,從而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被大打折扣。

      (四)少數民族文化在地區產業發展中的影響作用

      文化對產業的影響可體現于兩方面,一是通過融合創新,使文化元素滲透于其他產業中,從而形成產業特色,提升產業競爭力;二是通過產業鏈的整合和不斷延伸,使文化資源實現產業化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文化對本地區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也應是如此。在典型調查中我們發現,少數民族文化對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多數體現為在方式上都較單一,且影響作用發生在淺層次,對本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未起到實質性影響。具體可表現為以下方面。

      1.盲目發展和散亂的產業鏈使少數民族文化淪為廉價謀生工具

      對民眾的調查結果顯示,40.9%普通調查者認為本地區文化產業在發展中盲目追求經濟效益,35.7%的調查者認為文化產業未成體系。同時,在對政府成員的調查中,33.33%的成員也認為當地各產業盲目發展,另有28.57%的成員認為各產業的發展不成體系。在我們所走訪的地區也看到,這些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品的生產大都是以個人為單位,不僅數量少,而且質量良莠不齊,銷售渠道單一,產品的設計、制作和銷售各環節之間呈散亂狀態,民族文學作品,民族工藝品,民族歌舞等文化資源沒有有效整合,文化產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低下,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僅僅被當成是部分民眾廉價的謀生工具。

      2.少數民族地區幾近空白的民族文化與產業的融合發展,無法激活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價值

      推動少數民族文化與相關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對于加強產業聯系、提高產業效率、推動當地產業升級都具有重要作用。民族文化在與相關產業和要素的融合發展中,將擴大產業邊界,加強產業關聯滲透,同時推進傳統產品的豐富和升級。旅游、工業、農牧業、體育等傳統相關產業都應是少數民族文化與產業融合的載體,在這些產業中創新性地融入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工藝、理念和創意等特色元素,將有效改變原有產業產品形態特征和市場需求,加速相關產業鏈的延伸,并使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從而提升產業文化附加值,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

      但是,在我們所調查的四個典型地區中,其所擁有的極具特色的民族風俗,民族建筑、民族工藝和飲食等文化資源,多數是以簡單的“硬植入”方式滲透于地方產業的發展中,主要表現為將民族文化與當地旅游業相結合,采取在旅游觀光活動中觀看民族歌舞或開展主題文化節等較為單一的形式。這種簡單的文化植入方式,對文化資源進行的僅是淺層開發和利用,價值較低,更談不上民族文化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也無法激活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市場價值。

      3.人才的極度匱乏,使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成為本地區的“睡眠”資產

      無論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人還是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在少數民族地區都面臨著極度匱乏的局面。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0%的人愿意投身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的產業中,而在對未來的打算里,62%的群眾希望選擇去發達地區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民族地區人才匱乏一方面表現為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人大都年歲較高,而年輕一輩由于看不到民族文化產業帶來的前景而不愿投身其中,導致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越來越少,并面臨消亡。同時,由于產業發展的層次較低且少數民族民眾受教育程度不足,相關產業的經營管理人才也嚴重缺乏。由此,在人才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即便擁有豐富的本民族文化資源,也無法使這些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反而成了名副其實的“睡眠”資產。

      三、利用少數民族文化促進當地經濟更好發展的對策建議

      立足于上述深入實際所進行的少數民族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的典型調查結果,我們認為,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必須利用好本民族傳統文化,提升文化生產力,使經濟與文化良性互動,這已成為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構建本民族文化自信,深刻認知文化資源經濟功能和市場價值

      文化是兼具社會、宗教和經濟功能的重要資源。與文化的社會和宗教功能的實現方式不同,其經濟功能的實現必須立足于市場需求,并通過一定的投入,將文化資源要素依托一定載體轉化為具有文化精神內涵的有形或無形產品,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獲得回報。可見文化資源的價值來源于文化的經濟功能,且文化的經濟功能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對于少數民族地區而言,應該改變目前對本民族文化不重視和不甚了解的狀況,通過積極的有意識、有目標和有規劃的宣傳和學習,無論政府或民眾都應在觀念上構建起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并在意識上深刻認識民族文化客觀存在的經濟功能及其在現代社會所具有的市場價值,一方面作為政府才能制定正確的促進本民族文化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核心動力的相關政策;另一方面作為民眾才能具有更多開發和利用本民族文化資源謀求自己更好生活的內在動力。

      (二)深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打造地區文化品牌

      開發和利用資源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實現產業化發展,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就是品牌化經營。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文化產業不僅是其重要的經濟支撐,同時也是關乎民生的重要內容。因此,必須改變目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散而亂的無序發展狀態,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市場開發、產品打造、渠道拓展、人才服務、金融和信息服務、相關產業政策等各方面全方位地進行本民族文化產業深耕和地區文化品牌的打造,才能真正轉變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以文化軟實力提升本地區經濟實力。為此,民族地區應首先明確本地區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定位并制定發展目標;其次,有效整合本地區文化產業資源,確定本地區少數民族文化開發主題,在打造地區整體品牌形象下開發特色產品和市場,分別形成系列文化主題城鎮,并使主題城鎮連成線連成片;第三,應重點培育1-2家富有民族地方特色和具有競爭力的標桿和龍頭企業,力爭提高其文化產品的輸出和外銷能力,逐步實現民族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三)借力科技和創意,努力推進民族文化的產業融合和產品創新

      盡管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處在低端,但必須看到產業融合是當今以致未來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文化產業具有高創新性、高附加值性和高融合性等特征,民族地區如果努力借力科技與文化創意,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與多產業融合,將可以催生新的產業形態和創新性產品,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民族地區優化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為此,民族地區應努力嘗試挖掘、開發本地區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精華,在整合本地文化產業資源的基礎上,擴大與外界企業及相關機構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關系,并著力將科技因素和本民族文化元素充分結合,推進“創意”的橫向延伸,使文化元素廣泛滲入到包括傳統文化產業、制造業、建筑業、旅游業、農牧業、體育業、現代服務業和藝術等各個領域,以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與不同產業融和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打造既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符合當代審美要求的文化原創精品,從而真正實現本地區產業結構和經濟的優化發展。

      (四)大力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人,積極培養和引入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

      人力資本是實現民族文化產業化的核心資本,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人和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知識與能力都有著特殊要求,而這種要求能否得到滿足將成為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產業能否發展壯大的決定因素。因此,對民族地區而言,當務之急是要建立有效的人才保護、培養和引進機制,通過保護現有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者中的杰出人才,并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民族文化特色人才培訓,使少數民族文化薪火相傳;通過多途徑、多方式扶持、培育和引進文化產業的經營人、經紀人、策劃人、制作人等懂經營、善管理的優秀人才,依靠他們搭起民族文化產品和市場間的“橋梁”,使文化產品在制造、銷售和策劃、組織、宣傳、推介等不同環節都不乏“內行”的統籌和管理,以形成和提升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熊正賢,楊艷輝.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民族學刊,2011.3:28-35.

      [2]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4).

      [3]王妍.民族文化產業與民族地區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3).

      [4]金毅.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鎖定.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5:12-14.

      [5]陸祖鶴.文化產業發展方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97.

      [6]董恒宇.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振興草原文化產業.前言,2005.5:8-12.

      [7]李炎,劉薇琳.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化產業淺論.經濟問題探索,2001.2:84-87.

      基金資助: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大連民族學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課題(ZJ12REYB009)

      課題名稱:“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對地方經濟發展作用的典型調查”,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X2013001)

      少數民族的茶文化范文第2篇

      關鍵詞:檔案資源建設;少數民族;探索;創新

      少數民族檔案是云南最具特色和優勢的檔案資源。近年來,在建設“兩強一堡”的大背景下,為保護和傳承云南各民族歷史記憶,打造云南少數民族檔案品牌,推動云南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云南省檔案部門全力開展了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的探索與創新,在“七彩云南”美麗畫卷揮灑濃墨重彩的一筆。

      1 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的實踐、探索與創新

      1.1 初步探索與實踐

      1.1.1 大力開展少數民族檔案搶救保護工作,打造云南民族檔案品牌。2010年,國家檔案局批準云南作為全國搶救保護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的試點地區,云南省檔案局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實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瀕危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開創少數民族檔案工作新局面。即大力開展全省25個少數民族,特別是云南15個特有少數民族的檔案收(征)集工作,對于反映25個世居少數民族尤其是15個特有少數民族民風民俗、民間藝術、民間傳說等方面的檔案進行搶救性收集和征集,將各個民族的天文地理、語言文字、飲食服飾、婚姻習俗、音樂歌舞、傳統醫藥、手工技藝等檔案征集進館,建立少數民族檔案資源特藏庫和專門數據庫,實現打造云南民族檔案文化品牌的新目標。目前,阿昌族、布朗族檔案搶救保護工作已取得切實成效和階段性成果,建立了阿昌族、布朗族檔案數據庫[1]。省檔案館在匯總、整理阿昌族、布朗族檔案搶救保護成果的基礎上,又聯合西雙版納、臨滄、保山、怒江等州市組織征集獨龍族、基諾族檔案,形成文字、照片、錄音、錄像、實物兼備的多種形式相互補充的系統化民族檔案資源。

      1.1.2 積極探索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構建云南民族檔案資源體系。云南省檔案館聯合省民族學會動員各民族有代表性人物捐贈或有償轉讓有價值的檔案,共同探索如何加強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工作。“十二五”期間,全省檔案部門緊密結合民生,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將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納入重點檔案搶救與保護工作范圍,有計劃地穩步推進。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完成對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獨龍、基諾族15個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工作,初步建立以云南15個獨有少數民族為重點,涵蓋云南25個世居少數民族,充分體現民族性、群眾性、文化性、時代性和覆蓋人民群眾、富有云南邊疆民族特色的檔案資源體系。

      1.1.3 建立普洱茶檔案,傳承云南民族茶文化。茶文化是云南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民族地區的特色產業。云南省檔案館面向社會和普洱茶生產企業開展品牌普洱茶建檔工作,通過征集和篩選全省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知名品牌,共征集普洱茶實物檔案210件。采取永久收藏并結合展覽的方式,編制唯一檔號,設立專門庫房,初步建立品牌普洱茶實物檔案資源庫,永久收藏及展覽品牌普洱茶產品,全面記錄和展示云南省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文化[2]。西雙版納州檔案局通過古茶樹資源的普查建檔、檔案查閱補齊,征集實物、音像和照片,建立古茶樹分布圖表和登記冊等專題檔案,全面記錄西雙版納古茶樹資源現狀,積極探索對古茶樹群落和有代表性的古茶樹實行長效檔案化管理模式[3]。普洱市檔案局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采取規范鮮葉采摘和原料加工程序、嚴格進館收藏標準、開展征集樣品理化分析、建立不同載體的普洱茶文化檔案和鑒別樣品等措施,在全市10個縣區開展征集普洱茶區26座古茶山不同茶葉品種及類型的普洱茶實物檔案。目前,已征集普洱茶實物檔案33個396公斤(132件、924餅),供品鑒的干茶樣品33個66公斤;建立照片檔案4冊269張,光盤2盤[4]。為服務陳年普洱茶的品鑒、價值研究和時效性考證起到了積極作用。

      1.2 創新之處

      1.2.1 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方法。云南省檔案館與省文化廳、文物局聯合開展對國家級、省級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接收征集工作,采取個人訪談、文字記錄、拍照、錄音、錄像等方式,采集和整理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記憶,加大資金投入,購買數字化采集和存儲設備,探索少數民族口傳文化遺產檔案的數字化管理,使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昆明市檔案局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時建檔、真實完整、系統有序、分級保護及優化利用的工作方法,依照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定檔案分類表,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管理系統。目前,已征集到反映民族民間音樂、歌舞、戲曲、節日、服飾的“非遺”聲像和圖片檔案資料1347件,保存全文數字化信息800余卷[5]。

      1.2.2 創新檔案培訓模式。樹立“走出去”的思維模式,借助外國智力資源,重點培養搶救保護少數民族檔案人才。一是充分利用中新口述歷史合作項目,借鑒新加坡國家檔案館開展口述檔案工作的理論方法和成功經驗,在昆明聯合舉辦搶救保護云南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培訓班,對檔案工作者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口述歷史理論和方法學的培訓[6];二是從全省檔案部門中選派業務骨干赴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學習口述歷史采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借鑒國外檔案工作的先進經驗,分享新加坡在保存少數族群和民間歌謠方面的成功做法,培養一批開展口述歷史檔案管理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的專業人才[7],擴大檔案部門對外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2 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的原則、方法及路徑

      2.1 原則

      2.1.1 本著優先搶救保護無文字少數民族檔案、優先搶救保護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檔案、優先搶救保護人口較少少數民族檔案、優先搶救保護反映云南邊疆民族地區歷史文化特色的國家重點檔案的原則,結合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檔保護,突出少數民族檔案記錄歷史發展軌跡的特點,注重資料的原始性、真實性和直觀性。

      2.1.2 按照堅持特色、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的原則,以記錄和保存少數民族歷史發展和社會文化為重點,全面完整地征集記錄反映少數民族發展歷程、生產生活和文化傳統的檔案,特別是反映改革開放后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新時期檔案,建立起一套既反映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又反映各民族團結進步和繁榮發展的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少數民族檔案。

      2.2 方式方法

      2.2.1 采取省檔案局統籌規劃、統一部署、上下協同、落實經費、科學組織的方式開展試點工作,各地、州(市)、縣級檔案館明確責任、分解任務、分工協作、分步實施、合力推進;參與相關工作的地區和單位按照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深入調研、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密切配合,在全省范圍內統一實施搶救保護少數民族檔案計劃。

      2.2.2 采用檔案收(征)集、影像記錄、翻譯文獻、個人訪談等多種方式,全面采集和記錄散存或散失在社會和民間的反映各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民風習俗等情況的重要、珍貴檔案資料。

      2.2.3 通過對民族文化研究者、代表人物、“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能工巧匠和古稀老人的訪談,采集口述歷史,真實記錄無文字少數民族“口耳相傳”的歷史記憶,全面記錄未用或無法用民族文字記載瀕臨失傳的口碑文獻,補充、豐富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多角度、多層次反映云南絢麗多彩少數民族文化。

      2.3 今后的發展思路

      2.3.1 重點加強對本地區民族文化發展規律和特點的探索研究,立足區域特征、文化特色和產業特點,積極征集和接收反映特色支柱產業、旅游文化產業、風俗制度、名勝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名人、民間藝術、鄉土風情、宗教典籍等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檔案資源;充分挖掘和整合云南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宗教文化、邊屯文化、現代時尚文化等最具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的檔案資源。

      2.3.2 繼續推進古茶樹資源調查和建檔工作,緊密結合口述歷史采集,按品牌和山系,收集、積累完整的普洱茶產品檔案,采集普洱茶口述歷史檔案,形成一套完整的集古茶樹資源檔案、普洱茶產品檔案和各民族茶文化為一體,反映云南茶產業、茶文化之大成,文字、照片、錄音、錄像、實物兼備的普洱茶檔案資源,為古茶樹的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服務。

      2.3.3 著力加強少數民族檔案資源體系建設,把檔案資源建設提升到檔案文化建設的高度,引領邊疆民族地區檔案事業跨越式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服務“兩強一堡”建設,實現“檔案強省”目標。

      2.3.4 著力打造以少數民族檔案和茶文化檔案為代表獨具云南特色的民族檔案品牌,推動云南民族文化品牌樹立,保持和擴大云南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和地位,在實現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發揮更大作用。

      注: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云南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搶救保護及其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批準號:10XJA870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曉蓉.保護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歷史,服務團結發展——云南省完成阿昌族、布朗族民族檔案的搶救和保護[N].中國檔案報,2011-5-2(1).

      [2]李曉蓉.云南省開展知名品牌普洱茶建檔活動[N].中國檔案報,2011-6-3(1).

      [3]黃鳳平.謀劃發展,創新奮進,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開創云南檔案事業新局面——在全省檔案局長館長會議上的講話[J].云南檔案,2011(2):9.

      [4]黃明芬.創新征集思路,彰顯茶城特色——普洱茶實物檔案征集的探索與實踐[J].云南檔案,2011(3):7.

      [5]李蔚.創新思維,積極探索檔案資源整合新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與管理[J].云南檔案,2011(2):17.

      [6]杜青.搶救保護云南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培訓班在昆舉辦[J].云南檔案,2010(8):1.

      少數民族的茶文化范文第3篇

      (一)蓋碗茶

      蓋碗茶茶葉多選龍井、毛尖、普洱茶、茉莉花茶為主,泡茶前先準備一壺熱水,然后把茶葉、冰糖、桂圓等原料放入茶碗內,稱為“三香碗子茶”,“若加葡萄干和杏干,就稱為“五香茶”,如果加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干、白糖、茶葉,則稱“八寶茶”,配制后,用沸水沖泡五分鐘即可”。除了三香茶、五香茶、八寶茶之外,蓋碗茶還包括“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飲茶者一般根據季節和自己的身體狀況調配不同的茶。一般情況下,夏季多飲茉莉花茶、綠茶、冬天多飲陜青茶;而驅寒暖胃多飲“紅糖磚茶”;消積化食多飲“白糖清茶”;清熱泄火多飲“冰糖窩窩茶”;提神補氣、明目益思、強身健胃、延年益壽飲“八寶茶”。蓋碗茶除了自飲自酌,多是穆斯林民族待客的一種香茶,“金茶銀茶甘露茶,趕不上回回的蓋碗茶”,體現了回族和其它穆斯林民族對蓋碗茶的贊美和熱愛。

      (二)奶茶

      穆斯林民族的奶茶根據原料不同分為三種:普通奶茶,即用磚茶或茯茶熬成茶汁,然后加入鮮奶和食鹽即成;第二種是奶皮子茶,奶皮子的提取是將馬、羊、牛和駱駝鮮乳倒入鍋中慢火微煮,等其表面凝結一層脂肪,用筷子挑起掛通風處晾干即成,制作奶皮子茶則先將茶汁倒入碗內,再加熟奶皮制成;第三種是酥油茶,即普通奶茶或奶皮子奶茶中加入少量酥油而成。燒制奶茶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混煮法,先將茯茶搗碎,放入銅壺或水鍋中煮,茶水燒開后一直煮到茶水較濃時,用漏勺撈去茶葉,再繼續燒片刻,待其有所濃縮之后,加入約水量五分之一左右的鮮奶,要不斷用勺拂茶,以免溢出,再次煮沸,即成奶茶。而第二種做法將茶水和開水分別燒好,喝奶茶時,將鮮奶和奶皮子放入碗內,倒入濃茶,加鹽即成鮮香奶茶。有時喝奶茶時,加人適量的白胡椒面,奶茶略帶辣味,可以增加熱量,提高抗寒力。奶茶根據味道來分,又分為甜奶茶、咸奶茶、香奶茶,甜奶茶,煮茶及調奶法同上,飲用時拌入白糖或蜂蜜,邊飲邊吃。咸奶茶,則是飲用前加入適量食鹽。香奶茶則是在煮熬茶湯時,加入用胡椒、桂皮、丁香等研制的香粉,諸料融為一體,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喜飲此茶,撒拉族制作奶茶則將半炒的小麥、茴香、核桃仁、杏仁、茯茶搗碎,放入鍋中煮十分鐘,沸后加入鮮奶,多味融為一體

      (三)香茶

      穆斯林民族以經營香料著稱于世,因而他們也養成了飲香茶的習俗,香茶茶品種類繁多,風味獨特,茶葉用花茶、綠茶、沱茶、春尖茶,配以桂圓、大棗、芝麻、、蓮子、枸杞等果實花卉,香茶因除加蓋碗茶配料外,還用胡椒、花椒、茴香、生姜、丁香、甘草、木香、檳榔、草果、人參、丹參、黨參、紅花、芹芥、五味子、銀耳、烏梅、桂花等做料。制造香茶時,應先將水燒開,然后將搗碎的茶葉放入開水中,出茶汁,然后將提前準備好的姜、桂皮、胡椒、花椒等香料放進煮沸的茶水中,然后輕輕攪拌,經五分鐘左右香茶即成,為避免斟茶時茶渣、香料混入茶湯,在煮茶的長頸壺上往往套有一個過濾網,避免茶湯中帶渣。常飲香茶可以防病健身,健胃御寒,解油膩。

      (四)罐罐茶

      在我國的西北、西南地區的穆斯林民族喜歡喝罐罐茶,罐罐茶主要用陜青茶或磚茶,罐罐茶制作過程較為簡單,煮茶時,將半灌水的茶罐子圍放在火塘上,加熱待水沸騰后,放入茶葉,茶葉數量可根據人數和個人喜歡酌情處理,然后繼續加水,加熱,直至茶葉又一次煮沸時,才算將罐罐茶煮好了,罐罐茶即做好了。

      (五)麥茶

      麥茶流行于西北少數民族部分地區,尤其是撒拉族最愛。麥茶是將麥子或者青稞炒半熟,然后搗碎倒入茶罐中,佐以食鹽盛水熬煮。麥茶熬成后看似琥珀,其味如咖啡。

      (六)炒面茶

      炒面茶不僅是裕固族的茶品,西北一些穆斯林民族也多飲炒面茶。歷史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中,多民族交錯雜居的地區,各民族相互交流、彼此互助、相互融聚,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相互學習,創造出新的文化。穆斯林民族的炒面茶就是在吸收蒙古族“奶茶”和藏族“酥油茶”的基礎上的文化再造。其制作過程是先將磚茶搗碎,放入鍋中加水熬制出茶汁,然后將鮮奶、炒面、酥油、草果、食鹽、茴香、姜等加入攪勻,加熱后酥油便會散開,如同蓋子一般,在上面將碗面蓋住,喝時須用勺子將其攪成糊狀,趁熱盛入碗中飲用。穆斯林茶文化內容豐富,茶品眾多,除了以上提到的茶品外,還有烤茶、擂茶、油茶等,即使是同一茶品,因為材料搭配不同,種類也很多,比如三香茶,可以由花茶、桂圓、砂糖;春尖茶、桂圓、冰糖等茶方,而于處于散雜居地區的流動穆斯林和城市穆斯林來講,茶的飲用則更為豐富。

      二、穆斯林茶文化的多層面解讀

      (一)茶與清真飲食的“共生互補”

      伊斯蘭教嚴格要求穆斯林的飲食生活,將恪守伊斯蘭教飲食律例,作為穆斯林的一個標準,在飲食中界定了許多合法與非法的食物,這些符合伊斯蘭教法規定的飲食,叫做“清真飲食”。《古蘭經》中明確禁止豬肉、血液、酒精飲品、自死動物、誦非之名宰殺的動物等五類食品。因此穆斯林民族在其制茶、飲茶時也嚴格遵守“清真”要求。以油茶為例,回民油茶俗稱“肉面子”,其制作過程,先準備面粉,將面粉炒至微黃,然后加入牛油或者羊油與面粉炒拌,拌勻入碗待冷卻凝結成油坨以備食用。食用時,在碗內放油面,然后用滾燙的沸水沖入攪拌,即可飲用。回民油茶與其它少數民族的油茶最大的區別就是其在選材和制作過程中,嚴格遵守“清真”。可見,穆斯林茶文化是其“清真”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共生互補”理念作為一種實踐理念,體現的是“文化系統和睦共存、和諧共生、取長補短、協同進步和發展”,穆斯林茶文化屬于伊斯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與其它穆斯林文化在共生單元里互為依存,互利雙贏,與其它民族的茶文化相比,既有競爭和沖突,又在競爭中產生新的、創造性的互補合作關系,共同構成了我國的茶文化。穆斯林茶文化和其它非穆斯林茶文化又在尊重其它參與方的文化習俗、的基礎上,擴大了各自的共享領域,實現了不同茶文化的、平等相處。當然,穆斯林茶文化不僅是清真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穆斯林生活禮儀中的重要媒介。因穆斯林禁止一切與酒有關的致醉物品,所以茶充當了重要的媒介。穆斯林提親時要“下茶”,定親時要“訂茶”,結婚時要喝“交杯茶”,這便是所謂的“合茶”,合茶象征著夫妻雙方要恩愛一生,永不分離。每年的封齋月,穆斯林所干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給親友中的封齋者贈送茶葉,其它的一些重要的伊斯蘭教節日親友之間也要散茶,增進友誼。

      (二)穆斯林茶文化的功能主義

      文化功能主義者認為:“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不論是抽象的社會現象,如社會制度、思想意識、風俗習慣等,還是具體的物質現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滿足人類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它們中的每一個與其它現象都互相關聯、互相作用,是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研究任何文化現象都應置于文化整體中去考察”。穆斯林民族聚居在我國的西北地區,這些地區大多地處高原,常年氣候干燥、降水少,且許多民族以牧業為主,飲食以牛羊肉及奶制品為主,這些食物熱量高,難消化,而茶可以取燥熱,助消化,因此茶的需求量較大。穆斯林茶文化與它所處的生態環境建立的一種耦合關系,這種關系是其伊斯蘭教、“清真”飲食習慣和西北地區自然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在茶類的選擇上,穆斯林民族地區的經濟和交通狀況又與具體的茶類選擇密切關聯,歷史上穆斯林地區大多貧困,交通不便,所以以邊銷磚茶為主,而磚茶也就成為民漢茶馬互市過程中交換的重要商品,被譽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數民族生命之茶”。現階段,隨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少數民族開始定居,“細茶”漸漸替代磚茶,消費檔次也隨之提高。穆斯林民族飲茶不僅滿足了其物質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穆斯林民族以茶修身的生活實踐,他們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靜心、靜神,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實現了茶與伊斯蘭教“念”、“禮”、“齋”、“課”、“朝”五功的契合。茶與穆斯林信仰外表形式和內在實質的有機結合,使穆斯林心靈深處得到凈化與提升。

      (三)穆斯林民族茶文化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少數民族的茶文化范文第4篇

      色彩的包裝和商品內在屬性應該一致,不同的商品屬性,應該選擇不同的顏色。如綠色常常使人聯想到蔬菜,橙色讓人聯系到水果,而褐色又讓人聯系到巧克力和咖啡之類的食品。同類的產品,也應該有色彩的偏重。如綠茶清爽,紅茶香醇,而普洱茶醇香回甘,因此茶葉包裝色彩設計的選擇應該與茶葉本身的屬性相宜。普洱茶根據市場定位和消費群體,在顏色的選擇上更加偏向穩重,偏愛不張揚。在包裝設計中,產品更加根據消費人群的審美心理,設計中穩重而具有民族風格。在熟茶的包裝中,顏色比較鮮艷、明亮,如紅色、黃色等,生茶的包裝設計中使用清純而低調的顏色,如灰色、綠色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普洱茶的包裝設計并沒有隨其他的產品顏色隨波逐流,而是根據自己的民族風格,注入了屬于中國風的顏色。如其中一款包裝中,綠色的背景,部分的留白,簡單樸素。大部分采取高級灰,體現了普洱茶品牌設計的中國風與民族風。

      二、普洱茶品牌包裝設計中的文字設計

      文字在普洱茶包裝設計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向消費者傳達商品信息的手段和途徑。文字在優秀的包裝設計中是設計師的首選,其中也不乏緊靠文字進行包裝設計的佳作。中國傳統書法的運用,形象的表現出的藝術感和流動感,使得普洱茶品牌包裝更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也使得普洱茶文化深厚底蘊的流露。普洱茶品牌包裝設計時,考慮到了字體適合性原則。圍繞著普洱茶的歷史文化和自身屬性,在字體的外型上使“形、音、意”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使得字體的感覺簡單易懂,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如其中的一款包裝中,利用了宋體的字樣,整體呈現出隨性、剛與柔的美感。文字經過設計之后并沒有失去它本來的功能,而是更別具心裁的使得它更加具有可識別性。要使得普洱茶更能顯出自己本身的特性,需要的是字體設計所要表達的意義和情感,這也是區別于其他茶葉的一種方式。比如把文字與茶壺、茶葉的形狀或者中國傳統民族元素的設計紋樣相結合,這樣可以使文字的周圍產生一種裝飾性。而在選擇裝飾性的文字時,不只是要字體本身的形式,而是從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與文字的變形和圖案的裝飾相結合。

      三、普洱茶品牌包裝設計中的圖形設計

      少數民族的茶文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涇陽茯茶;一帶一路;茶馬古道

      一、涇陽茯茶輝煌與衰落的變遷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長久以來有著飲茶文化。但茶具體起源于哪個時期到現在依然是人們一直探討和研究的問題。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于上古,有的認為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一般認為: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而茯茶,自古以來作為“邊銷茶”的一種,是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的特需商品。在古老茯茶的發展演變歷史中,因其順著絲綢之路,可銷往俄國、西番、波斯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因而被譽為“絲綢之路的神秘之茶”、“絲綢之路的‘黑黃金’”。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地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民族,因日常生活缺少蔬菜水果,而茯磚正好具有便于攜帶、運輸和儲藏,又兼具消食解膩等特點,因而成為重要的補充和代替品。

      涇陽茯磚茶的最早起源地,顧名思義,即陜西涇陽,這一觀點已得到國內外茯磚茶研究者的一致認同。而其最早出現時間,則眾說紛紜,具體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茯茶(散茶)在陜西涇陽的出現是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茯磚茶形成及定型則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前后,賈洪信、侯凱東、梁艷等研究者認同茯磚茶在公元1368年問世。第二種觀點,胡志遠、徐志云、黃婧等研究者則認為茯磚茶問世于1860年前后,清朝咸豐年間,認為最初的茯磚茶是由湖南安化生產的黑毛茶經人工踩壓成蔑簍大包,再運往陜西涇陽加工成磚形,故舊時又稱 “涇陽磚”。第三種觀點是認同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紀初,但茯磚茶具體起源時間待考證。黃懷生和田杰通過研究《明史?茶法》, 認為黑茶生產始于十六世紀初。段瑩等在《黑茶制造技術理論發展概況》一文中指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黑茶”兩字是公元1524年,明朝嘉靖三年,明御使陳講疏奏云:“商茶低偽,悉征黑茶”,由此也認定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紀初。黃浩、李適、陳曉陽等研究者認同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紀初,而茯磚茶具體起源何時還有待考證。無論三種觀點有何分歧,我們可以確信的是,茯磚茶在茶馬古道商業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而經過絲綢之路的傳播,沿途各國對茯磚茶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茯磚茶同絲綢、瓷器、香料、馬匹一樣成為中國大宗的出口品,是邊銷茶中銷量最大、銷售地域最廣的一個品種茶。清代時,“涇陽磚”號已形成相當大的規模,頗為盛行。茯茶商人從水路或陸路運到秦地的徑陽,壓制成涇陽磚包裝成封運載到蘭州,穿越河西走廊一帶的戈壁灘大漠運至西域地區。當時涇陽茯茶十分搶手,確為“絲綢之路上的黑黃金。”

      涇陽茯茶的興盛并非曇花一現,而是歷代制茶人不懈努力,促使制茶工藝不斷完善的結果。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涇陽茯磚茶甚至遠銷俄屬各處,其中以“天泰”、“德恒”等牌號最為馳名。而今,自20世紀以來茯茶漸漸衰落,從一流的對外少數民族貿易的必備茶種漸淪為二流茶品。自武漢淪陷后,由于戰爭的影響,交通阻塞,大多經營此業的商家也不得不停業。

      二、涇陽茯茶獨特的復興價值

      一是降脂減肥功能,茯磚茶各部位對PPARα、PPARδ有激活作用,對FXR有抑制作用,意味著其有著多條降脂途徑,降脂減肥功能較強,有望開發成天然的降脂藥物。[1]

      二是抗氧化延緩衰老功能,茯磚茶既富含有豐富抗氧化物質和兒茶類素、茶色素、黃酮類、維生素C、E等,還含有大量具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如鋅、i、銅等,能夠延緩細胞的衰老,達到延年益壽的功能。[2]

      三是增免疫力、抗癌功能,試驗發現冠突散囊菌具有抗腫瘤細胞活性。來自真菌多糖的主鏈通常具有99%到100%的腫瘤抑制率,而其他類型的真菌多糖僅有l0%到40%的腫瘤抑制率。[3]由此可見,飲用涇陽茯茶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腫瘤細胞、提前預防癌癥的功效。

      三、涇陽茯茶借助一帶一路的復興舉措

      涇陽茯茶在中國古代的茶馬古道上之所以如此暢銷,正是因為當時絲綢之路上來往的茶商打開了知名度、滿足了青藏地區少數民族的需求。而現在雖然世界約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地區人口有飲茶的習慣,中國卻不是茶葉出口強國,原因就在于不少主銷國對中國各類茶的保健作用缺乏真正的了解,以致尚未形成消費熱。而國內的企業因對各國茶葉消費習俗和市場需求研究不深,尚未完全掌握開拓市場的主動權。

      要改變這種狀況,打開國際市場,推動我國茶葉出口方式與國際接軌就要一方面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及歐盟、非盟、美國、俄羅斯等主要茶葉消費國和茶葉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不斷增強我國茶行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另一方面要通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舉辦形式多樣的展銷會、博覽會、研討會、文化節,組織赴重點主銷國家地區開展交流推銷活動讓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4]涇陽茯茶即可以通過茯茶小鎮的宣傳影片和茶馬古道相關的體驗活動吸引國外消費者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舉辦現代茯磚茶展銷會、茯茶體驗文化節和涇陽茯茶發展史研討會來構建全方位完善的茯茶貿易網絡。從而讓包括涇陽茯茶在內的中國茶葉在海外打出名聲,讓世界感受中國茶文化的魅力。

      茯茶工藝這項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陜西茶工祖祖輩輩相處的重要工藝,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和情感。希望能夠讓包括茯茶在內的陜茶走出陜西、走向世界的心情能得到眾多飲茶者的響應。陜茶和茯茶確實潛力巨大,應該打破現狀、打開向省外乃至海外的眾多銷路來讓世界感受涇陽茯茶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彭曉S、趙運林、何小書、雷存喜、劉石泉、周曉梅、董萌、胡治遠:《茯磚茶茶葉品質和保健功能的研究概況》,《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1年第20卷第4期。

      [2]蕭偉祥、王根、王勇、張相發、丁文璋、鐘瑾、劉存玲、佘傳芳:《天然食用茶黃色素與茶綠色素的研究》,《茶業科學》,1994年第14卷第1期。

      [3]鄧放明、龔淑莉、楊偉麗:《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生物活性高通量篩選試驗》,《食品與機械》,2007年第23卷第6期。

      [4]黃勇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走好“茶葉之路”》,《廣東茶葉》2015年第6期。

      作者簡介:

      劉蕊(1996.06.11)女,民族:漢,籍貫:陜西省延安市,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歷史學,單位:西北大學;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亚洲国产午夜电影在线入口| 亚洲综合网美国十次|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亚洲黄色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亚洲美女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xo在线观看|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jiz zz在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片软|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电影| 亚洲大香伊人蕉在人依线| 亚洲 欧洲 自拍 另类 校园|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亚洲综合日韩久久成人AV|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四虎永久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久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色丁香麻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